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免疫学简史及其与干细胞的联系综述
姓名:田梅 学号:2011075 免疫学简史及其与干细胞研究的应用
[摘要]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人们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认识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探索,才逐渐发展形成独立、成熟的学科体系。现代免疫学发展极为迅速。免疫学基础理论和应用领域不断取得引人瞩目的新成就。免疫学理论及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等领域,对干细胞的研究及干细胞技术、干细胞临床发展亦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免疫学发展史;免疫学技术与干细胞;免疫学临床应用
1.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免疫异常与疾病关系的学科。现代免疫学的理论及技术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的研究及临床医学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是现代医学重要的支柱学科。了解免疫学的发展史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运用这门学科,并从中找到与我们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技术运用。纵观免疫学的发展史,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免疫学科的开创时期(经验免疫学时期)[1]
早在4世纪之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已经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公元1000年左右,宰相王达之子患了天花,四处求医无效,最后请来峨眉山的道人,取其患处的结痂,处理后进行自体接种而治愈,这是当时最早的自身免疫治疗。之后逐渐发展成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疫苗来预防疾病的记录。15世纪中期我国的人痘苗接种法传至中东,后经改革进行皮下接种。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的大使夫人,又将此法传至英国与欧洲各国。18世纪仅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就高达一亿五千万以上。英国一名叫Edward Jenner的医生,注意到挤奶工因挤奶而患上一种叫牛痘的病,而感染牛痘后的挤奶工似乎对天花也了免疫能力,Jenner正确的推测出这些挤奶工们因为患牛痘而使得使他们一生免受天花感染的经历。那之后,人们用牛痘感染的伤口的渗液涂擦在人们的伤口上,来使他们获得对天花的免疫。这种用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开创了人工免疫的先河,此后人们利用已灭活及减毒的病原体治成疫苗,预防了多种传染病的感染,使得疫苗被广泛应用,这个时期被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由于长期和广泛地使用牛痘苗,全世界从1977年以后再也没有发现过天花病人。世界卫生组织于1979年10月26日宣布,天花已经在全球灭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疫苗消灭的传染病。1.2经典免疫时期[2](19世纪-20世纪)
这个时期免疫学科分支基本健全,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例如法国免疫学家Pas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Koch,在方法学上创造性地解决了细菌的分离培养,获得了纯种细菌,为人工菌苗的制备创造了条件。Pasteur还应用高温培养法获得炭疽菌的减毒株,从而制备了炭疽疫苗。此后他又将狂犬病毒在兔子体内经连续传代获得了减毒株,狂犬疫苗巴氏减毒疫苗的发明为实验免疫学创立了基础。1891年Behring引用来自动物的免疫血清成功地治愈一名白喉病患者,成为第一个被动免疫治疗的病例,因此他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比利时的Bordet发现了血清补体成分,俄国学者Mechnikov发现了巨噬细胞清除异物的能力。20世纪初,奥地利科学家Landsteiner进行对血型抗原的研究,为人类输血技术开创了新局面。Tiselius和Kabat在1938年建立了分离纯化抗体球蛋白的方法,为抗体理化性质的进一步研究建立了基础。抗原与抗体的发现,揭示出“抗原诱导特异抗体产生”这一免疫学的根本问题,促进了免疫化学的发展及抗体 姓名:田梅 学号:2011075 的临床应用。
1.3.近代免疫学时期[2](20世纪初期-20世纪50年代)随着免疫学实践的发展,1942年,Chase等人深入研究Koch现象,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引起,而是由致敏细胞引起,证明了机体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形式的。后来Owen发现异卵双生的两个小牛个体内有两种血型红细胞共存。1958年,Burbet提出关于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为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免疫学从抗感染免疫的概念中解脱出来,进而发展为生物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以维持机体稳定性的新概念,也使得现代免疫学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细胞免疫学的兴起,使人类理解到特异免疫是T及B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所进行的主动免疫应答过程的结果,理解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不同效应与协同功能。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在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19世纪末,人们发现肿瘤可以传给动物,但这些移植物通常都会被排斥,这是因为受体处于免疫状态。于是肿瘤生物学家由此看到解决癌症的办法,如果能揭示排斥肿瘤移植物的机理,或许可以诱导人们来排斥自身的肿瘤。随后人们做了很多工作来研究排斥肿瘤移植物的机理为了明确是宿主而不是肿瘤的某些特性导致了排斥,这类研究通常采用皮肤之类的正常组织作为对照。1·4.现代免疫学时代(20世纪60年代-21世纪)
20世纪60年代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基础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展,免疫学也发展成为更专业化的学科。随着相关基础医学专业的发展人们发现并确认了胸腺和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发现胸腺是中枢性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可产生胸腺激素;发现小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可转化为母细胞,进而分裂增殖,且有短寿命与长寿命两类;发现骨髓中具有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型的免疫细胞等等。此时,免疫学已经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71年,第一届国际免疫学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免疫学研究进入一个前所未有
[3]的繁荣时期,形成免疫学研究的第一个高潮。这个时期主要是阐明了免疫细胞及其相互关系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8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免疫学发展进入第二个高潮,日本学者利根川进行运用现代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证明并克隆出编码抗体Ig分子V区基因,同时应用克隆cDNA片段为探针证明了B细胞在分化发育中编码Ig基因结构,阐明了免疫球蛋白V区基因的重排及突变,形成V区基因结构组合的无限可能性,揭示了抗体多样性的起源,以及遗传和抗体细胞突变在抗体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因此利根川进也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90年代后,免疫学处于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潮,在这个阶段,免疫学的任务是研究各种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分子,并将其功能综合为一体。应用“基因敲除”技术,可以认识某一特定基因或分子在体内的生理功能;通过抗原受体以及其他细胞膜分子介导的信号传递过程的研究,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调节过程,导致免疫应答或者免疫耐受的发生。
2.免疫学知识及免疫学技术在干细胞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
免疫学检测及相关实验技术极大的促进了细胞工程,尤其在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能。例如:侧群细胞(SP)的检测可用于分析肿瘤干细胞、成体干细胞的表型、分化和功能,以及探讨细胞代谢和细胞耐药机制等。利用基因敲除技术设计含有与靶位点相同核酸序列的打靶载体,将其导入胚胎干细胞内,通过外源载体DNA和内源靶位点相同的核酸序列间的同源重组机制,使外源DNA序列定点整合到染色体靶位点上,从而达到对靶位点进行定点缺失或定点突变的目的,此外,杂交瘤技术以及T细胞克隆的建立为制备单克隆抗体及证实特异性肿瘤抗原奠定了基础。胚胎 姓名:田梅 学号:2011075 /造血干细胞培养与定向分化技术的完善,使得有可能深入研究细胞分化、发育及其调控;中国科学工作者已经证明,从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和皮肤干细胞可以诱导出分泌胰岛素的细胞[4],对这类容易获得的干细胞的研究,有利于加速细胞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利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提纯、扩增、分化培养干细胞并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已经成为目前生物医学领域热门的研究方向。而一些由免疫学技术参与的干细胞在临床疾病的诊疗方法也已经逐渐应用于临床,例如糖尿病、心肌缺血性疾病、血液病、肿瘤、老年痴呆、脑损伤、肠炎等方面已有明确的治疗和干预效果,这使干细胞为人类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手段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1] 贺达仁,王学彦。自然辩证法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2]胡燕青,曹治涵,陈方平。免疫学发展史略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3(4):96.[3]谢蜀生,童道玉。加强免疫耐受的研究[J].生命科学,1997,9(4):174-177.[4]Chen L B,Jiang X B,Yang L.Differentiation of rat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pancreatic islet beta-cells.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0(20):3016-3020.3
第二篇: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1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免疫与免疫学概述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细胞因子
教学目标
掌握免疫概念,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
熟悉免疫细胞的受体、了解免疫学发展史及免疫学在医学生物学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免疫的概念、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难点:
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
月8
日
第2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抗原的概念、特点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主要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教学目标
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各类Ig的特性与功能
熟悉抗原、免疫原性、抗原性、抗原决定簇、异嗜性抗原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度:
抗原、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功能
难点:
抗原决定簇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
月15
日
第3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补体系统的组成、激活和生物学特性
免疫应答的概念和类型
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的效应和特点
教学目标
掌握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免疫应答的概念、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熟悉补体的活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难点:
三大补体激活途径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3
月
日
第4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抗感染免疫的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意义
超敏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移植免疫与肿瘤免疫
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防治
教学目标
掌握抗感染免疫的类型、超敏反应的类型、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熟悉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移植免疫与肿瘤免疫的机制
了解免疫学防治和检测手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超敏反应的类型;各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难点:
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
月29
日
第5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微生物绪论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人工培养、新陈代谢、遗传变异
实训:细菌形态的观察
教学目标
掌握细菌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G+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G染色的结果和意义、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熟悉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组成及其意义
难点:
G染色的结果和意义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免疫学部分练习题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
月5
日
第6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细菌的分布
消毒与灭菌
细菌的致病性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实训: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教学目标
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物理消毒灭菌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
熟悉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细菌侵入途径、感染的种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消毒灭菌的概念;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
难点:
内/外毒素的区别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7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化脓性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消化道感染细菌(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教学目标
掌握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型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了解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金葡菌、乙型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难点:
金葡菌、乙型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8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呼吸道感染细菌(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厌氧性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动物源性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教学目标
掌握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
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
难点: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
月
26日
第9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教学目标
掌握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熟悉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
了解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
难点:
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10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感染的检查及防治原则
教学目标
掌握病毒的基本形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
熟悉病毒增殖;抗病毒免疫;病毒的感染途径;病毒分离培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病毒的基本形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
难点:
病毒的致病机制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11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肠道感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教学目标
掌握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
熟悉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
难点: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病原微生物部分练习题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12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其他病毒及朊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教学目标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狂犬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熟悉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
了解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狂犬病毒致病性
难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机制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13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寄生、寄生虫的概念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
蛔虫、蛲虫、丝虫、钩虫的生活史和致病特点
教学目标
掌握;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
各种的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
熟悉蠕虫生活史和防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
难点: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学
院
教
案
(/
学
年
度
第二
学
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年
5月
日
第14
周课
次
授课内容
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血吸虫的的生活史和致病特点
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的生活史和致病特点
疟原虫的生活史和致病特点
实训: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教学目标
掌握疟原虫的致病性
熟悉各种吸虫的生活史和防治
了解各种吸虫的实验室诊断和流行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疟原虫的致病性
难点:
各种吸虫的生活史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复习本次课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
课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
第三篇:《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单向琼脂扩散测定待测血清Ig含量
[实验材料]:1%离子琼脂、白喉类毒素、白喉抗毒素、载玻片、毛细吸管
打孔器
[试验步骤]:(1)将溶解后的离子琼脂冷却到450C,加入适当浓度的抗原混合均匀,吸取3-4毫升加在载玻片上,使其均匀布满载玻片而又
不流失。
(2)琼脂凝固后制成凝胶板,然后隔适当距离打孔。
(3)在孔内滴加待测可溶性抗体。
(4)将凝胶平板放入带盖瓷盘中,下面垫一湿纱布以保持湿度,置于
370C恒温箱中24小时,观察沉淀环。
[实验结果]:(沉淀环直径)
测量沉淀环直径:。
[实验分析]单向琼脂扩散是一种定量试验,主要用来测定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
白或补体成分的含量。
在孔中加入待测抗体使其向四周扩散,经一定时间后抗体与琼脂中
抗原相遇,在比例适宜处生成白色沉淀环。
沉淀环直径与抗体浓度成正比。根据测试样品沉淀环直径的大小,可从已知的标准曲线中查出样品中抗体的含量。
实验二
[实验名称]: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妊娠试验)
[实验目的]:测定待检尿液中是否含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诊断妊娠
[实验材料]:孕妇尿液、非孕妇尿液、HCG致敏乳胶抗原、抗HCG血清、载玻
片等
[试验步骤]:
(1)取一片载玻片,标记出左右。
(2)在载玻片左侧加一滴待检尿液,右侧加一滴非孕妇尿液。
(3)在两侧尿液中分别加一滴抗HCG血清,摇动混匀2-3分钟。
(4)在两侧液滴中分别再加一滴HCG致敏乳胶抗原,摇动混匀2-3分钟。(5)观察判定结果。
[实验结果]:(凝集和非凝集的描述)
左侧(待检尿液侧)呈现均匀的乳状液状态,无凝集颗粒。间接凝集抑制阳性。右测(非孕妇尿液侧)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间接凝集抑制阴性。
[实验分析]:(结合实验原理)
孕妇尿液中的HCG含量显著增高。尿液中的HCG与加入的抗HCG结合,抗HCG被消耗,使得加入的HCG乳胶抗原不能再与抗HCG结合,不出现乳胶抗原间接凝集反应(凝集被抑制),所以液滴呈现均匀乳状液,为乳胶间接凝集抑制阳性反应。
非孕妇尿液中HCG含量极少,不足以抑制抗HCG与HCG乳胶抗原发生间接凝集反应,所以出现乳胶颗粒的凝集,为乳胶间接凝集抑制阴性反应。
实验三
[实验名称]: 细菌形态、特殊结构观察及显微镜油镜头使用
[实验目的]: 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油镜头
[实验材料]: 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镜头纸、球菌标本片、杆菌标本片、弧菌
标本片、荚膜标本片、芽孢标本片、鞭毛标本片
[试验步骤]:
(一)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
1、用油镜观察时光线宜强,可将聚光器升高,开大光圈。
2、在标本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
3、眼睛从镜筒侧面观察,同时缓慢将镜筒调至镜头浸入香柏油中(勿接触标本片)。4、眼睛移至目镜。先用粗调焦螺旋缓慢将油镜调离标本玻片直至观察到模糊物象,再用细调焦螺旋调至物象清晰。观察。
5、观察完毕后把油镜头擦拭干净,显微镜复位收好。
(二)细菌基本形态的观察
(三)细菌特殊结构的观察(示教)
[实验结果]:(绘图)根据观察结果绘制细菌基本形态、特殊结构图(不少于两幅)[实验分析]:(结合结构的功能)
1、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形、球杆形、杆形、弧形、螺旋形五种形态。
2、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时,可分泌一些粘液性物质包绕在细胞壁外围,称为荚膜,用特殊染色法可将荚膜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荚膜具有抗原性,可以鉴别细菌或细菌分型;细菌的荚膜与其致病性有关。
3、某些细菌由细胞质伸出的细长弯曲的蛋白质丝状物,称为鞭毛。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具有较强的抗原性,有些细菌的鞭毛与其致病性有关。
4、某些G-的菌体上有比鞭毛细、短而直、数量多的丝状物,称为菌毛,主要成分
是蛋白质。菌毛分普通菌毛(与细菌致病力有关)和性菌毛(传递遗传物质、使
受体菌获得某些相应性状)
5、某些G+在体内外营养物质缺乏的环境下,细胞浆发生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强、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称为芽孢。用特殊染色法可将芽孢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芽孢的大小、形态和位置随菌种不同而有差异,有助于细菌的鉴别;芽孢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都有较强的抵抗力。
实验四
[实验名称]: 细菌人工培养性状观察及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目的]: 观察细菌菌落形态、溶血现象、色素;细菌标本的涂片和革兰氏染色
法检查
[实验材料]: 细菌人工培养性状观察示教片、大肠杆菌菌落、葡萄球菌菌落、载玻
片、生理盐水、接种环、酒精灯、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酒
精、复红染液、显微镜等
[试验步骤]:
(一)细菌菌落形态、溶血现象、色素等观察(示教)
(二)细菌标本的涂片
1、取两张洁净的载玻片,分别滴加一滴生理盐水。
2、以无菌操作法,用接种环分别挑取少许大肠杆菌菌落和葡萄球菌菌落,分别涂
于两张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研成均匀混浊的菌膜(不可过厚)后自然干燥。3、将干燥后的标本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方快速通过三次,予以固定。
(三)染色将制好的标本片按下列步骤进行染色
1、在两片标本片上分别滴加结晶紫染液初染1分钟,水洗。
2、滴加卢戈氏碘液媒染1分钟,水洗。
3、滴加95%酒精,摇动载片0.5-1分钟脱色至恰无紫色退下,水洗。4、滴加稀释复红染液,复染0.5-1分钟,水洗,干燥。
5、镜检。葡萄球菌(G+球菌)染成紫色,大肠杆菌(G-菌)染成红色。
[实验结果]:(描述不同细菌菌落的区别,绘图表示革兰氏染色的镜下结果)1、液体培养基中:葡萄球菌呈均匀混浊生长,链球菌呈沉淀生长,枯草杆菌形成菌
膜;在普通琼脂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脂溶性金黄色色素使菌落呈现金黄色但培养基颜色不变,绿脓杆菌产生水溶性色素使培养基呈现绿色;在血琼脂平
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形成透明的溶血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狭窄的草绿色溶血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宽而透明的溶血环。2、绘图表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经革兰氏染色后的镜检结果
[实验分析]:(结合细菌细胞壁构造分析革兰氏染色法结果及意义)
结果:
G+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三维空间结构)和磷壁酸组成,在酒精作用下通透性降低,而且G+菌的等电点较低,带负电荷多,结合碱性染料多,因此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不易被酒精脱除被染成紫色。
G-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疏松薄弱的二维结构)、脂蛋白、外膜、脂多糖等成分组成,在酒精作用下通透性增高,而且G-菌的等电点较高,结合碱性染料较少,因此初染的结晶紫被酒精脱色而被复红复染成红色。
意义:
1、鉴定细菌2、指导临床选择药物3、研究和了解细菌的致病性
第四篇:《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业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抗体
2、超敏反应
3、人工主动免疫
4、人工自动免疫
5、消毒
6、灭菌
7、无菌
8、无菌操作
9、中间宿主
10、感染阶段
二、简答题
1、简述抗原的概念、特性及分类(根据抗原性能)。
2、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哪些?
3、免疫应答根据效应机制可以分为哪几类?其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4、简述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的超敏反应?简述其发生机制。
6、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7、简述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和致病性(致病机制和所致疾病);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哪些?
8、简述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9、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10、简述病毒的结构、基本特性、感染途径和感染类型。
11、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12、简述HBV(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13、简述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4、简述狂犬病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
15、简述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防治原则。
第五篇: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试题(护理)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名词解释
1、抗原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4、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
5、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
7、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0、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
1、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2、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
3、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 :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物质。
2.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菌毛。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7.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8、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9.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103.4kPa,温度可达121.3℃,维持时间是15~30min。
三、选择题
1、有关半抗原的说法,正确者为(D)
A.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B.无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C.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
D.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
E.多数为蛋白质
2、下列物质中抗原性最强的是(D)
A.脂多糖
B.多糖
C.类脂
D.蛋白质
E.多肽
3、抗毒素对人体来说是(A)
A.抗原
B.抗体
C.半抗原
D.抗原抗体复合体
E.以上都不是
4、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功能,因此全面来看,免疫反应对机体是
(D)
A.有利
B.有害
C.无利亦无害
D.有利亦有害
E.以上都不对
5、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是指(E)
A.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性能
B.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效应淋巴细胞的性能
C.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D.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E.与相应抗体和(或)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6、半抗原(D)
A.是大分子物质
B.通常是蛋白质
C.只有免疫原性
D.只有反应原性
E.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
7、下列关于抗原的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B)
A.大分子蛋白质抗原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B.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必须有T细胞辅助
C.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D.抗原并不一定只诱导正免疫应答
8.抵御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结构是(B)
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鞭毛
E.菌毛
9.革兰氏染色法在临床上可用于(C)
A.解释发病机理
B.鉴别细菌菌型
C选择用药
D.确定诊断
E.以上都不是
10.革兰氏染色使用染液的顺序是(C)
A.稀释复红一碘液一乙醇一结晶紫
B.结晶紫一乙醇一碘液一稀释复红
C.结晶紫一碘液一乙醇一稀释复红
D.稀释复红一乙醇一结晶紫一碘液
E.稀释复红一结晶紫一碘液-乙醇
11.对人类致病的细菌大多数是(C)
A.自养菌
B.专性厌氧菌
C.异养菌
D.专性需氧菌
E.微需氧菌
12.细菌繁殖的方式一般为(B)
A.有性二分裂
B.无性二分裂
C.复制方式
D.菌丝分枝
E.菌丝断裂
13.消毒是指(A)
A.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B.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在内的方法
C.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D.使物体上不存在活的微生物
E.以上都不对
14.乙型肝炎病后获得免疫力的指标是()
A.HBsAg
B.抗-HBc
C.HBeAg+HBsAg
D.抗-HBs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有哪些基本类型?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进而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免疫应答的重要生物学意义是,及时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以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超敏反应或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
免疫应答类型: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制,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统称正免疫应答。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抗原也可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特异性不应答状态,即形成免疫耐受性,又称负免疫应答。
2.流感如何传播?如何预防?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人是流感的主要传播源,流感病毒主要潜伏在病人的鼻涕、痰和唾液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飞沫在空气中还受到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日照等条件影响。一般,流感病毒在针织品、玻璃等物品表面上可存活3天,在空气中喷过流感病毒悬液后4小时,仍可找到病毒。因此,一旦某个空间里有人患了流感,其余人应及时预防
3.破伤风的治疗
1.单间隔离,加强护理,减少刺激,严防交叉感染。
2.伤口处理,彻底清创,用双氧水或1:1000的高锰酸钾液体冲洗,或湿敷伤口,开放伤口
3.破伤风抗毒血清的应用
4.控制、解除肌肉强直性收缩
5.预防性气管切开
6.抗生素(头孢******啉钠)的应用
7.全身支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