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新课程哲学与生活77个考点总结
2011年政治高考考点全面精析《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考点1
1、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⑴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联系: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⑶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考点2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考点3
3、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与真正哲学的关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对哲学概念的总结:⑴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古人说“知人则哲”,就是其义。⑵ 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⑶ 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⑷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考点4
4、哲学的作用(功能)
⑴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⑵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⑤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P25 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好哲学,终生受益。P25 ⑶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真正的哲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5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考点6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 考点7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考点8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考点9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的及其状态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考点10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考点11
2、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考点1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考点13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14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毛泽东思想
⑴地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⑵精髓:实事求是 ⑶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
⑴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又一伟大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⑵基本内容: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⑶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⑷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⑴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⑵基本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⑶意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可知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考点15
1、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考点16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⑵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⑶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答:(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⑷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考点17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考点18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考点19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考点20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四、物质决定意识 考点21
1、意识的含义: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⑵意识是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考点22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产生的。考点23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点24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比如预先制订蓝图、目标和计划,这点和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动物的活动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同时,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性的东西,把握其规律。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考点25
2、意识能动性的两个表现:(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点26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3)应用范围: 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考点27
2、认识世界的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②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七、实践 考点28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考点29
2、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考点30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考点31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⑵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考点32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⑴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⑵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⑶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考点33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补充: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
5、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方法论运用: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九、真理 考点34
1、真理的客观性
⑴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为什么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⑶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考点35
2、真理的具体性
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⑵真理的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考点36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考点37
4、真理和谬误
⑴区别:人们的认识就总体而言,既有真理,又有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⑵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转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5、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十、认识过程
考点38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⑴含义: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考点39
2、认识具有无限性
⑴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⑵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⑶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上升性)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唯物辩证法 考点40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⑴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⑵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考点41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⑵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42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联系的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3)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误区]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考点43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⑴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表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关系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⑶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考点44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⑴原因: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⑵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⑶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⑷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45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⑴原理内容: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 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⑵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⑶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考点46
2、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⑵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⑶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考点47
1、发展的观点原理及方法论
⑴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⑵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⑶方法论: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⑷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看待一个人应当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说明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看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前途,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态度上,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考点48
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②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⑶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⑷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说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说明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考点49
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⑴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⑶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反对两个极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⑷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说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数量,但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就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巨大飞跃,从而证明了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道理。有进有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也体现了上面的原理。
五、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考点50
1、矛盾(客观性)的观点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考点51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⑴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①原理内容: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③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邓小平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说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矛盾;说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说明在看待任何事情,要看到事物的利弊、好坏、取得成就和存在不足两个方面,如网络,科技,基因生物,克隆等 ⑵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①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这种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②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③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因为“万物莫不相异”;说明我国农村在致富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状况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说明我国城市企业在改革中,企业自身现状不同,经营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行业和不同的时期,二者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也应有所差别;说明在我国社会生 活中,必须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应该有所不同。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①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也是没有的。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②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说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党的领导等,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邓小平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辩证统一;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六、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52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⑴含义(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⑵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⑶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⑷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说明在经济建设中,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要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说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考点53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⑴含义: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⑵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⑶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⑷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⑸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说明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少数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说明建国后特别是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说明实行“一国两制”以后的中国,国家的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说明青年的绝大多数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⑴原理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⑵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⑶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⑷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注意]: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虽然都是讲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但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考点54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是什么?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为什么?①理论依据是矛盾特殊性原理。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③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考点55
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⑵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七、辩证的否定观 考点56
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⑴辩证的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⑵辩证的否定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⑶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⑷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考点57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八、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考点58
1、辩证法的革命和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2)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考点59
2、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的必要性)
⑴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原因: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②科技创新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⑵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①创新不仅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而且还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③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①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的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创新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⑷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依据:创新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辩证法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创新意识体现了包括人的认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发展之中。
认识论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答:(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考点60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考点61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及方法论 考点62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考点63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考点64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4、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考点65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考点66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⑵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答:(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考点67
1、人民群众的概念:
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考点68
2、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⑴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⑶方法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考点69
3、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
②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党的群众路线:
①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五、人生价值 考点70
1、价值和价值观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2)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①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②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补: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
(2)方法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考点71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②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4、应用范围:说明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先进人物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如航天英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等。补: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1)原理内容: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2)方法论: 要求我们 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3)方法论运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同时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考点72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⑴含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客观依据--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考点73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
⑵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考点74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从不同阶级的角度看,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考点75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需要有一个根本衡量尺度: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①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③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答:
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②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③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④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七、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考点76
1、价值的实现方式(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具体途径):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社会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等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要做到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⑴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篇:生活与哲学总结
《生活与哲学》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 把我思维的奥秘)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论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成分。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物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求我们既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7、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④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从整体的、全面的、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要求我们注重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实践的特征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正确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注重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要求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5.真理的客观性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要求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6.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超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和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这要求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唯物辩证法(第七、八、九、十课)(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观(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
一、总特征之一)(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 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联系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要求我们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
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唯物辩证法认为: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甚至会对整体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我们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5.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性。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发展观(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总特征之一)(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3、事物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途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对未来充满信心。至此新事物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状态)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 ① 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③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
5、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要求我们在物质运动中把握事物。
6、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我们认识事物既要看到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
(3)矛盾的观点(根本观点实质与核心)(第九课 唯
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矛盾具有斗争性,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这就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不同的场合还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抓好典型;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到特殊的科学的认识秩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6.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办事情”专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关键词:重点、中心、关键、核心、中心环节、第一要务、重中之重、首位、突出地位)
7.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看问题”,“判定性质”专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是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关键词: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优劣、利弊、好坏、分析形势)
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坚持两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认识一个矛盾是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
1、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时要这种住主要矛盾,认识一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4)辩证的否定观和创新意识(第十课 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神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个方面的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三篇:《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另一方面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不常用,但需知)同时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尤其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①含义区别②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
(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同时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6.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
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7.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途径)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状态)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这要求我们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9.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注意:矛盾的同一性: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这要求我们既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又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即一分为二。(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有其特殊性。(注意当用此原理分析时一定材料体现哪点写哪点,有选择应用。)这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
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影响,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这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若两句都体现,还要写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关键词:中心、重点、关键、第一、首要(办事情、解决问题)
14.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
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质是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当矛盾主次方面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这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注意涉及此原理还要讲到“一分为二”看问题)
关键词:主流、主体、性质、方向、大局、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利弊(分析评价、看问题)
15.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但原理不能等同,不可
替代。)
16.辩证否定观原理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这要求我们既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于实际不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又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找出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人生价值的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客观条件)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主观条件)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
1.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所以我们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
3.【(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我们要尊重规律,尊重规律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受到惩罚。(2)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成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2)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1)【坚持一切才能更实际出发,是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反对错误意识。(小考点: ①意识能够让人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丧失斗志。)辩证唯物认识论
6.【(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科学理论将把实践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形成正确认识。
7.【】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有它使用的条件与范围,有它特定的发展过程,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没有终结的真理。所以我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与发现真理,检验与发展真理。
8.【圈是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的前进或是螺旋式的上升。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唯物辩证法: 联系
9.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有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有联系,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10.【,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①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1.【】联系具有多样性,世上事物千差万别,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应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1
条件为转移。
12.【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所以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
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13.【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所以必须重
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4.【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
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一条小知识点:当部分以合理顺
序排列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所以要注重内部的结构优化趋向>发展:
15.【】事物是普遍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
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
题,树立创新意识。
16.【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
曲折性的统一。所以对待新事物既要有信心,又要走曲折的路。
17.【】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
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所以①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我们要抓住时机,促进质的飞跃。﹤两条小知识点:
①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所以要注重事物内部的结构优化,实现质变;②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时,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坚持适度原则。﹥ 矛盾:
18.【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②我们要承认矛
盾,分析矛盾,用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19.【 矛盾据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互联
结,相互转化。所以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两条小知识点:①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应在对立
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创
造条件,向有利条件转化,趋利避害。﹥
21.【 ①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应集中力量,抓住主矛,解决主要矛盾。②在复杂事物
中,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主次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集中力量解决
主要矛盾时,不忽视次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
22.【】 ①再简单事物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
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所以在认识事
物时,学会抓主流。②在简单事物中,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影
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在抓主流时,不忽视支流。
2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创新:
24.【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所以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5.【革命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革命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既有肯定的理解,又有否定的理解,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所以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历史唯物主义:
26.【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7.【】⑴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⑵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会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解决: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8.【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29.【】人既是价值的创造着,又是价值的享受着,人生在于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所以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贡献(怎样实现人生价值: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⑵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30
【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指导作用,可以影响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所以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第五篇:2018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2018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什么
考点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 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联系: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③世界观和哲学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什么);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方法(怎么办)。
(2)联系: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②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考点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考点
3、哲学与时代精神
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即哲学来源于时代)。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即哲学反作用于时代)。(1)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考点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又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只是一些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根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代表观点:“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等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意识依赖于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以来于人的主观精神。代表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等。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_(:з)∠)_ 外化和表现。
代表观点:“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考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以往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改造世界。)考点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1)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回答。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
(一)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考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3、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考点
2、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考点
3、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
(3)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点
4、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3、方法论:①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唯物论)考点5、6、7 什么是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考点
8、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考点
9、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考点
10、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1、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
2、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考点
1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点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考点
13、真理及其特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考点
1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
1、联系及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1)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考点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考点
3、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考点
1、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方法论要求: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考点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即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新事物要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考点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部分)考点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都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考点
2、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反对片面的观点和一点论。
考点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统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要求我们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考点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考点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区别: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考点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考点
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部分)考点
1、辩证的否定及其实质
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
3、辩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
②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考点
2、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考点1、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 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考点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考点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考点
5、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2、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意义: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考点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考点
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
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价值观、人生观部分)考点
1、价值和价值观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考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2、要求我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考点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①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②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还具有主体差异性。
2、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考点
4、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考点
5、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