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时间:2019-05-13 03:2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第一篇: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一论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和落实科学发

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首要的是深入领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升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深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为我国社会

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发展的要求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贡献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强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努力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和平发展,强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二篇:继承 发展 创新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教师要善于发掘历史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知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显得尤为突出重要。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火的使用过程:天然火的出现或许是因为炎热干燥的季节里雷击引燃了森林中堆积的枯枝,或许是林中的一只小鹿为逃避猛兽的追逐而碰下悬崖的一块石头撞击到另一块石头的火星引燃了森林中千年的枯叶,或许是其它千年等一回才出现一次的偶然因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森林中燃起大火时,原始人类肯定和其他野兽一样惊慌的逃窜。大火过后,那些侥幸逃得性命的人面对满目的灰烬悲痛欲绝、一筹莫展,也许他们会远走他乡,结局是死于路途中或找到新的家园。也许他们会留下来,由于饥饿拣起烧焦的动物或同伴的尸体――那一定是难以下咽的食物。也许——当他们终于习惯这种食物时,下次再吃要等不知多少万年。在经过无数次数代人同样的经历才认识到火能给他们美味。从恐惧到认识,从认识到利用,这其间从逃窜到拣起烧焦的食物恐怕要经历上百万年的历程。我们的祖先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多么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从猿进化成人,从古代人进化成现代人,人类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终于进化成我们今天的样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现在的你我都是人类进化的结晶,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进化成我们今天的样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做人。

又如,教学《民族团结》一课时(八年级下册11课),发掘了时政热点“别斯兰人质事件”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接力计划”,通过比较,说明了民族团结的对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大贡献,同时也引导学生怎样为国家,民族的发展作贡献。

2.教师善于组织开展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生普遍具有贪玩好动、情感丰富、爱憎分明性格,而学习目标不是太明确。要把他们培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够实现的。

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每每学校例行的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时,学生的热情似乎并不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在缺乏情景的创设时,是无法调动起来的,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被隐藏起来了。在教学“抗日战争”时,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这样做:选择“九·一八”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个国人心中的“国耻日”,举行全年级师生共同参与的纪念仪式,通过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创设“知耻而后勇”的历史情境,培养、树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

我们首先学习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用水均益的名义发表的《日本,听我对你说》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和学生一起上网查资料,将自己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设计成展板展示出来,用丰富的资料表现一个主题:“9.18”是日本人强加给中国的灾难,生活在沦陷区的中国人命运惨不忍睹。学生全景式的掌握了日本侵华战争过程,尤其是学生下载的南京大屠杀和万人坑的照片:日本人把香烟插在被砍下中国人头颅嘴里取乐;大大的泥坑里满是衣衫不整的尸体,而尸体的旁边是啼哭的婴儿,使得学生产生了悲愤压抑的情绪。这时我们向学生提出了要举行全年级上千名同学集会,听演讲、齐唱抗日歌曲来纪念9.18,得到了他们的响应。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验历史,我们又专门利用课堂教唱了《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这些抗日歌曲,继续利用情景体验酝酿学生的悲愤情绪。在9.18这天,集会开始,教师和学生共同主持仪式,当主持人说道:“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吧!在山西大同,有一个中国人白骨填满的“万人坑”;有一个婴儿在尸体堆里哭喊着找妈妈。在河北潘家峪,有一个中国人尸体垒成的“肉坟丘”,有一个六岁的女孩被鬼子活生生的撕成两半„”骇人听闻的情景和学生查找到的资料相互印证,主持人悲伧的语调,悲愤的表情,成功的创造一种悲凉的气氛笼罩全场。抓住了学生的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演讲开始,当学生演讲到“蓄意的屠杀,惨绝人寰啊!魔鬼!魔鬼呀!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那充满激愤,发自肺腑的语言把全场的悲痛达到高潮!有的学生再也忍受不住夺眶而下的眼泪,他们的情感需要在这是得到宣泄。学生又演讲到“如果我们的肩膀柔弱得连学习的担子都扛不起,那么一切都是空谈。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突出了活动的宗旨,使学生明确了目前的责任。最后安排齐唱国歌,主持人用激励的语言说到:“同学们,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的时候,请高唱《国歌》。让它不断提醒我们:祖国需要强大,民族需要尊严,我们需要肩负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从来没有听到学生如此整齐,嘹亮和充满感情地歌声。这不就是我们企盼已久的齐唱国歌的效果吗?我们欣慰的感觉到,学生通过活动对国歌,对自己肩负的使命已有深刻的认识。

整个集会过程把学生带回那个特殊年代,体验到了民族的苦难,侵略者的毒辣,反抗者的顽强。唤醒他“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认同感。我们感到这些生活在舒适和安逸当中的很多同学的内心已凝聚起一种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国家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里更加清晰了。

说到再现历史场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在中国现代史的学习时,又做过这样的尝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半个世纪前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我们把一位经历过这一历史事件仍然健在的老人请到学校,以老人的经历作为学生体验历史的活教材。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由志愿军老人和宜宾二中的学生主持人共同合作,以谈话、聊天的方式进行祖孙之间的交流。学生主持人充当活动串联,营造亲切气氛,以调动老战士讲述历史的激情为主。通过现场学生的参与,同时用视频传输手段面向全体初二同学。这种情景体验的手段,符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性格特点。在听取故事的同时,让学生产生学习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我们民族平凡且崇高的人格的动力,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从而实现活动目的。活动前,教师多次到老人家和老人谈心,在老人陈旧的相册里,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首自题的诗句:“缺衣少食的岁月,血肉横飞的战场。经历了人生磨难,铸就了民族脊梁”。朴实无华的诗句,既是老人崇高的人格品质的体现,又是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志愿军战士生动细致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于是教师把它作为了活动连接的线索。活动中,我们首先播放了歌曲《我的祖国》来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播放《志愿军军歌》来调动老人的情感。老人把他和战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工作、生活的经历作了详细具体的讲述。在学生的提问下老人描述了自己参军的原因、经历和志愿军战士贫乏的物质条件。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回到了那个曾经慷慨激昂、金戈铁马的年代,他们从老人怎样参军的历史里,感受到了50年代新中国年轻人的爱国热情,祖国正在经历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的事业。当老人讲述到志愿军战士面对物质困难用简陋的武器装备与美国的现代化装备作战,最后保全了自己,战胜敌人的经历时,学生从老人的表情和语言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程度。事后学生对我们说:“那些场景是我们这些只看过电影《上甘岭》和《英雄儿女》难以想像的。真实感人的志愿军战士事迹,体现了坚强的意志,巨大的牺牲,无私无畏的爱国热情。更加深了我们对课本上所说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的认识’”。以这样一种课堂体验的方式,老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的情感,熏陶学生的心灵。老人对人生的感悟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也带给学生做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生活的思考。有意识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塑造,从而实现活动目的。

3.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价值观,要善于引导,并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舞台

作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有表现自己能力和情感的欲望。教师应该敏锐的发现已经形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舞台、指引方向。

例如在二战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觉部分男同学非常欣赏二战的头号战犯希特勒,他们津津乐道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认为希特勒敢想敢为,做了那么多别人不敢做,也不可能做成的事迹。非常有个性,值得崇拜。而其余学生虽然有反驳的愿望,又苦于找不到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种冲突胶着的状态,为老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问题。教师设计了几个启发性的问题:1.希特勒为什么要写《我的奋斗》?2.希特勒掌权以后在德国做了些什么?在世界其它国家做了什么?你是怎样评价希特勒的种种行为的?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环环紧扣,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学生朦胧的想法、新奇的见解、在阅读课文和相互讨论中得到验证。一个同学的发言围绕着课文知识“法西斯的暴行”十分精彩的说到:“我非常反感希特勒的所作所为,为了自己的需要,他可以随意的践踏他人的生命。生命是人立足的根本,是宝贵和唯一的财产,何况希特勒残害生灵的方式又是那样的令人发指。”这位学生的发言蕴含着初步的人道主义和人权的理念。也许她并不知道这两个概念的名称,可是在老师的问题情境里,通过积极的思考,她对这两个理念的具体运用,给老师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那些只根据自己个人需要,片面强调希特勒是英雄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冷静了下来,感到了自己想法的幼稚和错误。学生们在学习关于日本的侵华战争的历史和开展9、18活动中,对比今天日本对历史的态度,响应网上广为流传的抵制日货的潮流,有学生甚至质问历史老师有没有参加网上发起的反对日本加入常任理事国的签名活动,有学生自发组织同学印发抵制日货的宣传单,在家长和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学生的行为让老师始料不及。理智的说这是一种过于的偏激的爱国的行为,但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在了解历史后,谁产生这样的行为都是正常的。何况,日本本身没有正确的反省战争罪行,正是他们的这种态度,激发了中国人所谓“反日”的爱国行为。作为政府,作为正式的教科书肯定不能旗帜鲜明号召抵制日货,但是,我们肯定了学生的爱国行为--任何历史教师都有责任激发、保护、引导学生的任何形式爱国行为。

有的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史九年级下册关于美国、西欧和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认识到其中共同的原因中关于重视发展教育的因素时,也非常关心中国的教育,主动积极收听今年的两会报告,第一时间把今年中国教育改革的消息告诉班上的每个同学,这种关心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情感、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它让我们意识到,学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建构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需要有一个与生活的世界相联系的舞台。

有了这样一个舞台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真实的事情:一位平时学习不努力的学生在“9.18”集会后,对他的班长说“原来都想彻底放弃学习的念头了,‘9.18’集会以后,觉得自己身上似乎有了一种责任感,应该坚持学习。”现在回想起来“9.18”集会活动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集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舞台;集会后又出版了校报增刊,发表了大量的学生文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纷纷向各种报刊投稿,例如《日本,听我对你说》、《写给日本同学的信》等刊登在《宜宾晚报》上。除发表文章外,学生在书写毕业留言的时候,受历史责任感的影响,部分同学在填写以后的志愿一栏里,男同学这样写:首先好好念书,锻炼身体,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就去当兵。女同学这样写:学好知识,到西部当志愿者,从事教育工作(明显的是受到了教师教学“别斯兰人质事件”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接力计划”的影响。)。这些学生特有的表达方式,并不一定会真的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实现,可是它反映了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心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通过历史教学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以上实例是我们在课程改革方面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刻意的追求历史学科的完整性。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篇: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演变

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演变

作者:张丰

指导老师:王凤珍

摘要: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党经过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发展思想,把中国的发展和发展观不断推向更高的境界。党的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分析和研究党的发展思想的演进过程,对于我们今后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继承;发展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全部活动的主旋律。重视发展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一贯的思想。审视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演变,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化,而且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

一、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为什么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认识到了发展的重要性,主张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对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落后就要挨打”到“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过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根本目的就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对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进行总结,他告诫全党要树立“落后就要挨打”的忧患意识,他指出若不发展生产,“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要失败。”[1]1428他多次强调: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就是要提高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2]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分析“文化大革命”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1979年3月,他断然提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3]163政治。”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体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

作者简介:张丰,男,安徽宿州人,安庆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2届本科毕业生.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讲社会主义,“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4]1371992年初,他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 ”的著名论断。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989年6月,他指出:按照中央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积极稳步地发展国民经济,始终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2000年他提出的“三个代表”,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002 年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5]538。他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历史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坚定人民跟党走的信心,才能坚定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创造性地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胡锦涛还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为了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人民是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在中国,广大人民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主力军,在新的历史阶段,广大人民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是广大人民群众。而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经历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的过程。

毛泽东的一生,无不是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其理论和行动的出发点。“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6]138他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邓小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评价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1992 年初他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即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三个有利于”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落脚点和归宿,因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最终要落实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来。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7]257

江泽民把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2000年以后,江泽民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更加深刻,这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三个代表”之中。“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还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胡锦涛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8]

三、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怎样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关于发展道路的认识:从“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除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寻找理论指导外,在实践中,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也有密切联系,因此,苏联成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借鉴对象,参照苏联模式,我们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这对中国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建国初期,对我国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当时我国刚刚走出战争局面,政治上急需稳固政权,经济上要恢复正常生产,满足人们基本生存要求,外交上又要抵制经济封锁。于是,要求我们在短时间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时,计划经济模式恰恰可以满足这种需要。这一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过于单一;中央对计划、财政、物资、干部等包揽过多,统得过死,地方和企业的管理权限太小;过分强调条条管理,割断了各地区的不同部门、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波、匈事件的发生,也表明照搬苏联模式是不成功的。

毛泽东看出苏联发展模式与苏联发展观的问题,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和突破,认识到中国必须要确立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毛泽东、刘少奇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调查的基础上,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毛泽东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全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第二,中共八大的胜利举行。八大在正确分析和阐述建国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理论原则。这主要表现在:提出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经济建设必须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方针;着重提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第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一系列方针,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的“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做到了实事求是,符合当时我国的国情,是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领导集体丰富了毛泽东“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全新的政治视野进行理论创新,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高难度的历史性课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

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作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重新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解决了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并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研究、解决当代社会主义一切重大问题的最基本依据,成为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第二,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其意义已经超出中国一国范围和单纯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它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找到了最佳的运行机制,而且对今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途命运,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首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主要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不仅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当代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第四,提出了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邓小平科学地判断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表现形态,明确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方法和步骤,由此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五,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所面临的历史机遇。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所作的科学判断,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又为我们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和契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明确的指针。

此外,邓小平理论还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大局之下,加强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等一系列思想理论观点,形成了博大

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困境的历史背景下,适应历史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初步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概括为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九大基本问题),是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向前快速稳定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而后在党的十五大上又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了科学定位。明确指出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些理论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主要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对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发展目标是什么给出了

(二)关于发展目标的认识:从“四个现代化”到“四位一体”

一个简要的回答:“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毛泽东又几次重复提及这个思想。在1954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他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里,他再次提出“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社会主义的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第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当时设想用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打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经过50年即十个五年计划的奋斗,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后提出的第一个比较明确的阶段性的经济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进行的比较顺利。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好比一个少年,骨骼发育了,但还不强壮。国家工业化的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也就是说,“一穷二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但当时部分领导人对此认识不够,在胜利和顺利面前滋长了自满情绪,提出了脱离国情、不切实际的第二个阶段性目标。

第二个阶段性目标可以简称为“超英赶美”。毛泽东在批阅国家经委在向中央政治局提交的1958 年国民经济形势和1959 年经济发展计划的报告时说:“超过英国,不是15 年,也不是7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9]428超英赶美目标,反映了人民渴望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早日建成现代化强国的良好愿望。但是,这一目标,严重地脱离了当时的国情和实际的可能性。发生这个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毛泽东等领导人对基本国情的判断上出现了失误。这个失误,不是指没有看到或者忽视了“一穷二白”的基本国情,而是出现在对这个“一穷二白”怎样认识上。

第三个阶段性目标,也就是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四个现代化”最早是在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后来毛泽东在1959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加以完善,到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提出“四个现代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三个阶段性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发展目标进行不懈探索的结晶。较之于五十年代的工业化,更为全面,更为具体,“两步走”的设想也更为符合中国的实际。可以说,这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富有吸引力和可行性的蓝图。当然,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20世纪末“走在世界前列”的要求仍显过高,还没有意识到在有限时间内中国能够达到的现代化水平只能是“中国式”的。二是缺乏具体的数字上的指标,“大体接近”和“世界前列”究竟是什么水平,还没有明确。

由于随后不久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实际上被打入冷宫。“文革”期间,国家基本上没有可行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个别年份甚至连计划都没有。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中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四个现代化”目标仅仅停留在现代化的物质层面上,没有把握好现代化目标的系统性、全面性原则,尤其是受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大大延缓了实现“四化”目标的进程。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三位一体,不可偏废。据此,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上个世纪末,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总体上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内涵要求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者有机统一,建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简洁地说,就是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特指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伟大践;其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0]

(三)关于发展战略的认识:从“两步走”到“三步走”

1955年3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一个强大

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1955年10月,在党的扩大的七届六中全会上,他又提出:大约在50年到75年的时间内,就是10个五年计划到15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党的八大期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时光。”在此,毛泽东初步提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他同时还指出,将分“两步走”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第一步,第一步大约用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本世纪末,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但是,在“大跃进”期间,毛泽东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造成了经济建设的重大损失。经过挫折,毛泽东重新冷静地思考了中国的发展战略,在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时间问题上,恢复了比较稳妥的估计,认为要比过去的估计更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理论。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争取在20世纪结束时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左右的“小康生活”。这个目标经过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的丰富和完善,最后形成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八十年代结束时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世纪之交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改革走向攻坚阶段的更为复杂的局势,科学回答了经济文化仍不很发达的中国如何实现跨世纪的现代化发展战略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理论,为中国现代化事业作出了新贡献,深化了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认识。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对前两步目标作了较多论述。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了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即下世纪前50年“三步走”目标。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

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在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不断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战略的确定,突出地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正确的反映。

(四)关于发展导向的认识: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1956年初,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全国掀起了工农业生产的高潮。毛泽东在当时提出“多、快、好、省”口号。“多、快、好、省”的方针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而提出的正确方针,当时之所以把“多”和“快”放在前、“好”和“省”放在后,也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得出来的结论:从客观上说,尽管“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开始建立我国的工业体系,但因为我国底子太薄,“一穷二白”,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提并论;从主观上说,又想使我国早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让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早日建设成社会主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片面地强调多和快,忽略了好和省,致使高投入、低产出,而且质量还难以保证,造成生产效益低下,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尽管如此,我们决不能因为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就否定它的正确性,即使在今天,作为一个整体,“多、快、好、省”方针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006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提出2007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这次会议强调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不同,“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成为这次会议的一个亮点。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经济,是在建国50多年、改革开放近30年后提出来的。这时的国情和建国初期相比,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已迈入小康社会。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要提高生活质量就要提高产品质量,要提高产品质量就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提高经济效益。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转变增

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国的经济就一定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结语

回顾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我们看到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发展问题,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始终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了解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思想的战略思考,有利于把握时代的脉搏,自觉地按规律办事。对于深刻把握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新局面,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7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8]罗庆宏.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思想的历史考察[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1(4):49.[9] 张树军.红色决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阅读日期:2012-3-11.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evelopment

thought

Author :Zhang Feng

Instructor:Wang Feng-zhen Abstract::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lways unremitting pursuit, the party after the practice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has formed a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development thought China's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ceaselessly to higher level.The party's development thought i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line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s a marxist development though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party's development thought evolution process for our future practice has the important

instruction meaning.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Development thought;Inheritance;development

第四篇: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内容提要: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中国共产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是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 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尤为重要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关键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理论

继承

创新

发展

三、正文:

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中国已经有很多文章全面介绍其背景、内涵、意义等等。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可避免的,我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主要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之处加以论述。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从国际上看,国际背景。进入新的世纪,我们的国际环境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从国内方面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旧的平衡打破之后新的平衡尚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与此同时,在一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腐败问题。

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90年代我国频频发生的党员贪污腐化案件。刚刚步入21世纪的我国特大经济犯罪案件——厦门远华走私案,这次特大事件促动了国人的神经。可以说,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同时,我们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有效地使我们的党员有效地抵挡糖衣炮弹的进攻”,便成了事关我们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同时,邓小平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阐述,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然而对于我们党自身的建设没有一个全面的论述,对于改革开放中的经济犯罪等问题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论述。基于此,“三个代表”重要应运而生。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性: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观点从根本上承认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有阐述,都从根本上肯定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挹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从党章的内容即可看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我国1992年正式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无疑促进了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腐朽思想侵入我国,我们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大考验。因为“腐败问题”始终是我们党的天敌。对于严峻形势下,我们共产党人为了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适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特殊情况下无疑成为时代最强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理论重点的转变。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以及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对于社会主义政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政党建设没有比较全面的阐述,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性与发展性就体现在这里。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源于现实,又指导现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基于我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面的某些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源于现实。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党的纯洁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等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也是标志着我党与腐败誓死斗争的一个重大方面。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的社会主义的又一重大成果,她既是对前者的继承,更多的是对于前者的创新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四、参考文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共十六大报告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共十七大报告 《江泽民文选》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上的讲话》 《江泽民传》,库恩,2005年版。

第五篇: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加强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洞察了各种腐败现象及其危害,科学地分析了改革开放条件下廉政建设的任务、形势和特点,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廉政建设的有益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反腐倡廉的原则、方针和措施,形成了完整的反腐倡廉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反腐倡廉的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七年之际,深人系统地研究邓小平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纯洁性,进一步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共产党的宗旨来强调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毛泽东要求党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强调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⑴显然,贪污腐败是同党和人民政府的性质、宗旨、任务根本不相容的。毛泽东历来要求共产党的干部,必须自觉地同封建官僚和国民党反动派划清界限,必须作到廉洁奉公,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永远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邓小平继续和发扬了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把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邓小平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⑵针对“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⑶这一事实,一再告诫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检验改革开放的实践的标准。他指出,如果哪个党组织违背了党的宗旨,严重脱离群众而又不能坚决改正,就一定会被人民抛弃。腐败现象从根本上侵害了人民群众利益,给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灾难,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反腐败是人民的心愿和利益所在。为此,他要求第三代领导集体做几件使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邓小平指出:“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⑷强调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只有坚决反腐倡廉,才能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在实处。

二、从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高度论述反腐倡廉的紧迫性

毛泽东对党内腐败的危害性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指出腐败现象是反动阶级的“最好帮手”,是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主要社会基础”。解放初期处理刘青山、张子善事件到开展“三反”、“五反”运动,都可以看出毛泽东从客观上是要把反腐败“当作一件大事来处理”,强调反腐败是防止和平演变,防止党和国家是否变色的战略问题。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的思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和加强廉政建设都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邓小平根据不同的情况,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角度全面剖析了腐败现象的根源,指出,一方面,有“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⑸,加上十几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⑹,二是新旧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由于领导制度、干部制度上的缺陷和弊病日益暴露,主要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⑺而且有的同志对腐败现象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因此,改革开放过程中会不断滋生腐败现象,我们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是严峻的,任务是艰巨的。邓小平认为,当前的腐败现象无论从形式还是从性质,无论是从范围还是从数量,无论从手段

还是从危害来看,同五六十年代比,都是非常严重的,而且“表现在高级干部身上”,“在中下层干部中也有”⑻。由于在短期内不可能立即彻底改变和消除它赖以滋长的环境和土壤,我们反对腐败的斗争不仅是艰巨的,而且是长期的,指出:“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⑼。邓小平反复强调,如果我们不严重注意反腐败问题,“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⑽,告诫我们,如果“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次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⑾

三、加强党风建设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

毛泽东把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思想武器,谆谆告诫全党,要警惕和防止腐化堕落现象的产生,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为此,他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⑿强调要在党内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办法。”⒀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艰苦奋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把反对腐败现象作为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点。邓小平强调必须恢复和发扬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等优良作风。他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关键是要搞好党风。”⒁,因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⒂。要求“全国的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⒃只有“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

四、实行民主、健全法制是消除腐败的有效方式

毛泽东指出:“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⒄毛泽东历来强调要走群众路线,应把我们的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要求党政干部要遵守法制,运用法律坚决、持久、不留情面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思想,摒弃了毛泽东依靠群众搞政治运动的作法,提出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在于制度建设。鉴于过去“群众运动”的经验教训,邓小平认为,搞大呜、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的产生和蔓延,但住往导致运动的扩大化,打击面过大,象“三反”、“五反”那样,易造成许多冤假错案,伤害了不少人,是不可取的。所以他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间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间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⒅明确指出,“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⒆提出通过法制建设,严明法律制度,规范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把反腐倡廉纳人法制的轨道,纳入群众的监督,逐步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就可以使腐败分子无机可乘,无处逃遁。并要求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产,“不管牵涉到谁,都要按照党纪、国法查处,要真正抓紧实干,不能手软。”⒇这是小平同志对我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反腐倡廉的新思路。

五、强调领导千部要带头自律,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廉洁自律,是毛泽东廉政思想与实践的一大特色。在反腐败的斗争中,他十分重视从领导抓起,从自己做起这个问题。毛泽东认为领导机关是领导干部和反腐败的重点,多次强调要“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的问题,谆谆告诫我们,要预防那些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人在糖弹面前打败仗,要求广大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改造世界观,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的思想,提出党的高级干部要作反腐倡廉的带头人。邓小平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21)特别强调“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22)。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腐败现象,明确指出:“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要靠我们老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23)同时,邓小平还强调把廉洁自律与严惩腐败相结合,“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抓住典型,处理了,效果也大。”(24)邓小平还指出,“现在,不正之风很突出,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了”。(25)

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营造反腐倡廉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环境是社会实践的结果。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实践中改变着社会环境。因此,要搞好反腐倡廉,就必须搞好社会实践,造就良好的社会环境。毛泽东历来强调党的干部要在社会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既要注重抓政治思想工作,又要抓好经济建设,他要求“所有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地委书记以及中央各部门的负女同志,都要奋发努力,在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的基础上,使自己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26)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思想政治工作”(27)这既是推进社会健康文明发展和抵制、消除腐败现象的总方针,也是营造反腐倡廉的社会大环境的需要。在不同的场合里,邓小平多次提出“两手抓”的思想,而且要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因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为反腐倡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只有坚持反腐倡廉,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思想,为新的历史时期反腐倡廉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了一条能有效地抑制腐败的重要途径,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新思路,新办法。当前,只要我们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武器,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的反腐倡廉思想.就一定会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真正抓紧大有希望”(28),切实端正党风,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

注: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11页。

⑿、⒀、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40、1097、1481页。

(2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45页。

⑵《邓小平文选》第一卷257页。

⑶、⑸、⑺、⑻、⑽、⒁、⒂、⒃、⒅、(21)《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第402、336、327、216、403、46、177、229—230、333、177、215、230、125页。

⑷、⑹、⑼、⑾、⒆、⒇、(21)、(24)、(27)、(28)《邓小平平文选》第三卷第314、290、327、313、379、152、152、306、152页。

下载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继承中发展

    在继承中发展 关键词:图书利用率;图书利用系数;RFID射频识别技术摘 要:文章通过对图书利用率基础理论的研究,认为图书利用率的研究应跟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步伐,新的时期应有新的理......

    关于泰州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合集5篇)

    关于泰州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泰州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古城,她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沿岸,为长三角经济区16座中心城市之一,有凤凰城的美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

    浅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就象一双无形的手,未成年人就象一团象皮泥,是涅成苹果、土豆,还是小鸡、凤凰,环境这双无形的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中国经济思想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经济思想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编者按:2010年12月24日,“首届中国经济思想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旨在面向社会各界精英,搭建高端学术对话平台,广泛而深入地探讨现代经济学和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档案创新思想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促进农科院快速发展 濮阳市农科院高爱旗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

    创新思想演讲稿

    创新思想,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与时俱进,确保通水一次成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新思想,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与时俱进,确保通水一次成功”通过“一创双......

    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官埠中学数学教研组总结 官埠中学数学教研组现有6位教师,多年来,全组成员团结协作、和谐共处,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平台”作用,积极调动每位教师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