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继承并发展了民间文学

时间:2019-05-12 07:0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聊斋志异》继承并发展了民间文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聊斋志异》继承并发展了民间文学》。

第一篇:《聊斋志异》继承并发展了民间文学

《聊斋志异》继承并发展了民间文学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文学作品“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倒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养料。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追溯我国文学史,许许多多伟大的作家都与民间文学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从屈原到鲁迅,他们的创作都自觉地向民间文学学习,并且吸取其积极进步的思想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以及艺术风格,由此而创造出不朽的作品,这些作品已经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份份瑰宝。

我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也不例外。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十分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作者继承了传奇志怪小说的传统,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写成了这部脍炙人口的优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就有不少篇章取材于山东等地的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假想内容的口头文学作品,它直接扎根于劳动人民生活土壤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的态度。民间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艺术趣味和美学理想,和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即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的特点,在艺术上也有其特殊的表现手法。

《聊斋志异》既保存了民间文学的特殊表现手法,又表现出伟大作家的独创性。在情节方面,《聊斋志异》成功地运用了虚构情节,时而人间,时而幻城;时而阳世,时而冥府,曲折离奇,变幻无穷。“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这是鲁迅先生对《聊斋志异》情节结构特点的概括:曲折性和传奇性。民间文学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与其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有关。民间故事为了吸引听众,常常运用幻想性的虚构情节,从而使作品离奇曲折。这种幻想性情节表现在作品中常常是赋予主人公以神奇的,超自然的异术和法术,或让他们拥有“宝物”,从而展开情节,而这些宝物异术往往在解决矛盾中起决定作用。蒲松龄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民间文学的传统,在《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描写了由于宝物异术作用于主人公,使之解决了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实现了主人在现实中达不到的愿望,从而使作品充满了奇异的神话色彩。

在人物形象以及塑造方法上,也体现了《聊斋志异》的民间风格,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文学,民间故事中的主人公主要是劳动人民。如“七仙女”中的董永就是“力田亩”的农民;“牛郎织女”中的牛郎是父母双亡,与老牛相依为命的放牛郎;《孟姜女万里寻夫》中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是秦代千千万万被迫筑长 城的役人之一,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纯朴、正直、勤劳的优秀品质,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赞美和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篇章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人公。作者以同情、赞美的态度描写了这些人物形象。如以巧计抗官兵,靠一根针、一把锥子置敌于死地的农妇张氏、奋不顾身从巨蟒口中救兄的樵夫、率领村民驱逐怪物而卒以身殉的老农叭等。在封建社会里,作为文人作家能将劳动人民作为赞美的对象进行描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在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上,也显示出了《聊斋志异》学习民间文学的成就及其独创性。《聊斋志异》中有相当一部分篇目是以花妖狐魅为描写对象的。作者很好地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将现实超现实结合在一起,迷离恍惚,既写出了花妖狐魅的似人个性,又写出了他们的非人特征。

由于《聊斋志异》的故事题材大多来自民间,这使得许多篇章的结构形式与民间故事极为相似。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要求故事易于记忆,便于流传,因此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往往单纯,线索分明,脉络清楚,插叙倒叙较少,故事发展的层次、起伏、转折交待得较清楚,以求通过听觉能在人们头脑中活动起来。

作为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直接间接地接受了民间文学的影响,蒲松龄在“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即在继承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的 同时,有意识地学习民间文学的进步思想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了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既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对当时衰颓的文言小说的抗争,从而在文言小说衰败之风弥漫天下之时独树一帜,把文言短篇小说的旧形式发展到既巧且美的地步,使得《聊斋志异》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第二篇:《聊斋志异》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聊斋志异》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09文秘2 徐栋梁 20091004241 摘要:《聊斋志异》是清代的一部优秀的文言笔记小说。它是中国古代文言笔记小说的高峰,是志怪小说的经典之作。与前代小说不同的是,它已经摆脱了以前多是对资料进行记录、收集、整理的范围,而是文人创作的产物,是作者蒲松龄的独立著作。但是,它也并没有达到纯粹“独立”、完全虚构,即使是谈论真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也仍然并未摆脱现实,而是扎根于民间,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聊斋》吸收民间文学,又以其巨大的魅力影响着民间文学,丰富着民间文学。本文就从《聊斋》如何吸收民间文学方面进行简略地探讨。

关键词:《聊斋志异》 民间文学 继承

一、对民间文学中反叛精神的继承

《聊斋》关注的人物大多是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塑造了包括村姑、少年、翁媪在内的农民,以及工匠、医生、渔夫、猎手、艺人、奴婢、隶役、小贩、妓女、屠夫、蛇人,甚至酒鬼、赌徒、偷儿、帮闲、无赖等形象。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们多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真切质朴的小人物,是老百姓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普通人。在作者的笔下,即便是大家闺秀也透着乡野的灵气,有着农村姑娘大胆泼辣的性格。在那些描写妇女婚姻、爱情的作品中无不透着蒲氏对封建礼教男权思想的反叛,和对平等、自由、民主生活的追求。

《聊斋》中有勤劳质朴的《绩女》、《农妇》;有为爱而生、冲破礼教的《阿宝》、《瑞云》;有坦然言爱、花妖狐媚的《阿英》、《香玉》;也有像《侠女》、《商三官》、《庚娘》那样疾恶如仇、武艺高强、机智杀敌的女英雄。这些敢恨敢爱,复苏着人性的痴男怨女,正是对封建礼教压抑下人性的反叛者。这些女才子、女英雄实际是祝英台、花木兰的翻版,是民间巧女型故事的生动再现。

贫困的生活,潦倒的仕途,使他更贴近平民,更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在《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作品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府道衙门,还是在阴曹地府,上自官府、冥王,下至狱吏、小鬼无不见钱眼开,随心所欲地蹂躏着老百姓。蒲氏借《梅女》老妪之口骂贪吏是“江浙一无赖贼,买得条乌角带,鼻骨倒坚矣,汝居官有何黑白?袖有三百钱,便而翁也”。这是对为虎作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鞭挞,也是对封建腐朽官吏制度的反叛。

二、民间语言的运用

《聊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方言、口语、俚语、谚语。为了与文言的语言风格相和谐,作者并不是把这些民间语言直接用于作品中,而是对其稍加修饰,有时并不改动它的句式,只在原话上加减几字使其成为文言文。

除了上述的修饰方法外,作者有时只是保留民间原意,而在语式上加以改动,使其成为文言文。

由于借用了民间语言,所以能克服文言文的呆板,使人物有鲜明的个性,把人写活,能够从说话看出人的个性来。语言越贴近现实生活,给人的感觉也就越传神逼真,读起来也特别亲切有味。

三、故事的来源取材于民间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可见他喜欢搜集民间有关志怪的材料,听别人谈论这方面的故事,然后记下来写成文章。他人也有题辞形象地表现了蒲松龄对民间素材的搜集工作,如王渔洋题:“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戊子昆仑外史张笃庆题:“冥搜镇日一编中,多少幽魂晓梦通。五夜燃犀探秘录,十年纵博借神丛。” 邹弢在《三借庐笔谈》中的一段记载最为形象:“相传先生居乡里„„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甖,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论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这些他人之叙述虽然不全真实,但是蒲松龄对民间素材的收集却是没有疑问的。

从文中叙述的口气来看,近五百篇的故事中约有三分之一是蒲松龄采自民间的,文中有明确的姓氏籍贯等的记录。如《考城隍》写其姊丈之祖宋公之事,《巧娘》采自高邮翁紫霞客,《诸城某甲》是“学师孙景夏先生言”,《狐梦》是其友毕怡庵讲述的,《孙生》写“余乡孙生”之事。虽然这些故事本身是否真实仍值得怀疑,但是故事来源于民间却是肯定的。

但是若说《聊斋志异》就是经过蒲松龄搜集整理的民间鬼怪故事集则是片面的。《聊斋》建立在蒲松龄对民间鬼怪故事的搜集整理基础之上,没有这种先期工作,不可能完成这样一部巨作,但是并非一部民间鬼怪故事集,书中只是一部分故事取材于民间,而非完全是简单的收集整理的作品。

四、对民间文学艺术手法的借鉴

作者多采取民间文学的叙事模式展开叙事,即:给读者得到满足的机会,让坏人得到恶报,好人得到善报,大团圆,大快人心!故事中的如意结局往往不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争取来的,而是意外地由超自然的力量完成的。这种超自然力量的直接代表者是神仙、狐鬼以及各种植物神、动物神、地方神等,他们神奇变幻,法力无边,创造种种人间奇迹。这样的叙事模式正好吻合了生活中所有不得志、不如意人的梦幻期待。人们在阅读与听说这类故事时,得到某种精神上的补偿与情感上的慰藉。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故事里都能实现,这也从心理层次上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共鸣。

《聊斋》借鉴了很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类型,如异类婚、动物报恩、呆女婿、巧女故事、渔夫水鬼、凶宅捉鬼、中山狼等。作者或是直接在民间故事基础上加以创作,或是把几个故事类型复合成一个新故事。

从以上可以看出,《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了“民间”色彩的作品。但是,在关注《聊斋》的民间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其文人性的一面--《聊斋》是一部文人著作,是蒲松龄的创作产物。《聊斋》不是民间文学和民间故事集,而是蒲松龄的天才作品。因此,《聊斋》的民间内涵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第三篇:继承 发展 创新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教师要善于发掘历史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知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显得尤为突出重要。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火的使用过程:天然火的出现或许是因为炎热干燥的季节里雷击引燃了森林中堆积的枯枝,或许是林中的一只小鹿为逃避猛兽的追逐而碰下悬崖的一块石头撞击到另一块石头的火星引燃了森林中千年的枯叶,或许是其它千年等一回才出现一次的偶然因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森林中燃起大火时,原始人类肯定和其他野兽一样惊慌的逃窜。大火过后,那些侥幸逃得性命的人面对满目的灰烬悲痛欲绝、一筹莫展,也许他们会远走他乡,结局是死于路途中或找到新的家园。也许他们会留下来,由于饥饿拣起烧焦的动物或同伴的尸体――那一定是难以下咽的食物。也许——当他们终于习惯这种食物时,下次再吃要等不知多少万年。在经过无数次数代人同样的经历才认识到火能给他们美味。从恐惧到认识,从认识到利用,这其间从逃窜到拣起烧焦的食物恐怕要经历上百万年的历程。我们的祖先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多么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从猿进化成人,从古代人进化成现代人,人类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终于进化成我们今天的样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现在的你我都是人类进化的结晶,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进化成我们今天的样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做人。

又如,教学《民族团结》一课时(八年级下册11课),发掘了时政热点“别斯兰人质事件”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接力计划”,通过比较,说明了民族团结的对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大贡献,同时也引导学生怎样为国家,民族的发展作贡献。

2.教师善于组织开展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生普遍具有贪玩好动、情感丰富、爱憎分明性格,而学习目标不是太明确。要把他们培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够实现的。

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每每学校例行的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时,学生的热情似乎并不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在缺乏情景的创设时,是无法调动起来的,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被隐藏起来了。在教学“抗日战争”时,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这样做:选择“九·一八”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个国人心中的“国耻日”,举行全年级师生共同参与的纪念仪式,通过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创设“知耻而后勇”的历史情境,培养、树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

我们首先学习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用水均益的名义发表的《日本,听我对你说》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和学生一起上网查资料,将自己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设计成展板展示出来,用丰富的资料表现一个主题:“9.18”是日本人强加给中国的灾难,生活在沦陷区的中国人命运惨不忍睹。学生全景式的掌握了日本侵华战争过程,尤其是学生下载的南京大屠杀和万人坑的照片:日本人把香烟插在被砍下中国人头颅嘴里取乐;大大的泥坑里满是衣衫不整的尸体,而尸体的旁边是啼哭的婴儿,使得学生产生了悲愤压抑的情绪。这时我们向学生提出了要举行全年级上千名同学集会,听演讲、齐唱抗日歌曲来纪念9.18,得到了他们的响应。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验历史,我们又专门利用课堂教唱了《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这些抗日歌曲,继续利用情景体验酝酿学生的悲愤情绪。在9.18这天,集会开始,教师和学生共同主持仪式,当主持人说道:“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吧!在山西大同,有一个中国人白骨填满的“万人坑”;有一个婴儿在尸体堆里哭喊着找妈妈。在河北潘家峪,有一个中国人尸体垒成的“肉坟丘”,有一个六岁的女孩被鬼子活生生的撕成两半„”骇人听闻的情景和学生查找到的资料相互印证,主持人悲伧的语调,悲愤的表情,成功的创造一种悲凉的气氛笼罩全场。抓住了学生的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演讲开始,当学生演讲到“蓄意的屠杀,惨绝人寰啊!魔鬼!魔鬼呀!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那充满激愤,发自肺腑的语言把全场的悲痛达到高潮!有的学生再也忍受不住夺眶而下的眼泪,他们的情感需要在这是得到宣泄。学生又演讲到“如果我们的肩膀柔弱得连学习的担子都扛不起,那么一切都是空谈。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突出了活动的宗旨,使学生明确了目前的责任。最后安排齐唱国歌,主持人用激励的语言说到:“同学们,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的时候,请高唱《国歌》。让它不断提醒我们:祖国需要强大,民族需要尊严,我们需要肩负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从来没有听到学生如此整齐,嘹亮和充满感情地歌声。这不就是我们企盼已久的齐唱国歌的效果吗?我们欣慰的感觉到,学生通过活动对国歌,对自己肩负的使命已有深刻的认识。

整个集会过程把学生带回那个特殊年代,体验到了民族的苦难,侵略者的毒辣,反抗者的顽强。唤醒他“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认同感。我们感到这些生活在舒适和安逸当中的很多同学的内心已凝聚起一种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国家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里更加清晰了。

说到再现历史场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在中国现代史的学习时,又做过这样的尝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半个世纪前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我们把一位经历过这一历史事件仍然健在的老人请到学校,以老人的经历作为学生体验历史的活教材。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由志愿军老人和宜宾二中的学生主持人共同合作,以谈话、聊天的方式进行祖孙之间的交流。学生主持人充当活动串联,营造亲切气氛,以调动老战士讲述历史的激情为主。通过现场学生的参与,同时用视频传输手段面向全体初二同学。这种情景体验的手段,符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性格特点。在听取故事的同时,让学生产生学习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我们民族平凡且崇高的人格的动力,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从而实现活动目的。活动前,教师多次到老人家和老人谈心,在老人陈旧的相册里,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首自题的诗句:“缺衣少食的岁月,血肉横飞的战场。经历了人生磨难,铸就了民族脊梁”。朴实无华的诗句,既是老人崇高的人格品质的体现,又是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志愿军战士生动细致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于是教师把它作为了活动连接的线索。活动中,我们首先播放了歌曲《我的祖国》来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播放《志愿军军歌》来调动老人的情感。老人把他和战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工作、生活的经历作了详细具体的讲述。在学生的提问下老人描述了自己参军的原因、经历和志愿军战士贫乏的物质条件。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回到了那个曾经慷慨激昂、金戈铁马的年代,他们从老人怎样参军的历史里,感受到了50年代新中国年轻人的爱国热情,祖国正在经历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的事业。当老人讲述到志愿军战士面对物质困难用简陋的武器装备与美国的现代化装备作战,最后保全了自己,战胜敌人的经历时,学生从老人的表情和语言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程度。事后学生对我们说:“那些场景是我们这些只看过电影《上甘岭》和《英雄儿女》难以想像的。真实感人的志愿军战士事迹,体现了坚强的意志,巨大的牺牲,无私无畏的爱国热情。更加深了我们对课本上所说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的认识’”。以这样一种课堂体验的方式,老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的情感,熏陶学生的心灵。老人对人生的感悟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也带给学生做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生活的思考。有意识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塑造,从而实现活动目的。

3.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价值观,要善于引导,并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舞台

作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有表现自己能力和情感的欲望。教师应该敏锐的发现已经形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舞台、指引方向。

例如在二战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觉部分男同学非常欣赏二战的头号战犯希特勒,他们津津乐道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认为希特勒敢想敢为,做了那么多别人不敢做,也不可能做成的事迹。非常有个性,值得崇拜。而其余学生虽然有反驳的愿望,又苦于找不到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种冲突胶着的状态,为老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问题。教师设计了几个启发性的问题:1.希特勒为什么要写《我的奋斗》?2.希特勒掌权以后在德国做了些什么?在世界其它国家做了什么?你是怎样评价希特勒的种种行为的?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环环紧扣,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学生朦胧的想法、新奇的见解、在阅读课文和相互讨论中得到验证。一个同学的发言围绕着课文知识“法西斯的暴行”十分精彩的说到:“我非常反感希特勒的所作所为,为了自己的需要,他可以随意的践踏他人的生命。生命是人立足的根本,是宝贵和唯一的财产,何况希特勒残害生灵的方式又是那样的令人发指。”这位学生的发言蕴含着初步的人道主义和人权的理念。也许她并不知道这两个概念的名称,可是在老师的问题情境里,通过积极的思考,她对这两个理念的具体运用,给老师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那些只根据自己个人需要,片面强调希特勒是英雄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冷静了下来,感到了自己想法的幼稚和错误。学生们在学习关于日本的侵华战争的历史和开展9、18活动中,对比今天日本对历史的态度,响应网上广为流传的抵制日货的潮流,有学生甚至质问历史老师有没有参加网上发起的反对日本加入常任理事国的签名活动,有学生自发组织同学印发抵制日货的宣传单,在家长和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学生的行为让老师始料不及。理智的说这是一种过于的偏激的爱国的行为,但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在了解历史后,谁产生这样的行为都是正常的。何况,日本本身没有正确的反省战争罪行,正是他们的这种态度,激发了中国人所谓“反日”的爱国行为。作为政府,作为正式的教科书肯定不能旗帜鲜明号召抵制日货,但是,我们肯定了学生的爱国行为--任何历史教师都有责任激发、保护、引导学生的任何形式爱国行为。

有的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史九年级下册关于美国、西欧和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认识到其中共同的原因中关于重视发展教育的因素时,也非常关心中国的教育,主动积极收听今年的两会报告,第一时间把今年中国教育改革的消息告诉班上的每个同学,这种关心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情感、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它让我们意识到,学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建构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需要有一个与生活的世界相联系的舞台。

有了这样一个舞台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真实的事情:一位平时学习不努力的学生在“9.18”集会后,对他的班长说“原来都想彻底放弃学习的念头了,‘9.18’集会以后,觉得自己身上似乎有了一种责任感,应该坚持学习。”现在回想起来“9.18”集会活动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集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舞台;集会后又出版了校报增刊,发表了大量的学生文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纷纷向各种报刊投稿,例如《日本,听我对你说》、《写给日本同学的信》等刊登在《宜宾晚报》上。除发表文章外,学生在书写毕业留言的时候,受历史责任感的影响,部分同学在填写以后的志愿一栏里,男同学这样写:首先好好念书,锻炼身体,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就去当兵。女同学这样写:学好知识,到西部当志愿者,从事教育工作(明显的是受到了教师教学“别斯兰人质事件”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接力计划”的影响。)。这些学生特有的表达方式,并不一定会真的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实现,可是它反映了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心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通过历史教学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以上实例是我们在课程改革方面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刻意的追求历史学科的完整性。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篇:在继承中发展

在继承中发展

关键词:图书利用率;图书利用系数;RFID射频识别技术

摘 要:文章通过对图书利用率基础理论的研究,认为图书利用率的研究应跟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步伐,新的时期应有新的理解、新的计算方法。介绍了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利用率的监测与跟踪上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3-0101-03 “图书利用率”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图书馆界曾对图书利用率、图书流通率的概念以及计算方式进行过一番讨论,但一直未能统一看法。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新技术新观念的涌入,图书馆人对图书利用率的认识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研究的重点也从理论转变到实际应用上。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认为众多学者、前辈在“图书利用率”基础理论研究中有“一个共识,三个分歧”。

一个共识:指图书利用率是用来揭示馆藏质量及藏书利用情况的,它反映了馆藏图书被读者利用的程度,指读者利用过的图书占全部藏书的比例。

三个分歧:首先,是在计算公式中,针对“读者利用过的图书”这一概念,众多学者存在不同看法。梁涛《馆藏图书利用率计算浅析》认为其是“被读者借过的书”;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认为其是“馆藏中被读者借阅的数量”;王家全在《计算图书流通率的新方法》中认为图书流通率也就是藏书利用率,而刘寿华在《“图书利用率”统计分析之方法》认为其是“库内利用册数+流通利用册数”。其次,分歧在于是按册统计,还是按种统计图书的利用情况。刘寿华在《“图书利用率”统计分析之方法》认为图书利用率的公式是:被利用图书册数/馆藏总数×100%。在这里,计算单位是借阅册数是计算单位,而不是册次,因此,图书利用率永远是小于1的。梁涛在《馆藏图书利用率计算浅析》中也认为“被读者借过的书的总数”是流通过程中的每一本书,在此时间内不管借阅过多少次均看成为一册。于子清《关于图书利用率的几点思考》认为:图书利用率=读者借阅种数/全馆藏书总种数×100%。而张红萍《开架管理模式下中文图书利用率统计研究》将图书利用率分解成图书借阅率和图书下架率,而且都是按照册次来计算的。黄明在《也谈图书流通率与藏书利用率》主张建立两个统计公式――以“册”为单位和以“种”为单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图书利用率是图书平均利用率,何荣利《图书流通率利用率计算方法初探》认为应该同时考虑图书被借阅的册次和被利用的图书的数量。最后,是图书利用率的存在是否仍有意义。严彬、柴晓娟《实用信息管理技术》认为传统的图书利用率的定义和数字已经不能真实反映读者的阅读兴趣了,尤其是在图书馆实现借阅一体化后,更不能通过图书利用率来改进馆藏结构。张红萍《开架管理模式下中文图书利用率统计研究》认为图书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与作用,只有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才能发挥它的意义。关于“图书利用率”的几点认识

2.1 “图书利用率”研究的意义

计算图书利用率是为了了解读者对图书的需求情况,所以,把图书利用率设置成为日常的统计数据,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意义。在宏观上,比较不同类型图书馆、不同国家的图书利用情况;在微观上,比较不同类别图书在一个月或一年中的利用情况,或是一类图书在不同月中的利用情况,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研究读者的阅读倾向与读者的需求情况,并以此来指导图书的采访、馆藏的调整、重点服务等多项工作。

近年来,很多人认为图书利用率下降了,因为每年读者的借阅量减少了很多。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是我们对图书利用率的理解有了偏差。纵观“图书利用率”理论研究的发展,笔者认为人们对图书利用率的认识和计算,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及图书馆的开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闭架环境下,读者与图书完全分开,需要先查馆藏目录,填写索书单,再通过工作人员去书库中取。而后出现的半开架,是将图书陈列在玻璃柜中,读者虽然不能直接接触到图书,但最起码有了直观的印象,可以看到图书的书脊或封面,通过这些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这两种借阅方式,读者并不能接触到图书的内容,可能导致所借图书并不是自己所需的,从而达不到利用的效果。因此,借阅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图书利用率。

而在开架借阅方式中,读者与图书之间的障碍没有了,书库面积小、无阅览座位,读者通过观看图书的大致内容,使得选择更加直观,更能满足自己的借阅需求。这样统计出来的借阅量较能真实地反映图书的利用情况。

近年来,很多图书馆都已经实现了大流通大开放的管理模式,图书与读者零距离,毫无阻隔,大量的阅览座位就在书架边,看到喜欢的书可以直接坐下来看,这时图书已被利用,而且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因为读者更喜欢在图书馆学习和阅读。因此,这时候仅仅通过计算借阅量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出图书的利用情况了。

随着图书馆开放程度的加深、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图书利用率的研究也应该继续深入下去,这样才能得到更加准确、更加真实的图书利用率。

2.2 “被读者利用过的图书”

《汉语大辞典》中关于“利用”的概念是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那么,图书利用就是使图书发挥效能。因此,图书利用率应该是衡量馆藏中图书被读者利用并发挥效用的数量体现。在前人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将图书利用率的分子设定为馆藏中被读者借阅的图书,而这里的借阅实际上指的仅仅是借出的图书,并不包括被阅览但没有被借出的那一部分。

然而流通并非是利用的前提。随着图书馆开放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在馆内就近阅读、利用文献资料。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不仅包括纸质图书,还包括大量的电子图书,而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部分馆藏图书的利用也应该涵盖进来。因此馆藏中的“被读者利用过的图书”不仅应该包括被读者借出的图书,还应该加上读者阅览但没有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的数量,以及电子图书的利用情况。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被读者利用过的图书”无论是按种统计还是按册次统计都是可以的,因为它反映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我们同样有研究价值。而电子图书的利用情况,虽然不能按册次来统计,但是可以根据下载次数来统计。

2.3 图书利用系数

笔者认为图书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应该是:K×(馆藏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被借阅的电子图书)/馆藏总量×100%。K是图书利用系数(取值范围0

2.4 图书利用率的种类

2.4.1 馆藏图书利用率= K×(馆藏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被借阅的电子图书)/馆藏总量×100%,它反映的图书馆馆藏的总的利用情况。当然,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利用率也可以根据这个公式分开计算,反映不同类型文献资料的利用情况,从而针对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举措来提高利用率,并调整采购比例。

2.4.2 某类图书利用率= K×(该类馆藏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该类馆藏总量×100%,它表示某一类图书被读者利用的情况。这种计算方法也要按照固定的时间段来统计,一般统计按月来计算比较合理,因为在一学期不同月中,各类图书的利用率是不同的,而且很容易找到其中的变化规律。

2.4.3近五年入藏图书利用率=(近五年入藏图书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近五年入藏图书总量×100%,它可以反映新进馆藏的利用情况,以此指导图书的采访、馆藏的调整。

2.4.4 图书利用率=某类图书在一段时间内被借出的册数/这段时间内被借图书总册数×100%,它反映的是该类图书被读者借阅的情况。这种图书利用率在不同的类别中进行横向的比较,就可以判断哪一类图书读者借阅的最多。这种统计是有时间限制的,可以按1周、1个月,甚至1年计算,不同的时间段统计得到的结果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高校,四六级考试前的5月和11月,语言文字类图书的图书利用率就比较高;而在放假前的6月和12月,可能就是文学类图书的图书利用率更高了。这种图书利用率也可以根据统计时间的不同进行纵向的比较,以了解读者在不同时间段中该类图书利用情况的变化。

2.4.5 图书利用率=某类图书在一段时间内馆内被阅览的册数/这段时间内馆内被阅览的图书总册数×100%,它反映的是某类图书在馆内被阅览的情况。根据结果可以判断哪一类图书读者更喜欢在馆内阅览,可以与上一个图书利用率进行比较。网络环境下图书利用率的监测和跟踪

随着计算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和普及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原来由手工操作和劳动完成的图书馆业务和服务方法,各种数据的统计变得容易。但是,在实行借阅一体化的借阅室中,读者可以随便在书架上取书,到阅览座位上阅览,也可以到出口处办理外借手续。到馆阅览的人数可以用“图书监测仪”的计数功能进行统计,但读者阅览书刊数却无法计算,因为入馆读者的统计数字与阅览的册数没有联系。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出借管理后,图书借阅率的计算比较容易,而图书利用率不能进行统计,这也是在前人的计算公式中没有涉及被阅览图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们主要是对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上所记录的借还图书的数据进行判断分析,来得出哪些图书比较受读者欢迎或者哪些图书读者对其需求量比较大,从而根据这些数据来计算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情况。但是这种方法有些滞后,而且信息收集不全面,无法真实地反映图书利用率,对于有些中间数据也缺乏了解,尤其是对于那些只能在图书馆阅览室阅读的图书和期刊来说,图书利用率和需求情况就更加难以统计。

随着电子标签技术的成熟和价格的下降,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现有的RFID技术,结合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对图书的流向进行跟踪,实时地记录了读者从书架上将含有RFID标签的图书上架、离架,拿着图书进入阅览区,从阅览区到书架上架,从阅览区到借还书台借阅图书等信息。各个方位的RFID 监控设备自动读取图书的相关信息及位置标识,并同步发送给RFID 图书利用率分析系统,由RFID图书利用率分析系统进行收集,在进行相关计算后将数据直接发送到相关的显示设备终端,达到无需人工干预实现获取某时间段或实时图书利用率的目的。这种技术方便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统计,以及掌握图书的流通情况,从而给图书馆管理与调整图书数量和种类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数据,甚至可以了解到哪些图书的封面、标题、目录、纸质等较受读者欢迎和关注。即使是那些只能在馆内阅读的图书,利用这种技术也能统计其利用率,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地调整图书,使得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绍荣.网络时代图书利用率的另一种思考[J].现代情报,2005(6):49.[2] 李国平.真实反映图书利用率[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4(3):31.[3] 林晓群.应用RFID技术获取图书利用率[J].图书馆学刊,2011(12):113.(编校:马怀云)

第五篇:聊斋志异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聊斋志异》的前世今生

【摘要】:鬼历来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易·睽·上九》上曰:“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这可以说是对于鬼最早的文献记载了,而在《聊斋》之前也有很多鬼怪著作,无疑,《聊斋》肯定也是受过前代著作的很大影响,但经过时光的洗涤与冲散,唯有《聊斋》最为坚挺,在文学的森林中依然枝繁叶茂。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在文学戏剧上的影响,电影电视的改编也不在少数。【关键词】:《聊斋志异》 前世 今生

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此书素材来源泛,内容精彩丰富,思想意蕴深远,可以说是聊斋先生毕生心血的结晶。

一、《聊斋志异》的前生

聊斋的前生即对古典文化的继承。

古人特别强调读前人的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蒲松龄也是一位博综群籍的人,他刻苦攻四书五经的同时,博览经史、诗词、野史杂录,中年以后设帐绰然堂,有毕刺史家的万卷藏书可资怡游。

在写作《聊斋志异》时,作者更是借鉴前代人的作品。《聊斋志异》近五百篇,据近人考证【1】,可以从前人作品中找到本事者达百余篇(当然,这类“本事”,有的有明显继承关系,有的较牵强。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蒲松龄特别提到了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对他的深刻影响。魏晋南北朝人鬼相恋故事,无非两种模式:是为人鬼结合,如《吴王小女》、《卢充》、《秦闵王女》。女鬼主动追求素不相识的书生,赠明珠、金枕之类,结局虽然人鬼殊途,书生却为女鬼父母认可。二为死而复生,如《父喻》、《河间男女》。男女青年爱情的自由选择和父母之命的矛盾,女方抑郁而死,在冥世与心上人结合,复回人间。但蒲松龄能入于干宝而出于干宝,他在搜奇猎异、遄飞逸兴的同时,孜孜追求爱的崇高精神,寻觅爱情更深刻更感人的内涵,更优雅更迷人的表现。其中与前代小说有比较明显的借鉴联系的: 《画壁》-—《搜神记》卷一《徐光种瓜》; 《劳山道士》——《古今谭概》“灵迹”部之《纸月、取月、留月》; 《凤阳士人》——《说郛》卷四白行简之《三梦记》,《河东记》之《独孤遐叔》; 《赵城虎》——《古今谭概》之《杖虎》条; 《三仙》——《玄怪录》之《元无有》; 《促织》——《明朝小史》;

《向杲》——《续玄怪录录》之《张逢》; 《降妃》——《酉阳杂俎》之《崔玄微》; 《黎氏》——《广异记》之《冀州刺史子》; 《续黄梁》——唐传奇《枕中记》; 《阿宝》——唐传奇《离魂记》;

《莲花公主》——唐传奇《南柯太守传》; 《胡四娘》——《鹅笼夫人传》;

《阿绣》——《幽明录》之《买粉儿》; 《侠女》——《唐国史补》卷中; 以上只是粗略地列举了几个例子,以下要详细地举几个具体例子来说明一下《聊斋志异》中一些故事的由来。

1、《真假阿秀》

南朝小说《卖胡粉女子》曾写一富家子弟爱上卖胡粉女子,每天借买粉往见,女子“相许以私”,约会时男子欢踊至死,女惶惧而遁,男子之母发现胡粉,告官追查,女临尸尽哀,男子豁然而生,二人结为夫妇。《聊斋志·阿绣》取材于此,但不像《幽明录》那样人物平面化,故事梗概化,而是用曲折新奇的戏剧化故事,着力刻画血肉丰满的立体化人物,围绕和男主角的关系,创造了两位相貌相同,个性有异的女性形象——真假阿绣,真阿绣纯情聪慧,是民间少女;假阿绣痴情机智,是狐仙临凡。一真一假,相得益彰。阿绣中的刘子固亦是钟情于姣丽无双的阿绣,借以买东西亲近她,这里面的阿绣也是卖胡粉的,后来也是男主人公的痴情让家人发现,并阻止二人在一起。取材与南朝小说有很多相似点。

2、《细侯》

在《聊斋》中有一描写妓女的名篇《细候》,她的事迹生动感人,她的命名也可以看出蒲松龄的用心良苦。侯者,美也。《诗经•郑风•羔裘》曰:“洵直其侯。”汉代郭汲字细侯,是受人欢迎的良吏。后人用“细侯”命名受到人民爱戴的父母官。刘禹锡诗云:“童子争迎郭细侯”;陈师道诗“到处儿童说细侯”;蒲松龄“悲喜十三谣》为他尊敬的县令送行也说“又杖青藤送细侯”。聊斋故事中的细侯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之美。身为雏妓,忠于爱情,心如铁石,气若长虹,作者用父母官的通称来给一个妓女命名,更可见其份量。

甚至蒲老情不自禁将这个烟花女子抬到与被封建时代尊为圣贤的关对比肩的地位:“寿亭侯之归汉,变复何殊?”这里在故事情节上虽然看不出受前代小说的影响,但光从命名上,也可以知晓蒲松龄对《诗经》的通读,以及个人独到理解,尤其是对妓女这一职业的独特领会。

3、《侠女》 《侠女》:明显受到唐传奇《原化记•崔慎思》和《集异记•贾人妻》的影响。进士崔慎思赁房居住,见房主颇有姿色,求为妻,妇人自称身份不合,请为妾。生子后,一夜,崔见妇人自屋而下,白练缠身,右手握匕首,左手携人头,言其父枉为郡守所杀„„言罢,逾墙而去。崔惊叹之际,女忽然返回,要给婴儿哺乳。“慎思„„怪不闻婴儿啼,视之,已为其所杀矣。杀其子者,以绝其念也。”《贾人妻》与《崔慎思》基本相同。蒲松龄借鉴以简单叙述讲离奇故事的唐传奇,并未照猫画虎,而是化腐为奇,在创造性叙述中,精雕细刻写人物。

《侠女》虽取意于唐传奇,但在三个主要环节上有明显的别出新裁:唐传奇女主角经济比较富裕,完成复仇后,把资产留给了男方;侠女却贫困自守,人生旅途很困窘。其二,唐传奇女主角在报仇过程中借男人暂安身,与男主角缺少深层情感交流,而侠女与顾生惺惺相惜、近于朋友。其三,唐传奇女主角报仇后杀死亲生儿子,侠女生子,不仅延续顾家香火,其子还为顾母养老送终。

4、《向杲》

故事取材于古籍。六朝小说《述异记•封邵》、《齐谐记•薛道询》、《神仙传•栾巴》都是写人化虎的故事。《向杲》跟它们有一定关系,但其更直接的师承,应当是唐代李复言的《玄怪录•张逢》。张逢在“策杖寻胜”的过程中,偶尔投身一片绿草地上,就变成了“文彩斓然”的猛虎,因不愿意食犬驹犊之类,就把福州录事郑纠“恣而食之”,又寻至原来那片草地恢复人形。此后张逢把自己变虎食人奇遇告诉众人时,为郑纠之子郑遐听到,“怒目而起,持刀将杀逢”,终于因为人化虎食人“非故杀”,不了了之。

向杲化虎较前人之作,迸发出夺目的思想光辉。《续玄怪录》张逢化虎故事是奇特而虚幻的,又是完全偶然性的,即:张逢若不遇到那草地,就化不了虎;张逢与郑纠并没有必须食之而后快的仇恨。向杲就完全不一样了。向杲化虎也是偶然性,是一位道士“以布袍授之”,易袍后“身化为虎”。但细想前因后果,向杲化虎却是必然和必须的:向杲兄向晟为恶霸所杀,官府受贿,对告状的向杲不理会。总之与《张逢》虎复人形相比,《向杲》的确高明得多,也意味深长得多。

二、《聊斋志异》的今生

《聊斋志异》的今生即对后世的一些影响。

1、《聊斋志异》对文学的影响

《聊斋志异》问世后便风行一时,模仿之风亦是盛极一时,主要有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袁枚的《新齐谐》等。这些作品大都是模仿《聊斋志异》的形式,于其寄托“孤愤”的积极精神略无涉及;虽也不乏文笔流畅之作,但却始终未有可媲美聊斋的作品。

聊斋志异虽侧重于鬼怪狐媚但其在文学上的影响却不仅在此,在蒲松龄笔下的女子性格无一相同却个个吸引眼球。吴组缃在《颂蒲绝句》的组诗中说:“绘

[2]志绘影绘精神”,“声态写来妙愈肖”,用诗的语言赞扬了《聊斋志异》的肖像描写。其中青风、小倩、鸦头、连城、莲香、胡四姐、伍秋月、阿绣、小梅„„这一连串人物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她们虽然或刚或柔、或热情或羞涩,或单纯或老到各有各的特点,但却都具备了这样一个共同点,这便是她们都吸集了几千年女性发展的精华个个面貌若仙、风华绝伦。莲香是“亸袖垂髫,风流秀曼,行步之间.若还若往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巧娘也“妩丽无比,莲步蹇缓”„„似乎,蒲松龄总是不惜调动他脑库中最美妙的词汇来把他心所其许的女性装扮成“媚丽欲绝”的人间仙女,她们频繁地往来于《聊斋》的字里行间,一颦一笑,一步半跬都是如此奇异迷人,这就难怪一部《聊斋》读下来,读者头脑中仍然保留的印象几乎就只是这形形色色媚女的光彩了。基于此不少论者都以为《聊斋》的成功主要得力于这众多形象塑造的成功,《聊斋》的意义也多来源于这些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为错。

而在今天《聊斋志异》的文学影响则体现在了如《鬼吹灯》《鬼话连篇》为代表的一些列小说的创作上。

2、《聊斋志异》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聊斋志异》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尤为突出。《聊斋志异》 问世以后,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戏曲剧本为数甚多,不胜枚举。据纪根垠《蒲松龄著作与地方戏曲》的统计,改编《聊斋志异》的聊斋戏几乎涉及全国主要剧种。其中,建国前的改编情况是:川剧六十种,京剧三十四种(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荀慧生、周信芳、欧阳予倩、尚小云、程砚秋、金少梅都曾表演过聊斋戏),河北梆子十二种,昆曲九种,秦腔七种,滇剧五种,评剧四种,吕剧一种,莆仙戏一种,山东梆子一种,华剧一种,婺剧一种。上述戏种改编涉及《聊斋志异》77篇故事,仅《胭脂》一篇,即曾被改编为京剧、秦剧、川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评剧、越 剧等数种剧目。其它如《画皮》、《陆判》、《张诚》、《庚娘》、《青梅》、《西湖主》等都是被改编较多的聊斋故事。

近年来,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剧种也是几乎涉及全国主要剧种,且成绩斐然。五十年代,根据《画皮》改编的河北梆子《画皮》,曾经风行一时。1959年,根据《冤狱》改编的花腔《花灯记》曾进京汇报演出。1979年,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的剧目中 吕剧《姊妹易嫁》、越剧《胭脂》均获得创作一等奖。在蒲松龄的家乡山东省淄博市,聊斋戏的改编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淄博市五音剧团到目前为止先后演出6部聊斋戏:《胭脂》、《墙头记》、《姊妹易嫁》、《侠女》、《窦女》、《续黄粱》,其中《胭脂》曾进京 汇报演出,《窦女》、《续黄粱》获多项奖,后者还被评为山东省五 个一精品工程。从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聊斋志异》的影响并不仅局限在山东境内而是远播全国。

3、《聊斋志异》对影视的影响

除了在文学戏剧上的影响,电影电视的改编也不在少数,根据聊斋改编的最早的电影是1922年商务 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根据《珊瑚》改编的《孝妇羹》。此后直到全国解放前,共有7家电影制片厂(公司)拍摄了聊斋故事改编的电 影8部。建国后,从1961年到1992年,先后有10余家电影厂拍摄了6部聊斋故事片。近些年拍摄的主要有:西安电影制片厂的《鬼妹》,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碧水双魂》,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古庙倩魂》,峨嵋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金鸳鸯》,北影拍摄、著名导演谢铁骊执导的《古墓荒斋》以及潇湘电 影制片厂摄制的《幽魂奇恋》等等。

《聊斋志异》的电视改编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发展趋势很快。浙江电视台、甘肃电视台都曾录制过聊斋电视剧。但规模最大的当属福建电视台和南昌影视创作研究所联合录制的“聊斋电视系 列剧”。该系列剧集中了全国数十名编剧、导演、几百名演员、上千名创作人员,计划摄制60部80集,实际完成48部78集。在电视台陆续播出以后,在全国引起一定反响。并发行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三、“蒲学”对其他领域一些影响

若说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影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那今天蒲学也就不值得称之为一门“学”称不上是蒲文化,而它也就不值得专家人员的专门研究了。

在蒲松龄的家乡淄川,当地人民政府将蒲松龄故里川区洪山镇蒲家村改建为组群式旅游胜地。该园面积360余亩,园内有蒲松龄艺术馆、狐仙园、石隐园、满井寺、观狐园、柳泉、松龄墓园、聊斋宫等景点,建造独特新颖,恢宏壮观,为华夏一绝。狐仙园和艺术馆,内设蒲松龄生平及著作展、蒲公设馆生涯、名人书画等展室,展示蒲公一生及对世界文化之贡献。石隐园,原系毕氏之花园,蒲公设馆毕府三十年,写下大量有关石隐园诗词佳篇,园内怪石林立,绿树成荫,将此园移址,再现蒲公舌耕笔耘之阅历。满井寺为古寺重建,以双重门拱牌坊为入寺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钟楼等雄伟建筑,神佛均用香樟木精塑,栩栩如生。聊斋宫为聊斋园之景点,外景琼楼横空,碧湖青山,疑似天上宫阙,宫内设《罗刹海市》、《席方平》、《娇娜》、《画皮》、《尸变》等聊斋故事,采用现代彩塑、电影特技、灯光声像,逼真地活现了蒲公笔下神妖鬼狐的艺术形象。漫步聊斋园,将抛却人间尘世之烦恼,一扫都市闹城之喧嚣,尽情体验一代文豪蒲松龄笔下所描绘的鬼狐世界、冥冥仙境。而聊斋地方特色小吃一条街,蒲家宴食品、中华咖啡茶、峨庄煎饼、聊斋白酒、蒲乡酱菜、柳泉啤酒,一大批与聊斋文化相关的美味佳肴,同时又吊足了游客的胃口。

除此之外在其家乡还有松龄先生的字“留仙”命名的留仙湖公园。留仙湖公园位于鲁中商城——淄川的中心位置,与全国闻名的淄川服装城相毗邻,水陆面积100公顷,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中西式相结合的集吃、住、购物、游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在淄博市更不乏柳泉路,松龄路等以蒲松龄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地名,这都足以看出蒲老先生在当地的重要地位。几年前蒲老先生生的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将其文化发扬光大,更是重修家谱,捐献文物以供研究。

在今天蒲文化已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上都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聂石礁《〈聊斋志异〉本事考证》,见《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辑。朱一玄《聊斋志异》研究资料汇编。

【2】 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研究集》第一辑。

【3】 《聊斋志异》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年3月北京第一版 【4】 马瑞芳 《神鬼狐妖的世界》中华书局 2002年10月第一版

海南大学题

目:学

号:作

者:专

业:时

间:

聊斋志异的前世今生20091111310004 丁文泽

对外汉语

二○一二年六月

下载《聊斋志异》继承并发展了民间文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聊斋志异》继承并发展了民间文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官埠中学数学教研组总结 官埠中学数学教研组现有6位教师,多年来,全组成员团结协作、和谐共处,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平台”作用,积极调动每位教师的特长,......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红楼梦》被改编得体无完肤,人物的形象变成了“哈韩”一族,黛玉红发飘飘,宝钗一头“短碎”,充斥着一股恶俗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中......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红楼梦》被改编得体无完肤,人物的形象变成了“哈韩”一族,黛玉红发飘飘,宝钗一头“短碎”,充斥着一股恶俗的味道。这不能不......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

    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一论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和落实科学发 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是《中共中央关于......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材分析】 第二框是第四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要理解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建设过程中同时并存的两个方面。理解两者的关系,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

    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演变

    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演变 作者:张丰 指导老师:王凤珍 摘要: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党经过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发展思想,把中国的发......

    浅谈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定稿)

    浅谈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 摘要:近年来,网络、广播、电视等文化传播媒介迅速覆盖农村,改变了农村文化生活方式,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