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克娄巴特拉七世 传》有感
读《克娄巴特拉七世 传》有感
一个情人、一位母亲、一个战士、一个女王,对她来说缺一不可。她是大地上的凡人,又好像是按照上天的节奏而活跃于人世的。这就是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七世——一个无与伦比的女人。
克娄巴特拉,希腊语意为“种族之光荣”。她比大多数男子具有更大的力量和决心;她被称为“埃及艳后”,实际上她没有埃及血统,她是马其顿人的后裔。有人说,她是“尼罗河畔的妖妇”,是“尼罗河的花蛇”;有人说,她是世界上所有诗人的情妇,是世界上所有狂欢者的女主人;罗马人对她痛恨不已,因为她差一点让罗马变成埃及的一个行省,埃及人称颂她是勇士,因为她为弱小的埃及赢得了22年的和平„„
在我看来她是一个一个化身,一种象征,一个代表。
勇气的化身
克娄巴特拉17岁时就继承父位当政;被其兄放逐后聚集军队准备反击;让仆人用毛毯裹住自己只身来到凯撒身边;在凯撒身边一心辅佐;凯撒死后在罗马停留一个月;乘坐豪华楼船前往罗马带走安东尼;与安东尼共赴战场;让毒蛇咬噬自己从容死去„„
一切的一切都证明着克娄巴特拉是勇气的化身。如此勇敢的一个女人令人敬佩令人称赞。从小在复杂危险的皇宫中成长,她一直保护着自己,面对无法选择的人生,不可预料的世事,已成定局的结果她都是勇敢的,对年长的人们或者男人们来说有些都是无法抵挡的,而她——克娄巴特她却可以取得那样的成功,在勇气的环绕下她是不可被战胜的。
智慧的象征
在罗马,人们对克娄巴特拉恨之入骨,认为她是除了汉尼拔以外构成对罗马最大威胁的女王。她以一人的周旋,把王朝推迟了十八年才覆灭,使埃及成为地中海最后被吞并的独立王国。凯撒的埃及之战烧毁了埃及的国家图书馆,苏格拉的的哲学理论让她惋惜,柏拉图的名言更让她伤心,她心爱的书籍在一片红光中化为灰烬,她是多么的难过啊。她会九种语言,她对经济有独特的认识,她写过关于美容、度量方面的著作,她在政治上更是个聪明能干的统治者。对于她流传至今的美名是因为倾国倾城的美貌,那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知道,她的智慧才是我们最应看到的。
决心的代表
她统治埃及不光是凭借聪明智慧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坚定的心。
她有坚定而明确的目标:她是亚历山大的继承人,并且试图借助罗马的力量把埃及王国重新建立起来,但她并不仅限于有恢复王朝的雄心壮志,她身上还有一个
“不朽的要求”。那就是她把自己看成是一种古老文化的保卫者,而如果没有她这样一个人,这个文化是注定要灭亡的。身处逆境她仍然从容,不管面对什么她胜券在握,她的决心可以摧毁一切,她的决心是她最她最大的武器,连男子也望尘莫及。
埃及艳后不仅深得埃及人喜爱,更是全世界的永恒话题。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在《思想录》中写道:“要是克娄巴特拉的鼻子长得短一些,整个世界的面貌就会改变。”但丁的《地狱》、莎士比亚的《恺撒大帝》等都将这位传奇女人描述为“旷世的性感妖妇”;而萧伯纳也称她为“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克娄巴特拉的影响不仅在于历史进程,还在于以传奇的一生,成就了后世无数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
克娄巴特拉七世就是这样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女人。
董佳文
高一6班
号
书名:《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七世传 作者:[德国]埃米尔·路德维希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版次:2004年3月 第一版 页数:406页
第二篇:读《七年半》有感
读《七年半》有感
青草地
去年国庆长假期间,收到了《扬子晚报》前总编辑刘守华先生邮来的《七年半》一书。甚是惊喜,伴着窗外淡淡的桂香,以学习之心拜读全书,感触良多。今利用这个国庆长假,记下感悟,聊以分享。
《七年半》一书精选了笔者作为总编辑的七年半时间里的129篇评报实录,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新闻业务资料。不仅对传统媒体有实战价值,对新媒体也有借鉴意义,甚至对我们医院的品牌创新、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该书同时也是对作者职业生涯的总结,体现其对职业的尊重,对专业精神的敬畏,对职业文化的传承,是其心中深远处的理念支撑。笔者对传媒行业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进步、自我总结、自我提升在书中都有体现。
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各具神采,却又相互应和,相得益彰。通览全书,无处不体现一个媒体人启迪大众、引领社会的影响力。作为读者,同时也是和“扬子”有着多年合作经历的合作者,读书如历事,每一篇文章背后体现的故事直达心底,精造媒体的工匠精神无处不在。其中“见微知著,莫以善小而不为”、“我们需要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品牌就是平时的日积月累”、“请大家思考个人核心竞争力”、“向报纸品牌注入融合发展内涵”、“三句话与扬子人共勉”等篇幅获益良多。
笔者曾经是卫生条口记者,深知卫生人的不易。因此,他对卫生人很是厚爱。书中也提到了和卫生人的多次合作,其中“江苏公立医院的爱心行动”,“扬子微博名医团”等我们都参与过。记得在一次报社召开的“比较中感悟‘细节’得失”主题研讨会上,报社的副总戴平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扬子晚报核心竞争力是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其中我认为最关键是公信力,没有公信力就谈不上引导力、影响力,这是我们的职业操守,也是一个底线。”这段话一直深刻在我的心底。扬子人在我的心里一直是有自己底线和操守的,即便是一个负面报道,也会做的很人性。一次因为一个投诉和扬子社会新闻部有了交集,记得当时处理这个投诉的梅老师在二十多分钟的电话沟通时间里,没有一般投诉部记者的咄咄逼人,他客观、公正,给予卫生人很大的包容和尊重,告诉我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并且给予我许多指导性意见。那是一次记忆深刻的交流,让我感受到扬子人的高素质,同时也记住了这样一个人。后来再次见到戴总时和他聊起这段话,戴总说:“这是我们刘总一直倡导的企业文化,它在每一个扬子员工的心里.”正是有了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才有了新闻人的良知与底线;才有了扬子人的大气、勤业、仁厚;才有了扬子的巅峰时光。至今许多扬子人和我聊起都是赞许和不舍,还有深深的骄傲!作为卫生人,我们一直在倡导医学人文精神,在当前的医疗大环境下,作为一名卫生人该以怎样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执业行为,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该有的底线与操守。
书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只要每天像个卒子一样前进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功夫都不会白费,都会有所回报。这是我担任《扬子晚报》总编辑七年半的终极感悟。现在,全社会都在重拾工匠精神,在当前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我们更需要借由这种工匠精神来精造产品、精造媒体。”工匠精神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化大工业无法承载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工匠须具备专注、坚守、耐心、淡然、创新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等优良品质。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制造业和媒体,对卫生行业如是,我们要通过个性化、精细化的职业教育,推动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增强服务理念。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必须发挥好自身的辐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把工匠的匠心融入到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弘扬工匠文化,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推动健康中国梦真正实现。
最后,用笔者的三句话作为结语:“心中要有责任感”;“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重视培育自己的情商”,共勉!
文字:青草地
第三篇:读《拉贝日记》有感范文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第四篇:读《拉自己一把》有感
读《拉自己一把》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一本好书----《拉自己一把》。
作者司晶是一位女性,她一生中只拥有270天的健康,历经70余次大小手术,依靠3根钢棍和5根钢丝支撑身躯,从来不知没有痛苦的肉体是什么滋味,但她的脸上却永远挂着灿烂的微笑。这是为什么呢?正如她在书中说道:当我们经常为生活中的坎坷
而感叹生活太残酷的时候,不要忘了问自己,对比之下,我为生活微笑过吗?当我们认为人生太冷漠而感叹的时候,我们问过自己了吗?当我们埋怨社会上某些不公平现象的时候,扪心自问,我们为这个世界增添过几许亮点?如果我们把这一连串拖住我们脚步,从而影响我们生命质量的问题提及出来,我们就会猛然发现,至关我们能否活出高品味的一个太平常的小道理,那就切不可忘“拉自己一把”,因为人的自身力量是无穷的,当我们能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到力量源泉,我们就会有勇气面对任何挫折和困难。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同样是女性,我比她拥有更多的何止是健康呢!四年前,我在上班的途中摔伤了,左腿髌骨骨折,做完手术躺在床上无法动弹,虽然家人百般照顾和呵护,但我的内心却是郁郁寡欢。多年来我早已下岗,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现在这样一摔,什么也没有了。一年过去了,我逐渐康复。但是为了生活我又不得不出去打工,不幸的是再次在同样的地方骨折!那一段时间,我真是消极颓废,甚至有些万念俱灰,下岗、一次又一次地受伤,为什么这些不顺的事情全落在了我的头上呢?年纪轻轻却无法工作,我活着还有什么用!当我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读到了《拉自己一把》这本书,作者在穷苦落后的东北农村长大,饱受贫困、病痛和折磨,但她却以体验各种痛苦和煎熬生命为代价,换取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她说,一个没有自救意识的人,无论什么也救不了他。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是的,当我们遭遇挫折时,不要怨天尤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神,才能救自己。我还年轻,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呢?不能被自己打倒。司晶女士没有上过一天学,却三次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坛,其演讲被北大师生评为“最震撼人生的演讲”。她17岁才从糊在墙上的旧报纸上认识第一个字,但她一生笔耕不辍,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无数,身兼数十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比起她来,我的这点小挫折又算什么呢,虽然我只能卧病在床,可是却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充实自己,我捡起丢掉已久的书本,学习财务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渐渐地我的心态平和了,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
去年四月,在分局党委和宾馆领导的照顾下,我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感激领导的关心,更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在单位我主要做办公室工作,事情不多也不累,领导和同事们一点点细致地教我,让我从一点不会到能熟练操作。在生活上,他们也特别关心我,因为我年纪最轻,而且我腿伤未愈。去年十月,在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下,我住院手术拿掉了伤腿里的钢钉,现在已基本恢复健康。和同事们一道在自己的岗位上愉快地工作,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我所经历的这一切,都让我心存感恩,也激励我更加勤奋地工作。所以我要说,虽然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坎坷和磨难,但我们不要抱怨老天的不公,不放弃自己,你才有机会重新再来。正如有人说过,上天是公平的,给谁的都不会太多,他对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只要我们懂得“拉自己一把”,生命就有转机,只要我们不断地“拉自己一把”,生活中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我们都学会“拉自己一把”,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幸福!谢谢大家!
第五篇:读《拉自己一把》有感专题
在家中看完《拉自己一把》已经8点了,即便如此,我还是被作者司晶女士给感动了。
司晶,一个终身被轮椅囚禁的非凡女性,小时候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只拥有270天的健康。现在的她只有一只手是健全的,不要说站了;就是坐也要靠体内的三根钢柱来支撑……司晶的命运非常悲惨,用书中的话就是“我的世界是禁止,我的天空是灰色的,我的脚下是无路的,我的生活是苍白的,我的方位是迷茫的。”这就是她的真实写照。
可这位女士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而是更加努力起来,终于她学会了很多很多,发表了许多著作,并三次震撼北大文坛,成了一个在逆境中杰出的人。
这部纪实性小说记录了太多感人与可怜,文中多次提到:“这个世界给我什么都少,唯有爱给的最多。”我想我们多被这爱过,老师的爱;朋友的爱:父母的爱……这些爱会让我们更宽容、更真诚、更善良。
从这里我想到了:海伦凯勒一岁就生了大病,双目失明又失聪。但在老师爱的鼓舞下走向了成功。
《拉自己一把》是一堂触及人类灵魂的生命课程,是一场人身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