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千课万人学导课堂观摩感想
感动于一种执着
——观“千课万人”有感
玉环县沙门镇中心小学
戚赛赛
来到千课万人的现场,一种感动涌自心底。其实我们已经起得很早了,可是偌大的一个体育馆内,已是人潮涌动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师们为着一个目的相聚杭州,为更好的利用这次学习机会,大家拼搏着。为这热火朝天的景象,我感动!
走进名师们的课堂,我更为他们对语文教学的孜孜不倦和呕心历血感动着。在他们中间有像张玉栋老师这般朝气蓬勃的年轻成员,为着能在当下的这个埋葬诗人的时代中,将语词优美、意境高远的古诗词带进学生的心灵,让《枫桥夜泊》来了个完美的穿越,张老师不是在演绎张继,而是通过引导将学生们带回那个时代,带回那次“不朽的失眠”!再如早已白发苍苍的于永正老师,当他用自己深沉的嗓音慢慢描绘出那朵“爱的茉莉”时,其实老师已不用说什么,那感动的泪水就是一切。
本次的“千课万人”的主题为学导课堂的研究,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应以“学”为主,放下身段,倾听,再倾听,循序渐进,为学而导。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而这样“思想上的自由”又是在教师不露痕迹的引导下产生的。
高年级的课堂最多的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课堂,于老师认为,语文是会,不是知道。讲到这,怎能不提孙双金老师的《最大的麦穗》,其实课文很简单,但是孙老师却差不多用了一节的时间引导学生挑战文本,从课文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至今,学生那句“虽然我手中拿的不是最大的麦穗,但是我会努力让他变成最大的”仍让我无法忘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学会站着读书并理直气壮地说出你的观点是孙老师带给大家最大的“麦穗”。
那低年级的课堂又如何带出学导的氛围?许嫣娜老师给大家支了一招,就是寓学习方法于温柔、亲切的评价语中。“刚才有人在说家在哪里之前给许老师打招呼了,这样子说很亲切,谁还愿意来说说?”“许老师要表扬刚才那位小朋友,老师在黑板上写得是‘我家在’,他用了‘我住在’,不同的词,相同的意思,很会用词语呢!”一句句包含爱意的评价语脱口而出,像极了美丽的花朵开在孩子们的心头,香的不仅仅是此刻。正如其名,嫣然一笑,已醉倒众“生”。而林莘老师带来的三年级课文《花钟》更是将方法指导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花有了人的——‘动作’,在这里,花有了人的——‘神情’„„”直接暗示学生,拟人手法可以拟人的神态,拟人的动作等等,为下文的运用奠定了基础。小练笔阶段,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于是花儿们在孩子的笔下活过来了。
相对于阅读来说,失去了课文的依托,作文教学显得更自由且更难。先说贾志明老师的那节《古文今译》,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习作课,但是贾老师却用了一半的课来知道学生们扩展古文,甚至对题目的要求都甚高。贾老师对学生的习作是这样逐句逐字修改的:“小童开了门(应该改为:过了一会儿,门开了,是一个小童)„„”这就是在告诉学生习作要来自于生活经验,要严谨,不能理所当然。在我看来,贾老师教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写作的态度。杨中原老师在上完习作指导课《一道难题》后,送给所有老师这样一句话:“老师们,作文教学不是难题!我的法宝是:赏识、鼓励、点拨!”这短短的几个字就是杨老师最自己的课最好的评价。在课堂上,杨老师通过给学生们颁发“综合奖”“无错别字奖”“最佳书法奖”“最佳作后修改奖”“最佳材料奖”“最佳认识奖”“最佳开头结尾奖”等各种奖项,让学生们轻而易举就知晓了一篇好的习作需要具备的条件。而且,杨老师的颁奖的过程,让获奖者朗读自己的作品,且指出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以及一些通病。这样,学生就在一种积极地环境中积极地接受了老师的意见。我想,长此以往,每个学生都会盼望获得奖项并为之付出努力,而且知道“秘诀”后的孩子们将会写得更加起劲!
“学学导导、导导学学”,大师们的课形形色色,异彩纷呈,但是其中的奥秘却也不外乎导之令其学之。除去那人尽皆知的问题,抛一个众人都愿去思考且深思的问题,让众人都沉浸在思考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我想,学生们都是能达到乐学之的境界了!
我想,大师们的学生是幸运且快乐的,那我的学生们呢?他们在课堂上是否有过一点点思考的快乐,他们有没有曾经有那么一次在课后仍然对上课内容回味无穷且终身受用?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样的目标会是我以后会追求的,对语文,我们需要一种永久的执着!
第二篇:2012年千课万人学导课堂观摩感想(语文)
感动于一种执着
——观“千课万人”有感
来到千课万人的现场,一种感动涌自心底。
走进名师们的课堂,我更为他们对语文教学的孜孜不倦和呕心历血感动着。在他们中间有像张玉栋老师这般朝气蓬勃的年轻成员,将语词优美、意境高远的古诗词带进学生的心灵,也有早已白发苍苍的于永正老师,当他用自己深沉的嗓音慢慢描绘出那朵“爱的茉莉”时,其实老师已不用说什么,那感动的泪水就是一切。
本次的“千课万人”的主题为学导课堂的研究,即,课堂上,教师应以“学”为主,放下身段,倾听,再倾听,循序渐进,为学而导。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而这样“思想上的自由”又是在教师不露痕迹的引导下产生的。
高年级的课堂最多的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课堂,于老师认为,语文是会,不是知道。讲到这,怎能不提孙双金老师的《最大的麦穗》,其实课文很简单,但是孙老师却差不多用了一节的时间引导学生挑战文本,从课文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至今,学生那句“虽然我手中拿的不是最大的麦穗,但是我会努力让他变成最大的”仍让我无法忘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学会站着读书并理直气壮地说出你的观点是孙老师带给大家最大的“麦穗”。
那低年级的课堂又如何带出学导的氛围?许嫣娜老师给大家支了一招,就是寓学习方法于温柔、亲切的评价语中。“刚才有人在说家在哪里之前给许老师打招呼了,这样子说很亲切,谁还愿意来说说?”“许老师要表扬刚才那位小朋友,老师在黑板上写得是‘我家在’,他用了‘我住在’,不同的词,相同的意思,很会用词语呢!”一句句包含爱意的评价语脱口而出,像极了美丽的花朵开在孩子们的心头,香的不仅仅是此刻。正如其名,嫣然一笑,已醉倒众“生”。而林莘老师带来的三年级课文《花钟》更是将方法指导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花有了人的——‘动作’,在这里,花有了人的——‘神情’„„”直接暗示学生,拟人手法可以拟人的神态,拟人的动作等等,为下文的运用奠定了基础。小练笔阶段,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于是花儿们在孩子的笔下活过来了。
相对于阅读来说,失去了课文的依托,作文教学显得更自由且更难。先说贾志明老师的那节《古文今译》,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习作课,但是贾老师却用了一半的课来知道学生们扩展古文,甚至对题目的要求都甚高。贾老师对学生的习作是这样逐句逐字修改的:“小童开了门(应该改为:过了一会儿,门开了,是一个小童)„„”这就是在告诉学生习作要来自于生活经验,要严谨,不能理所当然。在我看来,贾老师教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写作的态度。杨中原老师在上完习作指导课《一道难题》后,送给所有老师这样一句话:“老师们,作文教学不是难题!我的法宝是:赏识、鼓励、点拨!”这短短的几个字就是杨老师最自己的课最好的评价。在课堂上,杨老师通过给学生们颁发“综合奖”“无错别字奖”“最佳书法奖”“最佳作后修改奖”“最佳材料奖”“最佳认识奖”“最佳开头结尾奖”等各种奖项,让学生们轻而易举就知晓了一篇好的习作需要具备的条件。而且,杨老师的颁奖的过程,让获奖者朗读自己的作品,且指出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以及一些通病。这样,学生就在一种积极地环境中积极地接受了老师的意见。我想,长此以往,每个学生都会盼望获得奖项并为之付出努力,而且知道“秘诀”后的孩子们将会写得更加起劲!
“学学导导、导导学学”,大师们的课形形色色,异彩纷呈,但是其中的奥秘却也不外乎导之令其学之。除去那人尽皆知的问题,抛一个众人都愿去思考且深思的问题,让众人都沉浸在思考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我想,学生们都是能达到乐学之的境界了!
我想,大师们的学生是幸运且快乐的,那我的学生们呢?他们在课堂上是否有过一点点思考的快乐,他们有没有曾经有那么一次在课后仍然对上课内容回味无穷且终身受用?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样的目标会是我以后会追求的,对语文,我们需要一种永久的执着!
第三篇:千课万人数学 学堂课堂观摩心得
“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听课体会
11月,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现场。“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属于第一次,我满怀期待来到了西子湖畔,走进了浙大的华家池的观摩现场。虽然那几天的天气很冷,但我的精神却很振奋。
当水墨画般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在铿锵有力的钟声中,当主持人满怀激情的演讲,我才真的意识到此刻的与众不同,才深深的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翻开《参会指南》,看到一排排专家、大师的名字,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此刻竟是如此与我贴近。往日只能在书本中见到的人,现在我竟能坐在下面听他们上课,听他们讲座,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四天的时间,实在是太匆忙了,这四天里,让我近距离的感受了大师们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高超但有看似朴实的课堂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 和新的教学理念。
本次观摩活动的主题是学导·课堂,而它首先提醒我们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注意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对于学导课堂新课标也这样补充到补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再到提倡的“学导”并举,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深入。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舞台,因为它不是任何人表演与展示的地方,它应该是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
在“千课万人”活动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快乐、思维、深度。
1、快乐。我想对于徐长青的课,用快乐来形容无可厚非,之前的《重复》到这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退”中的数学》,老师上的很投入,学生玩的很投入,我们听的很投入。整堂课我们时常能听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声。徐老师通过一堂课的精彩演绎,让我们看到了策略形成的过程。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整个班的学生围绕在徐老师的周围,我想作为一个老师,当你受到学生这般热情的对待时,那种满足感这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吧。但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来说,对他们的示范课作为学习课的话,是否可以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做些思考和改进呢?当然有可能不准确。
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许洋老师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俞正强老师 的《度量天下》等等的课,刘老师幽默的语言配合有效的动作,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乘法分配律有了扎实的认识。许洋老师通过建圆环粘圆环这个简单的游戏,带领着学生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虽然时间是傍晚的5点多,但学生仍学的兴致勃勃,我想这就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而俞正强老师的课堂的开放性,则让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知识底蕴的深厚,而学生那有模有样的回答如“感情可以用时间来度量,用心去度量......”则赢得了我们一次有一次热烈的掌声。
2、思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刘德武老师的《怎样使得数最大》。其实可以说这是一堂思维训练课更为的贴切。柳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在他巧妙又细心的安排下,小学课本里很多的诸如“烙饼问题”、“打电话问题”等结合在了一起,提示最优化的两个基本方案:资源确定时要追求最好的目标;目标确定是要使用最少的资源。在进行问题解决时,更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思维考好的过程借助图形式、简单算式形来解释,在老师直观演示之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解题的关键,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深度。其实应该说,这四天下来的五十节名优课,十多堂学术讲座,四十八位名师,各个有深度有内容,也是我最难感受的一点吧。整个活动下来我才真真意识到知识方到用时才觉得自己学的少。所以我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了。如朱乐平老师的《分数中的“平均分”》一课,谈到分数,我们就想到平均分,可是朱老师的课师徒引领学生深入到分数中的“平均分”的内在。围绕“如何选择合适的维度理解平均分”展开层层深入观察、辨析、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这让我想到我听到的关于这堂课最好评价的一句话:惟有“深层”的关注,才有“深度”的精彩。看来要想让学生学会静下来思考问题,教师首先要学会静下心来教学。
整个活动,让我深深意识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力不从心。自认为在学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可是当我到观摩现场时,才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嫩到不行,很多时候,我真的只能感受到这堂课的精彩,可让我说一个所以然,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说一说的话,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和我同行的老师的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像你们这样的新老师,必须有个人给你引个路,在每堂课后听听他的点评,你才会更好的发现他们的精彩之处和巧妙的安排。那么就让我用粗浅的眼光去感受大师的风采吧,我想也能感受到别样的精彩。
第四篇:千课万人数学_学堂课堂观摩心得
“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听课体会
11月,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现场。“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不是第一次,但每一次的收获都是不一样,这一次我同样满怀期待来到了西子湖畔,走进了浙大的华家池的观摩现场。虽然那几天的天气很冷,但我的精神却很振奋。
当水墨画般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在铿锵有力的钟声中,当主持人满怀激情的演讲,我才真的意识到此刻的与众不同,才深深的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翻开《参会指南》,看到一排排专家、大师的名字,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此刻竟是如此与我贴近。往日只能在书本中见到的人,现在我竟能坐在下面听他们上课,听他们讲座,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四天的时间,实在是太匆忙了,这四天里,让我近距离的感受了大师们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高超但有看似朴实的课堂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 和新的教学理念。
本次观摩活动的主题是学本课堂,学本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而它首先提醒我们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师生共同构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创建人文、自由、开放、多元、灿烂的学习氛围。通过学本课堂学习,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习者生命得到精彩绽放。
在“千课万人”活动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大气、思维、深度。
1.大气。走进名师,让我的心灵震撼,每一位名师特色各异,或儒雅,或幽默,或风趣,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大气。不论是的俞正强还是张齐华的课,不论是男专家还是女专家,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张齐华《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从大处入手,分小问题逐层解决,张老师娓娓道来,如拉家常;风趣幽默如无声润物,悄悄地将知识无痕注入学生脑海的心田,一步一步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百分数的意义有了扎实的认识。而整个过程似乎又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来解决的,整节课轻松、愉快、自然。张老师课堂的开放性,则让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知识底蕴的深厚。
2.思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徐长青老师的《数与形》。其实可以说这是一堂思维训练课更为的贴切。徐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在他巧妙又细心的安排下,初中课本里很多的知识诸如“勾股定律”、“找规律”等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向学生渗透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数学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形结合的过程,在徐老师的这节课中让学生经历了“一一对应”“转化”“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明白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这也是这节课最为珍贵的经验。
3.深度。其实应该说,这四天下来的二十节名优课,这么多位名师,各个有深度有内容,也是我最难受的一点吧。整个活动下来我才真真意识到知识方到用时才觉得自己学的少。所以我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了。周四下午三节同课异构的三节课《分数乘除法练习》,三位
老师三种不同的思路,切入点完全不同。围绕乘除法的意义展开,唐彩斌老师注重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以让学生引入向另外的角度。”顾志能老师的课平实扎实,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深度,袁晓萍老师的课实现引导学生自主的复习,收集资料吗,在课堂上像阶梯一样让孩子拾级而上学习数学,自主、民主、有效、扎实。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知识要学会融会贯通,因为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整个活动,让我深深意识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力不从心。自认为在学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可是当我到观摩现场时,才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嫩到不行,很多时候,我真的只能感受到这堂课的精彩,可让我说一个所以然,我又觉得说不清楚,深刻体会到自己的理论水平不够,对教材的认识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说一说的话,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需要有个专家在课后听听他的点评,你才会更好的发现他们的精彩之处和巧妙的安排。那么就让我用粗浅的眼光去感受大师的风采吧,我想也能感受到别样的精彩。
第五篇:相约“千课万人”,品味“学导课堂”
相约“千课万人”,品味“学导课堂”
——参加“千课万人”学导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会有感
11月11日至14日,带着对名师的仰望,我有幸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此次活动共31节课,10个讲座,中间还穿插互动点评。回顾这几天的学习,真可谓是舟车劳顿、眼花缭乱、腰酸背痛、记笔记记的手抽筋。从早上7点走出宾馆,直到晚上10点回到宾馆,一天就是不停的听课、听报告、抢座位。虽然日程安排的较紧,但累并快乐着、收获着!课堂精彩瞬间:
一、课眼:
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说:“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两处“画龙点精”之笔,这往往是理解和领会全文的关键,人们常称为“文眼”。课也应该有“课眼”。顺着黄老师所谓的“课眼”,我也在其中名师的课中找到了课眼。
在《分数中的“平均分”》这节课中,朱乐平老师试图引领学生打通“平均分”各内容的内在联系。课堂通过对二年级到四年级平均分知识的梳理,从“认识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个物体分得每份同样多,“分数的意义”单位“1”从一个物体扩展到一些物体,成功连通各年级的知识点,这不就是数学知识要求联吗?接下来朱老师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多维度去看“平均分”。如第一题练习题,阴影部分是的大三角形的四分之一吗?从形状相同,大小相同和形状不相同但大小相同来理解平均分。接着朱老师出示:1枚伍角硬币和5枚一角硬币,引导孩子从数量,币值两个维度考虑平均分。
最后通过教师提供的素材,2个学生对话来让学生体会:不论形状,大小,高矮……,只要能找到一个合适维度(数学标准),你就抽象出分数中的平均分。
二、生动与深刻
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曾有一段精辟的分析:“要上好一节数学课,既需要生动,也需要深刻。生动是对学生特点而言,深刻是对学科特点而言。课要上的“生动”,就必须了解学生,善于在抽象的数学与学生具体形象的心理特点之间架设桥梁;而课要上的“深刻”,就必须了解数学,不断的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
黄爱华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两点:
1、生动
百分数的产生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黄老师提供了三种酒酒精度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情境具体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课中,黄老师为了体现百分数的好处,模拟一个不会用百分数的语文老师,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对混合饮料的印象,喝了很多口还是没说清楚,把百分数“精确、科学“的好处凸显出来。
2、深刻
板书课题时黄老师独具匠心:先写“分数”,再写“百”,这是形式上的“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然后再从从意义上来理解;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也可以表示比率,百分数就是表示比率的一种特殊分数。寥寥数语,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的结构——百分数从那里来、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课后练习中黄老师设计:姚明在NBA的一个赛季投篮命中率是50.7%,学生困惑进球个数都是整数,怎么会有小数7呢?这里恰恰是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地方,黄老师直面学生困惑,问学生这里怎么出现小数了?引发学生思考。聚焦困惑,讨论启发,总结出50.7%表示投中的占投球总数的比率,并非是真的50.7个。
三、有智慧、有文化、有思想
平时上练习课,总是为练习而练习,只是把学过的知识简单、机械的重复。而听了刘延革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受益匪浅。
1、有智慧:
练习设计引人入胜,刘老师练习设计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质内涵丰富,逻辑严谨。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及比较入手,让其“长高”成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再让其“长”成一般的长方体,左后到组合形体,这部分练习设计,注重相关知识的梳理和提升,发展空间观念,从新的角度帮助学生完善和丰富了认知结构。
2、有文化:
课堂上,教师亲切的话语,学生积极的参与,构成了学导课堂里“学中求导、循学施教、积极对话、自主发展”的文化特色。
3、有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小学数学学习与未来数学学习的主线,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本节课,刘老师紧紧抓住“正方体——长方体——组合形体”这一练习主线,将集合、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捕捉课堂生成,成就学导课堂。
记得看过一本书上,一位大师对朱国荣老师的课这样评价:朱国荣的课之所以会越来越朴实无华,越来越重视数学本质的教学,首先是由于他总在深沉地思考,思考数学的本质,思考教学的本质。也就是说,他在作为一个教学者的同时还是一个思想者。”
朱老师这次执教《折线统计图》,朱老师问学生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折线统计图,这是我们一线老师上这节课都会有的环节,学生回答也很正常,电脑上,股票,学习网站上,一学生说我家里也有。这时候朱老师停了下来,家里的折线统计图干嘛用啊?学生答是爸爸用来统计我单元学习成绩。师又耐心的问:“你爸爸这么做想干嘛?”生答督促我每次考的好点。师向全班问还有其他同学像他这样吗?全班有很多同学举手。师又追问:“如果你的爸爸也这么做,你希望你的折线是怎么变化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第一次考100分,接着平着最好!这一教学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成了教师倍加关注的焦点,一来这是学生生活中就由的折线图,比起股票、网站上的折线图,它更简单,易于分析。二来让学生描述图像的过程,整时一个分析,推理,演绎,归纳的过程。此环节很好的建立起了孩子们对折线统计图本质的理解。朱老师善抓住课堂生成,精彩互动,此处无愧是本课的课眼。
五、智慧在简洁中流淌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这就是读懂学生的一个简单过程。罗明亮老师在《认识整万数》这一节课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体现一:猜出的精彩
罗老师出示信封,里面藏了个整万数,教师抽出一部分,两个6,后面都是0,让学生猜可能会有几个0,然后让学生自己摆数位顺序。在上述片段中,对数位数学表的认识,罗老师没有全盘授予,而是通过猜来让孩子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学生在积极、自主的状态下,以猜为背景,慢慢把数位顺序表呈现,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使师生的智慧在简洁中流淌。
体现二:按出的灵动
在课的结尾,罗老师以赵本山为汶川地震捐款五百万为例,拿出一个能发声的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按数,学生如果觉得够了就喊停。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方面的感官,来认识整万数。一个能出声的计算器在我们常人的手中,也只是一个计算工具,今天这个计算器在罗老师手中却这么有神韵,这么有效果,应该说,这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这一过程是教学智慧在简洁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