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备课,上课,听课》学习心得
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备课的真正意义所在,给我们每人都发放了一本《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拿到了《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一页页地翻下去,而且边读边做笔记。觉得,此书介绍的“通识”部分,的确非同一般,有些视角是我们一线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不经意间被忽视了的,这一读,颇受打动——任教了二十几年,发现,其实,备课还应该做更多更多的准备的,现在我就谈谈我的感受:
课标,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大家都认真学习它了吗?说起新课程、课改新理念、新课标,相信这样的字眼大家都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了,但看到著名物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习惯——“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作为‘教学指南’,”真的觉得汗颜!正因为每日必备课,每备课必翻备课本,每翻备课本必能“温故而知新”,于老师便能把握好课标对每个阶段、学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大胆地开展教学工作,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学指南”,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会偏离语文的大目标,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有效”!特别欣赏于老师能按要求当看到“多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时坚决把练习册丢在一边,努力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于老师真的太“酷”了!我们任何一个一线教师,因为业务检查的需要,谁敢允许学生不完成练习册?每次,做到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花在订正上的时间太多了,若让他们简单完成抄答案,往后有些孩子便偷懒自己不动脑光想着一抄了事,而对学困生来讲,做这样的题目对他们的学习更是“形同虚设”反倒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真的是“弄不清楚搞 1 不明白”!怎么办呢?为了“整齐划一”的要求,只好牺牲许多教学时间,课余时间,有时甚至要挪用其他课程来完成这本练习册的订正工作,真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周八节的语文课,每学一课要用上两课时完成,但上课读课文,学习生字,品味课文,完成练习册,有时还想来个拓展说话,写话小练笔什么的,两课时,够吗?相信大部分教师都有“挪课”吧?难度最大,耗时最多的要数练习册这个大“工程”了,有的课文题目简单些还好,最头痛的是遇上一道两道超纲的题目,一个学生要来回三次有时还不能订正好,全班有五十个学生,如果有一半的学生要这样做,那得花多少时间?用这些时间可以让学生多看多少书,多学多少课外知识?
写到这时,我常想,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做题?为什么期末考卷上总会出一些平常生活中并不实用的东西来考学生、考老师呢?我们让学生学语文,其实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认字、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能真正合理地运用这些汉字,有空闲的时候还能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养成“书不离手”的习惯,终生学习。这样,难道一定要完成那一道道似是而非的“咬文嚼字”的难题?我也承认,高考这把指挥棒一天不倒,这试就得年年考,可从哪个年级来考更为合适些呢?我看班上有个学困生,从读一年级时要求认识的字几乎不能认几个,汉语拼音更是没掌握好,到现在二年级的课文,几乎每篇课文能读通顺,大部分字也会认了,甚感欣慰。可是,每个单元的单元试卷对她来讲,太难了,更别说到了期末有点难度的抽测卷统考卷,只有“不及格”这样的成绩,可是,我认为,和她自己比,她的进步已经是“良好”甚至可以说“优秀”了!因为她光会认字,会读,却不一定全部会写,也不太会做题。她的父母都认不了多少字,因为不 2 认字少写字,会“怕”签名,现在所有的签名都由孩子完成,可以说孩子写下的字比大人还像字。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基础又没打好,学习对她来讲,不是普通的难呀!在接任这个班级之后,有时,身为老师的我,会觉得“可怕”而又“无力”。这一届孩子的父母,说起年纪大约三四十岁,可是像她这样父母亲都不认字或是母亲不认字的情况,在我们班不下五人!
其实,如果我们真正学习课标,会发现“兴趣、习惯、积累、朗读、阅读、语感”等字眼,似乎没有“做题”这样的字眼。常看到班上的学困生,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可他们也会有捧着他们感兴趣的书,看得入神的样子,每逢这时,听到上课铃声响起时,真是舍不得打断他们,因为,这样的语文学习比起让他们做那些没完没了的作业,考那些难得让他们失去兴趣的考题,其实更为“有效”,不是吗? 正由于考试成为各校考评老师业务的唯一尺度,许多老师不得不让学生学会考试,因此而剥夺了大部分学生朗读、阅读的时间,而专攻“答题”了。这样的“应试教育”,其实扼杀了多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动力,被动学习,那么,学习的“有效性”将不复存在。什么时候,我们在黑板上布置的作业只是让学生们看自己爱看的书,读、背着优美的课文;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考试,特别是低年级,能用口试(认字、拼读、朗读)+笔试(书写)来代替?
写着写着,手中的笔,沉重了,因为“考试,是我永远的痛!”,我为学困生们而痛!也不知不觉地离题了。再回到“课标”上,以前,我也常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一个个过关,在每课上完之后,这样又累又要耗上许多时间。当我发现许多中下等生在面对这样的“考试”犹豫、3 不会的样子,心疼,还开始反思,我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在一次课标学习时,我发现低学段中的关于拼音、认识的字的要求并不是让学生马上掌握,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复习、再复习来达到目的的,整册书本上所选的课文,往往会注重那些要求会认的字的反复出现,这样孩子们在期末也能基本掌握这些字了。要求整体识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的学习目标,其实只要多阅读,反复出现相关词汇,最终在这一学段结束时基本能掌握即可,毕竟每一个孩子是每个不一样的个体,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环境各不相同,哪能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地一步到位呢?可是,反思我们日常的教学行为,往往先学习生字,复习生字词,因为只有掌握了生字,再来学习课文时就“扫清障碍”了,可是,这样做,真的符合课标的要求吗?要整体感受课文的美,是否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果不,那么这个“度”要如何把握?如果不分析说是没有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可是如果分析太多又会说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原先的“整体美感”,真难办呀!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这是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我读完《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中上课篇的感想;那么,教师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全体学生想学、会学、学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撰写教案”这个篇章,很有同感,文中的字字句句仿佛都说出我们的心声,于是我把这几页折起来,又反复读了几遍,忍不住想谈谈我 4 读后的感想。
正如书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所说的,备课过程中,好多东西教案上是没有的,也是无法写上去的。我想到了那天是我的数学课,我按着刚备好的教案,开始激趣导入,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来玩猜数游戏吧。”咦,听到玩游戏,怎么没有欢呼,没有雀跃,学生怎么没有我想象中的积极反应?而是看着我,没什么反应,我很尴尬,只好自己找台阶下,我说:“怎么?大家不喜欢玩猜数游戏?不然,我们换一个吧。”就这样整个教学环节被打乱了,这节课上得无滋无味的。课后,我把这件事写在教学反思里,反思什么呢?正如,在第106页中谈到的,“课后思考:教学设计适合学生吗?教学有效吗?”是啊,我以这样的导入适合学生吗?为什么要猜数?怎么猜?猜对了,有什么奖励?这些我都没有准备好,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我一直责怪学生不够活泼,不够聪明,不够配合,可是我为什么没能让学生活泼、聪明和配合呢?我有责任,也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呀!
第二天是数学练习课,我对同学们说:“让我们小组来抢答猜数,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猜得又对又快,老师就送一根小棒给小组,哪一组得到的小棒多,那组就是第一名,怎么样?”于是,我描述,学生抢答猜,控制权在我手中,哪个小组比较落后,我就把机会多给那个组,加进了刺激,学生都很兴奋。接着,我又让学生来描述,学生来猜,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了。可见,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而这一切是没有办法写进教案中,教案只能设计教学大概的思路和过程,无法设计学生说的每句话,既不能没有教案,又不能完 5 全依赖于教案。
我们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只是一味地逼学生读,逼学生写,只能培养出学习的机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会采取有效的方式,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而要想教学有效,首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自己要先融入学生,要抓住学生的喜好,使学习有趣快乐起来,师生放轻松了,学生的学习才会投入,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和积极。
阅读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它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各个角度,用理论与案例阐述了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实用性很强。
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中,教学才会相长。而阅读这本书让我们学会反思,促使我们改进,给我们示范,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第二篇:《有效备课_上课_听课》学习心得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学习心得私立宜宾育才学校李厚群
总部、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备课的真正意义所在,给我们每位教师都发放了一本《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拿到了《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一页页地翻下去,而且边读边做笔记。觉得,此书介绍的“通识”部分,的确非同一般,有些视角是我们一线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不经意间被忽视了的,这一读,颇受打动——任教了二十年,发现,其实,备课还应该做更多更多的准备的,现在我就谈谈我的感受:
课标,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大家都认真学习它了吗?说起新课程、课改新理念、新课标,相信这样的字眼大家都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了,但看到著名物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习惯——“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作为‘教学指南’,”真的觉得汗颜!正因为每日必备课,每备课必翻备课本,每翻备课本必能“温故而知新”,于老师便能把握好课标对每个阶段、学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大胆地开展教学工作,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学指南”,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会偏离语文的大目标,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有效”!特别欣赏于老师能按要求当看到“多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时坚决把练习册丢在一边,努力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于老师真的太“酷”了!我们任何一个一线教师,因为业务检查的需要,谁敢允许学生不完成练习册?每次,做到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花在订正上的时间太多了,若让他们简单完成抄答案,往后有些孩子便偷懒自己不动脑光想着一抄了事,而对学困生来讲,做这样的题目对他们的学习更是“形同虚设”反倒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真的是“弄不清楚搞不明白”!怎么办呢?为了“整齐划一”的要求,只好牺牲许多教学时间,课余时间,有时甚至要挪用其他课程来完成这 1
本练习册的订正工作,真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周八节的语文课,每学一课要用上两课时完成,但上课读课文,学习生字,品味课文,完成练习册,有时还想来个拓展说话,写话小练笔什么的,两课时,够吗?相信大部分教师都有“挪课”吧?难度最大,耗时最多的要数练习册这个大“工程”了,有的课文题目简单些还好,最头痛的是遇上一道两道超纲的题目,一个学生要来回三次有时还不能订正好,全班有四五十个学生,如果有一半的学生要这样做,那得花多少时间?用这些时间可以让学生多看多少书,多学多少课外知识?
写到这时,我常想,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做题?为什么期末考卷上总会出一些平常生活中并不实用的东西来考学生、考老师呢?我们让学生学语文,其实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认字、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能真正合理地运用这些汉字,有空闲的时候还能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养成“书不离手”的习惯,终生学习。这样,难道一定要完成那一道道似是而非的“咬文嚼字”的难题?我也承认,高考这把指挥棒一天不倒,这试就得年年考,可从哪个年级来考更为合适些呢?
其实,如果我们真正学习课标,会发现“兴趣、习惯、积累、朗读、阅读、语感”等字眼,似乎没有“做题”这样的字眼。常看到班上的学困生,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可他们也会有捧着他们感兴趣的书,看得入神的样子,每逢这时,听到上课铃声响起时,真是舍不得打断他们,因为,这样的语文学习比起让他们做那些没完没了的作业,考那些难得让他们失去兴趣的考题,其实更为“有效”,不是吗?
正由于考试成为各校考评老师业务的唯一尺度,许多老师不得不让学生学会考试,因此而剥夺了大部分学生朗读、阅读的时间,而专攻“答题”了。这样的“应试教育”,其实扼杀了多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动力,被动学习,那么,学习的“有效性”将不复存在。什么时候,我们在黑板上布置的作业只是让学生们看自己爱看的书,读、背着优美的课文;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考试,特别是低年级,能用口试(认字、拼读、朗读)+笔试(书写)来代替?
写着写着,手中的笔,沉重了,因为“考试,是我永远的痛!”,我为学困生们而痛!也不知不觉地离题了。再回到“课标”上,以前,我也常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一个个过关,在每课上完之后,这样又累又要耗上许多时间。当我发现许多中下等生在面对这样的“考试”犹豫、不会的样子,心疼,还开始反思,我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在一次课标学习时,我发现低学段中的关于拼音、认识的字的要求并不是让学生马上掌握,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复习、再复习来达到目的的,整册书本上所选的课文,往往会注重那些要求会认的字的反复出现,这样孩子们在期末也能基本掌握这些字了。要求整体识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的学习目标,其实只要多阅读,反复出现相关词汇,最终在这一学段结束时基本能掌握即可,毕竟每一个孩子是每个不一样的个体,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环境各不相同,哪能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地一步到位呢?可是,反思我们日常的教学行为,往往先学习生字,复习生字词,因为只有掌握了生字,再来学习课文时就“扫清障碍”了,可是,这样做,真的符合课标的要求吗?要整体感受课文的美,是否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果不,那么这个“度”要如何把握?如果不分析说是没有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可是如果分析太多又会说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原先的“整体美感”,真难办呀!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这是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我读完《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中上课篇的感想;那么,教师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全体学生想学、会学、学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撰写教案”这个篇章,很有同感,文中的字字句句仿佛都说出我们的心声,于是我把这几页折起来,又反复读了几遍,忍不住想谈谈我读后的感想。
正如书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所说的,备课过程中,好多东西教案上是没有的,也是无法写上去的。
而这一切是没有办法写进教案中,教案只能设计教学大概的思路和过程,无法设计学生说的每句话,既不能没有教案,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案。
我们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只是一味地逼学生读,逼学生写,只能培养出学习的机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会采取有效的方式,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而要想教学有效,首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自己要先融入学生,要抓住学生的喜好,使学习有趣快乐起来,师生放轻松了,学生的学习才会投入,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和积极。
阅读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它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各个角度,用理论与案例阐述了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实用性很强。
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中,教学才会相长。而阅读这本书让我学会反思,促使我改进,给我示范,给我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第三篇:有效备课 上课 听课评课
《有效备课 上课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沈凤珍
余文森先生主编的有效教学丛书系列中的《有效备课 上课 听课评课》一书明确说明教学的有效性内在的包含了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并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亦即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
那么,怎样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才是有效地呢?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是老师的“家常便饭”,就像人们总是不断改善家常便饭,使之营养丰富又色香味俱全一样,老师在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方面,也要不断改进,使之更为有效更为充满活力。而且此种追求是无止境的,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实施过程中要做到:
一、怎样备课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重要性越来越大,备课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全教研组的事情,因此备课一般需要:
1.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2.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新的课程标准对本章节、本单元、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如何界定的;研究本课时与前后课时之间的知识联系,做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把握;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正确的把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考虑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认知状况创造性的实用教材。
3.了解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在心理学中了解;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从预习反馈中了解;就课题(或在预习时提出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提出问题;从学生学习过的相似课文(内容)了解。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在性格、心理、认知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预知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设计练习: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流程;认真思考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如何组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注重体现多维的教学目标。
5.撰写教案,写教案,是在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学生、环境等地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
二、如何上课:
上课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灵活简便。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非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花样百出,以示在教学中贯彻了新理念。其实,教学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应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灵活简便一点,实用就好。无论是“探究式”,还是 “接受式”,关键要受学生的欢迎。
在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接受,就得学会各种技能。本书讲解了讲授的技能、提问的技能、倾听的技能、观察的技能、点拨的技能、情境创设的技能、课堂调控技能等。在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同时还要注重情感的渗透和教育。
三、怎样听课
学会听课,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听课前要明确听谁的?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问题?一般需要做到:
1、“听”课的结构
2、“听”重点难点的突破
3、“听”板书及教学媒体运用
4、“听”课堂气氛
5、“听”教学细节
6、“听”闪光之点。
7、听课后的反思、总结
四、怎样评课: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要评好一节课,并非易事,一般需要做到:
1、了解教学内容。
2、先要认真听课,了解讲课教师的教学设计。
3、认真揣摸讲课教师的设计意图,进行换位思考,发现优缺点。
4、毫不保留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讨论,一起提高。
教学反思,怎样反思、反思些什么?教学反思应该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理论支撑的分析、比较、判断的思维过程,以及思考之后的改进、提升、完善、记录的行动过程。有的放矢、行必有果,是教学反思的显著特征。一般需要做到:
1、思考。包括课前思考、课中思考、课后思考。
2、笔记。思考而有所得,就做一些笔记,及时记录下来,体验“认识升华”、“负而转正”的美妙。一是随时的零散笔记;二是阶段的完整笔记。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从课堂实践、案例中提炼出一些普遍的、可操作的东西,供我们教师借鉴、参考、实践,更重要的是点醒了教师们的潜质、启发了教师们的思考、促进了教师们的孜孜以求、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有效性。而且还以主题的形式,从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或新的课程理念出发,以典型的案例丰富名言或理念,在用操作的要点引领教师把理念转化为行为。
我今后会潜下心来,会慢慢思索教育的细节,从细小琐屑的教学细节入手,剖析教学的深刻和有效,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从有效走向优质!
第四篇: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
2011年的暑假即将结束了,假期中我阅读了学校给我们推荐的两本好书,其中的一本就是余文森先生主编的有效教学丛书系列中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读后收获挺多的。
书中说教学的有效性内在的包含了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即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都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性。
老师在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实施过程中要做到:
一、仔细研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中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这就要求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前言”,把握住基本理念。
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即确立“三维”目标和熟记学段目标。
3.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4.读“附录”,和学生们一起成长。
二、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必修基本工作,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等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重要性越来越大,备课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更是全教研组的事情,因此备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进行集体备课。2.备课的四个环节: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设计、备教学用具。
备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新课程标准对本章、本节的教学目标是如何界定的;研究本课时与前后课时之间的联系,做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把握;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正确的把握本课时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考虑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认知状况创造性的实施教材内容。
备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预习反馈;就课题(或在预习时提出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提出问题等。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在性格、心理、认知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预知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备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流程;认真思考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如何组织与进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体现多维的教学目标。
三、上课:
上课的教学方法要灵活简便。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应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灵活简便一点,实用就好。无论是“探究式”,还是 “接受式”,关键要受学生的欢迎。因此要做到:
1.上课时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2.注重从学生的不同表现获取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对教学的设计再加工。
3.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开放思维。
4.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允许和鼓励学生的质疑和释疑。
5.相信学生,尽量不代替学生完成任务。
6.重视评价,善于利用评价的激励作用组织教学。
在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情感的渗透和教育。
四、听课
学会听课,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听课前要明确听谁的课?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做到: 1.记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
2.注意环节,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关系。
3.注意教学的真实性,真实的成分有多少。
4.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恰当的评价。
五、评课:
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要评好一节课一般需要做到:
1.明确教学内容。
2.要认真听课,了解讲课教师的教学设计。3.认真揣摸讲课教师的设计意图,进行换位思考。
4.毫不保留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讨论,一起提高。
六、反思
教学反思应该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行为,需要理论支撑的分析、比较和判断的思维过程,以及思考之后的改进、提升、完善、记录的行动过程。有的放矢、行必有果,是教学反思的显著特征。要做到:
1.思考:包括课前思考、课中思考、课后思考。
2.笔记:思考而有所得,就做一些笔记,及时记录下来,体验“认识升华”、“负而转正”的美妙。一是随时的零散笔记;二是阶段的完整笔记
余文森先生主编的有效教学丛书系列中的《有效备课 上课 听课评课》一书明确说明教学的有效性内在的包含了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并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亦即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
那么,怎样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才是有效地呢?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是老师的“家常便饭”,就像人们总是不断改善家常便饭,使之营养丰富又色香味俱全一样,老师在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方面,也要不断改进,使之更为有效更为充满活力。而且此种追求是无止境的,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实施过程中要做到:
一、怎样备课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重要性越来越大,备课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全教研组的事情,因此备课一般需要:
1.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2.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新的课程标准对本章节、本单元、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如何界定的;研究本课时与前后课时之间的知识联系,做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把握;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正确的把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考虑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认知状况创造性的实用教材。
3.了解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在心理学中了解;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从预习反馈中了解;就课题(或在预习时提出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提出问题;从学生学习过的相似课文(内容)了解。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在性格、心理、认知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预知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设计练习: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流程;认真思考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如何组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注重体现多维的教学目标。5.撰写教案,写教案,是在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学生、环境等地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
二、如何上课:
上课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灵活简便。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非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花样百出,以示在教学中贯彻了新理念。其实,教学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应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灵活简便一点,实用就好。无论是“探究式”,还是 “接受式”,关键要受学生的欢迎。
在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接受,就得学会各种技能。本书讲解了讲授的技能、提问的技能、倾听的技能、观察的技能、点拨的技能、情境创设的技能、课堂调控技能等。在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同时还要注重情感的渗透和教育。
三、怎样听课
学会听课,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听课前要明确听谁的?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问题?一般需要做到:
1、“听”课的结构
2、“听”重点难点的突破
3、“听”板书及教学媒体运用
4、“听”课堂气氛
5、“听”教学细节
6、“听”闪光之点。
7、听课后的反思、总结
四、怎样评课: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要评好一节课,并非易事,一般需要做到:
1、了解教学内容。
2、先要认真听课,了解讲课教师的教学设计。
3、认真揣摸讲课教师的设计意图,进行换位思考,发现优缺点。
4、毫不保留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讨论,一起提高。教学反思,怎样反思、反思些什么?教学反思应该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理论支撑的分析、比较、判断的思维过程,以及思考之后的改进、提升、完善、记录的行动过程。有的放矢、行必有果,是教学反思的显著特征。一般需要做到:
1、思考。包括课前思考、课中思考、课后思考。
2、笔记。思考而有所得,就做一些笔记,及时记录下来,体验“认识升华”、“负而转正”的美妙。一是随时的零散笔记;二是阶段的完整笔记。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从课堂实践、案例中提炼出一些普遍的、可操作的东西,供我们教师借鉴、参考、实践,更重要的是点醒了教师们的潜质、启发了教师们的思考、促进了教师们的孜孜以求、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有效性。而且还以主题的形式,从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或新的课程理念出发,以典型的案例丰富名言或理念,在用操作的要点引领教师把理念转化为行为。
我今后会潜下心来,会慢慢思索教育的细节,从细小琐屑的教学细节入手,剖析教学的深刻和有效,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从有效走向优质!
第五篇:《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提纲
一、备课篇
1、首先必须在精神上重视上课,必须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学段标准。老师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2、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是研读教材,按教材编排意图有条理进行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现实起点,不断不断追问学生学习作螺旋式上升的根基是什么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有哪些。
3、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和研究课程标准。
4、理解掌握集体备课的内涵和功能以及集体备课的理性诉求,掌握新的教研文化所包括的几个方面。
二、上课篇
主题一
讲授的技能
1、掌握“讲授的技能”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连贯地向学生叙述事实、描绘现象、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述规律并使学生理解的活动方式。
讲授的基本形式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
2、了解讲授的基本要求
主题二
提问的技能
1、掌握有效提问的特点和策略。
有效提问的特点有:现实性、开放性、逻辑性和双主体性。有效提问的策略包括:
(1)建构弱权势的课堂文化。(2)以主题和情景贯穿教学。
(3)尽量让学生证明自己的回答。(4)关注不确定性的回答。
2、了解提问的功能和误区。
主题三
倾听的技能
1、掌握倾听的有效策略。(1)接纳与平等。(2)专注与耐心。(3)回应与互动。(4)理解与共情。(5)鉴赏与学习。
2、了解倾听的作用和误区。
主题四
观察的技能
1、掌握观察原则和策略
观察的原则:同步性原则、即时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反省性原则。观察的策略:注视、扫视、环视和巡视。
2、了解观察的内容。
主题五
点拨的技能
1、掌握点拨的策略和遵循的原则。
点拨的策略包括:整体性点拨、重难点处点拨、迁移性点拨、终结性点拨。点拨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适时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2、了解点拨的方式和技巧。
主题六
情景创设技能
1、掌握教学情境的创设途径。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2)借助动作创设教学情境。(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4)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6)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2、了解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
主题七
课堂调控技能
1、掌握课堂调控的策略。(1)教育观念的转变。(2)教师预设。
(3)随机应变的能力。
(4)树立“内在生成”的教师权威。
2、了解课堂调控的要素
三、听课篇
1、了解“为师,从听课开始”观念。
2、理解“带着思想去听课”观念,掌握听课之前思想准备的内容;掌握提高听课效益的方法;熟悉新课程精神下的听课观。
3、理解“站在不同的视角听课”观念,熟悉苏霍姆林斯基听课法;掌握教师、校长、教研员等不同身份的听课者的目的及应注重的内容。
4、理解有效听课的真谛----“听、读、想、记”协调合作、联动推进。掌握有效听课的前提、基础和保证;了解听课时应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记什么;掌握听课记录的四种形式以及听课记录的重点。
四、评课篇
主题一 师者,将随评课而出“彩” 主题二 标准,有效评课的坐标
主题三 民主,滋养评课文化的土壤 主题四 评课要点一二三
听评课要点,供老师们参考。
一、倾听执教者反思。
二、多角度思考,但不能面面俱到。
三、就理论理,有理有据。
四、认真倾听,平等对话。
五、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六、借助网络,广开言路。
七、撰写课例,扩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