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俗文化研究文档
“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
开题报告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二)采访法:对各种不同层次的人进行采访。(三)问卷调查法。四.研究目标
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4)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
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良好的实施方案。(二)实施阶段
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1.收集有关中国各地民风民俗资料活动,初步收集相关资料。本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例如:到图书室查阅、到计算机室上网搜索资料等,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取小组分小队的分散方式。让一部分同学上网搜索资料,其余的同学到图书室查阅广泛搜集各类相关书籍资料。第二阶段课外活动。组织学生采访有关群众,特别是采访一些老人家。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收集有代表性的相片。
课题开题报告
2.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做一个小结,每人写下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
3.小组讨论,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一套较好的研究报告草案。(三)总结阶段
请指导老师对研究报告进行修改,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准备结题。六.预期成果
做好查找资料的内容记录,采访人物的记录,写好心得体会,完成“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课题的研究报告。七.条件分析
主观条件:全组成员对课题十分感兴趣,十分积极,团结协作。
客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阅资料。老师十分配合。课题研究计划
一.背景资料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目的
增强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增进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大家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二)研究意义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同学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1.85狂雷版本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李小芳学号:2012235139
指导老师:黄丽
目录:1.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2.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収展中很重要
3.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4.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摘要: 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正文:
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旅游有多种形式,它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给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如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和商品化等。在处理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关系时,既要保护原有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良性发展。
中国民俗文化,是指中国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中国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中国民俗旅游开发,无论对中国民俗文化抑或是我国的旅游业来说,都是有益的。我院在旅游项目策划和规划中,注重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使其与旅游产品融合起来,给旅游地披上一层文化的外衣,增加旅游地的文化底蕴,这是旅游地能够持久生存的保障,同样对游客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发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各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徇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商务”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旅游与文化是相对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发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迚一步提升。大家比较认同和接受的观点,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于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参考文献:《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02期
第三篇:景宁县民风民俗文化研究
景宁县民风民俗文化研究
摘要:景宁是浙江、江西、安徽等身份畲族最早的迁入地,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境内的畲、汉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密切联系,长期的交错杂居使得他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对景宁县民俗民风的研究其实就是对畲族风俗的研究。本文选取了饮食、节日、工艺、婚嫁四个富有代表性的角度来探讨景宁独具特色的畲乡风俗。
关键词:畲族,民风,民俗,研究
一、景宁的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饮食也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民俗特色。
景宁畲族人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石磨(现在有的地方用电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余种之多。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
二、景宁的节日
景宁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
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最著名的是“三月三”。“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在长期的迁徙与山地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每逢农历新年和“三月三”等重大节庆,畲乡的山村畲寨便灯火阑珊,酿米酒、打年糕、抢猪节、做麻糍、吃乌饭,板龙灯、盘畲歌、赏菇戏,一年的辛劳在这里释重,久别的亲朋在这一时节相逢。这个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一般是畲族的家庭或者每个部落组织去野外。这天,他们要吃乌米饭。有时又称“乌饭节”。现在不仅仅是畲族在庆祝,还有许多汉族人与畲族人一同庆祝。如景宁民族中学也会组织同学庆祝三月三。如今的三月三已经不是简单的畲族人的节日了,还是全景宁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在景宁的一条街上就会展现许多畲族的工艺品。会邀请来自各个地方的民族歌手前来演唱。
除了三月三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特别的日子。如正月初一为祭祀的日子,在这天有很多禁忌。如抬轿,吹喇叭,都是不被允许的。还有畲族也是和汉族一样过春节的。他们也要杀鸡宰羊,与汉族不同的是他们还要做糍粑。糍粑是畲族特有的一种食品。青年男女之间唱山歌也成为春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是比较传统的畲族的习俗。在景宁,最为明显的就是“三月三”其它的一些节日也渐渐被汉族的一些习俗所同化。
三、景宁的工艺
畲族民间手工艺主要是木匠的雕刻和妇女的织带、绣花,其次是竹编、石雕等。景宁有几位畲族木匠雕刻马腿十分精湛,刻的龙凤、人像、花草生动活泼。民国时期沙湾镇张庄村雷凤新是全县有名木匠,县内一些庙宇及财主人家房子都请他建造。现在他的手艺尚有继承人,县城一大款装修请来雕龙刻凤。
织带是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妈妈学织带。带子径线放在桌边用三支小竹竿牵成,中间提综,一头扎身上,一头挂壁上或树上,就可坐着织。纬线为白纱。径线两边用红、绿、黄、紫等色纱,色线之内为白纱,中间用黑白相间的纱为织图案花纹之处,径线多少由所需宽窄而定,中间径线一般有五双或十三根,宽者有23根、33根、55根等。提综挑压织出文字花鸟。径纬线有丝质的也有棉质的。彩带织得粗细,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姑娘回礼必需有自己织的彩带。女子送给朋友、情人的礼物也多为彩带。彩带作裤带、腰带、围裙带等用。以往农村男青年喜欢把刀鞘壳用火烙成花纹或刻成图像,钉上情人送的彩带,缚在身上两人的手艺就结合在一起了。故《情歌》中有首《带子歌》:“一条带儿斑了斑,丝线栏沿自己织,送给你郎缚身上,看到带子看到娘(妇女自称)”。
如今,由于时代的发展,编织彩带这项十分有特色的手工艺已经慢慢被遗忘。现在许多畲族的姑娘都不具备这项技能了。
四、景宁畲族的婚嫁
每个民族的不同和有特色之处很多时候在婚俗上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而畲族的婚俗也是有它自己的特色。
首先畲族一直以来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而且女性在家庭中地位要高于男性。畲族除了可以嫁女儿外,还可以娶进来。畲族过去是不和外族通婚的。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畲族开始于汉族通婚。但是畲族还是实行同姓不通婚的原则。畲族的婚俗是非常有特色的。每一个民族的不同之处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来,在婚俗中更是能够体现。畲族的婚嫁特色很多:首先迎亲队伍到村时,女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栏路,这就表示晚上要对歌,男方要扫除障碍。然后到中堂时,女方请四位男子与迎亲队伍中四人相对然后开始“拾田螺”,这是表示欢迎的的意思;午饭由女方请迎亲队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这就叫做“落脚酒”;晚餐由男方请嫁方亲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请“大酒”。中午的时候,因为女方不给男方
炊具,所以男方必须在女方家“借锅”。姑嫂们把能藏的炊具藏起来,由赤郎猜出女方所说的谜语是代表什么炊具。要是猜不到,姑娘们就不把炊具拿出来。要重借。这就是男方在女方家借锅请客的一个特色。借好之后,赤郎要杀女方家的一只公鸡来“请祖公”。杀鸡的时候,规定血不许滴到地上,滴一滴就罚一碗酒。而女方家的姑嫂们总是耍赖,以此为乐。大家都希望把赤郎灌醉。
之后就由女方起头对歌。女方唱:“换脯(昨天)听讲赤郎来,姐妹双窝(叫)站门背,姐妹双双去修路,修条大路赤郎来”。赤郎回:“今脯寮里起身来,收拾南货(礼物)两三回,收拾南货饼搭面,担落娘洞度花栽”。之后就变吃变唱,一直唱到新娘要起身为止。唱的有度亲歌、嫁女歌、赤郎歌、采茶歌、结成双、恩爱夫妻等,忌唱不吉利的内容。到新娘该起行前要唱“催亲歌”,最后当然也要“送歌神”。畲族婚礼的又一个特点是,新娘夜行嫁,卯时进夫家门。行嫁时有牛在前头踏路,意为新娘一切都要新的,牛踏过的路为新路。以往嫁妆有锄头、斗笠、棕衣、线篓、火笼等,体现了畲族妇女热爱劳动。
由于丽水景宁是畲族的聚居地,与外界交流较少。受畲族的影响很深很广,因此在很多节日,婚嫁,歌曲,手工艺品等方面,汉族与畲族已经融为一体,一同庆祝。比如三月三,整个景宁县城十分热闹,全县的人都参与其中。再比如畲族的工艺品,在景宁的大街小巷,我们都可以看到有着畲族特色的编织品。
总的来说,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一个浙西南小镇有着浙江,有着典型的浙江的一些习俗。例如编织、唱花鼓。又因为受到畲族的影响,具有民族特色。
第四篇:南京民俗文化旅游研究发展
#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南京民俗文化旅游优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李娜,楼嘉军;(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上海200241);摘要: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发展状况并;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优化路径;对策;南京;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StudyonOptimizationMetho;LINa,LO #旅游资源#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0824(9)南京民俗文化旅游优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李 娜,楼嘉军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上海200241)摘要: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对南京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发展路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优化发展的原则,然后从时间角度探讨节庆资源散点式发展路径,从实体空间角度提出建立民俗文化型商业旅游区,从虚拟空间角度则指出建立虚拟民俗博物馆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以政策支持为前提、人才建设为根本、产品创新为核心、数字化营销为保障的四大优化对策。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优化路径;对策;南京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8)09-0850-03 StudyonOptimizationMethodsandCountermeasuresofFolk-cultureTourisminNanjing LINa,LOUJia-jun(TourismDepartmentofBusinessSchool,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Abstract:Nanjingwasrichinfolkculturalresources,butitsfolk-culturetourismdidn.tdevelopwell.Thispaperanalyzedthecurrentsituationoffolk-culturetourisminNanjing,andpointedouttheproblemsofitsdevelopmentmethods.Onthebasisoftheanalyses,theauthorsputforwardtheoptimizationprinciplesclearlyanddiscussedtheoptimizationmethodsfromtheviewoftimeandspace,andproposedfourcountermeasuresfortheop-timizationdevelopmentoffolk-culturetourisminNanjing.Keywords:folk-culturetourism;optimizationmethod;countermeasure;Nanjing1 相关研究概述和研究目的1.1 关于民俗文化旅游研究的述评
在现代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下,随着旅游者对异质文化的渴求与体验欲望愈加强烈,民俗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所谓民俗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某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1] 区蒙古族的民俗旅游开发提出了一些构想[8]。崔广彬和郑岩提出了辽宁省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思路与对策[1];杨艳与黄震芳曾就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及其产品开发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9]。?以具体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为研究对象,重在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启示。如陆军和王林以桂林/印象#刘三姐0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创新对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10]。
总之,目前国内学者对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1/省多、市少0。即着眼于整个省的研究居多,具体到城市的研究偏少;o/少数民族多、汉族少0。即以少数民族或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为对象的研究居多,对于同样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汉族的研究偏少;?/边缘地区多、都市少0。即西南、东北等省市的研究居多,东部、南部等大都市的研究偏少。当然,现有文献不仅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总结和促进作用,也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1.2 研究目的
南京位于南北接壤之地,作为六朝古都,饱经沧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但南京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状况却并没有人们预想中的好。如何在不断升温的民俗文化旅游市场获得竞争优势,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本文尝试以南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优化民俗文化旅游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借鉴。2 南京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2.1 发展优势
第一,古都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如物质民俗类有秦淮风味小吃、甘熙故居等;行为民俗类有皮影戏、南京国际。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民俗文化旅游进行了相关研究,可按照研究对象大致分为3类:1以民俗文化旅游本身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开发模式、开发意义与资源保护等,具有一定的宏观指导意义。如王德刚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品牌经营、社区)历史街区、乡村、主题公园、节庆活动、/生态博物馆0等6种模式[2];黄亮、陆林等认为,民俗旅游具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文化功能
[3];杨萍从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分析入手,对民俗旅游资源 [4] 的保护内容和保护模式等进行了初步探讨。o以地域民俗 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省、市或地区层面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这类研究大多与民族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密切相关。如施仲军
[5]、朱桂凤 [6]、陈瑶 [7] 等分别对云南、黑龙江、南
宁的民族类民俗文化旅游特色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了这些民族聚居省市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问题。其它则是直接以世居的少数民族为载体来谈开发,如王珊和赵明针对内蒙古自治
收稿日期:2008-07-10;修订日期:2008-08-21 第一作者简介:李娜(1984-),女,江苏省江阴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07级硕士研究生。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0824(9)#旅游资源# 小。o理论研究落后,人才资本匮乏。一方面,南京民俗文化旅游方面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缺乏建设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作为旅游业运作/灵魂0的人才,不论是高端的旅游产品创新人才,还是成熟的市场运作人才都不够充足,高端人才与复合人才的供需不平衡性日益凸显。以动漫人才为例,南京虽约有10所院校设置了动漫专业,但在师资力量、教材准备、学科建设方面却仍显力不从心。?政策供给不足,监管手段滞后。南京不乏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但缺乏专门为民俗文化旅游量身定做的规划,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与机制改革也相对滞后,管理体制不活,部门之间的协调还不到位,不利于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市场运作不成熟,融资渠道单一。南京的民俗文化资源分散,尚未形成规模优势,高成长性的新兴文化服务业的发展也滞后于传统文化服务业。融资方面也存在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许多民俗文化节庆还主要依赖于财政资金,民营企业进入不够充分,大多数民营企业对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投资意识还比较薄弱。3 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化原则和路径3.1 优化原则
从哲学角度讲,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实践指导思想,遵循认识论的辩证系统规律;从经济学角度讲,要坚持以市场营销和消费群为导向,重视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因为最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是最好的,同时注意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因果关系,使之形成良好互动。从社会学角度讲,由于南京民俗文化资源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其本身就需要/包容0,因此在优化发展过程中就要持有容纳多样理念的心,当然优化行为本身必须符合社会价值规律,必须符合政策法规、公众舆论、专家等的评价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社会效益第一。
3.2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优化路径
时间散点式:时间散点式是以/月0或/季0作为单位时间段,每一单位时间段里主打一个节庆活动,并开发关联市场,强调节庆资源在时间上的合理配置,尽可能地避免某一时期节庆活动过度密集,保证民俗节庆与相关旅游活动在时间上的序列性与灵活性,从而弱化因节庆活动时间的特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南京的民俗节庆众多,成为旅游节庆的不在少数,例如南京妈祖文化旅游节、夫子庙灯会、江心洲葡萄节、郑和节等,虽然都具有南京本地的乡土特色,但大多受时间约束,在内容的推陈出新上鲜有作为,亟需整合优化这些节庆旅游资源。首先,按季度来打造南京特色节庆旅游项目。以/金陵灯会0打头,领衔分散在四季的品牌节庆,春有南京国际梅花节,夏有江心洲葡萄节,秋有栖霞红枫艺术节,冬有迎新年听钟声活动。尤其要将金陵灯会做大做好,夫子庙是灯会中心,同时营造城市灯会氛围,各社区鼓动市民积极参与,既升华了民俗节庆气氛,又宣传了城市形象与旅游资源。在民俗景区(点)内,可择取地方特色显著、参与性好的南京民俗活动项目进行重组设计与包装,自主安排时间再现,为市民与游客提供真实体验,如在南京民俗博物馆用多媒体展示南京吆喝,在非皮影戏演出时间段提供游客亲手把玩皮影的机会。此外,可借节庆活动时机定
梅花节以及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南京云锦、金陵刻经、金线金箔和秦淮灯会等;而精神民俗类有南京方言、民谣5茉莉花6等,都是经过长时期创造的独特宝贵的文化财富,发展潜力巨大(表1)。南京作为/十朝都会0,有着2500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并有/南风北俗萃于一城0之说,在民俗旅游活动要素组合中目前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有较好的城市文化品牌效应。第二,经济基础厚实,客源市场需求升级。近年来南京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一般当恩格尔系数降到50以下、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的文化消费在家庭整个消费中达到或超过30%,这将对旅游客源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从相关统计数据看,南京周边的旅游市场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根据表2可知,南京国内一级旅游客源市场
[11] 的社会消费结构正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人们的文 化消费需求将大大增加,这为南京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三,区位优势明显,可进入性较强。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这是一个服务业相对发达的区域,区域合作逐渐形成以/吴越文化0为特色的整体竞争优势,可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文化资本和市场份额,其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更是方便国内外游客的进入。
表1 南京代表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11] 资源开发模式 代表性旅游资源
民俗村(街)式高淳老街、江心洲农家乐村、江宁甘村、溧水傅家边、中华织锦购
物街,等节庆集会式南京国际梅花节、江心洲葡萄节、南京夫子庙灯会、栖霞红枫艺 术节、雨花石艺术节、/迎新年听钟声0活动、妈祖文化民俗节、老 街民俗文化节、郑和节,等博物馆式
南京民俗博物馆、古代砖雕石刻展览馆、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农园展览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雨花石博物馆,等
表2 2007年南京一级旅游市场消费结构[12]类 别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GDP(美元)江苏安徽上海山东浙江北京36.739.735.532.934.732.24430***648837370 2.2 现有发展路径与存在问题解析
南京民俗文化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充实,目前已经形成以下3种主要发展路径:1以高淳县淳溪老街和江心洲农家乐村为代表的民俗村(街)式,其活动特色是仿真性,使游客能亲身体验居民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间接传播南京的民俗文化。o以/夫子庙灯会0和/国际梅花节0为代表的节庆集会式,其活动特点是狂欢性,通过节庆集会的形式体现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的多元性和多彩性。?以南京民俗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式,以静态的方式多方位展示南京地区浓缩了的民俗文化精华。以上3种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南京都市旅游的产品内容,彰显了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
当然,在实际发展中也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制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内容创新不足,时空限制较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内容创新不足,造成产品形式的眼球吸引力不强;同时,城市传统氛围较浓,社会环境的包容度不够,现实中比较大胆的、有争议的创新行为易受遏制。高淳老街与江心洲农家乐村在地理区位上相距甚远,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夫子庙灯会0、/梅花节0等节庆活动则受时节影响较大,而民俗博物馆更因为是民居建筑而限制了实体空间上的拓展,造成客流承载量偏
# #旅游资源#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0824(9)期举办优势民俗产品的展销会,积极开拓会展旅游市场。空间集聚式:空间集聚式是从空间地域出发,形成相对集中的民俗文化旅游地,由此带来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放大竞争能力,使之形成/区位品牌0,建立实体空间的民俗文化型商业旅游区。在城南老城区创建民俗文化型城市商业旅游区,东部和南部以秦淮河为界,西部以凤台路为界,北以白下路、建邺路为界,外加朝天宫,以夫子庙为核心,名人故居、城南民居、秦淮风味小吃、民俗博物馆汇集。旅游区规划要推崇创新,突出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融合,运用创意理念和思潮,提升民俗文化品位。旅游区东部街巷密布,可根据旅游发展需要、各街巷特色及其可塑性,分别赋于美食街、古玩街、花鸟鱼虫街、土特名品街、百业街的功能,重点在于/两街一区0的打造,将民俗文化氛围、建筑常态、民众心理、视觉形象、美术内涵等创意元素注入其中。/两街一区0是:1秦淮饮食特色街)))以钞库街为重心,清理整顿夫子庙地区拳头饮食文化产品运作混乱、鱼龙混杂的现状,以市旅游局(钞库街15号)为界,东段以明清古建筑为主,巩固和加强晚晴楼、秦淮人家等老字号的百年老店,重塑秦淮风味小吃形象,限制洋快餐的进入;西段以徽派民居为主,专营茶文化,设置南京雨花茶茶楼与专卖店。o手工艺品一条街)))以贡院街为主,以及东市、西市,保持明清建筑的整体性,力推南京/工艺三宝0,强化核心景区旅游纪念品的品牌氛围,并为旅游者提供参与工艺制作、体察传统文化的机会。?民俗活动区)))拓建夫子庙展览馆,建设文化艺术演艺大厅,使之成为民间工艺展览中心的同时,也成为民间艺术教辅活动与演艺活动的重要场所。旅游区西北部传统民居密布,有基于甘熙故居的南京民俗博物馆和位于朝天宫内的南京市博物馆,是展示南京社会生活民俗与历史文化的天然平台。旅游区西南部建设南京民俗文化园作为创意基地,以政策鼓励创意工作室、民俗工艺制造企业的进驻,培育民俗文化创意企业群体,形成规模优势。通过旅游创意产业,提高民俗文化旅游活力指数与生命力指数。民俗文化园发展定位为以南京传统手工艺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意设计制作、收藏展示和销售集散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教育基地,其中传统手工艺品中包括云锦、剪纸、泥塑、刺绣、木雕、绒花、金陵折扇等。可根据民俗文化资源各自的特点,大胆利用网络游戏、动漫、影视作品等形式,借此掀起旅游热潮。例如可以用民间故事、民俗景观为原型开发3D网络游戏,并辅以衍生产品的开发,也可充分利用民俗事件等,制作相关影视或动画。
虚拟展现式:在积极发展实体民俗旅游景区的同时,也可通过建立虚拟空间的民俗博物馆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以南京民俗博物馆为例。南京民俗博物馆现以甘家大院为实体空间载体,其发展格局与规模受到较大限制。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崭新途径)))建立虚拟世界的/南京民俗博物馆0。这不是单纯的博物馆介绍网站,而是将南京民俗文化资源活生生地/移植0到网络,综合利用WebGIS技术、ARCMS技术、JSP网页制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多媒体技术设计旅游信息系统,将民俗景观和民俗节庆活动动态地呈现,并设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网上常设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数字交易与地上直接交易的立体交易系统,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由
图1 虚拟博物馆网站创建格局
此形成民俗文化资源在虚拟空间的集约化开发,获得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0。由于博物馆的外部性较强,该虚拟博物馆的网站筹建需要政府力量的推动。如图1所示,在南京市旅游局主导下,整合旅游协会、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旅游企业等的资源,共同创建和维护/南京民俗博物馆0 网站。南京民俗文化旅游优化发展对策
针对南京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笔者建议以政策支持为前提,人才建设为根本,产品创新为核心,数字化营销为保障,相互配合,形成四大优化对策,共同推动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4.1 前提性对策)))政策支持 首先,要高调亮相政府对民俗文化旅游鼎力支持的态度,科学规划,高端策划,制定适合南京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政策。其次,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与行业组织监管力度,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各方参与、实现互利共赢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机制,动员整合多种经济资本进入民俗文化领域,通过旅游这一载体,使民俗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合理有效的转化。4.2 根本性对策)))人才建设
一方面,以南京各科研机构与高校为重心,以企业培训机构为辅助,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多/出0人才;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0战略,营造宽容的社会氛围,建立鼓励创新、尊重个性的社会文化,并根据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柔性0流动的特征,改革人事制度,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积极/留0住人才,为民俗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资源,第三通过发挥人的创造力,将文化元素与高技术相结合,推动民俗文化旅游多元化发展。
4.3 竞争性对策)))产品创新
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层次和价值认同差异度,有针对性地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可着手于3个方面:表现形式创新,利用编织、画、雕等形式为游客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外在形式创新,将创意理念融入设计包装中,增强视觉冲击力与吸引力,例如将梅花作为邮戳图案,既实用又可展现南京独特的梅文化风情;品牌创新,搞好优质商品的创新设计生产,创设只属于南京的拳头产品,主推/工艺三宝0)))云锦、剪纸、仿古雕。
(下转第811页)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0824(9)#专题研究# [9]辜寄蓉,范晓.九寨沟旅游景观资源保护和规划中GIS的应用[J].地
球信息科学,2(102(2)B100-103.[10]唐俊雅,伍世代.旅游管理信息化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2,18(3)B89-92.[11]张兴平,杨建军.杭州市区旅游交通网络空间分析及其对策[J].浙
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27(4)B438-443.[12]王铮,蒋轶红,王瑛,等.旅游域模型及其结合GIS的应用旅游学刊
[J].2002,17(2)B57-62.[13]王鹏,戴学军.GIS的中国旅游流信息系统的建模方法研究[J].衡
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6)B91-93.[14]李君轶,马耀峰.基于G1S的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2)B115-120.[15]陈著.基于GIS的福建省旅游信息系统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1)B120-123.[16]罗怡.昆明市旅游信息系统(KTIS)的设计[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1,26(3)B57-60,65.[17]罗平,黄耀丽,等.区域旅游信息查询系统的开发[J].佛山科学技术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3)B44-48.[18]罗平,何素芳,等.佛山市旅游信息系统开发[J].热带地理,2002,22(2)B181-184,191.[19]黄怡然,黄杏元.基于Internet的旅游信息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
研究,2000,17(1)B114-117.[20]杜文才,YairGabay.基于因特网GIS、可扩展、可协同工作的旅游信
息系统[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24(5)B44-48.[21]刘丹,彭黎辉,等.基于WebGIS技术的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J].计
算机与现代化,2001,(S)B67-72.[22]罗冰.基于WebGIS的云南省旅游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及算法实现
[J].地矿测绘,2003,19(1)B10-13.[23]黄耀丽,郑坚强,罗平,等.GIS和多媒体技术结合在旅行社产品销
售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3,(8)B175-177.[24]严寒冰,刘迎春.基于GIS的旅游导游服务系统设计[J].浙江工程 学院学报,2000,17(3)B177-181.源与环境评价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特别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空间结构分析、可持续评价、旅游地理信息系
统构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目前GIS在旅游资源评价领域的应用还处在纯GIS技术实践的尝试阶段,尚未形成GIS与旅游资源评价相结合的有力整合,也未建立起学科交叉的交流体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GIS技术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只是把GIS作为一门技术;o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很多应用仍处在尝试性阶段;?人们对这一学科的认识还较陌生,对学科交叉的广阔前景还没有足够的审视。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GIS科学不断走向现代化、系统化、高技术化,GIS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将不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姚长宏,杨桂芳.GIS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及展望[J].自然杂志,2002,24(4)B231-233.[3]何华春.RS及GI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制图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调 查规划,2002,21(4)B40-42.[4]金丽芳,刘雪萍.3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园林, 1997,(6)B23-25.[5]林绍华.长乐市旅游资源类型符号设计及其在GIS平台上的实现
[J].福建地理,2000,15(2)B47-48,26.[6]杨枕,许振文.东北地区科普旅游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实现[J].长春师
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1)B52-56.[7]严寒冰.GIS的应用研究[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16(1)B37-40.[8]钟林生,肖笃宁.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J].自
然资源学报,2002,17(1)B71-77.(上接第852页)4.4 保障性对策)))营销数字化 数字化营销是基于高效创意,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数字化技术进行营销的新型营销模式,是应对互联网宽带时代竞争的最佳手段。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确立以消费者体验为导向的主题定位,有机组合数字化营销方式。QQ秀所使用的道具、服饰、佩饰、场景等,具有强大的品牌传播力,蕴藏着无限商机。南京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利用腾讯这个巨大的虚拟形象平台置入广告,推出/金陵十二钗0QQ秀形象、南京民俗主题包等,借以宣传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构筑南京民俗文化形象,创建品牌。
参考文献: [1]崔广彬,郑岩.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满族研究,2007,(1)B31-38.[2]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民俗研究,2003,(1)B51-58.[3]黄亮,陆林.民俗旅游的文化功能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 19(1)B127-130.[4]杨萍.再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层次、措施及模式[J].经济问题探
索,2004,(4)B113-115.[5]施仲军.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问题浅识[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6,22(3):115-118.[6]朱桂凤.论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学术交流,2006,(11)B111-113.[7]陈瑶.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J].广西轻工业,2007,(9)B 115-116,123.[8]王珊,赵明.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6)B54-55.[9]杨艳,黄震芳.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商业现代
化,2006,(458)B198.[10]陆军,王林.创新:民俗文化旅游整合开发的原动力[J].桂林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4)B140-143.[11]南京市旅游局,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旅游资源[M].北
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2]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公报[EB/OL].http://www.xiexiebang.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71南京民俗文化旅游优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等内容。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保护研究(范文)
[论文题要]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具有较大的发展弹性和生命力。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民俗作为整合社会文化的基础,将发挥其重要作用。然而,新农村建设中容易出现重视物质而忽略人文的问题。本文笔者从民俗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 民俗文化 保护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民俗作为整合社会文化的基础,将发挥其重要作用。然而,新农村建设中容易出现重视物质而忽略人文的问题。如何调和这种现实矛盾?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民俗文化的特征
1、地域特征
民俗文化是某一个地域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这也正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2、传统特征
民俗文化具有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如节庆、礼仪等表现出的规范做法),具有一定的传统性。民俗文化往往是通过较长历史时间的地域融合而形成,已经构成了地域生活形态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轻易不会发生变化。
3、生活特征和动态特征
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动态特征。民俗文化体现在具体生活行为中,是一种生活文化,人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传播民俗文化,生命力强大;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不断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动态特征明显。
二、农村地区民俗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1、基础削弱
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民俗文化基础遭到削弱。原有民俗文化氛围淡化、现代气息增强,地方性文化或民族文化逐渐抛弃,民俗文化主体不断缩小,农村地区民俗文化保护的难度不断加大。
2、同化变异
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及大众媒体在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和交互作用,使得民俗文化同化变异日趋突出,民俗文化本真性不断褪化、特色淡化,原有的地域民俗文化平衡被打破,尤其是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变化明显,失去了地方文化吸引力。
3、氛围淡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深入人心,市场经济利益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地区居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受经济意识驱动,许多良好的民俗文化氛围逐渐淡化消失,尤其是亲情关系,如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小孩的问题等;休闲娱乐,如农村赌博之风等方面,很多不健康文化得以蔓延,破坏了农村地区社会风气。
4、缺乏规划
随着村镇建设中规划意识的不断普及,地方政府对规划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可能是缺乏文化上的认识或受限于经济实力等原因,这种重视往往只在于物质层面,对于文化保护规划却缺乏必要的重视,造成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流失。
5、脱离生活
现有农村地区民俗文化保护往往脱离生活实际,追求“古、新、奇”的“眼球效果”。实际上,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任何脱离生活实际的民俗文化保护的做法,都是一种虚伪的做法——没有生活的底蕴,民俗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将不断淡化,而失去民俗文化特征的文化也将不再是民俗文化。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保护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民俗文化保护政策
由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对民俗文化的相关研究,因此无论是对民俗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还是工作力度,都明显不足。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提出的历史任务。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通过加快健全民俗文化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民俗文化保护政策,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以民俗文化保护为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籍此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可以大大加快这一宏伟历史目标的实现。民俗文化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项惠及后代的历史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强相关研究、需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持久规范。
2、科学合理地制定文化保护规划
文化保护规划在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考虑多放在物质性规划之后,或没有相关规划、或流于表面形式(只有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在该方面做得较好)。我国农村地区范围广、人口多、文化表现形式丰富,为民俗文化保护带来了难度,同时由于新农村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民俗文化保护存在没有规划考虑、照搬规划思路等问题。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具有较大的发展弹性和生命力,同时很大程度上又缺乏再生性,因此应该根据各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渐进式推动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并将其放在物质性规划之前考虑,科学合理地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的文化保护规划。
3、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利用经济杠杆调动社会积极性
我们党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两条要求,体现出改善农村地区物质生活水平的迫切性,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的反映,农村地区民俗文化保护不能脱离这样的农村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现状条件。因此,在保持民俗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创造经济利益,不仅可以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也可以为民俗文化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全社会重视民俗文化,改善其生存状态,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良性生长。
4、保留或改善民俗文化活动场所,举办相关民俗文化活动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现有民俗文化活动减少、民俗文化氛围淡化,通过保留或改善民俗文化活动场所,举办相关民俗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等),可以增加民俗文化资源的现实利用程度,提高农民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必须避免对相关民俗文化活动场所一拆了之的做法,必须注意到其有着通过举办相关民俗文化活动凝聚民俗文化资源的作用,防止造成需要保护的民俗文化失去物质载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民俗文化资源类型丰富的同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因此对于现有民俗文化资源,我们要持一个开放式的态度,加强相关研究,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有利于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和农村社会风气的健康向上的文化,要大力宏扬;对不利于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和农村社会风气的腐朽落后的文化,要坚决抵制。有取有弃,才能符合党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促进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