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讲坛之文化篇葛剑雄谈地域文化
课程名称:(需严格按照学生个人本学期“正选结果”中的课程名称填写)班级:行政111班 学号:201107050131 姓名:姚宏 论文要求: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①: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 ②:英雄史诗
③:葛剑雄谈地域文化 ④:楹联故事 ⑤:探秘中国文字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答:
葛剑雄谈地域文化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着地域空间的变化,就会形成不同的风俗文化,这些风俗文化经过多年积淀下来就成了地域文化,就是说超过了时间的限制。
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地域文化,首先一般要了解它的历史。我们讲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最近的研究证明,可能五千年还不止。特别有些发达的地方还更长。那么这个文明史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整个中国有中国的特点,但是更多的是表现在它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区。所以我们整个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它不是完全一样,是由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明构成的。所以每一种地域文明、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都有它特有的意义。那么到底什么是地域文化呢
方言应该讲是中国地域文化最有特色的一个因素。这样的话,就往往我们长期以来很多就根据方言来处理人际关系,历史上也是这样。我远的没有办法说,至少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当时已经存在着不同的方言,并且这个不同的方言还在历史书上都有记录。那么因为这个方言的关系,感情就特别亲切。那么到了进行什么政治活动,往往这些讲同一方言的人,他们就组成一个集团,这倒不是一定说统治者多自私,这比较方便。他们利益比较容易一致。当然他也不一定全是自己这个方言的人,但是这个方言的确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第二种因素是什么呢?是饮食。而且特别是民间的饮食,这有什么道理呢?所以我们讲饮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一种因素,主要是指民间的日常的这些饮食。因为它主要是取材于当地的,它有它地方特色。如果是外面运过去的,也一定要是当地的大多数老百姓所买得起吃得起的,所以它也构成地域文化的一部分。那么,这个人就是这样,长期吃这种东西,他就慢慢慢慢地,也就因为会除了形成一个习惯以外,他也利用这些饮食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方式来。那么这种方式一定要适应当地的情况。
在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中,最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民居建筑。中国的传统民居可谓是千姿百态。有黄土做的窑洞,有竹子建的吊脚楼,还有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像很有特色的中国特色建筑宝塔、官府衙门等也是也能代表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为什么中国会产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这个原因很多,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面,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因为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是个大国,960万平方公里,那么大的面积里面,你看,包含了很多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山东、山西,就是根据山来分的;又比如黄河、长江,那么也是天然的障碍,你看黄河把山西跟陕西分开;长江也是这样,所谓长江天堑,南北就分了江南、江北。所以我们讲主要的因素还是自然地理,它本身的地理环境。
形成地域文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已经讲了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自然环境,另外就是移民。但是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地域的话,起作用的还不止这两个因素。那么政治因素,它也起了非常大的,有的时候甚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国家,它的政治因素,主要的是通过它的行政机构、行政区域来起作用的。对一个地方上面讲,对它作用更大的可能不是直接的中央,而是这个地方的政府。所以我们讲的地方的行政区划,它对这一个地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还有一个因素也不能忽略,那就是我要讲的第四个民族分布。中国历来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现在我们还有56个民族。那么大家知道只要产生了民族,民族的感情总是不能割断的,所以一个民族无论是它整个民族迁移,一部分民族人口迁移,它都会把民族文化带到它的迁入地,都会尽可能的保存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但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它有些特色是没有办法保存的,所以一般的话都会发生变化、改变,甚至会形成新的民族文化。那么这种迁移,民族的分布往往会在一个地方产生很大的影响。举个例子,从东汉开始,北方跟西北的牧业民族少数民族就大批地南迁。我们知道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北方很多地方已经变成以少数民族为主,以胡人、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少数民族为主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由农变牧。原来这些地方,从秦朝开始就开垦为农田,汉朝的时候又向那里移民,已经是一个主要的农业区了。但是这些少数民族进来以后,慢慢农业就变成牧业。
民族分布不能只看到汉人先进都是汉人进步,未必如此。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看,那里的一些汉人往往也都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所以这样,我怎么看到民族之间相互地影响,这才是真正能够了解一个地方它的文化本质,不能只看一面,而且应该看到在历史上面,汉人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并且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到地域文化这个例子很多。
在对待地域文化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物质出发,从自然地理出发。用联系的矛盾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很多地域文化的特殊性构成了普遍性,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其它的整体。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换还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并且不断发展不断更新。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具有多种地形地貌,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风俗文化。尤其是背靠纵深大陆,面向辽阔海洋的特点使我们兼具了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和生产交流。
第二篇:地域文化0009-0012
6447地域文化_0009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30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贯穿汤显祖“临川四梦”的观念是()A.情B.律 C.道
D.理
2.下列诸人中,()有2部史书进入二十四史 A.司马迁B.班固C.欧阳修
D.张廷玉
3.西汉初年设立豫章郡下辖多少个县()A.13 B.18C.20
D.26 4.下列史书属于欧阳修独撰的是()A.《新五代史》B.《旧五代史》
C.《新唐书》
D.《旧唐书》
5.“江西诗派”的创立者是()A.王安石B.欧阳修
C.黄庭坚
D.曾巩
6.吴城方国文明进入兴盛时期是在()A.商代早期B.商代中期
C.商代晚期
D.周代早期
7.“江西填湖广”指的对象是()A.粮食B.财力C.人口
D.物资
8.“傩”最早起源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春秋战国时期
9.明代江西私家书院有()所。A.164B.148C.10
3D.44 10.明代第一部茶学著作《茶谱》的作者是()A.宁王朱权B.解缙
C.徐渭
D.喻政
11.被公认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是()A.苏轼B.欧阳修C.王安石
D.杨万里
12.吊桶环遗址发掘的年代是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19世纪末
13.朱思本的代表性著作是()A.《舆地图》B.《广舆图》
C.《岛夷志略》
D.《禹贡地域图》 14.()被称为后世高腔之祖 A.青阳腔B.徽腔C.弋阳腔
D.海盐腔
15.晚唐有民谚“筠袁赣吉,脑后插笔”,其中“筠”是指当今()A.高安
B.上高
C.宜春
D.新余
16.角山遗址位于()A.新余 B.上饶 C.宜春D.鹰潭
17.八一广场上“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的塔名题写者是()A.朱德B.周恩来C.毛泽东
D.叶剑英
18.《十送红军》由()改编而来。A.《送郎歌》 B.《走船》
C.《东风吹得浪花开》
D.《五更恋郎》
19.江西“讼风”最盛的时期是在()A.唐宋 B.宋明C.元明
D.明清
20.下列诸人中,()有2部史书进入二十四史 A.司马迁B.班固C.欧阳修
D.张廷玉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是三清山。2.赣江是长江8大支流之一。
A.错误A.错误
B.正确 B.正确 A.错误
B.正确 3.胡锦涛曾对井冈山精神作过2次阐述。4.豫章设郡是赣鄱流域自新石器时代开始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A.错误B.正确
A.错误
B.正确 A.错误A.错误
B.正确 B.正确 5.最迟到西周中期,宗周王朝的政治版图已达到江西境内。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作者是江西诗人杨万里。7.豫章郡的设置是江西政治、军事地位上升和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8.位列“苏门四学士”中的江西人是黄庭坚。9.王守仁是江西人。A.错误
B.正确
A.错误
A.错误
B.正确
10.春秋晚期至战国,铁农具在赣北、赣中等地还不普遍。B.正确
6447地域文化_0010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30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隋唐时期,有“求官到长安,求佛到()”之说
A.江南2.B.江西C.庐山
D.九华山
仙人洞遗址下层展现的文化遗存是()
A.中石器时代
B.旧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D.新石器时代晚期
3.大洋洲遗址位于(A.泰和)
C.樟树
D.吉安
B.新干4.()出土的青铜器可与安阳殷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相媲美。A.吴城遗址 B.铜岭遗址
C.牛头城遗址
D.大洋洲遗址
5.被称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是()A.晏殊B.晏几道C.欧阳修
D.姜夔
6.三寮村的风水术主要在()二姓间流传。A.廖、谭B.曾、谭
C.廖、曾
D.廖、谢
7.八大山人是()A.道观B.清初江西八人文人的总称
C.朱耷
D.蒋士铨
8.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是()A.青山瓷图档B.样式雷图档
C.《天工开物》
D.金溪刻板书
9.汤显祖在文学创作上的主张是()A.直抒性情B.模拟复古
C.诗文革新
D.强调格律
10.在中国地图学上首创图例标志的是()A.朱思本B.罗洪先
C.裴秀
D.利玛窦
11.对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的完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欧阳修B.苏轼C.王安石
D.梅尧臣
12.“江西”是以()为座标而得名的? A.赣江B.长江C.湘江
D.黄河
13.吊桶环遗址和仙人洞遗址反映的是江西()生存文化 A.史前民众
B.原始社会民众
C.奴隶社会民众
D.封建社会民众 14.《天工开物》的作者是()A.宋应昇B.曾安止
C.宋应星
D.雷发达
15.佛教净土宗祖庭是()A.吉安静居寺B.庐山东林寺
C.云居山真如寺
D.靖安宝峰寺
16.仙人洞人的经济活动以(A.种植)为主
D.打渔
B.采集C.狩猎17.吴城方国文明进入兴盛时期是在()A.商代早期
B.商代中期
C.商代晚期
D.周代早期
18.《集古录》的作者是()A.王安石B.赵明诚
C.李清照
D.欧阳修
19.仙人洞遗址最早发掘于(A.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20.江西的丘陵主要分布在()A.赣西和赣南B.赣东北和赣中
C.赣东北和赣西
D.赣西和赣东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宋代景德镇瓷窑开始出现“官窑”与“民窑”之分。2.江西术士彭莹玉曾建立国号“天完”的政权。
A.错误A.错误
B.正确 B.正确
A.错误B.正确
B.正确 3.确定8月1日建军节是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4.明清时期,江西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民间戏剧形式。
A.错误5.豫章设郡是赣鄱流域自新石器时代开始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A.错误B.正确
A.错误A.错误
B.正确 B.正确 A.错误
B.正确 6.邓小平、江泽民都曾号召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7.第一次提出“井冈山精神”这一概念的是周恩来。8.春秋晚期至战国,铁农具在赣北、赣中等地还不普遍。9.八大山人的画寄托了国破家亡之痛。10.赣江是长江8大支流之一。
A.错误
B.正确
A.错误B.正确
6447地域文化_001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30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鄱阳湖水系占全省流域面积的(A.91%)
D.94%
B.92%C.93%
2.要求南丰人“传傩以靖妖氛”的人是()A.陶渊明B.吴芮C.徐孺子
D.许真君
3.《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与下列江西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何汤 B.程曾C.唐檀D.徐稚
4.明代江西在北京的会馆有()所。A.10B.14C.41D.45 5.在家乡建造“萃和堂”,让全族人过起大同生活的是()A.朱熹
B.何心隐
C.颜钧
D.王阳明
6.《新五代史》的作者是()A.王安石B.脱脱C.张廷玉
D.欧阳修
7.被公认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是()A.苏轼B.欧阳修C.王安石
D.杨万里
8.明代第一部茶学著作《茶谱》的作者是()A.宁王朱权B.解缙
C.徐渭
D.喻政
9.鄱阳湖水系占全省流域面积的()A.91% B.92%
C.93%
D.94%
10.“傩”最早起源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春秋战国时期
11.吴城方国文明进入兴盛时期是在()A.商代早期
B.商代中期
C.商代晚期
D.周代早期
12.()出土的青铜器可与安阳殷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相媲美。A.吴城遗址 B.铜岭遗址
C.牛头城遗址
D.大洋洲遗址
13.春秋战国以前,江西境内的主要居民是()A.夷族B.畬族 C.汉族
D.百越族 14.江西最古老的家训是()A.梁氏《谱诫》B.陈氏《义门家范十二则》
C.陈氏《家法》
D.衷氏《诫约》
15.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是()A.龙虎山B.庐山C.云居山
D.华山
16.“元诗四大家”中有()人是江西籍的。A.1B.2C.3D.4 17.在明代被称为“四时雷电镇”的是()A.朱仙镇B.景德镇
C.汉口镇
D.吴城镇
18.被称为明朝第一位戏曲理论家的是()A.朱权B.汤显祖C.沈璟
D.蒋士铨
19.战国粮仓遗址位于()A.吉安B.南昌C.新建
D.新干
20.南宋时期,江西共开办书院()所。A.54B.75C.79
D.82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邓小平、江泽民都曾号召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
A.错误
B.正确
B.正确 2.在清朝,畅销海外,被称为“国货大宗”的是庐山云雾。3.江西省域框架在省玄宗开元年间开始形成。4.早在汉代,庐山寺庙里的僧侣便开始种茶。
A.错误A.错误
A.错误
B.正确 B.正确
A.错误
B.正确 5.仙水岩崖墓出土的古筝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古筝乐器。6.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是三清山。
A.错误
B.正确
B.正确 7.角山遗址出土陶器上没有刻画符号。A.错误8.豫章郡的设置是江西政治、军事地位上升和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A.错误B.正确
A.错误
B.正确 A.错误
B.正确 9.胡锦涛曾对井冈山精神作过2次阐述。
10.在家乡组织萃和会对民众实施教化的是颜钧。
6447地域文化_001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30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浔阳陈崇家族创办的东佳书堂创办于()年间。A.唐太宗B.唐玄宗
C.唐昭宗
D.唐德宗
2.仙水岩崖墓遗址出现了何种音乐器材()A.筝、扁鼓B.锣、扁鼓
C.筝、锣
D..筝、三弦琴
3.“心学”的创立者是()A.陆九龄 4.B.朱熹
C.陆九渊
D.周敦颐
角山遗址的发现,将中国原始青瓷的烧造年代向前推进了()余年。
A.300 B.600
C.900D.1000
5.八大山人是()A.道观B.清初江西八人文人的总称
C.朱耷
D.蒋士铨
6.()的发现,否认了“商文化不过长江”之说。A.大洋洲遗址
B.仙人洞遗址C.角山遗址
D.吴城遗址
7.江西最早也最具影响的义门是()A.江州陈氏B.信州李氏
C.信州俞氏
D.洪州胡氏
8.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的是()A.《禾谱》B.《农器谱》
C.《齐民要术》
D.《农书》
9.据现有考古资料,商方化南渐至赣境地区最迟在()A.夏代晚期 B.商代早期
C.商代中期 D.周代早期
10.()的发掘再次证明,赣江流域曾有一支与中原商殷青铜文明有别的土著青铜文化。
A.吊桶环遗址 B.中陵遗址
C.吴城遗址
D.大洋洲遗址
11.仙人洞遗址最早发掘于()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12.下列被评为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的遗址是()A.吴城遗址
B.大洋洲遗址C.铜岭遗址D.仙人洞遗址
13.“江西”是以()为座标而得名的? A.赣江B.长江C.湘江
D.黄河 14.隋唐时期,有“求官到长安,求佛到()”之说 A.江南B.江西C.庐山
D.九华山
15.“鹅湖之会”的地点是()A.鹅湖书院B.象山书院
C.白鹿洞书院
D.鹅湖寺
16.吴城遗址的整个面积达()平方千米。A.3B.4C.5D.6
17.“江西诗派”的创立者是()A.王安石B.欧阳修
C.黄庭坚
D.曾巩
18.“粤户闽庭”指的是()A.湖南B.湖北C.江西
D.赣州
19.下列被称为元代著名地图学家的是()A.徐霞客B.朱思本
C.罗洪先
D.汪大渊
20.()是明清时期江西造纸业的中心。A.广信府B.饶州府
C.吉安府
D.铅山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兴国籍开国将军人数在全国排名第三。
A.错误
B.正确
A.错误B.正确 B.正确
B.正确
B.正确 2.“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是明朝人对江西的美誉。3.胡锦涛曾对井冈山精神作过2次阐述。
4.全国3大药帮是京帮、川帮和樟帮。
A.错误A.错误5.元代江西人汪大渊曾3次出海远航。()6.南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A.错误
A.错误
B.正确
A.错误
B.正确 7.兴国籍开国将军肖华文武双全,《长征组歌》是其代表作。8.随着江西人口的流动,弋阳腔迅速在南北两京和西部地区流行。
()A.错误B.正确
A.错误A.错误
B.正确 B.正确 9.朱思本的《舆地图》重新采用了计里画方法。10.江西历史上的尚巫习俗与荆楚文化没有关系。
第三篇:关于地域文化的读后感
《由“苗”到“苗族”》读后感
发布:2007-8-03 00:11 / 作者:李廷贵 / 来源:本站原创 / 查看:2086次
2005年7月,在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专攻读博土学业的杨志强博士从日本回来,送来他的博士论文《从“苗”到“苗族”——近代民族集团的形成以及民族自我认同意识构筑过程》让我拜读,我花半个月的时间认真读完了这本30多万字的书稿,感到具有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视角新颖、比照切贴,立论正确、求证清楚和民族觉悟、发人深省等特点,值得记录在案。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
粗略统计,《从“苗”到“苗族”》这篇论文所引用的论著在220篇(部)以上,而作者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与访谈笔录更为厚重,真正是旁征博引、资料翔实。其中,为了证明苗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的形成,引用了人类学家赛波尔多·伊萨基夫、夫勒迪利克·巴特尔、鸟居龙藏、武内房司、君岛久子、田烛久夫、伊藤清司、伯莱蒂克·安达逊、山下晋司和罗拉等人的著作和调查报告,大量地引用了汉文典籍以及梁聚
五、石启贵、杨汉先三位苗族学者首次“自我呈现”的著作,关于“苗学”的最新成果也都全部引用。一篇论文如此广征博采,实属罕见』这自然增强了论文的说服力,增加了文章的可信程度和参考意义。从资料的丰富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艰辛。其论文的信息价值和作者的敬业精神,难能可贵,值得钦佩。
视角新颖比照切贴
关于近代民族的定义,一般都采用斯大林关于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然而,对于研究苗族,套用斯大林的定义是难以说清楚的。苗族居住分散,支系众多,语言分三个大方言、七个次方言、23种土语,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也参差不一,所以,对于苗族的族别就不能简单化。既要研究她的历史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又要深人到各地区、各支系、各村寨调查,广集资料,对比研究,以求得恰如其分的结论。杨志强博士正是这样做的。他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来研究“非汉系族群”的“发展阶段”,进而得出了比较科学的结论。苗族之所以成为“单一民族”,是“民族识别”的结果,是“自报族名”的结果,是专家学者论证和“民族自身愿望”的结果。也就是说,作为“现代民族”,苗族还未达到,南方其他一些兄弟民族也没有达到。由于我们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的政策,被命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是合理的,是实事求是的。杨志强博土把历史
上的苗族分成“广义的苗族”和“狭义的苗族”来加以阐述,并对照布依族(与壮族)、彝族(与纳西族)等“非汉系族群”的情况,娓娓道来,使人明白,令人信服。
实事求是地讲,是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的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才有了苗族的存在和地位,所以,苗族人民由衷地感谢共产党,真诚地拥护共和国。苗族从历代王朝驱赶、屠杀的“蛮子”,到共产党的天下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种天远地别的对比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苗族人民激情满怀,赞歌阵阵,欢呼翻身得解放,昂首阔步向未来。
立论正确求证清楚
《从“苗”到“苗族”》梳理了历史上所泛称的“苗蛮”,特别指陈了历代王朝统治者对苗人的岐视、侮辱、驱赶和镇压,揭露了封建王朝和主流社会在苗族地区“安屯设堡”、“筑卡防苗”、掠夺苗族人民的田土家园的罪恶以及派遣大量的官兵和汉民移入苗族地区“抢夺田产”“无苗不富”的残酷事实,控诉了封建王朝修“隔苗墙”(所谓的“南长城”),妄图永远把“生苗”困死在深山老林中的险恶用心和累累铁证。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苗族的“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是逼出来的,石柳邓、吴八月起义,包利、红银起义和张秀眉、杨大陆起义,“逐客民、复故地”,都是被逼得无法生存,才“铤而走险”,争夺生存空间。可悲的是,每次起义最后都被中奂王朝残酷镇压,焚烧苗寨,涂炭苗民。上述三次起义被官军屠杀的苗族人民在ZOO万人以上,幸存者也多流离失所,远走他乡,以致形成了苗族人民广为分布的格局。历代王朝统洽者的罪恶罄竹难书,历史实录在“书”上触目,在“心”中惊恐,使各族学者在研究苗族历史时难以自己,极度悲哀。作为中国主体的汉族是“海纳百川”形成的,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九黎氏蚩尤帝,都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方块字”的威力把大家揉合了。
杨志强博士在客观的立场上引经据典,用事实说话,颇具说服力。如“他者”叙述的苗族中,从“蛮”到“苗”的演变,华夏文化观中的“蛮夷”观念,汉族文人对“苗”的认识,“民”与“苗”,“生苗”与“熟苗”,“客民”——有清时期的汉族移民,“无苗不富”——清朝中后期的汊苗关系,通俗文学中的“苗”,民间社会中的“苗”,“苗乱”及其影响,等等。都详细记录了“苗”的形成历程,从“蛮”中把“苗”抽出来,又把“苗”从“夷”中抽出来,使“苗”的形象逐渐具体化、明朗化。这样一种立论和确证科学地反映了苗族的发展历史,比过去所有关于苗族历史文化的叙述技高一筹。
民族觉醒发人深思
《从“苗”到“苗族”》这篇博士论文,着重论证了苗族的“自我认同意识”的构筑问题,从份量和内容看,这是该文的核心部分。
我是立志提倡民族觉醒,主张提高民族素质的,为此还写过一些小文章,但那都是空泛的议论,合理的要求,美好的想象。杨志强博士则从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而又切中要害地阐明了民族觉醒的深远意义,读之,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这篇博论着重介绍了苗族的知识精英阶层关于欢度“四月八”节日和“苗年”节日的活动,关于为蚩尤正名、把蚩尤这位“古天子”恢复到中华民族共同始祖地位的努力,以及建立贵+11省苗学会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活动等,在他看来,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开创性的,都起到了促进苗族“自我认同意识”的形成与升华的作用。
在为蚩尤“平反″与“正名”的“蚩尤热”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伍略和张明达的“提案”,老江军陈靖将军的“上书”,贵州省苗学会会长王朝文和执行会长李廷贵以及学会的其他成员为河北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和“三祖堂”落成典礼所做的不懈努力,都使“蚩尤热”高潮迭起,影响深远。继河北省涿鹿县“中华三祖堂”建成,炎帝、黄帝、蚩尤帝三始祖的塑像共同安座堂中并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以后,台湾鬼谷子学术研究会、禅机山仙佛寺、财团法人中国人间净土功德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并主办了中华民族联合祭祖大典,已举办两届(2006年元旦将举办第三届),祭祖的目的是“知祖恩、感祖恩、报祖恩”,宣扬“中华三祖,光照千秋”。联合祭祖大典的主持人混元禅师还捐资一千万元在河北省涿鹿县立马关的万圣山和千福岭下修建“蚩尤祠”,以供后人祭拜。贵州省苗学会的执行会长等应邀出席了“蚩尤祠”内的蚩尤铜像安座仪式。前来参加安座仪式的许多台湾同胞都说:蚩尤是我们的祖宗,对这位始祖,这位战神,我们永远崇敬。我向来主张,对于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既要尊重“书史”,也要尊重“心史”,任何民族的古代史都是靠考古、古歌和传说等“心史”记录流传下来的,有了“书史”以后,也还有一个“不断证明”的工作要做。苗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了飞跃的进步,是与各地苗学会的成立和卓有成效的研究活动有关,是与欢度“共同的节日”有关,是与认祖归宗的祭祀活动即“蚩尤热″有关,苗族已由“他者呈现”跨入“自我呈现”,一个自强、自信、自立的苗族群体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引人瞩目。
杨志强博士的《从“苗”到“苗族”》一著的日文版已经面世,汉文版出书在即,所以写上自己的“读后感”,供读者参考,请方家指教,同时也是对志强博士的肯定与鼓励,相信他在博士后会有更大的成就
第四篇:开讲啦葛剑雄2017年演讲稿:文化的传与承(230期)
开讲啦葛剑雄2017年演讲稿:文化的传与承(230期)
文化的传与承
演讲时间:2017年4月15日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在《开讲啦》第230期的励志演讲稿
上一次下面的同学刚刚大学毕业,所以我讲的题目是“读书永无毕业”。你其它可以毕业,读书不能够毕业,要一直读下去。那么今天讲什么呢,我想讲讲我这几年,我自己读书的一点体会,包括读纸质的书,读电子书,读这个社会的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我就想谈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些看法。
我把“传”跟“承”分为两个概念,“传”我认为就是使它保存、流传;“承”,那就是要使它延续、继承,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给我们提出了不同的任务,我们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对于“传”,我认为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我们要尽我们的可能把前人留下来的精神的、物质的文化,这些遗产都要在我们这一代,尽可能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果我们再不自觉地保存的话,它们很可能就在我们这一代人里面,它就绝了。不要去区分它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先进还是落后,没有必要,有的时候你争论它该不该保存的过程中间,可能这个老建筑就倒塌了;这个文化的人,可能就已经去世了,或者已经丧失了再传的能力了。不争论,保存下来。
那么有的人担心,你保存了糟粕怎么办呢?没有关系,糟粕也好,显示人类的丑也好,它都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你看法西斯当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现在被联合国教科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遗产什么?这也是一种遗产,否则后人的话,可能很难想象出当年法西斯的残酷。在中国从宋朝到清朝,妇女都是缠脚的,变成三寸金莲小脚,当然这是一种陋习。但是如果你有关缠小脚的历史资料,有关具体的,比如说当时他们欣赏的三寸金莲这些小脚的鞋,你把这些都通通毁了,我们的后人包括在座的各位,你们就怎么理解曾经中国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个阶段?
还有一些可能是古代人他们一种生存智慧,我们可能一时不理解的,你真把它毁灭了,或者任由它自生自灭,那么等你意识到的时候,也许已经没有办法再深入了解研究,更谈不上能够继承弘扬了。比如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就宣布废除原来的农历,完全实行公历。但是我们慢慢发现中国的农历并不是当时反对它的人说的是阴历,它是一种阴阳合历。特别是其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它是非常好地使中国那么多的农民能够把握住生产跟生存的节奏,这是一种古人生存的智慧。中国以这么小的比例的耕地养活这么多人口,那么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这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一种生存智慧是有关的。所以大家知道,最近这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我们可能今天还认为是一种迷信,一种不好的习俗,也许它包含了当时的人,他们在特殊的条件下这样一种生存的智慧,那我们不妨把它留下来以后慢慢地研究。
所以总而言之,我觉得讲“传”的话,那是无条件的。但是“承”呢,那就不同了,我们要继承的,不可能是它的百分之百。首先要理解这种文化,其中哪些部分我们可以照原样继承下来,这样的它是不多的。但是哪些部分,可以经过我们现代的、科学的转换,散发出它的精神实质,它的精华,用新的形式,成为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为未来做出贡献。当然完全不适合的,这些糟粕的,我们要剔除。但是长期以来,我总觉得我们对这些看法往往只停留在理论,没有做出实际的事情来。所以我自己在考虑,我们到底古代文化里面,哪些是值得我们今天“承”的?“孝”,我们传统文化里讲忠孝节义,现在没有人说孝不好吧,没有人觉得不好吧?那么请问大家,这些我们放在今天,我们怎么来学,怎么来做呢?从孔子、孟子一直下来,为什么这个孝道,这么长时间的流行呢?
那么这几年,又需要重新讲“孝”了。我看有的农村里面,把二十四孝图都重新放上去了。那这个“孝”里面,有些就是今天看来很可笑的。老人生了病,自己割块肉给他煮了吃了,就算你的心完全是好的,那么今天现在我们也明白人的肉不能治病的。那个冰里面,冬天,老人要吃鱼了,他躺在冰上说让冰融化然后鱼就出来,这也是,你浇点开水也可以嘛!对吧!你说这个人,这宣扬什么呢?宣扬这个,这叫“孝”?这些二十四孝里面的糟粕部分,模仿也没用的。还有的今天讲孝,叫小孩子穿一个汉服啊,跪着磕头啊,但是起什么作用呢?所以我这几年,特别我接触研究中国人口史,我慢慢体会到了,“孝”的本质不是那些表面文章,“孝”的实质就是要一代一代的人,为家族、民族、社会的繁衍、延续,做出贡献。为什么中华民族,特别它的主体民族——汉族,今天在世界上还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呢?“孝”的观念,起的作用是不容否认的。所以你看从春秋战国时候,很多流传下来的故事,包括《赵氏孤儿》,那保存一个家族的后代,这是很神圣的事情,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绵延的确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到了今天,“孝”的本质变了没有呢?我觉得没有变。
我们看看,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只是知道发达国家他们开始晚婚了,不结婚了,不愿生孩子了。现在呢,连亚洲这些原来的传统国家现在也面临这个任务了,日本已经严重到人口下降,有人说将来到哪一天,如果现在这个人口下降不改变,日本人都要消失了。我们知道日本的内阁,专门有一个部叫少子化的对策部,对付什么?孩子生得少要想办法,但对付这么多年,好像没有改变这个事实。最近一次日本高考,已经很多学校招不到学生了。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那么中国呢,我们也碰到这个难题了,最典型的是上海,上海的户籍人口,不包括现在外面新来的,户籍人口是连续出现负增长。也就是上海的户籍人口,每年生的少、死的多,老龄化问题也非常严重。那么到现在政府放开两胎,大得人心,但是结果怎么样呢?并没有出现有些人想象放开以后的所谓的井喷,什么原因呢?大家都在计算生孩子的代价。所以我就想到我们这个孝道,今天有没有作用?我认为是有的,保证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人口繁衍。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想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就可以解决当代世界上,面临的这个难题。
那我这样讲这个孝道是不是就没有糟粕,没有需要扬弃的呢?也有的,比如说古代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是不包括女孩子的,男尊女卑,这个就是糟粕。这个部分,我们今天讲的,那应该是男女平等的,我们讲的“后”包括女性,所以我想,我这是举的“孝”这个例子,其它我们今天,我们讲,如果说继承传统文化,我想都应该把它具体化,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面,停留在盲目地颂扬。如果我们把传统文化,放在古代一个真实的社会场景下面来认识它的本质,它真正起的作用,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承”,在我们这代人里面有选择性地,进行合情合理地创新、转换,那么这样的传统文化,就能成为我们今天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并且通过我们传给子孙后代,使它在中国、在世界永远地发挥它的积极的作用。谢谢各位,谢谢大家。【80后励志网整理开讲啦葛剑雄演讲要点】:
1、对于“传”,我认为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我们要尽我们的可能把前人留下来的精神的、物质的文化完整地保存下来。
2、你真把它毁灭了,或者任由它自生自灭,那么等你意识到的时候,也许已经没有办法再深入了解研究,更谈不上继承弘扬了。
3、古代文化里面,到底哪些是值得我们今天“承”的?
4、“孝”的本质不是那些表面文章,“孝”的实质就是要一代一代的人,为家族、民族、社会的繁衍、延续,做出贡献。
5、如果我们把传统文化,放在古代一个真实的社会场景下面来认识它的本质,它真正起的作用,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承”。
第五篇:酱领:酱香型白酒文化地域篇
酱领:酱香型白酒文化地域篇
茅台镇简介
茅台镇位于仁怀市赤水河畔,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大娄山脉西段北侧,北靠历史名城遵义,南临川南。赤水河航运贯穿全境,全镇总面积87.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7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文化和神秘的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是茅台酒的故乡。
茅台镇就如同一个天然的酒窖,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一种奇怪的味道,一种微微的酸味,犹如酱菜挥发,含着甜味,略带焦糊,却又复杂得难以描述。就是这种浓浓的“酱香”整个的罩着茅台镇,天香弥散,长年不息。所以茅台镇成为酱香型白酒酿造得天独厚的一大宝。这里依山傍水,神秘独特,也给酱香型白酒印上了神秘的色彩。正宗酱香酒,出自茅台镇。
核心产区介绍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在国际上亦称原产地命名制度或地理标志,2000年,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向贵州省人民政府茅台酒原产地地域范围的界定申请,同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技术监督局核准,确定了茅台7.5平方公里贵州茅台酒原产地域范围。同年8月向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了茅台酒原产地域保护申请,经审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年3月20日发布公告,批准对茅台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从这一天开始,茅台成为了中国首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白酒,而茅台7.5平方公里的范围注定成为了茅台酒的核心源地。现在,这7.5平方公里的核心产区已经成为正宗酱香型白酒的标志,无论酱香如何飘远,只有这7.5平方公里的茅台镇才是她的核心源地。作为酱香酒的核心产区,茅台镇正变得寸土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