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语文高考阅卷总结[推荐]
2018年高考语文学科阅卷总结
2018年,西城北区有二十多位教师参加了高考语文学科阅卷工作,分布在散文阅读、微写作、作文阅卷组。现将相关总结整理,供老师们参考。
一、散文阅读第20题阅卷分析
(一)一、题目要求
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不同:
1、在细节的描述上更加具体,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出蚌壳由小变大的过程。
2、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孩子的喜好有直接关系。
3、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如奔向自己家里的八仙桌,往来于桌子与水缸之间。
作用:
1、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
2、表现出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
二、考查意图
1、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形象、表现手法的赏析(第一问的指向:如细节的处理,河蚌仙女形象的分析,主观色彩的程度分析——“不同”的角度:具体,主观,生活化)
2、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既是“比较”,就少不了对两段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第二问,这样写的作用——想象,对作者的影响)
三、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及反思:
1、语文基础薄弱
“水缸”二字各种变形,如写成“水缺”的大有人在,还有写成“水罐”、“鱼缸”的,甚至将“仙女”写成“鲜女”令人啼笑皆非。
反思:看起来是低级错误,但猜测如答案有“铺垫”二字,一定错得更为惨烈。建议日常教学在学生的答题文字上也应有严格的要求,错别字要扣分,更要有效的纠正。
2、“套路”痕迹严重
看起来第二问是“作用题”,但不同于套路的“内容结构表达” 反思:这都是我们教出来的的,一看此题属于“作用题”,就按照“内容、结构、表达”套用……
解决办法:真正读懂文本是关键
A.关注语言标志:第四段的冒号后面的内容——答此题的关键
B.表述整体要一致,不是只看个别关键词,还要看整个句子意思的指向,是否合理 C.一看“作用”就关注套路,一定要看清问什么(3、4两个段落“不同”的作用)
问的是“手法”,还要关注两段“内容”的归纳 每道题的职责担当不同(关注全文的是下一个题),要尊重文本 所以,严格说此题答作用题“套路”中“引出下文的……”都是有问题的,但能写出“引出下文的……”通常是我们教出来的听话的好学生。
其实,答准本题的思路稀松平常,读懂文本列出3、4段每段在涉及到“河蚌仙女”故事的时候到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就能准确地完成本题的作答。
3.对散文主旨理解偏差
一上来就过度解读文本,将主旨解读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之类。甚至连“奋斗”等时代热点大词儿都上来了……还有局限于个人对故事的“原生积累”,纠结于故事的核心是河蚌仙女还是田螺姑娘
反思:还是我们教出来的,答每道题每一问都要扣主旨,扣思想感情,而当主旨和思想感情不是特别好挖掘的时候,考生就去生搬硬套时代的主旋律。
4.“上位概念”写不出
本次散文阅读似乎没有直接考归纳概括题,但其实在考查手法鉴赏的时候是会涉及到的 看答案要点中的“在细节的描述上”,“主观色彩”表达,“生活场景”表达等无一例外都是在手法鉴赏时必备的“上位概念”。但考生少有能准确表达出来的。反思:“上位概念”的概括其实是关注到的,但主要训练的是在长文本阅读中概括。所以学生不会迁移。其实这种高级的概括在文学类文本中也是应该关注到的。
聪明的答法,现实中自己的如何如何(扣住了“现实,自己”)自己家的水缸如何如何……(扣住了“生活”)写出“一盘一盘菜”(扣住了“具体”)
4.分“两问”答题的“矫枉过正”。
严格分两问答题的应该都是我们反复训练的“好学生”答法,但在具体表述时将“内容”要点答到“作用”,或者将“作用”要点答到“内容”也是常见的、考生失分比较多的地方。反思:到底是分两问写,还是杂糅写?(看来各有利弊)
摘点的功利指向(之前指导学生按问按“点”答题,这是一种“答题技巧”的指导;但如果今后指导学生“杂糅写”是不是又会指向“机心”的误区。
也许应该分类指导:基础好的学生必须厘清概念,严格按问按点答题,这是阅读指导中必须恪守的底线和规律。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紧要关头应该鼓励其将能想到的要点一并列出。
5.答题字数超出规定区域。
无法正常评阅 反思:我们经常跟学生说最低的答题要求就是将答题区域写满,所以推断答案超出规定区域的考生大多是听话的学生,或者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对他们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必须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否则贻害无穷。
6.说来一笑各种版本:
情色版:写出了作者对仙女的欲望……
希区柯克版:仙女从水缸底部一步一步(挣扎着)爬上来…… 幻灭版:写出了水缸对作者精神上的长期刺激……
反思:其实文本不难理解,答成这样许是紧张所致?
四、思考与建议:
1、真正读懂文本
特别是一轮复习的时候,不要“套路为先”,而要恪守“问什么,答什么”。可以将阅读文章和题目分两次发给学生,强制学生看懂文章,做好整体主旨和脉络的梳理,批注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阅读测试题发给学生。
2、真正关注《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和近三年的高考真题
这一点我们在复习备考中是关注了的,但还不够坚决。
模拟题在某种程度上是“滞后”——即模拟的是前一年的高考题。作为语文教师,对模拟的处理一定要做到精练精讲,比如重点抓几个区(例如西城、海淀)的模拟题,找寻其与历年高考真题的内在关连。绝不要盲目刷各个区县的模拟题——盲目刷题必然导致的后果是疲于奔命,效率低下。
比如高考之后,有人发现这篇阅读选文出自《读者》,估计必将掀起2019年模拟从《读者》找寻阅读资源的狂潮,但如果就此步入歧途,一定得不偿失。
真正挖掘高考真题和《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才是正解。
例如本题的命意,很像考试说明《心灵的篝火》44题(P41),梅里雪山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考查的是考生理解文本核心要素(“梅里雪山”如同本题的“河蚌仙女”)所起的作用,进而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与主旨。
所以高考命题真的是有依据的,不是全盘高仿前一年的高考题,我们不能总是亦步亦趋,应该找好抓手,摸索规律,有效备考。
二、散文阅读第20题阅卷分析
(二)一、近5年散文阅读题型比较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本次阅卷心得进行总结,现将2013到2017年5年的北京卷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分布总结归类如下:
1.梳理概括题:连续5年出现梳理概括类题目,概率很大,但是在2018年的散文阅读题里面没有出现相应的题型;
2.句子含义题: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两年出现了句子含义类题目;
3.赏析题:在2016年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赏析题:写作手法赏析、句子赏析;
4.题目含义理解(赏析)题:2016年出现题目含义理解(赏析)题,此种题型在2018年高考中再次出现;
5.构思匠心题:2015年、2017年中出分别现过1次构思匠心题,2017中题目说明更详细,给考生的提示更充分;
6.开放型题:2013年和2014年分别出现过开放型类题目;
7.作用题:作用题在近5年的高考中都未出现过相应的题型,因为对于考生来说,该类题目已经形成了较为熟悉的答题思路,因此本次考试中很多考生受到了“套路”的影响。
二、试题分析
散文阅读第20题原题表述是: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审题后我们发现,本题十分明显有两个小问:不同点和“作用”。1.不同点
对于不同点,很明显的一点是第④段的描述比第③段的描述有更多的细节描写;不容易区分的是后两点答案,即: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有“我”)以及发生在我家。后面两个区分点乍一看似乎很像,其实如果细细琢磨,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分的:首先考生较为容易得出来的一点应该是发生在我家,即这个故事更现实,是和我的生活相联系的,这也是读文本后较为明显的一点区别;但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实更加强调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产生的影响之深,从而为下文进一步阐释我的文学梦从水缸开始的原因以及对“我”的好奇心的激发。
2.作用
此“作用”非彼“作用”。最关键的两个字是“这样”,“这样”指向题目前半部分的表述:即第④段和第③段对于河蚌仙女不同的表述,而非普通的“作用”题。此问可以乘着第1问来回答,找到了不同点,依据不同点则很容易得出这样写的作用:突出了河蚌仙女的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即对我以后写作的影响;进一步点出来对“我”以后写作的重要意义的原因则是表现出来的孩童的好奇心、天真。
三、学情分析
在阅卷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以下几点:
1.将此“作用”题与曾经讲授过的“作用”题相混淆,很多考生写出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等套路词语;
2.在“不同点”及“作用”两问中,分别都有不同程度的漏点情况,即考生思维不够全面;
3.答题所涉及的文本范围不够清晰,在很多考生的答案中涉及到了后文及整篇文章主旨所涉及到的内容。
四、教学建议
2018年散文阅读共有3道题,第21题为题目含义理解赏析题,曾经在2016年的考试中出现过一次,对于考生来说较为熟悉;最后一题为开放类题目,也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出现过,因此也不会慌了阵脚。但是在考试现场,当考生在紧张的情绪下看到第20题的时候,可能会直接套作用题的思路进行答题,这也是本题失分最突出的一个原因。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精确总结近几年的高考题型,进行归纳总结;
2.让学生对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每一种题型做到心中有数,真正理解每种题型的答案是怎么得出的,而不是死记硬背;
3.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即考试的时候带着脑子去,读懂试卷上出题老师的意图是什么,绝不能一味地生硬地去“套”答题套路;
4.一定不要空题,让学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思维呈现在试卷上。
三、散文阅读整体情况阅卷分析
【现代文阅读第20题】
一、题目分析
作为阅读题的第一道简答题,考察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题目明确要求分析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何不同。考察学生精读语段,比较、辨析信息不同,并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要审清“这样写”指代什么,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表现写法的鉴赏。
二、考情分析
1.不理解试题指向
只看到文章第④段……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忽视限制语:“对河蚌仙女梦想”,看不清限制语,就会泛泛而谈,盲目落笔。缺少对应、概括归纳意识。问到“对比”,不清楚针对哪个点进行对比,只是简单的将③、④段中故事描述不同的地方一一复述列出。
2.缺乏对文章的深阅读
大致浏览文章内容后匆匆落笔,造成信息遗漏;一般可以答出第一条,后面两条很少同学能答出来。
3.语言表述能力较弱
对主旨思想有相对准确的把握,但是却不知如何分析文章,从而有效组织完整、全面的答案,导致最后的答案只有只言片语。缺乏到位的概括,表述时要点不突出或缺失。4.错别字多,字迹潦草
三、教学建议
本题作为阅读题的第一道主观题,考察内容较为基础,仅限于对文章部分内容的精读、概括、比较,但是结果不是很理想。原因在于平时基本功训练不到位。在日后教学中应更加注重: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浮躁,习惯跳读、略读,且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内容。日常教学应加强训练学生一句句读文章,并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对文本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主旨思想有准确的把握。
2.打破做题的思维定式。就题论题,就文本说文本。而不是套定式,说空话,答题全凭自己理解,动不动就上升、抬高。训练学生认真审题,圈划题目中的要求、限制语;题目是靶心,只有看清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培养规范答题的意识。明确了试题指向后,先构建答案的框架,明确要点,再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力争做到与题目要求一一对应,所做出的回答要点覆盖全面,语言到位,避免答非所问情况的发生。
4.夯实书写整洁的基本功。在平时教学中督促学生练字,养成书写美观的习惯。
【现代文阅读第21题】
一、试题分析
考点:此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作者思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其实是在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C层级)和鉴赏评价的能力(D层级),这在《考试大纲》中属于跨级的两项能力,对学生要求较高。
考查意图:作者选择文章物象时,是具有特定的意图的。答题时,就要求学生从物象对作者用意、对文章的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考情分析
考生答题中主要难点在第一问中,对于文章整体思路把握不清,对文本理解不到位,因此出现两种较常见的问题:第一,在回答问题中,有一部分考生直接摘抄原文相关信息,并未进行整合、加工;第二,在表述上没有抓住关键信息,即“水缸”、“好奇心”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因此,考生的解释不清楚、透彻,尤其是没点破“好奇心激发、维系文学创作”的作用,或只含糊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对文学启蒙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针对考题的命题趋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思路,把握作者写作意图,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全文,而不仅仅着眼于局部。
2.加强此类文本的阅读训练。文学类文本意蕴深厚,且象征性较强,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大量的阅读与练习,提升学生对此类文本的理解敏感程度。3.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答题时句间须有更清晰的逻辑,而不能随意作答。4.注意强调学生书写,卷面整洁很重要。
【现代文阅读第22题】
一、试题分析
本题有延伸题意味,既要读懂文本,又要与实际生活联系,引发学生更加宽泛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语文的应用性。试题要求明确,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阅读对象的限定是“非文本”,感悟应建立在阅读对象基础上,体验与感悟之间应当有内在的联系。本题较为宽泛,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有区分度,同样的对象,相似的经历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二、考情分析
1.审题不清,答题随意。
阅读对象为“非文本”的要求已经非常明确,但有些学生仍视而不见,或者打擦边球。如果对象没有选择正确,整个思维链条的开头就已经偏离,后面的感悟再有深度,表述再有文采,也只能算跑题。2.思路局限,行文拘谨
因为要结合自己的经历,有些学生就感到茫然,还有套作的现象。因为阅读对象的选择有些随意,导致体验与感悟之间缺少逻辑性,感悟的深度就无法实现。
三、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试题的灵活性,以提升学生的应变力;深度发掘文章,力求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悟文章内涵和特点,增加学生对文本“如何写”的借鉴能力,并能学以致用。2.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以多种形式开展阅读,除了教材、名著、校本,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例如结合游学,走进生活,收获感悟,提升内在的修养和境界。既有老师的引导,也有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自己认识并收获的思维过程,是老师不能替代的。
四、微写作阅卷分析
(一)一、试题分析
2018年的微写作题目,仍然坚持2017北京语文高考的思路,紧密结合名著阅读来考。考查作品覆盖了高考说明所涉及的《论语》《红楼梦》《红岩》《边城》《老人与海》《呐喊》《平凡的世界》七部名著,三道题入手角度虽不同,但都着眼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内容——“读”与“写”。从“读”来讲,七部名著都考查了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对文学名著内容的了解,从而产生所思所感,感受其中的“可悲可叹”,获得“教益”,从而形成自己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对于真正阅读过七部名著,或者只阅读过其中一本的学生来讲,难度并不大。从“写”来讲,三道题的考查虽各有侧重,题1着眼于运用“排比”“比喻”抒写教益,题2着眼于“简述”人物情节,体现“可悲可叹”,题3着眼于为人物写“评语”,但其实质都是回归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质上——熟练运用雅正的语言、多种表达方式、方法来进行精当的表达。考查难度平易,此次阅卷的第2题尤其是。
题目2要求: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此题从读来讲,着眼于通过阅读的三部名著,抓住令自己“感”“叹”的人物、情节,形成思考;从写来讲,不外乎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所以整体来看,考查点其一,所写人物形象首先要符合原著对人物的定位,情节要准确,不可张冠李戴;其二,叙述要紧扣“可悲”、“可叹”,内容要充分;其三,对人物的“悲”“叹”要评价到位、深入、清晰、有层次。
二、学情分析
第2题的考查虽则平易,但很多考生没有仔细思考题目中“可悲”“可叹”二词的意义,表现平平。从读来看,所写人物形象不符合原著,情节、人物性格定位均与原著不符,甚而至于出现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从写来看,叙述上,对人物情节叙述不准确,或泛泛而谈,所叙内容不能充分突出人物令人“悲”“叹”的特征;甚至无视题目中“既可悲又可叹”的双重要求,将“悲”“叹”两词合并为一,只叙述了人物的悲剧命运、经历中的悲惨事件,完全没有自己的“悲”“叹”;或将“叹”狭隘地解为“赞叹”,而忘却了“叹息”、“叹惋”等意,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叙、议逻辑不通之处。
所以透过考卷种种不理想的呈现,不难发现一个实质的问题就是,在“读”与“写”之中还横亘着一个更实质更关键的因素——思考,而这恰恰是人的根本,更应是教育者、语文教师的根本。没有“思”,空有读,我们的孩子只能掉入书袋;没有“思”,空有写,我们的孩子只能是舞文弄墨的技术工人。当然,透过考卷种种不理想的呈现,我们还能发现一个现实的危机就是,我们的孩子品味语言,细致推敲语言的能力正在逐渐丧失,甚而至于我们羞于字斟句酌,将之斥之为咬文嚼字的矫情!殊不知,斟酌推敲语言,准确、精彩地表达是语文学科不能回避的专业属性。所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阅读,细致地品味语言、字斟句酌,实在、深入地思考,从而吸纳、感动、形成思想;再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的种种方式方法,以我笔写我心,才是我们最须做的。
三、教学建议
由此,三道微写作题的考查实则是提示我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改革大潮中,我们还须坚守语文的根本,坚守语文教学的阵地:培养学生良性的语文学习习惯——字斟句酌,体味语言魅力;阅读吸纳,获取思想力量;写作释放,展示个性风采。
所以对于2019年的微写作备考,或者说对于未来的语文备考,我们的关键在于让读——写——思,真正发生,深入学生的血脉!深入学生的灵魂!
五、微写作整体情况阅卷分析
(二)高考语文北京卷从2017年起增设名著阅读考查,分值为10分,在微写作板块呈现,考查学生对规定的12部中外名著的阅读的精度和理解的深度,力图在“是否读了?”“是否想了?”“想的深浅”三个层次实现对学生的区分。意在以考试为导向,引领学生走进跨越时空、深入人性本质和本源的精神宝库。应该说,从引导学生“真读书”的角度,高考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可贵的探索,可以预见,这样的努力和探索还将持续未来一段时期,这样的坚持和执拗相信也极容易得到广大教师和考生的理解。
一、试题分析
我们先来看2018年的高考微写作原题。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试题仍然延续三选其一的命题形式,其实质是允许学生在名著阅读方面有偏好,或者说承认学生阅读有偏好这个事实。考虑到①和②都是三选一,所以整个题目实际就变成了七选其一,涵盖了《考试说明》中2018年要求的七部名著。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学生没有读全这七部名著并不影响学生在该题目上获得高分,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读过”而没有“想过”则会有一番苦头(至少命题者是这么想的)。
三道题目中,①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②③考查“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
先看①,题目从四个方面作了限定:阅读范围限定了《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三部名著,答题内容限定了“从中获得的教益”,语言形式限定了“一组排比比喻句”,字数限定了“120字左右”。从名著阅读的设题意图来看,在四方面限定中,“从中获得的教益”当然是核心,但是在阐发的过程中,恐怕很大程度上会受“排比比喻句”的制约。当然,这一组排比比喻句可以是以博喻的形式阐发共同或不同的教益;也可以是三个主体的三种比喻,阐发三种或一种教益(三个主体可以同属一部作品,也可以分属不同作品)。比喻手法的运用,当然以与教益相关者为上。从命题方面来看,题干作如下阐述是不是更好一些?“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选择至少一部作品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中,题目也从四个方面作了限定:阅读范围限定了《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三部名著,答题内容限定了“简述这个人物形象”,人物选择限定了“既可悲又可叹”,字数限定了“150-200字”。四个方面的限定中,“简述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形象”是核心。“可悲”与“可叹”,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可悲”意为“令人悲伤;使人痛心”,落脚点在“读者”对人物性格、命运、遭遇等的感受和理性思考上;“可叹”意为“令人叹息,令人感叹”,可以是悲叹、叹惋、慨叹、赞叹等,落脚点也在“读者”对人物性格、命运、遭遇等的感受和理性思考上。要求学生“简述”,而学生的内心活动更多的应该是“简评”。从命题方面来看,题干作如下阐述是不是更好一些?“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的既可悲又可叹之处。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中,题目也从四个方面作了限定:阅读范围限定了《论语》,答题内容限定了“写一段评语”,人物选择限定了“孔子的众弟子之一”,字数限定了“150-200字”。四个方面的限定中,“为孔子的一名弟子写一段评语”是核心。评语即“评论的话”,其内容可以包括被评者的身份、性格、习惯、表现、业绩、优缺点和需努力的方向等。因为第13题考查的《论语•先进》选文涉及孔子的三位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所以本题在举例式列举时避开了这三位弟子,这并不是说学生答题时不能参考上述选文。鉴于本题“喜欢”的前提限定,考生在谈“缺点”的时候还是应该慎之又慎,把握好“度”。这样的一段评语,其样子大体相当于文学史中的人物简介,其依据当然只能是《论语》而不能是其它艺术作品。由于《论语》是文化名著,是儒家经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要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至于人物形象,既不是文化经典的重点,也未必该成为学生阅读的重点。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吃到了一道好菜,应该会记住是在哪家饭店就餐,但未必会知道这道菜是哪位厨师做的。对于文化经典,恐怕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中名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方为正途;否则,大量考生只能在《侍坐》篇中转圈圈。
从表达方式的要求来看,①偏重于议论抒情,②偏重于记叙描写,③偏重于议论。表达方式的选择无难易之分,只是根据不同的表达要求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而已。
三道题目难度相当,只是难点不同。①难在形式——一组排比比喻句;②难在“可悲又可叹”的理解与界定;③难在根据文化经典谈“人物形象”。如果试题难点所在恰是命题考查点所在吻合,那就是命题者的喜事,也是广大教师和考生的乐事。如果拿今年的这组题目与去年的这组题目做一比较,恐怕还有很多或许有趣或许有益的话题。现将2017年同组题目抄录如下,方便各位比较之用。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二、学情分析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在参加高考之前连一部规定的名著都没有读过的考生,可谓少之又少;而在阅读的深度上,其水平则可谓千差万别。换句话说,绝大多数考生答题出现问题恐怕不会是因为“没有读过”,而是因为“没有读深”;更准确地说,是没能在试卷上把自己阅读名著的精度和理解名著的深度体现出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是因为时间紧张。在目前的试卷长度下,学生留给大小两个作文的时间非常有限,在“10分”与“50分”的利益权衡中,很多考生很可能会采取“丢车保帅”的策略,在微写作部分草草了事。
二是因为审题能力差。例如①虽然规定了120字左右的字数限制,会不会有考生根本视若无睹,只是以写满空格为标准,空耗了更多精力?②虽有“既可悲又可叹”的明示,会不会有考生只是顾及其中一个方面或者只是陶醉于讲述自己所了解的人物?③虽然要求给“孔子的弟子”写“评语”,会不会有考生给孔子写评语或者只是讲述孔门弟子的事而写的不是“评语”?至于在写评语时有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我在感情上是同情的。
三是“作文”意识不强。本质上,语文的大小作文也是问答题。这话没错。但是如果考生仅仅把大小作文当成问答题来作答恐怕是愚蠢的。因为作文(包括微写作)的阅卷一定会考虑成文的整体性。如果有头无尾或者首尾皆无,恐怕会吃亏的。
四是语文其它方面素养不足。例如①受困于“比喻”这一从小学开始学习的修辞手法,②受困于“可叹”的准确含义界定,③受困于“评语”的一般写法。这些知识本身与名著阅读无关,却一定会影响甚至极大影响学生在名著阅读考查方面的得分。顺便说一句,学生的审题能力差,本质上绝对不是所谓的“粗心”,而是学科素养低。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哪怕时间再紧张,也一定会在最短时间内发现题目关键的所在。
五是阅读名著停留在“看热闹”层面。看过没有?看过了!讲的什么?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不知道!如果读到这个份上,也就无怪乎在考场上只有故事而没有思想了。更为可怕的是,阅读如果停留在“故事”层面,最终结果一定是连故事也记不大清了。
三、教学建议
以上所有的原因中,名著阅读本身的问题是核心问题。而解决学生“浅阅读”的问题,不能放手给学生,必须依靠教师。我一直认为,微写作的备考,人物的理解是重点;而人物的理解,必以把握情节为前提。这两年的高考试题也验证了这一点。既然这样,教师是不是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从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对重点情节理解精,对重点人物理解深?必要时是不是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评述文章。其次,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微写作部分涵盖了当年《考试说明》要求的所有作品,理论上,考生只要精读其中一本就可以应付考试,未来还会是这样吗?我看未必!大家公认的区分度好的试题是2017年微写作②以花喻人,而这道试题恰恰只涉及《红楼梦》一部作品。从命题方面来看,如果一道试题要包容更多的作品,其要求必然走向宽泛,其结果必然是答题泛化,难以精准区分考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深度:恐怕这也是命题者所不愿意看到的。未来,当命题者放开手脚的时候,有可能三道题目只涉及三部作品但是对阅读深度要求更高,那些没有按要求读《考试说明》规定的所有作品或者只是了解故事梗概的同学,一定会叫苦不迭。与其这样,不如我们未雨绸缪,从高一开始合理安排名著阅读要求的篇目,做到阅读全覆盖,考试无遗憾。
再次,高效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固化习惯。特别是进入高三之后,备考时间有限,学生练不完,教师讲不完,所以一定会在练习的环节和内容上有所取舍。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时间多么紧张,微写作的训练,教师的评阅和讲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少了这两个环节,学生练习的认真程度就会大打折扣,训练的价值也就几近于无了,学生甚至会不断固化不良习惯。教师在评阅中,可以通过赋分让学生清楚自己当下的水平,通过批改为学生指出进步的方向。在讲评中,可以与学生一起剖析典型案例的优缺点,也可以以题目带动某个或某些人物的形象分析。总之,学生的优良习惯是在一次次高效训练中得到固化的,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是在一次次的有效指导中得到提升的。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当学生在我们的指导下语文素养得以大幅度提升时,在考场上自然也就能更加从容镇定,信手拈来,也就离名著阅读“启迪智慧,提升自我,认识社会”的终极目的更近了一步。
不当之处,恳请各位指正。
五、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作文题目由引题正文及要求三部分构成。引题第一句话“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直接点明今年参加高考同学出生的特殊性,新世纪出生的同学已走进高考考生,这也和年初各个年龄层的人都大肆回味18岁的社会热点现象相关联;引题第二句话“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这样特殊节点上出生的青年成人了,而这18年是祖国飞速发展的18年,特别是2018年3月19大的召开,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有什么独到的地方,引入一个相对宏阔的时空中。
正题则非常明确简洁,命题命体:主标题新时代新青年,二个宏大的概念;副标题谈在 祖国发展中成长则给出限定。接着明确文体写议论文。
要求三句话则是强化议论文三要素的要求,论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试题非常明确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及表达能力,其中最重要 的是对三个核心概念的新时代、新青年及祖国发展的界定阐释及关系建构
学情分析:
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不能清晰地梳理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几个核心概念缺少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独到的切入点;二是缺乏逻辑思辨意识;三是对于当下时代及国家现实的认知较为浅显;四是自我融入时代融入现实的思想淡薄。五是学生思想较为趋同,缺乏个性鲜明,思辨深邃的佳作。
教学建议:
一是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在平时的授课中渗透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教育,比如我们每周利用校本报纸新知周报美文版及新闻版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二是注重教研资源在课堂中的深度灵活的运用,比如一模作文阅卷总结时提出的北京卷风格“讲政治,念家国,感时代,审生活,选呈现”,依据这样的表述我们把2018年1月到5月中旬的时政热点以时文选粹的方式编辑给学生,同时考前一周给学生进行了热点关键词的作文提纲训练,其中就有新时代我们一起出发这样的文题呈现,同时提示学生在总结自己18年的人生体验时注意融入时代融入社会,使得学生看到这样的文题不慌乱;三是注重逻辑思维训练,注重让学生梳理并建构清楚作文题目中出现几组概念且概念间的关系如何表述清楚;四是注重紧跟时代的新的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
总之,现在的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四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察,越来越注重和时代社会接 轨,就要引领学生真正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国家是怎样的,不回避问题,但更要给他们积极阳光正向的引领,让他们真正学有所成,回馈国家社会,成就自身。
六、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二)试题分析:
论文题目是“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要求学生准确把握2000年到2018年期间“新时代”的特点和这期间成长起来的“新青年”地特点,并能体现“新青年”在“新时代”中的成长。
这其实是要求学生写作不能单纯的“坐而论道”,作为高三学生、已经成人的中国公民,更应该关注时代发展、国计民生,写作应该为济世经邦服务,应该体现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有感情有温度的“红色写作”。
学情分析:
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两新只说一新,结构层次平行铺开,不会层层深入分析;好一些的只完成“规定动作”,说清楚“在新时代新青年成长”;更好一些的同学能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有“自选动作”,比如辩证分析、如何处理“新”与“旧”等。
教学建议:
要训练学生思维,使其有深度和辩证性;要关注国内外时政,形成自己的素材库;要对新闻背后的社会热点、国计民生、大国博弈等,有所思考;要训练学生写好议论段,突出说理去除大段叙事。
七、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三)试题分析:
今年的作文题“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由主副标题组成,题目相对较长,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从考察内容上来讲,依然具有北京往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
该题目需要关注三个要点:新时代、新青年、成长,并要求考生从中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这道题目保证了考生一定有话可说。小到身边事,大到国家事,小到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大到国家重器的建设等,都可能引发考生对自己的成长与祖国发展的思考,积极展现新一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学情分析:
1、审题不清。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关注到本题其实是一道关系型作文,应该从新时代、新青年和成长中建立有机联系,而只从一个方面来谈,比较普遍的问题有:把作文写成了祖国发展的大事记,或者列举一些名人事例,没有体现出新青年等。
2、空洞地唱赞歌,缺少论证力量,缺乏感染力。许多考生写作的内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有祖国的发展,也有自己的成长,但是缺少论证力量,感染力欠缺。
教学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切题应该是我们写作文的一个基本要求。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还是应该加强审题训练,保证学生不跑题,不偏题。
2、加强素材积累。写作中既要关注社会热点,文化传承等,也要展现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把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3、强化文体意识。日常教学要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比如这道作文题,就应该写成议论文的样子,有论点、论据、论证,而不能写成似是而非的文章。
八、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四)考题分析:
试卷上所呈现的考题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不可分割,它们之间是互为补充的。A.新时代与祖国发展,发展成就新时代,显示为时间关系为近十几年来,可以将新时代与发展视为互指,二者可替换。B.新青年,指考生自己或他们这一代人。C.发展与成长,发展指祖国这些年在各领域的典型变化、成就;成长指新青年因(随)祖国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包括认知层面、行动层面,或说包括心理特征、行为习惯、价值追求、精神品质等。
副标题界定了主标题,不能够泛谈。根据提示,标题可变换为:A.谈新青年在祖国发展中成长。B.谈新青年在新时代中成长。C.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新青年。
题目外显为关系型作文,主副标题可以互为条件:祖国发展可以是新青年成长的条件、环境,新青年成长也可以是祖国发展的前提、助力,可单向写,也可双向写;同时,题目又内隐比较性思维,过去、现在、未来的比较,新与旧的比较;而且论题关系比较复杂,新时代与新青年,祖国与个体,发展与成长。
九、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五)试题分析:
议论文“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是一个关系型作文,要求考生讲清楚个人成长和祖国发展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两者之间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也可以写新青年如何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在写作过程中,要把握住“新”,既要突出时代特色,又要从00后的独特思考。本题紧扣时代脉搏旨在引导考生思考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关注时代的发展与趋势,从而合理定位,规划人生。
学情分析:
本题在审题上难度不大,多数考生都能切题,即围绕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但“新”字体现不够,流于空洞说教或励志宣言,立意不够高;论据的选择上欠新颖详实,可读性和感染性较差。
教学建议:
首先,坚持全面育人。如果学生从心底里不认同我们的国家,如果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不上来,那考生就不可能在高考的考场上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高水平的、体现时代特色的好文章来。
其次,个别考生存在文体不清的问题,为此,在平时的阅读和表达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文章的表达方式及特点,通过对所学作品进行归纳、分类等梳理,形成文章的体裁意识,并积极创设表达情境,在实践中练习。
十、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六)试题分析
本次议论文考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度,具体表现在考察学生是否具备大视野,深思考,真情感。
所谓“大视野”,在于是否能够进行宏观大图景描绘、能否在新旧时代大对比中挖掘原因、能否从不同领域、不同事件中抽象出问题实质,能否将平时知识储备和感性认知充分调动后快速形成理性思考。
所谓“深思考”,表现为是否能够围绕“时代与青年”的联系进行深入细致探讨,对其中的关系进行“抽丝剥茧”或“层层剥离”,而不停留在简单的互相影响上。
所谓“真情感 ”,是考察学生是否真的对当今社会与国家现状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平时对社会问题较为关注,且已有一定程度思考,且愿意为社会和国家变得更好去努力。带着这样充沛的情感,才能有独特的真思考。
所有高于现象的判断,优于标签的分析,异于常人的“自己”都不是临场发挥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质变式爆发”。最终作文考察评价的不只是写作能力,还有文章背后的那个“人”。欲立文章,先得立“人”。
学情分析:
“一叶障目”式审题:没有统观全局的意识,盲目抓住一点,任性倾撒全部所知。视野过于狭窄,认知浮于表面:没有视野,不关注生活与社会。无法将自己的视野和认知形成理性思考:只描绘,无分析。
口号式论调泛滥,虚假式情感凸显:所有的泛泛而谈都源于对时代和青年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建议:
一、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以人为本,同时调动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索。以责任感为培养目标,让学生成为对时代有用,对自己充满价值感和成就感的人。
二、开阔眼界,提升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能力。视野广博是形成理性分析的基础,一个人思维的深度跟他视野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人们日常做判断,是在掌握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来做的,掌握的信息越丰富越全面,考虑的才越可能是重点,结论才越可能接近真相。因此读书不是一句空话,读好书,读经典,博采旁收;与人交流,和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聊天,会补充或巩固原有的想法,或激发出新想法。
三、作文教学应当是基于学生写作特点的发挥。就应试而言,基于学生自身特点或擅长的领域进行知识储备也是应当的。
四、作为作文中必不可少的论据,不在数量,在于恰确,在于为议论服务。但论据的多样性,充分性也必不可少。论据可以是个体事迹,可以是群像,可正可反。
十一、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七)1.试题分析
⑴ 外显为关系型作文。
祖国和新青年互为条件关系或因果关系: ⑵ 内隐为比较型思维。
题目中隐含着动态过程:原来、现在、未来,新旧不同,国家青年皆如此。⑶ 论题关系复杂,强调思辨性:新时代与新青年、祖国与个体、发展与成长等等。⑷ 关于“发展与成长”
发展:祖国近些年各个领域的典型变化、巨大成就; 成长:考生或一代人因祖国发展而产生的变化。⑸ 用意:①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②引导青年学生多将视线投注到国家和社会的变化中,并思考自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2.学情分析
⑴ 文体意识模糊。议论文最大的特征是说理,而很多同学没有“说理”的意识,把文章写成了抒情性的文字,比较常见的一个模式是:第一段扣题“新时代新青年”;第二段写在国际地位上中国有了很大提升,“我很激动”;第三段写在科技方面中国有很多成就,“我很欣喜”;第四段写在文化方面中国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很欣慰”;结尾高呼“厉害了,我的国!”根本就不是议论文,而是高唱赞歌的抒情性文章。
⑵ 没有观点。衡量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观点是否明确,但没有观点的文章非常普遍,很多同学还是没有建立起关于议论文的基本观念,只是把题目的要求又写了一遍——新时代中新青年在发展,却没有明确地写出自己对这个命题的认识、观点。
⑶ 结构不清晰。有些文章段间关系、句间关系模糊,需要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辨析思考,在紧张的阅卷过程中很容易吃亏。
3.教学建议
⑴ 提醒学生一笔一划写字。卷面整洁清晰非常重要,清楚先于美观。
⑵ 审题是重中之重。在安全区间立意、构思,才能首先保证自己的作文在一、二类中,要提醒学生力求使自己的作文切题、合题。
⑶ 帮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使文章规范化。
⑷ 在结构上,提醒学生注意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性,并清晰地表现出来。在段首提炼出该段的中心句,或是运用表示转折、因果、并列、假设等关系的连词,都是不错的办法。
⑸ 提醒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并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十二、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八)今年北京卷的作文受到了不少的争议甚至是诟病,阅卷前人们都担忧考生的文章多会表现出一种假大空文风。阅卷结果表明,此言不虚。喊口号、表感激、明心志成了大多文章的鲜明特色。(喊口号,人民日报社论——如“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有光,中国便不在黑暗”“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表感激,生为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狂妄的民族自信。如,一篇作文,上来第一句,“首先,我先表个态,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明心志,非常多的文章的思路都是主体段落,每段举几个例子,结尾表达作为新青年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表达了自己未来的报效国家的志向。绝大部分文章结尾段都非常空洞)绝大多数考生将文章写成了“祖国赞歌”。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议论文写作思维问题。二是题目呈现的倾向性问题。
受到较好议论文训练的高三考生,拿到任何一个议论文题会自然按照审题、概念辨析、确定观点、寻找论证,分析论证等思路来构思文章。本题看似题目“新时代新青年”平平无奇,但却内设了“新”的概念。学生关键就要举例分析新时代、新青年都“新”在哪里。按照议论文写作的思路,首先是要辨析概念的,“新时代”、“新青年”它之所以称之为“新”,它新在哪里?当下的新时代和过去相比它的特征是什么?是科技智能化时代,是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还是充分尊重人的自由选择的新时代?这一点上考生做的极其糟糕,少有人能从议论文说理的角度,来谈“新”的本质特征,基本都停留在事实层面,胡乱举一些中国的科技成就。所以很多考生新时代的特征极其不明显。常见的一种类型文就是,新时代我们需要ABC。或者新时代有ABC,举例说做到了ABC。(ABC即创新、开拓进取、奋斗、工匠精神)这些品质放在哪一个时代都是可以的,并没有呈现出新时代的典型特点或新青年应具有的品质。这类文章究其原因,没有仔细结合题目来写,只顾把考前积累的材料往上搬。所以,今年阅到的不少文章 “不像议论文”甚至“不是议论文”。
上述现象的产生我觉得题目的引导有一定关系。考生对于自己题目的理解比较固化、窄化。没有说“新”一定要体现在政治、科技层面。“新”或者“祖国发展”除了政治、科技、器物层面完全可以体现在社会层面、思想观念层面。但是,原题“祖国”政治性的引导太强。就如同,去年《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一题,为什么学生都涌去天安门拍照,因为天安门是共和国的象征。“共和国”语词本身政治意味太浓,加上备考中老师们不断强化的时政意识,考生不敢不往这方面写,甚至认为往宏大方面写恰恰是拿高分的不二法门(这方面老师们的引导也是一个问题)。所以,今年学生看到题目一激动,想到自己考前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素材,想到了只要多表态度的漂亮话就不会被判低分,因此,考生们谈到祖国的发展,无非都是中国天眼,墨子升天、蛟龙入海,可燃冰等,黄大年、宋玺等英雄伟绩了。这些不熟悉的话题就容易写空,她们对祖国的发展促进对考生来说除了立志向他们学习,再也写不出别的了。
因此,如果导语加上几句“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生活方式不断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发展变化,大家成长为青年”。这样考题本身是否能扭转考生既有的不太好的写作心理设定呢?给考生一些别的角度的指引呢?
实验中学这届高三备课组让学生写了不少这方面的题目(如谈时代的发展与职业的变迁,如谈新时代人们生活动力,价值追求的排序;00后的职业观)新时代可以是中国社会更加多元化了,人们职业选择、价值认同更加多元化了;人们思想观念对成功、幸福的定义与以前不一样了;这些可能是学生有切身体验的,它能够有话说的地方。
私以为,这些题目比今年高考题的开放度、思辨性以及对学生观察生活的考查都优于今年高考题。
从这几年北京卷都还是避免不了比较大的时政类话题,但如果引导学生化大为小,小处落笔,从自己生活出发,写真话,谈与自己个人体验相关的话,还是非常关键的。
十三、记叙文写作阅卷分析
(一)2017年高考过后,社会上以及语文教育届都对当年北京作文题目一片哗然,无论是记叙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还是议论文——《说纽带》仿佛都带上了政治色彩,这让语文教师与考生都措手不及,这也是语文教师不愿意看到的。很多老师都评论道这样的作文缺失了语文的味道,当然,那时的我也在其列,如今带过一届高三,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了新的审视与思考。
纵观2014至2018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会发现,2014至2016年的作文题目(《老规矩》、《假如我与心中英雄生活一天》、《“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味道,而近两年的作文题目,无论是2017年的《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说纽带》还是今年的《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青山绿水图》都明显向家国大事靠拢。这样两种导向不禁让我思考高考的功能,从国家层面来讲,高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而时代不同,国家需要的人才自然也不同。
进入21世纪,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了“核心素养时代”。自2015年3月我国正式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起,“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届的热词。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它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而反观现在的多数中学生,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们缺少社会关爱与家国情怀,因此网络上戏称他们为佛系少年。无论是在日常教学中还是在此次高考阅卷中,都会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写出的文章普遍境界低,如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有很多考生只是历数了自己从小学到高中的变化,缺少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也有考生能够写出国家的发展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但对于自己的成长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贴标签。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学生不关注也不了解国家的发展,无法将身边的小事与国家大事联系在一起,对于自己作为一名社会人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哪些贡献也没有思考过。再例如学生写绿水青山图,多数学生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绿水青山的写实,只有较少的学生能够站在整个国家的发展的高度去考虑如今的生态现状。难以想象,这样的青年将来如果成为国家的栋梁。不仅如此,在高科技的冲击下,近年来传统文化也逐渐丧失。我想也正是基于现在中学生的现状,所以近年来名著阅读进如中学课堂,爱国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如今的高考作文题目也是必然趋势。
丢失传统,我们不知从何而来,没有家国,我们不知到何而去。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不是诗人,而是有担当能担当的青年。这让我想起龙应台的《我们为什么要学文史哲》中的一段话:“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於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後,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我想,我们的学生不一定如同古代文人一样悲天悯人,但至少要有大的情怀,大的格局,而这些是语文教育可以带给学生的。而若想学生拥有这些,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因此,语文课不应该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教师要用好所教每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对问题和现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十四、记叙文写作阅卷分析
(二)一、试题分析:
本次作文题目二为: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有描写。
仔细推敲本题考点,我觉得它主要考查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尤其侧重描写能力。对“图景”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和展现成为扣题的得分点之一,另外,如何对主题“人和自然的和谐”的表现,采用怎样的故事叙述也很关键,考查学生选材及剪裁的能力,更考查学生对生态,对自然,对和谐这些问题的思考程度。
二、学情分析: 在阅卷中,最大的体会是,平时大部分模拟题的作文导向,让我们都陷入了一个陷阱里,就是记叙文只关注情节的训练。可这个题目,要求是记叙文,可却和“描绘美好图景”大相径庭,叙述为主的记叙文又如何描绘图景呢?以描绘图景为主的文章,又怎能叫记叙文呢?在平时作文的训练中,我们在教学上大都强调用情节的跌宕起伏来巧妙合理地突出主题立意,大都在情节立意上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可是,高考作文这样相悖的要求,实在挺为难学生的。
所以,在阅卷中,我们读到的作文80%全在情节上费劲心思,在情节上绞尽脑汁,试图以曲折惊奇新奇的设计来表现主题,结果适得其反。这是阅卷中学生作文出现的最普遍的共性了。
三、教学建议:
说句心里话,我觉得今年这个题目要求,让我挺郁闷的,因为我觉得自己挺对不起学生的。高考题目我没能力去呵责它,如果还能再教一遍高三,我觉得自己要做好作文教学的这几方面:
第一,不再盲目地教教材,而是重新审视和组编教材,灵活地把教材当成学生作文的“养料”,或“媒介”,或“范本”,提高教材的运用效能。
第二,高一,高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写各种文学样式的文章,不能太应试仅限于议论文和记叙文,而是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开阔他们的作文视野。高三,再有目的地收回来。
第三,作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需做教学的规划。这不应只是班主任,家长,各科老师的事。在作文教学中,也应针对各种题材或主题做逻辑上的训练,对各种态度观点或命题哲理做情理上的阐述,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做哲学上的引导。因为,作文的核心应是一个人思维思想深度的体现。教会学生这点,才是语文老师的使命。
十五、记叙文写作阅卷分析
(三)一、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读题时需要关注的限定因素至少应该有三个:
1、“图”。图即画面,可以是实际存在的画面,也可以是想象出的画面,而且这个“图”最好是中国的,而不是国外的,因为题目中有“中华民族”、“每一个中国人”这样的主体限定。
2、“和谐”。“和谐”是对“图”的限定,点名了图画的特点。
3、细节描写。缺乏细节描写的记叙往往显得空洞无味,需要加入一些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更何况本题明确要求了要“有细节,有描写”。
除了这几条限定条件,“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这一条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给“展开想象”以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
从命题趋向上看,这道题目在呼应国家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与议论文“新时代新青年”的相通之处是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其考查意图应是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发展,有一定的责任意识。
二、学情分析
仅就“绿水青山图”这篇作文的写作情况来看,考生在写作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的问题。题目明确要求立意要积极向上,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叙述和描写的主体应该是“和谐”,人与自然之间互相的友好。有些考生在构思时选择了对比的写作思路,思路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对比的两部分比重容易把握不好。比如有些考生用百分之七八十的比重在写环境污染、满目疮痍的画面,批判人类破坏环境的种种表现,而最后结尾部分忽然笔锋一转,仅用寥寥数语来写环境改善后的情况,很显然已经比重失当,偏离了题目要求,这是没有好好审题所导致的。
2、忽视细节描写。明确了这是一篇“想象类记叙文”之后,一部分考生把写作的重心放在了编故事上,用新颖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却在叙事的过程中忘掉了细节的描写,让文章空有一副骨架却没有具体可感的细节、画面,导致整体内容不佳。
3、立意容易流于俗套。立意是否高远是区分高分作文和一般水平作文的重要因素,就这篇作文而言,有的考生仅仅描绘了一个景区的优美山川、静态景物,写了一篇游记类的文章,感慨一番自然之美便作罢;有的考生在静态图景的描写之外加入了人的活动,考虑到人与自然界诸生灵之间的互动,考虑到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有的考生想到未来城市的合理规划,考虑到如何用科技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自然,让我们的民族得以世代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生息繁衍......立意高下显而易见,流于俗套的作文自然没有优势。
三、教学建议
1、审清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在平时的教学中仍应加强审题训练。
2、高考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基本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备考时要关注时代发展动态,关心时事,扩开思路和眼界。
3、引导学生不但要读书积累素材,还要学会灵活迁移、运用素材。比如在写“绿水青山图”时,之前学过的《小石潭记》等游记类散文及《边城》等名著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画面的描写都可以加以借鉴。
第二篇:高考语文阅卷总结
阅卷归来谈高考
曹金才
2012年的高考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对我们的明天以及以后的高考备考工作来说,这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又一次征程的起步。2012年6月12至21日,我接受学校及市教育局委派参加了高考语文的阅卷工作。我很珍惜学校能给我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所以阅卷期间,我每天都很认真向有关专家请教今年山东高考语文卷各个主观题答题情况的分析。回来之后,感慨颇多,经过认真总结,现就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四至六大题:
四至六大题共54分,今年平均得分29.7分(不完全统计,因为官方的结论还没有最后公布,文中所有数字具同,不再做一一解释),比去年有所降低。这里面有很大的成分是因为有些试题难度有起伏。知识题:第四大题的平均得分是14.6分,比去年有所提高;第五大题的平均得分是5.5分,和去年相比,大致持平。阅读选做题部分:文学类阅读考生均分为8.5分,是失分率最高的,继续其高考得分“瓶颈”的地位;科普文章阅读均分是10.79分。
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试卷存在以下问题:
1.考生的书写量与去年相当,语文整套试卷考生书写量都在在两千字以上。
2.现代文阅读两篇选文难度上没有实现得分上的公平,反而又拉大的趋势,这也可能与选文和学生平时的训练不足有关。今年文学类选的是散文《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文章的字面意思很清楚,内容上属于心理期望远离尘嚣、回归自然一类。而应用类文本选的是科普类文章《重水》,文字专业性不是太强,学生完全可以很轻松地读懂。只是在某些题目的设置以及答案的组织(比如文学类第20题)上又出现了一些的问题。还比如对等题的难度差异大,一些题目的要求指向不明确等等,因而导致了两个选做题在得分上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这对一些选做文学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不公正的,也不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今年据阅卷老师说,两个选做题的考生比例就比去年大,据说是1:6(不完全统计)。
3.今年的诗歌鉴赏题偏重于对诗歌内容方面的考查,题目难度不是很大,一个是让学生概括景物的特点和营造的氛围,另一个则是让考生分析意象的作用(有形式考查的意思,但不是很典型)。题目设置较往年难度上有所降低,但阅卷控制的很严,学生得分率也不是太高。
4.第五大题的后两个题的区分度不是太大。
从考生的试卷和得分情况看,共性的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老师和同学们注意:
1.教材复习的视野不够,基础知识记不准,掌握得不够扎实,失分严重。
第15小题“名句名篇”总分6分,今年涉及的面很宽,得分依然不高,平均才2.5分。很多考生在一些关键字上出的问题不少,有些名句漏字填字。今年的 “文言文翻译”已经降低了难度,考查的内容大都出自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比如实词“幸”“辄”“嘉”“让”“夺”“诚”“中”“左右”“听”等,虚词考了“之”的用法,句式也只考了被动句一种,比去年的“勿惧以罪,勿止以力”和另外两个句子都简单多了。但是因为有些考生平时对实词虚词积累不够、句式掌握不准而胡乱翻译,因而导致失分严重。作文中某些材料引用时记错,也导致作文一定程度的失分。
2.因为平时训练不系统,导致答题的套路不对。
这主要表现在诗歌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方面。比如诗歌鉴赏题,第一小题虽然有题目要求不具体的问题,但学生在做答时,思路不清却是很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没有读懂诗歌及题目要求;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诗歌鉴赏术语的缺乏和无知,不知道“铺垫”和“抑扬”,而阅卷时这两个术语却各占一分。答练字和修辞虽然也可以得全分,但考生的答案却大都不合套路,因而也失了分。阅读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因为高考阅卷是细化到1分的,按点给分,所以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吃亏不小。
3.考生的理解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年的阅读和鉴赏题,材料本身都降低了难度,没有在文字理解上设置过多的障碍,文本本身很好理解。但是学生依然存在着对文本理解不到位的现象,以至于答题不着边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做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4.答题不规范。
一是审题不规范。有很多考生还没看完题干就答题。二是作答不规范。很多考生书写潦草,错别字多,这一点儿在很多题特别是文言文翻译和作文中表现在的尤为突出。
5.书写不规范,字体太小或笔画模糊,无法辨识。
复习及备考建议:
1.基础知识要记准,记牢,还要反复复习并学会融会贯通。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一定砸实,不能出一点儿差错。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虚词、文言句法、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掌握好,只有真正学好了,才能考虑知识迁移和应用。
2.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要在平时多加训练。
3.阅读和鉴赏训练要规范系统,对相关术语要讲深,讲透。
4.适当的强化训练是必须的,但一定要讲究实效,要让规范答题成为习惯。
二、作文
今年高考作文题是“这世界需要你”。这个作文题目普遍反映审题难度不大,这也是全国的发展趋势,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但是这个题目也是有一定限制规定的,有区分度和定位,从而在阅卷是可以分出优、良、中、差来的。
题目定位:题目由三部分组成---这世界 需要你。
今年作文总体得分情况比去年要好,人均得分为43.5分(满分为60分),较去年增加2分多。今年的作文没有审题障碍,也没有给材料和提示语,写作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发挥,因此涌现出一大批有个性、出彩的作文。今年优秀作文篇数大大超过去年,仅满分作文就有上百篇(具体数字以官方数字为准)之多,这对一向谨慎的山东高考阅卷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今年考生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审题不清,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只写“你”,或光写“世界”,没有注意这是要求写“这世界”和“你”的“需要”关系。这样就成了严重跑题的三类卷以及以下等级,得分自然上不去。
其二,有的考生不点题,不明确说出“你”的内涵,或定位不明确,出现了多人的现象。如:一会儿张海迪,一会儿史铁生等等;文中出现的精神或品格有多种,材料罗列,缺乏中心或共性内容。“这世界”指向不明,现实感、时代感不强;“需要”的解释模糊、散漫,没有具体思路回应,内容空泛。
其三,结构松散,中心不突出,不联系实际,真实感差。说大话、空话。
其四,材料陈旧,老套,没有新鲜、有时代感的材料,让人读了心生厌烦。
其五,文体特征不明显,议论文的论据变成了讲故事,结果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今年的作文题目很开放,但实际上一些学生写出来的内容还是很狭隘,不少作文是考生根据平时所写的作文材料“套构”出来的。
今年,出题者有意降低审题的难度,把考察的重点放在对学生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综合写作素养的考察上,有意降低了考生作文失误的偶然性,增加了作文考查的实效性。从评分原则看来,高考阅卷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今年阅卷,有两条原则一再被强调,一条是“立足于给分”,另一条是“以文论文”,可以看出高考注重的是对考生真实写作能力的客观评判,尽量做到通过作文考查学生对母语的实际掌握水平。
今年的高考作文告诉我们,作文是一门可以学习、可以掌握、可以稳定发挥的艺术,而不是一项具有随机性、可以投机取巧的技术,它是长期有效训练的结果。
备考建议:
1.强化文体意识和训练,让学生写出真正意义上记叙文,议论文,散文。高考不鼓励学生写怪异文体如药方、实验报告等,所以平时要予以警戒。
2.加强审题训练,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准确理解题目的隐含限制,以便能准确表现题目中需要着重表现的内容。
3.引导并帮助学生搜集,整理新鲜的生活素材,并教会他们恰当合理地使用这些材料。
4.进行规范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写出有时代特色的、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因为从今年开始,高考作文对网络语言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切不规范的语言,比如网络用语,按错别字或病句论处。
5.书写虽然不一定要求写得漂亮、美观,但字体清晰、工整、认真却是必须做到的。所以要想不吃亏,书法练习还要继续坚持。
时间仓促,水平所限,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第三篇:2014高考英语阅卷总结
2014年四川高考英语阅卷总结
泸化中学 刘岚
今年6月10号到17号我有幸到南充参加了四川高考英语阅卷工作,虽然繁忙,但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使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英语书面表达的教学,更是给我以往的英语教学进行了一次洗礼,对我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个人感悟。
第一,阅卷基本概况。
这次省教育考试院共抽取了490多位评卷员,主要有在职中学教师和西华师大的在校研究生组成,阅卷员被分为短文改错组、阅读表达组、书面表达组,每个小组设立一个组长。除此之外,阅卷点还设立了专家组,主要是四川高校的教授组和高考命题专家成的。
书面表达的最终成绩是这样确定的:每一份试卷被随机发送到任意两个阅卷人员的电脑上,两人所给分数的平均分就是最后得分。每个小组都由电脑随时监控,每一个阅卷人员的阅卷情况在这电脑上都一目了然。具体阅卷方法大致是这样的:先从整体看,根据语言和要点确定档次,书面表达的档次分为五档,一档:1-7分;二档:8-14分;三档15-21分;四档22-28分;五档29-35分。然后根据语言表达中的错误大小多少确定是这个档次里的上档还是下档,比如说五档的下档就是22-28分,上档就是29-35分。
所有这些尽量在1分钟之内完成,当然也不是越快越好,为了追求数量而降低阅卷质量,出现很多无效卷是会受到批评的,所谓的无效卷是指两个阅卷人员对同一篇文章的给分分差超过了6分,这时,这份试卷就会自动进入三评,甚至四评。比如说一篇作文一个老师打了8分,另一个老师打了1分,这时就自动进入三评,而第三个人打了9分的话,那么打一分的那张就是无效卷了,但是无效卷并不是就这样被扔过去的,组长还要再看的,如果这份试卷确实只应该是一分, 组长会改评的,专家组的教授们也在一直监控无效卷。所以基本上英语作文的打分是相对公平的,我感觉大多数老师改的都很认真,第一天改的速度都超过了一分钟,第二天熟悉之后还是40多秒,这是平均速度,所以草菅人命的现象不多,并不像之前听说的那样只看书面不看内容。但我觉得对于我们英语老师来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教会学生一些技巧来提高他们的分数。
尽管要求高质、高效的阅卷过程令人感到身体上十分疲惫,精神上高度紧张,思想上压力巨大,但我还是竭尽全力完成了阅卷任务。并最后获得了四川省高考优秀评卷师的荣誉。
第二,试卷特点分析
因为英语学科特点,我们评的只有三部分,也就是阅读表达、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所以对于阅卷时发现的考生存在的问题我只能从这三题的答题情况来分析。
首先,是短文改错。只要是没有按照要求规范作答的,即使改对了都得不了分。
1、改词、加词拼写错误;
2、改词处原词下没有下划线写成着重号、三角形、画圈等;
3、将加词、改词写在相应位置的上方;
4、加词的漏字符号方向错误(开口向上)并在漏字符号下方作答,或在漏字符号上方加词;
5、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规范答题进行严格要求。
其次,是阅读表达。今年是这个新题型的第二年考试,提问类型较为全面,WHAT/WHEN/WHO/WHY/HOW都有。但得满分必须要求意思相同,结构吻合,拼写无误,语法正确。每出现一处语法错误扣0.5分,大小写和标点错误原则上不扣分。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此题的训练中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抓关键词以外,还要注意语言的正确性,规范性。
最后,是书面表达。高分作文通常是行文流畅,过度自然,句型多变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很有英语的味道,也就是说句子很地道,很老练,符合英语的习惯。而且,文中往往会有出彩的句子,比如强调句,倒装句,主从复合句;或者是运用到了一些非谓语结构。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书法美,字迹清楚干净。因此,我觉得对于平时作文在四档分数的学生而言,其作文的主要特点就是中规中矩,虽然内容要点也完整,语法与词形也基本正确,但全都是简单句子的堆砌,没有任何的亮点。这些学生应该多从以上角度去考虑,在避免时态等大错的前提下多用出彩的句子,句型多进行一些变化,多琢磨连接词运用上的合理性。而处于22-28分作文的学生就可以考虑从英语的地道性这一方面入手,写出让人感觉是老外写出的文章,而这个前提我认为就是要多读多背一些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
其次,对于作文分数在15-21分的学生,主要问题就是要点不齐,大错比较多,在书面表达中,主谓不一致,动词形式(时态和语态)不对,词组搭配不当、句子结构错误、词序不当、关键词用错等都属于大错;小错主要是指非关键词的拼写,介词,冠词,标点等用错。阅卷的时候,3个小错等于1个大错。对于这样的,我觉得练基本功才是重中之重,平时多做一些句子翻译,注意主谓的一致性,动词的正确使用;多记一些短语并注重短语在句子中的应用,确保在写作中句子句型表达正确,这样的话就可以把分数提高一个档次。翻译句子的正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往往一个句子里面用错了动词或是时态都会给学生的作文以致命的打击,给阅卷人员留下“基础差,基本功不扎实”的印象。所以句子千万不能想到就写,要想想它的英文表达是不是和中文表达一致,时态是否使用正确了,主 2 谓是不是一致了。如果避免了这些致命伤,学生的文章就会给阅卷人员良好的印象,分数也自然就上去了。
最后,对于低档分数段的作文,主要特点就是所写的内容没有被阅卷人员看懂,也就是信息未能传达或清晰地传达给读者;基本上没有完整的句子,只是一些单词和词组的堆砌;谓语动词用错或误用;情态动词、助动词和be动词的基本用法没有掌握;而且中国式英语现象严重。还有一些基本的表达不会,而且又不知道要用其它的方法来表示相同的意思,对于这一类的,我觉得只是一个端正英语学习态度的问题,学生只要稍微放一点心思在上面,稍微记几个常用的句型结构,作文绝对不会低于10分的。
第三,对教与学的启示
启示之一:较快的阅卷速度给我的启示就是书写必须规范,写字必须端正,卷面要整洁,给阅卷人员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启示之二:认真分析题干,要紧扣要点。对于遗漏要点的,或者表达不规范的(如June,6写成6.7的就没有了要点了)都会严重扣分,少者4、5分,多者6、7分,太可惜了。不要妄想改卷老师看不清要点,因为阅卷场要求所有的阅卷老师,每出现一要点,都要点击圆圈进行标记。如果考生写出关键信息但主谓结构有严重语言错误(如时态错误、系表结构中无系动词、只写出情态动词而无主动词)可视为半个要点,点击横线进行标记。总标记的要点总数不超过5个
启示之三:学生在答主观题时尽量不要出现空白卷、不要抄袭,因为即使抄的再好也只是零分。一般说来,没有考生在考场上可以抄到别的考生的作文。因此,很多不会写作文的同学选择把不相干的文章中的词句抄到试卷上,填满,以求阅卷老师可以给个“辛苦分”,或者写几句符合作文主题的句子,再抄袭几句不相关的,做成“三明治”,混淆视听,有考生就在抄袭的文章中时不时插上个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以求蒙混过关。其实,英语作文的批阅是非常严格的,在阅卷老师的三评,四评之下,这样的作文很难不露出马脚。因此,老师一定要告知学生这一点,让他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一定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老师也不应该提倡“不会写就抄满”,这是徒劳的。一定要动手写自己的内容,只要是自己的语言,符合一些题意就会有分,得5到10分也不错。再套上一些句型的话,13、14分就已经到手了。
启示之四:写作练习中,各种题型的范文要多背;各种句型要常练,常用的单词要熟记。这样写作中才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结构,甚至一些低级语法错误,或一些很简单的单词拼写错误,给阅卷人员以不好印象。
启示之五:写作特别强调行文的连贯性,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比如:first, second, last, also, last but not the least等等,用上这些连接词,能给 3 文章增色、润滑。一篇文章要想上下文连贯、通顺,条理清楚,恰当地使用过渡语是非常必要的。过渡词语能承上启下,帮助读者理清文章的思路,密切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整段文字衔接自然、流畅,巧用连接词与过渡语还可使句子简洁、明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更加密切。此外,一定要分段。
启示之六:就是要强化审题训练,让学生适应半开放式作文。根据今年的评分标准,只要能紧扣主题,覆盖所有要点,内容较充实,语言有少量错误,但基本不影响意思表达,就可得22分以上。可是有的考生水平不错,但作文分可能比自己预估的要低,原因就在于审题不清,遗漏多处要点。今年的作文评分细则把整篇文章分为5个要点。我们应该顺应形势,加强对学生审题,提炼要点的训练,以确保作文不会“走题”而严重影响英语成绩。
总之,英语书面表达不同于语文作文的写作,如果说语文作文是一个自由发挥的舞蹈,那么英语作文就是带着枷锁在跳舞。因为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把立足点放在审题上或是文章的格式上,重点是在谋求行文的表达上,即强调考查学生的遣词造句、组句成篇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所需要发挥的是给题中的内容穿一些不一样的衣服,让它显得不那么单调,让阅卷人员能看到不同,而那些所谓的衣服也就是多变句型与词汇。
最后,我想说,陪伴学生一起走过他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年,我感到很幸福。参与高考阅卷更是给我带来很多思考,一方面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也使我进一步理解高考对于每个学生的意义。希望学生们一路走好;希望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四篇:高考语文阅卷工作规范
高考语文阅卷工作规范
关于网上阅卷:
1.关于切块:每道题切一块,翻译、诗歌鉴赏等按照小题数给相应的得分点,翻译给3个得分点,诗歌鉴赐给2-3个得分点。作文给3个得分点,依次为基准分(0分到45分)、无硬伤加分(0分到5分)、发展等级加分(0分到20分)。网上阅卷必须进行双评,误差分设定尽可能最小,不得高于一个得分点的分值。没有特殊情况,步长值为1分。
2.关于分工:语知题每题至少由3位教师批阅,作文至少由一半教师批阅。
二、关于语知阅卷:
1.主观题:1)3人承包1小题,先试后批,小组长复查;2)采点得分,尽量给分;若有错误,不倒扣分;3)就高不就低,不重复给分;4)把握标准,不帮他引申;5)超规定字数,每3字扣1分;6)引用原文整句不给分,抽取原文正常给分;7)在原文中将相关信息筛选全,不怕多;8)混答最高得一半分。
2.默写题:一空格内出现错、别、增、漏字,则本空不得分。网上阅卷不得设误差分。
三、关于作文阅卷:
(一)操纵细则:
1.赋分等级:
一类卷:63~70分。紧扣题目,基准分45分;发展等级加13~20分(语言有文采,且立意深刻、材料丰富、文体结构等方面多有突出之处);无硬伤加0~5分。
二类卷:56~62分。紧扣题目,基准分45分;发展等级加6~12分(语言较有文采,在另外三个方面有一方面较为突出);无硬伤加0~5分。
三类卷:49~55分。紧扣题目,基准分45分;发展等级加1~5分(语言通顺平实,立意正确,结构基本完整);无硬伤加0~5分。
四类卷:42~48分。基本符合题目要求,语言基本通顺,基准分39-43分;无硬伤加0~5分。
五类卷:28~41分。与题目若即若离,实质偏离题意,语言基本通顺,基准分25-38分,无硬伤加0~5分。
六类卷:27分以下。穿靴戴帽、生拉硬扯、另起炉灶,基准分22分以下;无硬伤加0~5分。
说明:1)一、二类卷无硬伤加分以5分计算,其它类无硬伤加分以3分计算。2)评分必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的同一,重写作基本能力,特别是扣题、语言、立意、材料、文体诸方面,须全面衡量。3)仿作套作扩写(所谓仿作套作:材料老套,在评卷时不断出现),在正常评分的情况下降类评分;确以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扩写作文题材料不得及格。4)凡是文章随意乱写、无章无序,不认真写作的文章,原则上都要在及格线以下赋分。5)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粗俗、格调低下的“题目卷”,赋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完篇、切题,赋分最高也不得超过25分;假如内容恶俗不堪,赋分最高不超过13分。6)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地名、校名和教师、同学以及本人姓名,否则扣3分。
2.如何打基准分?紧扣题目45分,一至三类卷都须紧扣题目;基本符合题目要求,39-43分,为四类卷;与题目若即若离,25-38之间,为五类卷;若毫无关联,一律不超过22分,为六类卷。紧扣题目包括三个方面:1)中心紧扣题目,2)分论点(小观点、各层次)紧扣题目,3)所选材料紧扣题目。偏题的表现不仅在于立意的偏,也在于材料的不切合文题。
3.如何进行发展等级加分?
(1)“语言有文采”包括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
(2)“立意深刻”包括透过现象深进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3)“材料丰富”包括材料丰富,形象饱满,意境深远。
(4)“文体结构等”包括文体、结构、有创新等方面。
关于“文体”:
1)写记叙文要有自己的真切感人的生活故事,有2-3个细节描写,即在发展等级栏内加3分;假如细节刻画生动形象,另加发展等级分。
2)写议论文只要中心论点明确,有2-3个紧扣题目的分论点,论据分析公道,即在发展等级栏内加3分;假如分论点层层深进,引例鲜活富有特色,另外加发展等级分。
3)写散文只要符合“形散神聚”的要求,有2-3个层次,即在发展等级栏内加3分;假如形象饱满、意境深远,另加发展等级分。
关于“结构”:结构完整、精巧、严谨。
关于“有创新”:见解新奇,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发展等级可从以上诸方面考虑加分,最高可至满分。
4.如何进行硬伤判分?
主要从九大硬伤(标题标点字数句,审题文体结构清)中除审题以外的八个方面操纵。
1)无标题,扣2分,标题好不加分;
2)无标点或以圆点替换,圈出,每3个扣1分,扣满3分为止,文章结尾处无标点或以圆点替换扣3分,标点好不加分;
3)错别字,圈出,每1个扣1分,不重复计算,扣满5分为止;
4)字数每少50字扣1分,超过3分将在总分内扣,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
5)一处病句扣2分,并用横线划出;
6)文体不分,对应文体的表达语言少于全篇的三分之二,扣3-5分;
7)结构不完整,表现为结尾处无完篇标志,不得及格,其他情况适当扣分;
8)卷面有明显黑团,每2个扣1分;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加1分。
因评分系统无扣分机制,因此单列5分,若扣硬伤分直接从5分中减,若不足从总分中减。
(二)几点说明:
1.关于题目理解(以“绿色生活”为例)
“绿色生活”是已被公众约定的专用词汇。在解读时,必须把“绿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要言之,“绿色生活”有三个重要内涵:(1)热爱自然(情感层面);(2)护卫自然(实践层面);(3)顺乎自然(思想意识层面)。
对“生活”的理解:因“生活”的“面孔”之熟、含义之丰、范畴之广,故命题并未做任何提示和界定。须明确:
①“生活”是这道命题的中心词,是写作的基本指向。
②“生活”的基本义是人的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相区别。引申义固然比较多,但必须由“生活”的基本义派生而来,假如是象征或比喻义也必须有相似处和关联点。
③“生活”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生活”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
对“绿色”的理解:这个题目中的“绿色”是一种隐喻。“绿色”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才具有特定的比喻义,即“提示语”中的“生机勃勃,赏心悦目”。命题中对“绿色”作了三个方面的提示,特别夸大了“绿色”的理念涵义。在今天这个时代,“绿色”早成了一个高频词,其核心喻义是生命、生态,终极指向是“自然”。由此推及,“绿色”还可表达人们希看的、美好的、健康的、低碳的、积极的、***的、诗意的等含意。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绿色生活”,主要是指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多次使用、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之类的环保生活行为均属此列;大凡拒尽使用一次性木筷、不追求过度的时尚、拒尽过分包装、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随手封闭水龙头、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之类的低碳生活方式均属此列。而精神层面的生活,则要扣住“道法自然”(道荚订或“天人合一”(儒荚订的核心意蕴往找准契合点;人们的情智、态度、灵魂、禀赋诸方面都要紧扣“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意蕴往选择。例如重在享受过程的积极主动的欢快学习生活,又如既敬业乐业又能寄情山水、休闲身心的工作状态等。
“绿色生活”的写作必须将“绿色”和“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绿色生活”的写作难点在于:①人人有话说,如何才能说有意义的话。②大家知道是真理,如何说出个性化的真道理。③偌大的命题,如何精巧地切进和表现。④要严防掉进“浅薄”和“平庸”的陷阱。
2.文体写作提示
●议论文写作:
①能扣住“XXX”内涵,作个性化的解读,熟悉独到、深刻,观点与材料同一且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或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进,进行层层深进的分析论证,语言聪明、幽默、犀利,可视为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
②能扣住“XXX”,提出有意义的中心观点,并能扣住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举例恰当,论据分析能扣上论点,综合运用论证方法,层次清楚,语言正确,富有概括力,可视为二类卷赋分。
③能捉住“XXX”确定中心论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写成常规式的议论文,但无明显的突出之处,可视为三类卷赋分。
④固然观点正确,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明显有弱项,比如观点与材料内在联系不紧密,只列举而不作有逻辑的分析;或者,虽是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但文章的观点属于人云亦云的套话或论据材料也没有新意等;可视为四类卷赋分。
⑤形式上是一篇关于“XXX”的议论文,但或者没有自己的中心观点,或者观点闪烁不明,或者缺少论证等,可视为五类卷赋分。
⑥对熟悉浅薄、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结构混乱、随意组合不成章法的文章,可视为六类卷赋分。
●记叙文写作:
①文章从一个小且巧的角度切进,叙写自己或他人“XXX”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或者以独到的故事情节(或话题)为开篇,简洁而传神地描写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XX”的图景画卷,引发自己对“XXX”的体验和感悟,且构思新奇,语言生动形象,均可按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
②文章以“XXX”为主体,故事情节生动,叙议得当,但主旨重在表达作者对生活状态的体验或感悟,可按二类卷赋分。
③文章主体叙述的是与“XXX”相关的故事,且有一定的情节,引发的感悟为大家共知,且构思无明显新意,语言表达一般,可按三类卷赋分。
④有故事情节但无引人之处,有叙述和描写但无出色之笔,立意主旨无新意,整体上语言平淡,表达上没有明显特色,可按四类卷赋分。
⑤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与“XXX”若即若离,且语言表达有明显毛病,可按五类卷赋分。
⑥故事情节明显低幼化,语言表达粗俗,前言不搭后语,文章主题不明,可按六类卷赋分。
四、关于督查和统计分析:
1.保证作文阅卷质量,要拉开分数档次,增强作文的区分度。督查的三项数据:1)作文阅卷时间不得少于90秒;2)方差值越大越好,方差大说明分数差距被拉开,方差值小的5名需及时提醒,55分以上作文的数目不得低于10%;3)教师批阅作文的均分与作文总均分差不得超过2分。
第五篇:高考语文阅卷方式
高考作文是怎样改的样卷一共12篇,这时候所有的老师都在看这12份标杆作文,我尝试着给每一篇评上一个分,然后与专家组评的分进行对照,一看,很让人吃惊,有5篇得分差距超过了7分,特别是低分作文,我最低分给了35分,还有一篇40分,另一篇41分,但专家组这三篇分别评分为26分、30分、33分,高分作文差不多,最好的作文我的评分是57分专家组评定为59分,第十二篇我给了55分,专家评定为50分,有一篇我评定为54分,专家组评定为58分。问问其他老师,发现他们的评分与专家组的分差距更大,大家议论纷纷。
这时候阅卷室里人已经坐满了,小组长忙着点人数。十点多,有人说到下面开会,大家就到了一个大厅里开会,先是山大的唐子恒院长讲了讲阅卷的一些事,他说今年考生是619000多人,作文组阅卷老师一共是18个组,270人左右,我一算,很是吃惊,因为要两评三评甚至要四评,意味着每人在这几天里要评阅近6000份作文,能保证质量吗?我想为什么不多请些人呢?好在今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全是在职老师,以高中老师为主,也许能好一些。
接着是讲作文评分标准,先说对题目的理解,这段话出自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小说中原意是人生的幸福与不幸之类,王老师然后又说他查了辞海,说人生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然后又界定了光明与阴影的内涵和外延,说了专家组认为的切合的立意,并且说有不同意见下午可以再讨论,后来下午也没让讨论,想想也是,自然是专家们说了算了,老师们只有执行的份了,接着王老师又大略谈了谈对这12篇标杆作文的意见,然后开始吃饭了。
下午开始试阅作文,系统上传过来9篇作文,有两篇评分差距超过了7分。其中有一篇我们组的阅卷老师给的最高分是28分,最低分18分,而专家组给了43分,我们很是惊讶,我们仔细阅读那篇作文,认为绝对不值43分,有的老师说专家肯定没有看这篇作文,只是看了题目就给分了,还有的老师戏称专家就是专门在家里的人,还有的说专家就是要挨砖的家伙,想想也是,一批完全脱离高中教学一线的专家作文评分怎么能够准确呢?想想上午,有个一线老师,她是小组长,说他们的意见根本不被重视,我们也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不过我总体感觉专家组阅卷更重视立意的恰切与否,高中老师更看重语文综合素养,特别是语言,我认为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语言的比重应该重一些,对立意的要求可以放宽松一些。
阅卷的第二天了,上午不到八点所有的阅卷老师就到齐了。到了以后登录阅卷系统,没有阅卷任务,组长说八点半才能发试卷,但八点半了,还是没有发试卷。阅卷室里变得有些浮动,和几个不知道姓名的老师聊起天来。一个老师说浙江省评阅高考作文最少2分钟,少于2分钟是不能提交的。但山东网上阅卷好多年了,一直不对单篇作文阅卷时间作出限制,有的老师去年阅作文每天每人平均700到800篇,也就是20多秒钟看一篇作文,想想实在让人不解。
一个老师说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就是山东省考试院为了赚钱呗,故意减少阅卷老师。这个老师接着算了一笔账,全省619000考生,每人考试费200多元,总共收费1.3亿,高考阅卷语文科用人最多,今年640人,那么总共参加今年高考阅卷的老师不超过3000人,每个阅卷老师最多给阅卷费2000元,总共花费不超过600万,有的老师说他们那里高考监考三天一个老师给80元,现在涨了点,一天40元钱。每个考生的试卷费不超过10元,那么招生考试院的收益实在让人震惊。
到了9点,小组长们开会回来,给老师们开会,不过让人奇怪的是,他们开了一个多小时的会,给老师们说了不到3分钟就开始阅卷了,只是说把握好标准,不要追求速度等等。
老师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开始阅卷。刚开始觉着还可以,每篇都看的很仔细。到11点左右的时候,由于汗水太多,屁股和裤子紧贴在一起,一点也不透气,难受的要命,坐在凳子上不时的活动活动,实在不行就出去喝点水,凉快凉快,我身边就是空调,不感觉太热,但阅卷室的凳子是光板的,一点也不透气,坐不到十分钟屁股下面就已经被汗水浸透了,想想后面还要坐8天,真是有些不知道怎么熬过这些日子。
中午吃完饭后,在桌子上趴了一会儿,困得要命,但睡不着,虽然未到上班时间,但是可以阅卷,到了一点半,上班时间到了,大家都坐起来,开始了这单调却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天没要求数量,所以一天只阅了不到300份,已是十分疲惫,不知道一天700份的任务怎么完成。
6月13日晴
今天早晨一到阅卷地点,就看到一群人围在阅卷大楼门前,挤进去一看,原来是全体阅卷老师的工作量公布,我看了看,最多的老师昨天大半天评阅了500多份作文,几乎是我的两倍。我想,阅卷老师的工作确实需要管理,但是这样公布老师的工作量,是否是提示老师们加快阅卷进度呢?我不禁为阅卷的质量开始担忧。
果然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和有的老师聊起天来,说有的老师一上午就评阅了500多份卷子,这样的老师能保证质量吗?
6月14晴高温
今天早晨一到阅卷地点,老师们都在谈论昨天阅卷的最高纪录,1690份!有两个老师突破了1600份。大家都是语文老师,谁都明白这样的速度意味着什么样的质量!但阅卷领导小组没有做出任何速度上的限制。八点多钟的时候,王晓书老师到阅卷室要求老师们要敢于打高分,他说的一个数字又让我大吃一惊:昨天评阅的作文中一类卷仅占万分之一!也就是说,按照这个比例,今年全省61万考生只能有61个学生作文在54分以上!,这太让我惊讶了。有过多年阅卷经验的老师说,年年都是这样,速度越快越好,现在说速度不是评价老师的依据,最终优秀阅卷员都是那些阅卷数量最多的老师。不仅多拿点阅卷费,而且还能发一个证书.对此,我实在感到无奈了。有这样的速度,老师们都打保险分,自然出不来高分作文了。最终出现的报纸上的优秀作文,都是他们这些专家挑出来做做样子的。
6.15晴高温
今天刚开始阅卷不久,山师的王景科老师就做了一番讲话。主要意思是限制速度,保证质量。接着说阅卷三天已经完成总任务的34%,大家阅卷质量很好,速度适中。同时说一篇作文最少看1分钟,每天阅卷上限是750份。王老师是文学院教授,数学不好可以原谅。一篇作文最少一分钟,那一天阅卷时间是6.5个小时,总共390分钟,怎么出来了上限是750篇呢?实际上很简单,在电脑程序上进行一个小小的限制,每篇作文少于1分钟就不能提交,一切就解决了。
虽然这样说了,但大家心理都明白,速度不能下降的。果然,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个老师就说他已经把全天的任务完成了。问他下午干什么,他说还留下几十份装装样子,然后干点别的。当然老师是不能离开阅卷现场的,到下午三点休息的时候,已经有三分之一的老师开始没有任务了,阅卷室里的秩序不如前几天了。我想,阅卷领导小组意识到控制阅卷数量是好事,但该控制的是速度,而不是数量,为什么就不能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呢?连高考阅卷这么严肃的事都这么草率,我们国家还有什么事情是认真的呢
6.16晴高温
今天阅卷刚刚开始,王景科老师就说每天阅卷的上限是800份,比昨天说的750份,同时王老师说一定要保证质量,我想给数学不是太好的王老师算一笔账:一天800份作文,每天总共阅卷时间理论上是390分钟,20多秒钟阅完一篇作文,输入四个分数,阅读书写不是很规范的800多字,能保证质量吗?实际上很多老师阅卷速度快的多,很多老师下午三点多钟就没有事情可以做了,如果规定上限是1000篇,老师们在下午3点钟还是能够阅完的。至于质量吗,这个由阅卷领导小组总结吧。
下午看了小组长那里的任务量,才知道为什么要老师们加快速度,因为到昨天才完成总任务的50%,按照每天每人阅750篇,每天能完成总任务的15%,这样三天就不能完成任务了,所以要加快了。不过就我自己感觉来说,这已经是阅卷的第六天,单调的工作,实在是疲惫到极点,中午没有地方午睡,我从外地过来,又非常不适应济南干热的气候。下午阅卷的时候,常常出现眼盯着屏幕,但就是反应不出文章写的是什么,有的甚至连文体也分不清了,只是看看书写和长度就抓紧时间输分了,不然800份怎么能完成了。当然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阅800份,但老师都在身边,每天公布每个人的批阅的数量,谁好意思少阅呢?只好硬着头皮看了,至于学生们,只好由上天保佑吧。
6月18日凉爽 昨天夜里济南大雨
疯狂,今天的阅卷完全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了。早上刚开始阅卷不久,小组长们就被叫去开会,过了不多久就回来了。组长说今天不限量,大家抓紧时间,现在任务比较重,提高速度,保证明天上午完成任务。下午王景科老师过来说,明天中午不管饭了,大家一定要在明天上午十点之前完成任务。听到这些,大家手下都紧了不少,特别是我们这些外地的,离家好多天了,特别盼望着快点回家,阅卷速度格外快。阅卷室里只听见敲击键盘的声音。我左手按住s键,右手快速敲击键盘,只看书写和长度,凭感觉打分,几乎所有的分都在40分到45分之间,书写特别差的三十多分,长度不够的20多分,书写格外好的45分以上,内容是不看了。现在我的阅卷速度在一小时200份以上,看看其他老师,阅卷速度比我慢不了多少,因为从组长那里知道,今天还有总任务的20%没有完成,按照以往每天也就完成14%左右,今天必须完成,明天留下点扫扫尾。特别是最后一个小时,人几乎
成了敲击键盘的机器。全天下来,一查,评阅了1100多,问问其他老师,大体上也差不多。到最后看看剩余的任务保证明天很快就完了,大家才带着一种异样的心情离开了。6月19日晴
今天一早就开始收拾东西,到宾馆里退房,拖着行李吃了点饭,然后挤上班车,到了阅卷地点,因为昨天就说有班车把我们送到汽车站和火车站,找地方放好行李,然后打开电脑开始阅卷,今天每个人手上的任务也就是100多份,组长开始收工作牌高考卷子和作文样卷。我不明白这样卷收上去有什么用处,防止泄密吗?老师早复印了,要泄密早就泄了。也许是管理者推卸责任的一种手段吧。9点大多数人手上已经没有阅卷任务,从组长那里看总共还有289份。大家就等着发钱,不过最后这200多份却挺慢,一直到10点多,全部任务结束。组长们下发优秀阅卷员证书,每个组阅卷数量最多的两个人是优秀阅卷员。11点多开始发阅卷费,一等是1805,优秀阅卷员1955元,二等三等略少一些,不过差得也不太多。大家阅卷数量差距也不是太大,少的5000多份,多的5900多,不过想想我们完整干只干了6天,一天培训,一天试评,最后一天一个小时,这速度也够惊人的。
领到自己的阅卷费,1805,是一等,加上原先发的500元,总共2305,收入还不错。但我们对得起交高考报名费的学生吗?回去跟学生们怎么说阅卷的经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