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08:2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子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子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老子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老子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陈钦杏 没有看这本书之前,一直对老子思想的认识存在着不少的误解。人们写作论述的时候往往喜欢引章据典,而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大师,他的观点被人们反复引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然而遗憾的是,老子深邃的哲学思想在当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中学时期曾经在语文课本学习过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和《孟子》中的几篇,然而反映道家思想的《老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老子的言论只是零星地散落在政治课本的辩证法一章,老师也没有给我们注解、加以分析。当时读到老子的“无为而治”,便以为老子主张治理国家就是什么都不做;听说老子“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便以为老子不崇尚贤人,要让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这样的误解伴随我多年,一直到认真读过《老子》之后,才得以纠正。不禁感叹,读书人不应该望文生义,浅尝輒止,研究学问必须抱有客观、严谨和全面的态度。如果要评价某个哲学思想,连他的著作都没有好好读过,进而深入地思考、分析,就根本没有资格去论定它的好坏和对错。

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我想凡是仔细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被老子思想所蕴涵的非凡魅力所折服。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所研究的不外是如何认识人,认识世界,以及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老子把他的观点整理、归纳在《老子》一书中,整本书不过五千字,文笔极其隐晦,然而字字珠玑,反映了博大精深的哲理,它对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西方,《老子》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它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一直被认为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中国书籍之一。

(一)自然

自然”是老子哲学,也是道家哲学的中心价值。我们现在说的“自然”,常常指自然界或大自然,但老子哲学中关心的焦点并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老子所提倡的是一种因任自然的态度,也就是让世界万物能够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去订立一个所谓的标准去干扰、加以约束。

在《老子》五千言中,提到“自然”的地方很多,譬如十七章的“大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以及六十一章的“是以圣人欲不欲……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等等,都充分表明了老子对自然的推崇和赞赏的态度。

第十章有这样一段文字:“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概的意思是说,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其能;长成万物,而不为万物的主宰。这就是微妙深远的德了。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的感触特别深。联想到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按照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成才之道强加在儿女身上,导致现在小朋友身上的负担越来越大。他们每天背著沉重的书包去上学,放学后还要参加父母安排好的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其实所谓的兴趣班,有多少是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向他们提供的呢?学音乐的孩子很多,但真正是自己喜欢的却很少。拿我和身边一个朋友来举例吧:小时候的我很喜欢弹电子琴,但父母并没有刻意栽培我,一直都是按著自己的兴趣买书自学,想弹就弹,也不去考什么证书。现在回想起来,跟电子琴有关的,都是满满的快乐的童年回忆;相反,我的那位朋友,她四岁开始就被妈妈强迫学钢琴,而自己不感兴趣,一直反抗、挣扎著考取了最高级的钢琴证书,她回忆里的钢琴,都是练琴时如何跟妈妈吵架的情景,以致现在的她再也不肯碰一点钢琴了。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按照老子的观点,生长、作育万物,就应该让

其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是要成为万物的主宰。如此简单浅显的哲理,老子在质朴的古远社会已经提出,然而生活在现今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的我们,往往却容易忽视了这一点。

(二)无为

如果说“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那么“无为”就是实现这个中心价值的原则性方法。

“无为”按照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任何行动或作为。一般人脱离《老子》的语言环境和历史情况,很容易产生这样望文生义的误解。其实老子思想的“无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实有而似无”。他所阐述的“无为”不是绝对空无,而是有实际效果的,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是老子眼中的理想境界。

在第三章中,他提到“……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十八章也说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从上面可以看出,老子思想里的“无为”其实只是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无为而无不为”呢?

再来看第二章所说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这些话大致的意思是,圣人能够体合天道,顺应自然,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实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以干预。

老子认为,无为之所以无不为,是因为世界上的万物在不受外部力量干涉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自然而为。水自然而流,花自然而开,草自然而长,农民自然去耕地,木匠自然去伐木…… 如此,每个人、每样事物各得其所,结果就是无所不为了。“无为”是一种原则性的方法,它的根本意义就在于维护了万物的自然发展,也就是刚才阐述的老子哲学里的中心价值-“自然”。

综观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曾经推崇老子的思想,实行“黄老之治”,行无为之政,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来繁衍人民和聚集财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后来西汉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老子在论述“自然”和“无为”时採取了“正言若反”、“以反彰正”的方法,这是《老子》一书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如果把“正”称之为一切常规的现象,以及世俗的价值、标准或方法,那么“反”就是指与常规相反的情况,与世俗观念相反的价值、标准或方法等。老子特别擅长于发掘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联繫。譬如在七十八章中,老子说“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而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们一般人的眼光往往强调 “正”而贬低“反”,然而老子却能看到“反”的意义与价值。这样独特的思维方式即便到了今天,也是人们所不常具备的,这也是老子作为中国少数几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古代哲学家的伟大之处。

整体的宇宙,就是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因果关系。

老子认为,最后。道是宇宙存在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道家”其实,对于德,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社会科学方面,然而。道德更多的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

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怨”更高层次的德”以德报怨”。

第二篇:《老子》心得体会

《老子》与《庄子》

读《老子》心得体会

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见解不绝于书,细细研读老子的思想,其思想价值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就是五十万字也不能将老子的思想道尽,我只能浅谈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无为”的涵义

“无为”是《老子》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见仁见智,各圆其说的,历代学者在解释它时,提到了“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等意义,这些解释都是单从字面上去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不要什么作为,“无为”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在我上《老子》与《庄子》这门课之前,我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正如

“为无为,而无不治”(第三章)

“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

“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第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国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百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第1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五十七章)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极端的、偏激的、奢侈的为政态度,也就是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明的治国艺术。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好的统治者是悠闲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很少向百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扰,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帝王便可“无为而无不为”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术的总结。他指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

国家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勉强去治理的,谁去人为地治理天下,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帝王应“以无事取天下”。

三、无为与自然

无为是道的表现,不可避免的需要有自然的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为即自然,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行事符合自然的状态。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自然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自然一定要是真的,只有真的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是美的。从环境的角度看,远古甚至更早,一切物质没有意识,宇宙寂静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没有任何的不真实,它存在着,无数岁月,真实的存在。即便是到如今,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你依旧可以 欣喜的发现,自然环境中仍有一些单纯的真实的存在着的美,驿外断桥边的野梅花,山谷中的野百合,诸如此类。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来讲,虚伪做作的人永远不可能是自然的,只有情动于内,声发于外,一切顺从自己的内心才是自然,伤心时哭泣,高兴时微笑,心中所想即所为,就如刚出生的婴孩一般。即使不做到这样,也不必时时刻刻戴着面具,整日勾心斗角。可悲的是当今社会,太多的人活的很凄凉,为名为利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虚荣之物而抛弃了自己的自然本心,早已忘记了赤子之心。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第3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为。”(第三十八章)

真正的自然不会被注意,真正的自然不必什么荣誉与表扬,真正的自然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了,悲哀的是越大越少,厉害的甚至利欲熏心,良知泯灭。自然渗透到无为方方面面,无为即自然。

四、结语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艾鹏程

2010年4月20日

附:

看过《老子》八十一章之后,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各章是:

1,2,5,7,8,10,16,27,29,37,43,44,57,63,78.所读书目

[1]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商务印书馆,2004年

[2] 《张其成讲读<老子>:大道之门》,张其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3]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解析<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莫纯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第3页,共3页

第三篇:《老子》心得体会

《老子》与《庄子》

读《老子》心得体会

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见解不绝于书,细细研读老子的思想,其思想价值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就是五十万字也不能将老子的思想道尽,我只能浅谈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无为”的涵义

“无为”是《老子》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见仁见智,各圆其说的,历代学者在解释它时,提到了“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等意义,这些解释都是单从字面上去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不要什么作为,“无为”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在我上《老子》与《庄子》这门课之前,我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正如

“为无为,而无不治”(第三章)

“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

“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第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国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百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第1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五十七章)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极端的、偏激的、奢侈的为政态度,也就是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明的治国艺术。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好的统治者是悠闲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很少向百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扰,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帝王便可“无为而无不为”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术的总结。他指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

国家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勉强去治理的,谁去人为地治理天下,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帝王应“以无事取天下”。

三、无为与自然

无为是道的表现,不可避免的需要有自然的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为即自然,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行事符合自然的状态。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自然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自然一定要是真的,只有真的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是美的。从环境的角度看,远古甚至更早,一切物质没有意识,宇宙寂静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没有任何的不真实,它存在着,无数岁月,真实的存在。即便是到如今,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你依旧可以 欣喜的发现,自然环境中仍有一些单纯的真实的存在着的美,驿外断桥边的野梅花,山谷中的野百合,诸如此类。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来讲,虚伪做作的人永远不可能是自然的,只有情动于内,声发于外,一切顺从自己的内心才是自然,伤心时哭泣,高兴时微笑,心中所想即所为,就如刚出生的婴孩一般。即使不做到这样,也不必时时刻刻戴着面具,整日勾心斗角。可悲的是当今社会,太多的人活的很凄凉,为名为利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虚荣之物而抛弃了自己的自然本心,早已忘记了赤子之心。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第3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为。”(第三十八章)

真正的自然不会被注意,真正的自然不必什么荣誉与表扬,真正的自然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了,悲哀的是越大越少,厉害的甚至利欲熏心,良知泯灭。自然渗透到无为方方面面,无为即自然。

四、结语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艾鹏程

2010年4月20日

附:

看过《老子》八十一章之后,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各章是:

1,2,5,7,8,10,16,27,29,37,43,44,57,63,78.所读书目

[1]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商务印书馆,2004年

[2] 《张其成讲读<老子>:大道之门》,张其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3]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解析<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莫纯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第3页,共3页

第四篇:《老子》心得体会

《老子》与《庄子》

读《老子》心得体会

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见解不绝于书,细细研读老子的思想,其思想价值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就是五十万字也不能将老子的思想道尽,我只能浅谈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无为”的涵义

“无为”是《老子》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见仁见智,各圆其说的,历代学者在解释它时,提到了“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等意义,这些解释都是单从字面上去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不要什么作为,“无为”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在我上《老子》与《庄子》这门课之前,我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正如

“为无为,而无不治”(第三章)

“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

“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第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国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百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第1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五十七章)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极端的、偏激的、奢侈的为政态度,也就是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明的治国艺术。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好的统治者是悠闲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很少向百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扰,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帝王便可“无为而无不为”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术的总结。他指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

国家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勉强去治理的,谁去人为地治理天下,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帝王应“以无事取天下”。

三、无为与自然

无为是道的表现,不可避免的需要有自然的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为即自然,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行事符合自然的状态。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自然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自然一定要是真的,只有真的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是美的。从环境的角度看,远古甚至更早,一切物质没有意识,宇宙寂静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没有任何的不真实,它存在着,无数岁月,真实的存在。即便是到如今,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你依旧可以 欣喜的发现,自然环境中仍有一些单纯的真实的存在着的美,驿外断桥边的野梅花,山谷中的野百合,诸如此类。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来讲,虚伪做作的人永远不可能是自然的,只有情动于内,声发于外,一切顺从自己的内心才是自然,伤心时哭泣,高兴时微笑,心中所想即所为,就如刚出生的婴孩一般。即使不做到这样,也不必时时刻刻戴着面具,整日勾心斗角。可悲的是当今社会,太多的人活的很凄凉,为名为利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虚荣之物而抛弃了自己的自然本心,早已忘记了赤子之心。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第3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为。”(第三十八章)

真正的自然不会被注意,真正的自然不必什么荣誉与表扬,真正的自然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了,悲哀的是越大越少,厉害的甚至利欲熏心,良知泯灭。自然渗透到无为方方面面,无为即自然。

四、结语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艾鹏程

2010年4月20日

附:

看过《老子》八十一章之后,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各章是:

1,2,5,7,8,10,16,27,29,37,43,44,57,63,78.所读书目

[1]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商务印书馆,2004年

[2] 《张其成讲读<老子>:大道之门》,张其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3]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解析<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莫纯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第3页,共3页

第五篇:《老子》与《论语》

读《老子》与《论语》

——与先贤探讨人生存在的意义

生命科学学院 陈峻松 1600012172

《老子》与《论语》分别是中国两大传统学派道家与儒家的经典,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典籍。它们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为先秦道家典籍﹐又名《道德经》。相传是老聃隐居之时过函谷关应函谷关令尹喜所请而著,主要阐述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经验等。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哲学、逻辑、宗教、天体科学、生命科学、文学语言、医学、生理学、心理学、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物理学、气象学、环境学,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乃至影响到世界。严谨的逻辑,精美的文字,玄妙的思想,倾倒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吸引他们不懈研究,穷神探赜。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同时它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中,《道德经》和《论语》分别典型地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愈儒家积极入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我想,在当今这个多元化而且多变的社会,同时拥有积极奋斗与顺其自然两种心态,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经典语句感受一下他们的思想吧。

《论语》 明理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弘扬社会与自然的规律,而不是靠它们来抬高自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事物就像这流水一样,昼夜不停。”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能知道他将来不如现在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呢?但是人如果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名望,他大概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感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靠着有志之士的努力,“人能弘道”告诉我们自然规律是能够被弘扬的。实际上,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发展,我们探索着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运用于我们的文明中,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我想,人类不同于的价值也许就在于我们更善于发现并且运用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发展自己的文明。集体与个人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实际上也在整个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得到体现。正是因为一个个小的发现与发明,因为尝百草的神农,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找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以及那些许许多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前人们的不懈探索,我们才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的价值,被全人类铭记。反之,那些并无志向的人,只会站在前人的成果上夸夸其谈,不思进取,他们最终只会湮没于历史长河,生命在空谈中被虚度,只能引起后人发出感慨:“逝者如斯夫!”

孔子所谓的“后生可畏”,显然是被当下大多数年轻人所认可并且以此来激励自己。我们作为当下最充满活力而且富有知识与求知欲望的人,最有可能创造社会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并不意味着到了中年以后的人就不能在自己过去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孔子所谓的“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是站在他的那个时代,人均寿命不过四十出头,人到了四五十岁已经垂垂老矣了,自然难以再有进步。但其实自古以来也一直有暮年英雄,80岁垂钓的姜太公,62岁才即位的晋文公,47岁斩白蛇起义的刘邦„„他们不因为自己年事已高而放弃希望,依旧奋斗不息,最终将自己生命的价值绽放于当时,镌刻在史书中。

所以,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向那些勇于探索的前人们学习,不断探索,对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实现自我,永垂不朽。

《君子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先把要说的话付诸实践,然后再说出来。”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决意要干什么,也不决意一定不干什么,只要合乎道义就去做。”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仁义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福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地信仰道义,努力学习并至死守护它。危险的邦国不进入,混乱的邦国不居住。如果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施展才华,天下混乱就隐居以自保。如果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贫困无为,那是耻辱;如果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富贵,也是耻辱。”

感悟:孔子很强调要做一个“君子”。其实君子并不是许多人认为的完美无缺的“圣人”,按照孔子对君子的定义,结合时代背景,当今社会,“君子”应该指那些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以国家和民族大业为己任并且在某方面能力出类拔萃的人。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其实只要我们刻苦学习,提升自我,并且把自己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价值融合,就可以称为“君子”了。这样的君子,通过将国家利益与自己的个人述求结合,与整个民族一起,通过国家的复兴,将自己的价值展示出来。反观那些无所追求,亦或是仅仅只盯着自己利益的人,他们要么一事无成,整天消磨着宝贵的生命,正如当下那些终日沉迷网络的年轻人,在虚幻的世界中浪费了金钱,浪费了健康,浪费了生命;要么为了自己一时的利益,背弃国家与民族,像当年的汪精卫、陈公博等,国难之时不共赴国难,反而投降苟且,他们依靠侵略者谋求到了短暂的风光与富贵,最终难逃人民的制裁,留下千古骂名。这些都浪费了人生的价值,也显然不是“君子”所为,我们必须引以为戒。

真正的君子,应当是那种睿智而不奸诈,勇敢但不鲁莽,仁义但不软弱,言行一致,志存高远而且能够报效祖国的人。这种人,不论最终结果如何,他们的价值都已经在奋斗中体现了,无需以成败来评价这样的英雄。

贵士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感悟:孔子眼中的士,既可以算是当时的道德贤人,也是成功人士,换做当下,都可算是基本实现人生价值的人。但是,孔子对于士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人需要有着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群的能力,才能真正算是“弘毅”,才能“做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些算是历代儒家对于人生价值的最高期望。当然,我们现在强调价值多元化,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有着一样的人生目标。但是,不论我们定下什么样的目标,大到引领时代,改变社会;小到做一顿美味的午饭,获得家人的称赞,都是需要努力与艰辛的。所以,如果一个人过于贪图安逸,不愿意奋斗与拼搏,是一定无法真正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本来能够达到的目标的。虽然我们天赋有差异,能力有强弱,地位有高低,但是找准自己的方向去努力,总是能够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价值的,孔子同样也认可了“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我想,只要我们尽力而为,最终展现出的自我,就是我们价值的最好体现了。所以,不要因为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亦或是羡慕别人每天过的安逸闲适,就打算得过且过。我们不趁着年轻时去努力,去积累,难道要等老了才感到虚度光阴,更加艰难地去完成本该现在完成的工作吗?坚定目标,积极向上,才是青春最好的面貌。

《老子》

修身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起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地是长久的,天地长久存在是由于它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人也是这样,圣人因为先替他人着想,从而被大家推崇成为领袖;面对各种诱惑能够保持清醒,置身度外而保护好自己;因为他无私,最终反而成就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感悟: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强调要实现生命的价值,要让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意义。过去的人辛苦劳作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声色犬马,自己只能勉强温饱,追求生活的快乐与人生的价值是奢侈而且无望的。但是,当下许多人认为,强调个人的价值,就是让大家都能实现自己对于物质等的追求,略微进步者,则加入了对于精神富裕的追求。人们依旧在辛勤工作,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够过上更加富裕的日子;努力专研,力争做出新的科研成果,使自己能够名垂千古;亦或是绞尽脑汁,希望求得一官半职以光宗耀祖„„并非说上述全都不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件很基本的事,快乐。我们如果是在实现人生的价值,那么不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可是为什么许多白领们每天都是一副筋疲力尽的样子下班回家?为什么科研人员,亦或是学生们将实验室工作戏称为“搬砖”?为什么人们在钩心斗角努力上位时却感慨人心叵测,如履薄冰?显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努力做的事是快乐的,那这和古代被压迫的人们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所以,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寻找快乐,这并不需要什么代价,只需要我们换个思维方式。每天的辛勤工作是为了让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能够生活得更加舒适;几十年如一日在实验室里也许能够为全人类创造无可估量的贡献,就像屠呦呦女士一样;宦海沉浮,如果始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人民公仆,人们自然也会记住你的功绩„„当迈入迟暮之年时,能够与家人共叙天伦,能够看到新闻中那些因为自己的科研成果而摆脱病魔的孩子们真诚地笑容与感激,能够在小区散步时获得邻里尊敬、亲切的问候,快乐想必自然会由心而发了。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快乐地向这个世界说再见,那么他生命的价值,还需要更多的话去褒扬吗?

所以,想要成就自己的“私”,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许从“公”入手,方向才是准确的。这样才能做到“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治国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有人想要夺取天下而治理它,我认为他很可能失败。天下这样神圣,不能勉强作为,不能固执地把持。勉强作为隳招致失败,固执把持会失去它。所以圣人从不妄自作为,所以不会失败;从不强行把持,所以不会失去。

那些世间万物,有前有后,有缓有急,有刚强有羸弱,有成就有失败。所以圣人要除去极端的做法,除去奢侈,除去过分。

感悟:这段话本来是劝告君王们治国要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当下没有君王,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君王就是自己。那么我们又要如何顺应自然,治理好自己呢?我想,不要妄图“夺取”天下,或许是至关重要的。当下我们强调个性,鼓励大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理想。但是,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力不从心,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追求,便借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择手段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为了出名不惜散布谣言的“秦火火”,为了发财就偷工减料,考试复习不足就舞弊甚至行贿考官„„这些现象不一而足,下场也很显然,法律的制裁,铁窗中的悔恨,还有对自己以及对他人造成的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痕。几乎完全印证了老子对于“欲取天下而为之”的评价。以不科学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夺取注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必然会招致失败。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理想,不能期望自己有着更加美好的将来,不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中规划伟大的目标,但一定不要以极端的方式对待那些对能力、社会背景以及运气等都有很高要求的目标。要有一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毕竟这些都并非易事,成功固然欣喜,失败也应该顺其自然。长久以来主流媒体一直宣传着马云、比尔·盖茨等成功人士的经验,人人也都希望能够像他们一般创造一个自己的商业王国。但是,他们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努力了一生也只是平平淡淡地经营着自己小小的事业。他们并非没有理想,并非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但是,拿破仑60万军队也不过47位将军,难道其余那些英勇作战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吗?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

所以,对待自己生命中的目标,付出努力之后,顺其自然静候佳音即可,不要走极端,人生的价值并不是只有这少数几件困难的事完全决定的,无需耿耿于怀,当作自己一辈子的失败。

论道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大道广泛而普遍地流行,可左可右,无所不在。万物依赖其生长而不推辞,成就功业但不据为己有。覆盖万物却不以自己为主宰,可以称为“小”;万物归依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为“大”。因为它最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大。

感悟:我们每个人,职位有高低,年龄有长幼,财富有多寡,能力有大小。但是不管我们只是默默无闻支持的普通人,是帮助“覆盖万物使其生长”的一份子,还是运筹帷幄受“万物归依”的领导者,都要始终记住:“不自以为大”。我们每个人对社会都有着自己的贡献,也许我们北大人能力强于社会一般水平,贡献更大,但是我们不能有“以几为大”的想法,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最伟大的,最有意义的,必要时可以凌驾于他人追求价值的需求之上。也不能因为自己不如那些更优秀的人而感到自卑,觉得自己的价值更低,不论是自己个人生命的意义还是对社会的贡献都不如对方。“小”和“大”是事物的两面,相辅相成。没有“小”,也就没有“大”,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应该有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权利与义务,我们不能自大,也不必在意那些自大者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真正伟大的人,并不伟大于他的自大,人生的价值,也不是由自大而决定的。所以,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自大,不自卑,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人生的价值。

议兵篇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只是取得胜利罢了,不敢凭借武力来取得称霸的地位。胜利了而不要矜夸,胜利了不要炫耀,胜利了不要骄傲,胜利也许是不得已,胜利了也不要逞强。

感悟:当我们完成了一些目标,实现了自己的一定价值后,不要过分自得与骄傲。要明白,世界很大,我们的成就只是沧海一粟。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吹嘘自己过去的功绩,躺在功劳簿上做梦时,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会很快把我们甩到后面,时刻铭记“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谦虚谨慎,继续前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她无数珍贵的奖牌给女儿当玩具。是的,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不需要过去的功劳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他自己代表了最大的价值。同样,也不能因为自己过去做的很成功就过于自信,“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再次劝告我们谨慎小心,不要逞强。即使过去成功过,现在重复也要保持适度的警惕。用兵如此,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同样也是这样。所以,珍惜时光,努力前进,不以自己过去的功劳为吹嘘的资本。认真小心,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才能像居里夫人那样,让整个世界都感受到她近乎无限的价值所在!

《老子》与《论语》是先贤感悟的人生道理,书中蕴含着他们对于人生存在的意义,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价值的各种感悟。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但是更为重要的也许是把握自己,把握当下,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对于年轻的我们显然并不容易,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下载老子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子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子》与辩证法

    《老子》与辩证法 《老子》与辩证法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本不具有讨论的必要,因为就《老子》自身而言,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命题。但由于现代中国,所谓的辩证法在一个相当的历史时期......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一: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

    读《老子》心得体会

    登山悟“道” —读《老子》心得体会 摘记:孔子向老子请教古礼或前圣古训,老子有些不耐烦,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去掉你身上的骄气、贪心、自我表现和一切妄想,这对你没有什么好......

    读老子心得体会

    登山悟“道” —读《老子》心得体会摘记:孔子向老子请教古礼或前圣古训,老子有些不耐烦,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去掉你身上的骄气、贪心、自我表现和一切妄想,这对你没有什么好......

    老子与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

    老子与企业管理培训..

    老子道德经与企业管理和人生 培训课程:老子道德经与企业管理和人生 培训时间:2010年11月6~7日 培训人员:许承荣 2010年11月6日~7日我在吴中科技园参加了姚淦铭教授的“老子道德......

    与老子相关的故事(精选)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

    读《老子》心得体会(5篇)

    读《老子》心得体会 彭正才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一书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