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代女德学堂的去留
论当代女德学堂的去留
摘要 近来,当代女德学堂的乱象,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之废存问题的激烈讨论。作者通过查阅近十几年来有关女德教育的文献资料、收集近五年来有关女德学堂教育现状的事实资料,发现当代女德学堂在学堂的制度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文章将从学堂的制度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指出其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提出改善问题的措施,从而促进女德学堂的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 女德学堂
学堂乱象
当代女德
女德建设是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女性地位的日益上升,女德建设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当代女德学堂废存的辨析,我们可以充分了解目前女德学堂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提出有力的改进措施,促进当代女德学堂的规范化建设。
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拓宽女子教育的研究领域,深化其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后人的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当代女性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众多面临困扰的女性提供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具有深厚的实践意义。
一、概念界定
(一)女德
历史上对“女德”的定义总共有三种。
一、妇德,指妇女应该具备的品德。如《左传》:“女德无极,妇怨无终。”
二、女色。如《汉书》:“废而不由,则女德不厌;女德不厌,则寿命不究於高年。”
三、尼姑。如《宋史》:“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1]现代也有人将“女德”定义为女性性格特征、个性特点和德性的现代化形式。本文所论述的“女德”主要是指女性应该具有的品德。
(二)女德学堂
女德学堂不是指某一所学校,而是指一类学校。具体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和传授中华女德文化,使女性具备良好品德的学校。
二、问题提出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人际关系被打破。大量 [1] 石桂霞:《女范捷录之正面质素对当代中国女德建构的意义》,《华东电力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她们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虽然现代女性有了更多的在事业上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她们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幸福。相反,由于其角色的转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让她们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一方面,她们要协调家庭的各种关系,另一方面,她们还要平衡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其中矛盾层出不穷,压力也是与日俱增。
许多女性由于所受的教育有限,她们不能很好的处理其所面临的困境,她们急需一个社会机构来帮助她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商家们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因此大量的女德学堂应运而生。不可否认,女德学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女性的压力。但是,有些女德学堂照搬国学中有关女德的教育内容,并且教学方式陈旧,提出的许多口号扼杀了女性的权利。例如,广东东莞的女德学堂提出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十六字口号,这显然是违背了男女平等的自由观念。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封建文化的复苏,要求废除女德学堂。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当代女德学堂之去留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辩证的来分析这个问题。
三、废除理由
(一)学校缺乏制度化建设
女德学堂虽然主要是由社会人士举办的私立学堂,但它仍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遵守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能够保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的高效运转。因此,我们要促进某一方面教育的发展,首先要颁布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女德学堂进行制度化建设。这就使得女德学堂的举办缺乏法律的监督,从而就导致无证办学、超范围办学的现象层出不穷。社会人士盲目的追着“女学热”,本着以营利为目的,开办了各种各样的女德学堂。这些女德学堂大多没有取得办学资格,学校的设备简单,硬件设施不够。有些女德学堂甚至打着宣传中华传统的女德文化从而进行传销诈骗。
此外,女德学堂也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数女德学堂的教师并非是专业的,她们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更没有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她们大多是女德学校临时聘请过来的曾经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人,她们经过女德学堂短暂的培训就上岗任职了。更有甚者,曾经有一所女德学堂,聘请了一位村妇来学堂进行“摸手看病”,将学员的生理疾病归咎于妇女的道德原因。
正是由于缺乏制度化建设,所以各地女德学堂花样百出,最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批评,许多社会人士要求废除女德学堂。
(二)教学内容守旧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教育哲学,女德学堂也不例外。女德学堂的目的是塑造具有良好德行的女性形象。因此,有些女德学堂的教育哲学为“只有德行好的人才能拥有健康和财富。”这里的德行主要指古代的“三从四德”等等。在这样的教育哲学的指引下,女德学堂的教学内容多取自于《弟子规》、《朱学家训》、《女戒》、《内训》和《女儿经》等等。[1]这些内容的本质是要宣扬女性的从属地位,因而也就出现了某些女德学堂提出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样的口号。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以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缓解了家庭矛盾,但是显然,它与今天所倡导的男女平等是格格不入的。它违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平等的原则。女德学堂的教学内容取材于传统的古典教材无可厚非,但是它并没有对此作出辩证的取舍,而是照搬照拿。他们没有考虑到现实社会的大环境,没有宣传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相符合的道德规范,而是背道而驰。
此外,女德学堂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拜师仪式、磕头和鞠躬这些行礼的内容。虽然这些内容想要传递的是懂礼貌,谦卑以及尊敬他人。但是这些仪式程序繁琐,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礼貌、谦卑以及尊敬他人,未必要通过这样的大礼来表达,有时一个简简单单的微笑就足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敬意。这样的仪式反而是社会的一种倒退,它没有体现出如今文明社会的礼仪特点。
基于这样陈旧、繁琐的教学内容,女德学堂一度遭到抨击,被强烈要求取消。
(三)教学方式简单、粗暴
女德学堂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封闭式训练,每天早起晨练,早中晚都安排了课程。课程主要分为教师授课和学员分享课这两种形式。授课主要是教师给学员讲解古代的妇女具有的良好品德以及学员应该具备怎样的品德。分享课主要就是学员互相分享彼此的经历,谈谈自身的感悟。虽然分享课给了学员自由交流的权利,学员因此也获得了一定的倾泻感情的机会,但是女德学堂并没有给予学员解决她们自身问题的指导。同时女德学堂也没有利用艺术教育例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来辅助女德教育。更没有设置情境,采取对话式等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因此女德学堂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女德学堂采取封闭式的训练,即学员寄宿在学校,在培训期间,不让其与家人朋友接触。学堂坚称这样有利于学员快速吸收所传授的思想,提高教学效率。实质这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和社会学上的参照群体理论,当我们周围的人都接受同一种思想,并且讨论相同的话题,那么就有利于我们更快的接受这种 [1] 陈爱华:《论传统女德对当代女性道德建构的价值》,《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思想,群体的观点、信念和行为对我们个人的观点、信念和行为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方法显得有些粗暴,类似于传销,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强制接受某种思想。此外,曾经有报道称九岁女童上“女德国学班”遭到毒打的事件,其教学方式之粗暴更是令人发指。
女德学堂的教学方式简单、粗暴,这不禁令人怀疑,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怎能培养出具备良好德行的女性,因此持怀疑态度的人们要求废除现有的女德学堂。
四、保存理由及改进措施
(一)保存的理由
1、传承中华女德文化之需要
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唐朝的“重振儒术,兼容佛道”,到宋朝的“重文抑武”,直到清朝的“崇尚理学”,古代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到了现在也不例外,我国早已把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列的地位。可见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非常丰厚,文化建设必然涉及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对待传统文化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华女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是以和男性相对应的角色出现的,我国古代女性主要承担着对下一代进行家庭教育以及协调家庭关系等这样一些职责。我国古代有关女性如何顺利高效履行这些职责渐渐形成了女德文化,其代表著作主要有《女儿经》、《内训》、《女戒》等等。这些著作中有些观念在今天看来虽然有些过时,但其中一些强调勤劳、言辞、诚实等等的内容还是非常实用的。[1]尤其是今天,随着思想的开放,妇女运动的开展,女性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因此研究如何进行女德建设,塑造什么样的女性形象成为当务之急。女德建设离不开相应的机构,因此当代女德学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传承中华传统女德文化。
2、解决女性问题之需要
随着“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打破,大量的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会,走进职场。相比以前,女性摆脱了家庭的束缚,有了更多的自由。可是更多的自 [1] 李桂梅 张翠莲:《中国传统社会女德构建的价值向度》,《深圳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由却不意味着更多的幸福,女性承担的压力反而更大了。以前,女性的角色比较单一,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可如今,走向职场的女性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并没有比以前少,此外,她们还要承担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
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变迁。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在家庭中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在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种种问题不期而遇,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许多女性面对如此多的压力,身心遭受着巨大的折磨。
我们作为个体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是需要认同的,尤其是群体认同。可是我们的社会没有设置专门的女性组织,给女性提供一个倾述自身问题,并且帮助女性解决问题的地方。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指出的那样,人在满足了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之后,是有归属的需要的。女性需要一个专门的自己的组织,在这里她们可以找到归属感。在这里,她们可以尽情的谈论自己在家庭中和事业中遇到的困扰,在互相交流中,以及在专家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女德学堂的出现可以填补这个空白,为女性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减轻女性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矛盾。所以当代女德学堂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二)改进的措施
1、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学校的制度化建设
中国是个法治国家,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国家总书记一直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不是一句空的口号,我们要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切切实实的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当代女德学堂建设也不例外,为了规范女德学堂的建设,提高办学的效率,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要制定相关的法令法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该要制定有关女德学堂办学资格的法令。具体规定,只有当女德学堂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达到什么程度,才具备开办女德学堂的资格。有了这样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就可以有效的整顿现有的女德学堂。取缔不合格的女德学堂,完善有欠缺的女德学堂,从而促进当代女德学堂的正规化建设。
其次,应该要制定女德学堂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具体规定,女德学堂的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历、具有什么样的专业背景等等,才能从事这份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女德学堂的教师队伍建设,取缔现在这种鱼龙混杂的局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最后,应该要制定女德学堂的学校章程。具体的规定,女德学堂该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等等。唯有这样,女德学堂的一切事物才有章可循,女德学堂才能高效运行。
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女德学堂的办学形式,促进女德学堂的制度化建设,为女德学堂的建设提供了法律基础。因此,目前要整顿女德学堂的乱象,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2、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促进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女德学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女德学堂的教育目的决定的,即塑造什么样的女性形象。考虑到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女德学堂要塑造的是在社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事业上勇创业绩,争做事业的强者;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关心丈夫、关爱孩子,成为现代家庭中的孝女、贤妻、良母、慈姑的形象。[1]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女德学堂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从中国古代传统的女学教材中选取与当代主流价值观相符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中选取有关女性社会地位和女性心理方面的内容。
谈到中华传统女德,人们马上想到“三从四德”,进而认为这是糟粕,理应废除。其实不然,首先,传统女德不等于三从四德;其次,传统女德中固然存在着糟粕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认,其中还是有许多部分符合当今的主流价值观。[2]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对待传统女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三从四德”中的“三从”,因为它强调“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突出了女性的附属地位,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女性地位是大相径庭的,所以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摒弃。但是“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还是有很大的价值的。在今天看来,“妇德”不仅可以指对爱情的忠贞、夫妻之间相互尊敬互助互爱等,而且还可以指女性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妇言”不仅仅限于家庭成员之间,同时也可以扩展到职业交往中;“妇容”不仅包括整洁、大方、端庄的当代女性仪表形象,还包括与人交往中的风度美、气质美和情操美等等;“妇功”不仅仅指女性的勤俭持家,也包括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等等。此外,像《女范捷录》,它也提到女性虽处内阁,但也应时时关注国家大义,以及它提到的关于母道文化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切合时代主题,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积极吸取。
我们知道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更多的女性期望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事业、家庭和个人的发展方向。但是在这新旧角色的转换 [1][2] 陈爱华:《论传统女德对当代女性道德建构的价值》,《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黄皓:《对传统女德的再认识及其对中学女子德育的启示》,《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6期。之间,许多女性出现了心里危机。为了解决这些心里危机,我们可以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汲取相关部分作为女德学堂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选择一些有关女性的智力特点、女性独特心理包括怀孕、流产、分娩等特定时期的心理现象以及女性的社会心理包括女性社会角色、女性社会认知、女性的社会情感、女性的意志品质、女性的社会交往和女职工的团体心理等等的内容。[1]具体的,我们还可以介绍一些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论,如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提出了类型学说,充分说明了人类个体的多样性,这会影响到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他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愿望的虚拟满足。这些都有利于女性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解释生活中的困惑。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有关女性沟通技能的内容。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男女的大脑结构是有差异的,男性一般是直线的,他们一般说话比较直接,而女性一般是曲线的,她们比较感性,说话喜欢拐弯抹角。这就启示我们,女性在和男性说话的时候,最好每次说清楚一个观点,还应该让他知道怎么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拐弯抹角的让他猜。了解了沟通背后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女性提高自身的沟通技能,进而有益于克服生活中由于沟通造成的障碍。
良好的教学内容,可以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女德学堂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促进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3、采取灵活变通的形式,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女德教育是一种品德教育,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因此如果采取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主张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例如将品德陶冶法、案例分析法、自我反省法等等结合起来。具体的,我们可以利用音乐创设一种优雅的情境,然后教师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古代的传统女德。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身心都比较放松,因此能够很快的吸收内化所学的内容。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人脑对于图像和视频的吸收效率远远高于对语言文字的吸收,所以也可以采取观看视频和图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此外,针对女性心理学这样比较深奥难懂的内容,我们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由教师给出一个案例,一般这样的案例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往往能够引人入胜。然后学员小组讨论其中蕴含的问题,最后教师点评,指出其中含有的心理学的知识。这样的形式,实际上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们都能够感同身受。
最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谈谈自己感悟的舞台。学生轮流上台来谈谈自己 [1] 周毅刚:《女性教育心理学刍议》,《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生活中的困惑,以及在女德学堂学习的心得。这不仅给了学员一个诉说自身问题、表达心中情感的地方,让广大的女性学员找到了归属感,同时也不知不觉的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结论
当代女德学堂是个热门的话题。我们说,尽管对于女德学堂废存的争议一直不断,人们认为由于女德学堂缺乏制度化建设、教学内容过时以及教学方式简单粗暴等等一些原因,应该废除女德学堂。但是我们认为基于传承中华女德文化的需要以及解决当代女性问题的需要,女德学堂是有存在的必要的。但是仅仅存在,保留目前的状况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促进女德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我们还必须采取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女德学堂的制度化建设、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促进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采取灵活变通的形式,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等这样一些措施来完善当代女德学堂的建设。
六、参考文献
1、李桂梅 张翠莲:《中国传统社会女德构建的价值向度》,《深圳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2、周毅刚:《女性教育心理学刍议》,《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孔令慧:《试论女儿经对当代女德建设的价值》,《运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陈爱华:《论传统女德对当代女性道德建构的价值》,《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沈文捷:《社会学视野中的女性地位分析》,《社会学》2002年第5期。
6、王丽:《多丽丝.莱辛对女性心理调整的阐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1期。
7、黄皓:《对传统女德的再认识及其对中学女子德育的启示》,《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6期。
8、石桂霞:《女范捷录之正面质素对当代中国女德建构的意义》,《华东电力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9、许莹莹:《中华传统女德的历史建构与当代审视》,《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6期。
第二篇: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以德治国”的科学论断,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以德治国的思想写入了十六大报告,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德治提高到与法治并举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连续被写入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道德建设对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公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心公益活动,乐于助人,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如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打架等也时有发生;上课交头接耳、谈恋爱、接打电话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现象也随处可见;参加集体活动时特立独行、滋扰活动秩序等等也时有发生。
2.社会公德行为失范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水平高但道德观念缺失。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有的在BBS论坛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在网上散布一些有害信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网站, 也有一些学生不讲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当做自己的论文发表。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与规范,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建设。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
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团队,因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优秀的社会公德氛围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们。有些大学生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也相应弱化了。
2.学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社会和学校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素质,造成了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缺陷,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传媒文化的多层次多视角情况下,不能针对社会新现象的产生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空泛说教而导致“知行相悖”。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不良影响。此外,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也有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灌输孩子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无形中给子女形成了一种负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种种,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时缺乏责任感。
4.网络文化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网络虚拟的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在的约束功能,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价值观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认同感降低,甚至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观念。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指道德建设的总体趋势而言的,道德建设应以“仓廪实”、“衣食足”做基础,但是,道德就其主体部分而言,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须从外部灌输,加强教育。江泽民在谈到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写的《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书时指出:“德国人需要很长时间,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灌输一种全社会都认可的道德观,这个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2.改革、创新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道德文化。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参加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
教师要走近学生、接纳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欢用行政权利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强制性的约束对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相反,能真正融入学生并具有良好涵养和学识水平的教师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优良的校风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启他们的智慧,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动,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并能在行为层面有所践行。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会公德是无关大局的小节、小德,甚至有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篇:论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
论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具体要求及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这个科技与信息的时代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专业学习上有所建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文章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具体要求及现实意义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与时俱进的观点,思考并指明了实现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加快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科学内涵;具体要求;现实意义
前言:21世纪以来,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不断变更,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推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然而在这个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严格要求,能否做到这一点,关乎着中国的未来。
一、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纵观历史的时间长河,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无一不是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从石器文明到青铜时代,又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末期,然后再到当代,我国都在与时俱进,走在历史的最前端。古代中国就有闻名中外的四大发明,还开辟了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唐朝时的贞观之治更是奠定了我国成为世界强国之一,科学技术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能如清朝时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当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21世纪以来,科技、信息和经济不断向前进步,出现科技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技化的趋向,科学技术已然成为世界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掌握并学会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的手段,来加强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理论上做到与时俱进,实现质的飞跃;在学习上、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动手能力。努力创新创造,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在科学技术方面力求做到与时俱进。
二、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具体要求
一切事物都是永远保持绝对运动跟相对静止的状态,想要在这个变化的世界生存,就要学会与时俱进。生活中的一切新鲜事物,每天都在面临着被舍弃与被代替的危险,做不到与时俱进的,可能今天还存在,然而明天就会彻底消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唯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历史的前沿,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那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呢?
首先,作为新一代接班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李嘉诚说过:“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会甘为下流。”远大的志向是人生的指路灯,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我们才不会迷失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中。
其次,发奋图强,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方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再次,是要注重自我的人文修养和理论修养。自古儒家思想就有:“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多参加义务劳动,爱国运动,培养爱国意识;要实事求是,广交朋友,处理好人际关系;还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职尽责。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让自己全方面的成长、成才。
最后,要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就要从自身做起,一点一滴做起。我们要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外,运用到实践生活中。注意细节,待人诚恳,做事负责,贴近人民群众,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到助人为乐。完成与时俱进,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精髓之一,当代大学生需要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储备理论知识,重点掌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入贯彻落实,只有把基础打牢学好,才能又稳又快的建设中国小康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义不容辞,与时俱进,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贡献。
随着科技文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吞噬着历史遗迹,民族文化跟民族精神被现代人所遗忘和抛弃,如今,关注和保护这些民族文化是当务之急。作为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应该培养保护意识,与时俱进在民间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尽一份力。
21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科技在进步,信息在更新,社会在前进,经济知识在不断竞争,在这个信息与科技的时代,谁能掌握最新的信息与科技,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上掌握领导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能继续做着清朝时“天朝上国”的美梦,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学习。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唯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历史的前沿,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在未来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足。
总书记说过:“青年最具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发奋图强,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
大学作为我国最高的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大学教育方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年青一代,也间接影响了祖国未来的发展。时刻关注大学教育,监督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大学应经常举行爱国运动,宣传弘扬爱国精神,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制定合格的校纪校规,监督并要求大学生认真完成学业;开展户外活动,奖励义务劳动,支教贫困山区小学,提倡助人为乐。促进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
相比许多大学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与不足,国家应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完善大学的教学设备,使大学生能有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与社会接触搭建“桥梁”。还要制定相应的学习奖励,对学习认真刻苦,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还有对家境贫寒的一部分人,在多方面提供一些扶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对祖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信息与科技的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是重中之重。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当代大学生创新创造,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大力扶持与帮助,当代大学生才能更好更快的与时俱进。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低硫柱,我们只有努力做好自己,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的潮流所遗弃。要确保大学生能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交流平台,这一点十分重要,而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则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扶持与帮助。只有实现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做到真正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4)习近平:《比利时欧洲学院演讲稿》2014年4月1日。
(5)李嘉诚:《给青年人的10忠告》 金城出版社2007年10月1日。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7)江泽民:《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9)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第四篇:论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2010-12-05 18:36:53 作者: 编辑:mishu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608
当我们徜徉在美丽如画的校园,感受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时候,或许,此刻有的同学还沉迷在血雨腥风的网络游戏之中。我们可曾想过,在七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中,有多少无名英雄战死在杀场;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又有多少骨肉同胞背井离乡;我们可曾想过,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何等来之不易啊!我们可曾扪心自问,是否真的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12.9”学生爱国运动纪念日到来前夕,我又一次怀着沉重的心情,重温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不朽历史,追寻一代代爱国先驱的闪光足迹,缅怀中华学子洒血报国的惨烈壮举,抒发我等青年学生牢记历史、报效中华的爱国情怀,从而弘扬自强不息、源远流长的爱国之魂!我们不会忘记,70年前,东洋倭寇吞我河山、掠我财富、蹂躏我同胞;腐败的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屡屡丧失战机。
我们似曾目睹,1935年12月9日,北京,6000多名爱国学生在共产党人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组织和指挥下,潮水般涌到新华门,高呼 “反对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保卫华北、捍卫主权!”等口号,向国民党北平当局递交了请愿书,继而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然而,丧心病狂的反动军警动用一切残暴手段,疯狂殴打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被激怒了的爱国学生奋起自卫,与反动军警展开了英勇的搏斗,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
我们引以自豪,“12.9”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北京学生发起、全国各地积极响应的数千人参加的抗日救国运动。
时光飞逝,转眼间这一切已经成为一段可歌可泣的悲怆历史。然而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段历史呢?那就是铭记历史教训,弘扬爱国之魂!
毋庸置疑,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出都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能挺身而出,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然而,也不可否认,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有的人,对似乎发生在昨天的悲怆故事已经淡忘,像忘记一部电视剧那样忘掉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我们不曾忘记,半个多世纪以前,正是由于我们的落后,帝国主义列强才会用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掳杀我们的同胞,掠夺我们的财富,侵吞我们的国土。难道这不是耻辱吗?如果没有太平洋战争,如果不是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战线拉的过长,如果日本没有威胁到苏联的利益,特别是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一致抗战,那么现在的中国或许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了。
我们可曾想过,当咱们国人还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引以为自豪的时候,美英等发达国家已经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代替了指南针,用生活垃圾造纸代替了木材造纸,用激光印刷代替了刻字印刷,用巡航导弹代替了黑色火药了啊!我们还有什么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资本呢?!
直言不讳的说,虽然我们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我们的科技水平,有很多还远远低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他们妄想垄断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从而封锁和遏制我们的发展。
虽然当今,我们已经远离了曾经的血雨腥风,远离了硝烟四起。然而,世界并不太平,危机此起彼伏。记得今年年初,面对“藏独”分子打砸抢烧、破坏奥运的行径,面对西方某些媒体歪曲事实的报道,我们青年学生和亿万中国人民一道,用慷慨的言行表达了自己的愤懑和抗议,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力量,感受到每个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那浓烈而深沉的热爱。我们似乎又来到了一个新的战场,虽然这里没有血雨腥风,没有了刀光剑影。但依然有激烈的角逐和竞争。这场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争夺人才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处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我们需要的是自强不息,需要的是顽强拼搏,需要的是同仇敌忾,需要的是科技腾飞,需要的是民族振兴!
曾几何时,80后的我们一直被认为是幸福的一代、脆弱的一代、自私的一代,甚至被一度认为是垮掉的一代。我们这一代青少年都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沉浸在上一辈创造的温馨里。我们成为别无选择的一代也是最让国家和人民担心的一代。
然而,一年来的国内国际风云变幻,“5.12”汶川大地震的国殇和八月北京奥运会的盛典,还有一月肆虐的雪灾,“3.14”西藏**,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神经,撼及整个中国的灵魂。也考验着、锻炼着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和爱国青年。“大难兴邦!”是共和国总理与灾区人民并肩作战时用受伤的右手写下的经典名句,是激励我们万众一心抗击一系列罕见天灾、粉碎“3.14”藏独分子**和反华势力抵制北京奥运阴谋的战斗号角。特别是在今年五月汶川抗震救灾的大决战中,中华儿女再一次演绎了人间真情和爱国壮举。
在一桩桩重大事件面前,我们的血液在沸腾,我们的眼泪在流淌,我们的双手攥紧了拳头。可以无愧的说,国难面前,在爱心铸就的长城中,有我们80后当代大学生的身影。
回首2008年北京奥运的申办和举办过程,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和谐奥运、人文奥运”的精神,我们不仅保护了奥运圣火,保护了五环奥运会旗。我们还告诉了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愿意和世界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民族,是和平的使者。是任何困难险阻和人为的威胁都征服不了的民族!
通过2008年一场场血与火的洗礼,我们更加懂得,这种爱国热情是弥足珍贵的,是一种值得赞赏的伟大情感。我们更加懂得,祖国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建功立业之地,是我们所有华夏子孙命运的共同体。我们更加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深刻道理。我们还深深体会到,要使爱国热情发挥积极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必须将爱国热情纳入理性的轨道,投入最实际的实践中去。否则,糊里糊涂的爱,不行;朴素感性的爱,不够;偏激盲目的爱,不可!只有理性爱国,才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只有理性爱国,才会爱得深厚、持久。
我们还懂得了,爱国不是好高骛远,爱国不是虚无缥缈。我们应该立足脚下,从身边小事做起。记得祖宗有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一名学生,就要从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开始,就要从爱护学校一草一木开始。随便一口痰吐在地上,看似小事,可反映了一名学生、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
我们还懂得了,爱国不一定是非要我们喊出来不可,把国家时刻摆在自己心里最崇高的位置更是一种深沉持久的爱国精神。新时期下,要履行爱国使命,我们大学生可以做的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牢记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刻绷紧“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根弦,无论何时何地,心系祖国,情系人民,忠实履行当代大学生的义务,我相信,美丽圣洁的大学校园,就会处处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众所周知,千百年来,我们古老的中国经历了多少辉煌与屈辱,饱尝了几多坎坷与磨难。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奋勇抗战,砍断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推翻了反动的蒋家王朝,在战争的废墟上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如今,她正走在大国崛起的征途中。特别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已经不再是往日那个贫穷、落后、愚昧的旧中国,而是一个文明、发展、强大的的新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大国,我们的心态理当更加开放、包容、理性、自信,在爱国热情的表达上也当如此。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改革开放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在这种世界格局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坚定自己信念,走自己的路,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大改革步伐,以更加开放的意识与胸怀,融入世界,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可以说,没有什么比爱国情感更为珍贵,也没有什么力量比理性更为强大。爱国热情与理性爱国并不矛盾,我们需要爱国的热情,我们更需要爱国的理性!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是一个文明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台独”、“藏独”,保障国家安全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爱国热情的根本体现。然而,并不是单纯呼呼口号,或者单单抵制“法货”就足以表达的。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合法有序地表达,才是理性的爱国;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才是最大的爱国。
我们是共和国的一代新人,是为人们所羡慕的时代骄子。我们正当风华正茂,肩负着报效祖国、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我们的一腔热血和慷慨激昂,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睿智的头脑、勤劳的双手;不仅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还要有远大的志向,还要做到知国、爱国、报国的有机统一,做到理性爱国与感性爱国的和谐统一。
作为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顽强拼搏、立志成材的强大动力,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紧跟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努力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早日成为栋梁之材。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中国、观察世界,时刻铭记历史教训,牢记时代嘱托,弘扬伟大的爱国之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原文地址:思修论文---论当代大学生如何成为忠诚的爱国者作者:云亦扬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统的伟大民族。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爱国主义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获得全民族高度认同的崇高感情,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一名忠诚的爱国者呢?
一自觉维护祖国利益
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当祖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外来侵略时,自觉地担负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当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
二知我中华,培育爱国情操。
爱我中华,必先知我中华。爱国志士秋瑾说: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之心也。学习历史,知我中华,是升华爱国情感的基础。要学习中华民族建设祖国家园、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对民族分离、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更要学习和了解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学习历史,就会为祖国的今天而骄傲,为祖国的明天而奋进。今天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国力强盛。跨进2l世纪的中国正如醒狮雄起,巨龙腾飞,生机勃勃。只要我们同心同德、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必将在本世纪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知我中华,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全面地、辩证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既要从中了解祖国的锦绣河山中激发热爱之情,也要从中认识我国自然条件的一些不足之处增强忧患意识;既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又要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而伤痛,从而转化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国家的繁荣源自于民族团结和领土的完整,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和睦,始终是人心所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致力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利益和权力;一直致力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而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更是全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促进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生力军,要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为全面开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增强国防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不称霸,永不侵占别国。但是,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不畏强暴,不容他人侵略的民族。我们秉承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家统一和发展的目的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国防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增强国防观念,心系国家安危,自觉关注国防,了解国防,热爱国防,积极履行国防义务,努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五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当代青年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刻苦学习,锤炼自己,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行。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国和时代的需要和呼唤,要科学地确立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做祖国现代化需要的人才。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青年要把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具体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同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遵纪守法,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二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立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要敢于向已有的科学成果挑战,敢于向未知的新领域进军,勇敢地去实践,去探讨。因为,当代青年是否具有强烈的开拓和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科学的兴衰。三要具有健全的心理人格。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对国家、对人民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人生,积极奋发,不消极颓废,不得过且过;对学习,对工作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勤奋刻苦,有创新精神,有自信心;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对他人情操高洁,易于合作,有团队精神。四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只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才能从事紧张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攀登事业的高峰。健康的体魄在人才成长与成功的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每一个立志成才者,对这一因素决不可忽视。不仅要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还要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报效祖国的方式往往是不同的。吉鸿昌慷慨赴死表明自己的爱国决心,陈嘉庚以倾囊兴办教育的方式体现自己的爱国情感,邓稼先以默默献身于国防建设来实现自己的报国志愿。同学们,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只有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祖国的志向结合起来,始终如一的身体力行,才能为祖国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第五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临近毕业时候,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毕业以后去干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总结到一句话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可针对大学生就
业难这个尖锐的问题,应该怎么的理性认识。
据了解,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认为,对于近年来盲目上马、目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许多骗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进行坑蒙拐骗。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缺乏工作经验:经验也是自己的一大优势,在拥有得天独厚的学历引诱下,被应聘职
位的经理以一句不以学历做主要参考而否决自己的实力和优势。
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
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怕吃苦,爱面子也是应届毕业生的一大问题。
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
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要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要认真做好个人就业推荐材料的准备。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