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20110110)(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07:5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2011011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20110110)》。

第一篇: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20110110)

用城市化理念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共XX镇委 XX镇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来自谷城县XX镇,非常感谢中编办领导对基层发展的关心和关注,就城镇化发展进行专题调研,这将使我们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得力,发展更加健康。下面我结合XX镇的发展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法与思考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XX镇地处谷城西北部,版图面积275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37个村,总人口11.3万,其中镇区人口6.7万人,城镇化率达60%。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全省经济强镇、鄂西北最佳宜居小城市为目标,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城市化为纽带,深入实施工业强镇、科技兴镇、开放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循环经济、回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镇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61.3%;工业用电量达到2.5亿千瓦,同比增长36.4%;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5个亿,其中工业总产值95亿元,同比增长65.22%,实现销售收入90.25亿元,实现增加值33.25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85个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97亿元,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多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增长12.5%。在“十一五”,XX镇实现跨越式发展: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了四年翻两番、生产总值三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翻两番的好成绩。XX镇已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一个经济重镇,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县半壁江山,综合实力列全省乡镇前列。目前,XX已成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发展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楚天明星乡镇等。

一、推进新型镇化的主要作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节点,以确保城乡居民公平参与就业创业、公平享受公共服务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确立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形成“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

1、工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2010年,XX一、二、三产业比重为7:70:23,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其中工业化程度走在全国同等城镇前列,是谷城 “两区一走廊”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极,也是谷城汽车配件等主要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区,经济实力已超过西部地区某些县级水平。本土经济是XX最大的特色,已初步形成了以铅酸蓄电池和精密铸造为主的汽车配件产业板块、以高档面料纺织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板块,以钢构炉衬材料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板块、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副食加工产业板块。目前,全镇各类市场主体6000 多家,工业企业20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0家,产值过亿元的5家, 拥有自营出口权的7家,高新技术7家,台资和外商企业5家,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知名商标6个,自主知识产权12个。骆驼蓄电池公司产销量处于全国同行业第一;石纺公司是全省纺织行业效益50强;金洋公司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基地;恒立公司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精密铸造企业。骆蓄、金洋两家公司正筹备上市,目前,已建成了骆蓄金洋再生资源产业园、杨溪湾现代工业园、平川返乡创业园、民营经济孵化园、大峪桥物流工业园,一个现代化区域性工业城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打造新型工业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行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商贸服务业为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活力。XX地处鄂西北地区与江汉平原结合处,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东,车城十堰和名城襄樊之间,扼鄂、豫、川、陕之咽喉,自古就是商家必争之地。西汉以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至今仍是保康、竹山、丹江、房县等地物资集散地和货物中转站,鄂西北地区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加之镇内溪、北二河穿绕其境,素有“小汉口”之称。近几年来,新建的襄渝铁路复线、汉十高速和即将动工的谷竹高速、316国道和202省道穿境而过。因此,XX的发展不象沿海一些经济发达镇,他们主要依托是周围城市圈的带动,而XX地处中西部经济欠发展地区,主要依托是商道文化的底蕴和工业经济的积淀,形成了“开放、包容、文明、创新”的XX精神,涌现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家、锻造了如“XX大曲”、“骆驼蓄 电池”等一批国际国内驰名商标和产品,发挥出了“尊商、重商、引商”的传统优势,从而聚集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奠定了镇域经济——新型城镇——新农村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这种以新型城镇为主要载体的“一肩挑两头”的发展模式,再与新兴的交通网络结合起来,就爆发出强有力的承载、拉动、辐射力。商贸、物流、交通、医疗等行业和产业不仅实现了本镇的城乡对接、城乡全覆盖,而且还能够触及保、房、竹等周边县,影响周围乡镇,成就了“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臵身其中,都市气息扑面而来:大道上豪华城乡巴士、各类高级轿车穿行如梭,各类大型超市、高档商场、银行机构点缀其中,两旁大楼鳞次栉比、红绿灯交替闪烁。因此,很多外地人“知XX而不知谷城”。

3、城镇建设增强新型城镇的承载力。近年来,XX投资近2亿元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以XX二桥为主轴,扩展XX新区建设,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以北河两岸为纽带,加大设施投入,提升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以农民工回乡安臵小区、农民(居民)新居小区、商品房居住小区、企业老总高档居住小区等四个小区建设,居民进小区,居住更舒畅,城镇功能分区鲜明合理。同时,有序推进“扩城”、“建城”、“美城”活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形象日益改善。目前,城镇建设增强新型城镇的承载力,城镇化率已达60%左右,预计2—3年内可达70%以上。

4、XX新型城镇的吸纳能力推动城乡“一元化”发展。统筹城乡 发展是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切入点和突破点。我们一方面用城市的理念,破解“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的洗脚进城的难题,把农民变成市民。两年来,围绕农民“洗脚进城”、“安居乐业”成功地探索解决了三个问题。一个是鼓励农民进城创业、臵业,“进城”无障碍,探索解决了农民进得来的问题。第二个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有保障,探索解决了农民住得下的问题。第三个是社会保险全覆盖,“乐业”无忧顾,探索解决了农民留得住的问题。另一方面,用城市的理念统筹新农村建设,探索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新路子,把农村变成城市。中心城镇小城市化一个重要指标是城市化率,而农村城市化重点不在于城市化率,而在于与小城市化一样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配套服务、文化品位等共同特征。因些,农村一旦拥有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生态小城市、宜居小城市、和谐小城市。在XX吸纳的人中,大都具有“离土不离乡”不出镇就就业的特点,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少有人口流动良性发展的范例,已初步达到了城乡“一元结构”理想境界。XX城乡人口规模11万多人,其中镇区人口8万多人,远景镇区人口容量可达10万人。从分布看,近郊村2.5万人,8个社区4.5万人,流动人口1万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3.7万人;从从事的行业看:全镇从事建筑安装、商贸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达1.3万,其中镇区内工业企业就业的产业工人1.12万人,镇区内近5000家各类商贸服务店铺就业人员1.2万人,在镇内打短工6100人;从对农民工吸纳就业的性质来 看:除国家实施的各类农民工培训工程外,在XX有一个与镇内企业实施定向培训的职校,年培训农民工4500人次,结业后都可到镇内工业企业就业;从农民工流动情况上看,大约有70%集中在小城镇,因此,我镇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外出打工的少、镇内就业的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少、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的多;从返乡创业情况看:2010年全镇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数达1984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80家,吸纳安臵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全镇80%的农民“忙时为农、闲时为工”基本实现了不出镇可创业就业的“零失业”的局面,在这种双向流动的人力资源模式下,劳力互动效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年从二、三产业经济中获利6亿多元,每年直接投入农业产业开发资金过亿元,花卉、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已构成XX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让更多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进镇、务工经商,让更多的城镇居民能就业,这是“本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要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的障碍

在XX经济快速发展,镇区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传统体制机制掣肘越来越突出。我认为“十二五”是XX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突破体制机制束缚的转折点。为此,要用城市化的理念,从体制机制上求突破,以推动XX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乡镇体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城市就是城和市的聚合体,是各类经济发展要素聚集的平台和载体,市场发育功能相对健全。在现实情况下,越是功能完备的城市,对各类经济发展要素的 吸纳功能也越强。而城镇的功能就相对弱化。当前,XX在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的同时,也遇到一个尴尬的现象,就是企业做大一个走一个。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然这既有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但又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企业最终流向哪里去了?流向了大中城市,流向了经济要素发达的地区。试想,如果XX已经建成了一个小城市,各类经济要素就会不断聚集,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只有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为XX跨越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是行政职能缺失导致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严重滞后。近几年,XX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管理相对滞后形成强烈反差。城镇建设管理滞后主要原因是:没有职能不能管,无法可依不敢管。中国现行的是五级政府“皇权至县”的管理体制,管理权限一般只至县级。目前,乡镇在小城镇的管理中主要是以教育为主的管理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以无执法主体、无执法资格、无执法行为的“三无”违法执法为补充,致使小城镇管理处于“形有政府,实无政府”的尴尬局面。应当说,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国家采取 “一刀切”的办法,把许多复杂问题都先 “休克”,导致农民建房管理、经营城市、公用地出让、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归属都被悬挂起来,许多应该开展的工作无法开展。

三是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投入乏力。城镇的发展需要投资,特别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但“钱”从哪里来?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投入。而农村税费改革 后,乡镇财力比较单薄,有时捉襟见肘,单靠自身财力增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在一些乡镇该办的事无钱办。值得高兴的是,在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方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给了我们一些政策和思路,要我们思想更加解放地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意见》还明确地提出了“恢复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开征污水处理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处理费全部用于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在特色镇建设指标上,“由国土部门单列优先安排解决,其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重点用于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此,我们要按照《意见》要求,强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XX镇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使XX成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88个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襄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个示范区”之一的唯一一个乡镇级示范区试点,但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益显出与之不相适应。在适应城镇化发展,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从中央有关部委到省、市、县都给了我们基层很好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有关领导、专家对我们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这个发展特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今年初还进行了现场调研。《经济日报》、《湖北日报》等中央和省市传媒机构在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对我们XX 工业带动型城镇化之路的“XX模式”进行了专题和深度报道。但在总结之时总有新的困惑和矛盾仍没有全局突破:一是区域内的主体意识仍是半农民意识。小城镇和小城市虽一字之差,但人的思维、观念、意识却有天壤之别;二是管理权可以下放,但管理的主体不以下移。我国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是五级政府、三级财政、二级立法、一级执法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权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下移,但主体在上,形成责任与权力的分离。三是经济可以无限发展,社会管理却只能有限跟进,小城镇、小城市一字只差,职责、责任却有极大的差异,卫生院、学校、城市规划、公共产品服务提供,公共服务设臵都是不同。四是改革和完善体制和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看得更远一些,不能上层建筑刚适应经济的发展又要改革和完善。在2010年,浙江、温洲等地设立镇级市,从而从体制上突破了现有镇级行政架构,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制约,使我们这些经济发展镇看到新型城镇化的另一条路径。因此,参加今天这个座谈会,既表明了各级党委、政府对XX多年来改革与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又体现了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XX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就XX而言,更是推进跨越发展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大胆创新的精神推进改革。XX作为全国、省市改革试点,希望先行先试。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上,我们用城市化的理念,坚持撤镇建市与政改扩权并举,努力探索一条具有XX特色的新路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城镇城市化发展积累经验,也希望各位领导能够帮助呼吁同时也给予坚强的支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上,将通过改革创新,初步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机构精干、服务高效、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构建与XX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域,努力把XX建设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市。预计到“十二五”末,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XX市建成区常驻人口达到10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25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家,财政总收入达到3.5亿元,把XX打造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新型工业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小城市建设的试验区。

四、用城市化的理念,撤镇建市扩权,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我认为,以中编办等六部委决定,在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实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标志,预示着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已拉开序幕。借这次会议东风,我们将抓住机遇,争取主动。因此,XX撤镇建市扩权工作,必须早启动,快行动,宜早不宜迟,宜急不宜缓,宜紧不宜松,以撤镇建市扩权为主线,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XX大发展、快发展。

一是撤镇建市扩权将助推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以城市化的理念,由城镇变到小城市,将对经济要素聚集、配臵作用发生很大变化,意义不可低估。一方面,建设小城市将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从历史上看,上海在宋末从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到现在的内陆第一大城市,成为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从身边典型看,2003年12月,省委、省政府批准 建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赋予武当山特区县级政府行政职能。武当山撤镇建特区之初,与XX经济实力基本相当。当前,武当山经济规模总量、社会管理水平已远远超过XX。事实证明:体制机制是推进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个顺畅的管理体制、一个灵活的运行机制,可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XX撤镇建市后,社会功能、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都会以城市的标准去配臵、去建设,区域发展能力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能进一步提升对经济要素的吸纳能力,形成资金、人才、技术洼地,成为一片投资热土。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吸纳能力、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 会有倍增效应。并能够渗透、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促进周边地区文化事业进步、社会事业繁荣。体制的改变和社会职能的完善,还将进一步降低和减少社会成本,有效地彰显XX区域中心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撤镇建市将促进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转变,聚集人气,提振发展信心。城市就是一个磁场和一个品牌,就能带来附加效应、光环效应、马太效应和激励效应。撤镇建市,必将进一步提升XX发展的人气、财气,提振信心及斗志,为XX跨越发展营造良好氛围。XX建设小城市,还能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化,城乡居民生活理念向城市发展理念提升,更能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文明普及,城市经济增强,集聚能力上升,不断促进城乡发展逐步协调、人的素质逐步提高、人与自然逐步融合。

二是正确认识XX撤镇建市的出发点。XX撤镇建市不是追求将原 建制镇的行政级别升格,而是以现代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镇。目前,XX星火技术密集区、XX经济开发区已是副县级机构。因此,除必要的增减机构和编制外,这次改革不会导致突击提高行政级别、突击提拔干部、突击增设机构、突击增加行政编制等问题。我们已初步确定XX撤镇建市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撤镇建市为载体,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工业化推动XX城市建设,以城市化统筹城乡一体化,通过体制创新、权力下放、政策扶持,扩大XX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XX统筹协调、自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推动XX实现新跨越。

三是XX撤镇建市的主要原则和内容。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原则,坚持放管结合、权责一致,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办事层级减少、办事效率提高,充分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设立“一办五局一中心”。机构及职能拟调整如下:(1)设立“一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其职能按税费配套改革时期省委确定的职能不变。撤消经济发展办和社会事务办两个办公机构,其职能分别并入新组建的五个分局中。(2)新建“五个分局”,即在已设立国税、地税、工商等三个分局的基础上,新建公安分局、财政分局、发展和改革分局、综合执法分局、社会事务管理局。(3)组建“一个中心”,即:XX行政服务中心,与县行政服务中心同等的各类审批服务效力。XX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五局”日常办事机构,是一个办事服务平台,不作为新设机构。综合算帐:撤消了两个办公室、新增了五个分局,实际上只增设了三个机构。在三个机构中,又把原农村配套改革时成立的城建服务中心、财政所、民政所、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福利院等职能相近的中心、站、所,按有利经济发展进行了重新分类和归并,机构数量实际上只有减没有增,经济管理的职能只有强化没有减弱,体现出了“小政府大服务”、“下发经济管理权限”的原则。(4)鼓励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在XX设立分支机构,为XX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同时,扩大行政管理权限。XX撤镇建市后,与XX星火技术密集区、XX经济开发区,实行“市区合一、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适当增加领导职位。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充分放权,赋予XX县级政府管理职能。凡是可以下放到强镇管理、审批的经济社会事务,都下放到XX管理、审批。县直部门对派驻机构充分授权,采取分局审批、县局备案等方式,扩大派驻机构独立管理审批权。建设小城市,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用地支持、项目支持、财力支持等方面。

最后真诚地邀请各位领导到XX指导工作,谢谢大家。

第二篇: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如何推进城镇化发展

兽医学院

陈嘉琪

20133073050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向城市流动的30多年,也是改革的30多年。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可以说是推动城镇化的最大动力之一。改革开放前,通过严格的城乡户籍隔离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迁徙”受到严格限制,加上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出现了“逆城镇化”倾向。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到关键作用,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至90年代中期的几年间,中国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期,涌进城镇的农民工规模急剧扩张,每年增加约2000万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军,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巨大“人口红利”。城镇化由此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城镇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相互促进,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41%提升至2000年的36.22%。有专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打造出“长三角”这样快速工业化、现代化、开放型的核心区域。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后的今日,“重物轻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也开始面临增长困局,城镇化和改革同时走到了新的路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论述引人注目。李克强提出,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长久持续的动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10年,是中国转型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关键时期。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走向公平可持续,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战略目标。

事实上,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涉及一系列亟待突破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其中,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最为迫切,通过这两项改革,将进一步打破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藩篱。2013年,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解决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论证重大改革方案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成立这样一个联席会议制度,被看作是为了此后进一步改革作出准备。党的“十八大”把新型城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种种政策信号表明,城镇化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和政府的重要政策着力点,并将成为中国核心国家战略。

如何有效的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统一价值观,是有效推进城镇化的前提

推进城镇化,首要的是政府和企业形成统一价值观,通过考察、培训等方式,使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各方认识什么是城镇化,如何用市场化推进城镇化,共同研究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双方合作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如配套政策的支持、组织领导机构、双方责权利的划分等。如此,城镇化建设必然能够实现“政府得发展、百姓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三方共赢的良好愿景。

(二)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是顺利实施城镇化的保障 既然城镇化不同于房地产开发,则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程序就十分必要,如城镇化项目立项和土地指标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政策、金融服务规范等。

1.与建设项目有关的部门,如发改委、建设和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等,有必要抓紧研究出台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管理程序,保障城镇化项目顺利推进。

2.为适应市场化运作需要,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应本着“谁投资谁收益、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分配机制,保障实施主体的积极性。

3.要使金融机构能够为城镇化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则首先需要在行业类别上重新定位城镇化,使其区别于房地产,以便金融机构能够不受现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约束,为城镇化项目提供服务。其次,针对城镇化项目的金融产品创新,也是金融部门需要研究的课题,如项目贷款形式、抵押物标的设定等。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有力支撑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差异大,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如何实现城镇化的个性化,使区域发展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并从考核机制上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目标,从根本上消除政府短期行为的动机,使政府真正由经营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是中央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

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助推地方城市发展:

(一)注重产城融合,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产与城的关系,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以产留人,避免因缺乏产业支撑而导致的“空城”困境。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现代化元素与市民内在需求相统一,统筹推进交通、信息、能源、环保、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地上”和“地下”相结合,既做好“显绩”工程,又做好“隐绩”工程。加强市域、市际间基础设施对接,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协调与共享。科学布局加密型紧凑型城市,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二是镇村发展工业化。实施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推进的策略,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土地和资本的流动,把工厂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发展壮大村镇集体经济,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做工人、做老板,使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三是优势产业集群化。坚持走集聚发展之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促进各类企业向城市、园区、经济带集中,逐步在有条件的农村片区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层次较高、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建立一批符合乡镇实际、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条向前端设计和后端服务延伸,做强做优制造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支持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行业平台建设,为乡镇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城市发展组团化。优化城镇片区主体功能,推进区域统筹,加强资源要素、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行政资源的整合,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加强城市对接区域发展,融入大城市群,突出城市发展个性,形成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布局。

(二)注重创新驱动,城市运营绿色化。

创新驱动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正确处理城市扩张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大力推进城镇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采取政产学研结合、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的方式,由地市投入资金、提供研发用房,由高校院所投入技术、人才、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推动高校研发与地市需求的无缝对接,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凝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载体,建设一批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创新产业集聚区。对应“国家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推动城市产业低碳化发展。二是加快城市管理创新。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机制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互联网+”城市信息化管理,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创新应用,统筹实施“智慧环保”、“智慧医疗和教育”、“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资源集约化利用。三是加强环保治理创新。按照让人和城市融入大自然的发展理念,明确城市发展的边界,严格落实生态红线规划管控。创新城市环境治理制度,持续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强化对山麓、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控制,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田园,塑造具有地方特色、望山见水、疏密有致的城乡风貌。利用边角闲置地块和景观岸线等,建设方便市民休闲活动的社区公园,打造“快节奏、慢生活”的宜居生活空间。

(三)注重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是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积极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保障广泛、覆盖全面、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设施一流、网络健全、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渠道多样、本外共享、优质均衡、城乡协调”的地方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二是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向基层社区全覆盖。针对基层社区公共服务先天投入不足、供给机制不完善、专业水准不高等问题,统筹规划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把治安、环卫、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纳入市财政统筹范围。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法律仲裁、心理疏导等基本公共服务延伸至基层社区。创新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完善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承接政府下沉到村(社区)的行政工作和公共管理任务,有效推动村级行政事务、自治事务和经济事务“三分离”,减轻村(社区)的经济负担。引入专业化、社团化、公司化运作的服务机构,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三是统筹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异地务工人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进包括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必须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条件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和阶梯式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途径,逐步将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共享范围,有效解决异地务工人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读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注重社会和谐,城乡社会治理法治化。

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是当代政府必须履行的核心职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农村(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独特作用,建立“党组织领导、村委会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探索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集体协商和共同治理模式。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目录和清单,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不断完善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渠道。二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矛盾以及经济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错综复杂,基层社会治理和矛盾纠纷化解压力大、任务重、挑战性强。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法和手段。建立融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居民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机制,建立集组织领导、预防调处、快速处置于一体的大预防机制。坚持全程跟进、适时介入、果断处置,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劳资矛盾多元化化解的源头治理机制。深入开发大数据在社会舆情、治安防控、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三是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关键问题。正确把握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法治与德治、自治的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继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推出地方城市基层治理整体设计方案,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创新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基层重大社会事务协调、村镇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基层民主和依法治理等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进行有效改革,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体制机制。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异地商会建设、企业诚信经营等方面,创新推广积分制管理,大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五)注重多元包容,常住人口市民化。

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工作环境的提升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要义。一是有序拓宽人口市民化通道。以优化积分制和企业自评人才入户为重点,优化调整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政策。推行以居住证为基础的户籍制度改革,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工作时间长、可以适应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口市民化问题。加快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依法依规保障本市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待遇一体化管理。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体系。二是培育多元包容的城市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地方城市人文精神,化为市民的内在准则和行为习惯。大力培育和塑造具有开放开明、兼容特质的包容文化,增强地方城市文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大力培育塑造地方城市精神,精心宣传推介地方城市形象,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力倡导和弘扬平等、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使本外人口和谐相处,构建本外融合型社会。推进基层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广泛开展便于社会各群体参与展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外来务工人员有好书读、有好讲座听、有好展览欣赏、有好平台展示,营造和谐、兼容、共享的文化氛围。三是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坚持经济与文化双翼齐飞,以文化建筑延续城市文明,加强城市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增强城市文明的积淀。依托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时间全天候、空间全覆盖的图书馆网络,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发动市民共建学习之城。依托绿道网、森林公园等,引导市民参与环保行动,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理念。加快构建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市民的诚信意识。以空巢老人、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为服务重点,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内容丰富、效果明显、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城镇化,需要从意识上和行为上进行重新认识,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使参与城镇化进程的各方主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第三篇:1、加快统筹城乡综合改革 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温州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直接表现是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温州发展相对缓慢的直接原因是投入不足,投资不足的关键原因是投资环境不佳。环境作为最大的公共品,所有的环境都依托于城市这个大平台。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化的发展提升过程。从发展的纵向历程看,我市农业在GDP中仅占3%,农业户籍人口却占70%以上,这些农村人口大部分都从事非农产业,而生活方式还处在农村的层面,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转化为真正的市民,说明温州的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同时我们的城市化也是不彻底的半城市化,存在着中心城市能级不高,村镇离散度大,城市化过渡性地域大量存在,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背离等现象,城市化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没有城市化的发展,就很难有现代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转型发展。只有城市让人一见钟情,才能集聚流动的高端要素、吸引各种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让人日久生情、凝心聚力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

造成城市化不足最关键的原因是体制机制的制约。温州市场经济起步早,市场微观层面的体制机制比较灵活,这是

温州过去发展的最大优势。但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没有及时跟上来,公共制度供给不足是现阶段温州发展的根本制约。从总的发展进程看,目前对温州发展制约最大的还是城乡二元的制度障碍。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产权、户籍等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将农民束缚在农村,生产要素没能真正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起来,而是固化沉淀在农村,导致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小而散的乡镇布局,使各个乡镇都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造成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财富的巨大浪费,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对周围农村的组织协调作用也难以发挥,城乡一体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战略节点支撑。必须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打造发展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强化投入,推进转型发展。

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以乡镇撤扩并为突破口,切实推进大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构建网络型组团式的城镇体系。要着力建设1个主中心、6个副中心和50个区域性中心镇,构建“1650”网络型组团式的城镇体系。实施乡镇撤扩并,在大都市主中心、副中心地区,实施撤乡镇建街道,规划建设若干个区镇合一、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大都市功能区;同时各县(市、区)全面实施乡镇撤扩并,建设若干个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区域性中心镇。扎实推进扩权强镇,做大做强中心镇。

二要以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为核心,切实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要素向城镇集聚。“三分三改”,就是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政经分开,指把村“两委”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资地分开,指把土地资产与非土地资产分开,使得非土地资产能够正常自由流动。户产分开,指把户口与产权关系分开,使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股改,指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地改,指农用地“三不变”流转,宅基地助农民进城,建用地同国有入市。户改,指户籍制度改革,即户口以实有人口、实有住所为依据,按居住地登记,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

三要以农房改造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抓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引导农民进镇入城。要按照“一镇一试点、一镇一规划、一镇一政策、一镇一平台”的要求,以中心镇为单位,从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入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依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及时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要以全面深化其他改革为配套,切实加强城乡公共服

务一体化建设,保障农民进城后安居乐业。全面深化其他配套改革,切实完善进城农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配套,建立健全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真正使农民和市民拥有平等的公民待遇和地位。

在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改革过程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委书记要集中精力、亲自挂帅抓好这项工作,务求抓出成效。要强化机制建设,把统筹城乡作为责任目标考核的重点之一,努力形成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要营造浓厚氛围,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开展培训,努力营造浓厚的改革发展氛围。

谢子康

2011年1月9日

第四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

中国的城市经营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不仅需要战略,更需要策略;不仅需要理念,更需要手段。

政府作为城市经营的运作主体,该如何牵住城市化这个“牛鼻子”,制定出科学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城市和区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一、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建设新型城镇,推进城乡一体,首先必须搞清楚其科学内涵,深入研究其基本特点和运行规律。这是确保新型城镇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把新型城镇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一)关于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

概括为四句话,即“三次产业复合、三化协调推进、三大功能共生、城乡发展一体”。具体说,就是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复合发展;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宜居功能有机统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可见,新型城镇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性和复合型区域。新型城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复合”,主要是体现在产业复合和功能的复合;一个是“综合”,它涵盖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部要求,体现了经

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城市与乡村、新区内与新区外、开放和内需等五个方面的统筹。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新型城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更不是一个新的行政区划,它在空间上涵盖城市、农村和生态用地,但规划面积不等于城市建设区面积,既不是大面积圈地,更不是大规模造城。同时,新型城镇也不同于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体现了单一性,产业集聚区体现了产业的集群性和链接性,新型城镇体现了综合性和复合型;但三者又存在一个梯次发展的递进关系,专业园区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了产业集聚构成要素,可以上升为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达到了新型城镇的基本条件,可以上升为新型城镇。

(二)关于新型城镇的功能定位。新区功能定位是新型城镇制定发展战略、谋划新型城镇空间布局、编制新型城镇发展规划的基本前提和导向,在新区的发展中起着龙头性和战略性作用。我们对新型城镇的定位,从总体上讲可以称为“五区一中心”,即现代产业集聚区、现代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先行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区域服务中心。当然,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每个新区的功能定位也可以因地制宜、有一定的差别,发展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

(三)关于建设新型城镇的目的。总的来讲是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途径,具体讲主要是解决五个问题:一是解决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问题,探索如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解决经济结构优化问题,探索如何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怎样优化,质量效益怎样提高等;三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探索如何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市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怎样加快推进等;四是解决以人为本问题,探索如何更好地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怎样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五是解决增长极问题,探索如何把新区培育成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总之,我们要深刻理解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功能定位和目的,确保新型城镇始终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应有的功用。

二、抓住关键,努力开创新型城镇建设新局面

新型城镇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现在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今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分清轻重缓急,科学、有序、有力地予以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千城一面、面子工程等局面,或是一届领导班子一个城市规划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原来的规划对战略、产业、空间的研究不系统,规划未能充分反映出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发展构思。另外,资金不落实、产业不落实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使得规划不具备真正的实操性或者,所以,城市战略规划至关重要。城市发展战略规

划,是根据自然的秉赋、产业的优势、资源要素的整合、城市人口的聚集、区位的优势、差异性和后发优势等,充分研究和确定战略定位,进行正确的产业选择,并以金融进行引导,再体现在空间蓝图以及空间功能布局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具有很好的执行稳定性,将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加快各项规划编制工作。“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就是统筹思想。新型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是蓝图。有一套科学性、系统性的规划,是保证新型城镇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把握好四个原则。具体讲:一要体现“三规合一”,确保新区规划与城市体系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精准对接,使新区建设始终置于合法合规的基础之上;二要体现组团化发展,使各组团相互衔接、功能互补,跳出“摊大饼”、扩张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组团划分要为将来的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留下空间;三要体现城市建设的复合型、紧凑型、节约集约、生态环保等先进理念;四要体现城市特色,包括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和规划功能特色等,坚决避免规划的“流水线”生产,搞成千城一面。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具体讲:一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老区的关系,既要依托老区,又要优化老区,形成新区、老区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二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体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尽量多用废地,避免占用优质良田,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三要处理好新区规划和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提倡城市集

群发展、组团发展、向心发展,形成各个组团分工合作、相互依托的关系;四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重要产业布局的关系,促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把新区建设和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五要处理好新区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定位的关系,新区的各项发展、建设都要体现创新、体现率先;六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的关系,城市发展要以交通条件为基础,交通要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变更,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也正是基于规划的严肃性,规划的编制一定要慎重,涉及控制性、永久性、基础性的问题决不能出错。

(二)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城镇的功能越完善,其承载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就越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规划确定之后,就要加快新型城镇各项设施建设,使其载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理念,率先完成新型城镇内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新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创造条件。特别要高度重视地下设施建设,做到考虑周全、一次到位,避免丢三落四,地面建好之后再反复挖沟。二是加快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以新型城镇内的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统筹规划布局现代物流、金融担保、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环保监测、工业房地产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快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要在新型城镇内产业集聚区的外围,同步规划建设住房、学校、医院、商业网点、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新型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实现产城互动。四是拓宽融资渠道。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财政肯定不行,所以要加紧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近期,去重庆学习考察,他们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组建了八大建设性投资集团,现已成为重庆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投融资平台。

(三)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无论是新型城镇还是产业集聚区,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都是产业,区内产业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中心新型城镇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没有产业作为支撑,其他功能就难以很好地发挥,新型城镇和产业集聚区也就难以形成增长极。因此,要在加快新型城镇现有产业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把招商引资作为新区建设的重头戏来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要高水平策划招商概念,把新型城镇这个载体规划好、打造好、包装好、宣传好、运用好,充分发挥其“筑巢引凤”的载体功能。二要围绕新型城镇确定的主导产业,尽快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促进配套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三要抓好那些能完善薄弱环节、提升实力、地位和形象的项目,比如在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等领域,大力引进其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藉此作为弥补不足或“走出去”的跳板。有条件的新区,要注重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经济效应。

第五篇:德江县积极探索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精选)

德江县积极探索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城市让德江人生活更美好,现代城市气息决定了德江人城市生活的品质,让老百姓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也彰显了德江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德江县结合省委、政府政府提出的“三化”同步战略的思路,紧紧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盘活现有资源,积极探索走新型城镇化之路,让德江的城市建设一路高歌,驶上了城市建设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起步强劲、推进有力、经营有序、风险可控,蓬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县城区面积从2010年的7平方公里拓展到15平方公里,人口从10万增加到17万,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28%提升到35.6%;地方生产总值从33亿元增加到59.亿元,财政收入从1.亿元增长到6.1亿元。

用活政策:掌握城市用地主动权

2010年9月,省委省政府以黔党办发[2010]年9号文件,依托我省东北部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建设,把德江培育成为贵州东北部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在全省功能区划分上,德江被列为重点开发县,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依托铁路主轴,加快把盘县、黔西、德江、仁怀、榕江等有条件的县城培育发展为区域性重要的中等城市”,今后国家和省里在投资及发展的优惠政策上,将会对德江等进一步倾斜和转移,同时也会对黔东北地区的资源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可吸引更多、更好、更大的工业等类项目落户县内,加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机遇来了,德江县决策层决定:政府严格掌控土地一级市场,实行政府负责征地拆迁,打造环境,然后净地出让,不把土地打捆给开发商„„”。在城市建设征拆工作中,该县提出“让利于民、和谐拆迁”,深入调查、细致研究,出台拆迁方案,让拆迁户利益最大化。不到3个月时间,拆除房屋570户9.8万平方米,收储土地1.2万亩,实现“零上访、零强拆、零事故”。

随后,该县就对收储的土地实行招拍挂,做到既合法,又合规,还可以形成竞争,最大限度降低市政工程建设成本,提高土地出让价格。严格执行好规划,采取网络化管理的办法有效控制了“两违”,坚持有序开发土地,根据市场需求,每年控制适量土地投放市场,既调控了土地市场,保证了土地升值,又防止了房开过多过滥,形成泡沫。

滚动开发:筹集城市建设资本金

政府要征地拆迁,要建设市政道路,打造环境„„没有钱怎么办?这样的难题摆在了德江县委、县政府面前。

“城市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哪里筹钱?不能‘等、靠、要’,得想办法,用土地建城、用土地养城。”当时的县委、政府征求多方意见,大家出谋划策。

2010年4月,该县通过实施风险评估,把经营土地作为撬动城市建设发展的杠杆,县 财政整合上级相关项目资金1.8亿元,对城南344户村(居)民进行拆迁,收储土地3000亩,当年11月,该县就出让了300亩土地,出让资金就达4.亿元,先后又出让了余存的2700亩土地,在该县掀起了滚动开发为主的城镇化带动战略。

随后,该县在保证市政设施配套、民生事业及土地有序开发的基础上,挂牌国有土地使用权60宗2045.亩,获得土地收益14.3亿元。

同时,该县还结合实际,组建城市建设、土地开发等9大投融资公司,融资

36.5亿元用于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腾笼换鸟”的改造,先后投资6.3亿元收储土地19680亩。

目前,该县在收储的城市建设土地中,除去各种市政设施及公益事业用地以外,还有1.2万亩土地等待开发。按目前每亩最低价100万元计算,可价值120亿元。除去各种债务,政府的净资产还有100亿元,而且县城容纳30万人规模的市政道路已建好,近3年县城新修道路50公里。每年500亩土地投放市场,最低可收入5个亿,既破解了财政困局,又防范了负债风险。

合理规划:拉动城市发展内动力

有了把德江建设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德江原城市规划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突破定式思维,按“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理念,立足于把德江打造成黔东北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物流中心的思路,再次启动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通过征求各方意见,结合德江的区域优势和用地条件,德江提出了将城市规划区按照远景扩展到100平方公里、100万人控制,远期50平方公里、50万人规划,中期40平方公里、30万人建设,近期建设成为20万人口的城市。

2010年初,该县委托同济大学对城市建设进行了规划,之后又委托西南规划院对房屋的立面造型、主色调、天际线等进行了策划。县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城建、交通、水利等城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不断优化城市建设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区域性产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卫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城市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化带动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德江县委、政府结合德江实际特点,科学定位发展方向,依托“三高五铁一港口”的交通优势,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南连———北拓—— — 中改”和“一城三区五中心”老城改造和城南新区、城北工业园区、共和港区以及行政中心、教育中心、文体中心、商业金融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同时,完成了煎茶、合兴等19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100个村庄规划,规划履盖率达100%。截至2012年4月,该县进入市“十二五”规划的项目达398个,投资额达l842亿元,有力推动“实业德江、活力德江、满意德江”建设。

在完善城市功能上,该县在城南新区新建成了能容纳6000人占地320亩的德江一中,占地355亩的县职校新区,占地80亩的县中医院,引资15亿元正在建设容纳1万人占地1200亩的贵州信息工程学院等。近3年来,投入2.亿元资金,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9818套63万平方米,招商引资30亿元开工建设惠田、世纪明珠、玉龙湖、多维国际等250万平方米的商住楼。

在提升城市品位上,该县在县城中心最具开发的优势地段投资1.5亿元建成了占地500亩的人民公园和人工湖,正在建设县城大犀山森林公园,城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8.平方米。由于打造好了城市景观,提升了城市品位,县城商品房价格从2010年的每平方米1200元涨到3200元以上;商业门面价格从每平方米1万元涨到3万元;土地价格从2010年每亩60万元涨到现在最低价130万元/亩,最高533万元/亩。

由于环境的改善,先后吸引了川渝商会、湖南商会等88家会员企业入驻德江,这些企业年产值达6.8亿元,创税收8000万元以上。

在城市公共服务的经营上,德江县将市场能够经营的项目推向市场,仅通过出让公交车停靠站20年广告经营权,就向社会融资3200万元。下步,该县还将把电影电视等有经营收入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向市场,每年既可以减少1500万元的财政刚性支出,还可以产生新的税源,并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功能的完善,城市广告牌、冠名权等无形资产的经营还有很大的潜力。

产城互动:带动经济持续发展

坚持“兴城必先兴产,强县必先强业”的理念,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配套建设了城北核心示范园区、共和重工业园区、煎茶农特产业园区,依托产业园区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帮助入驻企业开工建设、投产达产,全面提升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切实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一圈圈钢材盘绕在生产线一端,经过机床加工,另一端便吐出了一颗颗螺杆、螺帽。这就是德江县城北工业园区内通过“以商招商”打造的“园中园”经营模式的第一家投产企业—— 三诺机电。

近年来,德江县坚持“让大利、招大商、抓大项目、促大发展”,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毗邻重庆市的产业转移。目前,已建成5平方公里城北核心示范园区,入驻企业50家,全部投产达产,年产值达3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万余个,创税收2亿元。

正是看中了德江逐渐显现的交通优势和发展潜力,重庆三诺机电决定在这里生根发芽。作为主产摩托车、汽车工具箱及标准件和非标准异型件的企业,三诺科技担忧上下游产业难以配套;德江想做大整个机电产业。双方一拍即可,建设总投资30亿元、占地1050亩的黔东北机电产业园,园区集生产、销售、物流、商住于一体,由三诺科技牵头建设并负责至少引进15家相关企业入驻。目前,三诺机电园区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完工,有8家企业入驻。

不少在外发展的德江籍商人也纷纷返乡创业。蓝山水晶和三和玻璃相距约百米,其投资人均是本地人。据介绍,两家企业全面建成后,年销售额均可上1亿元,创税收800万元以上,可解决800多人就业。

德江还依托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重点发展汽贸、建材、机电等物流园区,并引进大润发等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引资建设总投资约8亿元、占地200多亩温州商贸城。

在培育新产业的同时,德江发展壮大传统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颐年春酒业、黔东油脂集团、亿源生态、洋山河生物科技、鸿泰茶业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

洋山河生物科技是最早落户园区的企业,依托德江优质天麻资源,生产中药饮片和天麻保健系列食品。今年初,该公司投资近千万元研发的天麻系列保健酒———麻王智酒正式上市。元月份以来,销售收入就上千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德江在拓宽工业园区承载力、发展力、支撑力上下功夫,在园区创建微型企业产业园。已建成5平方公里城北核心示范园区,入驻企业50家,全部投产达产,年产值达3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万余个,创税收2亿元;累计建成茶园18万亩,核桃15万亩、5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0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家庭农场18个;投资1200万元修复扶古城,引资15亿元开发洋山河景区。这些产业建成发挥效益后,提供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创收5000元以上,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目前,已有110家微企入驻,形成了轻纺加工、木器加工、铝材加工、特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带动创业就业700余人。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4000余万元,创税逾百万元。

除抓好工业产业发展的同时,该县扣传统农业不放松,在煎茶建了农业产业园、共和建了物流园区,并扶持了20万担烤烟、20万亩茶叶、40万亩核桃、100万平米天麻、100万亩草100万只羊五大农业产业带和旅游产业发展。

通过工业发展带动农业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提质服务业,发展壮大城市经济,以充足的就业创业机会为城市发展聚集源源不断的人气,以欣欣向荣的产业为城市扩容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以城市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提升人民幸福的指数。

下载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20110110)(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20110110)(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耀州区总面积1542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6万人,下辖10个建制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189个行政村,城镇居住人口达到6.3万多人。创国家级小城镇示范镇2......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各市( 州) 、县( 市、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以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以推进新型城镇化 发布时间:2014-4-4信息来源:凤凰财经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组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积......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111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

    加快推进兴文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加快推进兴文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兴文县委副书记、县长 沈 军 加快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兴文是一个农村人口多、农......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永兴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

    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是加快发展的必须之举 会议传达了全省推进“两化”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指出,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学习心得 一、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