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外语翻译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关于翻译课的教学,一般是先讲理论,后让学生练习的这种“顺向”方法。但效果不如先让学生实践,再由学生总结,教师概括,上升到理论这种“逆向”方法更佳。该模式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总结,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再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翻译课;顺向教学;逆向教学
翻译课是外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目前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除少数从事语言、文学研究和外语教学工作之外,大多数都要从事文化科技交流、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外语工作。较强的翻译能力是从事外语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翻译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着眼于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外语专业重视和加强翻译课的教学,无疑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目标培养的重要保障。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出翻译水平高、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值得探讨。
一、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林戊荪先生讲“, 目前我国外语系的毕业生要经过三到四年的工作实践与锻炼才能真正胜任翻译工作, 少数优秀者也要一至二年方能适应工作。由此可以看出, 专业人才训练的成本变相地转嫁给了用人单位。”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院校在外语专业的低年级阶段不设专门的翻译课,有一部分学校大三阶段开设翻译课,一般开设一学年。但有一些院校大三年级翻译课也是空白,只在大四年级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一般每周两学时,就是这仅有的两学时,也不能保证一个学年的完整教学。大四学生需要停课实习,需要停课写论文,甚至还需要停课进行专业过级考试复习或缺课去找工作,当然还有毕业班的提前停课考试等等。这样一来,真正用于翻译教学的课时其实只有不到一个学期,也就是说不到40学时。在这样短的学时内要完成一门必修课的教学,教师要给学生描述翻译的基本概念,介绍中外翻译史及翻译理论,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还要让学生做各种文体和体裁大量的翻译练习,简直是天方夜谭。这就使教师难免顾此失彼,使学生在翻译课上收效甚微,不能对翻译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不能理解翻译课对于其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鉴于翻译课对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像大语种英语专业,一入学就可以开设翻译课,经过几年的训练,才能从理论到实践彻底掌握翻译技巧,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
二、翻译课的“逆向全过程”教学法
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提出将翻译教学按其目的分成三类:第一类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其重点为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异同;第二类是为培养翻译人才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 其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其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第三类是非语言方面的。作为外语专业的翻译课,上述三类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均适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既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双语获取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又不排斥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观,提高学生翻译外语、应用文等能力,使之最终能够成为比较合格的、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大学外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学要提高学生双语表达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多种文化及其交流的过程与特点,并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具有很强的翻译书面文字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学内容、足够的教学时间以及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际训练。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翻译课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目标明确了,就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如何使翻译课收到最好的社会效益,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效果”。教学遵循思维,这是最重要的。有人认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是人们认识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是人们的认识规律。但这两个认识过程不能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一体的两种说法。譬如说,理论———实践的这种认识过程,往往被认为是教学中运用的演绎方法,我们在这里把它叫做“顺向过程教学法”。那么前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在教学中称为归纳的方法,我们在这里把它叫做“逆向过程教学法”。理论———实践教学法,就是先把翻译理论讲给学生,然后再用一些译例进行分析,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这种方法好的一面是学生对理论本身印象比较深。但发现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较差,尤其反映在学生的作业上。他们不会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自己想怎么译就怎么译。针对这种现象,发现先用归纳法得出结论,然后再用这种理论去指导翻译实践,这样取得的效果比较好。也就是说,两者并用,但应该先归纳,后演绎,即先实践后理论,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逆向过程教学法”。“逆向过程教学法”强调翻译是一个非直线性的、探索的生成过程,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起到指导监控作用,并辅导学生自行修改译文,相互比较。使学生自我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该模式符合学习心理学的原理,初次感触(陌生信号刺激)———课堂分析纠错(好奇心的调动)———再次练习(验证的求知欲)———理论技巧总结(成就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使学生自我完成理论的升华,而并非机械地灌输。具体来说就是由课前作业———课堂对比讲解———课后验证练习———学生总结理论技巧———教师辅导概括等环节构成。即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个过程。以逆向教学为出发点,从实用感官的陌生信号刺激开始,启动学生的好奇心并上升为求知欲。以过程教学为特色,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地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1.课前作业,初次感受
翻译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实践。因此,翻译课每周布置课外作业,以篇章翻译为主,内容由短到长、由易到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听为虚,手到为实。实际的翻译能力只能在不断的、经常的、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获得。因此,这就决定了翻译课的特点是“精讲多练,实践为主”。不在实践的基础上讲授翻译技巧与方法,无异于“隔靴搔痒”。
在实际翻译中,没有谁会首先考虑用哪种翻译技巧、翻译方法来翻译,而最关心的是如何表达原文意义。如所谓的“加词”、“减词”并非意味着增减原文语义,而是将原文中的潜台词予以隐或现。因为翻译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文语义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总之,多练精讲“润物细无声”,方可达到翻译教学较好收效。
2.对比讲解,分析纠错
教师的讲解内容是学生课前作业的问题点,以多种答案对比为主,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语法、文化、外汉语言差异等专业知识判断作业译文优劣。在对翻译作业的讲评中,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同时充分发扬民主,对重点句子充分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译文及课堂讨论中的评语以鼓励为主,同时有理有据地提出不足之处以利今后改进。收集各种典型的错误,组织开展讨论,分析这些错误原因,并提出改正方法。也可以提供各种译文,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最佳译法,从而也接触到了比较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典型错误可能是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也可能是在书刊或其他媒体中出现的。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学生中共同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同时这些需要在课上进行讲评或讨论的问题还必须能与我们准备向学生介绍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有目的地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以保证达到预定的教学要求。也就是说对于学生练习中的错误,绝不能就事论事地去分析、讲解,而是要提高到理论和技巧的高度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如何正确理解原文及外汉两种语言对比这两个问题,归纳、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学生就能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下,借鉴前人的经验,迅速掌握翻译要领,举一反三,较快地提高翻译水平。同时,这些翻译理论的总结又是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容易生动活泼,易于接受,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3.课后验证,再次练习
再次验证练习就是对教师的讲解内容进行验证(验证的求知欲),教师通过作业讲评,讲授了必要的理论和技巧,但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和技巧掌握的程度到底怎样,能否运用,还需要通过必要的练习来进行检验。因此,再次验证,安排学生再次进行一次练习是翻译课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对这次练习材料难易度的掌握,可以略深于初次接触时的练习材料,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技巧要求也应高一些。练习最好当堂限时完成,以检验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可用符号标出学生哪些句子译得好,哪些译错或需要改进。也可以发下参考译文,让学生对照自己进行分析、比较,自行修改、提高。另外,再次练习还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把讲评中所学的一般翻译理论、方法、技巧在实际中予以观察,可通过外汉对比来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学习名家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第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核资料等(这也是实践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第三通过社会翻译实践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兴趣。比如可以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外贸公司承揽一些翻译业务(无论外译汉还是汉译外)进行有偿服务。比如,通过翻译公司等承揽包括公司简介、产品介绍,出版社计划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外语的法律书籍等让学生翻译并予以指导、把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又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生总结,教师概括
自己总结出该节课内容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由教师一人作灌输式的讲演,应采取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中好的译文或典型的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论,各抒己见,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介绍,也先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事实证明,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活,掌握得牢。
教师进行再次概括辅导,完成理论技巧的讲授。这样可使学生在动态、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翻译理论一般把翻译看成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现代翻译理论则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翻译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翻译课绝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变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意识,必须在总结课中注意从文化高度引导学生学习翻译理论与技巧,如文化的概念,与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等。翻译理论会触及很多问题,包括人类文化,行为,语言本身,语言和交际,词汇和事物,语言修辞和语言符号,文学翻译和文科翻译,文学应用和语言应用及译者的文化修养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非常枯燥。因此直接对学生讲解这些是没有必要的,但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之后再去领悟。
对于翻译中具有探究性的理论和技巧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外作进一步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选择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打好基础。
三、结束语
翻译课“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的建立,将有效避免传统“结果比较法”中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突出实践性。也可有效解决“过程教学法”中弱化理论技巧的现象,以直观性和实用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调动学生自我学习意识,有效地缓解目前翻译课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了翻译课的实用性,在课堂上完成翻译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实用又不偏废理论性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从教学开始就将学生摆在了中心位置,跨学科展开,把学习心理学巧妙地应用于教学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强调成就满足感教学,拉近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当然一切教学手段和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放眼其他国家的翻译教学,虽然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找到一种效果最佳的模式才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二篇:关于外语翻译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关于外语翻译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关于翻译课的教学,一般是先讲理论,后让学生练习的这种“顺向”方法。但效果不如先让学生实践,再由学生总结,教师概括,上升到理论这种“逆向”方法更佳。该模式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总结,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再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翻译课;顺向教学;逆向教学
翻译课是外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目前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除少数从事语言、文学研究和外语教学工作之外,大多数都要从事文化科技交流、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外语工作。较强的翻译能力是从事外语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翻译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着眼于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外语专业重视和加强翻译课的教学,无疑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目标培养的重要保障。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出翻译水平高、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值得探讨。
一、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林戊荪先生讲“, 目前我国外语系的毕业生要经过三到四年的工作实践与锻炼才能真正胜任翻译工作, 少数优秀者也要一至二年方能适应工作。由此可以看出, 专业人才训练的成本变相地转嫁给了用人单位。”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院校在外语专业的低年级阶段不设专门的翻译课,有一部分学校大三阶段开设翻译课,一般开设一学年。但有一些院校大三年级翻译课也是空白,只在大四年级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一般每周两学时,就是这仅有的两学时,也不能保证一个学年的完整教学。大四学生需要停课实习,需要停课写论文,甚至还需要停课进行专业过级考试复习或缺课去找工作,当然还有毕业班的提前停课考试等等。这样一来,真正用于翻译教学的课时其实只有不到一个学期,也就是说不到40学时。在这样短的学时内要完成一门必修课的教学,教师要给学生描述翻译的基本概念,介绍中外翻译史及翻译理论,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还要让学生做各种文体和体裁大量的翻译练习,简直是天方夜谭。这就使教师难免顾此失彼,使学生在翻译课上收效甚微,不能对翻译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不能理解翻译课对于其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鉴于翻译课对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像大语种英语专业,一入学就可以开设翻译课,经过几年的训练,才能从理论到实践彻底掌握翻译技巧,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
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沿用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方式。先让学生翻译一段,然后教师批改学生译文,继而又由教师讲评,最后教师再给出标准译文。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有其合理性,它使学生能独立地完成翻译,得到翻译训练,使翻译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其不合理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没有理论基础,缺乏技巧学习。由于材料是教师所选,学生在心理上处于被动地位,不是主动积极配合翻译教学。由于评讲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和教师不能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容易使翻译课显得沉闷和乏味,另外教师给出的标准译文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模式很容易使翻译课成为精读课的翻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这种教学方法更进步的,目前国内的翻译教学法还流行“结果比较法”和“过程教学法”。“结果比较法”,即教师课堂讲解理论、例证分析、课后留作业等。与前一种方法相比,这是一种规定性的重视译文结果的教学模式。好处在于理论系统性较强,知识灌输结构完整;弊端在于学生常处于被动的听讲地位。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样就显得翻译理论有过于空泛,晦涩难懂,学生听课味同嚼蜡。这几乎成了所有翻译课教学的通病。如果理论和翻译技巧不能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学生对翻译课就不感兴趣。而“过程教学法”是近年来才提出来的教学理念,它的特点在于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其自主学习。基本模式是课前预习———课堂对比讲解(理论灌输)———作业。是一种顺向教学模式。不足之处在于预先缺乏陌生信号刺激,不能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得课前预习流于形式,课后的作业疲于应付,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理论教学弱化,学生对理论消化能力不足,停留在具体例句的模仿上,不能娴熟地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举一反三,致使实践环节和课堂理论脱节。这种模式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实际上还是没有摆脱“结果比较法”的思维影响。[论文网 LunWenNetCom]
二、翻译课的“逆向全过程”教学法
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提出将翻译教学按其目的分成三类:第一类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其重点为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异同;第二类是为培养翻译人才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 其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其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第三类是非语言方面的。作为外语专业的翻译课,上述三类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均适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既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双语获取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又不排斥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观,提高学生翻译外语、应用文等能力,使之最终能够成为比较合格的、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大学外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学要提高学生双语表达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多种文化及其交流的过程与特点,并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具有很强的翻译书面文字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学内容、足够的教学时间以及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际训练。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翻译课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目标明确了,就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如何使翻译课收到最好的社会效益,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效果”。教学遵循思维,这是最重要的。有人认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是人们认识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是人们的认识规律。但这两个认识过程不能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一体的两种说法。譬如说,理论———实践的这种认识过程,往往被认为是教学中运用的演绎方法,我们在这里把它叫做“顺向过程教学法”。那么前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在教学中称为归纳的方法,我们在这里把它叫做“逆向过程教学法”。理论———实践教学法,就是先把翻译理论讲给学生,然后再用一些译例进行分析,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这种方法好的一面是学生对理论本身印象比较深。但发现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较差,尤其反映在学生的作业上。他们不会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自己想怎么译就怎么译。针对这种现象,发现先用归纳法得出结论,然后再用这种理论去指导翻译实践,这样取得的效果比较好。也就是说,两者并用,但应该先归纳,后演绎,即先实践后理论,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逆向过程教学法”。“逆向过程教学法”强调翻译是一个非直线性的、探索的生成过程,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起到指导监控作用,并辅导学生自行修改译文,相互比较。使学生自我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该模式符合学习心理学的原理,初次感触(陌生信号刺激)———课堂分析纠错(好奇心的调动)———再次练习(验证的求知欲)———理论技巧总结(成就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使学生自我完成理论的升华,而并非机械地灌输。具体来说就是由课前作业———课堂对比讲解———课后验证练习———学生总结理论技巧———教师辅导概括等环节构成。即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个过程。以逆向教学为出发点,从实用感官的陌生信号刺激开始,启动学生的好奇心并上升为求知欲。以过程教学为特色,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地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1.课前作业,初次感受
翻译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实践。因此,翻译课每周布置课外作业,以篇章翻译为主,内容由短到长、由易到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听为虚,手到为实。实际的翻译能力只能在不断的、经常的、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获得。因此,这就决定了翻译课的特点是“精讲多练,实践为主”。不在实践的基础上讲授翻译技巧与方法,无异于“隔靴搔痒”。
在实际翻译中,没有谁会首先考虑用哪种翻译技巧、翻译方法来翻译,而最关心的是如何表达原文意义。如所谓的“加词”、“减词”并非意味着增减原文语义,而是将原文中的潜台词予以隐或现。因为翻译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文语义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总之,多练精讲“润物细无声”,方可达到翻译教学较好收效。
2.对比讲解,分析纠错
教师的讲解内容是学生课前作业的问题点,以多种答案对比为主,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语法、文化、外汉语言差异等专业知识判断作业译文优劣。在对翻译作业的讲评中,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同时充分发扬民主,对重点句子充分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译文及课堂讨论中的评语以鼓励为主,同时有理有据地提出不足之处以利今后改进。收集各种典型的错误,组织开展讨论,分析这些错误原因,并提出改正方法。也可以提供各种译文,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最佳译法,从而也接触到了比较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典型错误可能是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也可能是在书刊或其他媒体中出现的。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学生中共同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同时这些需要在课上进行讲评或讨论的问题还必须能与我们准备向学生介绍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有目的地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以保证达到预定的教学要求。也就是说对于学生练习中的错误,绝不能就事论事地去分析、讲解,而是要提高到理论和技巧的高度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如何正确理解原文及外汉两种语言对比这两个问题,归纳、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学生就能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下,借鉴前人的经验,迅速掌握翻译要领,举一反三,较快地提高翻译水平。同时,这些翻译理论的总结又是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容易生动活泼,易于接受,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3.课后验证,再次练习
再次验证练习就是对教师的讲解内容进行验证(验证的求知欲),教师通过作业讲评,讲授了必要的理论和技巧,但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和技巧掌握的程度到底怎样,能否运用,还需要通过必要的练习来进行检验。因此,再次验证,安排学生再次进行一次练习是翻译课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对这次练习材料难易度的掌握,可以略深于初次接触时的练习材料,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技巧要求也应高一些。练习最好当堂限时完成,以检验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可用符号标出学生哪些句子译得好,哪些译错或需要改进。也可以发下参考译文,让学生对照自己进行分析、比较,自行修改、提高。另外,再次练习还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把讲评中所学的一般翻译理论、方法、技巧在实际中予以观察,可通过外汉对比来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学习名家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第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核资料等(这也是实践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第三通过社会翻译实践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兴趣。比如可以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外贸公司承揽一些翻译业务(无论外译汉还是汉译外)进行有偿服务。比如,通过翻译公司等承揽包括公司简介、产品介绍,出版社计划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外语的法律书籍等让学生翻译并予以指导、把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又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生总结,教师概括
自己总结出该节课内容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由教师一人作灌输式的讲演,应采取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中好的译文或典型的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论,各抒己见,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介绍,也先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事实证明,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活,掌握得牢。
教师进行再次概括辅导,完成理论技巧的讲授。这样可使学生在动态、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翻译理论一般把翻译看成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现代翻译理论则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翻译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翻译课绝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变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意识,必须在总结课中注意从文化高度引导学生学习翻译理论与技巧,如文化的概念,与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等。翻译理论会触及很多问题,包括人类文化,行为,语言本身,语言和交际,词汇和事物,语言修辞和语言符号,文学翻译和文科翻译,文学应用和语言应用及译者的文化修养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非常枯燥。因此直接对学生讲解这些是没有必要的,但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之后再去领悟。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之上,可系统介绍各种翻译理论与技巧。既注重系统性,又突出重点。要大胆引进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动态对等”(Dynamic E2quivalance)、“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ce)等翻译理论、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的“语义翻译法”(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法(Communicative Translatiom)等理论和技巧。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学生上翻译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翻译研究的初步能力。对任何一套翻译理论必须对其基本问题,即翻译的概念、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引进新的观点。例如,在讨论翻译的概念时,可以从分析韦伯斯特(Webster)的辞典学定义到斯莱普(Slype)传统定义再到奈达(Nida)的信息论定义,最后引出我们的定义:翻译是达到相当高程度文化交流的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从事翻译活动就是译者通过艰苦的比较、介绍、吸收等工作来寻求尽可能高程度的文化交流。
对于翻译中具有探究性的理论和技巧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外作进一步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选择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打好基础。
三、结束语
翻译课“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的建立,将有效避免传统“结果比较法”中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突出实践性。也可有效解决“过程教学法”中弱化理论技巧的现象,以直观性和实用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调动学生自我学习意识,有效地缓解目前翻译课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了翻译课的实用性,在课堂上完成翻译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实用又不偏废理论性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从教学开始就将学生摆在了中心位置,跨学科展开,把学习心理学巧妙地应用于教学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强调成就满足感教学,拉近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当然一切教学手段和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放眼其他国家的翻译教学,虽然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找到一种效果最佳的模式才不失为明智之举。[论*文*网]
参考文献:
[ 1 ]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蒋招凤.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多元化教学模式[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 ,(3).[ 3 ]刘再起.专业外语翻译课教学之我见[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12).[ 4 ]郑声滔.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改革初探[J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 ,(2).[ 5 ]景志华.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 ,(1).[ 6 ]杨久清.翻译课教学初探[J ].鞍山师专学报,1986 ,(1).本文关键词:翻译课 顺向教学 逆向教学
第三篇:外语翻译自我介绍
外语翻译自我介绍
我是xx师范大学 俄语 系毕业生,具有熟练的 俄语 口译,笔译能力。通过了 俄语 专业四级考试,英语 非专业四级考试,计算机二级考试。于20xx年赴俄罗斯赤塔国立大学 留学。通过了俄罗斯国家三级考试。工作经验4年,熟识公路铁路 报关、报检 等 外贸 知识,并有4年的口译笔译经验。思想积极向上,工作认真,性格乐观开朗,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及时完成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
第四篇:声乐课教学方法初探
声乐课教学方法初探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幼儿师范教师担负着学前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任务,在教育体系中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基础性和全民性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大力推进,近年来,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对幼教师资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声乐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方法上大胆创新,科学解决教、学、用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学有所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歌曲与儿童歌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无论从学生的生源、艺术素质、声音条件,还是教学上,都不同于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技巧性很强的声乐课,也不等同于普通中学的唱歌课。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歌唱发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在有伴奏或无伴奏的情况下,基本上能独立、正确地表现常见的体裁风格的歌曲。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幼儿师范专业技能,将艺术歌曲学习与幼儿歌曲学习相结合,融入声乐课堂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既能得到科学的声乐技能技巧训练,又能学会用悦耳、自然的声音去演唱充满童趣的儿童歌曲。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浓郁,课堂氛围活跃,体验了学与用的乐趣,收获满满,快乐满满。我校学前专业声乐课程一般是每周两课时,按照自然班学生分成两组,大约25人一组,一组两个课时,共80分钟。课堂时间大致分配为:(1)练声曲练习:15分钟;(2)学习、处理艺术歌曲:35分钟;(3)幼儿歌曲学习与表演创作:30分钟。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上课内容与时间分配。
二、艺术歌曲的选择原则与“融汇式”的教学方法
1.歌曲的选择原则
(1)基础性: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声乐基础起点低的特点,歌曲选择根据每学期的专业进度,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选择方法。例如,第一学年选择《花非花》《故乡的小路》等歌曲;第二学年选择《摇篮曲》《鼓浪屿之波》等歌曲。
(2)师范性: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女生的特点,宜选择大量适合她们演唱的独唱和合唱歌曲,也兼顾到男生,将传统声乐教学的普遍经验与学前师范声乐教学的特点相结合。例如,《梧桐树》《长城谣》等歌曲。
(3)系统性:选择大量优秀的中外民歌、革命历史歌曲、古典歌曲及最新优秀创作歌曲等,例如,《红河谷》《黄水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等歌曲,使学生们从中获取大量相关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全面提高。
2.发声练习的训练
(1)授课方式:采取先集体再个别的授课方式。即先集体练唱,解决共性问题;再个别练唱,解决个人声音状态、气息、咬字吐字等问题。在指导个别学生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听辩正确的声音,学会找出声音出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也是将来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2)练习方法:首先进行气息训练,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腹式呼吸,让学生先感知、感受横膈膜的运动状态,再进行稳定喉头、共鸣训练、连音、跳音练习等其他的发声训练。常用的辅助练习方法是:狗喘气、闻花香、打呵欠、急吸缓呼、打嘟(弹唇)练习等。
(3)注意事项: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没有接触过声乐训练,小部分学生没有上过音乐课,对“声乐”概念陌生,在音准、节奏、乐感方面较弱,演唱时常常会出现“跑调”的现象。所以,练声曲的训练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切不可过急,一味地拔高音,这不仅会给学习进程造成障碍和困难,也常常会给发声器官带来损害。“欲速则不达”,这是声乐学习者应牢记的警句。
3.歌曲教唱――“融汇式”教学方法
(1)“融汇式”教学方法的诠释:即是把所有相关学科融合汇集在一起,如乐理知识、视唱练耳、舞蹈动作、指挥图式、朗诵表演等。(2)“融汇式”教学方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声乐学习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技巧,有效增加教与学的互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使声乐教学更加科学、规范、高效,更具专业特点。
三、幼儿歌曲的选择原则与儿歌表演唱的授课方法
1.歌曲的选择原则
(1)教育性:学前专业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学龄前儿童,所以,充满童真童趣的幼儿歌曲才是她们日后所要教授的主要内容。幼儿歌曲是以幼儿生活为题材,反映幼儿思想感情的歌曲,集简单的知识和道理为一体的内容集合,潜移默化地影?幼儿,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增加,更好地明白一些道理,也能促进幼儿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宜选择节奏轻快、语言活泼、篇幅简短,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例如,《好孩子要诚实》《国旗多美丽》等歌曲,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代表性:选择大量经典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中外幼儿歌曲,例如:《娃哈哈》《拔萝卜》《幸福拍手歌》等,旨在提高学生对幼儿歌曲风格、类型的了解和掌握,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幼儿歌曲的兴趣,增加对幼儿歌曲的情感,为日后的音乐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渐进性:第一学期因学生声乐基础普遍较差,为避免用白声和童声演唱,养成不良的演唱习惯,所以暂不教唱幼儿歌曲,以简单的发声练习和艺术歌曲练唱为主;第二学期开始选择幼儿园小班的歌曲(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声乐训练和舞蹈、视唱练耳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已掌握基本的专业能力);第三学期选择幼儿园中班的歌曲;第四学期选择幼儿园大班的歌曲。如此以来,中专学生在校的两年期间就能接触和学唱许多的儿童歌曲,这为她们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多的儿童歌曲素材,为教育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歌曲的教授方式
(1)儿歌表演唱:即在教授儿童歌曲时,要求学生需根据歌曲的节奏和内容,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并加入合适的道具(要求尽量是自己动手制作)来进行表演,以歌唱为主,动作为辅。
(2)表演形式:分为个人表演与小组表演。这种授课方式不仅锻炼学生个人的创作与独立表演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表演要求:幼儿形象是稚嫩、天真、可爱的,幼儿歌曲的题材多为积极向上的,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不需要很高的声乐技能技巧,但要尽量去表达幼儿天真、活泼、可爱的一面。要求声音甜美、清脆、明亮、自然,表情要丰富,具有吸引力,动作也要富有童趣,符合歌曲的思想感情。
(4)表演考核:例如歌曲《粉刷匠》,老师在教完歌曲后,可先给学生们提供一些适当的舞蹈动作做指导,引导她们自己创作、编排,并根据歌词大意制作道具。经过一周的准备,然后进行考核:对表演到位的同学与小组给予加分等奖励;对于表演不理想的,加以指导,并要求重新编排。
(5)教学目的:在幼儿歌曲演唱中加入适当的舞蹈动作与道具,使歌曲的表现更加形象、生动,更容易引起幼儿视觉和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感染幼儿、教育幼儿的作用。
四、声乐笔记与其他视听形式
声乐笔记是反映学生声乐学习进度的一面镜子,是声乐理论、方法在自身歌唱实践中的总结,亦是学生“多动脑筋,少用嗓子”的辅助工具。勤于动笔的人,更容易理解练习的方法,减少歌唱学习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难度,增强声音形象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也给将来的教学工作带来实用性的方便。笔记应记载每个阶段学习的发声练习和歌曲处理的要求,主要问题及纠正方法,练习效果(收获、感觉、困难之处等)以及声乐学习中的思想状况等。另外,鼓励学生多聆听多欣赏教学曲目和其他优秀的艺术歌曲,从不同演唱者的歌唱风格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方面得到启发和帮助;多观看音像视频、声乐演唱会和声乐比赛,通过观摩,开拓视野,陶冶艺术情操,提高鉴赏能力、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课外演出和参加比赛
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技能展示、文艺汇报演出等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增强舞台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增强自信心和表演能力。例如:在2016年和2017年由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幼儿艺术教育竞赛(学生组)”中,笔者指导幼师班黄同学去参加声乐技能比赛。在赛前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为学生挑选歌曲,并在赛前对该生进行强化性的辅导,最终均以广州市赛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参加了省级决赛,2016年?@得三等奖、2017年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学生也在比赛中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也有了质的提高。另外,定期对学生进行声乐讲座、交流、评估与考核,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提升学生的声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
六、实习实践教学
“唱得好”固然重要,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得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学前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声乐技巧的学习上,而要强化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能力,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在深入参与幼儿园日常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领会幼儿园声乐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我校学前专业与幼儿教育机构(如幼儿园、早教培训中心等)建立实训基地,每学期和每学年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见习、实习活动,为学生创造声乐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检验所学,改进不足,全面提高。
总之,随着国家二胎政策实施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必将迎来飞速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从原来的单一型人才过渡到综合性人才。所以,通过以上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培养,学前教育声乐课程熏陶出来的学生将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力争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作为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处理好教、学、用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学有所用,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获得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朱守锂特约编辑谭家尧
第五篇:复习课教学方法
复习课教学方法——先理后练
复习课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将原有的认知更深入化。随着复习课教学策略探讨进程的推进,在数次的备课、听课、评课,以及自己的上课过程中,我对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先理后练的教学方法谈谈个人的一点认识。
先理后练的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组织教学:回顾——整理——巩固——扩展。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了哪些知识。学生在回顾,表述时,知识是零散的。接着,当呈现出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时,就易激发学生整理的意识。由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整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将原先零散的知识理成“线”,形成“片”。从而主动建构成知识体系。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先组织学生巩固旧知,再扩展延伸,是很合理的,也是必要的。由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前学习的内容会出现遗忘,先巩固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这样的再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再扩展延伸,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比较、总结、归纳,可以扩大数学知识联系,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先理后练的教学方法,适合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呢?适合什么学段的学生学习呢?怎么有效发挥其作用呢?我是这样思考的。
一、以教材为依据 数学学习内容分为这样的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六年级的总复习的内容也按四个领域编排的。先理后练的教学方法,在各个学习领域都可用。更具体一些,先理后练的教学方法更适合数学概念、空间图形的教学。
蔡敏老师的《复习年、月、日 千米和吨》这节课是概念课。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有年、月、日、季度、星期、平年、闰年、大月、小月等等,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体系作用突出。先理后练,学生经过回顾整理的过程,通过画括弧线,将零散的知识梳理成一条链,搭建成一个知识网络,学生的认知更为清晰明了。板书如下:
这时再去练,学生避免了知识点混淆等问题,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有挑战、探索的学习中去。
章娣老师的《平面图形的复习》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课。教材编排内容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因为是小学阶段的总复习课,内容多,量大。认识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圆等。学生对于这方面的认识是零碎的。面对这样量大的课,先理后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回顾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随意板贴图形。提出如何分类整理。学生可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有的按围成的是线段还是曲线,分为多边形和圆形:有的按图形的边数分„„教师选了典型的分法板贴。如下:
再指出三角形,先回顾有关三角形的知识点并梳理。后思考三角形的分类,和如何用图示表示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画集合圈、表格等方式,不仅巩固了旧知,还明确了各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扩大了认知范畴。整理如下:
对于四边形的回顾整理,引导学生以三角形的复习方式自主完成。整理如下: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利用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是新课改要求的体现。
二、以生为本
先练后理的复习方法,较适合中、高年级。一方面,新知识内容与以前学习的内容易形成体系;另一方面,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反思、总结能力。蔡敏老师和章娣老师的课,共同的特点是,都是由学生自己先回顾学习了哪些知识,再整理,形成知识体系;在上一个知识系统形成后,学生已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放手由学生自己探索整理下一个知识点。可见,两位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方法的有效性
先理后练的复习方法的有效发挥,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如:
1.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意识。可通过一定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复习的欲望,形成学生自主复习的意识。2.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与同学的合作交流,逐步学会自主复习。
3.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情况的能力,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通过发挥师评、生评、自评的相互作用,逐步达到学会自我总结。
以上是我目前对先理后练的复习课教学方法的一些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继续思考,探索,实践,反思,向同行们学习,进而探求更好的复习课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