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试辅导】2018年中医执业考试针灸学穴位速记:任脉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www.xiexiebang.com)
【考试辅导】2018年中医执业考试针灸学穴位速记:任脉
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12月9日,离考试时间已经不多了!考生要好好报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
1、关元:①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②功能:补肾固涩、调经止带、保健强身。(足三阴、任脉之会。)③主治:(1)一切虚损: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消渴,眩晕。(2)泌尿生殖系统: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萎,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
临床应用:A、配中极、大赫、肾俞、次髎、命门、三阴交治男子不育症、阳萎、遗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B、配中极、大赫、肾俞、次髎、命门、三阴交治男子不育症、阳萎、遗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
操作注意:针刺前嘱病人排空小便。不能排空小便者,针应斜刺或平刺。
2、气海:①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②功能:益气固涩、调经止带、保健强身。③主治:(1)一切虚损: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临床应用:A、配灸关元、膏肓、足三里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B、配关元、命门(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
3、中脘:①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②功能:理胃肠,通经络③主治:(1)治疗一切胃肠道疾患: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2)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4、膻中:①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②功能:理气机、降逆气、止咳喘、通乳③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临床:(1)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2)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3)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4)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第二篇:【考试辅导】2018年中医执业考试针灸学穴位速记:督脉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www.xiexiebang.com)
【考试辅导】2018年中医执业考试针灸学穴位速记:督脉
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12月9日,离考试时间已经不多了!考生要好好报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
1、腰阳光:①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②功能:通经活络、调经固涩。③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萎,便血。
2、命门:①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②功能:补肾壮阳、调经固涩、强身健体。③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萎,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3、大椎:①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②功能:泻热通经、行气活血、止痉止痛、强身保健。③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4、上星:①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②功能:醒脑开窍、熄风止痉、通利五官。
③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5、水沟:①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②功能:醒脑开窍、熄风止痉、通利五官、行气活血。③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第三篇:医学培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辅导精华速记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辅导精华速记汇总
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出血
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1.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厥实气五虚四物,血实通淤虚人参,痰厥导痰食保神。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 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 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淤梦狂
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风定痰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胃寒良食保滞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散
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痰启津沙淤通优,气虚阳微补运脾。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二十、呕吐.呕邪藿香食保和,痰夏肝气四七煎,脾香阳理胃阴麦。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二十一、呃逆,呃寒丁火竹气五,阳理阴亏益胃汤。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郁痛脾参四。
1)感受寒湿: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湿正气噤口开,息连阴驻虚寒真。
1)湿热痢:清热解毒、清肠化湿、调气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中化湿、调和气血-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或合真人养脏汤
5)阴虚痢:凉血滋阴清肠-驻车丸
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滞柴血瘀少腹逐。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
5)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热秘调承气六磨,气黄血润冷温脾,阴虚增液阳虚济。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通便-六磨汤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二十六、胁痛:胁痛郁柴淤复元,湿龙肝阴亏一贯。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4)瘀血停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二十七、黄疸:黄疸湿表麻甘露,热菌湿五胆柴胡,寒湿术附脾建中,热盛黄解陷犀角。
湿四脾柴淤逍遥。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二十八、积聚,积聚肝遥食六磨,气柴虚珍淤血膈。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化积丸
二十九、鼓胀,气柴湿实热中消,脾苓阴贯淤结调。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三十、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气虚补气血虚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气血虚头痛:气血双补-八珍汤
7)痰浊头痛:健脾化痰、降逆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淤通窍。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十二、中风:中风络虚白丸子,风痰天麻肝阴镇,痰热桃仁痰火林,痰浊涤痰脱参附。
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左归地黄饮。中经络: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天麻钩藤汤
阴虚动风: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
痰热瘀闭: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痰浊瘀闭: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风痰瘀阻:解语丹
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
三十三、痉证,痉羌邪热甚羚羊,阴四火营阳虚痰,刚葛柔括蒌桂枝。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缓急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正柴温虎劳何人,寒姜冷金热清瘴。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4)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三十五、水肿:水肿风水越婢术,水浸胃皮湿滞疏,毒麻脾实肾真桃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6)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三十六、淋证.淋热八石苇劳比,沉䃼蓟柏膏清淋。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4)气淋:
实证:利气宣导-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5)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6)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
三十七、癃闭:癃湿正肺热清肺,滞沉阻挡脾中肾。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
三十八、腰痛::寒姜湿热四,淤身肾虚左右归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妙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十九、消渴:上消渴中玉术,下消六味肾气丸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十、痹证:行防寒乌着苡汤,热虎痰合虚荣筋,阳虚真武阴虚六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四十一、痿证,痿肺清燥湿二妙,脾参肾虎淤圣俞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气郁丹栀淤血府,血归阴清气补中,阳虚金匮痰连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四十三、虚劳,气,肺福四元,血,心血,阴虚,沙天胃肝归,阳,保父归。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3)肾气虚-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病名的出处:《金匮》痈悸喘痹汗痰虚痞。
《脉因证治》,内伤发热。
《医学正传》郁血。
《景岳全书》,呃逆,《济生方》,痢疾。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
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
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
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
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
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
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
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
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
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
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
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
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
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
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
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中风的病位及基本病机
中脏腑中经络的鉴别
补阳还五汤牵正散的适应症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瘿病气郁痰阻证心肝阴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五篇肾系病证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水肿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淋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淋证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癃闭的病位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癃闭膀胱湿热证浊瘀阻塞证脾气不升证肾阳衰惫证的治法和主方
阳痿的病位:肝肾心脾基本病机:虚证——实证——治疗原则
遗精的病位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补涩
遗精常用治法:上则——中则——下则——
遗精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
《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郁证痰气郁结证和心神失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梅核气脏躁的临床表现
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血证的主要证侯: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血证各证型的主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金匮》四饮的诊断依据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痰饮的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寒饮伏肺证的的治法和主方
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热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消渴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气虚发热证阳虚发热证的治法和主方
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厥证、中风、痫证、眩晕的鉴别
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肥胖的基本病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补虚泄实
脑癌、肺癌、大肠癌、肾膀胱癌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第七篇肢体经络病证
痹证的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鉴别痰——瘀——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祛邪通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补肝肾、益气血
风寒湿痹证(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证、肝肾两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的基本病机:实证——虚证——
痿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寒湿腰痛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第八篇常考名词解释
夙根上实下虚真心痛薄厥梅核气脏躁羊癫风濡泻飧泻溏泻鹜泻滞下大瘕泻肠辟逆流挽舟休息痢噤口痢脾约蛊胀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_提壶揭盖肾着
第四篇: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公布,润德教育特搜集整理相关内容如下,供备考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参考,预祝考生能顺利通过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四:十五络脉
要点:
1.十五络脉的分布
2.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十二经别
要点:
1.十二经别的分布
2.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十二经筋
要点:
1.十二经筋的分布
2.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十二皮部
要点:
1.十二皮部的分布
2.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要点: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细目一:主治特点
要点: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细目二:主治规律
要点:
1.分经主治规律
2.分部主治规律
第五单元 特定穴
要点:
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
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
第六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要点: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取穴法
第七单元 手太阴肺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第八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
第九单元 足阳明胃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第十单元 足太阴脾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第十一单元 手少阴心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
第十三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鼹、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第十四单元 足少阴肾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肓俞
第十五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第十六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第十七单元 足少阳胆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瞳子髂、听会、完骨、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第十八单元 足厥阴肝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第十九单元 督脉、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印堂
第二十单元 任脉、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建里、中脘、上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第二十一单元 奇穴
要点: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四神聪、太阳、金津、玉液、牵正、安眠、三角灸、定喘、夹脊、胃脘下俞、腰眼、腰痛点、八邪、四缝、十宣、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八风
第二十二单元 毫针刺法
细目一:针刺准备
要点:
1.消毒
2.体位
细目二:进针方法
要点:
1.指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3.舒张进针法
4.提捏进针法
细目三:针刺角度和深度
要点:
1.角度
2.深度
细目四:行针手法
要点:
1.基本手法
2.辅助手法
细目五:得气
要点:得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针刺补泻
要点:
1.捻转补泻
2.提插补泻
3.疾徐补泻
4.迎随补冯
5.呼吸补泻
6.开阖补揭
7.平补平泻
细目七:针刺异常情况
要点:
1.晕针
2.滞针
3.血肿
4.断针
5.弯针
6.气胸
7.刺伤内脏
8.刺伤脑与脊髓
细目八:针刺注意事项
要点:
1.特殊生理状态的针刺注意事项
2.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3.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
4.不宜针刺的疾病
细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要点:
1.施灸的先后顺序
2.施灸的禁忌
3.灸后处理
第二十四单元 拔罐法
要点:
1.拔罐方法
2.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3.拔罐的注意事项
第二十五单元 其他针法
要点:
1.电针法
2.三棱针法
3.皮肤针法
4.穴位注射法
第二十六单元 头针、耳针
细目一:头针
要点: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细目二:耳针
要点:
1.常用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2.临床选穴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二十七单元 治疗总论
细目一:针灸治疗原则
要点:
1.补虚泻实
2.清热温寒
3.治病求本
4.三因制宜
细目二:针灸治疗作用
要点:
1.疏通经络
2.凋和阴阳
3.扶正祛邪
细目三:针灸处方
要点:
1.选穴原则
2.配穴方法
第二十八单元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细目一:头痛
要点:
1.头痛的辨证要点
2.头痛的治法
3.头痛的处方
4.头痛的治疗操作
附:偏头痛
要点:
1.偏头痛的辨证要点
2.偏头痛的治法
3.偏头痛的处方
4.偏头痛的治疗操作
细目二:面痛
要点:
1.面痛的辨证要点
2.面痛的治法
3.面痛的处方
4.面痛的治疗操作
细目三:腰痛
要点:
1.腰痛的辨证要点
2.腰痛的治法
3.腰痛的处方
4.腰痛的治疗操作
细目四:痹证
要点:
1.痹证的辨证要点
2.痹证的治法
3.痹证的处方
4.痹证的治疗操作
细目五:坐骨神经痛
1.坐骨神经痛的辨证要点
2.坐骨神经痛的治法
3.坐骨神经痛的处方
4.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操作
细目六:中风
要点:
1.中风的辨证要点
2.中风的治法
3.巾风的处方
4.中风的治疗操作
细目七:眩晕
要点:
1.眩晕的辨证要点
2.眩晕的治法
3.眩晕的处方
4.眩晕的治疗操作
细目八:面瘫
要点:
1.面瘫的辨证要点
2.面瘫的治法
3.面瘫的处方
4.面瘫的治疗操作
细目九:痿证
要点:
1.痿证的辨证要点
2.痿证的治法
3.痿证的处方
4.痿证的治疗操作
细目十:痫病
要点:
1.痫病的辨证要点
2.痫病的治法
3.痫病的处方
4.痫病的治疗操作
细目十一:不寐
要点:
1.不寐的辨证要点
2.不寐的治法
3.不寐的处方
4.不寐的治疗操作
细目十二:郁证
要点:
1.郁证的辨证要点
2.郁证的治法
3.郁证的处方
4.郁证的治疗操作
细目十三:痴呆
要点:
1.痴呆的辨证要点
2.痴呆的治法
3.痴呆的处方
4.痴呆的治疗操作
细目十四:心悸
要点:
1.心悸的辨证要点
2.心悸的治法
3.心悸的处方
4.心悸的治疗操作
细目十五:感冒
要点:
1.感冒的辨证要点
2.感冒的治法
3.感冒的处方
4.感冒的治疗操作
细目十六:咳嗽
要点:
1.咳嗽的辨证要点
2.咳嗽的治法
3.咳嗽的处方
4.咳嗽的治疗操作
细目十七:哮喘
要点:
1.哮喘的辨证要点
2.哮喘的治法
3.哮喘的处方
4.哮喘的治疗操作
细目十八:呕吐
要点:
1.呕吐的辨证要点
2.呕吐的治法
3.呕吐的处方
4.呕吐的治疗操作
细目十九:胃痛
要点:
1.胃痛的辨证要点
2.胃痛的治法
3.胃痛的处方
4.胃痛的治疗操作
细目二十:泄泻
要点:
1.泄泻的辨证要点
2.泄泻的治法
3.泄泻的处方
4.泄泻的治疗操作
细目二十一:痢疾
要点:
1.痢疾的辨证要点
2.痢疾的治法
3.痢疾的处方
4.痢疾的治疗操作
细目二十二:便秘
要点:
1.便秘的辨证要点
2.便秘的治法
3.便秘的处方
4.便秘的治疗操作
细目二十三:阳痿
要点:
1.阳痿的辨证要点
2.阳痿的治法
3.阳痿的处方
4.阳痿的治疗操作
细目二十四:癃闭
要点:
1.癃闭的辨证要点
2.癃闭的治法
3.癃闭的处方
4.癃闭的治疗操作
细目二十五:消渴
要点:
1.消渴的辨证要点
2.消渴的治法
3.消渴的处方
4.消渴的治疗操作
细目三:崩漏
要点:
1.崩漏的辨证要点
2.崩漏的治法
3.崩漏的处方
4.崩漏的治疗操作
细目四:绝经前后诸证
要点:
1.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要点
2.绝经前后诸证的治法
3.绝经前后诸证的处方
4.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
细目五:带下病
要点:
1.带下病的辨证要点
2.带下病的治法
3.带下病的处方
4.带下病的治疗操作
细目六:缺乳
要点:
1.缺乳的辨证要点
2.缺乳的治法
3.缺乳的处方
4.缺乳的治疗操作
细目七:遗尿
要点:
1.遗尿的辨证要点
2.遗尿的治法
3.遗尿的处方
4.的治疗操作
第三十单元 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细目一:瘾疹
要点:
1.瘾疹的辨证要点
2.瘾疹的治法
3.瘾疹的处方
4.瘾疹的治疗操作
细目二:蛇串疮
要点:
1.蛇串疮的辨证要点
2.蛇串疮的治法
3.蛇串疮的处方
4.蛇串疮的治疗操作
细目三:神经性皮炎
要点:
1.神经性皮炎的辨证要点
2.神经性皮炎的治法
3.神经性皮炎的处方
4.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操作
细目四:乳癖
要点:
1.乳癖的辨证要点
2.乳癖的治法
3.乳癖的处方
4.乳癖的治疗操作
细目五:颈椎病
1.颈椎病的辨证要点
2.颈椎病的治法
3.颈椎病的处方
4.颈椎病的治疗操作
细目六:落枕
要点:
1.落枕的辨证要点
2.落枕的治法
3.落枕的处方
4.落枕的治疗操作
细目七:漏肩风
要点:
1.漏肩风的辨证要点
2.漏肩风的治法
3.漏肩风的处方
4.漏肩风的治疗操作
细目八:扭伤
要点:
1.扭伤的辨证要点
2.扭伤的治法
3.扭伤的处方
4.扭伤的治疗操作
细目九:肘劳
要点:
1.肘劳的辨证要点
2.肘劳的治法
3.肘劳的处方
4.肘劳的治疗操作
第三十一单元 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细目一:目赤肿痛
要点:
1.日赤肿痛的辨证要点
2.目赤肿痛的治法
3.目赤肿痛的处方
4.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
细目二:耳鸣耳聋
要点:
1.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
2.耳鸣耳聋的治法
3.耳鸣耳聋的处方
4.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
细目三:牙痛
要点:
1.牙痛的辨证要点
2.牙痛的治法
3.牙痛的处方
4.牙痛的治疗操作
细目四:咽喉肿痛
要点:
1.咽喉肿痛的辨证要点
2.咽喉肿痛的治法
3.咽喉肿痛的处方
4.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
细目五:近视
要点:
1.近视的辩征要点
2.近视的治法
3.近视的处方
4.近视的治疗操作
第三十二单元 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
细目一:晕厥
要点:
1.晕厥的辨证要点
2.晕厥的治法
3.晕厥的处方
4.晕厥的治疗操作
细目二:内脏绞痛
要点:
1.内脏绞痛的辨证要点
2.内脏绞痛的治法
3.内脏绞痛的处方
4.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
细目三:肥胖症
要点:
1.肥胖症的辨证要点
2.肥胖症的治法
3.肥胖症的处方
4.肥胖症的治疗操作
第五篇: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高频考点
金英杰,您身边的医考专家(www.xiexiebang.com)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高频考点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积极备考中,小杰君为考生们准备了“每日一练”——考题实操演练,有助于考生们把握命题脉搏。坚持每天练一点,医考过关不困难。祝广大考生学习愉快,顺利通过考试!1.具有泻下、软坚、清热作用的药物是 A.大黄 B.番泻叶 C.芒硝 D.芦荟 E.郁李仁
2.单味泡服,小剂量缓泻、大剂量攻下,用治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的药物是 A.郁李仁 B.火麻仁 C.番泻叶 D.芒硝 E.芦荟
3.治疗温热病热结便秘,高热不退,甚则 神昏谵语者,宜选用的药物是 A.火麻仁、郁李仁 B.石膏、知母 C.麝香、冰片 D.大黄、芒硝
金英杰,您身边的医考专家(www.xiexiebang.com)
E.黄柏、黄连
4.具有泻下,清肝,杀虫功效的药物是 A.番泻叶 B.大黄 C.芒硝 D.甘遂 E.芦荟
(5〜6题共用备选答案)A.大黄 B.芦荟 C.番泻叶 D.甘遂 E.大戟
5.治疗烧烫伤,应选用的药物是 6.治疗热淋涩痛,应选用的药物是
7.患者,男,20岁。口舌生疮,面赤口 渴,心烦失眠,舌红脉数。宜选用的药物是 A.大黄配甘草 大黄配黄连 C.大黄配附子 D.黄连配竹茹 E.黄连配吴茱萸
金英杰,您身边的医考专家(www.xiexiebang.com)
8.患者,男,32岁。腹痛,开始于上腹部 或绕脐周,随后转移至右下腹天枢穴附近,呈现持续隐痛,轻度阵发性加剧,有轻度发 热、恶心、胃纳不香、大便干结、小便微黄,苔 白厚腻,脉弦滑。宜选用的药物是 A.芒硝 B.滑石 C.青黛 D.朱砂 E.石膏
1.【答案】C
【解析】芒硝的功效: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E
【解析】芦荟的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杀虫。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A
针灸学
考点1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金英杰,您身边的医考专家(www.xiexiebang.com)
考点2 十二经脉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1)概念:十二经脉是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为“正经”。(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外行部分即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与六脏相配属的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与六腑相配属的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胸腹、肩上、面上)
四肢部: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由前向后:太阴、厥阴、少阴;阳明、太阳、少阳。
特例:足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3)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除了与体内的六脏六腑相属络外,尚与其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十二经脉联络的脏腑与器官表
(4)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金英杰,您身边的医考专家(www.xiexiebang.com)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举手向上:“阴上阳下”。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指、趾)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 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5)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襄。
考点3 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的名称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故称为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且“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督脉、任脉、冲脉循行分布表
考点4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考点5 十二经别(助理不考)(1)十二经别分布特点
金英杰,您身边的医考专家(www.xiexiebang.com)
离: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正经别出。入: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出: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
合:经别与经脉在头项部相合,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六合”。(2)作用
①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作用。(“六合”)。②加强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人体腔)。
③加强+二经别与头部的联系的作用,扩大经穴的主治范围(出头项,相合)。④弥补了十二经脉分布的不足,并加强了各经与心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