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有效调节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
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又称为课的一般密度,它是指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各 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是指教师的指导(如讲解、示范、纠正幼儿错误等)、幼儿的练习和相互观摩、合理的 组织措施(如整队、调动队伍等)和合理的休息等。上述各种活动中某种活动所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就称为该种活动的密度,如讲解密度、示范密度、练习密度、组织措施密度、休息密度等等。其中,练习密度 尤为重要,它是指幼儿在课中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因为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有机体直接参与各 种运动,练习密度最能体现体育课的特点,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影响很大,加之,测验幼儿练习密度相对较容 易,因此,目前幼儿园的体育课普遍运用测定练习密度来衡量一节体育课幼儿的活动情况。
既然体育课的密度指的是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因此,不难看出,课的 密度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是否合理而充分地被教师和幼儿所利用,进而也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教 学效果。一节好的体育课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尽量减少浪费的 时间,以提高体育课的效率,达到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那么,教师应怎样合理安排和调节课的密度呢?这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 者认为要合理安排和调节课的密度,必须首先了解制约体育课的密度的几个因素,然后找出科学的调节策略。
一、影响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因素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人体单位时间的生理负荷量,一般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如幼儿20米速跑,跑后即 刻心率可达180次/分,慢跑一分钟做徒手操一套,心率在14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大,后者小。运动强度 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练习密度,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呈反比的关系,即运动强度越大,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应越小 ,反之,运动强度越小,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可适当提高。这就提醒教师,绝不能让幼儿长时间连续从事大强度 的运动,否则,幼儿将承受大大的运动负荷,易造成其身体的伤害。例如,幼儿在做迫逐躲闪跑或连续立定跳 远等大强度练习时,其练习密度可适当减小,而且练习中应增加休息的次数,一般幼儿练习一至两分到后应作 适当的休息,而后再继续练习,教师应严格控制大强度练习的总时间。在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中,强度较大的 运动项目有跑、跳跃、攀登、下蹲走、仰卧起坐、传接球等;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有走、钻、爬、投掷、走平衡木或窄道等。
2.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示范、讲解密度、幼儿的练习密度。幼儿学习新教 材和较难的教材(如投远、投准、立定跳远、抛接球、夹包跳、夹包掷远或掷准等)时,教师的示范和讲解的 密度都应加大,每个幼儿的练习密度也应提高,要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和充分的时间进行动作和身体素质的练习。相反,幼儿复习旧教材或学习较容易的教材时,教师则应减小讲解和示范的密度,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 复习巩固。
3.组织措施。组织措施合理,教学的节奏则会紧凑,且环环相加,上课的时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排队、变换队形迅速可大大减少浪费时间。幼儿队形的设计应符合教学的需要,分组轮流练习或竞赛性游戏时 ,幼儿的分组太少,都会导致幼儿轮番等待的时间太长,进而易使幼儿产生厌烦,甚至注意力的分散。4.准备工作。准各工作充分,可大大减少浪费时间,提高上课时间的利用率。有的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不充 分,上课时才临时布置场地,摆放器械,结果无端地浪费了许多本该用于教学的宝贵时间。
5.幼儿的年龄差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的讲解、示范的密度也应不同,对年龄越小的幼儿(如 小班),教师的示范密度应越大,对年龄越大的幼儿(如大班),教师的示范密度应适当减小(较难的教材除 外),而讲解密度应提高。
6.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兴趣性。教学内容难易适中,具有兴趣性,幼儿练习的积极性则高,就愿意参加 各种练习,因而可提高幼儿的练习密度;相反,幼儿则不愿意练习,这又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态度,易使教学 过程显得松散,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调节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策略
针对以上影响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诸因素,特提出以下的调节策略: 1.周密计划和科学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教师在准备体育课时计划时,应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幼儿身体发展的特征及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 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做到计划周密,心中有数。例如,教师在什么时候讲解,什么时候示范?各几次?大 约用多少时间?幼儿分别要做哪些练习?各几次?各用多长时间?幼儿排队和调动队伍约用多长时间?幼儿什 么时候休息和以什么方式休息(即采用全体幼儿停止任何活动的休息还是分组轮流体息)?休息多长时间?等 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课前备课时都应周密计划。
教师必须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任何一节体育课里,幼儿的练习密度都应是最大的。据 研究,幼儿在体育课中合理的练习密度的范围是35——55%,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幼儿的年龄段在这个范 围内确定具体的练习密度,但必须注意动静结合,严禁让幼儿连续长时间做大强度的练习。如果幼儿是学习新 教材,教师应首先详细示范讲解1——3次,紧接着就该马上安排每个幼儿及时进行练习,教师再巡回指导,观 察幼儿练习的情况,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如发现幼儿普遍犯有某种错误,教师应再次示范讲解。教师在教授 新教材时,示范、讲解应适当增加次数和时间,但讲解要准确、精练,抓住动作要领,切忌冗长、繁琐;示范 应正确、规范、舒展,讲解与示范应紧密结合。对小班幼儿的示范应多于讲解;对中、大班,尤其是大班,讲 解的密度可稍大些,可适当减少示范的次数,但学习较难的教材除外。对强度大的教材,可多增加幼儿休息的 时间。排队和变换队形应尽量迅速,而且要符合教学的需要。2.改进和提高课的组织措施。
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最佳的组织措施。前面已谈到幼儿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应是各种密度中最 大的,尤其是学习新教材和较难的教材时更应做到这一点。那么,在选择幼儿的练习方式时,就应充分考虑其 科学性。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材和幼儿园场地、器械,以及幼儿的实际,选择以下练习方式:(1)个人分散式 练习。如练习立定跳远、从原地往上跳、跨跳、自抛自接高低球、拍球、夹球(或夹包)掷远或掷准等项目就 可采用此方式。(2)两人合作式练习。如两人配合练习滚接、抛接大小皮球时可采用。(3)多人合作式练习。如5、6个幼儿为一组练习“蜈蚣竞走”(后面的幼儿抱住前面幼儿的腰,下蹲,步调一致地向前走)。(4)集体集中式练习。如追逐躲闪跑、小组竞赛游戏、原地纵跳触物等。(5)分组轮流式练习。指各组轮流做几种 不同的练习。(6)循环式练习。指幼儿循环做几个不同的动作练习。(7)鱼贯式练习。指全体幼儿按一定的 次序依次做几个不同的动作练习。(8)分组轮换观摩式练习。指一组或两组幼儿练习,其余各组观摩,之后, 再交换。
在幼儿做集体练习时,教师必须考虑幼儿的队形,使队形符合教学的需要。例如,大班“学习投远的动作 技能”,结合投掷教材的特点,个人分散式的练习虽可提高练习密度,但不安全,因而并不适合在此使用,可 把幼儿分成两组,相距1米背对背方向站立;每人两个沙包分两次分别向场地两端(距幼儿各队3——4米左右)的投掷区投远,这种方式显然比个人分散式安全,又比把幼儿分成四路纵队每四人一组投掷的练习密度大。又 如,在教幼儿练习活动目标投准时,可把幼儿分成二至四组(视幼儿实际人数而定),让幼儿轮流充当活动靶 标和投掷者,这样也可提高幼儿的练习密度。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备好课后,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死板僵化地照搬教案,而应根据上课时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灵活的处理。例如,发现幼儿在练习强度较大的教材时已显出中度疲劳状,教师则应立即调整课的节奏,改个人分散式练习或集体集中式练习为分组轮换观摩式练习,让幼儿可得到轮流休息,或直接让全体幼儿休息1——2分钟,教师 可利用这一时间讲解、示范或简评,以纠正幼儿练习中出现的种种错误。相反,如果幼儿积极性很高,玩兴正 浓,又无疲劳感,教师就可让幼儿再练习一会儿或再做一遍体育游戏。教师还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解和示范, 如幼儿动作掌握不好,就应抓住要领增加讲解和示范的密度,相反,则可减小示范、讲解的密度。如发现幼儿 分组少,轮番等待的时间太长,则应马上调整队形(如变两队为四队),以增加幼儿练习的机会。4.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充分利用上课的时间,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各种准备,包括备好课和做好物 质准备。如准备好幼儿所用的沙包、头饰、球、腾圈、拱型门、垫子、小旗、记分牌、绳、皮筋、木桩等玩具 和器械,提前画好场地,器械也应事先摆放到位,如条件许可,应把做准备活动的场地和摆放好器械的场地分 开,如需音乐伴奏,还应准备好录音带。5.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情绪高涨,他们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就会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练习密度,改善课的质量。为此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上都应充分考虑到兴趣性原则。例如,幼儿园体育课的类型主要 应以游戏型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形象的玩具和道具(如头饰、动物和水果图片、彩带、花环、拱 型门、平衡木、动物玩具、房屋树木模型、木桩等),中、大班还应多采用竞赛性游戏等方式来调动幼儿的兴 趣。此外,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也很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节奏鲜明的乐曲,也可极大地提高幼儿练习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通过以上调节策略,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宝贵的上课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课的密度和效率。
第二篇:科学调节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
科学调节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
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又称为课的一般密度,它是指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各 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是指教师的指导幼儿的练习和相互观摩、合理的 组织措施和合理的休息等。上述各种活动中某种活动所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就称为该种活动的密度,如讲解密度、示范密度、练习密度、组织措施密度、休息密度等等。其中,练习密度 尤为重要,它是指幼儿在课中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因为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有机体直接参与各种运动,练习密度最能体现体育课的特点,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影响很大,加之,测验幼儿练习密度相对较容易,因此,目前幼儿园的体育课普遍运用测定练习密度来衡量一节体育课幼儿的活动情况。
既然体育课的密度指的是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因此,不难看出,课的密度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是否合理而充分地被教师和幼儿所利用,进而也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教 学效果。一节好的体育课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尽量减少浪费的 时间,以提高体育课的效率,达到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那么,教师应怎样合理安排和调节课的密度呢?这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要合理安排和调节课的密度,必须首先了解制约体育课的密度的几个因素,然后找出科学的调节策略。
一、影响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因素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人体单位时间的生理负荷量,一般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如幼儿20米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180次/分,慢跑一分钟做徒
手操一套,心率在14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大,后者小。运动强度 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练习密度,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呈反比的关系,即运动强度越大,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应越小,反之,运动强度越小,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可适当提高。这就提醒教师,绝不能让幼儿长时间连续从事大强度的运动,否则,幼儿将承受大大的运动负荷,易造成其身体的伤害。例如,幼儿在做迫逐躲闪跑或连续立定跳 远等大强度练习时,其练习密度可适当减小,而且练习中应增加休息的次数,一般幼儿练习一至两分到后应作适当的休息,而后再继续练习,教师应严格控制大强度练习的总时间。在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中,强度较大的 运动项目有跑、跳跃、攀登、下蹲走、仰卧起坐、传接球等;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有走、钻、爬、投掷、走平衡木或窄道等。
2.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示范、讲解密度、幼儿的练习密度。幼儿学习新教材和较难的教材时,教师的示范和讲解的密度都应加大,每个幼儿的练习密度也应提高,要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和充分的时间进行动作和身体素质的练习。相反,幼儿复习旧教材或学习较容易的教材时,教师则应减小讲解和示范的密度,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复习巩固。
3.组织措施。组织措施合理,教学的节奏则会紧凑,且环环相加,上课的时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排队、变换队形迅速可大大减少浪费时间。幼儿队形的设计应符合教学的需要,分组轮流练习或竞赛性游戏时,幼儿的分组太少,都会导致幼儿轮番等待的时间太长,进而易使幼儿产生厌烦,甚至注意力的分散。
4.准备工作。准各工作充分,可大大减少浪费时间,提高上课时间的利用率。有的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不充 分,上课时才临时布置场地,摆放器械,结果无端地浪费了许多本该用于教学的宝贵时间。
5.幼儿的年龄差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的讲解、示范的密度也应不同,对年龄越小的幼儿,教师的示范密度应越大,对年龄越大的幼儿(,教师的示范密度应适当减小,而讲解密度应提高。
6.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兴趣性。教学内容难易适中,具有兴趣性,幼儿练习的积极性则高,就愿意参加 各种练习,因而可提高幼儿的练习密度;相反,幼儿则不愿意练习,这又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态度,易使教学 过程显得松散,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调节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策略
针对以上影响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诸因素,特提出以下的调节策略: 1.周密计划和科学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
教师在准备体育课时计划时,应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幼儿身体发展的特征及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 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做到计划周密,心中有数。例如,教师在什么时候讲解,什么时候示范?各几次?大约用多少时间?幼儿分别要做哪些练习?各几次?各用多长时间?幼儿排队和调动队伍约用多长时间?幼儿什 么时候休息和以什么方式休息?休息多长时间?等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课前备课时都应周密计划。
教师必须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任何一节体育课里,幼儿的练习密度都应是最大的。据 研究,幼儿在体育课中合理的练习密度的范围是35——55%,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幼儿的年龄段在这个范围内确定具体的练习密度,但必须注意动静结合,严禁让幼儿连续长时间做大强度的练习。如果幼儿是学习新教材,教师应首先详细示范讲解1——3次,紧接着就该马上安排每个幼儿及时进行练习,教师再巡回指导,观 察幼儿练习的
情况,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如发现幼儿普遍犯有某种错误,教师应再次示范讲解。教师在教授 新教材时,示范、讲解应适当增加次数和时间,但讲解要准确、精练,抓住动作要领,切忌冗长、繁琐;示范 应正确、规范、舒展,讲解与示范应紧密结合。对小班幼儿的示范应多于讲解;对中、大班,尤其是大班,讲 解的密度可稍大些,可适当减少示范的次数,但学习较难的教材除外。对强度大的教材,可多增加幼儿休息的 时间。排队和变换队形应尽量迅速,而且要符合教学的需要。2.改进和提高课的组织措施。
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最佳的组织措施。前面已谈到幼儿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应是各种密度中最 大的,尤其是学习新教材和较难的教材时更应做到这一点。那么,在选择幼儿的练习方式时,就应充分考虑其科学性。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材和幼儿园场地、器械,以及幼儿的实际,选择以下练习方式:(1)个人分散式练习。如练习立定跳远、从原地往上跳、跨跳、自抛自接高低球、拍球、夹球掷远或掷准等项目就 可采用此方式。(2)两人合作式练习。如两人配合练习滚接、抛接大小皮球时可采用。(3)多人合作式练习。如5、6个幼儿为一组练习“蜈蚣竞走”(后面的幼儿抱住前面幼儿的腰,下蹲,步调一致地向前走)。(4)集体集中式练习。如追逐躲闪跑、小组竞赛游戏、原地纵跳触物等。(5)分组轮流式练习。指各组轮流做几种 不同的练习。(6)循环式练习。指幼儿循环做几个不同的动作练习。(7)鱼贯式练习。指全体幼儿按一定的 次序依次做几个不同的动作练习。(8)分组轮换观摩式练习。指一组或两组幼儿练习,其余各组观摩,之后,再交换。
在幼儿做集体练习时,教师必须考虑幼儿的队形,使队形符合教学的需要。例如,大班“学习投远的动作 技能”,结合投掷教材的特点,个人分散
式的练习虽可提高练习密度,但不安全,因而并不适合在此使用,可把幼儿分成两组,相距1米背对背方向站立;每人两个沙包分两次分别向场地两端的投掷区投远,这种方式显然比个人分散式安全,又比把幼儿分成四路纵队每四人一组投掷的练习密度大。又 如,在教幼儿练习活动目标投准时,可把幼儿分成二至四组,让幼儿轮流充当活动靶 标和投掷者,这样也可提高幼儿的练习密度。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备好课后,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死板僵化地照搬教案,而应根据上课时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灵活的处理。例如,发现幼儿在练习强度较大的教材时已显出中度疲劳状,教师则应立即调整课的节奏,改个人分散式练习或集体集中式练习为分组轮换观摩式练习,让幼儿可得到轮流休息,或直接让全体幼儿休息1——2分钟,教师 可利用这一时间讲解、示范或简评,以纠正幼儿练习中出现的种种错误。相反,如果幼儿积极性很高,玩兴正 浓,又无疲劳感,教师就可让幼儿再练习一会儿或再做一遍体育游戏。教师还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解和示范,如幼儿动作掌握不好,就应抓住要领增加讲解和示范的密度,相反,则可减小示范、讲解的密度。如发现幼儿 分组少,轮番等待的时间太长,则应马上调整队形,以增加幼儿练习的机会。
为了充分利用上课的时间,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各种准备,包括备好课和做好物质准备。如准备好幼儿所用的沙包、头饰、球、腾圈、拱型门、垫子、小旗、记分牌、绳、皮筋、木桩等玩具 和器械,提前画好场地,器械也应事先摆放到位,如条件许可,应把做准备活动的场地和摆放好器械的场地分 开,如需音乐伴奏,还应准备好录音带。
5.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情绪高涨,他们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就会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练习密度,改善课的质量。为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上都应充分考虑到兴趣性原则。例如,幼儿园体育课的类型主要 应以游戏型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形象的玩具和道具,中、大班还应多采用竞赛性游戏等方式来调动幼儿的兴 趣。此外,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也很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节奏鲜明的乐曲,也可极大地提高幼儿练习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通过以上调节策略,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宝贵的上课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课的密度和效率。
第三篇:科学调节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
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又称为课的一般密度,它是指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各 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是指教师的指导(如讲解、示范、纠正幼儿错误等)、幼儿的练习和相互观摩、合理的 组织措施(如整队、调动队伍等)和合理的休息等。上述各种活动中某种活动所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就称为该种活动的密度,如讲解密度、示范密度、练习密度、组织措施密度、休息密度等等。其中,练习密度 尤为重要,它是指幼儿在课中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因为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有机体直接参与各 种运动,练习密度最能体现体育课的特点,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影响很大,加之,测验幼儿练习密度相对较容 易,因此,目前幼儿园的体育课普遍运用测定练习密度来衡量一节体育课幼儿的活动情况。
既然体育课的密度指的是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因此,不难看出,课的 密度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是否合理而充分地被教师和幼儿所利用,进而也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教 学效果。一节好的体育课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尽量减少浪费的 时间,以提高体育课的效率,达到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那么,教师应怎样合理安排和调节课的密度呢?这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 者认为要合理安排和调节课的密度,必须首先了解制约体育课的密度的几个因素,然后找出科学的调节策略。
一、影响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因素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人体单位时间的生理负荷量,一般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如幼儿20米速跑,跑后即 刻心率可达180次/分,慢跑一分钟做徒手操一套,心率在14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大,后者小。运动强度 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练习密度,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呈反比的关系,即运动强度越大,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应越小,反之,运动强度越小,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可适当提高。这就提醒教师,绝不能让幼儿长时间连续从事大强度 的运动,否则,幼儿将承受大大的运动负荷,易造成其身体的伤害。例如,幼儿在做迫逐躲闪跑或连续立定跳 远等大强度练习时,其练习密度可适当减小,而且练习中应增加休息的次数,一般幼儿练习一至两分到后应作 适当的休息,而后再继续练习,教师应严格控制大强度练习的总时间。在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中,强度较大的 运动项目有跑、跳跃、攀登、下蹲走、仰卧起坐、传接球等;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有走、钻、爬、投掷、走平衡木或窄道等。
2.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示范、讲解密度、幼儿的练习密度。幼儿学习新教 材和较难的教材(如投远、投准、立定跳远、抛接球、夹包跳、夹包掷远或掷准等)时,教师的示范和讲解的 密度都应加大,每个幼儿的练习密度也应提高,要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和充分的时间进行动作和身体素质的练习。相反,幼儿复习旧教材或学习较容易的教材时,教师则应减小讲解和示范的密度,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 复习巩固。
3.组织措施。组织措施合理,教学的节奏则会紧凑,且环环相加,上课的时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排队、变换队形迅速可大大减少浪费时间。幼儿队形的设计应符合教学的需要,分组轮流练习或竞赛性游戏时,幼儿的分组太少,都会导致幼儿轮番等待的时间太长,进而易使幼儿产生厌烦,甚至注意力的分散。
4.准备工作。准各工作充分,可大大减少浪费时间,提高上课时间的利用率。有的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不充 分,上课时才临时布置场地,摆放器械,结果无端地浪费了许多本该用于教学的宝贵时间。
5.幼儿的年龄差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的讲解、示范的密度也应不同,对年龄越小的幼儿(如 小班),教师的示范密度应越大,对年龄越大的幼儿(如大班),教师的示范密度应适当减小(较难的教材除 外),而讲解密度应提高。6.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兴趣性。教学内容难易适中,具有兴趣性,幼儿练习的积极性则高,就愿意参加 各种练习,因而可提高幼儿的练习密度;相反,幼儿则不愿意练习,这又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态度,易使教学 过程显得松散,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调节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策略
针对以上影响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诸因素,特提出以下的调节策略: 1.周密计划和科学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教师在准备体育课时计划时,应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幼儿身体发展的特征及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 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做到计划周密,心中有数。例如,教师在什么时候讲解,什么时候示范?各几次?大 约用多少时间?幼儿分别要做哪些练习?各几次?各用多长时间?幼儿排队和调动队伍约用多长时间?幼儿什 么时候休息和以什么方式休息(即采用全体幼儿停止任何活动的休息还是分组轮流体息)?休息多长时间?等 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课前备课时都应周密计划。
教师必须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任何一节体育课里,幼儿的练习密度都应是最大的。据 研究,幼儿在体育课中合理的练习密度的范围是35——55%,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幼儿的年龄段在这个范 围内确定具体的练习密度,但必须注意动静结合,严禁让幼儿连续长时间做大强度的练习。如果幼儿是学习新 教材,教师应首先详细示范讲解1——3次,紧接着就该马上安排每个幼儿及时进行练习,教师再巡回指导,观 察幼儿练习的情况,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如发现幼儿普遍犯有某种错误,教师应再次示范讲解。教师在教授 新教材时,示范、讲解应适当增加次数和时间,但讲解要准确、精练,抓住动作要领,切忌冗长、繁琐;示范 应正确、规范、舒展,讲解与示范应紧密结合。对小班幼儿的示范应多于讲解;对中、大班,尤其是大班,讲 解的密度可稍大些,可适当减少示范的次数,但学习较难的教材除外。对强度大的教材,可多增加幼儿休息的 时间。排队和变换队形应尽量迅速,而且要符合教学的需要。
2.改进和提高课的组织措施。
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最佳的组织措施。前面已谈到幼儿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应是各种密度中最 大的,尤其是学习新教材和较难的教材时更应做到这一点。那么,在选择幼儿的练习方式时,就应充分考虑其 科学性。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材和幼儿园场地、器械,以及幼儿的实际,选择以下练习方式:(1)个人分散式 练习。如练习立定跳远、从原地往上跳、跨跳、自抛自接高低球、拍球、夹球(或夹包)掷远或掷准等项目就 可采用此方式。(2)两人合作式练习。如两人配合练习滚接、抛接大小皮球时可采用。(3)多人合作式练习。如5、6个幼儿为一组练习“蜈蚣竞走”(后面的幼儿抱住前面幼儿的腰,下蹲,步调一致地向前走)。(4)集体集中式练习。如追逐躲闪跑、小组竞赛游戏、原地纵跳触物等。(5)分组轮流式练习。指各组轮流做几种 不同的练习。(6)循环式练习。指幼儿循环做几个不同的动作练习。(7)鱼贯式练习。指全体幼儿按一定的 次序依次做几个不同的动作练习。(8)分组轮换观摩式练习。指一组或两组幼儿练习,其余各组观摩,之后,再交换。
在幼儿做集体练习时,教师必须考虑幼儿的队形,使队形符合教学的需要。例如,大班“学习投远的动作 技能”,结合投掷教材的特点,个人分散式的练习虽可提高练习密度,但不安全,因而并不适合在此使用,可 把幼儿分成两组,相距1米背对背方向站立;每人两个沙包分两次分别向场地两端(距幼儿各队3——4米左右)的投掷区投远,这种方式显然比个人分散式安全,又比把幼儿分成四路纵队每四人一组投掷的练习密度大。又 如,在教幼儿练习活动目标投准时,可把幼儿分成二至四组(视幼儿实际人数而定),让幼儿轮流充当活动靶 标和投掷者,这样也可提高幼儿的练习密度。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备好课后,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死板僵化地照搬教案,而应根据上课时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灵活的处理。例如,发现幼儿在练习强度较大的教材时已显出中度疲劳状,教师则应立即调整课的节奏,改个人分散式练习或集体集中式练习为分组轮换观摩式练习,让幼儿可得到轮流休息,或直接让全体幼儿休息1——2分钟,教师 可利用这一时间讲解、示范或简评,以纠正幼儿练习中出现的种种错误。相反,如果幼儿积极性很高,玩兴正 浓,又无疲劳感,教师就可让幼儿再练习一会儿或再做一遍体育游戏。
第四篇:体育课练习密度
体育课练习密度的调节与控制
体育课各部分活动时间的分配不能机械的规定出固定的时间比例,应从这节课的教材特点进行预设,以学生的练习时间为课的主要成分,作为体育教师要精讲多练,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力争练习的时间要达到百分之四十左右(密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不但与练习的密度有直接关系,也与强度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体育教师不能盲目的追求练习密度,课的练习密度是否合理,以及活动时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安排调节课的密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备好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千万不能为了追求课的密度,而忽视学生的身体状况,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条件,合理的确定安排各项活动时间,如新授课,教师的指导应多一些,练习的时间少些。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学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措施和队列调动。场地教材的布置要便于教学,器材做到一物多用。
3、在教育学生自觉维护课纪律的同时,又不失对其兴趣的提高和积极性的发挥,学生个性的发展应建立在教育目标上的发展,发挥体育骨干学生的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4、体育教学计划性和灵活性,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的目标预设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与原教学方案发生不协调现象时,教师应灵活调整原教学设计方案,力求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当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要严谨充分利用一堂课45分钟,必须周密考虑整节课中的各个环节来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因此,教师除对教材做到深刻的理解之外,必须全面考虑场地与器材的布置、分组的安排、队伍的调动,各个部分的内容选择都要根据
基本部分的内容、任务和学生的实际,使之前后很好地衔接。做到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部分有次序地顺利进行。
二、突出精讲多练精讲要正确,突出重点,层次清楚,语言精练,才能保证有足够时间给学生多练。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大纲吃透教材,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讲解要注意语言形象直观主动。
三、充分运用启发式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途径之一,启发用得好,能使学生在最短时间明确动作要领。可以有语言启发,用语言讲解比喻,使学生了解动作要领;有示范性启发,可用各种教具、挂图、模型、录像等,以及教师本身动作的重点示范。
四、多采用连续教法教师边示范,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提示,学生边纠正。这种方法既能提高学生注意力,又能训练反应。特别在准备活动进行徒手操练时,因动作一般比较简单易行,更显得实用。教师进行领做,学生跟练。不必进行示范讲解而后再做(个别复杂动作例外),既能节省时间,又增加课堂的练习密度。
五、合理运用循环练习循环练习能解决器材不足、人数多的矛盾,加大了运动量和练习密度;动作多样,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并能调剂学生生理负担,促使身体全面发展。
总之,练习密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宜。所谓适宜,就是要有利于全面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练习密度过小,学生在课上看的时间多,练的时间少,不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学习运动技能;练习密度过大,练习占用的时间过多,又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再者,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练习密度过大,缺乏必要的休息和恢复,就会造成学生身心过于紧张,对健康不利。
体育课的密度分为综合密度和专项密度两种。综合密度(也称一般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一节课中的各项活动有:教师指导(如讲解、示范、演示教具、纠正错误等),学生做练习,相互观察与帮助,练习后必要的休息,组织措施(如整队、交换练习地点的调动队伍)等 项。这些活动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称为专项密度。如教师指导的密度、组织措施的密度等。运动密度(又称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影响运动密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很难确定统一的标准数据。各地区或不同情况的学校,可研究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为评价运动密度,提供参考。研究体育课的密度,目的在于最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通过体育课密度的研究,可检查每节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体育课来讲,上述项活动都是必要的。但从体育教学的特点看,学生做练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对象特点和作业条件等。从加强学生做练习这一环节出发,着重安排好课的运动密度,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完成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条件不同,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不合理的讲解、提问、示范、演示教具,以及组织措施和不必要的休息等方面的缺点,从而产生不合理运用的时间地掌握课中各项教学活动的队形调动和变换,课中对学生的分组和分组教学要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的要求等。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2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3 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4 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如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如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5 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
体育课的密度 分为综合密度和专项密度两种。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一节课教学活动的时间,一般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做练习、相互观察与帮助、练习后的休息、组织措施。这 5项活动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但核心是学生做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体育的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其他各项活动都应围绕并有利于学生做练习。研究课的综合密度,在于最有效地、合理地使用上课时间,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体育课的情况复杂,各项活动中什么算是不合理的运用时间,难以判断和掌握。实践中一般不去严格区分哪些是不合理的运用时间,而是客观地把5项活动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求出其比重,供教师改进教学参考。专项密度是指课的某一项或两项活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与357-01]它和课的运动负荷有密切联系, 通常所说的体育课的密度,就是指课的运动密度。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密度,一般以20~30%为宜,在适宜的条件下,高于这一标准更好,但不要单纯追求运动密度。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编辑本段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编辑本段 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编辑本段 教师的教学
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如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如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编辑本段
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编辑本段
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1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教师在体育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
同强度、适宜密度的教材。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可以运动负荷大和运动负荷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投与强度较大的跑、跳等内容的组合。
在课前的备课中周密的安排运动负荷,要重视并且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针对不同的教材要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例如,跑的项目和投掷项目它们的运动负荷不同,那么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不能100米跑两次,掷实心球也掷两次。确定任务时,新授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2合理调节运动负荷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与前高后低型正好相反,运动负荷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任不管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的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还有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衡量运动负荷的大小一般有两种数据。一种为物理数据,包括了练习次数、练习时间、练习重量、练习距离、练习速度等;另一种是生理数据,包括了心率、肺活量、心输出量、血乳酸含量等。总之,可以作为运动负荷指标的数量很多,为什么我们在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中,仅选择了心率和练习密度两个指标呢?不同发展领域均有其鲜明的特征,衡量它们合理运动负荷的指标体系也有鲜明的特征,因此,不能单以心率、练习密度等单一的指标来衡量。此外,我们历来把生理指标称为内部数据,而把物理数据称为外部数据,而一贯地重视生理数据而忽视物理数据。可知,作为物理数据在指导学生练习,衡量练习效果时,具有现实的操作意义。
1.身体素质的控制论体系的运动负荷
身体素质的控制论体系,这是指以神经和肌肉控制为主要特征的身体练习体系,该体系的发展领域是敏捷性、平衡性、柔韧性和协调性。该发展领域并不以能量供应大小为主要依据,因此,对心血管系统的要求较低,用心率来衡量运动负荷也不妥。该领域的运动负荷指标应当有特定的内容。
敏捷性可用反应时和完成动作的时间作为指标,例如,1分钟篮下自抢自投,投篮次数或投中次数均可以作为敏捷的负荷指标。既然上述练习难以用心率反映合理负荷,就可以从运动负荷的物理数据中来反映其负荷。除了敏捷性外,平衡、柔韧和协调也同样可以找到实用的以物理标识的负荷数据,并以此来调节一堂课的运动负荷。
2.身体素质能量论体系的运动负荷
身体素质的能量论体系包括了力量、爆发力和耐力。该体系中,肌肉力量的练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静力性力量练习因胸内压加大而引起的心率加快,不能真实反映运动负荷大小,而动力性的力量练习对心率影响不大,因此,心率无法真实地反映其负荷,以负荷重量、最大负荷的百分比以及练习的次数和组数反而能真实地反映运动负荷。至于耐力,则有肌肉耐力和心血管系统的耐力之分,而心血管系统的耐力那是有氧耐力,用心率作指标是最佳指标。
总之,用全课平均心率、全课练习密度、心率曲线图来衡量一堂课的运动负荷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断完善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针对不同发展领域的不同负荷要求,探索如何灵活地运用各种运动负荷的测定指标,将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第五篇:初一科学密度计算题
密度习题
(一)一、是非题
1.密度是物体的属性,不同物体一定有不同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不同物质制成的物体一定有不同的密度.()
3.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中,质量大的,体积一定大.()
4.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密度小的体积一定大.()
5.密度相等、质量较大的物体,体积一定较小.()
二、填充题
1.某液体的质量是110克,体积是100厘米3,它的密度是______克/厘米3,等于______千克/米3.
2.两个物体质量之比为4∶1,体积之比为2∶3,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______.
3.铁、铜、铅三种金属分别制成质量相等的立方体,其体积最大的为______,如分别制成体积相等的立方体,则质量最大的为______(已知ρ铁<ρ铜<ρ铅).
三、选择题
1.气体是很易被压缩的,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体积被压缩后,它的密度 [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不确定
2.甲、乙两个同种金属制成的金属实心球,甲球体积是乙球体积的4倍,那么甲球的质量是乙球质量的 [ ]
A.4倍 B.1/4 C.缺少条件,无法判断
3.已知铁的密度比铜的密度小,现用铁和铜各做一个实心球,则下列陈述中不正确是 [ ]
A.铁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铜球大
B.铁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铜球小
C.铁球的体积比铜球大,铁球的质量比铜球小
D.铁球的体积比铜球小,铁球的质量比铜球大
4.一只100厘米3的铜球,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为100克,那么这铜球的内部 [ ]
A.一定是实心的 B.一定是空心的C.一定装满了水 D.一定是装有其他金属
[ ]
A.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1/2
B.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2倍
C.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
D.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和密度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
四、计算题
能装500克水的瓶子,能够装某种液体400克,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答案
(一):
一、1.× 2.√ 3.√ 4.√ 5.×
二、1.1.1,1.1×103 2.6∶1 3.铁,铅
三、1.A 2.A 3.D 4.B 5.C
四、0.8×103千克/米3
密度习题
(二)一、是非题
1.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质量是不等的.()
2.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铝块,体积可以相等.()
3.一块铜块和一捆铜丝,质量不等,体积不等,但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相等.()
4.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它们的密度一定相等.()
5.密度相等的两个物体,体积一定相等.()
6.液体的密度一定比固体小.()
7.气体的密度比固体、液体的密度都小.()
8.铁块的密度比铁粉的密度大.()
9.盐水的密度与纯净水的密度相同.()
10.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一定温度、一定状态下,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二、填充题
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______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是______.
2.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______,体积的单位是______,密度的单位是______,读作______.
3.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表示的意义是______.把200克酒精倒掉150克,剩下酒精的密度为_______.
4.密度的公式ρ=______.有一块金属质量是5400千克,体积是2米3,该金属的密度是_______.
三、选择题
1.下列物理量中表示物质属性的是 [ ]
A.质量 B.体积 C.温度 D.密度
2.把一根均匀的铁棒锯掉1/3,剩下2/3铁棒的密度[ ]
A.是原来密度的1/3 B.是原来密度的2/3
C.与原来密度相同 D.是原来密度的3倍
3.某金属块质量为m,体积为V,密度为ρ,现使金属块的质量成为3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四、说理题
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而冰的密度是0.9×103千克/米3.根据水和冰的密度,又知冬天户外水缸常会破裂.请你说出冰的密度小的原因.
答案
(二):
一、1.√ 2.× 3.√ 4.× 5.× 6.× 7.√ 8.× 9.× 10.√
二、1.质量,1.0×103千克/米3 2.千克,米3,千克/米3,千克每立方米 3.每立方米体积的酒精质量为0.8×103千克,0.8×
三、1.D 2.C 3.D
四、水结冰时体积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