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考试心得(5篇)

时间:2019-05-12 07:0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学考试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学考试心得》。

第一篇:法学考试心得

法学考试心得

不要在某个问题上孤军深入吃力钻研,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先从面开始打下基础,再由面到点寻机突破,作稍微深入的研究,最后再由点到面将深入的认识融合为一个整体。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点也是普遍联系的。将知识点联结成一个网络,考试时不会遗漏要点,论述时全面周到。复习最好应该达到这样一个水平:能够用一根线索将全书主要内容串起来。比如用民事法律关系为线索,可以串起民法。

涉浅水得鱼虾,涉深水得蛟龙,涉深水后回头捉鱼虾,高屋建瓴,自然容易很多。

考试心态问题:根源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我非常赞同,并且认为这同样适用于考试。

但是,我反对把心态简单化,以为树立正确的心态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人推荐很多心理疗法,如“精神胜利法”。我认为这治标不治本,效果有限。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挖掘心态出问题的根源。我认为根源有二:第一,担心考试结果。有人将考试结果看得很重,甚至关系生死,以为考不上就无法生存,结果是心理负担沉重,徒增烦恼。第二,担心考试本身。什么考察基础、考察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等,高深得让考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具体会考什么、怎么考,加上激烈的竞争,实在吓人。

第一个担心,其实完全不必要,我将它归结为“愚蠢”。本人不会算命,也不屑推荐灵丹妙药。我建议,一旦冒出这个念头,马上提醒自己:我是不是在犯傻?

第二个担心,我将它归结为“无知”。无知是很正常的,这种担心只能通过学习解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考试成功,就要研究考试。许多考生只知道埋头读书,却不用心研究考试,却迷信辅导班、辅导书的胡说八道,十分可惜。

考试就是考试,有它自身的规律。考试和学习、能力等不能划等号。既然不得不面对考试,就应该认真研究。不能把研究考试视为“投机取巧”,以为以之取胜不光彩。

我在中国一流的法学院听过课,也上过考研辅导班,买过考研参考书,我的感受是“不过如此”。我最大的收获不是什么考试秘诀,而是能够冷静对待,客观研究考试。一旦将心态摆平,平静地面对考试,考试将不再痛苦。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达到这个目标。

复习范围:正确对待

考研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复习范围。有的学校不指定教材,不公布历年考试题目,而弄清复习范围十分重要。法律硕士联考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联考科目的命题范围和出题依据是两本书: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简称《大纲》)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法规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指南》(简称《指南》)。另外,历年联考题目也是公开的。

划出考试范围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束缚出题人的手脚,使考试内容、形式定型化甚至机械化,但减轻了考生负担。弊端是学生过分吝啬,不愿超越考试范围一步,以为将指定教材知识点记住就行了,不愿浪费精力把握教材内在的知识体系。结果,碰到稍微陌生的问题就怀疑“超纲”,出题稍微灵活就不适应。正确的态度是:指定教材无论厚薄,都要透彻掌握。

有的考生担心考试难度增加,如果仅仅看指定书目会考不出理想成绩。我认为教材内容很基本、很全面,考试的答案全在其中。如果熟练掌握,不可能得不到理想成绩。在书本还没有熟悉之前钻研什么难点、热点或疑难案例,做模拟题,上辅导班,效果会很差。当然,在打好基础之后做这些事情,效果就会不同。

另一个问题是每年考试内容可能有变动。应对之道有二:第一,调动一切资源,收集内幕信息。但是,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宜在这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否则得不偿失。第二,以不变应万变。大家可以验证,历年考试内容都没有大变。考生可以按照上年的大纲和指南准备当年的联考,打好基础,新大纲和指南出来之后再学习调整的部分,填补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这并不费力。

复习深度:假象

因为法律硕士只允许非法律专业考生报考,考的却是法律专业课,不可能考得很难。法学虽然博大精深,法律硕士联考也只能涉及冰山一角。法律硕士联考三门专业课程的考试基本上凭一本《指南》即可应付,而要参加法学研究生考试,通常需要多几倍的阅读量,难与易的差距可见一斑。

在考研复习深度问题上,我的感受是“无深度”加“假深度”。“无深度”,指对选择、填空、判断正误、名词解释、简答之类题目类型,官方的说法是考察基础知识,实际是书本中有现成答案,背诵教材即可。至于如何背,大家可以各显神通。“假深度”,指对论述题,官方的说法是考察能力为主,没有完全现成答案,颇让一些考生害怕。其实,受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的限制,顶多能在一道题目上写出两千字左右,无法更充分地展开。答案的主体框架书本上有,只要在此基础上,翻阅几篇学术论文,填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新观点或者新材料做装饰,以吸引考官的“眼球”,就可以拿到比较高的分数。

如果按照本文下面推荐的阶段循序渐进地学习,把握学习深度就不成问题了。开始阶段要求对某个知识点深入掌握是做不到的,比如上辅导班,老师要求对某问题“了解”、对某问题“理解”、对某问题“全面把握”等等,对于书读得不熟的学生意义不大。复习到最后,全部知识体系一目了然,重点非重点自然会突出出来。

复习阶段:三步走

法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概念繁多,理论艰深抽象,让人感觉不知如何着手。翻阅两三遍,不知所云。幸亏我政治成绩优异是从背诵口号和语录开始,于此得到启发,于是我从教材中摘抄重点语句,死记硬背。记忆熟练后,再深化、展开。碰到试题竟然能生搬硬套。我感到兴奋,又感到悲哀!

我的经验是:不要在某个问题上孤军深入吃力钻研,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先从面开始打下基础,再由面到点寻机突破,做稍微深入的研究,最后再由点到面将深入的认识融合为一个整体。具体而言,复习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不求甚解,“死记硬背”。这个阶段属于打基础阶段,主要任务是记忆基本知识。但是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能理解最好,如果不能理解也不要强求,“死记硬背”效率可能更高一些。拿起书来泛泛的读,不求甚解,只要能对书中的大致内容有一个朦胧的表面印象,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将其中的要点整理出来,反复地看,直到能够背诵。

提问频繁的人大多问两种不必要的问题:一种问题,因为不熟悉书本而问,其实书本中有现成的答案;另一种,因为不熟悉考试而问,问题很高深、很前卫、很有研究价值,但是考试中不大可能出现。应该先打好基础,不要好高务远。

第二个阶段,生搬硬套阶段。将死记硬背的要点展开、深化。死记硬背毕竟有限,不可能将一本书一字一句全部背诵下来。要将要点展开,只要稍微动动脑筋。比如记住了“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尽在其中,在一二三四之后列出“为了……”、“正在进行”、“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明显限度”,稍微阐述,就可以取得一道简答题或者论述题的大部分分数。

第三个阶段,为综合阶段,将前一阶段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体系,突出重点问题并强化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点也是普遍联系的。将知识点联结成一个网络,考试时不会遗漏要点,论述时全面周到。复习最好应该达到这样一个水平:能够用一根线索将全书主要内容串起来。比如用民事法律关系为线索,可以串起民法。

理论重点要深入研究,不拘泥教材要求。理解越深入,面对问题越从容。

可能有人认为这个阶段对考试不是必须的。其实不然。涉浅水得鱼虾,涉深水得蛟龙,涉深水后回头捉鱼虾,高屋建瓴,自然容易很多。考场上万一忘记了某个知识点,理一下知识网络可能能够理出来。刑法和民法所占分值较多,理论要求相对高一些,水平高的考生可以发挥真功夫。可以看一看比较权威的法学本科教材;如果对教材还不满足,再看看法学名家的专业著述,“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出来的话自然有境界,这自然会提升分数。

复习重点:靠自己

考试重点在哪里?当年上某个“押题专家”的政治串讲班,让我醒悟。“押题专家”押了好几道,听众不满,不可能考这么多呀?“押题专家”说:我押的都是重点,今年不考明年考,明年不考……终究要考!

所以,不要迷信一家之言。要认识以下两点:第一,理论核心是重点。法学的理论性和体系性强,考试不能回避。刑法不能不考犯罪构成,民法不能不考民事法律关系,宪法不能不考国家机构和公民权利。第二,考试逻辑。考试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考理论和实际中的热点。因此,考生要关注一切权威性渠道,同时不忽略小道消息。发现重点的途径有:第一,试题类,如法律硕士历年试题、法学硕士考试试题、自学考试试题,司法考试试题。模拟题一般是粗制滥造的,千万不要相信。第二,报纸,一份《法制日报》即可。第三,杂志。首先要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对案例题可能有用。其次看权威的学术刊物,如《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了解一些学术前沿问题,对论述题有益。

下面是本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刑法。刑法的理论核心是犯罪(行为)论,而犯罪论的重点是犯罪构成理论,其内容几乎贯穿整个刑法体系,其他许多内容不过是犯罪构成问题的具体应用、修正或者补充,比如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等,讲的是犯罪构成某方面要件的特殊问题。考试中成为难点的问题,如区分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只要检索一下其客观要件(行为)或者主观要件(自愿与否),问题就解决了。整个刑法分则也不过是犯罪构成在具体犯罪上的展开:但有一部分是以分则的犯罪考总则的知识,对一般犯罪,凭借上述理论就可以解决;对于某些特殊性的规定,稍微记忆一下,也不是难点。因此,学通了犯罪构成就等于学通了刑法,要舍得在这一部分下工夫。我学刑法是将一多半的力量用在了犯罪构成上面,先反复读了几遍,后来将其中要点摘要抄写了下来,背诵下来。刑罚论理论不多,只要看看要点即可。

刑法分则主要集中在几种犯罪上面,即所谓“常见性、多发性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国防利益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几乎可以不看,因为出题的概率小、分值低,出大分题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对于其他犯罪,重点把握财产犯罪(侵犯财产罪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和职务犯罪(贪污贿赂罪和渎职罪)。其中要特别注意区别近似犯罪。

民法。学习民法要以民事法律关系为线索,整个民法多是民事法律关系各要件的具体展开。法律规范是建立民事法律行为的前提,法律事实尤其是建立民事法律行为的关键。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它蕴含了民法意思自治的理念,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多与此有关。如行为因欺诈、胁迫而无效,就在于意思表示不真实。不论复习还是考试,只要抓住这根线索,将各个知识点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位置搞清,很多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比如案例分析题目,好象很复杂,其实只要找出其中的民事法律行为,答案就出来了。

法理学。首先应该注意基本概念,如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法系等。其次,应该关注热点问题,如依法治国,法律与经济、政策、道德的关系。但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不必过于关心,除非总书记有专门论述或者写入十六大报告。如司法独立和司法权的性质,只要记住一句“司法是判断”就行了,作者对司法十大特点等等的长篇大论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不必理会它。

宪法。重点是宪法基本理论、国家机构和基本权利。基本理论和基本权利主要考概念和宪法条文。国家机构主要考条文,最好熟悉宪法条文。宪法考论述题可能性不大,因为重大法律问题往往同时是宪法问题与法理学问题,在一张试卷中不可能重复考。宪法的热点,因为刑讯逼供严重和人身损害赔偿问题,应当重视人身自由;因为宪法诉讼,应当重视宪法监督,特别是对外国制度的介绍;因为人大换届在即,应当重视选举制度。

中国法制史。中华法系几千年,内容太多,又没有理论体系,复习似乎很难。其实,领会了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重点就突出了。学习目的有二:第一,是为了了解中国法制曾经有过的辉煌,树立民族自豪感,坚定建立法治国家的信心,为此要关注中国法制史上的成就,如法经、唐律等立法,“五听”、三司会审、马锡五审判等司法方法等;另外一个目的是批判历史糟粕,肃清封建遗毒,如“七出”、论心定罪、八议等。对于一般性的规定,不必浪费力气。

最后忠告大家,考试成功仅仅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在于报名。现在报考法律硕士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分落榜并不奇怪:如果报考名牌院校,非做最充分的准备不可。另外,虽然都叫法律硕士,各个学校对法律硕士的定位不同,培养方式也有区别,前途判若云泥。

第二篇:医事法学心得

医事法学心得

法学概论课(也称法律基础课)的任务,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教育。对于公安本科院校,按照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靠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灌精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出注重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成为《法学概论》课教学中行之有效、最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

所谓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在法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研究现有案例,释解成文法内容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运用已掌握的事实材料,结合法律规范的要求编写适合讲解的案例,促进大学生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高校《法学概论》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法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依法办事、依法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应用法律知识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但传统的法学教育教学模式往往抑制师生间的交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不利于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渊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教学法,20世纪末介绍到我国,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已成为当前法学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当然,公安院校的法律基础教育毕竟不同于法学院校的法学专业教育,由于教学目的的不同,其学时十分有限。把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意在突出和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不能因此否定法理教学,法律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系统讲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案例教学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是“双主体”原则。“双主体”是指在法律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运用案例,管理课堂秩序,组织学生讨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因此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自主深人案例情境,体验案例角色,在参与质疑、分析和讨论中积极感悟,从而掌握法律理论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是“学”的主体。坚持“双主体”教学原则,是实现案例教学目的的关键。

第二是“互动性”原则。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在学生对案例质疑、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注重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

和沟通。这既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的“主体”角色,更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模式能够克服传统填鸭式教学的缺陷,但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有学生的积极思维相配合。教与学本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但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强调“互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选取的每个案例,其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只能涉及到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问题,与某一种或几种理论发生联系。但由于“法律基础”课学科体系内在的逻辑关系,使得我们所选取的案例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案例主题的选定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服从系统性的要求,处理好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一般来说,根据法律知识点的性质和特点,一些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适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的方法,比如民法、邢法的大多数内容,采用案例能做形象说明和讲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一些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理论,如法的本质与特征、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德治与法治问题、宪法的基本精神等则适宜运用理论讲授。此外,要求大学生“了解”的内容,主要运用“讲授法”,教师只做简明扼要的讲解。而要求大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则要把相关理论讲解清楚,必要时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二、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案例的选择和使用

《法学概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成败与所选用的案例关系密切。《法学概论》课教学选取的教学案例,必须是适当的、具有针对性的案例。案例一般分为典型案例和疑难案例。典型案例,是指能够准确说明某一理论问题的案例,或者是与某一理论相吻合的案例。要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某一理论知识,不仅应当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而且应当通过案例具体加以说明。而疑难案例,是指无法用单一理论直接认定,而需要进行认真分析和综合判断才能分清是非的案例。疑难案例所反映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根据某个理论去解决,也就是案件事实涉及多个法律理论和知识点。编选任何一个案例,都应有目的,要力图通过具体实例讲清1-2个知识点或理论问题,或引发学生的兴趣,加以思考,或加深印象,巩固已学的知识。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或者选择前后相关的一串案例。编选案例时,对该案例的主题是什么,主要人物安排哪些,故事情节怎么发展,重点说明什么法律内容和知识,思考题、案例评析怎么展开等等,都必须合理构思,使案例的情节、人物更典型、更集中,表达更精炼。

《法学概论》课,案例的选取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1.角度。案例的选取,必须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选取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和发生在大学生中间的案例,时间上最好选用近期发生的案例,空间上最好选用本地发生的案例。做到选取的案例既具典型性又兼顾趣味性,能够引起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勾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2.难度。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有适当的难度,使间题的解决必须经过一个思考探索的历程。这样才能够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训练效果。

3.跨度。案例间的知识要有跨度,知识跨度是调动学生思维的最好办法。但案例间的知识跨度要适当。一般来说,案例的知识跨度太小,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跨度太大,学生难以联系许多有关知识,难以作答,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要为案例设计合适的知识跨度。

4.坡度。案例的选取必须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把思维逐步引向纵深。使学生能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其更主动的继续钻研和探索。

5.广度。选取的教学案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选取的案例应当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知识结构。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选取的案例必须是使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后,能够基本回答上来,并做到观点基本正确或正确,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6.长度。选取的教学案例文字篇幅必须长短适中。有的案例比较典型,但是叙述文字过长,全部使用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有的典型案例的某些内容不适合教学使用,但可以说明问题。因此,对有些典型的案例,必须进行“加工处理”,使案情介绍言简意赅,文字长短和内容都比较适当。实践中法律教学案例比较多,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选取。一是可以从案例选编书中选用。二是可以从媒体中的法制教育栏目中选取适当案例。三是可以旁听人民法院的公开审判。[2]

案例经过选择之后,要在教学中使用,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典型案例,首先应当明确在理论讲授中使用,要在备课时安排在授课内容中;其次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理论间题而使用。应当先从理论上讲解其含义,然后再用典型案例加以形象说明,即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以说明。如:在讲授“正当防卫”时,要先阐述清

楚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即:“防卫的目的必须正当,防卫行为必须适时,防卫的对象必须特定,防卫的结果必须适度”。然后再使用与该内容相吻合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于疑难案例,主要是在某一章或某一个部门法的理论讲授完之后在案例讨论课中使用。使用疑难案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握某一法律的立法思想和精神,进而提高法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疑难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不能发现或很快发现案例中需要讨论予以鉴别的问题和案例中隐含的法律理论问题。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当为疑难案例的教学设立设疑、质疑、释疑三个步骤。如:“民法”一章讲授结束后,可以针对“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的效力”、“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等问题选择相应案例进行案例分析。

(二)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地组织、设计和实施。在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中,掌握其基本方法至关重要。

1.对时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控制。合理分配理论讲授时间、案例介绍时间、问题提出时间、学生讨论时间、教师总结和点评时间,安排好讨论问题的最佳顺序。教师还要注意准备案例教学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室布置、多媒体手段应用、相关物理设施等,使学生得到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处于一种相对真实的案例情景教学之中。

2.采用多种形式展示案例。案例教学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根据案情介绍方式和距离远近的不同,可以采取四种形式:阔一是“广播式”,即教师口头介绍案情。它选材容易,使用方便;二是“音像式”,即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案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呈现各种文字、声音、图形、场景、活动、动画。计算机的运用使法律教科书、案例、案情资料、法律法规、学术观点等以光盘、磁盘、硬盘等形式被记录和储存,它能形象直观地再现各种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纠纷、法律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它是运用最多的形式;三是“直播式”,即旁听人民法院的公开审判。这种形式使学校与社会、课堂与法庭、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使大学生亲身体验法庭的尊严和法律运作的实际情况,从而加探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参与式”,即组织“模拟法庭”。让大学生参与其中,既加强能力锻炼,又强化对法律的感觉、体会和认同。案例的展示是案例教学的前提,采用哪种展示形式,可根据案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条件而定。如精读、书写、挂图等,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其音视频的效能决定了较好的展示效果(这也增加了选择案例的难度)。

3.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适当地采用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去,真正从学业、生活、岗位的角度来思考间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可根据讨论的目的、班级人数的多少、学生能力的不同,采取多种讨论形式,如全班讨论、小组讨论等。教师是集体讨论的组织者,由教师提出间题或议题,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最后作讨论总结等。为了保证案例讨论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及时引导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把握讨论的时间进度。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实施计划要做到心中有数,至少对以下的问题要有思想准备: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开始?哪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一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结论是什么等。在讨论中教师应把发言中提出的问题、分析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写在黑板上以掌握讨论的思路和成果。先讲案例,然后再给出理论解释,讲清案例的类型和法律知识点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同一类案例的分析方法,从而由点到面,融会贯通,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交流思想的过程、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讨论达到研究对象和教学对象的统一,教师创造意图与学生接受心理的统一,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励的统一,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一。

4.对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归纳总结和点评。我们在教学中主要从三个层面对案例进行分析:一是背景分析。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任何案例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时代的气息。发生于不同时期和条件下的案例具有内容背景的特殊性。只有揭示出这些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才能比较深刻地认识案例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才能对思想和行为进行深人的分析,可以说背景分析是案例分析的前提和基础。二是主题思想分析。针对案例的内容,运用相应的理论,揭示其包含的法律问题、法律关系,引导大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从而掌握案例的主题思想,这是案例分析的中心环节。三是启示分析。主题思想揭示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启示分析则要在此基础上分析蕴涵在特殊事物中的矛盾的普遍性,以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把案例分析从“就事论事”提升到“就事论理”的思维层面。通过三个层面的分析,实现教学目标。

5.布置适当的案例分析作业题。作业是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形式。而布置适当的案例分析作业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这样的作业,教师不必检查和批改,可以作为下次课案例教学的开始。教学本身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技术处理的过程。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是这两个过程的复合载体,不仅因为案例选择和使用效果包括了这两个过程,而且案例教学本身又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当然,由于公安本科院校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定性,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案例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确实存在很大难度,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提高。

第三篇:安全法学考试

1.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答:1.享受工伤保险和伤亡求偿权利;2.危险因素和应急措施的知情权;3.安全管理的批评检控权;4.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权;5.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6.安全生产和自我保护义务;7.接受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的义务;8.报告事故隐患的义务。

2.《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形式有哪些?

解:《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形式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是行政法律责任的简称,是指有违反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所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行政责任分两类,即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民事责任是指责任主体违反安全生产法律规定造成民事损害,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法律强制其进行民事赔偿的一种法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责任主体违反安全生产法律规定构成犯罪,由司法机关依照刑事法律给予刑罚的一种法律责任。依法处以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的刑罚,是三种法律责任中最严厉的。

3.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决定机关

解: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责任主体,是指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享有安全生产权利,负有安全生产义务和承担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和公民,责任主体主要包括4种。1. 有关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领导人,负责人。2.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负责人,有关主管人员。3.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4. 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和安全生产中介服务人员。三: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决定机关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决定机关亦称行政执法主体,是指法律,法规授权履行法律实施职权和负责追究有关法律责任的国家行政机关。鉴于《安全生产法》是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律,它的实施涉及多个行政机关,因此在目前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下,它的执法主体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是有关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行政责任是采用最多的法律责任形式,这是国家机关依法行政的主要手段,具体地说,《安全生产法》规定的行政执法主体有4种: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针对不具备本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 的安全生产条件,经停产整顿仍不达标的生产经营单位,规定由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予以关闭,这说是说,关闭的行政处罚的执法主体只能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无权决定此项行政处罚,这是考虑到关闭和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会牵涉到一些有关部门的参加配合,由政府作出关闭决定并且组织实施将比有关部门执法的力度更大。

③.公安机关。拘留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由公安机关实施。为了保证对限制人身自 由行政处罚执法主体的一致性,《安全生产法》规定,给予拘留的行政处罚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决定,对违反《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需要予以拘留的,除公安机关以外的其他部门,单位和公民,都无权擅自实施。

④.法定的其他行政机关。为了保持法律执法主体的连续性。界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与 安全生产专项监管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力,《安全生产法》规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的决定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依照有关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履行某些行政处罚权力的,主要有公安,工商,铁道,交通,民航,建筑,质检和煤矿安全监察等专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机构,他们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范围内,有权决定相应的行政处罚。

5.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解: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是指安全生产法律关系主体违反安全生产法律规定所从事的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是危害社会和公民人身安全的行为,是导致生产事故多发和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指责任主体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而触犯法律,不作为是指责任体不履行法定义务而触犯法律。《安全生产法》关

于安全生产法律关系主体的违法行为的界定,对于规范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和生产经营单位依法生产经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安全生产法》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有27种。对规定的27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设定的法律责任分别是: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限期改正,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止建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吊销证照,关闭的行政处罚;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或者其他违法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或者连带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解:《安全生产法》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有7种。对这7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设定的法律责任分别是:处以降职,撤职,罚款,拘留的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的违法行为。

解:《安全生产法》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的安全生产中介服务违法行为,主要是承担安全 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机构,出具虚假证明的,对该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设定的法律责任是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撤销资格的行政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解:《安全生产法》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工作人员的 违法行为有3种:失职,渎职的违法行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求被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其指定的安全设备,器材或者其他产品的,对地安全生产事项的审查,验收中收取费用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对上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设定的法律责任是给予行政降级,撤职等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9.《安全生产法》规定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职责是什么?

解: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10.《安全生产法》对于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是如何规定的?

解: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11.根据《安全生产法》,从业人员的权利有哪些?

解:(1)享受工伤保险和伤亡求偿权(2)危险因素和应急措施的知情权(3)安全管理的批评检控权(4)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权(5)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

12.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特别重大事故和重大事故是如何划分的? 解: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这里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13.依照《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哪些?

解:依照《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14.《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是如何定义的?

解: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5.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及职业病危害因素?

解: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16.1)安全监管监察人员是指哪些人员?

答:是指县级以上政府安监部门、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从事安全监管监察、行政执法的安全生产监察员和煤矿安全监察员。

2)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是指哪些人员?

答: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

3)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是指哪些人员?

答:指从事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危险化学品的登记人员和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的人员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等。

1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制度把职业病危害分为三类,分别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措施?

答:(1)职业病危害轻微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与评价报告、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应向卫生行政部门备案;(2)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应当进行审核、竣工验收;(3)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除进行前项规定的卫生审核和竣工验收外,还应进行设计阶段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卫生审查。

18.企业安全生产许可的一般条件有哪些?

解:(1)管理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2)资金条件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3)人员条件: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4)设备设施及技术条件: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5)预防条件: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6)程序条件:依法进行安全评价等(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19.论我国安全法律体系

答:安全法律体系是指全部现行的、有不同的安全法律规范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 整体。我国安全体系具有3个特征:(1)安全法律规范调整的对象和阶级意志具有统一性;(2)安全法律规范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3)安全法律规范的相互关系具有系统性。安全法律体系的框架,是指安全法律体系的立法结构。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安全法律体系框架:(1)从法律的位阶上看我国安全法形成了法律、法规、规章、法定安全标准、司法解释等自上而下的系统的安全法律系统框架。

(2)从普通法与特殊法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安全法律体系内同一层级的安全法中,安全法律规范有普通法与特殊法之分。在安全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共性问题有《安全生产法》

等法律、法规来确定普遍适用的原则、方针和 基本制度;在安全领域内存在的特殊问题则有《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特殊法来解决特殊性、专门性的法律问题。(3)从法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综合性法与单行性法。综合性法不受法律规范 的层级限制,单行法的内容则只涉及某一领域某一方面。(4)从安全法律内部构成上,分为安全法律部门体系与专项安全法或分支法律体系。

20.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有哪些?

答: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的投入和实施;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21.试论述如何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答: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应当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承担主体责任,并对未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导致的后果负责。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负责。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物质保障责任:1.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2.保证依法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规定;3.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二)资金投入责任:1.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确保资金投入满足安全生产条件需要;2.按规定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3.依法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4.保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资金。

(三)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责任:1.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按规定委托和聘用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注册安全助理工程师为其提供安全管理服务。

(四)规章制度制定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五)教育培训责任: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教育

22.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答: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23.何谓工伤保险的无过失补偿原则?

答:认为职业伤害不可避免,职工无法抗拒,工伤保险不强调造成工伤的原因、过错及其责任,只要确定职工在法定情形下发生工伤,就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24.哪些情形应认定为工伤?

解: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5.哪些情形,视同工伤?

解: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26.工伤职工有哪些情形,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解:

(一)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二)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三)拒绝治疗的;

(四)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

27.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发生哪些情形,应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解:

(一)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弄虚作假将不符合工伤条件的人员认定为工伤职工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请工伤认定的证据材料,致使有关证据灭失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28.职工哪些情形,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解: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29.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工作造成伤亡时,而本人有一定责任的,能否算作工伤?答: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因工作原因造成的伤亡(包括因工随车外出发生交通事故而造成的伤亡),即使职工本人有一定的责任,都应认定为工伤,但不包括犯罪或自杀行为。认定职工工伤,给予职工工伤保险待遇,并不影响企业按规定对违章操作的职工给予行政处分。

30.女职工的特殊保护的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包括企业按国家法规规定,不得安排妊娠、哺乳的女职工从事严重有毒有害作业和繁重体力劳动;女职工生育和施行结扎手术,应按规定给予休假;对女职工的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要给予保护。

第四篇:卫生法学考试

卫生法学(science of health law)是研究卫生法律规范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律学科,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卫生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人们在卫生保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卫生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法人、其他组织、公民等在社会卫生管理和医药卫生预防保健服务过程中,依据卫生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卫生法律责任。是指卫生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卫生法律规范规定的义务或约定义务,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医疗机构。是依照法定程序规定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护公民健康为宗旨,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康复活动的社会组织。.医院。是具备有一定数量的病床医务人员和必要的设施,通过医务人员之间的集体协作运用医学科学的技术,对病人特定人群健康人群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诊疗病人照料病人为主要目的已达到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的医疗机构。执业医师法。是在调整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一是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护意识的合法权益和保护人民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血站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公益性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法 是调整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药品监督管理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授权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活动强制性实施质量监督的管理的法律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据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具有突发性,突然发生、突如其来、不易预测;②具有公共卫生属性,针对的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③对公众健康的损害和影响要达到一定程度。2.卫生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答:卫生法律关系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也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但其具体内涵有所不同。在每一个具体的卫生法律关系中,如果缺少了其中某一个要素,卫生法律关系就无法产生和继续存在。(1)卫生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卫生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亦即在卫生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在我国,卫生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2)卫生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卫生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权利”,就是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双方当事人所赋予的实现己方意志的可能性。它可以表现为权利人有权作出符合法律规定的某种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实现己方的意志;也可以表现为权利人有权要求对方依法作出某种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己方的意志。“义务”,就是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双方当事人所规定的必须分别履

行的责任。它包含二层含义:一是义务人必须依法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作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便实现权利主体的某种利益;二是义务主体负有的义务是在卫生法规定的范围内为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对于权利主体超出法定范围的要求,义务主体不承担义务。(3)卫生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卫生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卫生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与健康产业有关的物品;健康相关智力成果或精神产品。4.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得条件(1)必须是独立的法人(2)投资总额不低于两千万人民币(3)中方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中所占的股份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4)合资合作期限不超过20年(5)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6.执业医师不予注册的条件

一、不予注册的情形:1.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2.因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二年的3.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二年的4.甲类,乙类传染病传染期,精神病发病期以及身体残疾等健康状况不适宜或者不能胜任医疗,预防,保健业务工作的 5.重新申请注册,经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机构或组织考核不合格的6.卫生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对于不符合条件不予注册的,注册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天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执业医师注销注册注销注册:指经过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出现了不能或不宜从事医师执业活动的情况,卫生行政部门收回医师执业证书的制度1.死亡或者宣告失踪2.受刑事处罚的3.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的4.因考核不合格,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考核还不合格5.中止医师执业活动满二年6.身体健康状况不适宜继续执业的7.有出借,出租,抵押,转让,涂改《医师执业证书》的行为8.卫生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8.医疗事故鉴定原则。预防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1.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主观上具有过失2.医疗过失行为造成患者人身损害3.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此外,还要求猪蹄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法行为必须是发生在医疗活动中医疗事故的分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怎样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答:①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② 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③ 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

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

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④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允许患者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并提供相应证明。⑤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⑥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9.不属于医疗事故情形(1)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的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2)在医疗活动中由于病情异常或者患者特殊体质而发生的医疗意外不属于医疗事故。(3)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不属于医疗事故。(4)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不属于医疗事故。(5)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6)因不可抗力(如火灾、地震、山洪暴发等)造成不良后果的。10.献血法规定临床用血的法律规定有哪些?答:《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不得买卖。血站、医疗机构不得将无偿献血的血液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目前,我国医疗临床用血是献血者无偿奉献的,而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是供血浆者有偿提供的。因此,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献血法》还规定,临床用血的包装、储存、运输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血液用于临床。这一核查制度是确保用血者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血源传播疾病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应根据献血法规定,确保采血安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采供血管理规定有哪些?答:(1)采血规定《献血法》规定,血站采血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制度,为献血者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血站对献血者必须免费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身体状况不符合献血条件的,向其说明情况,不得采集血液。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间不少于6个月。严格禁止对献血者超量、频繁采集血液。血站采集血液后要建立献血档案,并发给献血者《无偿献血证》。血站采血必须由具有采血资格的医务人员进行。必须使用一次性采血器材,用后销毁并作记录,防止交叉感染。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检测,保证血液质量。血站应根据医疗机构的用血计划,开展成分血配制,不得单采原料血浆。

(2)供血规定血站发出的血液必须保证质量。《血站基本标准》明确规定,血站发出的血液必须标有供血者姓名、血型、品种、采血日期、有效期、采供血机构名称和许可证号。血液包装、储存、运输必须符合标准要求。特殊血型需要,省卫生行政部门与外省协商调配的血液,需方血站再次检验合格后,提供给医疗机构。11.传染病防治原则 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12.传染病紧急措施1.限制或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封闭或封存被传染源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及相关物品4.控制或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5.封闭可能造成传染源扩散的场所 13.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1)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2)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卫生环境;(3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人员;(4)具有保证所经营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16.自愿捐献器官的原则第一,公民有权捐献或不捐献其人体器官,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欺骗强迫或者利诱他人捐献人体器官;第二,捐献人体器官的公民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应当以书面形式表示;第三,公民已经表示捐献其人体器官意愿的,有权随时予以撤销;第四,公民生前表示不愿意捐献器人体器官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捐献、摘取该公民的人体器官;公民生前未表示不愿意捐献器人体器官的,该公民死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献该公民人体器官的意愿;第五,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摘取未满18周岁公民的活体器官进行移植17.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意义?答:(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2)是国家对重要岗位专业技术人员执业的准入控制;(3)是加强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医师素质的重要主措;药理(4)是遵循国际惯例。

29.第一代头孢菌素:对头孢菌素分类及特点比较

用较二三代强,但对G+菌作用弱,可被细菌产生的G-菌作酰酶所破坏,有一定肾毒性。B-内主要用于耐青霉素萄菌所致轻中度感染(呼吸G+的金葡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于第一代,对。二:对G+菌作用略逊用,对铜绿甲单孢菌无效,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G-菌有明显作但B-性低于第一代,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对多种肾毒菌所致肺炎,症,胆道感染,用于治疗敏感菌血感染尿路感染及其他组织器官及第一二代,etc三:对G+菌作用不杆菌类,对G—菌包括肠菌有较强作用,对铜绿假细胞菌及厌氧酶有较高稳定性,B-内酰胺性对于危及生命的败血症,基本无肾毒膜炎,脑重感染的治疗,肺炎,骨骼炎及尿路严重的铜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能有效控制严四:对B-G+,G-菌均有高效,对性。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无肾毒细菌感染。用于治疗对第三代耐药的30.苯地平子临床抗心绞痛方面硝酸甘油,普萘洛尔,硝有何异同药理作用是松弛平滑肌,?1,硝酸甘油的基本是血管平滑肌,尤其及小静脉舒张,使全身小动脉作用大于舒张小动脉,其舒张小静脉肌耗氧量明显下降尔主要通过阻断心脏2,可使心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B普萘洛受体舒张期延长而降低心肌耗氧量量钙据抗药可使心肌收缩力3,硝苯地平降低心肌耗氧减弱,松弛,心率减慢,负荷减轻,从而减少心肌耗总外周阻力下降,血管平滑肌心脏氧。输送血管及小阻力血管均有本类药物对冠脉中较大的扩张作用,阻力,的灌注。解除痉挛,可降低狭窄冠脉的增加缺血区环,改善缺血区的供血和供此外还可增加侧支循氧。31.品、以受体作用理论解释阿托眼的作用阿托品:阻断毛果芸香碱和肾上腺素对碱受体,括约肌使瞳孔扩大,(1)扩瞳M胆压升高膜拉向边缘,造成眼内压升通过扩瞳作用使虹(松弛瞳孔2)眼内高角间隙变窄,;(3)调节麻痹从而使前房度降低毛果芸香碱:晶体变扁起折光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受体,M能直接胆碱缩瞳尤其对眼内压明显。(1)的 本品可激动瞳孔括约肌缩小,M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胆碱受体,表现为瞳孔2)降低眼内压通过虹膜根部变小,间隙扩大,使眼内压降低。从而使前房角(3)

调节痉挛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动眼神经兴奋环

成悬韧带放松,造变凸,远物。屈光度增加,晶体本身弹性难以看清约肌,肾上腺素:兴奋瞳孔括托品弱,使瞳孔扩大,作用较阿升高喝调节麻痹持续时间短,眼内压32.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不同点。比较药物零级动力学消除答: 物半衰期不随剂量的不同而(1)药物零级动力学:药改变,面积与剂量成正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浓度与剂量成正比(平均稳态动力学消除:2)一级量增加而延长;药物半衰期随剂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不成血药浓度—时正比,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当剂量增加时,血药浓显著增加,AUC)量不成正比平均稳态浓度与剂33.翻转”什么是“肾上腺素作用的性地与?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少激动肾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上腺素受体,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却能妨碍去甲肾素受体激动药与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α受体结合,们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它翻转为降压,这个现象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34.物。请列举出五类抗高血压药((1)利尿药:氢氯噻嗪;平、2)钙通道阻断药:硝苯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维拉帕米、地尔硫卓;(3)药:剂:卡托普利、依托普利;②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沙坦氯雷米克林((沙坦类)③肾素抑制药:药:4)交感神经抑制②神经节阻断药:①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樟磺咪芬③断药:药:利舍平④肾素受体阻断α受体阻断药:拉贝诺尔。受体阻断药哌唑嗪,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β血管扩张药:(、5α平滑肌药:开放药:二氮嗪肼屈嗪;①直接舒张血管)②钾通道35.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血比较肾上腺素,去甲肾上管的影响。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心脏激动 导系统和窦房B1 作用于心肌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 受体同肾上腺素较弱 力加强使心肌收缩结的缩力,B1

受体 加强心肌收缩

加强心肌收快心率,力,加速传导

加速传导加心率整体情况下,加快心率

慢,且由于血管强烈收缩,可反射性减新排出量反而下降 血管血管的 激动小血管

体a1受体激动a1B2激动受受体,管强缩 血管收皮肤黏膜肾血冠脉血管舒张,皮 使骨骼肌血管肤黏膜烈

收缩 血管最为强烈肾血管也显著 收缩,激动骨 骼肌和肝脏的 血管 血管舒张B2受体 血压量时收缩压 浓度较大时,小血管收缩占小剂压升 心脏兴奋收缩升高,舒张 优势,收缩压压升高,外周脉压

和舒张压均升高血管舒张,舒高不明显,大剂

浓度降低时,张压下降差加大,较压舒a1量时,收缩效应减弱,大,脉B2张压均增受体仍敏感,故

收缩压升高,舒压减小张压下降

第五篇:法学理论读书心得

关于社会控制与公共交通新条例的感想我在阅读《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第一章《文明和社会控制》中,社会控制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

首先,在本书中提出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而这种支配力直接是通过社会控制来保持的,是通过人们对每个人所施加的压力所保持的。施加这种压力是为了迫使他尽自己本分来维护文明社会,并阻止他们从事反社会的行为,即不符合社会秩序假定的行为。而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道德、宗教和法律,我们就其中的道德来说,在希腊城邦文明中体现为传统规则,这是伦理习惯的一种近代形式,当伦理发展的结果产生了道德体系时,就出现了一种法律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试图将法律和道德等同起来,使一切道德戒律本身也成为法令。这便让我不禁想起了近期热议的话题——“不给老弱病残让座车长和乘务员可拒载”。

《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的一项规定》在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接受了审议。规定公交车乘客不给让老弱病残让座罚款50元并有权拒载。这项规定引起了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市民的热议,争议的焦点无非是政府和司法机关是否应该通过社会控制将道德行为上升为法律约束?我认为这一案例正好契合了《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这本著作中的观点,即上述提到的社会控制。

当然,针对这一规定,有市民认为让座这一行为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弱势群体应受到尊重和保护。老年人表示支持这项规定的出台,认为乘车更有“底气”了,有法律为其“撑腰”。而有的市民则表示反对,认为“一旦上车买了票,就相当于和公交公司订立了合同,公交车有义务把乘客送到相应的站点,作为车长和和乘务员是没有权利因为不让座而单方面解除合同”。公交公司也表示并不乐观,相比于现在的“软性”文明劝导,“硬性”的规定当然会更好管理,但是可操作性有多强呢?关于这项规定的争议充分体现了社会控制是否被社会成员接纳?

我们平时所讨论的行为约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约束,一个是法规约束,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内涵,所以才有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依存的说法。坐车让座的问题属于道德范畴,一旦对不让座给予经济处罚就属于法律范畴,然而道德是不能够考法律来加以强制执行的。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倡尊老爱幼,这本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不让座的现象盛行的时候,只能说明我们的国民整体素质底下,价值观念有待提高。

另外,我们对公交弱势群体与公交强势群体的界定:公交弱势群体是指老、弱、病、残、孕以及抱小孩,在公交车上不能够很好保护自己的群体;公交强势群体是指其他的正常人员,能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自身安全的群体。现在郑州市既然把乘车让座行为上升到法律的层面,那么就法律的严苛行来讲,是否应该明确规定什么样的弱势群体享有优先待遇?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标准去衡量老弱病残呢?什么算老?是不是要规定个年龄段?倘若如此,中国规定年满60岁的人颁

发老年证,那么请问59岁不算是老年人吗?我们不应该让座了吗;什么算弱?有钱有势开私家车的算不算强?那坐公交车的又算不算是弱;什么算病?是不是有医院的诊断书就算病?如果在车上有人突发心脏病,却没有就诊书,按法规,他是不能享有优先坐座位的权力呀!什么算残?从表外特征看,瘸子瞎子这种在公交车上无法正常保护自己人身安全的人坐座位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是身体素质较好的聋子哑巴算是残疾人,难道也应该享有坐座位的待遇吗;这就是这项法规出台后带来的可操作性问题。

再者,我们谈谈车票代表的权力与义务问题。坐公交车买票,一旦购买了车票,一项契约便随之产生。坐车者购买的是权力,理应享有公交公司提供的快捷、安全的服务;而公交公司也应履行义务,提供空间和安全的运输。既然乘客购买的车票没有差异,那么所享受的服务就应没有差异。如果说非要让座,是不是应该像买火车票那样,有个坐票和站票之分?

综上所述,郑州市颁布城市公交条例的规定是通过社会控制的手段将道德上升为法律约束,这正是国家的职能,并通过法律来行使。然而它的强力是否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施,则是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问题!正如书中耶林所说:背后没有强力的法治,是一个语辞矛盾——“不发光的灯,不燃烧的火”,那么一个不能实施强有效操作力的法规如何进行社会控制?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法律将道德进行社会控制是违背法律的根本精神的。首先,一般人的态度是反对服从他人的专横意志,但却愿

意过一种以理性为准绳的生活,而目前,我们所缺乏的,正是对法律和对道德的一种信仰,而信仰则是对某种主张主义极其相信、尊重,并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也是希望法律所体现的道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其次,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的局限性需要道德和宗教来弥补。而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控制手段,是存在于人们的认知或是社会舆论中的不成文的,道德几乎涉及到人们日常行为中的一切行为。因此,道德又具有法律的性质被人民普遍遵守,将这种外在的约束真正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才能将法治与德治完美结合。

下载法学考试心得(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学考试心得(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学校内实践心得

    法学校内实践心得 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参见了校内实践,通过此次实践我发现自己身上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也让自己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也让我意......

    法学暑期实践心得

    暑期实践心得 这次我们法学院组织的“法律进我家”,暑期法律实践活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我们实现 了这次活动的初衷,那就是要让法律观念深入人心。作为这次实践的一名参与者我......

    教育法学考试题目

    教育法学考试题目 一、名词解释: 1、学校:学校在法律上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 2、教育政策:是一定政党......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 1、法的基本特征 14 法的基本特征是法所独具的并以此区别于其他上层建筑现象的种种重要属性。 ①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它向人们提供的行为模式具......

    刑事诉讼法学考试试题

    刑事诉讼法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种类划分的根据,主要是()。 A.证据与案件事......

    法学人生考试答案

    选择题(63分) 1、哪个国家的法学专家对成立初的人大法律系影响巨大? (3分)     A.苏联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1940年代的著作《中国之命运》是谁写的() (3分)     A.主的 B.......

    刑事诉讼法学考试大纲

    刑事诉讼法学考试大纲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一、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一)诉讼的概念(二)诉讼的特征二、刑事诉讼及其特征(一)刑事诉讼概念(二)刑事诉讼特征三、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

    法学旁听审理心得报告

    法学旁听审理报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法学学生,我更深知实践的重要性,在老师的要求下,经当事人同意,2016年7月5日,我到古冶区人民法院旁听了原告刘赤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