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讨论心得体会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讨论心得体会
德江县第五小学 姜守元
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大讨论,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参与人。更新观念构建学习型学校,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之所在。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利用多种方式教研,探索多样性的学习活动,能够突出地解决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改进我校教师教学方法,很好的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使我校的教学达到一种良好的境界,即学生会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大的体验和感悟。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而过去的课堂中听到的只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演示,忽视学生存在,课堂教学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过去的课堂中,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训练,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超量地做习题,把训练等同于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创造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结合起来。作为新课改的参与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教学方式以教定学,教师的教学是“教教科书”,而学生则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来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然后再通过考试测试教科书上的知识,却不管这些知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了多少。这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课堂上则多半是学生在猜测观摩教师的言行,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标下的教学应该把握学科的本质,营造轻松民主的探究氛围,整合教材,创设更具探究价值的情境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开放时空。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践,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重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学放在主体地位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编写好导学案,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学任务。
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还要给学生创设流动式的课堂,把学生带进广阔 生的兴趣、鼓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每门学科设计了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载体,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新的课堂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地制定评价标准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注重发展性评价,逐步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积极地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了更好地胜任新世纪的教育工作,就必须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转变和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完善自己,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二篇: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大讨论心得
锦屏县新化中学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加强社会建设”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是这所有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 年来,经济社会得到和迅猛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在国际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们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却缺乏人才,追究跟源在于教育,思考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作为一所学校,作为一个教育人,我们不禁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了很多“豆芽菜”——榜上提铭、落地无望的学生,我们认认真真地制造了大量厌学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爱学生,但爱生无方;我们爱岗敬业,但是教育无方,经验教学,吃老本,守旧----
评价机制机械,教学模式死板。也许这些就是我们培养不出真正的新世纪人才的原因。
杜郎口精彩有效课堂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课堂一定要落实“相信学生、发动学生、成长学生、发展学生”。课堂中学生是主角,如何使学生真正做到“人人是主人,个个是辩才”,实现学生真正的“自学”是教师的价值体现。精彩有效课堂的四个活性因素是:理解、沟通、展示、互动。可是我越来越感觉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脱节的,没能形成和谐统一。
2014年4月我有幸去思南县参加了“中国区域教育样本思南基地建设启动仪式暨高效课堂教师集训营”的仪式和相关的活动,聆听了专家和领导对教育改革的督导见解,明白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也想尝试着改革从我做起。返校后,我牢记齐永甲老师的那句话“流水的班级
铁打的组,生命不息
小组不散”。开始用七年级(2)班进行小组建设,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编制导学案用于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到今天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也许是学生的基础条件达不到这么高的要求,也许是我没有组织好(也没有经验),相关的评价机制没有跟上,也许是我们老师的素质达不到要求,或者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这样的尝试不是很成功,现在我也很迷茫。目前的教育中分组教学应该是最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于是反思“教育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带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历程”。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用完美的眼光去欣赏一个不完美的人,学生不是一个完美的个体,因此我们对学生要多多用宽容的态度和眼光,我们盯着的不是学生的起点,而是学生能达到的高度,为达到这个目标的高度学生付出的努力。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做作业考试的时候少错,甚至不要错,但换个角度如果学生都能全部做对,要我们这个老师又有何用呢?教学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是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年岁长于学生,知识多于学生,阅历丰于学生,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是完美的,那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完美呢?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容易犯错误。正因为学生会犯错误,所以才需要教师的存在。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努力从不完美走向完美,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自己逐步走向完美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才能逐步完善。“有问题”意味着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足,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理解,意味着进入研究教学过程,学生,教学问题的状态。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和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这一路我们都不会觉得孤单!
“以人为本”方能因材施教。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老师应更多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当学会了蹲下身来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错不以给出批评,更多的是赞扬和默许,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老师,更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
转变思想,从本质上履行职责。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如果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思想认识落后于现代化教育理念,那么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便是空谈。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应的地方。
过去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不论那一种教育都是以基础教育为基石。因此,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反之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现在的中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学生了,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时代的教学要求,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维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以保证双方的协调发展。
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与实施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基础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学习中寓教于学。
2014年5月28
第三篇: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锦屏县平略中学:张金坤
近来,我校掀起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围绕“如何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主题展开,现以告一段落,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谈谈我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的感受。
一、基础教育的结构:
基础教育分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是教育教学的场地和教学设施,软件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
二、基础教育如何改革:
1、作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应根据当地人口资源的分布,集中办学,集中优势资源,尽量缩小与大中城市、沿海地区的差距,使教育趋向平衡。
2、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集中一大批优秀教师,采取送教下乡、支教、培训教师等多种形式使教师的教学水平趋向平衡。
3、作为教师自身,要重视自身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的传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三、我校基础教育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大家的交流勾通,发现我校目前的管理还存在以下不足:
1、学校顶层设计缺乏持久性和长效性。
2、学校各部分的工作开展缺乏联动性。
3、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要求缺乏与教师的沟通。
4、学校中层缺乏上与领导下与教师的桥梁作用。
5、学校的教学投入太少,没有专项资金保障,发放不及时,缺乏激励性。
6、学校的其它建设投入太多,缺乏计划,随意性较强。
7、教学常规中的作业形式可多样化,不一定全要老师批改。
8、教学常规量化中有些项目量化老师们不了解加分、扣分原因。
9、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不是很到位,平时很难见到管理教师,学生宿舍丢失东西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10、学校的签到、办公制度管理对老师不起到管理作用,不能保证每天的8小时工作时间。
四、如何进行改革,改变我校现有的现状,做到大家一条心,朝一个目标前进:
1、学校的顶层设计要广泛采纳意见,做到设计既要符合当前需要,解决当前问题,同时也要具有预见性,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适用。
2、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要在校办的统一安排布署下统一行动,分工具体,目标明确,联合行动。各部门在校办安排的前提下广泛听取意见,制定各部门的实施计划,计划做到具有可操作性,做好领导与教师之间联系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3、各部门广泛合作,调动所有教师参与到管理学生中来,同时管理学生的部门,做到分工明确,时间、地点具体,时时刻刻都有老师到位,每个角落都有老师到点,大家共同管理学生,当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领导要带头,学校要出面进行担当与调和,让老师原来参加,敢于管理。
4、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资金的投入,起到激励作用,教学质量奖应科学设置,发放及时,学校其他方面的投入应根据学校的实力来开展,保证教学的投入。
5、加大日常管理中的签到制度,办公制度的惩处力度,保障老师们每天的8小时工作时间,同时对日常管理量化做到全体明了。
五、教师课堂改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要求新课程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变化。作为教育改革下的中学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当学会蹲下身来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内在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善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与错不给出批评,应该给予更多的赞扬和默许,一些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2014、5、19
第四篇: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心得体会
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十八大精神已深入人心。按照市委学习十八大重在落实的要求。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认真领会,坚定执行。在新形势下,不能一味宣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要再驱使孩子加班加点。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所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就必须成为校长、教师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就应该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主要从教育对象(学生)而言,任务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而“立德树人”,不仅是对学生教育培养,把德育作为出发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正人先正己,树人先立德,立德即成为树人的立足点。因此,不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崇学尚德,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规范决定教师的行为规范,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于律己,正师德、铸师魂。古人明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首要的。这个“传道”就是“立德”,就是我们要的又红又专的红,这个“立德”不仅统指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而且就是指要我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一,“立德树人”指明了基础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第二,“立德树人”指出了基础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第三,“立德树人”制定了基础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篇: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心得体会 (叶连江)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枫香溪镇袁场小学:叶连江
按照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近期,我校掀起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通过学校组织教师们集中学习和我的自学,结合本人1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肤浅的谈谈自己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的学习心得。
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转变我们以前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如果一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的思想认识落后于现代化教育理念,那么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可能便是空谈。通过教育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应的地方。过去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当学会蹲下身
来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老师应更多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错不给出批评,更多的是赞扬和默许,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我们更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
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粗留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反之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现在的小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小学生了,网络信息社会,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时代的教学要求,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
掘学生发展的潜能,维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以保证双方的协调发展,所以教师自己要给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基础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学习中寓教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