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再生医学学习的感想
有关再生医学学习的感想
再生医学是21世纪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将成为临床转化医学发展的重点,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再生医学可以认为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创伤与组织器官缺损生理性修复以及如何进行组织器官再生与功能重建的新兴学科,可以理解为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及干细胞分化机理,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狭义上讲是指利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替代、修复、改善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定义和信息技术,其技术和产品可用于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再生治疗。
再生医学的内涵已不断扩大,包括组织工程、细胞和细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微生态治疗等,国际再生医学基金会(IFRM)已明确把组织工程定为再生医学的分支学科。第一位提出“组织工程学”术语的是美籍华裔科学家冯元桢教授。组织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是,从机体获取少量活组织的功能细胞,与可降解或吸收的三维支架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植入人体内病损部位,最后形成所需要的组织混器官,以达到创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目的。王正国认为,组织工程的科学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更主要的是提出了复制组织、器官的新理念,使再生医学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王正国说,一般情况下,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没有严格区分。现在学术界认为,凡是能引导组织再生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均被列入组织工程范畴内,如干细胞治疗、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从外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先后经历了三个“R”阶段,即“切除(Resection)、诊疗(Repair)和替代(Replacement)”之后,组织工程学的出现,意味着外科学已经进入“再生医学”的新阶段,即第四个“R”。
目前机体损伤和疾病康复过程中受损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重建,仍然是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受损的组织器官获得完全再生,或在体外复制出所需要的组织或器官进行替代性治疗,已经成为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关注的焦点。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上千万人遭受各种形式的创伤,有数百万人因在疾病康复过程中重要器官发生纤维化而导致功能丧失,有数十万人迫切希望进行各种器官移植。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目前的组织器官修复无论是体表还是内脏,仍然停留在瘢痕愈合的解剖修复层面上,离人们所希望的“再生出一个完整的受损器官”差距甚远;另一方面,器官移植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尽管有其巨大的治疗作用,但它仍然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有损伤和有代价的治疗方法,而且由于受到伦理以及机体免疫排斥等方面的限制,很难满足临床救治的需要。而再生医学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以及遗传学等基础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在现代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中的应用,使得现代再生医学已初步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国际上,再生医学已经成为当今生物学和医学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在国内,再生医学的重要性已引起相关决策部门和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已初步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再生医学研究队伍,且初步取得一些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应当看到,再生医学作为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领域,由于学科间的交叉以及科学问题的复杂,目前人们对再生医学的基本概念、范畴、重要的科学问题以及将来的应用前景等还缺乏真正了解,该领域研究中涉及的技术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所涉及的伦理道德还缺乏相应的规范。以皮肤损伤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烧伤人数每年有500万~1000万,其中约90%存在皮肤再生需求。目前由于这类病人受创后均为瘢痕修复,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等皮肤附件,不仅生理功能障碍,而且严重毁容,使其后期生活和工作发生困难,难以回归社会。我国每年器官移植的需求量在50万左右,而每年实际仅能完成1万左右,而患者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实际完成的移植数。庞大的患病人群,为再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我国在再生医学特别是干细胞研究中相继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获得了一批重要临床数据;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再生医学研究与应用不仅在投入和产业上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在临床应用标准、伦理规范等方面也存在比较明显的滞后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干细胞研究和再生医学临床应用的快速健康发展。尽快完成基础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再生医学技术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如新一代组织工程人工皮、组织工程骨和软骨以及皮肤附件再生技术等,使再生医学的成果能够尽快应用于临床,造福于患者。建立各具特色的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并依托这些中心获得真正有意义的大宗病例、多中心和基于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尽快完善和规范有关再生医学临床应用的相关法规和报批程序,促进再生医学研究成果尽快走向临床。
第二篇:再生医学“猜”题(仅供“参考”!)
再生医学(名解1个,是非1个;或填空2个,多选1个)
(名解)再生医学是通过研究机体正常的组织特征和功能,受创后修复与再生机制以及干细胞的分化机制,寻求有效的生物学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和再生,或构建出新的组织和器官,以改善或恢复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科学。
(名解)生长因子(GF)是对细胞生长以及分化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的一类多肽或蛋白质。(填空)再生医学理论从外科技术上讲,已由切除(resection)、修补(repair)、替代(replacement)发展到第4 个“R”再生(regeneration)。
(填空)再生医学研究范围:组织工程学、干细胞和生长因子。
(填空)再生医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细胞移植、人工组织、原位诱导。
再生的生物学机制(单选2个,填空2个,名解1个,简答1个,多选0--1个)(名解)再生:发育成熟的个体受损后在已有组织的基础上重建已失去部分病恢复形态和功能。在低等生物,可以把再生看做是一个无性繁殖的过程。
(名解)形态发生素:由胚胎特定部位合成和分泌的蛋白或化学信号分子,合成后向外分泌、扩散并形成浓度梯度,作用于细胞使之知道自己的增殖或分化方向,如视磺酸(维甲酸,RA)。(名解)芽基(Blastema):(环节动物以上),伤口下方的细胞去分化形成一团无差异的去分化细胞团即芽基。蝾螈断肢再生过程,芽基细胞主要来源于肌细胞及肌卫星细胞。(填空)再生可以发生在生物有机体的不同水平:1分子水平2细胞水平3组织水平。(填空)再生的组织学变化:芽基形成。
(填空)组织(器官)重建过程:1.伤口愈合;2.细胞动员。
(简答)再生医学生物学机制:①代偿性增生:是指已分化细胞的增殖以重新生成新的组织。②成体干细胞活化: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成年个体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大多处于休眠状态,在病理状态或在外因诱导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再生和更新能力。③去分化和转分化:去分化是指已分化的细胞失去表型特征转变为成体干细胞并进一步增殖、分化以替代损伤组织;转分化是指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的现象。
(简答)再生的3个条件与芽基形成:1)组织必须存在有丝分裂能力的细胞2)启动再生所必须的细胞内部及组织环境中的信号3)清除抑制因子.芽基形成,既是上述条件存在的结果,又进一步促使其完善。
(简答)记忆分子(典型的记忆分子prod1)的特点:位于芽基细胞表面;沿近远轴呈浓度梯度分布;受RA调节;干扰在芽基中的表达,会导致芽基细胞的粘附性,使其位置改变。干细胞(单选4--6个,是非1个,填空2个,名解1个)
(名解)干细胞(stem cell): 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特殊细胞群。
(名解)胚胎干细胞:来源于4~5天胚胎(囊胚)的内细胞群,特点:①发育全能性②易于进行基因改造操作③具有种系传递能力,能够形成嵌合体动物。
(名解)成体干细胞ASCs是指存在于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的细胞,并能分化成该细胞来源组织或其他组织的细胞。
(填空)干细胞分类:按细胞来源分---胚胎干细胞ESCs、诱导的多能干细胞iPS、成体干细胞ASCs。按分化潜能分---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定向的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填空)细胞重编程的方法:1.核移植2.基因诱导(如iPS)。
(填空)干细胞的特性: 自我复制和更新能力—保持未分化的状态;分化能力—不对称分裂。组织工程与再生(单选2个,填空1-2个,名解1-2个,简答1个)
(名解)组织工程学: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在正确认识哺乳动物的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组织结构与功能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构建用于受损后的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修复和重建的生物替代物,从而达到恢复人体器官正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一门新兴学科。
(名解)生物反应器是利用酶或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功能,在体外进行生化反应的装置系统,是一种生物功能模拟机.如发酵罐,固定化细胞反应器等。
(填空)组织工程研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种子细胞、支架材料以及生长因子。(填空)支架材料分类:天然支架材料和人工合成支架材料。
(填空)天然材料特点:无生理毒性、无致癌性。合成材料特点:标准化和易于控制。(填空)细胞外基质分类:结构蛋白、专一蛋白、蛋白聚糖。
(简答)组织工程支持细胞基本要求:①采用非侵袭手段或微创手段即可获取②分裂增殖能力强③功能旺盛④无或仅有极微弱的免疫排斥⑤可连续传代,且传代培养后不发生形态、功能及遗传物质的改变。
(简答)组织工程的生物反应器应满足的条件:生物反应器的形式和结构能模拟体内的生物环境,便于细胞支架复合物的组装,具有生物学刺激的环境,能方便对细胞支架复合物施加适当频率和大小的应力作用,能保证细胞支架复合物不受污染;生物反应器能进行细胞或组织的大规模扩增及批量生产;生物反应器能保证细胞支架复合物各部分充足的营养供应及代谢产物的排除;生物反应器能提供准确的参数控制,如PH,温度,氧气及二氧化碳浓度等,能够根据培养的要求调节并保持恒定;便于清洗和消毒,使用中便于培养液的更换及培养物的获取。
器官移植(单选2个,是非1个,填空1个,名解1个,多选1个。)
(名解)组织器官移植(transplantation)是指用形态﹑功能上相同或者相似的组织器官即移植物,用手术或其他措施植入到自体或另一个个体(异体)的体表或体内的某一个部位,来替代因疾病或者外伤受损而不可自愈或者不可临床修复的原件。
(名解)宿主抗移植反应(HVGR):受者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名解)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发生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宿主与移植物之间的组织相容性不合;移植物中必需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宿主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严重缺损状态。GVHR主要见于骨髓移植后。此外,脾、胸腺移植时,以及免疫缺陷的新生儿接受输血时,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GVHR。
(填空)移植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超急排斥、急性排斥、慢性排斥。(填空)HLA分型:Ⅰ类抗原(分布于白细胞等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HLA—A、B、C;Ⅱ类抗原(主要存在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表面)HLA—DR、DP、DQ;主要涉及HLA—A、B、DR。
(填空)诱导耐受的方法:用照射的方法诱导耐受;药物诱导耐受;抗体诱导耐受。
(细节题)超急排斥(hyperacute rejection)反应一般在移植后24小时发生。此种排斥主要由于ABO血型抗体或抗I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抗体引起的。超急排斥一旦发生,无有效方法治疗,终将导致移植失败。
(细节题)急性排斥(acute rejection)是排斥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于移植后数天到几个月内发生,进行迅速。细胞免疫应答是急性移植排斥的主要原因,CD4+T(TH1)细胞和CD8+Tc细胞是主要的效应细胞。
(细节题)慢性排斥(chronic rejection)一般在器官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发生,主要病理特征是移植器官的毛细血管床内皮细胞增生,使动脉腔狭窄,并逐渐纤维化。慢性免疫性炎症是导致上述组织病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肌再生(简答1个,多选2个)
(简答)心肌再生手段
1、干细胞移植
2、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
3、心肌细胞移植。
(简答)人工心肌的构建包括种子细胞的获取、细胞支架的制备及工程化心肌组织的构建。种子细胞的来源:最佳细胞是容易获得、低免疫原性、具有分化为成熟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包括胎儿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骨骼成肌细胞、骨髓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可在体外无限增殖,又能分化为心肌细胞,因此成为心肌组织工程研究最佳种子细胞来源之一。细胞支架的制备:人工心肌中的细胞支架不仅决定工程化心肌组织的形态,更重要的是为细胞的增殖分化提供依附和代谢的场所;具有良好的生物和血液相容性、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炎症发应和排斥反应小等特性;应用于心肌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最好能使细胞执行其收缩功能。
神经血管再生(单选2个,填空4个)
(填空)人工神经导管三要素:支架、种子细胞、因子。
(填空)血管再生种子细胞:Ecs(内皮细胞)、SMCs(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填空)血管再生支架:人工合成支架、去细胞化血管。
(填空)人工血管移植物:支架型人工血管、组织工程血管。
(重点)脊髓再生主要方法:
维持神经元存活 促进突起生长—神经营养因子
消除轴突再生抑制性因素 —各种酶 抗体 疫苗
促进再生轴突髓鞘化—神经营养因子 少突胶质细胞
组织移植—神经组织移植
细胞移植—施万细胞 嗅鞘细胞 干细胞
生物材料辅助—药物缓释体系 三维结构支架
再生医学回顾与展望(单选1个,简答1个)
(简答)干细胞已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细胞治疗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能分化为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并开始试验性治疗肌萎缩、脑萎缩、帕金森病等退行性疾病。(二)胚胎发育机制研究受精卵进人子宫后研究人员无法接近,因而人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将有助于胚胎发育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胚胎干细胞与基因定位整合技术结合,可深入研究基因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与功能。(三)疾病基因治疗的载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外源性基因的导人和表达,结合其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基因治疗靶细胞。(四)药物筛选目前药物筛选的细胞都来源于癌细胞,而胚胎干细胞可经过体外诱导,分化成各种组织类型的细胞,因而可为药物筛选、鉴定及毒理研究提供更宽广的技术平台。
(简答)干细胞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一)机制维持胚胎干细胞未分化状态的机制,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调控机制以及归巢(游离干胞定向迁移过程)的调控机制等均不很清楚,弄清这些问题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和效果。(二)数量为提供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种子细胞,需要有大量高浓度的分化细胞,目前的技术和操作方法尚不能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三)免疫异体或异种的干细胞移植在应用中会产生排斥反应,如何消除排斥反应或使其减低至最径的程度是一个大难题,需要从免疫基础理论做起,在深层次上解决免疫排斥问题。(四)安全性已有许多实验报告显示,在体外培养几十代的干细胞,不再能维持原先的生物学特性,而变成肿瘤样细胞,这一安全性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临床应用将存在巨大隐患,甚至不可能应用于临床。为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发生规律、机制和拮抗措施,这也是一个大的难题。
(简答)基因治疗面临的问题:一)基因导入系统现有的基因导入系统缺乏靶向性,效率也较低。二)载体目前针对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方案多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其插人或整合到染色体的位置是随机的,因而有引起插人突变及细胞恶性转化的潜在危险。
肌腱再生(单选1个,是非1个,填空0-2个,多选1个。)
肌腱和韧带均由肌腱/韧带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
肌腱和韧带的细胞外基质成分是Ⅰ型和少量的Ⅲ型胶原。
肌腱的愈合过程:炎症期、组织形成期、组织重塑期。
肌腱/韧带再生种子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第三篇:医学导论感想
医学导论感想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医学生在大学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学制与其他专业迥异,他们的课程比其他专业多得多,他们的责任也比其它人更重大。毕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我们用以人为本的思路思考问题的时候,人的生命、人的健康成为了最根本的问题,而负责这一最根本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的,正是我们未来将要成为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身上的责任是重大的,久久不能忘怀在报告厅高声齐读的医学生誓言: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烙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有了这份责任感,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难倒我们,艰巨的课业任务是我们成为优秀医学工作者的桥梁,八年苦读是我们掌握技能的前提,难度是有的,但我们只能面对。我相信有了这份信念,这些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有了成为优秀医学工作者,为人类健康负责决心以后,我开始思考真正优秀的医学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
首先是技术素质,医学工作者的基础素质必为其技术素质。医生天职乃救死扶伤,不懂疾病谈何救死扶伤。所以说过硬的专业技术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做一名优秀医学工作者的先决条件。怎样实现技术过硬哪?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以课本为基础但要超过课本,认真对待如PBL、相关实验等辅助课程,提高知识储备,训练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将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除此以外,我们要明白,医学不仅是一门需要经验的学科,它更是一门高精尖的,不断进步的学科,内容方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我们拥有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
除技术素质外,我们还要拥有相当水平的文化修养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常有人说现在的医患关系水深火热,从我个人的角度看,部分原因是病人不了解医生及医疗本身,客观资源的匮乏也是原因之一,但从医学工作者自身找原因,文化素质及与人交流的能力是大问题。因此,我们还要广泛了解与修身行医有关的社会科学如:心理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创作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素养,改善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由此更好的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救死扶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遵守作为一个优秀医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遵守医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就是对患者的生命负责。我们应在医疗中尽职尽责,不放过一丝拯救病人的希望。同时秉公守法,随时提醒自己病人的需要才是医生的任务,要把一己私利放在最后。讲求方法,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让病人安心放心,乐观的面对病情。
以上几点都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学工作者所必需的素质。我们将要在这几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努力掌握本职技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提高觉悟提高语言艺术,将自己打造成能肩负祖国医学事业未来的优秀医学工作者。
第四篇:医学急救感想
医学急救感想
这学期学了《医学急救》感触挺大的,上学期选修课是《医疗技术与风险》,当时学习医疗技术与风险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说过一些简单的急救、急诊知识,那个时候对急救不是很了解,不过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急救是抢救病人生命,照顾危重突发病患的第一线。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要熟悉急救专业的理论,更要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操作,还要具备常人所没有的耐心和爱心;要在紧急情况下,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理论联系实际,以真心真诚负责的态度对待病人。
通过这10周的学习,使我对医生工作,尤其是急救这方面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老师的教学指导下我了解并基本掌握了心肺复苏、高血压危象处理、止血、呼吸衰竭、心梗、脑梗、中毒等好多突发严重的疾病。
拿心肺复苏来说,各种突发危象病,猝发时都会遇到心跳骤停,呼吸停止,脉搏停止等这一系列死亡体征,这个时候心肺复苏是极其重要的。以前在内科里面老师大概讲过,心肺复苏其实就是清理呼吸道+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自己大概有一点印象,好像就是遇到这种突发事件就是要人工呼吸,然后心脏按压几个。可是通过急救老师详细讲述并实际模拟操作后,我突然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按几下,压几下,呼吸几下。一个完整的心肺复苏流程需要注意各个细节,如:
1、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向病人发问,告知无反应。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观察有无呼吸
3)呼救: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总结一下,一个完整的心肺复苏需要做到ABC三条: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最新的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和终止抢救的指征
(1)观察颈动脉搏动,有效时每次按压后就可触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后搏动停止,表明应继续进行按压。如停止按压后搏动继续存在,说明病人自主心搏已恢复,可以停止胸外心脏按压。
(2)若无自主呼吸,人工呼吸应继续进行,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时仍应坚持人工呼吸。
(3)复苏有效时,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口唇、甲床转红,甚至脚可动;观察瞳孔时,可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4)当有下列情况可考虑终止复苏:
①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②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
③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爆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征时。
据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我们医务人员在抢救病人的时候一定要高度集中,把握时间,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病人的急救。当然,在急救过程中,我们也要及时了解病人的一些其他方面的疾病,以便确定更好的急救方式,避免因其他疾病而影响急救效果,产生或者引发一些其他突发疾病。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其他急救知识,比如:如何止血,经脉和动脉止血的方法,不同与相同的地方。外伤及大动脉大静脉止血措施都是不一样的,有填塞法、绞紧止血法、加垫屈肢止血法、加垫屈肢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结扎法(针对动静脉)等。还有关于突发晕厥,如何急救在洗澡或者剧烈运动中突发的晕厥;中毒时采取催吐、灌肠、冲洗消毒捆扎(针对动物咬伤)等方法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
总之在这学期近三个月的理论学习中,不敢说掌握多少,最起码了解了好多急救常识。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会本着一个医务人员的的水平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好理论知识并尽量争取实践机会,把握住每个细节,努力做到更完善。
第五篇:医学学习探讨
在网上关于这些问题也有很多讨论,我根据网上的一些结论与方法同时结合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就这些问题说说我的一些个人看法,目的是能够更好的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共同进步。一开学进入学习状态:
每当一开学,我总是有两种想法:一是,刚开学,痛恶上学期的颓废状态,抓紧时间,恨不得一天只睡两个小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用上,结果过几天就坚持不下来了。二是,刚开学,大家刚见面,需要调整,结果把学习就放下了,在想到学习已经是一两个月以后的事了。
其实,这都是不会正确的调整自己所造成的。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始终保持巅峰学习状态,要分两步:
第一步:迅速恢复期。具体:
一、作息时间:夜猫改乖猫,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二、饮食爱好:暴吃改巧吃
三、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四、坚持体育锻炼
五、学习要主动
六、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
七、注意整理
第二步:向巅峰学习状态发起冲击
一 目标。
如果一个学生真想学好的话,学生必须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大家不要忘了,我们人类是目标生物,有了目标才有干劲,才有动力去学习。
二 欲望。
这是原动力。学生有动力去学习,这叫做内心燃烧起要学好的欲望,是学生自己要考北大,学生自己要出国留学,学生自己要学好英语,学生自己要学好数学,有了主动性,才符合内心燃烧的原动力。
三 信念。
坚信自己一定能学好,这样大脑的潜能才能激活,才能迅速把能量释放出来。
四 专注。
人这个脑袋只要专注的时候,它的大脑能量才能输出。可是很多人是无法专注的,如果某项学习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学生自己就专注进去了,如果没有兴趣还要训练学生的兴趣,然后还得训练学生的专注能力。
五 全身肌肉高度放松。
人身体的肌肉必须处于高度的放松状态,做到大脑专注,肌肉放松。
没有哪一个学生一定会比另外一个学生更聪明(先天遗传除外),大家的聪明是无法测定的,大家的脑细胞是一样的、脑结构是一样的,大脑的重量也基本相同。人学习的时候,学生的肌肉必须处于放松状态,整个能量集中在大脑,这样它才能高速运转迅速把能量输出。
六 保持心情愉悦和宁静,也叫做快乐。
学习的快乐是一种深层的高贵的快乐,是人进入高度的宁静愉悦状态。那些科学家为什么钻进实验室好几天不出来,学生要是痛苦的话是绝对干不下去的,学生那种快乐别人是无法体会到的,别人以为学生刻苦,以为学生有毅力,那是瞎扯,那叫保持心情愉悦宁静,这是学习上的真正快乐。
七 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一个人在学习上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迅速学会。方法和方法之间的差别可太大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这个主要靠自己平时多练习、多思考、总结,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医学专业学习问题
这是我的一些个人体会:
一、内容多,课程紧,一些问题课下学要很多时间才能解决。
二、压力大,同时对自己过于放松。
三、学习无重点,盲目学习,记得多,忘得快。
如何多途径学习
比如:学习时一些不懂的英语单词可以顺便查查,多积累多运用。利用网络,搜集学习资料。多与学习刻苦,成绩好的同学交流。通过E-mail与学科老师交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