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反思
一(3)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六(4)班:黄
琴
由于人们法制观念的淡薄,导致当今社会犯罪现象日益上升,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将法制教育作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本期的教学中,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现将心得梳理如下:
一、充分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课堂倡导学生在情境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在法制知识的渗透时,也就要遵循这一规律。作为数学教师也应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与法制有关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同时要注重所创设的情境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法制知识的熏陶,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二、结合课堂,找准“渗透点”
要想更好地在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深钻教材,努力寻找有关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将法律知识与教学内容自然相融。同时还要深入研究法制渗透的方法。决不可喧宾夺主,为了法制渗透而渗透,把数学课上成了枯燥的法制宣讲课,淡化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师要注重创新,通过在导入、练习、小结、拓展等多个环节进行法制渗透。
三、寻求合适的渗透方法,轻松渗透法制知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我们在选择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法制教育。如: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实践法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多角度地去认识法律,了解法律,从而受到教育,强化学生法律意识。
四、注重法律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以致用,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自己的实际中,才能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多加关注学生的言行举目,将法律知识渗透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在以后的法制教学中,我一定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选准切入点,抓住有利时机,创设最佳情境,注重适时性、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使法律知识无声进入孩子们的视野,根植于孩子的心中。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点
一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点
版别 册次 单元 教 材 点(内容或主题)渗 透 点
“法”的名称 可结合的具体条款
人 教 版 第一册 三 1-5的认识(野生动物园)《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六 练习十二
5、看图列式:原来车上有6人,下车2人,上车3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第六十五条第一款„„待车停稳后,先下后上。六 整理和复习5看熊猫图,列式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九条 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
七 1-20各数的认识(一个老师带9个小朋友过斑马线)《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第六十三条第一款 须在人行道上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九 9加几(运动会情景图)《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第十条 国家提倡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
十 总复习:
7、停车场情景图 《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 第八条 „„在停车场停车者,必须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第二册 一 生活中的数学——靠右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第六十条第一款 须在人行道上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四 生活中的数学(车准乘5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第三十三条第一款 不准超过行驶证上核定的载人数。五 认识人民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
六 练习十一第15题,回收旧电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七 生活中的数学——升降国旗的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十二条 依照本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升挂国旗的,应当早晨升起,傍晚降下。七 小小商店(回收空瓶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第四条 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一年级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环境保护教案
教师:曹堃
一、教学内容:
《
6、7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50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关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培养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懂得大自然的美丽离不开人们的精心呵护,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我们一年级小朋友在植树节那天参加活动的情景。
(二)自主探索
1、请小朋友拿出小木棒来摆一摆,看看能写出几个和是6、7的加法算式。再比一比谁的加法算式多。
2、教学例题
看学生植树图,让学生说说图画的意思。
(1)思考:要算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列式?
质疑:为什么同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而得数却相同?
交流:从这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一共有6个人,男同学有4人,女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2人,男同学有几人?怎样列式呢?
(3)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4)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6—2=4,6—4=2)
六、思维训练
教材第51页,“想想做做”第六题,看图填算式7—□=□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列式,答案不一样,从而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七、法制渗透点
1、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植树,通过观察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使同学们知道:
(1)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密不可分。(2)小朋友参加植树造林是为了保护环境。(3)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保护周围的环境。
(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尚昆(1989年12月26日)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八、家庭作业
数学书的52页,练习六第3题。
九、板书设计
和是6、7的加法
被减数是6、7的减法
5+1=6
1+5=6
6—4=2
6—2=4 3+4=7
4+3=7
7—2=5
7—5=2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
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4、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5、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教具: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2、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己探索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这是我国国旗的图片。这我们的身边哪里能看到国旗?生:学校每周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告诉学生: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要热爱、尊重国旗。)
1、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3、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五 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后记: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课题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学会被减数是6、7的减法。2.进一步巩固减法的含义,初步学会看一幅图列两道减法算式。3.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学会从一道减法算式推想相应的另一道减法算式及得数,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
4、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 l= 1+6= 3-1= 5—3= 4-3= 3-2= 2.填一填 6 6 6 /\ /\ /\ 3 口 口 5 4 口 7 7 7 /\ /\ /\ 5 口 口 1 3 口 3.看图写算式:
O O O ●●●● 口+口=口 口十口=口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图上画的什么?(图上小朋友们在植树,你们参加过植树活动吗?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告诉学生:实际上植树是为了保护环境,图中的优美环境是通过大家的热爱和保护得来的。因此,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保护周围的环境。)图上小朋友要栽几棵树:男同学有几人? 女同学有几人?(2)分小组讨论,你看着这幅图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6—4表示什么意思? 6—2表示什么意思?(3)你怎样算出6—2和6—4的呢?(只要合理,并不要全部按数的组成。)(4)比较两道算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教学“试一试”。①出示胡萝卜图,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分成了几部分?左边几个,右边几个? ②如果去掉左边的5个,就剩下哪一部分?怎样列式:(板书:7-5)7减5你是怎么算的?(板书得数:2)③如果去掉右边2个,求还剩几个,怎样列式?7减2等于几,可以怎样算出得数?(板书:7—2=5)(如有学生说出是由7-5=2想到的,要给予表扬。)
三、完成“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左边有几个? 右边有几个? 7—3=口,表示什么意思? 得数是几? 你是怎样想的? 7-口=口 你是怎么想的?(2)依次出示第二幅分别列出两种不同的减法算式,指名口答,并分别提问:第二道算式你是怎样想出的?(引导学生说出从一道算式推出另一道算式。)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地想一想、填一填,算式你是怎样想出的? 3,“想想做做3”。
小鸟应该飞回哪个家?,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说一说。4.“想想做做4”。
先口算出得数,再看一看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1,得数减少1。)5.“想想做做5”。
教师说明要求,然后 两人一组活动。6.“想想做做6”。
说一说7只蜻蜓可以分成哪几两个部分,再根据讨论的有条理地说一说7减几的算式,并按顺序读一读。补充练习6-口=口
7.做想想做做7
四、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被减数是6、7的减法。教学后记: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
认数(1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81-82页。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来理解计算的结果,通过计算又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
2.通过学生估算、猜数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感受4道算式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3、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2.1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3.2个十是()。
二、新授 1.例题
出示图,指名说图意。(这是信号灯。有几种颜色?生:两种。颜色代表什么?生:绿灯行,红灯停。这是全国统一的道路交通信号。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内容。因此,我们每个同学都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
看着这幅图,你列出几道算式呢?分别是什么算式和什么算式? 同桌互说。指名说。(只列式,不计算)板书。
加法你会算吗?你是怎样想的?指名说。
减法谁会算呢?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指名说。同桌互说四道算式的计算过程。
看着这四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说。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做一道题试试看。
三、想想做做。1.第1题 指名说题意。
同桌互说,后独立完成。校对。
你在计算的时候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你发现了什么呢? 2.第2题 独立在书上完成。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指名说。
老师出一道题:10+6=16,你能说出另外3道提4吗? 3.第3题
独立在书上完成。
你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好办法能做得又对又快?指名说。4.第4题
你能说出左边一题里的两个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吗?右边一道题呢?
学生看图列式。集体反馈。
四、总结:(略)教学后记: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
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4、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
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1、l角、2角的纸币各5张,硬币各5枚;5角的纸币各2张,硬币各2枚;1元的纸币1张,硬币1枚。
2、准备一些1分、2分、5分的纸币或硬币。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指出它们的特征和防伪标志,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同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2)“想想做做”第4题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请学生说说学到了哪些本领?有哪些收获?放学以后,到商店去看一看,哪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教学板书:
教学后记:
认识人民币
教学挂图
1元=10角
1角=10分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环境保护教案
教学内容: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关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
3、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培养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5、懂得大自然的美丽离不开人们的精心呵护,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学难点:
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我们一年级小朋友在植树节那天参加活动的情景。
二、自主探索
1、请小朋友拿出小木棒来摆一摆,看看能写出几个和是6、7的加法算式。再比一比谁的加法算式多。
2、教学例题
看学生植树图,让学生说说图画的意思。(1)思考:要算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列式?
质疑:为什么同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而得数却相同?
交流:从这题中你发现了什么?(2)一共有6个人,男同学有4人,女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2人,男同学有几人?怎样列式呢?
(3)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4)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6—2=4,6—4=2)
三、思维训练
教材“想想做做”第六题,看图填算式7—□=□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列式,答案不一样,从而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四、法制渗透
1、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植树,通过观察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使同学们知道:(1)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密不可分。(2)小朋友参加植树造林是为了保护环境。
(3)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保护周围的环境。(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五、板书设计
和是6、7的加法 被减数是6、7的减法
5+1=6 1+5=6 6—4=2 6—2=4 3+4=7 4+3=7 7—2=5 7—5=2
六、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