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
局部解剖学复习重点
头部 腮腺咬肌区的境界与内容。何谓腮腺床?穿经腮腺的结构有哪些?
上界:颧弓与外耳道 下界:下颌骨下缘平面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容:腮腺、咬肌以及血管、神经
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舌咽、迷走、舌下神经共同构成腮腺床
纵行: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 横行: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的分支
2.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
3.试述腮腺咬肌区的位臵、境界及其内容?
1)位臵:即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
2)境界:上界为颧弓和外耳道;下界平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3)主要内容:腮腺、腮腺导管、腮腺淋巴结、咬肌以及穿经腮腺的面神经的分支、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等。
4.腮腺床:指位于腮腺深部深面,并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诸如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等结构,这些结构统称为腮腺床。
5.腮腺鞘:
由腮腺咬肌筋膜的浅,深层包被腮腺而成。浅层很致密,深层较薄弱。鞘与腮体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将腮腺分成若赶小叶。在腮腺前缘出,浅、深两层筋膜又和为一层覆盖于咬肌的表面,称为咬肌筋膜。
6.试述腮腺的毗邻及穿经腮腺结构的名称和排列关系?
1)毗邻:位于面侧区。上缘邻外耳道、颧弓及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内邻接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后缘;后邻乳突前缘和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浅面与耳大神经的末梢和腮腺浅淋巴结相邻;深面与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后四对脑神经相邻。
2)穿经结构:纵行穿经腮腺的结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横行穿经腮腺的结构有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和面神经的分支。
3)排列关系: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的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和耳颞神经。
7.试述穿经腮腺周围(上、下、前缘)结构的名称及排列关系?
自上缘穿出的结构由后向前为耳颞神经、颞浅血管和面神经的颞支;自前缘穿出的结构由上向下为面神经颧支、面横血管、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和面神经下颊支;自下端穿出的结构有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和下颌后静脉。
8.试述腮腺管的起始、走行、开口及其上、下方各有哪些结构走行?
1)起始、走行及开口:腮腺管自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后,在颧弓下方约1.5cm处横过咬肌的外侧面至咬肌前缘后,呈直角转向内侧,穿过颊脂体及颊肌后开口于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即腮腺乳头处)。
2)腮腺导管上方有面神经的上颊支、面横动脉和面横静脉;腮腺导管下方有面神经的下颊支走行。
9.试述咬肌间隙的位臵、内容、毗邻、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1)位臵: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
2)内容:咬肌的血管和神经通过下颌切迹进入此间隙。
3)毗邻:其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邻腮腺。
4)交通:经下颌切迹向内通翼下颌间隙。
5)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牙槽脓肿及下颌骨骨髓炎时均可扩散至此间隙。10.咬肌间隙: 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11.翼颌间隙: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板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12.试述翼下颌间隙的位臵、内容、毗邻、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1)位臵: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2)内容: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血管。
3)毗邻:前邻颊肌,后邻腮腺。
4)交通:经下颌切迹向外通咬肌间隙。
5)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下牙槽神经阻滞时即将麻醉药物注入此间隙内。13.颞下间隙: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因此颞下间隙的蜂窝组织炎很少单独存在,常与相邻间隙特别是翼颌间隙的感染同时存在。
14.以翼内、外肌为标志,说明颞下窝血管、神经的位臵关系?
翼外肌的浅面(少数情况下位于该肌的深面)为上颌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翼外肌的深面为下颌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鼓索及脑膜中动脉;翼外肌的下方有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及血管;翼外肌的两头之间为颊神经。翼内肌的表面为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血管。翼内、外肌的表面、之间有翼静脉丛。
15.面侧深区的境界与内容:
此区位于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其上部为颞窝。
1)境界:面侧深区有顶、底和四壁,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
2)内容:面侧深区有翼内肌和翼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通过。翼丛与上颌 动脉位于颞下窝浅部,翼内肌、翼外肌、下颌神经及其分支位于深部。
①翼内、外肌:翼内肌起自翼窝,肌纤维斜向外下,止于下颌 支内侧面的翼肌粗隆。翼内肌单侧收缩时,使下颌骨向对侧移动,两侧同时收缩时,使下颌骨上提和前移。翼外肌有两头,上头起自蝶骨大翼的颞下面,下头起自翼突外 侧板的外面。两束肌纤维均斜向外后方,止于下颌颈前面的翼肌凹。
16.颞区软组织的层次及各层特点?
答:颞区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5层。
(1)皮肤:颞区的皮肤移动性较大,手术时无论选择纵行或横行切口,均易缝合,愈合后的瘢痕亦不明显。
(2)浅筋膜:所含脂肪组织较少。血管和神经可分为耳前和耳后两组。1)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缘,越颧弓到达颞区。2)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分布于颞区后部.(3)颞筋膜:上方附着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深、浅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的内面.(4)颞肌:呈扇形,起自颞窝和颞筋膜深面,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5)颅骨外膜:较薄,紧贴于颞骨表面,因而此区很少发生骨膜下血肿。
17.试述海绵窦的位臵、毗邻、交通及穿行的结构? 1)位臵: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
2)毗邻:前邻眶上裂及穿经该裂的结构;后邻颞骨岩部尖端及三叉神经节;内侧壁上部邻垂体,下部邻蝶窦。
3)交通:①经眼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交通。②经颅底的导静脉与翼静脉丛交通,翼静脉丛再经面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③在颞骨岩部尖端部,分别经岩上窦与横窦、经岩下窦与颈内静脉交通。④在枕骨斜坡处,经基底静脉丛与椎内静脉丛及体壁静脉交通。4)穿经结构:海绵窦外侧壁内的结构自上而下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窦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外侧的展神经通过。
18.试述垂体的位臵、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1)位臵:位于垂体窝内。
2)毗邻:前方为鞍结节,前上方为视交叉;前外侧为视神经管、视神经、颈内动脉;后方为鞍背;两侧为海绵窦;顶(上方)为鞍膈、鞍膈的前上方有视交叉和视神经;底(下方)邻蝶窦。
3)临床意义:①垂体前叶肿瘤时可将鞍膈前部推向上方,压迫视交叉而出现视野缺损;②垂体肿瘤向上突入第三脑室时,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而至颅内压增高;③垂体肿瘤向下可侵及蝶窦;④垂体肿瘤向两侧可压迫海绵窦,致海绵窦淤血,进而影响到窦内的颈内动脉和Ⅴ、Ⅲ、Ⅳ、Ⅵ对脑神经,产生相应的压迫症状。在做垂体肿瘤切除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垂体周围的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海绵窦等结构。
19.垂体的位置毗邻如何?垂体肿瘤可能出现的压迫症状有那些?
答;垂体被包埋于蝶鞍的垂体窝内,位于鞍隔与垂体窝底之间。垂体呈横椭圆形,其下方隔垂体窝底与蝶窦相邻;垂体窝底形态多数平坦或凹陷,少数隆起。垂体上方借鞍隔和上方的大脑动脉环和前上方的视交叉相毗邻,垂体前叶的肿瘤可以将鞍隔的前部推向上方,压迫视交叉而出现双眼聂侧视野偏盲。但视交叉与蝶鞍和垂体的关系存在差异,其中多数人视交叉位于鞍隔和垂体的上方,少数位于鞍结节的前上方或其后上方,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差异,且视交叉和垂体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故垂体瘤不大时,可不伴有视交叉受压的症状。垂体的前后方分别邻鞍结节和鞍背,垂体肿瘤时,两处的骨质可因受压而变薄,甚至出现骨质破坏的现象。
颈部
1.试述颈部筋膜的层次及筋膜间隙的构成?
答:颈部筋膜的层次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颈深筋膜包括浅(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形成鞘;在下颌下三角和腮腺 区分为两层,分别包绕下颌下腺和腮腺,形成两腺的筋膜鞘]、中(内脏筋膜又称气管前筋膜)[气管前筋膜包绕喉、咽、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甲状腺等器官,于甲状腺左、右侧叶的后外方分为前、后 两层,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并在甲状腺与气管、食管上端邻接处,腺鞘后层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深(椎前筋膜)[位于椎前肌及斜角肌前面,颈交感神经干、膈神经、臂丛及锁骨下动脉等行经其后方。向下外方包绕腋血管及臂丛,形成腋鞘,又名颈腋管。] 筋膜间隙包括胸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颊咽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隙。颈深筋膜浅层在胸骨柄上方分为两层,形成锁骨上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有气管前间隙。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延伸至咽壁侧方的部分为咽旁间隙。椎前间隙位于脊椎颈部与椎前筋膜之间,可经腋鞘与腋窝相通。
2筋膜间隙:
①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小儿则有胸腺上部。上通甲状腺间隙,下通胸腔的前纵隔。该间隙的感染、出血或气肿可蔓延至上纵隔。
② 咽后间隙:在咽筋膜和椎前筋膜之间,上达颅底,下通胸腔的后纵隔,其外侧为颈动脉鞘,其延伸至咽侧壁外侧的部分为咽旁间隙,内有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
③ 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部、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上达颅底,下与胸腔的后纵隔相邻。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与此间隙,可向外扩散至颈外侧区和腋窝。
④ 胸骨上间隙:封套筋膜在胸骨柄上缘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着于胸骨柄的前、后缘所形成的筋膜间隙;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等。
⑤ 锁骨上间隙:颈筋膜浅层在锁骨上方分为两层所形成的筋膜间隙,内有颈前静脉、颈外 静脉末段及蜂窝组织等。
3颈筋膜深层的浅、深面各有何筋膜间隙;若颈椎结核形成的脓肿扩散,可能向何处蔓延?
颈筋膜深层即椎前筋膜,其深面有椎前间隙,浅面有咽后间隙。颈椎结核形成脓肿常聚集于椎前间隙。若脓液沿筋膜深面蔓延,可沿腋鞘蔓延至腋窝;若穿破该筋膜,可进入咽后间隙,进而向后纵隔蔓延。
4.颈筋膜
位于浅筋膜和颈阔肌深面,分浅、中、深 3层
1):浅层 即封套筋膜 形成的结构:胸骨上间隙、下颌下腺鞘、腮腺鞘、胸锁乳突肌鞘、斜方肌鞘。
2):中层 即气管前筋膜 形成结构:气管前间隙、甲状腺鞘、咽后间隙、颈动脉鞘。
3):深层 即椎前筋膜 形成结构:咽后间隙、椎前间隙、腋鞘。
5颈动脉鞘: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鞘的后方有甲状腺下动脉通过。
6颈袢:第一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构成舌下神经降支称颈袢上根,第二三颈神经的前支的部分纤维组成颈袢下根,上下根在颈动脉鞘表面合成颈袢。
7.以二腹肌后腹为标志,试述其周围的毗邻关系? 1)浅面:有耳大神经、下颌后静脉和面神经颈支。
2)深面: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颈外动脉、颈交感干和后三对脑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
3)上缘:有耳后动脉、面神经、舌咽神经及茎突舌骨肌等。
4)下缘:有枕动脉和舌下神经。
8.试述颈动脉三角的境界,以及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
答:颈动脉三角境界:有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的颈动脉三角,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包括: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深面有椎前筋膜,内侧是咽侧壁及其筋膜。
9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和肌三角的境界、层次和内容
下颌下:位于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前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筋膜浅层,深面由浅入深依次为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和咽中缩肌。
内容:下颌下腺、面动、静下颌下淋巴结、舌神经和舌下神经
颈动脉: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二腹肌后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所围成。前面的层次结构为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
内容: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以及副神经和颈深淋巴结等。
肌三角: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层次结构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和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
内容:舌骨下肌群、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及其相关血管神经等 10简述颈根部的境界和内容。
前界为胸骨柄,后界为第1胸椎体,两侧为第1肋。其中心标志是前斜角肌,此肌前内侧主要是往来于颈胸之间的纵形结构;前后方及外侧主要是往来于胸颈与上肢间的横行结构。
内容:胸膜顶、锁骨下动脉、胸导管与右淋巴导管、锁骨下静脉、迷走神经、膈神经、椎动脉三角。
11颈根部前斜角肌周围的结构
前:膈神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颈横动脉、肩胛上动脉
后:锁骨下动脉、臂丛、肺尖、胸膜顶
内侧:迷走神经、颈交感干、胸导管(左侧)、椎动脉等 12为什么说前斜角肌是颈根部的中心标志性结构?
颈根部进出胸廓上口的所有结构都可通过前斜角肌来定位。以前斜角肌为中心,在其内侧有胸膜顶、膈神经、迷走神经、椎动脉、甲状颈干、颈交感干等纵向走行,在其前方有锁骨下静脉,其后方有锁骨下动脉横过,其外侧有臂丛。此外,甲状颈干的分支颈横动脉、肩胛上动脉等亦横向经过前斜角肌的前方和外侧。
13Virchow淋巴结
为左锁骨上淋巴结中的一个或几个,位于左静脉角附近,胃癌或食管下部癌常转移至该淋巴结。肿大时,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锁骨上缘交角处可扪及此淋巴结。
14.胸膜顶 前方:前斜角肌、锁骨下A及其分支、膈N、迷走N、锁骨下V、胸导管颈部(左)15椎动脉三角
1)境界:内侧界:颈长肌
外侧界:前斜角肌 下界:锁骨下A第1段 尖:第6颈椎横突
2)内容:椎动静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A、胸膜顶、颈交感干、颈胸(星状)神经节 16甲状腺囊鞘间隙:甲状腺的真被摸和假被摸之间填充以疏松结缔组织,称囊鞘间隙,其内含动脉、静脉丛、甲状旁腺及神经。
17甲状腺的位置、毗邻和被膜,及其手术入路的层次
1)位置: 甲状腺两侧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颈部的前外侧,上端平甲状软骨中部,下端至第6气管软骨环;甲状腺峡部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面。
2)毗邻:前面(手术入路层次)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左右两侧叶的后内侧邻近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
3)甲状腺肿大时,向后内侧压迫喉与气管,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向后外侧压迫颈交感干,出现Horner综合症,即 面部潮红、无汗、瞳孔缩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
4)手术注意事项
①: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上极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而影响发音
②: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
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 ③:甲状腺手术时,保留甲状旁腺
④:甲状腺最下动脉出现率约为10﹪,手术时应注意。
18、气管颈部的毗邻,气管切开术入路的层次
1)位置:头向侧转时气管随之移动,食管却向反方向移动,故气管切开时应严格保持头正中位,并尽量后仰。
2)气管切开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3)毗邻:前方: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和胸骨上间隙,及其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间隙、甲状腺峡、甲状腺最下A、甲状腺下V、甲状腺奇V丛。后方:食管。两侧:气管食管间沟内为左右喉返神经。后外侧:颈动脉鞘和颈交感干等。
胸部 1.乳房淋巴回流
①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汇入胸肌L,是乳房淋巴回流主要途径
②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L和锁骨上L ③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L
④内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膈上L,并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⑤深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间L
⑥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相交通
2、试述胸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在锁骨中线第3肋间进行手术,其由浅入深的层次有哪些?
被覆于胸壁的软组织可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为皮肤、浅筋膜及胸壁浅层肌,胸神经皮支的分布区域,具有明显的节段性。中层为肋间隙内的结构,包括肋间肌及肋间血管和神经,肌间肌有三层肌及其延续的腱膜,各肌层纤维方向相互交错,肋间血管和神经的位置依部位不同而有差异。深层为胸壁深层血管即胸廓内动脉,胸内筋膜和胸膜壁层,胸内筋膜在不同部位厚薄不一,是胸廓内面与壁层胸膜之间的粘合组织层。胸壁皮肤、浅筋膜层的血管和神经以及浅层肌,常用作带蒂皮瓣、肌皮瓣的供区。
锁骨中线第3肋间胸壁由浅入深的层次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横肌、胸内筋膜、壁胸膜。(锁骨中线第3肋间有胸大肌、胸小肌、胸横肌,特别是胸小肌,起自第3、4、5肋,所以第3、4肋之间的第3肋间有胸小肌,其他几层与胸壁的其他部位相似。
胸腔积液时,临床上常自腋后线或肩胛线第8、9肋间隙,靠近肋骨上缘穿刺。另外常自锁骨中线第2或第3肋间隙中部穿刺,进行人工气胸治疗或安置引流管连接于水封瓶内,抽吸胸膜腔内的积气。
胸腔积液穿刺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胸腔积气穿刺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深筋膜浅层、胸大肌、深筋膜深层、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3、何谓锁胸筋膜?穿经锁胸筋膜的结构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1)构成:由胸筋膜深层附着于锁骨及锁骨下肌、胸小肌和肩胛骨的喙突之间而形成。
2)穿经结构:有胸肩峰动脉的分支、胸外侧神经、头静脉和淋巴管。
3)临床意义:临床上需要手术切开锁胸筋膜时,应注意保护相应的血管和神经,以免造成出血和胸大、小肌瘫痪。
4、试述主动脉弓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1)毗邻:左前方有胸膜、左肺、左膈神经、左心包膈血管和左迷走神经;右后方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和心深丛;上方有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及其前面的左头臂静脉和胸腺,下方有肺动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和心浅丛。
2)临床意义:临床上发生主动脉瘤时,如压迫气管可出现呼吸困难,如累及左喉返神经,可影响发音。
5、试述食管胸部的毗邻及临床意义?
1)毗邻:前方有气管、气管杈、左主支气管、左喉返神经、右肺动脉、食管前丛、心包、左心房和膈;后方有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右肋间后动脉等;左侧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和胸导管的上段及左纵隔胸膜;右侧有奇静脉弓及右纵隔胸膜。
2)临床意义:①左主支气管跨过食管前方处,为食管的第二狭窄处,是异物容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②左心房扩大时可压迫食管,在食管钡餐造影时可出现食管压迹。
6、简述胸主动脉的毗邻?
前方有左肺根、心包、食管、食管后丛和膈;后方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脊柱;左侧与左纵隔胸膜相贴;右侧有食管、奇静脉、胸导管及右纵隔胸膜。
7、简述肺根内结构的排列顺序?
由前向后: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
由上向下:左肺根为肺动脉、主支气管和肺静脉,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和肺静脉。
8、食管上、下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各有哪些结构?
1)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三角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段。
2)食管下三角:由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三角内有食管下段。9.食管后隐窝:
右侧纵隔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肺嵴和相应的壁胸膜常凸入此隐窝内,故经左胸部做食管下段手术时,可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10纵膈:的划分及内容,上.纵膈的位置及内容(自浅至深)纵膈是左右纵膈胸膜之间的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膈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呈矢状位,分隔左、右胸膜腔。纵膈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界为纵膈胸膜;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
四分法:以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膈和下纵膈,下纵膈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和后纵膈。上纵膈内器官由前向后分为三层。前层有胸膜,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中层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后层有食管、气管、胸导管和左喉返神经。前纵膈内有胸腺下部、纵膈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中纵膈内主要有心包、心、出入心底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等;后纵膈内主要有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部和纵膈后淋巴结等。
11.纵膈间隙:
胸骨后间隙:胸骨后方、胸内筋膜之间,下方至膈。气管前间隙:位于上纵膈,气管和气管杈与主A弓之间
食管后间隙:食管与脊柱间的潜在间隙。内有奇V、半奇V、副半奇 V、胸导管、胸主A、右肋间后A、疏松结缔组织。
12心包:心包后方邻:主支气管、食管、奇V、半奇V、胸导管、胸主A。心包窦:心包横窦:升主A、肺A干与上腔V、左心房前壁之间。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心包前下窦是心包腔的最低处,心包积液首 先积聚于此,为穿刺的安全部位。
腹部 1.腹前外侧壁的层次:自外向内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肌层,腹横筋膜,腹外膜组织,壁腹膜,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2.经腹直肌切口,脐上、下切开,阑尾手术切口进入腹膜腔,各需经哪些层次结构? 经腹直肌切口: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及其筋膜、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经脐上切开、脐下切开: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及其筋膜、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合为一层。。阑尾手术切口: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其筋膜、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
3.请写出在弓状线以上经腹直肌切口时,需经过哪些层次结构后到达腹膜腔?
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外组织)及壁层腹膜后到达腹膜腔。
4.浅筋膜
腹壁下部(脐平面以下)分两层:
浅层:Camper筋膜,富含脂肪,与股部浅筋膜相延续
深层:Scarpa筋膜,在中线附着于白线,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着于股部阔筋膜,向内下与阴囊肉膜和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相续。
5.临床上经脐下腹前壁正中线切口行剖腹产手术时,需依次切开哪些结构才能到达子宫腔?
经过皮肤、浅筋膜、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外组织)和子宫前壁后到达子宫腔。6.经麦氏点(McBurny点)切口行阑尾炎手术时,需经过哪些层次结构后到达腹膜腔?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何处?手术中如何寻找阑尾?
1)经过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外斜肌及其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外组织)及壁层腹膜。
2)体表投影:①McBurney点 为脐环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②Lanz 点为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
3)三条结肠带最终都汇集到阑尾根部,故结肠带是手术中寻找阑尾根部的标志
7.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结构
腹股沟管浅环、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耻骨梳韧带、反转韧带、腹股沟管前壁、精索外筋膜、腹直肌鞘前层。8.试述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
1)位置:是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为一外上斜向内下的肌筋膜裂隙。
2)构成:包括四个壁和两个口,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外侧1/3为腹内斜肌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内侧1/3为腹股沟镰(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内口为由腹横筋膜向外突出而形成的环状的浅凹,即深环(腹环),外口是由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的裂隙,即皮下环(浅环),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此 穿入皮下。腹股沟管前壁: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 腹股沟管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 腹股沟管下壁: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3)内容:男性主要有精索(输精管、输精管动脉、睾丸动静脉、),女性有子宫圆韧带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髂腹股沟神经通过。
4)临床意义:此处为腹前外侧壁的薄弱区之一,长期腹压增高,可导致腹腔或盆腔内的结构经此管突出,形成腹股沟斜疝。
临床意义:睾丸下降。接近腹股沟管深环处,壁腹膜由于睾丸向前下推移形成腹膜鞘突。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包裹形成精索。精索通过腹前外侧壁诸肌的间隙,构成腹股沟管。鞘突进入阴囊后与壁腹膜断离成为鞘韧带。如果胎儿分娩后睾丸仍停留在腹后壁或腹股沟处,即为隐睾。如果睾丸降入阴囊后,而腹膜鞘突未闭并与腹膜腔相通,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或交通性鞘膜积液。
9.简述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1)构成:由腹壁下动脉、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和腹直肌外侧缘围成。腹壁层次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股沟管 浅环、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2)临床意义:①三角区内无腹肌,腹横筋膜薄,腹股沟管浅环在此区,是腹前外侧壁的又一薄弱部位,为临床上腹股沟直疝的突出部位;②腹壁下动脉为手术中鉴别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标志;③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与脐环的连线,故腹腔穿刺时应在此线的外上方进行,以免伤及此动脉。
10.腹股沟区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腹压增加时,腹腔内容物可从腹股沟三角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若从腹壁下A外侧的腹环突出,进入腹股沟管,甚至阴囊,则为腹股沟斜疝。11胃的位置,秕邻,动脉来源,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位置:中度冲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一腰椎下缘右侧
秕邻:前壁右侧邻接左半肝,左侧上部紧邻膈,下部接触腹前壁,通常称为胃前壁的游离区,胃后壁膈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胃,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秕邻
动脉来源: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干,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或其脾支,胃短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或其分支,胃后动脉起于脾动脉或其上极支
淋巴回流:胃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小弯侧胃壁相应区域的淋巴,胃网膜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大弯侧相应区域的淋巴,贲门淋巴结常归于胃左淋巴结,注入腹腔淋巴结,幽门上下淋巴结收纳胃幽门部的淋巴
神经支配:胃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于脊髓第6-10胸节段,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的张力,并使胃的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迷走神经,支配胃腺与肌层,通常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并增强胃的运动。
12.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脾、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13.十二指肠的分布及其各部毗邻
十二指肠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上部属腹膜内位,其余属腹膜外位。
平对第一腰椎,前方与肝方叶,胆囊相邻,下方紧邻胰头和胰颈,后方有胆总管,胃十二指肠A,肝门静脉走行;降部,前方有横结肠及其系膜跨过,将此分为上下两部,分别于肝右前叶及小肠袢相邻,后方与右肾门,右肾血管及右输尿管,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前方右侧小肠袢相邻,左侧有小肠系膜和肠系膜上静脉;升部,左侧邻十二指肠上壁,右侧与胰头和腹主动脉相邻。试述胰腺各部的位置、毗邻及与临床的关系?
1)胰头:位于第2腰椎的右侧,其上、下及右侧被十二指肠环绕,前面邻横结肠系膜根和空肠,后面有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和胆总管。胰头部肿瘤时,可压迫十二指肠、门静脉及胆总管,导致消化道梗阻、胆汁引流障碍和门静脉回流受阻等。
2)胰颈:位于胃幽门部的后下方,前上方为胃的幽门部,后方有肠系膜上A、V通过,并在此与脾V汇合成肝门V。
3)胰体:位于第1腰椎平面,脊柱前方。前方隔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邻,后方有腹主动脉、左肾上腺及肾和脾静脉,上缘与脾动脉、腹腔干和腹腔丛相邻。临床上胰腺病变侵犯腹腔丛时,可导致难以缓解的持续性疼痛。
4)胰尾:位于脾肾韧带内,末端邻脾门。临床上行脾切除时应注意勿损伤胰尾,以免形成胰瘘。简述胆囊的毗邻、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及与临床意义?
1)毗邻:上方邻肝(胆囊窝);下后方邻十二指肠和横结肠;左侧邻幽门;右侧邻结肠右曲;前邻腹前壁。
2)体表投影:位于右锁骨中线或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的交角处。
3)临床意义:胆囊炎时,可在投影处出现压痛或叩击痛。16胆总管的分段及毗邻
十二指肠上段: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自胆总管起始部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为止,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术即在此段进行。
十二指肠后端:位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后面,向下内方行于下腔静脉的前方,肝门静脉的右方。胰腺段:弯向外下方,此段上部多由胰头后方经过。
十二指肠壁段:斜穿十二指肠降部中份的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后略呈膨大,形成肝胰壶腹。17 试述肝外胆道及胆囊三角(Calot三角)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1)肝外胆道的组成:由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和十二指肠大乳头孔组成。
2)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其内有胆囊动脉走行。
3)临床意义:①胆囊颈起始部的膨大形成Hartmann囊,为胆囊结石易停留的部位;②胆囊管内Heister瓣的存在,使胆囊不致于过度膨大或缩小,有利于胆汁排放的调节,但胆囊结石时易嵌顿于此,致胆囊积液;③由于胆囊动脉常位于此三角内,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但常有变异,应谨慎寻找。
18.何谓膈下间隙?膈下间隙是如何分部的?膈下脓肿好发于何处?易向何部位蔓延?
1)位置:为位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间隙。
2)分部:膈下间隙由肝分为肝上、下间隙。肝上间隙借镰状韧带分为左、右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借左三角韧带分为左肝上前、后间隙。肝下间隙借肝圆韧带分为左、右肝下间隙。左肝下间隙借胃和小网膜分为左肝下前、后间隙。此外,还有膈下腹膜后隙。
3)膈下脓肿多发生于右肝上、下间隙,脓肿向下可经右结肠旁沟蔓延至盆腔。19.腹膜腔的分区及各区的交通
通常以横结肠为界,将腹膜腔分为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
结肠上区:结肠上区介与膈与横结肠之间,又称膈下间隙,八个。此间隙又被肝分为肝上下间隙;肝上间隙借镰状韧带和左三角韧带分为右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肝下间隙以肝圆韧带区分为右肝下间隙和左肝下间隙;后者又被小网膜和胃分为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即网膜囊;此外,还有左右隔下腹膜外间隙,分别居膈和肝裸区,膈和胃裸区之间。上述任何一个间隙发生脓肿,均称膈下脓肿,其中以右肝上、下间隙脓肿较为多见,脓肿向下可经右结肠旁沟蔓延至盆腔。
结肠下区:包括四个间隙,即左右结肠旁沟,左右肠系膜窦。左右结肠旁沟:介于腹后壁和升结肠之间;左结肠旁沟上通肝肾隐窝,下通右髂窝,盆腔,故膈下脓肿可经此沟流入右髂窝和盆腔,阑尾化脓时也可以由上蔓延至肝下;由于左膈结肠韧带发育良好,故左结肠旁沟内的积液只能向下流入盆腔。左右肠系膜窦:左肠系膜窦感染时蔓延至盆腔,右肠系膜窦周围近乎封闭,窦内感染积脓时不易扩散。
19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后下方与右肾之间,仰卧时为腹腔最低点,上腹部的脓液及渗出液多聚集于该隐窝。
20肾 1)毗邻:内侧:左有腹主A、右有下腔V。
2)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处,有肾血管、肾盂、N和淋巴管等出入。3)肾蒂:由前向后:肾V、肾A、肾盂。
由上向下:肾A、肾V、肾盂。
21肾窦:由肾门深入肾实质内所围成的腔隙称为肾窦,内有肾动脉的分支,肾静脉的属支,肾盂,肾大小盏,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简述输尿管腹部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手术中应如何分离、寻找输尿管?
1)位置:输尿管腹部位于腹膜后隙,脊柱两侧,紧贴腰大肌前面向内下方斜行。
2)毗邻:①右输尿管的后方贴腰大肌,前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血管、回结肠血管、右侧睾丸(卵巢)血管和回肠末段,右侧邻近盲肠和阑尾;②左输尿管的后方贴腰大肌,前方有十二指肠空场曲、降结肠血管和左侧睾丸(卵巢)血管。
3)临床意义:①回肠后位阑尾炎时,可刺激右侧输尿管,尿中可出现红细胞和脓细胞;②由于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升结肠血管、回结肠血管、降结肠血管走行,故实施升、降结肠切除术时应注意勿伤及输尿管。
4)如何分离和寻找输尿管:由于输尿管的动脉多来自其内侧,故手术时自外侧游离输尿管比较安全。
盆部
1盆膈:又称盆底,具有承托盆腔脏器的作用,并参与排便及分娩等生理功能。组成:盆膈上筋膜、肛提肌和尾骨肌、盆膈下筋膜。盆膈肌为肛提肌与尾骨肌。其上、下两面各有一层筋膜,分别称为盆膈上、下筋膜,是盆腔与会阴的分界,其前份有盆膈裂孔。在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及阴道通过。盆膈裂孔的三角区,盆膈较薄弱,其浅层有筋膜与肌肉加强称尿生殖膈
2尿生殖膈、肛直肠环和会阴中心腱的组成和作用。
尿生殖膈: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组成的结构称尿生殖膈。封闭尿生殖三角,男性有尿道,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加强盆底,协助承托盆腔脏器。
肛直肠环:肛门外括约肌的浅部和深部、直肠下份的纵行肌和环形肌增厚形成为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纤维一起,共同形成一肌性环,围绕肛管和直肠的交界部,称为肛直肠环,直肠指检时可清楚扪到。具有括约肛门、控制排便等重要作用,若术中不慎损伤,可导致大便失禁。会阴中心腱:为一纤维性中隔,长约1.25cm。位于会阴缝深部,两侧会阴肌间。有肛门外括约肌、球海绵体肌及成对的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和肛提肌等起止于此;直肠壶腹和肛管的纵肌层亦参与其组成。此腱有加固盆底承托盆内脏器的作用。
3.盆筋膜间隙:盆壁筋膜、盆脏筋膜与覆盖盆腔的腹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潜在的盆筋膜间隙。主要包括:耻骨后隙、直肠旁隙、直肠后隙。①耻骨后隙(膀胱前隙):位于耻骨联合与膀胱之间,内有脂肪、疏 松结缔组织。②直肠周隙:直肠周围的间隙,借直肠侧韧带分为前外侧部(直肠旁 隙)和后部(直肠后隙),向上通腹膜后间隙,下方有盆膈封闭。内有骶前V丛,手术剥离时勿损伤。
4坐骨肛门窝的境界及其内容,有何临床意义?
境界:一尖、一底和四壁。窝尖:盆膈下筋膜和闭孔筋膜汇合处。窝底:肛区的浅筋膜和皮肤。内侧壁:上部为肛提肌、尾骨肌及盆膈下筋膜,下部为肛门外括约肌。外侧壁:上部为闭孔内肌及其筋膜,下部为坐骨结节内侧面。前壁:会阴浅横肌及尿生殖膈后缘。后壁:臀大肌下缘及其筋膜和骶结节韧带。内容: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淋巴结和脂肪组织。临床意义:其外侧壁有阴部管是闭孔筋膜包绕①阴部内动脉②阴部内静脉③阴部神经形成。阴部手术可在此注射麻药。窝内脂肪组织较多,血供较差,故易感染而形成脓肿,并可能向其他部位蔓延,①脓肿向内破入肛管②向外穿破皮肤形成肛瘘③向上穿过肛提肌至骨盆腹膜外间隙形成盆腔脓肿④经肛门前或后至对侧,形成马蹄形脓肿。坐骨肛门窝歌:坐骨肛门窝,脂肪组织多,脓肿好发部,肛瘘为后祸。内外前后壁,楔形左右部。贴近外侧壁,阴部神经过。阴部内血管,同行为伴伙。麻醉注药时,坐骨棘下摸。
5.会阴间隙:
浅会阴筋膜、尿生殖膈下筋膜和尿生殖膈上筋膜三层之间形成两个间隙:会阴浅隙和会阴深隙。会阴浅隙: 又称会阴浅袋,位于浅会阴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此隙向前开放,其内有:会阴浅横肌,坐骨海绵体肌及球海绵体肌、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的末支及其伴行的静脉。①男性尚有阴茎脚、尿道球及其内的尿道②女性有阴蒂脚、尿道、阴道下部、前庭大腺、前庭球。会阴深隙: 又称会阴深袋,位于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此隙封闭,其内有:阴深横肌、尿道膜部括约肌及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的末支及其伴行的静脉。①男性尚有尿道膜部及尿道球腺。②女性有尿道及阴道、尿道阴道括约肌。
6阴囊:为位于阴茎后下方的囊袋,由皮肤和肉膜构成。阴囊的皮肤薄而柔软,色素沉着明显,有少量阴毛。皮肤内有皮脂腺、汗腺及大量弹性纤维,富有伸展性。在皮肤的中线上,有一条纵行的阴囊缝。皮肤深面的浅筋膜叫肉膜dartoscoat,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弹力纤维和散在平滑肌束组成,缺乏脂肪组织,与皮肤紧密愈着。其中的平滑肌能随温度变化而反射性地舒缩,以调节阴囊内的温度,使之适合精子的生长发育。肉膜在相当于阴囊缝处向深部发出阴囊隔,将阴囊内腔分为左、右两部,容纳睾丸、附睾及精索下段。
7精索:为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由腹股沟管腹环至睾丸上端。内有输精管、睾丸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并包有三层被膜。从内向外依次为精索内筋膜、提睾肌和精索外筋膜。
上肢:
1简述腋窝的构成和内容。
答:顶是腋窝的上口,向上通颈根部,由锁骨中1/3段,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有臂丛通过,锁骨下血管于第一肋外缘移行为腋血管;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内有皮神经,浅血管和浅淋巴管穿过;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出;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内有旋肩胛血管,腋神经,旋肘后血管通过;内侧壁由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外侧壁由喙肱肌,肱二头肌肉长头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
2.三边孔:指位于腋腔后壁上的三角形间隙。其上界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3.四边孔:指位于腋腔后壁上的四边形间隙。其上界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4肌腱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连成腱板,围绕在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愈着,称肌腱袖。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
5.肘窝1)境界:上界: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下外侧界:肱桡肌;下内侧界:旋前圆肌;顶由浅入深:皮肤、浅、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2)肘窝内容:由尺侧向桡侧:肘深淋巴结、正中N、肱动脉和尺及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肱动脉和两条伴行静脉)、肱二头肌腱、桡N及其分支
6腕管:构成:腕屈肌支持带、腕骨沟。通过结构: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桡侧囊),指深、浅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尺侧囊)和正中N。
7.掌腱膜:掌长肌腱越过屈肌支持带前面后,腱纤维散开并与手掌中部的深筋膜浅层融合,使该深部筋膜增厚而坚韧,形成由光泽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称掌腱膜。
8指蹼间隙:在掌骨头处,掌腱膜深层的横行纤维与其向远端发出的4 束纵行纤维之间,围成的3个纤维间隙。内有蚓状肌腱、脂肪、指掌侧总A、V和N、指掌侧固有A、V和N。
9掌浅弓与掌深弓
掌浅弓:由尺动脉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
10指髓间隙(指髓):位于末节指骨骨膜与皮肤之间的密闭间隙。有血管、N、脂肪和许多纤维束隔。
11.筋膜间隙①鱼际间隙:前界:掌中隔前部、示指屈肌腱和第1蚓状肌;后界:拇收肌筋膜;外侧界:外侧肌间隔;内侧界:掌中隔后部。鱼际间隙向远端经第1蚓状肌管通向示指背侧,其近端为盲端。②掌中间隙:前界自桡侧起:第3~5指屈肌腱、第2~4蚓状肌;后界:掌中隔后部、第3、4掌骨、骨间肌及其前面的骨间掌侧筋膜;内侧界:内侧肌间隔;外侧界:肌间隔。掌中间隙向远侧沿第2~4蚓状肌管与第2~4指蹼间隙相通,进而可通向手背,掌中间隙的近侧达屈肌总腱鞘的深面,可经腕管与前臂屈肌后间隙相交通,此间隙有感染时,可经上述渠道蔓延。
手掌的筋膜间隙:鱼际间隙、掌中间隙、手背腱膜下间隙、手背皮下间隙
下肢
1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和内容
位置: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
境界: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自外侧向内侧分别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内容:股三角内的结构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股神经、股动脉(股动脉位于股三角中分,其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股静脉,股管及腹股沟深淋巴结。
2.股鞘: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A、V上部形成的筋膜鞘,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和阔筋膜的深面。被两个筋膜隔分成3个腔,外侧容纳股A,中间容纳股V,内侧称为股管。
3.股管:前壁:腹股沟韧带、隐V裂孔镰状缘上端、筛筋膜 后壁: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 内侧壁:腔隙韧带及股鞘内侧壁 外侧壁:为股V内侧的纤维隔
注:下端为盲端称股管下角,上口为股环。
4.股环: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腔隙韧带 外侧界:纤维隔
股环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被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覆盖,称股环隔。
5梨状肌下孔穿经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6梨状肌上孔:外向内依次为:臀上N、A、V 7坐骨小孔:构成:由骶棘韧带、坐骨小切迹、骶结节韧带围成;由外侧向内依次为:阴部内A、阴部内V、阴部N 8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分隔成内、外侧两部,外侧的为肌腔隙,内侧的为血管腔隙。肌腔隙:前界:腹股沟韧带;内侧界:髂耻弓;后外侧界:髂骨。内容:髂腰肌、股N、股外侧皮N。
血管腔隙:前界:腹股沟韧带;后内界:耻骨肌筋膜、耻骨梳韧带;后外侧界:髂耻弓;内侧界:腔隙韧带。内容:股鞘、股A、V,生殖股N股支、淋巴管。
9.收肌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的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约15-17cm的管状间隙。从前向后内容:股N的内侧肌支和隐N、股A、股V以及淋巴管和疏 松结缔组织。
10腘窝:1)境界:外上界:股二头肌;内上界:半腱肌、半膜肌;下内界:腓肠肌内侧头;下外界:腓肠肌外侧头;顶: 腘筋膜;底:股骨的腘面、膝关节囊的后壁、腘肌及其筋膜。2)内容:由浅入深为:股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腘窝外上界还有腓总神经,血管周围有腘深L,脂肪。
11.踝管:屈肌支持带:踝后区的深筋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之间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
构成: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踝之间构成踝管。踝管被3个纤 维隔分成4个通道。内容:由前向后是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血管及胫N、踇长 屈肌腱。
第二篇: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
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
1、Pterion:(翼点)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二横指处,是额、顶、颞和蝶四骨相接所形成的“H”形的缝,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2、腮腺床:腮腺深面的茎突与茎突诸肌,深部的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紧贴腮腺深面,并借茎突与位于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分开。
纵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及其分支。
3、上颌动脉:第一段: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
4、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及各层特点。
答: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
皮肤特点: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血管丰富外伤易出血。
浅筋膜特点: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纤维小隔,内有丰富血管神经,感染物不易扩散,早期有压迫性神经末稍痛。
帽状腱膜及枕额肌特点;
腱膜下疏松组织:此隙范围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移动性大,此层多发生头皮撕脱伤,此间隙内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海绵窦相通,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此隙被称 “危险区”。
颅骨外膜特点:不具生骨能力;血管对颅骨不营养。骨膜下血肿可局限。
5、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两侧。硬脑膜的内侧脑膜与外侧骨内膜层间不规则的腔隙,左右各一。由于海绵窦内有许多包有内皮的纤维小梁,将其腔隙分隔成许多相互交通的小腔隙。窦中血液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穿经的结构:在前床突和后床突之间的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中,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海绵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
6、小脑幕切迹是如何形成的?有何临床意义?
答:小脑幕切迹由小脑幕的后外侧缘附着于横窦沟及颞骨岩部的上缘,前缘游离,向前延伸附着于前床突而形成。由于幕切迹上方与大脑半球颞叶的海马旁回和沟紧邻,当颅内压增高,海马旁回和沟被推到幕切迹下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使脑干和动眼神受压,出现同侧瞳孔的扩大和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以及对侧肢体轻瘫等临床体征。
颈部
1、固有颈部可依据胸锁乳突肌前、后缘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区和颈外侧区。
2、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位于前内侧)、颈内静脉(位于前外侧)和迷走神经(居于二者的后方)。
3、下颌下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临床意义:此区手术要保护舌神经,舌下神经及下颌下神经,以免引起舌前1/3感觉障碍,舌肌瘫痪和唾液分泌障碍。
4、颈动脉三角的境界,以及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
答:境界:由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的颈动脉三角,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
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包括: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深面有椎前筋膜,内侧是咽侧壁及其筋膜。
5、试述甲状腺的动脉与喉的神经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答:甲状腺上动脉及其后支的内侧,有喉上神经的外支,神经从血管后方转至其内侧伴行。甲状腺上动脉发出的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内支伴行,经甲状舌骨膜入喉。甲状腺手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处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而影响发音。甲状腺上动脉与喉返神经的相交部位约在侧叶中下1/3交界处的后方,两喉返神经入喉前通常经过环甲关节后方。因此,施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
6、试述甲状腺被膜的组成。
答:甲状腺表面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囊包裹,称为真被囊,囊的纤维束伸入实质内,将实质分隔为若干小叶。真被囊的外面还有一层假被囊,由颈深筋膜的内脏筋膜脏层构成。在侧叶内侧缘和峡的后面,假被囊向后方附着于喉软骨,在峡部以上,假被囊明显增厚,叫做甲状腺悬韧带。因此当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借以鉴定此区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真被囊和假被囊之间填充以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含有静脉丛及甲状旁腺。喉返神经行经假被囊之外,故甲状腺手术在假被囊内进行,可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7、气管切开需经哪些层次?术中应注意哪些解剖结构?
答:①气管切开的位置:在3—5软骨环位置。
②气管切开的层次: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间隙。
③术中应注意:在第2-4气管软骨前方有甲状腺峡,峡的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和可能存在的甲状腺最下动脉,高位胸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通过。
膈神经:位于前斜角肌前面,椎前筋膜深面,由第3—5颈神经的前支组成,穿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进入胸腔。
8、椎动脉的起源及行走特点,椎动脉三角的构成境界及内容。
答: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继经枕下三角入颅。
行程:①起始处至第6颈椎横突孔以前。②穿经6个颈椎横突孔。③经枕下三角和枕骨大孔入颅。
椎动脉三角:外侧界为前斜角肌,内侧界为颈长肌,下界锁骨下动脉第1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三角内主要结构有胸膜顶,椎动、静脉,甲状腺下动脉,甲状颈干,颈交感干及颈胸(星状)神经节。
9、胸导管颈部的行径及毗邻。
胸导管起源于乳糜池,行经胸腔,沿食管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之间上升,平第7颈椎高度,形成胸导管弓,转向前下,跨过左胸膜顶,注入左静脉角。胸导管弓的前方有颈动脉鞘,后方有前斜角肌、膈神经、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
10、臂丛:由第5-8颈神经核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臂丛的5个根,经斜角肌间隙进入此角。臂丛在锁骨下动脉后上方合成3个干,各干再分成前后两股。根、干、股组成臂丛锁骨上部,在锁骨上方,为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出。在三角内,臂丛发出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及胸长神经等。
胸部
1、胸骨旁线:经胸骨线和锁骨中线之间中点所做的垂直线。
2、胸腔膜手术入路:进针部位——肩胛线第7或第8肋间隙,于下位肋骨上缘进针。途经: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分离或切断肋骨、切开胸膜筋膜和壁胸膜。
3、肋间神经的皮支分布:第2肋间神经分布于胸骨角平面,第4男性乳头,第6剑突平面,第8肋弓平面,第10脐平面,第12髂前上棘平面。肋间神经皮支的分布特点有助于测定麻醉平面和诊断脊髓损伤的节段。
4、简述女性乳房淋巴回流。P56 答:乳房外侧部和中央→腋胸肌淋巴结群;乳房上部 →腋淋巴结尖群;内侧部→胸骨旁淋巴结;内下部 →膈上淋巴结(与肝上面的淋巴结有联系);乳房深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间淋巴结或尖淋巴结。
回流特点:乳腺癌时,淋巴回流受阻引起乳房水肿,同时乳腺癌局部的纤维组织增生,乳房悬韧带变短,使皮肤形成许多小凹陷,呈橘皮样改变。
6、隔:①腔静脉孔:平第8胸椎,有下腔静脉和右膈神经的分支通过。
②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约平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③主动脉裂孔:平第12胸椎,有主动脉、胸导管和来自于胸壁的淋巴管通过。奇静脉和半奇静脉也可通过。
6、壁胸膜:肋胸膜、隔胸膜、纵膈胸膜、胸膜顶。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形成的潜在性间隙。肋胸膜和隔胸膜的反折线为胸膜下界,近后正中线处平第12胸椎棘突。
7、①支气管肺段:每一段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②左、右主支气管的辨别:左主支气管细而长,近水平位,长约5cm,由气管杈处,斜向左下外方,平第6胸椎高度,经左肺动脉的后方,胸主动脉的前方入肺门。右主支气管粗而短,较陡直,长约3cm,约平第5胸椎高度,经右肺动脉和升主动脉后方入肺门。由于右主支气管与气管的方向较接近,故气管异物常坠入右肺下叶支气管内。
8、①纵隔: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呈矢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上窄下宽,前短后长。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
②后纵隔的位置、境界及其内容。
答:后纵隔的位置、境界:位于心包后面与下8个胸椎之间,上平胸骨角平面,下方至膈。内容: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左右迷走神经、交感干及其发出的内脏大、小神经等
9、心:心内注射多选择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进针,因为心位于中纵隔内、裹以心包。约2/3在正中线的左侧,1/3居于正中线的右侧。前方平对胸骨体和第3~6肋软骨,后面平对第5~8胸椎。心前方的大部分为胸膜和肺遮盖,仅前下部有一个三角区域(相当于左肺心切迹处)隔以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及左侧第4~5肋软骨相贴。可免刺伤胸膜和肺而引起气胸。
腹部:
1、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当前尿道损伤时,尿液可经会阴浅隙蔓延到腹前外侧壁,但不能越过中线到对侧和进入股部。
2、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结构: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指骨梳韧带、腹股沟管皮下环、内侧脚、外侧脚、角间纤维、反转韧带、精索外筋膜、白线、腹直肌鞘前层。
3、腹股沟斜疝:发生在腹股沟三角外,腹壁下血管的外侧,进入深环、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
4、腹股沟管:①位置:位于腹前外侧壁,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1.5cm处由肌与筋膜形成的潜在性裂隙,长约4-5cm,与腹股沟韧带平行。有两口四壁,内口(深环)为腹横筋膜随精索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个卵圆形孔;外口(浅环)为腹外斜肌腱膜在的一个裂隙;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联合腱构成,在内下方接近外口处,还有反转韧带参与;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游离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有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
临床意义:腹股沟疝修补术时,根据情况可将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及联合腱在精索之间缝合于腹股沟韧带,亦可将它们在精索之后拉向下缝合于腹股沟韧带或址骨疏韧带上。
5、腹股沟三角:又称Hesselbach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腹壁下动脉围成。
腹壁层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和腹股沟管浅环、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6、网膜孔构成:又称Winslow孔,上界为肝尾状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网膜孔是网膜囊至腹膜腔的唯一通路。
7、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8、十二指肠悬肌: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上壁,将十二指肠固定在腹后壁上。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9、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肝的脏面共同围城的三角形区域,胆囊动脉一般由此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0、肝胰壶腹:胆总管最后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在此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胆总管和胰管的末段也各有括约肌包绕。胆汁和胰液由此经开口进入十二指肠。
11、肝门:肝脏面正中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
第一肝门:肝的脏面凹陷,有一横沟,称为第一肝门,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光及神经出入。
第二肝门:肝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出称第二肝门。
第三肝门:在腔静脉沟下部,肝右后下静脉和尾状叶静脉出肝处。
12、肝的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左三角韧带、右三角韧带。13、1954年,Couinaud依据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把肝分为左右半肝、五叶和八段。
肾蒂:为出人肾门的肾血管、淋巴管、神经、肾盂和结缔组织的总称,其主要结构由前向后依次排列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末端:从上向下则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右侧肾蒂较左侧者短。
14、肾床:即脂肪囊,为脂肪组织层,有支持和保护肾的作用。肾囊封闭药液即注入此脂肪囊。
15、肾的被膜:由浅向深依次:肾筋膜、脂肪囊、纤维囊。
16、阑尾手术:①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层、腹膜外组织、腹膜。
②阑尾的位置:位于右髂窝内,根部附着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汇合点。
常见的位置有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回肠后位和盲肠下位。其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17、睾丸动脉:起自蔓状动脉丛,穿腹股沟管浅环,在腹后壁壁腹膜深面上行,与同名动脉伴行多为2支。
盆部与会阴
1、盆隔:由肛提肌和尾骨肌及覆盖其上、下面的盆隔上筋膜和盆隔下筋膜构成。盆膈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仅在其前方两侧肛提肌的前内缘之间留有一狭窄裂隙,称盆膈裂孔。有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的作用,并可与腹肌和隔协同增加腹内压。
2、①直肠镜检:当将窥镜插进直肠时,应顺着直肠会阴曲、直肠骶曲及直肠与乙状结肠连线出的弯曲推进,以免产生不适感觉或损伤肠壁甚至造成肠穿孔。
②手术时彻底清除收纳直肠淋巴液的淋巴结是根治直肠癌的措施之一。
3、子宫:固定装置:子宫圆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子宫主韧带固定子宫颈、维持子宫在坐骨棘平面以上;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骶子宫韧带维持子宫前屈。
4、试述卵巢的位置和固定装置。
答:位于髂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卵巢窝内。前界为脐外侧韧带,后界为髂内动脉和输尿管。卵巢前缘中部借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的后叶,下端借卵巢固有韧带与同侧子宫角相连,上端以卵巢悬韧带连于盆侧壁。
5、坐骨直肠(肛门)窝:①境界:位于肛管两侧,为尖朝上、底朝下的锥形间隙。锥尖由盆膈下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锥底为肛区的皮肤。内侧壁为肛门外括约肌、盆底肌及盆膈下筋膜,外侧壁为坐骨结节、闭孔内肌。
②内容物: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淋巴。
坐骨直肠窝内脂肪的血供欠佳,又邻直肠和肛管,感染时易形成脓肿或瘘管。
6、从阴囊皮肤切开直达鞘膜腔,经过的层次由外向内依次为:肉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睾丸鞘膜壁层。
7、会阴深隙:又称会阴深带。深隙的主要结构是一层扁肌,张于止骨肌。前面大部分围绕尿道部称为尿道括约肌。后面的纤维起自于坐骨支内侧面,行向内附着于会阴中心腱,称为会阴深横机。
尿道括约肌和会阴深横机与覆盖其上下面的尿生殖隔上、下筋膜共同围成尿生殖隔。脊柱区
1、脊肋角: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交角,肾位于该角的深部,是肾囊封闭常用的进针部位。
2、听诊三角:在斜方肌的外下方,肩胛骨下角内侧有一肌间隙,临床称听诊三角。其内上界为斜方肌的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三角的底为脂肪组织、深筋膜和第6肋间隙,表面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3、竖脊肌:是背深肌中最长、最粗大的肌。可分为外侧的髂肋肌、中间的最长肌、内侧的棘肌。
4、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腱膜深面有三条与第12肋平行排列的神经,自上而下为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5.腰下三角:位于腰区下部,腰上三角的外下方。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前下缘围成。三角的底为腹内斜肌,表面仅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此三角为腹后壁的又一薄弱区,亦可形成腰疝。在右侧,三角前方与阑尾、盲肠相对应,故盲肠后位深部阑尾炎时,此三角区有明显压痛。
6、硬膜外隙: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硬膜外隙的脊神经根。
7、穿经第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或麻醉,将针穿至终池,一般不会损伤脊髓和马尾。
穿刺经过的结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蛛网膜下隙、终池。
8、椎管壁的构成及其内容的名称:椎管前壁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构成;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椎管骶段由融合的骶椎椎孔连成。内容物:脊髓及其被膜(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
上肢
1、提携角:臂轴和前臂轴在肘部相交,臂轴的延长线与前臂轴之间形成的一个锐角,称提携角。正常为10-15。
2、腋窝内部分臂丛:由三个束构成:①内侧束:臂丛下干前股的延续---发出胸内侧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内侧根。②外侧束:由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发出胸外侧神经、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外侧根。③后束:由三个干的后股构成---分支有桡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和胸背神经。
3、腋淋巴结:外侧淋巴结、胸肌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
4、腋神经:起于腋窝内臂丛的后束,在三角肌深面分为前后两支,前支的肌支支配三角肌的前中部,后支的肌支支配三角肌的后部和小圆肌。
5、肩胛动脉网:肩胛上动脉、旋肩胛动脉、肩胛背动脉。
6、肱骨肌管:又称桡神经管。又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围成。管内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
7、肱二头肌腱膜与肱二头肌腱交接处,是触摸肱动脉搏动和测量血压的听诊部位。
8、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管综合征。
9、掌腱膜:是由掌长肌腱纤维和手掌深筋膜浅层的中部紧密连结而成,呈三角形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
10、掌浅弓:由尺动脉终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指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蚓状肌的浅面。
掌深弓:由桡动脉的终支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骨间掌侧肌与骨间掌侧筋膜之间。
11、鱼际肌包括哪些?受什么神经支配?鱼际肌包括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拇收肌。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受正中神经支配;拇收肌受尺神经支配。
下肢
1、股管:为股鞘内侧份漏斗状的筋膜间隙,平均长约1.3cm。其内含有1-2个腹股沟深淋巴结及脂肪组织。
股鞘:为腹横筋膜和髂筋膜向下包裹股动脉和股静脉上段的筋膜鞘,向下与股血管的外膜融合,移行为股血管鞘。股鞘内有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分为3个腔:外侧容纳股动脉,内测形成股管,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和脂肪。
2、股环:股管上口称股环,股环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呈卵圆形。其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3、收肌管:又称Hunter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由股内侧肌、缝匠肌、长收肌和大收肌围成。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15~17㎝的管状间隙。前壁为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浅面覆以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上口与股三角尖相通,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腘窝上角。所以收肌管又称股腘管。股三角或腘窝的炎症可借此互相蔓延。
4、坐骨神经:(走形)全身最粗大的神经,起于骶丛,多以单干形式出梨状肌下孔。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进入股后区,行于大收肌和股二头肌长头之间,下降至幗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神经。
5、踝管:在内踝后方由屈肌支持带,内踝和跟骨共同构成。其内走行(由前至后)胫骨后肌肌腱及腱鞘、趾长屈肌肌腱及腱鞘、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踇长屈肌腱。
6、膝关节动脉网: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降动脉,膝上内侧动脉,膝上外侧动脉,膝中动脉,膝下内侧动脉,膝下外侧动脉,股深动脉的第3穿动脉,胫前返动脉。
7、大隐静脉的5条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内测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第三篇:局部解剖学总结
犬肩带肌有几块,与牛有何不同:①斜方肌:分为颈斜方肌和胸斜方肌。犬C3-T9,颈胸部间有腱带。牛C2-T12,颈胸两部无明显界限。②肩胛横突肌:不如牛发达;③臂头肌:分为锁头肌(颈锁肌、锁乳突肌)和锁臂肌,牛分为上部的锁枕肌和下部的锁乳突肌;④背阔肌:呈三角形,宽广,与牛相似;⑥菱形肌:分头、颈、胸三部分,而牛的仅分颈、胸两部分;⑦腹侧锯肌:分为颈胸两部分,不如牛明显;⑧胸肌:胸浅肌薄,分为胸降肌、胸横肌,胸深肌(胸升肌)发达,缺锁骨下肌,牛有。
犬臂部肌、前臂肌和前脚部肌与牛有何不同:犬臂部肌与牛相似,包括前方的臂二头肌和臂肌,后方的臂三头肌,前臂筋膜张肌和肘肌。①臂三头肌:除长头、外侧头、内侧头外,还有一副头,位于内侧头与外侧头之间。②腕桡侧伸肌:有两个肌腹,分别为腕桡侧长、短伸肌。③指总伸肌:犬的位于腕桡侧伸肌后方,而牛的位于指内、外侧头之间;犬的有4个头(牛只有2个头),分别止于2、3、4、5趾远指节骨。④趾外侧伸肌:位于指总伸肌与腕尺侧伸肌之间,牛的位于指总伸肌后方。⑤拇长展肌:犬的起始于尺骨体的外侧缘和削面及前臂骨间膜,止于第1掌骨近端,牛的起始于桡骨中部外侧,止于第3掌骨近端。⑥指浅屈肌:位于腕桡侧屈肌与腕尺侧屈肌之间,前臂后内侧浅层;牛为前臂后,为腕关节屈肌所包围。⑦腕尺侧屈肌:分尺骨头和肱骨头两部分,牛的未分;位于指浅屈肌深层,牛位于皮下。⑧腕尺侧伸肌:犬的位于背外侧,牛的位于掌内侧。犬小腿和后脚部肌与牛有何不同:犬由浅到深: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趾外侧伸肌,腓骨短肌,拇长展肌。牛由浅到深:腓骨第三肌,趾长伸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趾外侧伸肌。①犬比牛多腓骨短肌,缺第3腓骨肌、比目鱼肌;②犬的胫骨前肌位于小腿背外侧浅层,止于第1、2跖骨,牛的位于腓骨第3肌的深面,止于第2-3跗骨和大跖骨近端内侧;③犬的趾长伸肌止腱分4支,牛的分2支;④犬的趾深屈肌的胫骨后肌独立,不参与形成趾深屈肌腱,牛的参与,且犬的趾深屈肌仅有2头,而牛有3头;⑤犬的趾外侧伸肌被腓骨长肌和拇长屈肌覆盖,止于第5趾,而牛的位于腓骨长肌后方。
犬的缝匠肌、股二头肌、臀肌与牛有何不同:①犬的缝匠肌分为前后两个头,位于股前面和前内侧面;牛未分,位于股部内侧。②犬的股二头肌位于臀股外侧部,大而长起于荐结节韧带和坐骨结节,前部止于膝盖骨、膝直韧带和胫骨前缘,后部止于跟结节;牛的称臀股二头肌,位于臀中肌后方,臀股部外侧,起点分两头:椎骨头起于荐骨和荐结节阔韧带,坐骨头起于坐骨结节,两头于坐骨结节下方合并后下行变宽,于股后部分为前后两部。③犬的臀肌分为臀浅、臀中、臀深肌,牛无臀浅肌,臀中肌无臀副肌。臀深肌:犬的起于坐骨棘,牛起于髂骨翼外侧,坐骨棘和荐结节阔韧带。梨状肌:犬有,牛无。内收肌:犬有两块,即长收肌、大和短收肌,牛分为长、短、大收肌三块。
卸前肢:自肩胛冈分离切断斜方肌,自肩胛骨和肩胛软骨分离切断菱形肌,自肩胛冈和肩臂筋膜分离切断肩胛横突肌,自锁腱划处切断臂头肌(这4块肌肉已在前面解剖过程中切断),将前肢远端向中线推压,自肩胛骨内侧的锯肌面分离切断腹侧锯肌,在臂三头肌后缘分离切断背阔肌,在腹正中线旁分离切断胸肌,靠近躯干切断臂神经丛和腋动脉、静脉。
卸后肢:①自近端分离切断股二头肌,并向下翻开;观察臀肌;②分离除去臀浅肌;自起始部分离切断小腿后展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梨状肌、臀深肌,观察臀后动脉和静脉、坐骨神经、臀前神经、臀后神经等;③除去股外侧肌、半腱肌,暴露股直肌、半膜肌等;④除去股直肌、缝匠肌、半膜肌,观察股内侧肌、髂腰肌、股神经、旋股外侧动脉和静脉、旋髂浅动脉和静脉;⑤除去股内侧肌,暴露髂腰肌和耻骨肌、股动脉和静脉、隐神经等;⑥除去闭孔内肌腱,观察股方肌、闭孔外肌、内收肌、股薄肌、球海绵体肌(公犬);⑦除去切断耻骨肌、髂腰肌,分离切断内收肌、股薄肌、股方肌、闭孔外肌,切断髋关节囊和股骨头韧带,切断股动脉和静脉、隐神经等,除去后肢;观察骨盆壁、正中联合腱、闭孔内结构(闭孔内肌、闭孔神经、闭孔动脉和静脉)、腹股沟浅淋巴结、阴部外动脉和静脉。
营养物质从口摄入运送至前后肢爪部、胃、肝、空肠、上唇、肾、子宫的通路:通过消化器官壁进入血管和淋巴。胃十二指肠v、脾v、肠系膜前后v—肝门v—肝v—后腔v回—右心房—右心室—肺a(进入肺循环变为a血)—肺v—左心房—左心室—a脉。前爪:主a弓—左锁骨下a—腋a—臂a—正中a—掌浅弓。后爪:主a降部—腹主a—髂外a—股深a—旋髂内侧a—股a—腘a。胃肝:主a降部—腹主a—腹腔a—胃左a、肝a。空肠:主a降部—腹主a—肠系膜前a。肾:主a降部—腹主a—肾a。子宫:腹主a—卵巢a,髂内a分脐a和阴道a,与卵巢a一起入子宫。上唇:主a弓—左锁骨下a—颈总a—颈外a—面a—上唇a。
胃、直肠、心的血管神经支配:胃:腹腔a分出胃左a至胃;迷走N腹侧干分布至肝、胃壁面和幽门。直肠:肠系膜后a分出直肠前a分支到直肠前部及降结肠末端;腰部交感N干分出的肠系膜后N节节后纤维形成肠系膜后N丛分布至直肠。心:a为冠状a(左右冠状a),静脉属心v系(冠状窦:心大v,心中v,心右v,心最小v);心脏N起于心丛,受迷走N分出的心支支配,由迷走N心支和交感N的颈心N和胸心N组成。心支和心N均含有传出纤维和传入纤维。犬的舌a、面a、肩胛上a、臂浅a、左锁骨下a、臂头a、旋髂深a与牛的同名a有何不同:(1)舌、面a:犬的起于颈外a,牛的起于颈外a的分支舌面干。(2)肩胛上a:犬的由颈浅a分出(主a弓—臂头干—左锁骨下a—腋a—肩胛上a),牛的起于腋a(主a弓—左锁骨下a—颈浅a—肩胛上a)。(3)臂浅a:犬的以前称桡侧近副a,约在肘关节近侧1/3处起自臂a前面,分布于前爪的背部;牛的称桡侧副a(肘横a),在肘关节内侧前上方由臂a分出,分不到前臂背侧肌肉和皮肤。(4)左锁骨下a:犬的直接起于主a弓,牛的起于臂头干。犬的分支为肋颈干、颈浅a和胸廓内a,其主干延续为腋a,而颈深a、椎a起于肋颈干;牛的分支为肋颈干、颈深a、椎a、颈浅a和胸廓内a,其主干延续为腋a。(5)臂头a:犬没有臂头a,犬的主a弓上分出左锁骨下a和臂头干,臂头干先分出左颈总a,然后分为右颈总a和右锁骨下a;牛的来自臂头干,主a弓上分出臂头干,臂头干上分出左锁骨下a和臂头a,臂头a又分出右锁骨下a和双颈干。(6)旋髂深a:犬的起于腹主a(腹主a—旋髂深a),牛的起于髂外a(腹主a—髂外a—旋髂深a)。
如何观察正中神经和动脉:位于前臂部内侧,翻起旋前圆肌、腕尺侧伸肌可见。神经:正中N前端与尺N合并,后分开,与臂a伴行,在肘关节处接受肌皮N的交通支。在前臂部与正中a伴行,分布于旋前圆肌、旋前方肌、腕桡侧屈肌、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动脉:为臂a的延续,在前臂部分除前臂深a、桡a和掌浅弓。如何观察桡神经分支:翻起臂三头肌的外侧头可见。桡N是肘、腕和指伸肌的运动N,起始于第7、8颈N和第1-2胸N,在大圆机的远端进入臂三头肌。在臂部分布于臂三头肌、前臂筋膜张肌和肘肌。从臂肌的后面绕至臂肌的外侧面,在臂远侧1/3的外侧分为深支和浅支。深支与臂肌一起经腕桡侧伸肌的内侧面进入前臂,分布于腕桡侧伸肌、指总伸肌、旋后肌、指外侧伸肌、拇长外展肌和尺骨外侧肌。浅支分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内外侧支。内侧支在头v的内侧与前臂前浅a的内侧支伴行;外侧支沿头v的外侧与前臂前浅a伴行。至爪部,这两支分别位于副头v的两侧。
如何观察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除去趾长伸肌。胫前a:在胫骨与腓骨之间行向远侧,分支分布于腓骨长肌、趾长伸肌和胫骨前肌。切断腓骨长肌,分离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观察胫前a。胫前a还分出浅支,与腓浅N伴行,在跖近端与隐a前支吻合,构成趾背侧总a。腓深N:伴胫前a走向远侧,在跗关节近侧半,位于趾长伸肌腱与胫骨前肌之间的沟中;在跗关节远侧半,分出跖背侧(Ⅱ、Ⅲ、Ⅳ)神经分布于爪。桡神经麻痹症状:主要支配伸肌,臂三头肌的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伸肘关节,屈肘肌);前臂筋膜张肌(屈肩关节);肘肌。部分麻痹站立无异常,但常以指尖负重,运动时腕、指关节伸展困难,以指尖触底。完全麻痹时,肘关节伸展困难,肩关节过度伸展,肘关节下沉,以指尖或指背侧着地,运动时患肢不能充分提起,前伸困难,指尖拽地而行,对疼痛刺激反应减弱或消失。
臂神经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由第5-8对颈N和第1-2胸N腹侧支组成,从斜角肌间穿出,主要分布于前肢肌肉和皮肤的神经丛。肩胛上、肩胛下、肌皮(前臂内侧皮)、腋(皮支—臂前外侧皮、前臂前皮)、胸肌(胸前、胸后、胸长、胸背、胸外侧)、桡、尺、正中、指掌侧总(正中+尺)。
腰荐神经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由第1-7腰N和第1-3荐N腹侧支组成。腰:髂腹下前,髂腹下后,髂腹股沟,生殖股,股外侧皮,股,闭孔;荐:臀前,臀后,阴部,直肠后,坐骨,股后皮N。
犬有无气管支气管,犬肺位置、形态和结构:无。位置:位于胸腔纵隔两侧左右各一,右肺通常比左肺大。肺底缘:从第7肋软骨间隙下部经第8肋肋软骨关节上方、第9肋下1/
4、第10肋中点至第12肋间隙上部。形态:肺有三面三缘,肋面(凸)具有肋压迹;膈面(凹)、内侧面(较平,与纵隔接触,肺门、肺根、心压迹、主动脉压迹、食管压迹)分为椎部和纵隔部;背侧缘(钝)、底缘(薄锐,有心切迹)、腹侧缘(肋骨与膈之间)。分叶:左肺分为2叶,前叶(前部后部)和后叶;右肺分为4叶,前叶、中叶、后叶和副叶。水平裂位于前叶和中叶之间,斜裂位于中叶和后叶之间。结构:肺由被膜和实质构成。被膜为肺表面的一层浆膜,称肺胸膜,其结缔组织伸入肺的实质内,将肺分为一些肺段和许多肺小叶。肺小叶呈多边锥体形,锥底朝向肺表面,锥顶对象肺门。肺的实质由导管部和呼吸部组成。导管部为支气管进入肺后的树枝状反复分支,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统称为支气管树。导管部为气体在肺内流通的管道。呼吸部由终末细支气管的逐级分支组成,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其作用是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如何打开心腔观察其内部结构:自前腔v入口至后腔v入口切开腔v窦,并从此切线中点向前切开至右心耳尖,暴露右心房;自冠状窦下方、沿窦旁室间沟前方向下切开右心室壁,在此切线上端、沿冠状沟下方向前向左向后切开右心室壁至锥旁室间沟前方,并于锥旁室间沟前方向下切开右心室壁,最后向上切开肺干起始部,暴露右心室。以同法打开左心房和左心室,找到一支肺v入口向前切开至左心耳尖,暴露左心房;在冠状窦下方、沿窦下室间沟后方向下切开左心室壁,在此切线上端、冠状沟下方向后向左再向前至锥旁室间沟切开左心室壁,最后沿锥旁室间沟后方向下切开左心室壁,暴露左心室。犬肝位置形态和结构:位置:位于膈后方。壁面与膈接触;脏面左侧与胃(脾)相邻,右侧与胰、右肾和十二指肠相邻,腹侧为大网膜。肝的后端可达第13胸椎横切面。正常情况下肝不突出于肋弓之后。形态:肝分背、腹、右外和左外侧缘。肝分为左(左外左内)、方、尾(乳头突和尾状突)和右叶。外侧缘左外叶与方叶之间的叶间裂为圆韧带切迹。肝右内叶脏面有胆囊窝,内有胆囊。尾状突上有深的肾压迹。壁面(膈面)凸脏面凹,脏面有胃压迹、十二指肠压迹、肾压迹,肝动脉、神经、肝管、胆管、淋巴管、门静脉出入处为肝门。结构:肝由被膜和实质构成。膜表层为浆膜,深层为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形成支架,把实质分成许多小叶。肝实质由许多肝小叶组成。肝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板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索之间的腔隙为窦状隙(肝窦),是毛细血管的膨大部。
犬胃位置形态和结构,犬胃粘膜特点与猪马有何不同:位置形态:为单室胃,较大,呈弯曲梨形。胃空虚时呈C形,凸面朝左后腹侧。胃位于腹前部,大部分在左侧,充盈时向后可达脐部。脏面凹,朝右后腹侧,与肠胰和左肾相邻。壁面朝左前腹侧,与肝膈和腹壁接触。胃大弯长小弯短,形成50-70°角切迹。结构:犬胃分区与猪和马的相同,贲门周围为贲门部,贲门以上为胃底,角切迹与贲门之间为胃体,角切迹至幽门之间为幽门部,后者又分为幽门窦和幽门管。犬胃属腺型(或肠型)胃,胃粘膜全部含有腺体,分为三个腺区:贲门处狭窄的灰白色区域为贲门腺区(贲门腺还散布于胃小弯);胃底腺区很大,粘膜厚,棕红色;幽门腺区位于幽门部,粘膜较薄,灰白色。肌膜中纵行肌分布于胃大弯、小弯及幽门部;环形肌分布于除胃底以外的全部胃区,并构成幽门括约肌;斜行肌纤维分两层,分布于胃底、胃体,并构成贲门括约肌。犬无无腺部。猪马为单室混合型胃。猪有无腺部,面积小,为贲门周围的四边形区域。贲门腺区最大呈淡红色或淡黄色,胃底腺较小呈棕红色,幽门腺最小呈灰红色至黄色,马有无腺部,面积较大,粘膜厚而苍白,无消化腺分布,贲门区狭小,有腺部分三个界限不清的腺区:灰黄色的贲门腺区,棕红色的胃底腺区,灰黄或灰红色的幽门腺区。
犬结肠位置形态和结构,与牛有何不同:位于腹腔背侧,呈U形。分为升、横、降结肠。升结肠很短,沿十二指肠降部和胰右叶的内侧面向前至胃幽门部,然后向左,并越过正中矢面,为横结肠。降结肠沿左肾内侧缘(或腹侧面)向后行,然后斜向正中矢面,并延续为直肠。犬结肠肠壁分为四层:黏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主要区别在升结肠,牛升结肠特别长,又分为结肠近袢(S)、结肠旋袢(分向心回、中央曲和离心回)、结肠远袢(U)。横结肠很短。降结肠后部有S形弯曲称乙状弯曲。
犬盲肠特点:弯曲呈螺旋状,分为盲肠尖和盲肠体,呈S形,位于正中矢状面与腹腔右侧壁间的中间区域,回肠与结肠连接处,其背侧为右肾后端,腹侧为小肠,外侧为十二指肠降部,借盲结口与升结肠相通。
犬子宫的形态结构:呈Y形,由子宫角、体和颈组成,前接输卵管后接阴道。子宫角有1对,呈圆筒状,在骨盆联合前方4-5cm处,子宫角以锐角连接子宫体。子宫体位于腹腔和盆腔,大部分在腹腔内,在多产母犬其整个子宫体位于骨盆边缘前方,有内隔突入子宫体分隔子宫角,可据此特征引起分娩时左右子宫角的交替。子宫颈斜向位于子宫阴道结合部,子宫颈管从子宫至阴道指向后腹侧,子宫内口几乎直接朝向背侧,子宫外口朝向阴道底,子宫颈后部可能突入阴道。子宫系膜为子宫阔韧带后部,将子宫附着于荐盆壁和腰下部侧壁。犬卵巢特点:较小,呈扁平的卵圆形,无明显卵巢门。卵巢表面性成熟后因多个卵泡突起而隆凸不平。由皮质和髓质组成,位于肾后附近,右卵巢比左卵巢位置靠前,位于十二指肠降部背侧,左卵巢位于降结肠与腹壁之间。卵巢成对,呈卵圆形,分两极(前后极)、两缘(内外侧缘)和两面(背腹侧面)。卵巢借卵巢系膜附着于体壁和输卵管系膜,借卵巢悬韧带附着于最后1-2肋的中下1/3,借卵巢固有韧带附着于子宫角前端。卵巢被卵巢囊包被,卵巢囊大,包裹整个卵巢,腹侧有2cm裂口,由卵巢系膜和输卵管系膜构成,内侧有口通腹膜腔。公犬生殖系统特点:(1)睾丸较小,附睾较大。(2)输精管和精索:输精管壶腹不明显,末端不形成射精管;精索较长。鞘膜管上端有时闭锁,故无鞘膜环。(3)雄性尿道和副性腺:雄性尿道盆部长,起始部被前列腺包裹,末端形成发达的尿道球;副性腺只有前列腺,前列腺十分发达,无精囊腺和尿道球腺。(4)阴茎:阴茎前部有阴茎骨,前端变细,形成纤维软骨突,前端有阴茎头球。①阴茎:由阴茎海绵体和尿道阴茎部组成,分根、体和头。根由左右两阴茎脚构成;脚由阴茎海绵体构成;球为尿道海绵体背侧的膨大,在两阴茎脚之间,分左右两叶。体位于脚和头之间,在根部由两脚汇聚而成。头包括阴茎头球和阴茎头长部。骨为一块腹侧有沟的长形骨,分为底、体和尖部,后端为截顶的圆锥状。骨的前端逐渐变尖细,末端为尖的纤维软骨。②坐骨海绵体肌③阴茎退缩肌④包皮:为包裹阴茎头部的皮肤褶,由腹壁腹侧的皮肤延续而成。⑤阴囊:阴囊壁包括皮肤、肉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和鞘膜壁层。左侧的睾丸通常比右侧的靠后。⑥睾丸:呈卵圆形,位于阴囊内。⑦附睾:位于睾丸背外侧面,分为附睾头、体和尾。⑧精索
犬的副性腺与牛的不同,简述前列腺的形态结构:犬的副性腺只有前列腺,位于盆腔入口处,包围膀胱颈和尿道起始部,呈球形,其背侧扁平,腹侧和两侧圆隆,外被厚的包囊。有纵膈从背囊腹侧部深达尿道,将腹侧面分为左右两叶。牛的副性腺包括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输精管壶腹壁内的腺体亦属副性腺。剖腹产手术:可有5个部位。最常用腹底壁中线切口,从脐部向后延伸,根据胎儿大小确定切口长度;腹中线与左右乳静脉间,或左右乳静脉向外一掌宽,从乳房基部前缘开始,向前做一纵行切口,切透皮肤腹横肌筋膜和腹内斜肌及腹外斜肌肌腱、腹直肌、腹横肌肌腱和腹膜,将大网膜前推可见子宫内角大弯。
气管手术:菱形区(指颈前部腹侧面由左右两侧的胸头肌和胸骨甲状舌骨肌所形成的一个菱形小区),于颈腹侧中线上1/3和中1/3纵行切开皮肤5-7cm,锐性和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胸骨舌骨肌,暴露气管,在3-5气管环纵行切开气管。
如何进行膀胱穿刺:耻骨前缘3-5cm处腹白线一侧腹底壁上。
如何进行心包穿刺和胸腔穿刺:心包:左侧胸壁下1/3与中1/3交界处的水平线与第4肋间隙交点处。胸腔:肩端水平线与第4-7肋间隙交界处,若积液穿刺点在第4-7肋间隙下1/3处,若气胸穿刺点在上1/3。
脾摘除手术:沿剑状软骨向后在正中线切开皮肤8-10cm,分离皮下组织即可见腹白线,切开一小口进腹腔。脾位于胃底左后方,大网膜的浅层内。自膈左脚、胃左侧面及左肾分离腹膜和结缔组织,在脏面脾门所在处切断血管与神经,取出脾。卵巢摘除手术:术部常在腹中线,在腹中线脐后方开始向后切开腹壁6-12cm,打开腹腔。分离卵巢囊暴露卵巢,切断卵巢背侧系膜缘系膜及血管、淋巴和神经。
胃切开手术:腹底壁剑状软骨后方至脐部间腹中线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暴露腹白线,切开腹白线和腹膜,打开腹腔。
犬的项韧带与牛有何不同:犬起自枢椎棘突,无板状部,只有索状部;牛起自枕骨,特别强大,分为左右两半,每半又分为索状部和板状部。
犬的荐结节韧带与牛的荐结节阔韧带有何不同:牛的荐结节阔韧带呈四边形板状,形成骨盆的侧壁起始于荐骨侧缘及第1-2尾椎横突,止于坐骨棘及坐骨结节,韧带缘与坐骨小切迹形成坐骨小孔,前缘凹,与坐骨大切迹形成坐骨大孔。犬的从荐骨尖的后外侧和第一尾椎的横突伸至坐骨结节的外侧角。不形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犬膝关节韧带特点:由股骨远端、膝盖骨、胫骨近端组成,分成股膝关节和股胫关节,股膝关节由膝盖骨和股骨滑车组成,前方有膝关节,两侧有内外侧股膝韧带;股胫关节由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组成,两骨间有内外侧半月板,使关节面吻合;主要的韧带有前、后十字韧带、内、外侧侧副韧带、半月板韧带。
咽结构: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鼻咽部位于软腭背侧,向前经2个鼻后孔与鼻腔相通,向后与喉咽部相通,其侧壁上有咽鼓管的咽口。口咽部位于软腭腹侧,向前通口腔,向后连接喉咽部,外侧壁上有扁桃体窝,内有腭扁桃体。喉咽部为咽的后部,位于喉的后部,位于喉的背侧,向后通食管和喉。犬喉的结构与牛有何不同:(1)犬喉腔在声门裂以前的部位称喉前庭,其两侧凹陷为喉侧室,反刍兽无喉前庭。(2)喉软骨:犬、牛
会厌:呈铲状,下部狭窄;位于最前面,较短,呈卵圆形,表面覆盖有粘膜合称会厌。甲状:呈U形,开口朝向背侧,甲状软骨板短而高,喉结发达;最大,呈弯曲板状,分为一甲状软骨体和两侧甲状软骨板,体构成喉腔底壁,板构成喉腔侧壁。勺状:小,形状不规则,左右软骨间有小的勺间软骨;呈角锥形。环状:呈环形,分为背侧的板和腹侧的弓,板的前缘有小面与勺状软骨成关节;由环状软骨板和弓组成,板较宽呈四边形,形成喉腔的背侧壁,弓较窄呈弓形,构成喉腔的腹侧和外侧壁。
犬的腮腺管径路与牛有何不同:犬的开口于相对第3上颊齿的颊粘膜,有时可见小的副腮腺;牛的伴随颌外静脉延咬肌腹侧缘及前缘延伸,开口于第5上臼齿相对的颊粘膜上。
犬恒齿:2×(3·1·4·2/3·1·4·3)=42 乳齿:2×(3·1·3/3·1·3)=28 牛恒齿:2×(0·0·3·3/4·0·3·3)=32 乳齿:2×(0·0·3·0/4·0·3·0)=20 犬肾横切面结构:光滑单乳头,最外层有脂肪囊包裹,外层包裹一层薄层纤维膜。由皮质和髓质组成,外周为皮质中央为髓质,新鲜肾的皮质上可观察到点状的肾小球,髓质呈放射状汇于中央的空腔,突入肾盂的纵嵴称肾嵴,朝向肾门,肾盂突入肾椎体之间的部分称肾盂隐窝,肾乳头连成嵴状,肾门处肾表面向内的凹陷称肾窦。犬的二腹肌特点:发达,起于枕骨的髁旁突,止于下颌骨体,分为前腹和后腹,但两肌腹没有明显界限,接合于一起,无中间腱,仅有一个肌腹,前腹由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后腹由面神经支配。前后肢通常经什么静脉输液:前肢:头静脉,副头静脉。后肢:外侧隐静脉,足背静脉。在犬后肢可通过什么动脉探取脉搏:股三角内的股动脉
犬骨质的眼眶与牛有何不同:额骨的颧突与颧骨的额突没有连接在一起,颧弓没有闭合形成眼眶。
血管神经我自己都没搞懂,就不给你瞎划了。。
第四篇: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2008级12班 编纂
股三角:在大腿前上部,由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内侧缘和缝匠肌内侧缘围成。前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内有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和淋巴结。
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由腹壁下动脉,股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腹股沟直疝由此突出。 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胆囊三角:胆总管、胆囊管与肝脏面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胆囊动脉多经该三角达胆囊,是胆囊手术时寻找和结扎此动脉的标志。 尿生殖三角:会阴前半的三角区,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耻骨下支,坐骨支和坐骨结节。后方为连接两坐骨结节间连线。此三角内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阴道和尿道通过。
肛门三角:会阴后半的三角区。后方为尾骨尖,两侧为臀大肌下缘,前方为两坐骨结节连线。此三角内有肛门通过。
腕管: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4条)、拇长屈肌腱(1条)和正中神经通过。
踝管:由内踝、跟骨内侧面和屈肌支持带(分裂韧带)共同围成。管内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和拇长屈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肌腱通过。
股管:位于股鞘内侧,长1.5cm左右,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和阔筋膜,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及耻骨肌筋膜,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外侧为股静脉,上口为股环,如腹腔内脏器(如小肠)由此突出,即为股疝。
收肌管:位于大腿中部,又称股腘管,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前壁有一腱板架在股内侧肌和大收肌之间,管上口为股三角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股动静脉可经过此管通往腘窝。 阴部管:位于坐骨肛门窝外侧壁为闭孔筋膜与会阴浅筋膜围成的管状裂隙,阴部内静脉、动脉和阴部神经通过。
闭膜管:闭孔膜上部与闭孔沟与闭孔内肌围成的管道,有闭孔动静脉和闭孔神经通过。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以肌间裂隙,由外上斜向内下方,长约4.5cm,有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梨状肌上孔:位于臀大肌深面,梨状肌上缘与坐骨大孔之间,有臀上动静脉、神经通过。
梨状肌下孔:位于臀大肌深面,梨状肌下缘与坐骨大孔之间,有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动静脉、臀下神经及阴部神经和阴部内动静脉等通过。
三边孔:由肩胛下肌、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所围成的三角形间隙,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四边孔: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颈部骨折所围成的四边形间隙,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静脉通过。
腱膜下隙:是位于颅顶帽状腱膜与颅骨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会阴浅隙:在会阴尿生殖三角内会阴浅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间隙内有会阴浅层肌、阴部神经、阴部内血管分支。此外,男性尚有尿道球、阴茎脚,女性有尿道、阴道、阴蒂脚、前庭球以及前庭大腺等。
会阴深隙:位于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此间隙封闭,其内有会阴深层肌、阴部神经、阴部动静脉及其分支,此外男性尚有尿道膜部及尿道球腺,女性尚有尿道及阴道下部。
腋窝:位于臂上部与胸外侧壁之间一椎形间隙,向上与颈根部相通,容纳腋动静脉、臂丛神经、腋淋巴结及大量脂肪组织。 肘窝:为肘前区一三角形凹陷,由肱桡肌和旋前圆肌构成,底由肱骨内外上髁连线构成,窝内有血管神经通过。
腘窝:在膝关节后方,呈菱形。窝上外界为股二头肌,上内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外和下内界分别是腓肠肌的外侧头和内侧头。内有腘血管、神经、淋巴结和脂肪等。 髂窝:髂骨翼内面的浅窝。有髂肌肉附着。
坐骨直肠窝(坐骨肛门窝):位于肛管两侧,略呈尖向上、底向下的椎体腔隙。除血管神经、淋巴结外还有大量脂肪组织。 腹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的腹直肌鞘纤维彼此编织而成,上起剑突,下至耻骨联合。 弓状线:脐下4-5cm以下,腹直肌鞘后层完全转至腹直肌前面构成鞘的前层。所以自此以下,鞘前层由三个阔肌腱膜愈合而成,而鞘后层没有腱膜,只有腹横筋膜,这样一个变薄的下缘称为弓状线。
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中部。
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肌肌腱深面,弓凸缘约平腕掌关节高度。
HOM
第五篇: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1.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位于股前内侧区倒置的三角形间隙,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内侧缘,长收肌内侧缘围成。其内有隐神经、股动脉、股静脉通过。
2.股鞘(femoral sheath):在股三角内,可见自腹横筋膜和髂腰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脉,股静脉上段的筋膜鞘,即为骨鞘。
3.股管(femoral canal):骨鞘在矢状面上被筋膜分成三份,外侧容纳股动脉,中间容纳股静脉,内侧格即为股管。
4.股环(femoral ring):股管的上口即为股环,其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5.肌腔隙(lacuna musculorum):肌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部,后外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其内有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通过,是腹、盆腔与股内侧区之间的重要通道。
6.血管腔隙(lacuna vasorum):血管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后界为耻骨肌筋膜及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外界为髂耻弓。其内有骨鞘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和淋巴管通过。7.收肌管(adductor canal):又称Hunter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内侧壁为大收肌,前壁是缝匠肌以及股收肌板,下口为大收肌腱裂孔,其内有隐神经、股血管通过。
8.腕管(carpal canal):由腕横韧带与腕骨沟共同构成的骨筋膜鞘。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拇长屈肌腱共9条肌腱、正中神经、桡侧囊、尺侧囊通过。
9.尺侧腕管(ulnarcarpal canal):腕横韧带尺侧端附于豌豆骨和钩骨,与腕掌侧韧带远侧份围成,内有尺神经和尺血管通过
10.桡侧腕管(radial carpal canal):腕横韧带桡侧端分两层附于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结节,其间的间隙即腕桡侧管。其内有桡侧腕屈肌腱及其腱鞘通过
11.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位于掌腱膜深面,屈指肌腱及蚓状肌浅面。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
12.鱼际间隙(thenar space):被掌中隔分成两层的掌间隙层的外侧即为鱼际间隙。前界为示指屈指肌腱、第1蚓状肌,后界为拇收肌及筋膜,内侧界为掌中隔,外侧界为掌外侧隔。
13.掌中间隙(midpalmar space):被掌中隔分成两层的掌间隙层的内侧即为掌中间隙。前界为尺侧囊、第3-5指屈指肌腱、第2-4蚓状肌,后界为第3-5掌骨、骨间肌、骨间掌侧筋膜,内侧界为掌内侧隔,外侧界为掌中隔、14.指蹼间隙(fingerweb space):在掌骨头处,掌腱膜深层的横行纤维与其向远端发出的 4 束纵行纤维之间,围成 3 个纤维间隙,称指蹼间隙。是手掌、手背与手指的掌、背侧之间的通道。
15.指髓间隙(pulp space):又称指髓,位于各指远节指骨远侧4/5的皮肤和骨膜之间,有纤维隔连于皮肤和指深屈肌腱末端,将指腹的脂肪分成小叶,形成密闭的指髓间隙,内有丰富的脂肪、血管和神经末梢。
16.指腱鞘(tendinous sheaths of fingers):包绕指浅、深屈肌腱的鞘管,由腱纤维鞘和腱滑膜鞘构成。分为腱纤维鞘和腱滑膜鞘。
17.甲状腺假囊(false capsule of the thyroid gland):来自颈深筋膜中层的脏层,是位于外侧的甲状腺被囊、18.颈袢(ansa cervicalis):舌下神经发出降支与第1颈N前支构成颈袢上根,在颈鞘浅面下行,与来自第2~3颈神经前支构成的颈袢下根组成颈袢
19.气管前间隙(pretracheal space):颈深筋膜中层前下部覆盖气管称气管前筋膜,此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连接形成气管前间隙。内部结构有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小儿胸腺上部,头臂干,左头臂静脉和气管前淋巴结。20.甲状腺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the thyroid gland):甲状腺假被膜在侧叶内侧和峡部后面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以及气管软骨环的软骨膜愈着并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将甲状腺固定于喉及气管壁上。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为判断是否甲状腺肿大的依据之一。
21.椎前间隙(prevertebral space):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22.椎动脉三角(vertebral artety triangle):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三角内的主要结构有:胸膜顶,椎动脉,椎静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及颈胸(星状)神经节等。
23.腋尾(axillary tail):乳房外上份的腺组织可在胸大肌下缘,平第3肋间隙处穿腋筋膜孔伸入腋窝,称腋尾。
24.乳房后间隙(retromammary space):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为乳房后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管
25.乳房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the breast):乳房结缔组织中,分别连于皮肤和胸肌筋膜之间的纤维束,称乳房悬韧带。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
26.希氏筋膜(Sibson's fascia):胸内筋膜向下覆于膈的上面,称膈胸膜筋膜,向上覆于胸膜顶上面,称胸膜上膜,即希氏筋膜。有保护肺尖及胸膜顶的作用。
27.支气管肺段(bronchopulmonary segment):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28.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是在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凹陷结构,其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及出血首先聚积于此。此外,深呼吸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隐窝。
29.动脉导管三角(triangle of ductus arteriosus):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寻找 动脉导管的标志。
30.腹股沟管浅环(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份有一个三角形的裂隙,成为腹股沟管浅环。正常成人的腹股沟管浅环可容纳一个手指尖,内有精索(男性)和子宫圆韧带(女性)通过。
31.精索外筋膜(external spermatic fascia):腹外斜肌腱膜和深筋膜随精索及精索内筋膜和精索中筋膜向内下延续并包裹之,由此形成精索外筋膜。
32.弓状下缘(arc inferior border):起自精索及其被膜外侧份的前方、继之呈弓状跨过精索及其被膜,最后经精索及其被膜后方止于耻骨梳,此即为腹内斜肌弓状下缘
33.腹股沟镰(inguinal falx):弓状下缘内侧端与腹横肌下份纤维合并,形成腱性或者肌性的结构称为腹股沟镰。
34.直疝三角(direct hernia triangle):又称Hesselbach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是腹直肌外侧边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薄。因此易发生疝。腹股沟直疝在此由后向前突出,故称直疝三角。
35.凹间韧带(interfoveolar ligament):腹横筋膜在腹股沟管内环内侧增厚致密,形成近乎矢状位的韧带称为凹间韧带。
36.腹股沟管深环(deep inguinal ring):又称腹股沟内口或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是腹横筋膜随精索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个卵圆孔,即精索由腹腔进入腹股沟管的入口。
37.精索内筋膜(internal spermatic fascia):腹横筋膜在腹股沟管深环出形成的斜向内下放、并容纳睾丸及精索之指套状囊袋称为精索内筋膜。
38.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筋膜间裂隙。长4~5cm,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口。管的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1/3处有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口为腹环,外口为皮下环。
39.网膜孔(omental foramen):网膜孔,又叫Winslow孔,是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后腹膜壁层之间的孔,是网膜囊与囊外腹膜腔之间的唯一通道。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小网膜游离缘),后界为遮被下腔静脉的腹膜,上界和下界分别是肝尾叶和十二指肠上部。正常的网膜孔可容一指伸入。其内有三件重要结构,分别是肝固有动脉、胆总管、和肝门静脉。
40.胃结肠韧带(gastrocolic ligament):大网膜前两层腹膜连接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称为胃结肠韧带。
41.胃脾韧带(gastrosplenic ligament):胃前后壁的腹膜由胃底起贴合成胃脾韧带连至脾门,再折返覆盖脾脏。
42.脾肾韧带(splenorenal ligament):包裹脾脏的腹膜由脾门连至左肾的表面,形成脾肾韧带,然后以行为后腹膜壁层。
43.十二指肠空肠曲皱襞(duodenojejunal flexure fold):其位于横结肠系膜根下方,十二指肠空肠曲上方,其深面为Treitz韧带,是手术时确认空肠起点的重要标志。
44.肝肾隐窝(hepatorenal recess);在肝右叶脏面和右肾及结肠肝曲之间,称肝肾隐窝。为仰卧位时腹腔的最低处,是腹膜腔内液体易积聚之处。
45.直肠膀胱陷凹(rectovesical pouch):男性的腹膜在直肠与膀胱之间形成的深窝称为直肠膀胱陷凹,距肛门约7cm。腹膜腔的渗出液或脓液,常因重力作用聚集于各陷凹中故临床上可经直肠前壁处作穿刺或切开引流。
46.直肠子宫陷凹(rectouterine pouch):又称Douglas腔。是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移行形成的陷凹,是立位和半卧位时女性腹膜腔的最低部位,与阴道穹后部仅隔阴道后壁和一层腹膜。腹膜腔的积液常积于此,可经阴道穹后部穿刺或引流。
47.胃胰襞(gastropancreatic fold):胃后方,网膜囊后壁上由胃左动脉向前顶起的半月状腹膜皱襞。
48.胆囊三角(Calot triangle):解剖学上将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脏面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又叫Calot 三角。该三角内常有发自肝右动脉的胆囊动脉经过,并常见胆囊颈部的淋巴结。
49.肝裂(hepatic fissure):Glisson系统中大支区域之间的若干面缺少血管和胆管而出现的裂隙叫做肝裂
50.结肠边缘动脉(colic marginal artery):是由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形成的围绕结肠和乙状结肠的门型动脉弓。边缘动脉发出很多直动脉,后者又分为长短支,短枝多起自长支,在系膜带处穿入肠壁;长支在浆膜下环绕肠管,在另外两条结肠带附近分支入肠脂垂后,穿入肠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