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创新实践的科学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各位学员:上午好!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之一郑重提了出来。这是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理论创新的一大亮点。学习把握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一问题是七一讲话以来全国上下议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看完后我们一起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提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它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如何坚持和完善它?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科学内涵
制度一词在词源上解释有两个义项,一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上班制度等;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是第二个义项,它的科学内涵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经过数十年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
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制度范畴,一是根本制度范畴,二是基本制度范畴,三是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范畴。
1、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为什么说是根本政治制度?有两点原因:
一、是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根据政治学原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国的政体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
二、它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如国家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财经制度、军事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等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位:是我国的政体,是社会制度系统的基础和核心,也是社会制度系统的主要标志和代表者。根本政治制度若是改变了,也就意味着社会制度系统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背离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背离了社会主义。
优越性:第一,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因为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
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是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作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的问题,则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的处理。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名族的平等和团结。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名族代表。当然我们讲优越性并不是说尽善尽美,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2、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的经济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基本政治面貌和经济格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性的制度保障。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民主党派:简单的说就是一台、二党、三九、四民八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
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不是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它们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第三,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或政协,它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每年三月份我国都要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人大会议。
优越性:第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政党制度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开辟了制度化渠道,充分调动了他们投身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第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国民主党派成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民主党派积极建言献策,及时反映不同群体的政治诉求,拓宽了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便于党和政府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第四,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民主党派人士与港澳台同胞有密切的社会联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名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
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能够确保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具有全体人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基层群众自治的形式有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中有职工代表大会。
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名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具体说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制度的文本体现、制度的规范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
今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有法可依,从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4、体制与机制等具体制度
地位和作用:这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化,是社会基本制度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方式。若是没有社会体制机制发挥作用,社会基本制度就会悬空,其维护社会关系、社会性质、社会秩序的目的便无法实现;若是社会体制机制不恰当不适宜,其中的具体制度不完全正确、不具体全面和不相互配套,也会影响社会基本制度的贯彻落实。我们现在强调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求让体制机制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更加适应、更加吻合。
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之间的关系:具体制度建立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之上,既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支配,又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功能发挥的依托。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具体制度是依据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建立起来的。离开具体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既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功能。又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6
配制度,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既是基本经济制度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体现,也是基本经济制度调节收入分配的依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过程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壮丽的日出,那么,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阳光催生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绚丽的花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和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内在地包含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在局部地区执掌政权,进行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成功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 《共同纲领》,确立我国的国体为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济政策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民族政策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系列重要制度,不但为我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提供了基本
制度框架和制度依据,而且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最终确立,完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 ‚七一‛讲话中指出的: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自身经验教训,吸取和借鉴国外经验教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善,依法治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经济上,打破过去的单一公有制,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破除 ‚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建立起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外,我们还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 8 的制度体系,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与道路、理论体系的关系
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道路是发展方向,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理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制度则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解决的是让事业从理念走向实践,从理论变为行动的保障问题。
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这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有机统一于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理论体系是指导思想,是确保道路正确、制度科学的重要前提;道路和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集中体现,道路正确才能促进制度完善;制度科学完善才能保证道路光明、前途远大。正如胡总书记所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社会主义,它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与资本主义有 9
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以及为维护经济基础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三大方面。
第一,经济基础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等,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根本矛盾,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条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高效、快速、健康有序地运行,也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资本主义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一方面,私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根本对立的,并与社会发展趋势相悖的,是严重阻碍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一种经济制度;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只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不可能把人民的福利作为目的来追求,自然也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虽然当前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上的确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制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但这些经济形式并没有构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也没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自然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实质。说到底也只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政治 10
统治和经济特权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此次金融危机就是资本主义本质的大暴露。
第二,政治制度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尊重和保障人权,这就使民主的国体与民主的政体达到了高度统一,保证了把国家中的最大多数人纳入到人民的范畴,成为民主的主体,从而能够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机体充满生机活力。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只讲政体而否认国体,把资产阶级民主说成是超阶级、超金钱、超意识形态的和普适的,掩饰甚至否认其资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本质。事实上,民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抽象的超阶级的民主,也没有什么绝对的民主。民主的发展总是同一定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尽管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表面上看似乎是很民主的,但由于私人占有制度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那么,不论哪一个党派执政、不论三权如何分立,维护资本家少数人根本利益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因此,在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中,劳动人民永远不可能真正当家作主,不可能真正享有和行使国家的一切权力。
第三,思想文化不同。思想文化是社会精神形态的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代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而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则是反映资产阶级的本质和属性的文化,是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虽然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但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必然是以私有观念为特征,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主导下的思想文化必然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这种思想文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异质的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不仅在理论上反对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中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的原因及重大意义 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一)提出原因
1、客观原因:实践的深化发展是制度成型的基础
道路和理论体系我们已经讲了很长时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是第一次被阐述。这是因为制度的形成是需要条件、需要积累的,实践的深化是制度成型的基础。
六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三十多年的凯歌突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制度也慢慢的成型,但远没有完善。正如白岩松所说。
2、主观原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说,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什么时候我们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算比较成熟、定型,或者说建成了。如果只有实践经验,只有理论,没有一套定型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算是建成了。
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南方讲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南方讲话是1992年,按照这个说法,30年时间,也就是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套比较成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距离这个时间还有10年,时不我待。如果我们现在不开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十年后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拿出一个成熟的制度。胡总书记在这次七一讲话中,提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 13
初步的概括,这是十分必要的,反映了我们党的理论,我们的事业的一脉相承和不断创新。
此外,胡总书记七一讲话提出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概括,不是简单地考虑到小平同志说的这个时间表。客观上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也有这样的需要。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共识。这些经验和共识,需要把它稳定下来,长期坚持,就必须使之制度化。我们的改革和探索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子。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和共识,这些来之不易,如果不能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坚持下去,那就非常可惜了。
还有,现在国内外都在热议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我们说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理论和经验,没有物化、固化的东西,人们还是摸不着。有了这样一套成熟的制度,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更好理解了。因此这个概念的提出,也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如我们参观一个地方,学习一个地方的经验,最主要的是学习这个地方的制度。到山东参观的例子。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开两个‚基础‛,一个是‚实践基础‛,一个是‚制度基础‛。我们在充分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 14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基础‛,这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也不能在一片制度空白中凭空生长出来,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发育成形的。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是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所完成的第二件大事的成果结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基本的制度原则、制度价值,乃至制度格局。
(二)、提出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党的十七大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实现了两大理论整合:一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臶、道路和理论体系。二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由原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臶、道路、理论体系的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臶、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体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创新。
2、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一步成熟和升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步入佳境。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理论体系‛解决了如何发展的问题,二者绘就了美好蓝图;有了制度,才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发展佳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们在相当多的事情上不用‚摸着石头过河‛了,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初期,邓小平讲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既不知道路在哪里,又不知道水的深浅。确实,开拓新事业,‚摸着石头过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在再一次面对同样情况的时候还‚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们在相当多的事情上再也用不着‚摸着石头过河‛了,因为过去的成功经验、好办法已经凝结为制度可以让我们照着去行动了,这些制度甚至为我们未来的发展都已经铺好轨道,不用再走弯路,不用再折腾。
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这一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和优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1、符合我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的要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选择。比如,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共同意愿的反映;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状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又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因此,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2、顺应时代潮流。制度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否满足时代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比如,民主政治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各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要适应而不能违背这一潮流。但是,不同的国家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来设计本国民主政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体系科学严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从层次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涉及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等方面,各层次的制度
具有明确的功能和定位。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是具体制度形成的基础,根本制度、基本制度规定具体制度,具体制度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体现。从领域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规范各方面的关系,调节各方面的行为。各层次、各领域的制度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有序运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制度哲学告诉我们,制度是非中性的,不同的制度有其不同的优势群体,不同的制度对社会群体利益的关注是很不相同的。对于中国社会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普通工人农民的国度,制度的安排必须让中国社会最大多数的人能掌握这一制度,能使用这一制度,会运用这一制度来保障自己的权利,行使自己的权力。排斥最广大群众的、少数精英群体自娱自乐的制度,在中国社会不具有政治合法性,也注定得不到最大多数群众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原则,它的制度逻辑究其本质上讲是有利于保证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指向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优越性?共同富裕。邓小平讲过,‚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什么是社会主义内在要求?公平正义。胡锦涛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指向,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既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更着眼于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属性,让社会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信心,也更加期待。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到收入公平的问题,要实现由国富到民富。两提高,两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实施‘两个同步’,一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二是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报告还讲到要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五年之内我们的工资水平可能要翻翻。还有个税改革,就是要缩小收入差距。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是要用来办事的,不是用来当摆设的,更不是用来碍事的。因而制度绩效是评价一个制度优劣的关键指标。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模式决定了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让全国成为一盘棋,把一切经济政治社会资源都组织调动起来,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上下贯通,统一行动,重点攻关解决难题,快速高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完成各种任务。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有力的例证。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但是随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如何在保证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时,促进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容许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如何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是并不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筹兼顾、求同存异,在消除不利于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的不利因素,克服阻碍社会群体创新奋进的不良现象,营造各尽其能的氛围和环境,把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等方面,创造了广阔的制度空间,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人大制度是一种纵向民主,而政协是一种横向民主。
8、具有独特优势。从主体动员、动力源泉、价值指向、运行模式、奋斗目标5个方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
1、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3、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5、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和作用,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举办北京
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并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当然,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处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让我们有了一个大体的制度框架与制度轮廓,让我们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方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邓小平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七大更进一步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处在不断变革过程中。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尚且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如此。不论是用毛泽东的话讲‚草鞋无样,边打边像‛,还是用邓小平的话讲‚摸着石头过河‛,都表明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依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变革的社会状态当然需要制度的不断变革与创新。
制度的真正完善依赖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制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客观必然性,并不是人想当然自我选择与设计的,而是基于客观的社会历史形态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决定制
度形态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并不是我们想完善就能完善的,而要在中国社会经济关系进一步社会主义化的过程中展开。没有社会主义的不断成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一过程任重道远,这一过程没有止境。
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那么,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正确方向的重要支撑,也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已经指导我国取得巨大成就,这就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坚持全面协调、整体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坚持全面协调、整体推进,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也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同时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包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追求,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提出了要求,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等都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因此,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必须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大力推动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4、科学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制度文明。一方面,应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
家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应始终立足我国国情,绝不能脱离实际照搬照抄西方的制度。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现在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美国的金融危机,欧盟的债务危机等,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上登载了西方大量的批评文章,如‚债务危机凸显西方民主缺陷‛,美国媒体文章称‚社会民主主义在欧洲行不通‛等等。
5、正确处理党的制度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关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处理好党的制度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关系,也就是说搞好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极其重要的。这是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管理国家权力。
正因为处理处好上述这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有两处论述了要十分重视抓好党的制度建设。一是在论述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根本点时指出,其中之一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制度。二是从五个方面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指出,其中第五个方面就是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6、要学习、坚持、拥护、执行制度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取得巨大的成就。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欧洲深陷债务危机时,中国却拥有3.2万亿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这是一个很大的筹码。美欧等西方国家纷纷向中国求援,我国也向他们提出一些前提条件。如要求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要求美国放开对中国的出口限制等。)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国的年经济总量由3645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397900亿元,增长了109倍,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长时间、高增长纪录。在世界各国经济总量排位中,中国从1978年的第十位跃升为2010年的第二位。2011年5月,全球语言监测机构公布的21世纪十大新闻中,中国崛起高居榜首。在这段时期内,亚洲曾发生了1997年金融危机,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稳定亚洲金融市场、战胜危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的全球性经济灾难,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相继陷入严重困境。中国及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消费、生产和建设等诸多领域扩大内需,发展对外贸易,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宗旨,坚持决不趁人之危、决不损人利己,与各国和地区通力合作,共渡难关,并最早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对全球经济走出困境作出了重大贡献。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有制度的作用。因此要学习、拥护、坚持、执行制度。不能违背这些制度,违背就会违法、违规。例如家电行业的联盟价就违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规律,地方保护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拉票贿选就违背了选举制度,要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
总之,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个大问题,即是什么、为什
么、怎么样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特色和特殊优势,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几十年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得到不断完善。
第二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民网
【学习路上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对于进一步坚定政治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该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0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二0一七年五月三日期间的讲话、报告、谈话、指示等七十多篇重要文献,分九个专题,共计三百三十段论述。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该书第二篇重点阐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部分精彩论述如下:
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
——《切实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2013年11月12日)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不能把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对立起来,更不能用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来动摇和否定党的领导。那样做在思想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是十分危险的。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2014年1月7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00页
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更多信息可前往中公教育网查看
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各方面党组织应该对党委负责、向党委报告工作。有的同志习惯于把分管工作当成自己的禁脔,觉得既然分管就没有必要报告了,也不希望其他人来过问,有的甚至不愿意党委过问,不然就是党政不分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党委是起领导核心作用的,各方面都应该自觉向党委报告重大工作和重大情况,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做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报告一下有好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事情能办得更好。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加强向党中央报告工作,这也是一个规矩。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2014年1月1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72页
我们必须搞清楚,我国人民民主与西方所谓的“宪政” 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们说的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早就明确了,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不是要否定和放弃党的领导,而是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我国宪法是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反映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党的领导地位。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 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
——《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2014年5月9日)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都同我们坚
更多信息可前往中公教育网查看
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5月26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28日
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要支持和保证国家政权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4页
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4年10月20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47页
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5页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
更多信息可前往中公教育网查看
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2-13页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 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22页
更多信息可前往中公教育网查看
第三篇:创新实践总结
创新实践总结
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创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调动已知的信息,产生新颖的思想,获得新颖成果的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创新过程的核心环节。创新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及其内、外在有机联系的、具有开拓意义的、可以物化的高级思维活动。简而言之,创新就是一种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活动。这样看来,要想根据一定的目的,得到或者生产出新的事物,就必须把创新和创造按照一定的次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目地。
创新与创新实践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时间飞逝,我们转眼间就到了大四,我们不再是纯粹的学习,也要学会自己去创造东西。在大学校园中,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许多缩影。面对各项校园活动的麻木。不是不喜欢,只是不愿做些在他们眼里无聊的事情,他们把自己放逐到宿舍中,用电脑的各种新鲜事物好奇而沉迷其中。每当遇到不懂是事情时他们会想到的是百度搜搜,然而这种情况把自己的思考能力都抹杀了,如何创新呢?他们不愿利用校园的各方面设施,渠道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表演,面对观众演讲,组织能力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懒惰,自闭的表现。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什么都没有学到,就是虚度了美好的光阴。如果对于学习走进校园都是那么不情愿,那如何要创新呢?大学生的这种表现是多么让家人,国家惋惜的。大学阶段,既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又是一个主动去领悟、形成自己东西的过程。怎样处理好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关系无疑对大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是一名学农学的学生,实验成了我们的必修课。说到实验,那就是一种实践,自己动手,亲身经历。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接受的大部分是书本理论上的东西,在大学这三年间,基本上都是一些基础课的学习,我觉得它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丰富、充实,才能消化吸收,真正变成有用的东西。否则,书本知识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上,体现不了它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创新实践。
纵观古今,凡有成者,他们无不具有勇于创新与实践的精神。灯泡的发明者爱迪生为了找到一种合适的材料作灯丝,竟不屈不饶地进行了8000多次尝试。试验初期,他找了1600种耐热材料,反复试验了近2000次,结果发现只有白金较为合适,但白金比黄金还贵重些,这就是说实验失败了。面对这样的失败,一般的人肯定会选择放弃,然而他没有,而是继续尝试着从植物中发掘理想的灯丝材料,先后又尝试了6000多种植物。通过不断的尝试,爱迪生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光明”之光,与其说是电之光,还不如说是勇于尝试的精神之光。其实,我们只要细细想想就会惊奇地发现,他所取得的一千多项成果中,竟没有哪一项不是不断尝试的结晶。“一次尝试,就有一次收获”,他的这句话正道出了他的成功的秘诀。还有研制出雷管的诺贝尔、发现了雷电规律的罗蒙诺索夫、第一次架飞机飞上了天空的莱特兄弟„„他们所取得的一个个惊人的成就,又有哪一个不是创新实践之花结出的硕果呢?
创新是指从产生新的构思、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决策、新的规律、新的方法、新的设计、新的解释,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到这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在实践中运用的过程。创新的成果当其体现在创新思维成果时,既认识成果;而当体现在将创新思维成果应用于实践所获得的创新实践成果时,既事实成果。这就是创新的概念,在我们的创新中,就必须有这样的思维,然后用于实践,才是完整的创新实践。
在创新当中,创新思维方法是很重要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并灵活应用为前提的。所谓创新思维方法并不是意味着创新思维有一套自成系统的、特有的、专用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是指在创新思维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系列思维方法,它是通过对多种思维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而推出的新的综合思维方法。
我觉得我们不能停留在现在,要往前看,不要害怕前方的困难。要勇于创新,勇于探险,去发现新东西。就像我们人一样,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总要经过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的,这才是人生。有些人对一些从未做过的事表示拒绝,这是一种懒惰的行为,更可以理解为是他们不敢尝试新鲜事。这种行为是不可提倡的,因为这样就永远不可能有创新,思维总是停留在过去,对未来总是跟着别人的步伐走,所以我们要绝对杜绝做这样的人哦。不管是什么行业,创新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要想得到生存空间,一要是勤快,另外就是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大脑,敢于创新。
腾讯公司总裁马云,想必这个名字都家喻户晓吧。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幸运的就读该大学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了学生会主席。大学毕业后,他经过艰辛的一段路程,他不怕别人的讥讽,认真做好自己的事。在对互联网的一无所知情况下,他虚心的向人学习,了解关于互联网的事。由于他对互联网有着独特的见解,最后开创了腾讯。给我们的网上生活带来了相当多的便利。他的创新不仅给他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因为我们从中受益,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处,这就是创新带来的好处。
这就是创新,在别的行业是那样,在我们学农学也是一样,只要你能创新,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的。没有创新,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出现。“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论述的结论。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大胆创新,从“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勇敢实践,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这一重大突破,打破了传统经典理论的束缚,他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第一人。但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继续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至此,他始终没有停止探索创新实践的步伐,在67岁的时候又产生一个惊人的想法——挑战超级杂交稻。这是他在杂交水稻上的又一创新之举,袁隆平院士说:“我的个性就是总觉得不满足”。他“不满足”的创新实践激发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使超级杂交稻又一再呈现绚丽夺目的光芒。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新的形象展现在新的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新的特点去适应新的时代,这对每个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大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新形象:敢于创新,重于实践。
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创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除了创新,实践也很重要。有了新方法,不去实践,也只是夸夸其谈,毫无实际意义。学校之所以重视我们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就是想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将新的创意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有利于我们良好素质的培养,同时,我们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我们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你亲自做了,体验了,才会有新的感受,“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重于实践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创新,是一个实践过程。在学习当中,我们了解了创新的规律和方法,知晓了日常生活中大量涌现出来的创新实例,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有名闻遐迩的,也有名不见经传的。这些案例可以说是纵论古今,对比中外,案例中的创新者既可敬可亲,又可信可学,可以使人从中得到创新真谛的启迪。
创新,是人人具有的一种能力。创新不是少数天才人才有的非凡能力的专利,而是人人具有的一种能力或潜力;在这里,创新不再是书院里艰涩的概念和复杂的表格公式,而是人皆能知、人皆可为的一种实践过程。
创新,是成功的秘诀。一部人类文明史,即为一部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火的发现、文字的创造、蒸汽机的发明、计算机的诞生,无一不是创新的成果。本书研究认为:创新兴邦,没有一个成功的国家不是依靠创新之力屹立于世界;创新兴企,没有一个成功的企业不是凭借创新之威在市场上叱咤风云;创新兴业,没有一个成功的人士不是仗恃创新之勇走向人生的辉煌顶点„„
创新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争相创新。不创新就会落伍,不创新就会滞后。我国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要想求生存,要想使我们的国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更要加快创新的脚步要使创新落实到社会每个行业、每个角落。教育要创新,改革要创新,科技要创新。我们应当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克服前边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向创新这个方向迈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育人的理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直接运用。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载体和助力器。
第四篇:实践创新总结
实践创新总结
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的学生缺乏的东西并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动手能力,这是需要实践来培养的,我想,这就是开展实践创新课程的目的。
开始的时候,真的接受不了这么多的作业,因为从高中的题海中出来,是想着大学肯定是很自由的,但是,并不是那样的。到了大学,有证书要拿,就要考试,想要有好的发展,就要做很多的事情。这学期,创新实践课程主要有:讲座的心得体会,钢笔字,毛笔字,简笔画,实践报告,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我想这是在培养我们的文学修养,因为我是理科生,所以我是这样理解的,我缺乏的也正是这样的东西。所以我认为这个创新实践课程确实是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以前我不会写毛笔字,在大二上学期,我们的书法课学的就是毛笔,那个时候我根本不喜欢练习,每次都是上课的时候写几个字,然后一学期下来作业也就差不多了,但是这次就不一样了,因为规定的是每周教三篇,所以要是不按要求来做,累计到最后的话,有的忙了,到时候就不只是这一种作业了,各种老师的作业,还要准备考试,忙不过来,所以只能每周都好好的找时间来写,这样也达到了锻炼的效果,任务也会按时完成。钢笔字,从开始写的时候就没什么规范,以前老师也说过让我们练字,但是谁会注意那些呢,那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学知识,现在,虽然还是要学知识,但是,空闲时间就较多了,有的是时间来写字,因为写字不仅是练习,让自己的字越写越好,更重要的还是有静心的作用,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写写字,因为
写字需要的就是平心静气,一激动,就很难写字,写也是很潦草的。所以练字是以种很好的方法。
读后感,规定的是读《水浒传》,说老实话,在念大学以前除了语文课本上的那几段节选水浒传,我还真的没看过,但是现在要写读后感,要读书笔记,不看怎么能行呢,虽然有电视剧,但是电视剧毕竟不是那么的权威,所以只能看书。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
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还有就是读和专业相关的书籍,我读了《简爱》,虽然和专业知识关系不是很大,但是确实给了我很多的感触,平凡也是一种美,纵使不美丽,贫穷,卑微,但自尊是有的,也渴望平等。丢什么也不能
丢了自尊。
创新实践,是现在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都需要发展的,我们的学生现在在这方面是很缺乏的,所以我想这样的课程是我们现在学生需要的,我也会很认真的做下去。
第五篇:突出科学创新实践体会发言
突出科学创新实践体会发言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是理论之母,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理论需要,也是实践需要。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践悟理论是坚持知行合一、实现学*弄*做*贯通统一的不二捷径,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走心走深走实的客观要求。党校设置的思想实践单元课程,是在思想概论基础上的学习深化和实践拓展,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思想的实践逻辑、实践品格和实践伟力,有非常大的助益,也为我们自觉加强实践锻炼锚定了着力方向和努力路径。
一、突出科学实践,强化学习贯彻
思想实践,就是在思想指导引领下的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围绕各方面实践都做出了系统的论述,指方向、定思路、明要求、教方法,是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展开。本教学板块围绕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重要论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关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等11个方面的重要论述,深入浅出阐释了其实践指导和行动指南作用,充分彰显了科学理论巨大的实践伟力。
党的*大以来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难事好事,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凝结了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科学实践结晶。科学实践不是不结果实的花朵,而是既能生根发芽,又能开花结果。我们要坚持以思想为指导,以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论述精神为实践遵循,紧密结合实际推动学习贯彻走深走实,真正让科学理论落地生根、落地见效、开花结果。
二、突出创新实践,强化提质增效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能动”体现了人有目的的创新创造。实践不是“背书”。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光学光说不做,都是空把式、假把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追求的是高质量的发展,不是量的简单增长,而是质变的累积,因此我们比以往更加依赖创新、更加需要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进行“四个伟大”,我们需要守正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坐享其成。
加快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持续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深化改革、破解矛盾,而不是坐等观望、左顾右盼、止步不前。当前,我们要聚焦聚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原始创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在走出振兴发展新路上创新超越,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创新不仅要在经济建设实践主战场上发力,同样在各项工作上都需要全面创新,强化理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手段载体创新,着力提质增效、开新局,努力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三、突出火热实践,强化担当作为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轰轰烈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群众自己的实践,是由人民群众书写的伟大事业。这样的实践必然是有温度、需要火侯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彻底贯彻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摒弃唯名论,“人不是名称”,而是生动的实践主体。要突出人民主体,打通与群众主人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发动起来,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行动起来、活动开来。
要活化干事创业实践,激发心动力、焕发精气神、迸发新能量,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成为时尚,让创先争优、比学赶超成为热词,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变成潮流。要强化事业精神、担当意识、责任观念,着力解决“上热中温下冷”,让所有冷的温起来,温的热起来,热的火起来,上下一心,左右协同,展现新现象新担当新作为,形成加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