千课万人心的体会

时间:2019-05-12 06:5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千课万人心的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千课万人心的体会》。

第一篇:千课万人心的体会

千课万人培训有感

江西省南康市浮石中心小学 李宗泽

首先感谢梁校长,黄校长给了这么一次难得的机会参加这么一个高档次的学习机会,通过千课万人这么一个培训的平台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让我更加有方向性的去往哪些方面发展和提升。一开始觉得四天的培训似乎太漫长,觉得是一个挑战,觉得自己坚持不下来,但是聆听了专家们的讲课以后觉得原来课业可以上的这么精彩。听了这么多专家的课,觉得他们的课犹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大师”就是“大师”,真是与众不同。这些大师们幽默、睿智的语言让人折服;让人听了为之感动!大师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教学要成功,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润泽灵魂。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讲的不好希望大家不要见笑。

一、让生活实实在在的走入数学,使数学充满乐趣

聆听睿智与大气的黄爱华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欣赏了黄老师《圆的认识》一课,他基于对新课标课堂的理解与感悟,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活动空间,时时挑逗着学生思维的神经,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数学价值与魅力。

黄教师善于把教学的新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具体地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从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知识,教学时,老师通过设问“见过圆吗?在哪里见过?” 引出今天探究之

(一):“下水道的窨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井盖怎么放都陷不下去?”,而探究

(二)“抛圈游戏怎么玩才公平?”“探究

(三)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这些贯穿课堂主脉的三次探究内容都是基于生活实际的题材,而我们的黄老师就能从不经意的生活素材中寻求数学学习的本质,让数学充满着乐趣与价值。我们从学生的表情及探究的过程声中真切的感受到:是真实有趣的生活情景让他们兴奋起来了,学生兴致勃勃,学情高涨,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让学生走上讲台,使课堂充满情趣

课堂一开始,黄老师说:“我要选一名学生做小先生,其他学生做学生,黄老师做旁

听。”黄老师又对这名小先生进行“上岗培训”,教小先生分四步说:

1、请大家听我说„„

2、我要特别强调的是„„

3、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

4、谢谢大家和我分享。后来,这名学生教学“直径”时,与其他学生进行辩论,引导大家区别出两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得出“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一条线段。”这一严密概念,而两条半径是“经过同一个点的两条线段”。教学场面很是精彩。令上课学生和广大听课教师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黄老师的课让我深深的意识到我们的孩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我们的教育不能把他们当作“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而随心所欲在上面“做成什么样式”画上什么图画,而应顺其势而引导之、培养之。在现代强调儿童的“自主性”、“主体性”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孩子,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了解是教育的第一环节,而倾听则是了解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黄老师的课堂里出现了“小先生”这一称呼,在教学“直径”环节中,“小先生”富有智慧的对答,更是将全课推向了高潮。

小先生:请同学们听我说,通过圆心两端在圆上的一条线段就是直径。小先生: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两端都要在圆上,如果是在圆内或圆外,就不是直径 小先生:大家还有什么想问我的吗? 生: 这是不是直径?

小先生:不是,直径是条线段。生:难道这不是线段吗?

小先生:但这是两条线段,我强调的是直径是一条线段。

您可别小看了这三个提问,课堂“小先生”三句话的设计不仅有结构有顺序地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是师生共同驻足,静心反思,回味整理学习的过程,这是将经历上升为经验的重要环节;经历只是一种曾经拥有,而经验则是学生经过数学活动后积累沉淀留给自身的宝贵智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的结尾处,黄老师设计了“铜钱”这一情境。借助铜钱“外圆里方”的直观表象,告诫学生要做正气之人,要成圆通之才。

三、学习自主权还给孩子

吴正宪老师的这节《重叠问题》,以充满人文气息的交流对话、丰富灵动的教学策略见长。课堂上,吴老师胸怀学生、心存数学,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营造了真正安全的课堂氛围,引领着学生和学生深入地对话。

以下片段让我记忆深刻—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课外小组人数问题”。师:有没有想法不一样的同学?

生1:(5+9)-2=12(人)生(几个学生喊):错!生1:有什么问题? 生2:有两人两组都参加了,还要加上他们!是14!

(学生中出现两种意见:14和12。吴老师组织学生举手表态,同意12和14的分别举手,还有两种都不同意的。)师: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3: 5哪里来的?9哪里来的?2哪里来的? 师:问得真好!请你解答。

生1: 5是语文组的人数,9是数学组的人数„„ 师:谁能提问越来越深刻? 生4:为什么还要减2? 生1:5和9里面重复算了4号和5号同学,所以要减去那一次多余的。听懂了没? 生4:听懂了。

师:学习就是这样,你说说,我说说,慢慢就懂了。生5:我还提个问题---其实不用加括号的!师:(手指生1)你问他 生5:你加括号干什么?。。。

这些的交流过程使我们听课者禁不住会心地笑起来。

这节课,吴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高明的“顾问”。当课堂出现“14“和”12”两种声音时,老师没有急于介入做出评价,奉献“答案”,而是及时抓住生成的矛盾,把双方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了一场生生互动的对话。像这样的对话和交流,课堂里还有很多,包括课堂最后吴老师引领学生“回头看”—---今天你学了什么?谁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这些方法能解决你后面提出的问题吗?„„整堂课,吴老师营造了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的对话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们纷纷敞开自己的心扉、积极参与到了对话中。

在吴老师的这堂课中,教师透过让学生自主解题,发展出多元的解题,再由学生自行说明解释,经由课堂内的讨论与沟通,最后形成数学算理的共识,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解决问题的数学教育目标。

这是老师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没有限制的自主开放空间下,自然产生多元的解题方法,当这种让学生透过表达、沟通与讲道理的学习方式,形成数学课的一种模式时,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更加清楚明白,就构成了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四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的对话氛围很有必要

教室门应该放下自己的身段,而不是把学生看做小孩来看待,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也有自己的尊严,教师应该尊重他们,而不是践踏。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相处,在教学

过程中,应该要忘记自己的年龄,这样就能很好的和学生相处。如张启华老师的做法就很值得提倡,每提一个问题都是蹲下身子去聆听学生的答案,然后所我的小伙伴,你还有需要补充的吗?如果没有就摸摸他的头,你回答的真好。如果学生回答很容易错的,或者调皮捣蛋,他会以一种俏皮可爱的方式说“我打你哟”。无形之中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五、独特的个人魅力是大师们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

几天听下来,我想每个听课老师都有这种感觉,那就是,每一个上课的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让个人魅力,而这种魅力,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更多的是后天的不断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这些在我们的日常当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去做,大师们或幽默、或风趣、或擅长活灵活现的表现,让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深深地爱上了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自然是水到渠成。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是不是也能学学大师们的那种好学的精神,每天、或是几天、甚至是一个星期都可以,从繁忙的教学中暂时脱离,真正的看几本书,即使我们达不到大师们的那种至善至美的教学境界,至少我们也能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喜欢我们的课堂,从而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

我想这份期待已经离我们不遥远了。在“千课万人”的大舞台上,苏派、浙派、京派的各位名师,不断的演绎着不同形态的授课模式,不断阐述着不同思考的教学思想。“数学王子”张齐华,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谈吐寓教于乐;“数学奇葩”华应龙,大胆拜托教材,细腻地让数学的身影充满生活。女教师的数学课堂也别有风味,黄爱华老师把“以学生为主”细化的如此极致,举手投足间散发的尊重,让旁听的老师们都为之动容;刘伟男老师的不拘一格与层层推进的完美结合,让整个课堂过度的自然而又令人期待。他们身体力行,感召着年轻的教师,不断的向他们靠拢;不断的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如果说没有遇到“千课万人”以前,想成为名师还是个梦的话,那么,与“千课万人”美丽邂逅的之后,想成为一位名师,已不再是一个梦。它幻化为一颗在春雨的滋润中积蓄力量,等待盛放的花骨朵。它每天都在慢慢的饱胀,不再停滞在脑海里幻

第二篇:千课万人体会

“千课万人”数学大同

---“五力修炼”数学的目标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一次出外学习的机会和契机,这次的“千课万人”观摩活动让我不仅在现有的教学方式上看到了突破的可能,也在我的能力上看到了提升的可能,在这次活动中各位讲课老师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通过对于典型课题的理解和精准的语言运用为我们大家上了非常生动的观摩课,当然我也在其中受益匪浅。

对于老师关于学生不同层次的了解以及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极为敬佩,也对于老师那亲切可人,用词准确,语言精练似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拍案叫绝,更惊讶于老师对于教科书那另辟蹊径的独特的理解和诠释。

首先对于另辟蹊径这个词的理解,我认为在其中“方程的意义”这一堂课都有了完整的展现,因为首先我们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实践中,毫无例外的都是借助天平导入。在教学中,根据天平演示,首先呈现出一组等式方程,不等式方程,在引导学生分类,进而揭示方程的概念。这在《方程的意义》一课中成为我在教学中的“红宝书”,但是当我认为这个就是真理的时候,也许错误也已隐含其中了。

通过听课我发现这一课中借助天平教学“方程的意义”有两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是没有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那就是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个形式化的定义作为教学中的重点还是把“知道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作为教学重点?通过自己对于课本教程的理解

以及这次的听课学习,让我体会到应该是后者。虽然教科书中定义为“含有未知量的等式”,但是你说从这个定义出发去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我感觉意义不大。通过理解我认为关键是要知道方程是怎么回事,是做什么用的。方程式一种思想,是把未知量视为与已知数同等性质可参与运算的量,利用等量关系构造方程,求出问题的解。二是我们平时用天平作为载体进行导入时将“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狭隘化了,天平只是揭示了一种特殊的相等关系,即天平两端所置物品质量相同,而我们平时所讲的“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涵义要丰富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这堂课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时不能够准确,迅速的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我认为这就与在教授这堂课中对于方程概念的狭义理解有莫大的关联。通过这次学习我认为以后在上课时要放弃天平这一特殊的工具,从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导入,在连接学生对于数量间相等关系原有认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重视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的能力。当然也不能一竿子都打死,传统的教学也有其可取之处,天平也是单元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但以后不能用在“方程的意义”这堂课的教学教授之中,当然我们都知道可以非常合适的用在“等式的性质”的教学中。

另外,课堂教学不仅要多重思路,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更容易接受数学,去感悟数学,去爱学数学,而不是当成是一种负担,让数学上的难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里面的学问很大,通过学习,听课我发现精练的语言,循循善诱的教学设计以及温润心田的话语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听其中一位老师讲课时我发现我很容易在轻松的环境下进入老师设计的一个个的很精妙的教学设计中,并且步骤很清晰,没有一点生搬硬套的感觉,本来听一天的课是一件比较不轻松的事,但是听这种课的感觉就像是有人在你耳边轻轻的述说一个一个的故事,让一天的疲劳都烟消云散。在此我想一位教师能营造出这样一种课堂氛围来,不仅源于他对课程深刻独到的解读,更源于他对课堂持续不懈的创新,也源于他对于学生锲而不舍的研究„„

最关键的是我看见学生的反应很积极不被动,而且一点都不盲目,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会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有很多的学生对于发现的问题很有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学生不仅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更被老师的柔和的语言所吸引,我想这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是一个很好的基淀。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累也是最刻苦的,如何能让他们自然而然的原意学习,爱学习,特别是爱数学呢,这与老师和学生想达成的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学习数学我认为内容就像“红楼”,关注学生不同,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态度和办法。方式就像“三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却人人争先。过程就像“西游”,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当然学习数学目标就像“水浒”了,管你多么的轰轰烈烈,最终都要被数学招安。

毛主席曾在《实践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动的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利用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很重要,它们是一个整体。

“五力修炼”的提法也同样应该是一个整体,其中“五力”是指:课程理解力、教学创新力、教学执行力、学生研究力、课堂反思力;它们各有所长又相互补偿,要讲究齐心合力。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因而我想“五力修炼”也可以理解为“五力合修”的意思吧。

真要是达到这种境界的话,我想也许老师和学生不仅在教学形式上能彻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也能上升到大同的境界上了吧,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三篇: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张敏芝

11月,我们四位老师结伴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吸引力极强,许许多多专家、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精彩的课堂演绎,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会让我激动不已,我满怀期待地走进了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的观摩现场。

在本次“学本课堂”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与4000多位与会老师共同探讨思索 “学本课堂”的命题。本次活动历时4天,16场专题报告、29节研究示范课,多个互动点评环节,多角度、多元化,名师云集,优课荟萃,相互切磋,各显风流。

一、累并快乐着

本次活动安排时间非常紧凑,这些天里,我们更像是在进行一项极限运动。看上去是近乎“残酷”而“不近人情”,听下来是眼花缭乱、腰酸背疼。但内心的满足,让我们累并快乐着。

二、名师印象

短短四天的学习,让我们与大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走进名师,让我们的心灵震撼着,感动着„„每一位名师特色各异,或儒雅、或风趣、或睿智、或沉稳,给了我们不同的启示和引导,让我们从中受益良多。那些精心的设计,那些经典的话语,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精彩演绎,感触颇多

感触一:课堂需要“激情”,但决非煽情,课堂还需“本色”。本次上课的各位名师,其课堂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课堂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看似热闹却没有必要的小组讨论。老师上课就像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亲切平和,过渡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又不失数学味,数学课充满欢声笑语,充满趣味激情,充满生命活力。例如:刘伟男老师的六年级的《口算成绩》这一课:他巧妙地设计课堂,通过脚越长,口算能力越强,勾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冲破难关,到达胜利的彼岸。

感触二:把课堂放手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题”意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名师的课堂,老师说的并不多,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华应龙老师在展示《找次品》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数学思维的方法。

感触三: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适当放慢脚步,聆听每个孩子的心声,尊重学生稚嫩的思考,思维的萌芽,有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点再耐心点。在张齐华老师的课堂谈话中,我又学上了一招,今天又“涨知识”了:张老师不走偶像路线,讲究“内涵”,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引入,立竿见影。这样的课堂,没有一个学生不会喜欢的。正如一位老师感言:张老师亲切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在不断激励中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学生的本质,让我们看到别样的课堂。

四天的听课课中,我们细细地品味着名师课堂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跟大师们比较起来,我们也清醒地知道还有很多有差距。但是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还在路上。

第四篇: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千课万人的听课感想

2011年4月6日,天气晴朗,我们一行四人带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千课万人的行程。虽然是第二次去了,但是第一次仿佛还是个懵懂的老师,只知道一味去崇拜,一味去惊叹,却没有留下自己的思考;而这次,自己也经过了两年的教学洗礼了,或许这次的杭州之行能将我之前的教学困惑一一解开,不管怎么样,能够暂时脱离课堂,静静去聆听名师的课堂,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俗话说:“不亲近名师,不知语数学的奥秘;不去‘千课万人’,怎明小数之要义?”我带着仰望的神情来到了庄重古朴的浙大华家池校区的逸夫体育馆,去品尝一顿小数界的盛宴——“千课万人”全国小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会场不华丽但场面却热闹异常,会场不高档众人却潜心投入。

在观摩中,我们第一次接触了“生态课堂”的概念。我想,套用一位名师的话,简单地说,“生态课堂”就是在教学中应关注孩子的生命价值,孩子的生活世界,孩子的课堂生存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主要是由教师、学生、课程以及环境(含教学媒体技术)构成的,它们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生态课堂,要求课堂生态系统中的每个要素以及它们间的关系都达到最优化程度。但是,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的存在,发挥着核心和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课程和环境总是受“人”支配的,教什么,怎么教,营造怎样的场景教,往什么方向教,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这些都带有很大的人为性。离开了“人”的课堂,即便有课程和环境在,也不能成为课堂。

在此次的观摩会上,名师们的课堂风采已经对“生态课堂”做了最好解释。下面就几位老师的课堂,谈谈我们的体会。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首先,在吴正宪老师上这堂课的时候,我本身也上过这堂课,但无论怎么样设计,就是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吴老师的设计也是按照传统的设计,并没有十分出彩的地方,但单单她的处理却是让人惊叹!我们这设计的时候,符号化与有序思考往往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希望学生在这两面都达到发展,但是越想这样,越不能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往往要了符号化,丢了有序思考;去表述有序思考,又往往能理解符号。但是吴老师在这部分处理上先让学生自由去发挥,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可能是有序思考的,也可能不是的,但是在展示过程中对学生作品进行优化,怎样才可以不重复不遗忘呢?当学生充分理解了有序以后,吴老师再让学生进行符号化的思考,一步一步,渐渐让学生走入了好玩的数学世界。吴老师的课真是大气,自然,课堂的处理没有多年经验的积累,我想也是没有办法上出获得全场掌声的待遇的。

钱金铎老师的课堂。钱老师是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了,而且还是一位男教师 师,但是却在千课万人这样的舞台上选择了二年级倍的认识这样一堂复习课,课堂气氛融洽,学生举手踊跃。钱老师注重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在动手中理解倍的概念,而且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特别是在练习的设计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是简单的谁是谁的几倍引出课堂,接着通过画三角形和正方形,体会两者之间的两倍关系,再以年龄问题理解生活里的倍,最后以数形结合画线段图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化,我想在练习设计的深度和深度的把握上是值得我好好去借鉴、思考的。

刘德武老师的课堂。我想用一句话来形容刘德武老师的课堂那就是老人家的和蔼,充满着智慧和幽默。原来找规律的课是这样来上,刘老师没有拘泥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地理解一组重复这样的数学概念,而是充分考虑了低年级的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有节奏地去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一组重复这样能理解的数学概念,课堂趣实活兼备,怪不得学生上完还是迟迟不肯离去。

千课万人让我学到了很多,但同时各种各样的特级老师的课和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1、特级老师来开课是不是仿佛来作秀了,上完一节马上走,而且这位老师的课永远不变,过程也没在变,一样的老师,一样的课堂,招牌课上了又上,是不是他已经不敢去上其他的课或者他的思维已经局限了,没有新的灵感去设计另外的精彩的课了?

2、课堂过于华丽,看似充分尊重学生,但是真的在尊重学生吗?看上去教师讲解了很多,但是学生的练习机会却很少,或者就没有练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好吗?我想这样的课堂那些自己的老师回去还得给学生补;

3、有些特级老师专门设计一些难的内容拿过来给学生上,但是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根本就学不会,还要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数学是我们的玩具?这可能吗?学生学不会,往往就会对这门课产生厌烦的情绪,更别提是玩具了。

第五篇: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走在学导的路上

2011年4月19日—23日,我有幸参加“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学导课堂,很多专家老师都对学导课堂有自己的研究和见解。周一贯老先生说学导课堂要导在迷惑处,拨在歧途上。专家成尚荣也以为学导课堂要导在阅读理解的方法上,导在阅读理解的困惑处,导在阅读理解中思维的深刻处,导在阅读理解后对语言的运用、内化上。评课者也认为学导课堂要导在问题情境的感悟点上,导在学习的关键点上,导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处,导在学生认知的迷茫处。总而言之,学导课堂就要为学而导,以学代导,顺学而导。这一主题也体现在了33节课中。

从《申辩:从苏格拉底说起》这节开门课,我就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小学的语文课就要引发孩子的哲学思考,教师的导要在学生对一个话题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学会批判他人的观点。《雾凇》一课薛老师由“水汽、雾气、霜花、雾凇”四个词语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在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这个过程的形成之美。《说说我的家》是最亲近的导,最灵动的导,导在孩子有难度的句式上,导在孩子有错误的语言表达上。《我最好的老师》导在文本内容上“写了什么”,又导在文本的语言形式上“怎么写的”,让我们看到了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的一个美丽的转身。《最大的麦穗》导在孩子们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上,引导孩子们要有自己的阅读反思和批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思维去读书,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令我心悦诚服的导是在窦桂梅老师《牛郎织女》的课堂上。她巧设了课

前三个问题来导学预学,用梳理人物关系的方法来导学括文本主要内容,用串联疑问的方法来导学了解民间故事的写作特点。我惊叹她的导!

回到自己的课堂,我对学导有了自己的困惑:导在疑难处,导在困惑处,导在错误处„„如何对待学生的差异?你难,我不难;你疑,我不疑;你错,我不错„„我们该作何选择?

走在学导的路上,我行走着,我思考着;我思考着,我困惑着;我困惑着,我探寻着;我探寻着,我前进着„„

下载千课万人心的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千课万人心的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千课万人体会(五篇材料)

    2014年杭州“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体会 因为“千课万人”,有幸在阳春三月来到美丽杭州,3月28日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

    千课万人观摩体会

    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 学习体会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于2016年4月7日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馆如期召开。这次会议,规模宏大......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外出学习培训总结 ——杭州„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 李萍 2015年4月,我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本......

    2012年千课万人学导课堂观摩感想

    感动于一种执着 ——观“千课万人”有感 玉环县沙门镇中心小学 戚赛赛 来到千课万人的现场,一种感动涌自心底。其实我们已经起得很早了,可是偌大的一个体育馆内,已是人潮涌动了......

    千课万人听课体会(共5则范文)

    “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横峰小学林双双 春意盎然的四月,我很荣幸获得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的机会。当我看到,参会指南中介绍的都......

    千课万人听课体会[共五篇]

    “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春意盎然的四月,我很荣幸获得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师“五力修炼”高峰论坛观摩活动的机会。当我看到,参会指南中介绍的是吴正宪......

    “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听课体会[精选五篇]

    “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听课体会4月,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学者......

    旱情牵动万人心——我的寒假见闻

    旱情牵动万人心——我的寒假见闻 寒假生活给我的感觉往往是温馨快乐的。过去,在寒假里我走亲戚、放鞭炮、阅读新书、和小朋友们尽情的玩耍„„样样精彩、意义非凡。可是,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