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第三届两岸城市教育论坛有感
参加第三届两岸城市教育论坛有感
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徐婷
今年10月17日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2015年两岸城市教育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信息科技与教育创新”。论坛期间,我们很幸喜地听到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何荣桂所作的《透过翻转创新教学》、台北市立瑠公国民中学林明贵校长所作的《运用资讯平台创造价值》、台北市南港区玉成国民小学蔡宗良校长所作的《玉成国小云端系统建臵与教学》、天津市第十四中学高虎校长所作的《教育信息化是学校发展的力量倍增器》、江苏省泰州中学董健校长所作的《“泰中云”推动教与学的变革》以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二中学钱晓晴校长所作的《资讯化让传统教学变得智慧》等十多位两岸教育名家的精彩发言。尤其是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资讯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杨镇华所作的题为《云端服务与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创新》主题演讲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虽然只是短短的五天时间,但众多教育大家对“信息科技与教育创新”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这一主题的前瞻思考,还有众多教育同行之间的思想碰撞让我们着实感到不虚此行、感受颇丰。
一、积极引进、合理应用、潜心研究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论坛期间,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台湾非常注重科技创新,科技发展已成为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台湾拥有先进的信息与通讯技术、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化设备设施。台湾各级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十分注重引入最前沿先进的新技术(如云计算技术、移动无线网技术等)、新媒体(如IPAD、平台电脑、电子书包)、新思想(如虚拟学习、混合学习、云服务)在中小学教学、学习、管理、科研、社区学习、家校互通等方面应用与研究,以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和发展。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资讯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杨镇华所作的题为《云端服务与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创新》主题演讲就是当前国际教育信息化领域最前沿和最热点的技术和理念,这无疑为台湾几年前就开始关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云计算平台的开发、教育云理论的研究、云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这种理论的引领下政府非常注重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 学校的花园绿地、操场走廊等都是学习场地;师生不仅可在自己学校使用, 还可以跨校使用。无线网络打破了学校空间局限 , 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以全面实现 , 这是台湾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大亮点。台北市立瑠公国民中学就是运用这一理论,经过反复研究、潜心思考建立了云端图书馆(iLibrary)和云端学习中心(iLearning)的系统平台-----数位学习工具。后来又集结了15所学校,成立了自主学习社群,到2015年,参与该社群的已有35所学校。
台北市大理高级中学的建构酷课云、台北市南港区玉成国民小学的云端系统建臵、西湖国立小学的e酷币全新体验以及至善国立中学的游戏式微翻转教学无一不是积极引进、合理应用、潜心研究的成功典范
二、高度重视、系统规划、顶层设计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
众所周知,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发展变化快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对硬件、网络、资源、人(包括师生、校长、家长等相关人员)、环境等各种要素通盘考虑和整体规划,否则就容易出现“短板效应”,教育信息化的规模效益得不到体现。在聆听了台湾教育同行的介绍后,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台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非常重视“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从“源头”上确保了台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技术标准”,避免了各地各校许多重复和低水平建设,有效减少了教育信息化的“信息孤岛、资源孤岛、应用孤岛”现象。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 , 成为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业务范本。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在这一方面也作了积极有效的尝试。他们始终坚持理念引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纲、建库、建队伍、建机制,大力实施宽频网路校校通、数位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学管理公共平台的“三通两平台”工程,努力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资讯化应用环境。这样大力提升了教育资讯化水平,初步建成了教学数位化体系,有效提高了技术实用化能力。
三、校企合作、整体联动、有效推进是教育信息化的途径。
台北市内湖区南湖国民小学陈锡安校长介绍说“教育部”在民国102年(公元2013年)就提出“数位学习”全方位推动计划,预定103至106年起“建构新一代数位学习环境及学习模式”。所以于103年7月办理“学习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建臵计划”,期望能达到教育云端应用及平台服务的分项目标;该方案在众多厂商竞争下,由南湖国民小学协助开发专利并授权华硕云端学习管理平台提案取得承做权,并将此系统重新命名为“学习拍立得系统(Learning Pilet)”。由此可见台湾中小学已经形成了“政府—机构—学校—企业”“四位一体”的教育信息化有效推进机制。台北市内湖区南湖国民小学与云端公司的校企合作就是实施这一机制的成功典范。这是很值得我们大陆教育界认真学习的一条经验。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建设工程,也是变革传统教育、引领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实践证明:仅仅靠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小学校的力量是难以持续有效推进的。必须要得到政府的重视、科研机构的引领、中小学校的自身实践和教育信息化企业的支持才行。台湾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教育信息化的财政预算,近年来虽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台湾经济下滑的影响,但教育信息化的资金预算比例不降反升;台湾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基本都设有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有一批热衷于信息技术研发与学术研究的学术团队,研究成果能有效解决中小学校问题并直接服务一线;台湾本土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育信息化产品研发与支持服务型企业,这些企业发展的目标愿景较高:不仅只生产和销售产品,更多的是提供学校教育信息化服务,他们一般都有自已的教育研究中心,对学校教育教学现状、需求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致力于提供先进的、稳定的、智能化的教学产品。
四、面向学生、服务教学、不断创新是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没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软件支持,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一堆没有灵魂的破铜烂铁,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不同的是,内地也非常注重教育教学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但这些资源(如各类课件、素材教案、试题、论文、课例等)基本是面向教师课堂的“教”的资源,而面向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的“学习型”资源数量偏少。台湾在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尤其是在虚拟现实与游戏化学习资源开发方面做得较好,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种类和表现形式方面都已形成规模,这也是台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特色。
台北市立龙山国民中学运用翻转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可以进行个别化学习;同时也运用了许多的APP和应用程序来辅助科学探究的实验进行。他们希望能让学生在龙山国中阶段的自然课程中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科学素养。
台北市立和平高级中学陈智源校长在介绍中学,台北教育局召集了24所学校,录制小学到高中个学科线上教学影片,并搭配知识地图与测验题库,作为台北酷课云的数位内容。学生可以再网上学习,透过线上平台记录学习历程并进行大数据分析,并有机会提供个人化的学习诊断。这一系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指引,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数据以进行差异化教学和翻转教室。
总之,通过这几天的教育论坛,我们充分认识到信息科技为台湾教育发展增添了活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是台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新时期,教育技术的发展应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协同发展,融入不同地域、多个领域、多元视角的研究新成果,迎接教育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多元发展。本次论坛汇聚思想、分享经验,为推动大陆教育技术学科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同宗同源、血脉相连、亲如手足促教育信息化的共享。
短短的五天论坛,我们不仅参加了校长论坛的讨论,听取了教育专家的演讲,而且还参观了台北市立敦化国民中学、台中居仁中学、嘉义市立玉山国民中学等三所学校。参观期间我们切身感受到台湾学校在规范管理方面的务实作风,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坚实努力,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精细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短短五天的论坛期间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宝岛和大陆同宗同源的华夏文化、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怀以及亲如手足的兄弟情感。也正是基于这些两岸才能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成果的共享。这一次的两岸城市教育论坛就是这种共享很好的载体。
1.均衡是台湾教育的鲜明特征。
台湾的基础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宗旨。近几年,为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围绕如何提升教育品质、落实开放教育的观念,更新课程,统整五育均衡,全面发展与终生学习等目标开展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校务评鉴”、“翻转教学”、“智慧课堂”、“生态化教育”、“生活化教育”等课题。
在台湾参观期间,感受较深的一点是学校注重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真正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到实处,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均衡发展。
嘉义市立玉山国民中学三个年级都有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文体活动和各种各样的竞赛项目,还有多元体验的校外参观。如此这些都是旨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守纪态度,进而成为有自信且具国际观的玉中学生。他们的植树节活动、防火防灾宣传、隔宿露营等活动更是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与体验去认识自然、体验劳动、感悟生活,从小强化一种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把教育融入在日常生活中。这是一种真正的教育,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
2.多元是台湾学校的显著标志。
这次台湾教育考察我们参观了三所学校,他们与我们内地的学校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无一例外都没有围墙,有的也是非常之矮,一二尺而已。据说全台湾的校园都是如此。台湾民众对学校教育非常了解,没有隔阂,没有距离。因为台湾地区大力倡导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关心资助学校发展。所有学校都成立有家委会,许多家长都经常在休息时间来学校做义工,并捐款捐物。据了解,他们的学校管理有三条线:董事会、家委会和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团队。董事会对学校发展进行谋划。家委会是一个辅助校长工作的执行机构,在学校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为学校的教育出钱、出力、出人,每天都有若干人在学校参与管理工作。家委会派驻学校的除了机构管理人员之外,还有更多的义工(在台北市立敦化国民中学叫“志工”)。这些人大多都与学校和教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者是学校孩子的家长,或者就是学校的退休教师,或者是有教育兴趣和专长的人。相比之下,我们内地多数学校争取社会的支持仅仅停留在开家长会、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参加一些活动上,学校和家长、社会的融合程度不高,没能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整合各种教育力量为学校所用。现在像我们学校在搞试点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改革工作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没有围墙说明了三点:一是当地社会治安良好,它折射出台湾民众的素质;二是学校的品质优良、透明度高、开放性强,能随时随地接受公众的检验与监督;三是教育已融入社会、社会已融入学校。学校若能与社会与民众做无缝对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得到的援助就多一些,发展就会顺畅一些。杜威先生也以为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没有围墙的,即学校应该与所在社区高度融合。在这个方面台湾教育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多元化的管理培养的是多元化的学生,台北市立敦化国民中学高敏慧校长在介绍她的学校时这样说:“郭中老师行政团队长期以来不仅重视学生的课业外,更注重于学生的多元发展,而且各方面都有很好的成效一体现,诸如:国乐队、乐旗队、弦乐队、舞蹈队于本学期都获得台北市特优第一、第二名的成绩,并将参加全国竞赛;童军团为台北市及全国绩优团队;其他如科学研究竞赛、美术竞赛、国语文竞赛、民俗体育、大队接力、游泳比赛……等,敦中学生也都有优异的表现和获奖。”
3.敬业是台湾教师的崇高精神。
在台湾,教师受人尊重,教师职业引人羡慕,每年教师缺员增补常引得数十倍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候选人竞聘。台湾教师管理制度也非常严格。
在台湾,中小学教师每周上课在20节以上,许多教师每天基本上是7:00到校,晚8:00离校。如果是校长,更要提早半小时到学校门口迎接学生、家长,欢迎学生上学。
在参观学校时我们看到:教室里,老师在认真上课,学生在静静听讲;办公室里,老师在埋头工作,没有人聊天。完全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受干扰。
台北市立敦化国民中学校长在介绍中说:老师的奉献、认真与热情,家长与学生无不切身感到并受惠良多。七年级老师为了让学生尽早建立国中在校生活及学习秩序,经常板起面孔,早晚叮咛;八年级老师为了让学生培养多元的能力、凝聚班级的向心力、建立班级的荣誉心、责任感,尽力指导学生参与各项竞赛活动;九年级老师则为了学生的升学,用心规划,全心奉献,只为让学生进入理想的学校。台湾教师之所以如此敬业,不单是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良好的责任心、事业感,真真正正沉下心来把教育、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4.文化是台湾发展的坚实根基。
常常听人这样说,中华文化保留得最好的地方不是内地,而是台湾。果然,走在台湾随处可见的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密密麻麻的繁体字的竖式招牌、竖行排版的书报、闽南语电视、客家话电视、原住民电视、以全国省市名称和忠孝廉耻礼义诚信等儒家文化命名的街道、路名,以及以前在影视、文献上才见过的“中华民国”字样和青天白日旗,虽然给我们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但又分明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似乎还没有出境,就像在家里一样。因为同样的文字,一样的语言,同样美味的中国饭菜、相近的生活习惯和爱好无不给我们家的感觉。因为台湾和大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我们本是同根生,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但与大陆相比,台湾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行为熏陶,在理念上更注重古今中外结合,兼容东西方文明,民族文化的弘扬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每个细胞中。“礼义廉耻”是所有国立学校的校训。除了国语课程外,很多学校都开设有闽南语课程、客家话课程、书法课程、茶道课程、书法课程、国画课程。校园的过道里、墙壁上、楼梯台阶上都贴着分别有普通话与闽南语、客家方言相对照的日常生活用语、儿歌以及《论语》、《周易》等古代经典诗文内容。据说,每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有的学校至今还举行仿古成年礼,受礼的学生代表穿着古装,仪式庄严隆重。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记得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民族的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只有继承了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才会有扎实的根基。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主要靠的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我们必须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5.文明是台湾地区的亮丽名片。
台湾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地区,每到一处,很难见到杂乱和无序。在街上看不见一个警察。在台湾五天里看到的都是车流人群,却听不到喇叭声,也看不到有车辆和行人闯红灯的现象,更看不到车辆为了抢时间而左冲右突等不文明现象。街头巷尾地方狭小但小车、摩托车的停放却整齐划一,因为如果谁放不好就会受到群众的投诉。
台湾的道路虽然很窄只有四车道甚至两车道,但也不会堵车或发生碰撞。因为他们绝不会超速,很守交通规则,每到红灯时人们总是静静地等候,就算在没信号灯的路口他们也会让行人先过。车辆和行各行其道,秩序井然。
台湾人很有礼貌,处处彬彬有礼。在公共场合,“您好!”“欢迎光临!”“慢走!”“谢谢!”“小心哟!”......总是不绝于耳。旅店的服务生总是主动为我们搬放行李。当我们离开参观的学校或旅居的酒店时,接待的校长老师和旅店的服务生总是列队挥手说再见,直到看不见我们为止。
台湾人的环保意识极强。垃圾分类处理已成为台湾社会的普遍环保行为。台湾的垃圾桶极少,但有垃圾桶的地方也会有两个且有标志指引:一个放可回收资源,一个放不可回收资源。
细节折射文明,文明反映教育。文明,并非是不可触摸的上层建筑,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文明的缩影。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只有人变文明了,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文明之城、文明之国。目前,我们正在建设法治社会,创建文明城市,我们的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
6.阅读是台湾民众的良好习惯。
在台北街头看到的书店很多,一排过去一间接着一间,有专业的也有综合的,每间店里的书架上琳琅满目,整整齐齐的摆满了书,供人自由阅读、随意挑选。在一些景区的购票大厅或展览厅旁的休息区域也开辟有阅览区,几个书架、几张台子、几排条凳,供游人休闲阅读。
台湾的校园布臵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所有的学校都配臵有阅览室,里面藏书丰富、排放整齐,阅读环境布臵得温馨而舒适,孩子们都在静静地看书。
台湾很多学校提出智慧课堂、智慧阅读的理念,大力推动师生阅读。其主要举措是把科技引进课堂,用科技推动阅读。
一个地方的阅读水平反映了这个地方的文明程度。一个民族要获得杰出的成就,靠的是什么?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后是对于书籍痴迷般的情怀。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由此可见,教育首先意味着读书,作为学校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台湾之行虽然行程匆匆,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台湾的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的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校借鉴学习。
第二篇:参加抚顺市第三届校长论坛心得体会
参加抚顺市第三届校长论坛心得体会
新宾县永陵中学 张庆林 2010年1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抚顺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三届校长论坛的学习,聆听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所做的关于《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报告和山东杜郞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所做的报告,虽然为期很短,但受益非浅。我领悟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校长应有的新理念、新思想。下面就我的学习和认识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校长的定位与职责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是学科带头人,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工作是对学校全局起指导、组织、协调和统揽作用,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办学条件,统筹全校工作,正确地确定一定时期内学校的重心、中心及发展规划,并组织、协调、实施这些工作任务,务必得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校之长,要领导好一所学校,就要有:时代的眼光,社会的良知;正确的理念,独到的见解;坚韧的品格,广阔的胸怀。作为一校之长,要领导好一所学校,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在办学条件、人权、财权受各种因素制约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工作实践中可能意识到用不同的领导风格去处理问题和决策时,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同样是你自己,有时处理问题会得心应手,有时感到束手无策。一些问题用这种方式无法解决,用另一种方式却能得到圆满解决,并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 领导者的风格对师生有不同的影响力,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就要校长有时代的眼光,正确的理念,在校园中起着模范表率的作用,校长手里不是拿着鞭子,而是举着旗子走在前面。
二、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先有名师,才有名校”。教师在学生中起着直接表率的作用,教师只要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才能带领着学生穿越知识的海洋,跨过广阔的宇宙。要想使教师富于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的人,作为一名校长,首先要激发教师的爱生敬业精神。
1、爱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并且给他们信心。作为教师,要有责任心,要有爱心,还要有耐心。要爱每一位学生,看到他们的可爱之处,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利用这个去激励他们。
2、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不能只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对这个职业要充满兴趣与爱好,这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有了对事业的爱,就有了工作动力,就不会觉得教师工作的清苦。因此教师应该具备甘当人梯和红烛的献身精神,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真正做到爱生敬业,教书育人。
3、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是人类知识、发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过去,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现在我们不能只有一桶水,而必须是一眼泉。知识的日新月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发展的希望在于教师的终身学习。新的时代、新的终身教育 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实践,都对教师终身学习提出了迫切要求。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当前社会,伴随着信息化、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原有的生活方式、工作岗位、知识结构等的稳定性不断减弱,生存需要迫使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接受教育,并要学会学习,善于创新,从而不断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成为人的义务与权力,它不仅是为谋生,而且是为了创造生活,作为以帮助和促进他人学习为职业的教师,自然应当首先成为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先进者和模范。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就必须适应当代社会对教师所寄予的越来越殷切的期待,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自我充实,自我超越。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在终身学习中应该做到:首先,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学习我国乃至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从优秀文化传统中去汲取丰富的营养,学习党的教育法规法则,不断的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对中、外文化的吸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其次,努力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目前随着已有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知识的激增,反映到教材中的知识也日益丰富和加深,这就要及时吸收新的知识,使自己的学科知识达到现时要求的深度和水平,并达到未来教育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另外,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虽然不是教师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对于老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固然,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坚持学习和研究,适应新课程改革 的挑战,从自得到自我专业发展,更好提高教育教学创新。教师只有不断地关注和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其终身发展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动力源。
4、要引导教师勤于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多进行教学反思,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
三、管理中要以人本关爱为核心
学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发展人,提升人,所以在学校的 管理活动中要关爱人、尊重人、宽容人、激励人。
(1)关爱。弗洛姆说“没有爱,人不能存在一天”。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在学校的管理中,领导关心爱护教职员工,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可以使被管理者从学校获得强烈的价值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为教职员工的工作、创造、发展,为学生的学习、进步、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关心爱护教职员工和学生是很有必要的。领导不仅要关心教师、职工的工作、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当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尽可能的及时帮助。教师要了解信任学生,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还要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和特长、内心世界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的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无私的关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全面的发展。(2)尊重。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平等也就没有相互尊重和理解。虽然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上下级的关系,但是作为学校的成员,在人格尊严、基本权利、地位名誉等方面都是一律平等,只有岗位、分工、角色不同而己。所以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要营造一个平等的平台,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才能相互尊重和理解。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不能以权压人,以势压人,平等的对待教职员工,尊重教职员工的人格,尊重教职员工在学校中的地位,尊重教职员工的创造精神、尊重教职员工的自我完善的要求。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教职员工的职业 角色决定了他们的追求价值取向: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往往胜于物质利益,所以校长必须对教职员工信任和尊重。从一定意义上说,信任和尊重就是管理效率。你对教职员工信任,教职员工就会对你信任,你尊重教职员工,教职员工就会尊重你,归根结底,是信任产生了信任,尊重赢得了尊重。信任和尊重应当真诚、自然,象个别交谈、现场提问、校长信箱等常规途径和渠道,只要坚持去做,就会形成了一种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有了这种氛围,学校就一定具有凝聚力。这样才能在学校中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教职员工的创造,顺利的实施教育计划。作为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爱护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才会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的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3)宽容。学校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对人的看法和态度都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古训,只有宽以待人才能够包容,才能够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才能形成民主的气氛,学校才有生气、有活力。“宽”。其一是指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人总是会有缺点和错误的,所以要允许人家有缺点和错误,只要我们能够努力去改正错误,这样,我们就能在错误中取得经验和教训,取得更大的进步。“宽”其二是指对曾错误地对待自己的人,也要宽宏大量、有气度、容得下,要同善待其他人一样善待他。要能包容各种各 样的人,包括意见不同的人、有缺点的人、犯过错误的人。“有容乃大”,能包容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人,队伍才能兴旺、事业才能发达。
(4)激励。人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因此激励也应有物质的激励和精神的激励。对于知识分了来说,物质待遇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更看重的是精神激励。在精神激励上应该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第一,信任。对每一位干部和教职工,尽量做到根据各自的特长和能力,尽可能创造活动舞台,让大家都有用武之地及施展才华之机,如优课观摩、论文评比、课件竞赛、沙龙主持、资质评定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或者按照学校工作岗位的需要“委之以重任”,让每个教职员工都有发展目标、有奔头。第二,肯定。要善于挖掘每个人的潜力,特别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肯定大家的工作成绩,让每个教职员工有收获感、成就感。第三,地位。通过职称、职务、荣誉、表扬等方式使做出成绩的教职工得到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应有的地位,满足每个教职员工社会心理和角色魅力的需要。
四、校长要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学习的意识
社会的发展寄托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关键看学校,学校看校长。校长要善于学习,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才有生机和活力。要当好一名校长,首先必须勤于学习,学习是进步的先导,不学习是落后的象征。作为一名合格的校长要认真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和相关的教育法规,做刻苦学习的典范,才能做到工作有思路、有创新。
2、服务意识
一名好的校长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当好师生的公仆,站起来能当伞,俯下去能做牛,耐得住清贫,忍得住寂寞,镇守住自己的学校,正确处理好班子间的工作、生活关系。当好主管而不主观,处事果断而不武断,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互相支持不拆台,做到思想同心,事业同干,做到层层分工,层层把关,层层负责。从各方面关心好每一位同志,建立好友谊。
3、教育质量意识
校长工作的核心是务必狠抓教育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是师生的荣誉。一所学校质量的高低,是否有竞争力,关键看这所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
4、创新改革意识
校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课程观、人才观、价值观,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以科研为先导,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倡导教师改革创新出效益,教师必须不断认真学习、领会。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农村教育可以说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做为农村校长必须心系农村,立足实际,不怕困难,敢于奋斗,以“质量立校”,以“科研强校”,在自己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汲取名校长的理论指导,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使学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真正把学校办成“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的学校。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学习,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职责。一个好的校长是成就一所好的学校的关键。以人为本,转换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是新形式下对校长及全体教师的新要求。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领导、教师的支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加倍努力,辛勤工作,营造和谐、进取的校园氛围。
2010年2月5日
第三篇:参加高中学生家长论坛有感
孩子,我们慢慢来
家里又有一女迈入高中的殿堂,或许对于她来说,冲淡了起初拿到通知书时的喜悦,到后来入学前的那份激动、好奇,以及对高中生活包括开始的军训的期盼与向往,最终到现在正式启动高中备战程序剩下的更多的是不适和压力吧。
看到小女儿,早上从梦中惊醒,匆匆洗一把脸,吃两口饭,骑车而去的身影,以及背后抛来的那句“爸妈我走了哈”。又让我想起八年前大女儿上高中时的情景,同一条上学路,同一所学校,同样的上学时间,还有那份来自她们彼此身上共同传递给我的同样的压力。正如金老师说的那样,不管是有目标的还是没目标的,高一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对未来有些迷茫和无所适从。
大女儿从小生性温和,生活学习都从未让我们感觉到任何负担。而小女儿从小活泼好动,聪明乖巧,对于学习她也未曾落下。但不同性格的俩孩子却对于学习考试有着同样的敏感与压力。或许是我们对他们要求太过苛刻了,总是拿成绩论英雄,这种唯成绩论给她们一种无形的压力。然而这种压力带给她们的除了动力还有几分不和谐的因素。看到小女儿卧室里一片狼藉,我们也总是放任不管,更别说她各种心理变化了。
以前从没觉得有何不妥,但自从大女儿大学后,我们才体会到孩子心理问题的严重性。高中三年真的对她忽视了太多,我们似乎见证了她高中的奋斗史、成长史,她每次成绩的变化,但孩子内心的心路历程我们却从未陪她走过,她在学校的表现,她的情绪波动,她和异性同学的交往情况……我们都忽视了。大女儿大学后面对感情未来职业规划的种种迷茫也让我们不知所措。今天看了金老师的讲座才让我们意识到,高中三年的确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一旦有问题会对她成人后很长一段时间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这些问题,又归根结底是家庭教育问题,是我们作为父母的问题。
所以,再回到,小女儿里卧室的一片狼藉,原来这不能简单的归因为女儿时间紧张,就对其放任不管,这其实可以折射出许多习惯和思想的陋习。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想生活中的邋遢,卷面想必也整洁不了哪去,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放纵得过且过,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不是也会不了了之,对学习是否也不求甚解。看来我们做父母的确实该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和劳动习惯了。
其实,这也反映出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当前对学生的教育过多的依赖于学校,家长没有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学生在家吃好睡好就行。没有看到家庭教育尤其是家校配合影响一致的作用。此外我想,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家长都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家长爱不得当,教不得法。另外,家庭中我们家长未起表率作用。个别家长自身在日常生活中都不能很好的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生活井井有条,家长的权威自然无从树起。我想,我们家长要想让孩子做好,首先应以身作则,搞好生活卫生,做事有条不紊,让孩子从小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为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让其养成注重细节的作风。其次,涉及到家庭教育中一重要问题,我从金老师的讲座中也受益匪浅。我们父母要帮孩子处理好信仰和关系两层问题,所谓信仰,我想,也不必在此高谈阔论,毕竟自己不是大家,对于信仰的见解想必也只是肤浅的,说多了要贻笑大方了。我只想对其一个层面——关于孩子的目标和价值观的问题,站在父亲的角度去分析。以前,对大女儿的要求近乎苛刻,一直要求她好好学习争取进实验班,记得她曾说自己压力大,实验班高手云集,尤其是在一个男女比例接近3:1的环境里,女儿极度不适应,想要转到普通班。我却只抛给她了一句,宁当凤尾不当鸡头,让其自己去奋斗吧。其实大女儿很要强,但在实验班多少压力,我当时真的没有切身用心去感受过.作为父母我们一味的去拿孩子的成绩去和别的孩子比较,比如大女儿在实验班,这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事,但这份骄傲,却带给女儿无形的压力,更何况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的嗔责,以及恨铁不成钢的焦灼的目光,又带给他们又带给他们多少的伤痛和压力。以成绩论孩子的优劣已成为中国父母,确切的说是社会对孩子评价的最重要标准。中国教育改革呼吁素质教育,倡导孩子的全面发展,但是应试教育的大潮下,要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我们的孩子也只能在高考中拿分数一搏高下。作为父母,我只能说,尽量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不去逼迫她必须学到几点,必须考哪所大学,不在拿她去和别人比较,多表扬她,或许,能做的也只有这些,剩下的只有让孩子自己去靠自己的意志力或者说上进心去争取了。社会如此功利,学历论,成绩论,能力论……名利场上的决斗,生活的艰辛,家庭的责任已经让做父母的我们疲惫不堪了,但只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这方净土中能接受更加纯净淡然的教育,多涉猎各种知识。更要提到的是对于网络,我会让孩子适当选择性地接触一些,毕竟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父母不能剥夺孩子接触新鲜事物的权利,当然我们也会行使我们作为父母的监督权。
最后,再引用金老师的那句话,让孩子躺在妈妈怀里撒娇,跟着爸爸寻找目标。我们也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她静心学习。
人生路上几多坎坷,涉世未深的女儿又怎能体会到。高考只是高中三年的一次小小总结,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希望在这三年中,我们可以沉下心来共同感受每一次测试,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急不躁。等小女儿也走入大学的象牙塔后,我们可以回头回味高中三年的美好,而不是遗憾和悔恨。
所以,孩子,请让我们慢慢来。
第四篇:第三届校长论坛
第三届校长论坛——主题:推进课改的行动与思考
11.17--11.19 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秦培元
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主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践与操作》
一、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发展概况,我的导师蔡林森。1983年秋洋思进行第一轮课改开骀,第一任校长为蔡林森,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口号,教育是培养学生一辈子管用的良好的习惯,1986年《扬州日报》作了《洋思现象》的专题报道,1994年《洋思之路》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1998年开始在5个自然村外收费,2004年洋思中学搬迁到泰兴县城新区,2006年老蔡退休,学校设计科学,方便管理,美观大方。洋思是三个三流换了一个一流。
(一)观念更新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1、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陶行知)。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与时俱进,符合实际。校长要通过管理把自己的思想变为教师思想和师生的自觉行动。
2、素质教育的理解。
3、素质与分数的关系。追求分数的现实不回避。学生素质与分数是一个统一的关系,分数是学生全面素质的体现,注重分数取得的过程。遵循规律,规范管理。
4、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二)队伍优化是减负增效的保证。
1、学校现代化关键是老师队伍现代化。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2、抓好师徒建设。制定个人成长规划。
3、狠抓校本培训,校本教研。
200名位教师中有三分之一获省级竞教一等奖。绩效分培:40%考核过程,每月核算、公示;40%质量;20%教科研。
(三)课堂高效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教师有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学。出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后教:在学生学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先学中出现的共性的,预设的和生成的问题进行互动式学习,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提高,由实践上升到理论。
当堂训练:由理论回到实践,这时间、定内容,及时考核,巩固课堂知识。
举例:数学课程序---看例题、找规律、再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复习课操作程序----第一课基础知识调查;第二课更正训练中的共性问题,适度拓展延伸;第三课时针对问题综合训练。“先考后教”。
评讲课----切忌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或放连环炮似的报答案,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劳动,应针对共性的问题用类似的题目进行巩固再练习,个别问题让小组解决,特差生个别辅导。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生不会的),以教导学(针对自学中存在的思维问题进行教)。运用此模式,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灵活进行,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或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
1、“先学”环节。
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讨论等形式,“彻底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弄清是倾向性,还是个别性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问题)。把与新知有联系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教案,是“第二次备课”。
2、“后教”环节。明确教的内容(学后不能掌握的共性的问题),明确教的方式(教师只评定对错,对不对的老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要补充),明确教的要求(达到课程标准)。差生的问题由中等生解决,中等生的问题由优生解决,优生不会的由老师解决。
3、“当堂训练(实弹演习)”环节。
要保证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训练内容: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训练形式:像竞赛,考试一样让学生独立,快节奏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同时“当堂批改”---及时批改,快速准确反馈。
举例:“把英语错题积起来,强化针对性练习”。
(二)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注意点。这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决不能将之模式化,变成死板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学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遵循规律”。
1、切实做好课前准备。“自备”---“研备”-----“改备(回备)”------“回备”(上完课后,回顾课堂,一年内课课写,二年内一周二次,三年后一周一次,后愿写就写或写工作日记)。
2、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材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老师要讲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学生自学三、五分钟就能学会。如果学生不能深入地走进教材,只能是“一味听讲,隔靴搔痒”。课堂上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占了大部分,老师只讲10分钟或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40分钟,教师表面上“无为”,促进学生“有为”。从一线退到二线。教学过程变成了老师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为答疑当好“参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3、评课标准实现三个转向。(1)评价目标从“单一(认知多少)”转向“多元(全面素质)”。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2)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3)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的运用条件。
1、坚决执行教育法规,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集中精力改革课堂教学。
2、面向全体学生,从心底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教好,坚决不分快慢班。
3、实行作业校本化。砍掉现成的资料,一律由备课组长在集体备课时指定老师负责,组长把关。(1)减轻家长负担。(2)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3)提升了老师的能力。(4)提高了教学质量。
4、坚持“四清”。
5、全提高教师素质。
6、严格考核,加大推进的力度。两课一评,每天公开课,推门听课,校长监控课。
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 孙如月----山东昌乐二中271教育科技中心
一、以昌乐二中看“高效课堂效应”。271享誉全国。
二、以昌乐二中看“271高效课堂”给我们带来什么。
对老师,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老师上课更轻松,更高效。学生快速成长带来了老师的成就感,滋养每一个老师,师生关系幸福融洽。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重。
迈向师生全赢、幸福、高效、跨越式成长之路。
赵丰平昌乐二中校长提出了“实施文化引领的治校方略”。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结果。
三、“271”内涵:
(1)学习方面:20%自学能会。70%合作学会。10%老师教会。(2)学生组成方面:20%特优生,70%优秀生,10%待优生。(3)影响学生成绩方面:20%靠智商,70%靠情商,10%靠行商。成果=文化×方法。
20%(10分钟老师诠释、引领、点拔);70%(30分钟合作学习);10%(5分钟总结反刍)。271高效教育:271高效课堂五大抓手,大德育教育,海量阅读,三力建设(关注学生的“三力建设”,即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自主生活力,着眼全人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一生成功事业、幸福生活奠基)。全校全年12闪德育活动。目的:(1)体现生活即教育。(2)知识即知道和见识。阅读变课程,初中生40本×3年=120本,高中生30本×3=90本。
昌乐二中的教育观:以人为本。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50%的动手操作或新手操作。学习金字塔效应启示:少讲、精讲。
271核心本质:即以人为本的“人”字结构模式。
271驱动系统----三驾马车。(小组文化建设):高效学习小组——行政管理小组——高效科研小组。
1、高效学习小组。(1)战斗团队:学习小组是基本单元。学习小组建设是实现高效学习的最有效途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组训、组规。54人/班:9小组----6人/组------按学习成绩分。A2人,B2人,C2人,提案 能力、性别、性格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组长作用---小组领导、老师助教,小组长不一定学习最好,但一定要好;要有组织能力;责任心、服务意识。(3)动车组:让学习小组变为动车组,小组长就是“分动力机”。
2、行政管理小组。(1)值日班长的职责----班级日常管理,每日赠言,班级日志,成长相册,值日班长就职演讲。(2)值周班长。(3)值日校长,成为学校自主管理新特色。
3、高效科研小组。撤销课代表,实行学科班长制,每个高效小组均有一个进入高效学习科研小组,高效学习小组给学生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
基于小组建设的多层培训文化,培训是最好的教育----赵丰平校长。老师培训小组长,学习班长培训小组长。(1)班规建设---我的班集我的家,我的家我的责任。(2)家庭式亲情关系的建设,让学生拥有高度的安全感,使学生的高效学习方式成为可能。班集生日榜,班集生日会,值日班长主持会议,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四、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
1、读书自学,自主探究。
2、完成学案,训练应用。(二次探究)
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拓展提升)。
5、总结反刍,当堂检测。
6、自我完善,训练提升。
三、导学案。
导学案不是训练学案,是引导学生读书、体会、思考、与生活实际挂钩的路线图,导学案的目标不是知识,而是通过学知识引领一种能力的形成。三案并举。
误区:导学案教案化、导学案设计习题化、导学案设计问题肤浅化。
主备人提前备课------学科研究小组研究-----主备人修改------包科领导把关签字-------主备人再修改------任课教师通研------印刷,学生使用-----电子稿上传,资源共享。
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 主题《教师角色的“再认识”》
三大中心:生活中心、教师情感中心、教学指导中心。
一、老师角色的再认识。知识课堂----能力课堂----智慧课堂。
洋思教育-----杜朗口教育------第三代课改。
他承认洋思是第一代课改,他又反洋思。教育从人出发,教师变“二传”为“一传”,让学生与知识直接面对,吃自助餐“投其所好”。
1、关于教师的基本定义。教师是“二传手”吗?如果是,教学会如何?如果不是,那他就该是“学习发动者”。
发动学习面对三在挑战。
(1)认识学生:钓鱼。儿童有什么天性:好奇心,展示欲,“兴趣”调查。(2)认识学习,打麻将。学习即经历。(3)认识学习规律,带入---体验----兴趣。
教师是否是一个“疏通”学习的人。让学生主动学---学习环境-----想学的心态。学习小组:(没有围墙的小班),让小组独立起来,小组长。
2、从跨栏课看教学。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老师主导。如果没有学生练习会怎样?----满堂灌。示范者可否换成学生?老师纠正,学生主体。
自主学习基本要求-----独学、对学、组学(群学)。
20+25学生先学20分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练25分钟。
三个条件:
为什么唐僧是好老师?
1、斩妖除魔的事交付学生。
2、坚定教育目标。
3、从差异出发。
4、师德较好,不单独辅导。
5、唐僧的“专业化”。
6、他比曲老师高在哪里?
教师必须是有信仰的人,老师必须是信念的引领者。
好老师的标准。
1、是个学习发动者。
2、是个能让学生学会的人。
3、能给学生以较远大的信念。
4、知识水平不一定比学生高。
5、把学生当做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6、好老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老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二八划分:80%是点燃、激励、唤醒,发动学习。20%是掌握流程,服务于学习。
好课流程------自学、展示(人人展示,用双色笔,学情调查)、反馈。学习的事交给学生,学校的事交给教师。
举例分析:戒酒---传统教学法。孩子爱看电视-----传统教学法。
知识原本就栖息在枝头,只等孩子去摘取。
教学做到五个一。
1、构建一个组织。小组(严禁跨质结对),有组规、有组长主持,强化小组长培训。
2、明确一个任务。学会不会的。
3、编制一个导学案。学习路线图。
4、设计一个流程。自学、展示、反馈。
5、给予一个方法。独学、对学、群学。
上课前必须展示课堂目标,让课堂动起来。抓两头,放中间。
导----引导;学----学习;案-----核心。编写导学案、培训小组长、老师不进课堂。
好课有共性。
1、学生的课,独学、对学、群学。
2、动静结合的课,三动:心、身、神俱动。
3、展示的课堂,教师组织,大展示、小展示。
4、尊重流程的课。自学、展示、反馈。
5、师生相生的课。兵教兵,兵教官。
6、情感的课。快乐使生活美好。只要是围绕“学习和学生”的课便是好课,凡是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叫课堂。
如何评课。学校成立课堂验评小组。叶五条。有意义(扎实)、有效率(充实)、生成性(丰实)、常态性(平实)、有待完善(真实)。
李五条。----每条20分,交付学生。状态(动作、声音、表情)。参与(教师统计到组,组长统计到人)。流程(自学、展示、反馈)。效果(自主程度、合作效率、探究深度)。师德(不批评、打击、侮辱)。五步三查模式:一步(独学----找出“不会的问题”);二步(对学+群学-----“尝试解决问题”)。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小展示,展示成果);四步(老师“纠错”---大展示,反馈问题)。五步(整理学案---自我反馈)。
盯(学习目标)------关(关注学习状态)------跟(进一步反馈)。
罗局讲话:
1、关于论坛。(1)理性对待专家讲座,引起思索、碰撞、困惑。(2)课改实践的问题。(3)纪律。
2、关于课堂。(1)课改与课堂模式改革,一定的课堂教学形态的固化。改什么:思想、理念,授课方式。(2)多元高效课堂的内涵。多元是途径、核心是高效、教师是根本。(3)课堂模式改革的目的。一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二是提高质量。---态度要积极,步骤要稳健。三是需要模式吗?特岗老师、教学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的老师需要模式来教学。教学优秀的老师要总结经验积累推广。
3、关于未来。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努力实践。
第五篇:第三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
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心得体会
2012年3月24日《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在神马俱乐部举行。很荣幸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和来自我区各学校的老师齐聚一堂,学习名家经验,交流教育教学智慧。此次论坛众多名家各显神通,把自己多年的教育理念、经验和成果一一展示。
其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王文英老师,时尚的发型,时髦的穿着,鲜明的个性,王老师自己也说在她的身上怎么也找不到半点职业教师的影子,她用一曲《相逢是首歌》拉开了演讲的帷幕,动听的歌声和激情的演绎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热爱生活,主张“活出精彩,活出自己”的王老师多才多艺,她介绍自己:曾学过声乐,获得过市级大奖赛美声唱法三等奖;学过钢琴,已通过七级;学过舞蹈,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学过指挥,荣获过省优秀指挥称号;她还学过体操、学过古筝、学过武术,学过美发,学过裁剪„„班会课上她用简笔画呈现单调的板书,用歌声诠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用舞蹈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等等„„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王老师时而幽默,时而深情,时而高亢,她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案例介绍了自己管理班级的成功经验。在教学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会上王文英老师介绍自己是个“另类”的老师,她爱漂亮,走在街上回头率很高,同事们因她的穿着打扮不愿与之交谈,街上行人对她的职业能力充满质疑,等等„„ 对于这些王老师说刚开始她有过苦恼,想过放弃,但最后还是因校长对其的信任毅然的放弃了开店的打算扛起了班主任的重担。王老师的经历给我印象很深,她说刚刚接任班主任时她很高兴,很开心,告诉父母本以为自己终于升职了,但接踵而来的却是又一道难关,接班第一天学生转走,家长埋怨,好朋友的不信任,又一次把她打回了郁闷的深渊。还好,那时的她没有因困难而选择放弃,终于坚持换回了有成就的今天。
做为一个新人,我想我应该学习王老师的这种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用丁蓉老师的话说就是“接受改变不了的,改变能够改变的。”外界的一切因素不为之干扰,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用成绩证明自己。
王老师的报告很真,没有假话、套话,有很多是对时弊的针砭,有对教育的担忧,有对教师的同情,有对官员的调侃(尽管台下坐着很多教育官员),我觉得她是个很“真”的人,她的报告无半点虚情和矫情,有的是真情和激情。王老师四个小时的报告,都是站着的,很累,但她很体谅我们陪了她这么长的时间。
王老师的工作也很“另类”。她对学生时而温柔、时而刚强,时而斯文、时而粗鲁,时而可爱、时而恐怖。她的教育看似不按套路出牌,其实细细研究,就会透过现象看到其中的智慧。她有胆量让班上的“黑老大”管理班级。她将班级当作自己的家,所有学生和她自己就是这个家的一个成员,她爱所有的学生,当大家毕业即将离开校园时,王老师都会开一个送别会。她会穿上红彤彤的礼服,一一与学生惜别,而且每次都送上别样的祝福和寄语。在录像里,我们看到家长们一个个诚挚地给她送上鲜花,学生们拥抱着她,泪水涟涟,依依不舍。看到这样的视频,我也很感动。试想如果我将来能够担任班主任,毕业时学生也能够如此依依不舍的与我话别,年老时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一段回忆啊!
她的风帆十四班的班规也很“另类”,很人性化,读起来特别温暖。曾记得,小时候上学老师的班规一向都是“
一、上课不许说话,二、不许随地扔垃圾”等等„„ 诸如此类的,从来没有像王老师的班规一样,以“我长大了,我懂事了,我自觉了。”来约束学生,让他们从心理上认识到在他们这个年纪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王老师和学生间的称呼也比较“另类”,学生称她为“老姐”或“王太后”,而王老师称他的学生们为“老弟”、“老妹”们,以此我们可见他们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关系和谐。一个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又怎能让学生不喜欢呢?这里,我应该要学习王老师的这种能力,使学生喜欢自己,乐于和自己交朋友而不是一味地害怕自己。
两天的时间匆匆而过,觉得很不过瘾,专家们的演讲让我的思想得以洗礼,像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像春雨滋润的禾苗,收获颇多。
这次学习,让我更清醒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我要时刻记住:不做一个只会以勤补拙的教书匠,要学做一位以学补拙的学生的领路人。
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心得体会
张 燕 2012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