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国际关系史的心得体会
在这学期中,我们集中学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史》。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涉猎,我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新的感悟。国际关系是史包含着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元素不断成长和变换的巨大网络,各种政治力量在一个日益一体的网络空间里相互发生联系。国际关系史以世界体系的发展为主线,既有国际关系史围绕世界体系机制而运行的轨迹描述,又有关于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的分析以及推行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影响的思考。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
回顾五百年的国际关系史,我们发现,国际关系体系从欧洲走向了世界形成了真正世界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从大陆同盟体系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雅尔塔体系,国际关系体系转变的路径可供我们借鉴:
从国际体系的极数分析,国际关系体系经历了两极体系—英法奥三极体系—英法俄普奥五极体系—英法俄德奥五极体系(美日具备极的实力,但没有参与国际体系)—美苏体系—中美苏战略三角,直到冷战结束后的美欧俄中日五大力量中心,多极体系初具雏形,美国军事实力超强,但建立单级霸权体系,困难重重。
从极的产生过程来看,法兰西与神圣罗马帝国之争,法国的战略在于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其重点在于与神圣罗马帝国争夺西班牙,同时支持德意志内部的新教诸侯反对奥地利。其战略是成功的。三十年战争后,法国成为欧陆的霸主。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略则联合欧陆之外的英国,反对法国。两强争夺的最终结果是英国成为战略平衡手,普鲁士也在两强的争夺中崛起起来。同时,俄罗斯向西扩张,也成为欧陆的主要角色。
法德世仇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体系转变的动力,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后,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但是无论亨利四世还是拿破仑,在其实力鼎盛时期也未能达到与欧洲所有强国为敌的地步。两强相争的后果是两强都衰落下去,只是衰落的快慢不同,拿破仑战争后,法国实力再也没有达到欧陆霸主的地位。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后,普鲁士崛起,并最终统一了德意志,取代法国成为欧陆的霸主,因此也成为其他大国防范的对象。
就英国的战略来说,就是维持欧洲大陆的战略均势,维护自己的海上霸权,谁可能成为欧陆的霸主,谁就是英国的敌人,亨利四世和拿破仑的法国如此,后来的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的德国亦是如此。而德国的软肋就在于两线作战,希特勒完全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或者说他过于自信,而这种自信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国家。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有两个,维护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出海口。执行这一战略的手段就是扩张,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如此,亚历山大二世,斯大林也是如此。如果不理解俄罗斯的历史传统和地理位置,很难理解这个国家为何从建立就把扩张作为自己的外交目标。俄罗斯是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特性是无安全感,即使它建立国家,成为帝国,这种民族特性深深地融入了它的血液。此外,1 俄罗斯本为内陆国家,获得出海口走向世界是这个国家的目标,从北方大战到克里米亚战争,直到日俄战争,俄罗斯的目标就在于获得出海口。
了解了各国的战略,我们来看各国如何成为霸权国的,法兰西与神圣罗马帝国的争夺,使奥地利与英国结盟,英国成为战略平衡手。为对抗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扶植了普鲁士,转而普鲁士取代法国,成为欧陆的盟主。普鲁士成为霸主后,英国转而与法国结盟,法国同时结好俄罗斯,两次世界大战彻底削弱了德国。在对抗德国的过程中,俄罗斯(苏联)成为欧陆的霸主,英、法、德联合的力量也大不过苏联,于是西欧联合起来,同时结好欧洲外的美国,对抗苏联。结果是美国成为战略平衡手,在与苏联的对抗胜利后,美国又成为霸主。
按照这一趋势,随着西欧的联合,德法世仇化解之后,德法关系再也不是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动力。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难题之一就在于难以确定促进国际关系体系转变的动力,以下几对国际关系可能促进国际关系体系的转变。一是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二是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三是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就法德同为大陆强国的先例而言,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以及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都有可能成为推动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动力。总而言之,中俄关系成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的重要关系之一,需要两国领导人仔细考虑和认真对待。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的人物
500年波澜壮阔的国际关系史中,涌现了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实力地位,我们可以将这些政治家做一分类,从中也能窥探政治水平的优劣。
1、国家实力低下,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振兴国家的政治家
这些政治家有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对抗时期的黎塞留。黎塞留所处的时代,法国面临神圣罗马帝国的包围,神圣罗马帝国拥有西班牙、意大利和北欧的尼德兰,法兰西完全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包围之中。这位天主教的红衣主教,法兰西帝国的首相,第一个喊出了“国家之上”的口号,他的作为完全为法兰西的国家利益。他的对外目标始终如一,即肢解神圣罗马帝国,解除其对法兰西的威胁。黎塞留有句名言“我使国家崇高,我使君主神圣”,历史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与黎塞留的行为相似的有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
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首相梅特涅。奥地利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完全衰落了,就实力而言,已经沦为欧洲的二流国家。但这位首相,巧妙地运用外交手腕,竭力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平衡,建立了被后世成为梅特涅体系的国际关系体系,维持了此后欧洲的百年和平。与梅特涅相似的政治家有后来的基辛格,以及中国的毛泽东。
2、国家实力超强,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强势,不懂节制实力的政治家
这类政治家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拿破仑。拿破仑兴于法国大革命,他以军事手腕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将其通过战争传遍于欧洲各地。粉碎了第三次反法联盟的进攻之后,拿破仑的法国达到了欧陆霸主的地位。然而,这位国王丝毫不懂现实政治的审慎原则,在国家实力超强的时候,不懂的节制,先进攻西班 2 牙,后进攻俄罗斯,使法国陷入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拨。最终的结果是反法联盟攻入巴黎,拿破仑流放科西嘉。
说到此处,我想起了另一位政治家,将其与拿破仑并列,也许会赢来很多人的反对。这位政治家就是希特勒。希特勒起于德国的衰落,他的法西斯行为永远需要我们谴责。然而,我们客观看待起政治行为,他一步步小心地使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的约束,回到了战前的状态,使德国重新成为强国。然而,膨胀起来的德国同拿破仑法国一样,丝毫不懂得节制实力,最终导致其他大国联合起来,反对德国,德国重新沦为分裂状态。
与拿破仑、希特勒相似的政治家还有威廉一世、苏联的勃列日涅夫。
3、国家实力超强,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强势,而懂得节制实力的政治家
这类政治家的代表人物是俾斯麦,这位一手策划了德意志统一的铁血宰相,在德意志统一之后,实力达到欧洲霸主的地位之后,懂得德国实力的膨胀引起了欧洲强国的防范和猜测。他小心谨慎地处理与欧洲各国的关系,通过建立复杂的同盟体系,孤立了法国,维护了三次战争后取得的胜利果实。
俾斯麦的成功,不在于他如何促使了国家的统一,而在于统一之后,实力膨胀的德国成为欧洲霸主,依然懂得运用审慎原则,小心谨慎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处理与欧洲各国的关系。这种能力,才是其他政治家所不具备的。以至于我到现在,想要列举与俾斯麦相似的政治人物,但很难列举。
4、完全了解自己战略的国家
这类国家有两个,而且都是体系中的霸主。就是英国与美国。就英国而言,其战略有两个目标,防范欧洲大陆出现霸权,反对其他国家挑战自己的海上霸权。无论是反对亨利四世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还是反对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时期的德国,以及反对二战结束后的苏联。英国的战略目标始终是清晰而明确的。而防范欧洲出现霸权的政策,与维护自身的海军地位二者是统一的。就美国而言,其战略目标也有两个,一个是它的美洲政策,从建国以来一直是一贯的,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反对其他任何强国对美洲的觊觎。另一个战略是冷战后的遏制战略,不管美国实力强大还是衰退,遏制战略始终是美国历任政府的对苏外交政策,始终没有改变。
综上所述,我所欣赏的政治家,一是法国的黎塞留,一是奥地利的梅特涅,一是德意志的俾斯麦。三者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国家实力也不尽相同,但三者有共同的优秀政治品质是值得后世政治家学习和借鉴的。一是对国际环境的清醒认识,一是服务于国家利益,三是懂得政治斗争的审慎。掌握了这三项才能,任何政治家都可能有一番作为的。
三、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利益
学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这门选修,我明显地感觉到:国际关系,说到底是国际间大国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大国的兴衰成败影响着国际关系,更是大国之间的分分合合左右着世界的格局;国际关系史,不仅是国家的兴衰成败所导致的此消彼长的历史,更是国家集团间尔虞我诈的博弈史。在这国际关系史中,充满着 3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智慧博弈,这其中的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若没有大战略、远眼光、高智慧,实难以窥视其中的本质所在啊!简而言之,在我看来,国际关系,实是世界大国间国家利益的斗争关系;国际关系史,也是世界大国之间为了国家利益而在各方面进行的博弈史。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不管是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也不管是从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到多极均衡还是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亦或是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其中所围绕的都是大国主宰的为了本国利益最大化所进行的种种斗争和妥协。
在这国际关系史中,有些大国之间的关系的突然变化让这种利益纠纷和争夺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一,1822年10月,在维罗纳召开的欧洲协调的最后一次会议,俄英普奥法五国出席,会议主要讨论西班牙革命问题。英国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主张西属殖民地不得侵占。而其他各国则主张干涉西班牙革命。最后,会议通过了武装干涉西班牙的决议,并由法国承担这项义务。可见英国放弃了欧洲协调,与俄普奥分道扬镳。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局面宣告结束。在这次会议上,英国的国家利益和其他四国的国家利益发生了冲突,出于追求国家利益的神圣使命和不朽的宗旨,英国选择了和盟国分道扬镳的道路,不干涉西班牙革命,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市场。
其二,普法战争使法德两国长期处于武装和平状态。法国经济的复兴,军队的改革,复仇意识的宣传及保皇党的上台,使德国感到了来自法国的威胁。德国决定利用三皇同盟造成的有利态势,先发制人,以战争恫吓法国,迫使它彻底屈服,抛弃任何复仇的打算。于是,1875年德国开始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加紧战争准备,就当时的实力而言,新的德法战争必然使法国遭到更惨重的失败。面对德国的战争叫嚣,俄国表示他难以容忍德国发动对法国的新战争,英国也表示不能坐视法国的失败,由于英俄反对,德国只得罢手,一场战争危机解除。法国外交取得了一定胜利。
从1875年德法之间的这次战争危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极大威力。在这次危机中,德国为了本国国家利益,让法国抛弃任何复仇的打算,悍然大肆威胁“对法宣战”,然而这并不符合英俄的国家利益,因为在英俄看来,在当时,维持现状对自身最为有利,因此才做出反对的姿态,并非有意帮助法国恢复战前的国际地位。
我们都知道,在国家交往中,国家利益至上,但维护国家利益是相对的,在你需要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其他与你打交道的国家也同样需要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维护国家利益的时候要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过分的、毫无余地可留的国家利益是会导致灾难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承受着来自战胜国的强大压力。除了巨额的赔款之外,德国在非洲和太平洋所属的全部殖民地也被夺走,甚至还把 4 德国战前领土的八分之一也割给了其周边的邻国。这显然是不符合国际规则和国际法的,当然,这对战败的德国更是雪上加霜。因为条件过于苛刻,使得德国人拒绝为发动战争承担集体罪恶感,民众集体自发抗议“暴力条款”。
面对着条款,法国元帅福熙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也正如罗斯福所言:“一个真正伟大、骄傲而又勇敢的民族宁可面对战争的任何灾难,也不愿在牺牲其民族尊严的情况下换得卑贱的繁荣”。20年的休战,20年的卑贱的繁荣,换来的是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更大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由此看来,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我们是应该维护国家利益,但也要顾及他国及世界人民的感受。
如今,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表现得极为强硬和“右翼化”,日本国家领导人不仅不顾历史和法理依据,也不顾二战后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相关规定,妄图打破战后国际秩序,颠覆二战成果,更夸张的是不顾及备受其侵害的亚洲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感受,对我钓鱼岛提出主权申索并国有化,这是对我中国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和对我国民族尊严的严重践踏,可是啊,这还没有发展到非要通过战争有段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
在现今阶段,为了尽可能避开战争,我国也频频打出了立法、经济、和国际舆论等手段,有理有利有节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然而,出于对日本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右翼化”防备,我国也要充分做好战事准备,以防在极端情况也能很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时刻都会维护国家利益,同时我们也注重双赢,主张国家间共同发展,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一直做到“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你若犯我,我不犯你”,不仅做到不主动侵犯别国,不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也能很好地反抗别国对我们的侵犯,从而很好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与此同时,“新型大国关系”正在崛起,美国将不得不转变思维方式,准备应对三十年后出现的特大单一经济体——中国。对抗和遏制是逆世界潮流而动,徒然浪费精力和钱财。与中国密切合作,携手解决全球问题,创造人类新一轮的繁荣和进步,是美国未来应有的、适应人类进步时代的选择。有了进步的思维,有了中国的真诚合作,美国领导世界的地位才可能持续。
如今,人类社会已阔步迈入以知识经济为主特征的新世纪,国家间的综合实力和智能竞争短兵相接,激烈空前。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奋力跻身于世界强林的发展中大国,在全面培育和促发原始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亟待提升全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与世界意识、塑构战略型的理论思维。有鉴于此,继续强力推进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我们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国际关系史,不仅要懂得何为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国家关系,更要学会培养和建立新型的、5 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梦、青年梦、人生梦早日实现!
第二篇: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以及对人类文明和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1945年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坚持了8年,英国6年,苏联4年2个月,美国3年9个月。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9000万。中国共有4.5亿人卷入战争。按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其中包括600万犹太人和50万吉普赛人。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40000亿美元。无数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此外,冷战也是二战结束后的必然结果,德国,日本,意大利乘冷战和越战,朝战坐收渔利,也富强了自己.美国因取得冷战和科索沃战争的胜利,消灭了欧洲所有共产党势力,非洲仅有的几个红色国家也倒了台.如今,共产主义国家仅剩中越古朝四个.。
第三篇:国际关系史专题
国际关系史专题
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当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世界越来越联系为一体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1.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2.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3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的矛盾与斗争。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其核心内容。本专题包括1、2两种类型。第3种类型另外组成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
一、近现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发展史
1.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为夺取世界殖民霸权,英国先后同西班牙、荷兰、法国多次交战,最终确立了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
主要内容有:
(1)早期殖民斗争:主要表现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在早期殖民扩张中的矛盾和冲突,主要目的是争夺殖民霸权。
(2)法国与其他欧洲列强的关系:时间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主要表现为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及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反动统治,主要目的是争夺欧洲霸权以及恢复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3)主要是克里米亚战争及德国统一中与邻国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是英法与俄国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殖民战争;普法战争以色当战役为界,之前法国是非正义的侵略性战争,普是为完成统一的正义战争,之后性质变化。(全面把握普法战争的影响)在欧洲以外,欧美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又勾结起来,英、法联合出兵,充当元凶,俄、美充当帮凶,共同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美洲,在拉美独立战争基本胜利后,欧洲列强想乘机填补西、葡留下的殖民空缺,俄国还加紧向阿拉斯加扩张。美国竭力阻止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包含着“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原则的“门罗主义”在这一背景下出台,排斥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美国甚至还从欧洲列强手中攫取其在美洲的殖民地:1846年从英国手中得到俄勒冈,1867年从俄手中廉价购得阿拉斯加。
2.19世纪晚期至一战
列强的关系即斗争又勾结,以斗争为主。
主要内容:随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之间围绕着重新瓜分世界,进行了愈演愈烈的斗争,列强之间形成三对主要矛盾,并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终于导致了一战的爆发。除此之外,还有因争夺我国东北领土而发生的三国干涉还辽、第一场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美西战争、为争夺我国东北的日俄战争。另外:帝国主义国家的勾结协调有:同盟国和协约国集团的形成,以美国“门户开放”为基础的共同宰割中国同盟形成、三国干涉还辽。他们的勾结恰恰反映矛盾尖锐。
3、两次大战期间
主要内容:(1)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由协约国干涉苏俄到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基本上是和平共处。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和亚太地区的利益关系,世界局势趋向平稳。
(3)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使30年代主要矛盾演变为法西斯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之间的矛盾。但由于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和苏联从自己的安全出发,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最终未能遏制战争爆发。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不同制度的国家形成合作)
4、二战后至今
主要内容: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和主要国际形势。
二、主要认识
1、国际关系是人类历史最为复杂的一页,整个国际关系史实际上是一部冲突、合作并存与交替、相互促进与转换的历史。其主线包括三个方面──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对外政策)、国际格局的演变、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
2、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变换多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两个方面:(1)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民族与国家的利益总是放在第一位的,它决定着外交的方向。(2)实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根源,实力是外交的后盾,国际关系大多情况下体现的是强权政治。
三、专题梳理
1、各时期国际关系总体特征、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简表
时期 总体特征 主要矛盾变化
16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期 国际关系的中心在欧洲;
西欧国家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从英西、英荷矛盾──英法矛盾
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 国际关系的中心仍在欧洲;
列强争夺海上霸权和欧洲霸权 从英法矛盾──英俄矛盾
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19-1945 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它的两侧转移。
先是战后初期的激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从英美矛盾──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之间的矛盾。
1945-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2、世界格局的变化
维也纳体系(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帝国主义之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需要建立一个国际新秩序。(分赃、反苏)
(2)实质:帝国主义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3)内容:
(4)维护机构:国际联盟(宗旨、实质、地位──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联合国的成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5)瓦解:
凯末尔土耳其革命最早冲击凡尔赛体系,废除《色佛尔条约》签订《洛桑和约》,在凡尔赛体系打开一个缺口。
1935年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军,1936年德军开进莱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9年德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雅尔塔体系:
形成背景:西欧普遍衰落;美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内容:(1)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东山再起
(2)重新确定欧亚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占领区的疆界
(3)建立联合国
评价:积极:倡导和平、民主原则;消极:实质是美苏根据自己战略需要的两分天下 演变:(1)50年代中期形成两极格局
(2)5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形成美苏争霸(形成、三个阶段、对中国的态度)
(3)解体: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巨变。
多极化格局:
形成原因:根源于经济多极化趋势;直接因素在于苏联解体。
格局转换时期的特点:
(1)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格局交替的过程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
(2)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斗争的焦点: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3)当今世界格局表现为支配力量是一超多强(五个国家),多极化是趋势。
(4)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个体系比较:
背景:①这三个体系都在战争之后建立起来。维也纳体系在拿破仑帝国战争失败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后。②都是战胜国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形成。维也纳体系通过维也纳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体系通过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
目的:都是战胜国中的大国、强国寻求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和平。
内容:①从体系的建立者来看。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者除英国外,都是封建国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者是帝国主义列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者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和资本主义的美、英。②从具体条款看,都反映了大国的利益。维也纳体系的获益者主要是英、俄、普、奥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获益者主要是英、法、美等国,雅尔塔体系的获益者主要是美、苏等。③都有维护体系的国际组织。维也纳体系是“神圣同盟”“四国同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国际联盟;雅尔塔体系是联合国。④从格局看,前两个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的两极格局。⑤从范围看,维也纳体系主要限于欧洲,后两者带有全球性。
瓦解的原因:维也纳体系激化了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化可了大小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在一系列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瓦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大小国家之间的矛盾,德、意、日都对这一体系不满,随着德国重新的崛起,三国联合起来打破了这一体系。雅尔塔体系使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处于“冷战”对峙状态,由于苏联的瓦解而结束了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
评价:(1)三者都具有进步性,但大小不一。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出现了20年代的相对稳定局面;国际联盟的建立,初步克服了世界的无政府状态,为联合国的工作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在~定程度上承认了民族自决。雅尔塔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可以和平共处,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向和平构转变,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出现。
(2)都有负面甚至反动作用。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一种
历史的反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掠夺分赃,激化了各种矛盾,很快导致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此体系下的和平只是20年的休战。雅尔塔体系造成了北约、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这一体系下美、苏凭实力重划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规律性认识:
首先: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增长以及对比的变化。
其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第三,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3、主要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和对外政策
(1)国际组织
军事组织:反法同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法西斯同盟和反法西斯同盟、北约和华约(双重性)
政治组织:国联、联合国、欧盟(双重性)
经济组织:欧共体、亚太经合组织、欧佩克、WTO
(2)国际会议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
反法西斯会议:共产国际七大、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东京审判、纽沦堡审判。
反霸权主义:亚非会议
(3)对外政策
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
指英国为维护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的相互牵制的关系,防止他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为此,英国在很长时间内不与欧洲大陆的国家结盟,所谓“光荣孤立”。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由于英德矛盾尖锐,英国放弃“孤立”,转而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共同对付德国,以维持“势力均衡”。
美国的霸权政策:
(1)19世纪直至一战前,扩张的重点在拉丁美洲,先后推行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
(2)一战后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张势力,先后推行金元外交,中立政策(不同时期政策演变)等。
(3)20世纪前期,把向中国扩张作为重点,先后推行门户开放,扶蒋反共等政策。
(4)二战以后确立了全球战略,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先后出笼了冷战政策、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等战略。
日本的“大陆政策”:
明治年间确立下来,以“征韩侵华”为核心,逐步由日本列岛向亚洲大陆发展势力,进而征服世界的政策。为实施此政策,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发动日俄战争、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山东并签定二十一条;后来1927年“田中奏折”,明确提出占领中国东北,九一八事件后达到目的;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制定“国策基准”,它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具体实施,1941年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使美日矛盾激化;二战中,日本法西斯战败,大陆政策破灭。
绥靖政策
含义:绥靖政策是二战前30年代英、法、美等国推行的一种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政策
原因: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根源
(1)英法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其经济军事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使得英法统治集团不敢同德、意的侵略扩张针锋相对,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2)大战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使一部分人谈战色变,极力鼓吹不惜任何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论调。
(3)30年代的危机使英法两国的政局动荡,不得脱身。
(4)英法对弱小国家存有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本能的仇视希特勒的宣传造成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绥靖政策对于英国来说是“势力均衡”政策的特殊体现。对美国来说,中立法实质上是美国式的绥靖政策。
总之,牺牲弱小国家维护自身利益是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实质:避战求和,牺牲弱小甚至盟国利益、纵容侵略、祸水东引。
主要推行者:英、法、美
主要形式:英法的“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及国联名不副实的制裁等。
主要表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未制裁日本,主张把中国东北变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未对意禁运石油等重要物资,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大利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向双方运送武器,实际上有利于意大利;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德意援助叛军,公开武装干涉。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禁止西班牙内战双方购买的武器过境,但对德意向佛朗哥提供武器听之任之。美国继续实行中立法;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企图祸水东引,绥靖政策达到顶点;二战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的“奇怪战争”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继续。危害: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使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受挫,暴露了西方大国的软弱,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各国对外政策的制约因素
国际关系的特点受各国对外政策的制约,各国制定和推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是由国际国内的各方面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有:
(1)各国的历史传统。各国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自己的特色。近代中期,俄国、日本、德国的积极扩张政策与他们的军国主义、封建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2)各国的国家实力。各国国家实力的变化必然引起各国国家利益的变化,为此,必然调整外交政策。19世纪末德国的扩张政策、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都是他们国家势力膨胀的结果。
(3)各国的国家利益。谋求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国家利益的有无、得失、大小,决定着外交政策的走向。
(4)各国的意思形态。一国的意识形态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需求,影响到其外交政策的制定。极端的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负面的,正常的则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5)各国的国内斗争。在近代民主制度下,使得对外政策的制定带有党派斗争的色彩。
4、大国双边及多边关系
在近现代国际关系中,始终围绕大国关系的演变而变化,竞争、冲突、勾结、合作构成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内容。
①英法关系。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一战后,英法在西线对德作战。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主张削弱德国,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
手欧洲事务。20年代,在赔款和安全问题上,英国采取了一些不利于法国而有利于德国的行动。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60年代以后,两国先后成为欧共体成员,经济利益趋向一致,90年代共建欧盟。
②法德关系。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助世纪初,法国同德国均加强了军备竞赛。一战爆发后,法英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巴黎和会后,法国成为严格限制德国的凡尔赛和约的维护派。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二战初期,法国沦亡。后来法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1945年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并加入北约组织。1967年,法国与联邦德国共建欧共体,在经济上建立伙伴关系。90年代共建欧盟。
③英德关系。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0世纪初,英国同德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30年代,英国对法西斯德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二战爆发后,英军在亚、非、欧同德国作战。60年代中期,与西德共同加入欧共体。
④英美关系。1783年,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引起英国不满。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一战后期,美国参战企图同英、法等国争夺战利品。一战后,英美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英美在武装干涉苏俄、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等方面态度相近。二战爆发后,英美协调行动。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排斥英国势力,并形成了事实上的主从关系。
⑤美日关系。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20世纪初,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比较突出。一战期间,日美在侵略中国问题上一度达到妥协。一战后初期,美国加紧在东亚和太平洋的争夺,美日矛盾尖锐起来。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美支持蒋介石抵抗日本侵略。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后又极力扶植日本。在日本经济重新崛起后,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的趋势增强,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⑥美苏关系。十月革命后,美国武装干涉苏俄。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表示援助苏联,美苏走上战时合作道路。二战后期,苏、美首脑讨论协同打败法西斯和战后合作问题。战后初期,美苏同盟破裂。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苏联则以华约组织相对抗。50年代中后期,出现苏美争霸。70年代,美国转入战略防御,尼克松强调以谈判代替对抗。80年代,美国对苏联重新采取强硬政策。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和苏美争霸的局面结束。
5、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中国
自从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闭关锁国的门户后,中国便被动地进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但是,直到20世纪初期,作为落后国家,一直是列强瓜分、掠夺、欺凌对象,毫无国际地位可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取得了战胜国地位,但是由于是弱国,根本无法保障自己的国际权益。即使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列强放弃在中国特权后,中国的主权仍然受到侵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始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强大的影响。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国际会议、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等都标志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0世纪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
阅读书目
[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0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2].(英)巴里·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北京:求实出版社,1998
[4].(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何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2].(美)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3].(美)约翰·伊肯伯里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美)罗伯特·吉尔平.杨宇光等译.全球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托马斯·弗里德曼.黄其祥等译.直面全球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16].(美)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7].陶文钊.中美关系史(全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72年
[19].列宁.列宁选集(1-2).人民出版社,1972年
[20].胡莹.地理空间与全球霸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1].(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22].(加)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阅读期刊
《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欧洲研究》、《日本学刊》、《德国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研究》 学习网站
http://.cn/ http:///
第五篇:国际关系史论文
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题目: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12级外国语学院 英语十班 赵莉雯
摘要:现当代国际关系复杂多变,造成各国关系的缓和跟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源还是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是国际政治的重要行为体,因此每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国家利益作为对外关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总是千方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本文将对中国与日本、美国的国家关系的变化等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 外交政策
同盟
一、国家利益直接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赞成,因为绝大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的和舰只的损失加速了美国的参战。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并没有参战,而是进行军工经济,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对之后的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德国的潜艇战侵犯了美国的安全利益,从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 《全球通史》下 2006年版
P657
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03年,美国伊拉克发动战争。当时美国政府提出了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消除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减少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促进伊拉克和周围地区的民主。其实国际上都清楚美国更主要的动机在于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伊拉克蕴藏石油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美国首先想通过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然后控制伊拉克甚至中东的石油,促进美国军工的发展。以此获得经济利益。再次通过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起到威慑作用,达到其政治利益。
二、国家利益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方针与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其中“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因为当时中国依附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而当时的国际关系是两极对峙,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因此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中国,并在经济上鼓励、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包围中国。但是20世纪70 年代,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对华关系方面采取了一次额放宽措施。如: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行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20年的禁制美中贸易的法令等。
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 08 卷(1949-1959)p13
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这些措施所包含的信息,加上在这之前尼克松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赛斯库的渠道向中国传递的谋求美中接近的信息,得到了中国方面的积极响应。3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防和外交上取的了突出的成就。与亚非拉等地区的二十多个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中国的顾忌地位。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综合国力不断增、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国家,在当时两极格局下,和谁关系和好,都会打破两极格局的实力平衡的倾向。这样,在美苏争霸中出于守势的美国为了牵制苏联,开始向中国伸出橄榄枝,来改善中美关系。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缓和可以牵制和对付苏联。苏联陈兵中苏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而美国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很明显,已经不是中国主要威胁,可见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和对付苏联的威胁都是有利的。中美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是促使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
三、相同国家利益与同盟的确立
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 10 卷(1970-1979)p344
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战后以来,由于战略利益的驱使,美国选择日本作为远东的核心盟国。冷战后,助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加强了4美日同盟关系。在二战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以对付不共戴天的敌人的威胁。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么恩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
5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名族的事业一样。”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越来越想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也因内部不和而走向分裂,并在两三年内便为时常像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替代。6 国家利益的变化决定了国家之间的联盟和紧张。
四、小结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由于各国都以本国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因而形成了国家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即国家之间既存在共同的利益,又存在对立的利益。
高兰 《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强化与中美日关系的互动发展——从战略思想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 上海社会科学院 亚太研究所 5 W.S.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Grand Alliance(Houghton Mifflin 出版社,1950),p.373 6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
《全球通史》下2006年版 p.750
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追求不仅不会损害另一个国家对其国家利益的追求,反而有利于另一个国家对其国家利益的追求,因而,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在利益对立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追求必然损害另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因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如领土纠纷、资源分配、贸易争端。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的利益,处理国家间的矛盾,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