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粮食税读后感
论粮食税读后感
资产评估硕士 郭立倩 学号201201370028
刚刚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是写的关于税法的书呢,读后才了解,虽然书名是《论粮食税》但不是全部来写的税,它是列宁同志在俄共(布)十大闭幕后不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写的是一部重要的社会主义理论文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书中,列宁第一次初步探索了无产阶级在经济落后国家夺取政权后,如何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并且创造性的回答了在小农占多数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此书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试分析当时的背景,第二部分是以将征粮食税为主线叙述了如何解决方法,第三部分是总结,主要是说克服小资产阶级政治动摇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这就是此书的简单内容。
从这本书中不仅学到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概念比如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形式: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租借制等等。但主要是学了列宁同志的思维方式,他能冷静切实地就当时实际情况分析面临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摈弃该摈弃的政策敢于做出改变,此书中提到的以前是余粮收集制即无偿地向农民征收全部余粮以及一部分口粮,以确保战争之需,而后列宁分析了当时情况认为苏维埃政权不仅有能力在军事上战胜资产阶级,而且也有力量在军事上战胜小资产阶级,因此仍然以余粮收集制,会使原本处于隐蔽状态的无产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迅速公开化,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出台了——实属无奈之举!并且他还敢于大胆尝试和吸取敌对(如果将资本主义当做敌对方的话)的有点来达到目的,比如借助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表面上好像是会使资本主义再次发展,实质是向社会主义的一个过渡,实在是一次大胆的冒险,但在当时这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必须——可以说是以进为退啊!但是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政策都是为走向社会主义而做铺垫、、、、从全世界来看,这本书不仅在当时对俄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指导经济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比如,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当时就借鉴了此书中列宁同志提出的对资本家实行和平赎买等多种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效果。
此外,此书中提到的反对官僚主义的方法,我认为对现在的中国官僚的腐败也适用,现在政府官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事件频频发生,列宁指出一方面多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应该使官员们多多接触实际,多多考察,这样才有利于在政府官员中树立正直之风。这就是我读此书的感想,我更多的是从微观来谈我的想法的,没有从宏观角度分析,有不足之处希望老师指导。
第二篇:论粮食税读后感
《论粮食税》读后感
列宁的《论粮食税》是一部重要的社会主义理论文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部著作中。列宁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一次初步探索了无产阶级在经济落后国家夺取政权后,如何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并且创造性的回答了在小农占多数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一、新经济政策的出台-无奈之举
在新经济政策出台之前,苏俄一直奉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现在余粮收集制和集中供给制。在苏俄面对协约国的封锁和进攻中,“战时共产主义”可以最大化地将资源集中起来供国家集中调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成功击败了协约国的干涉。但是这种政策本身是一种对农民财富的剥夺,其严重损坏了农民的积极性。在1921年,由于粮食歉收和牲畜死亡,农民在自身生存收到极大威胁下,起义群起。农民起义令反革命势力蠢蠢欲动,严重威胁到苏维埃政权。在这种情况下,以列宁为首的苏共领导人认识到民生问题成为了关系到苏共生存的头等大事,而要解决民生问题、发展生产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适用。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新经济政策出台了。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退为进
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是,在保持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有限制地恢复资本主义经济,集中体现在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并通过“租让制”来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直接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在苏俄经济仍落后地情况下,借用市场机制来刺激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而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振兴经济以维持苏共的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三、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方向-前提原则
列宁在文章中提出人们不要惧怕国家资本主义,不要惧怕新经济政策,因为新经济政策并不会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行。这是有重要的前提的:1.无产阶级控制政权的前提。因为存在苏俄共产党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的前提,从而无产阶级可以更好地“监视”租让的企业、在时机成熟之时铲除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并对那些反动分子及时地“用恐怖手段进行清洗”……无产阶级对政权的掌握,确保了
“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经济“的方向不偏。2.明确的阶级意识。“小资产阶级抗拒任何的国家干涉、计算与监督,不论它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还是国家社会主义的。这是丝毫不容争辩的事实,许多经济问题上的错误的根源就在于不了解这一事实。”尽管新经济政策给小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阶级意识却仍深深扎根于这场改革中,尽管小资产阶级为国家经济恢复做出贡献,但他们却被定性邪恶,本身是作为将来被消灭的对象而存在的。这种明确的阶级划分以及阶级意识,成为了一种维持新经济政策不偏离社会主义航道的意识形态保障。
四、新经济政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简单对比
新经济政策和我国改革开放都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次创新。两者共性很大,也具有明显的不同点。首先是共同的部分,那就是这种“以退为进”,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都是有前提的。如前所述,新经济政策的前提保障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而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核心点都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意味着改革是在无产阶级的控制下进行的。其次是不同的部分,在这里我觉得列宁的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著作阶级色彩太过于猛烈,比如说总是强调小资产阶级的敌对性,并表达出一种对小资产者“先杀而后快”的感情,这让人不禁毛骨悚然,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苏俄历史上会产生那么多有名的对有产者的“肉体毁灭”事件。相比之下,我国的改革刻意淡化了阶级意义,以经济建设为纲取代了阶级斗争为纲,并通过建立爱国统一战线来团结有产阶级,甚至在与时俱进中将党员的阶级基础扩大化,从而更好地将人才吸收入党中,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
历史系中国古代史 赵杰学号:J201002047
《论粮食税》读后感
列宁的《论粮食税》是一部重要的社会主义理论文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部著作中。列宁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一次初步探索了无产阶级在经济落后国家夺取政权后,如何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并且创造性的回答了在小农占多数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一、新经济政策的出台-无奈之举
在新经济政策出台之前,苏俄一直奉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现在余粮收集制和集中供给制。在苏俄面对协约国的封锁和进攻中,“战时共产主义”可以最大化地将资源集中起来供国家集中调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成功击败了协约国的干涉。但是这种政策本身是一种对农民财富的剥夺,其严重损坏了农民的积极性。在1921年,由于粮食歉收和牲畜死亡,农民在自身生存收到极大威胁下,起义群起。农民起义令反革命势力蠢蠢欲动,严重威胁到苏维埃政权。在这种情况下,以列宁为首的苏共领导人认识到民生问题成为了关系到苏共生存的头等大事,而要解决民生问题、发展生产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适用。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新经济政策出台了。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退为进
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是,在保持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有限制地恢复资本主义经济,集中体现在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并通过“租让制”来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直接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在苏俄经济仍落后地情况下,借用市场机制来刺激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而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振兴经济以维持苏共的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三、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方向-前提原则
列宁在文章中提出人们不要惧怕国家资本主义,不要惧怕新经济政策,因为新经济政策并不会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行。这是有重要的前提的:1.无产阶级控制政权的前提。因为存在苏俄共产党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的前提,从而无产阶级可以更好地“监视”租让的企业、在时机成熟之时铲除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并对那些反动分子及时地“用恐怖手段进行清洗”……无产阶级对政权的掌握,确保了“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经济“的方向不偏。2.明确的阶级意识。“小资产阶级抗拒任何的国家干涉、计算与监督,不论它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还是国家社会主义的。这是丝毫不容争辩的事实,许多经济问题上的错误的根源就在于不了解这一事实。”尽管新经济政策给小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阶级意识却仍深深扎根于这场改革中,尽管小资产阶级为国家经济恢复做出贡献,但他们却被定性邪恶,本身是作为将来被消灭的对象而存在的。这种明确的阶级划分以及阶级意识,成为了一种维持新经济政策不偏离社会主义航道的意识形态保障。
四、新经济政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简单对比
新经济政策和我国改革开放都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次创新。两者共性很大,也具有明显的不同点。首先是共同的部分,那就是这种“以退为进”,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都是有前提的。如前所述,新经济政策的前提保障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而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核心点都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意味着改革是在无产阶级的控制下进行的。其次是不同的部分,在这里我觉得列宁的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著作阶级色彩太过于猛烈,比如说总是强调小资产阶级的敌对性,并表达出一种对小资产者“先杀而后快”的感情,这让人不禁毛骨悚然,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苏俄历史上会产生那么多有名的对有产者的“肉体毁灭”事件。相比之下,我国的改革刻意淡化了阶级意义,以经济建设为纲取代了阶级斗争为纲,并通过建立爱国统一战线来团结有产阶级,甚至在与时俱进中将党员的阶级基础扩大化,从而更好地将人才吸收入党中,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
第三篇:列宁论粮食税(范文模版)
列宁《论粮食税》 简介
写作背景
《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 是列宁在俄共(布)十大闭幕后不久对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精神实质及重大意义所作的说明,从理论上论证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依据、必要性和重大意义,阐明了国家资本主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作用、可能性以及实现形式。这篇文章不仅对推动当时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政策从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的全面转变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指导经济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列宁领导着俄国无产阶级夺取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便完成了对剥夺者的剥夺,将土地、银行、铁路等重要部门收归国有,建立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提出了建立国家对产品生产和分配实长沐十划及监督的制度,即不经过市场的直接的产品交换和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列宁强调指出,没有这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最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而这个“极其复杂和精密的”经济组织,将在从宏观经济到微观经济的各个领域中,使所有经济活动最高限度地联合起来。为此列宁要求建立消灭商品经济的、使全国居民加入统一领导下的消费公社,再辅之以国家对产品生产及分配的高度集中的严格的计划性控制.就可以建立俄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苏俄另一经济理论专家布哈林还为此专门设计了有关消灭商品货币的实施计划。第一步在国有化企业内部的产品交换领域取消货币;第二步在国家政权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国有化企业的工人之1tiJ 在结算领域取消货币;最后在小经济内部的商品交换中取消货币。列宁同意布哈林的这一计划,认为消灭阶级需要一个漫长的厉史时期,而消灭商品经济却是俄国无产阶级有能力完成的任务。
1918 年春,内战的爆发使得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处于万分危急之中。为了确保苏维埃政权不被颠覆,必须动员一切力量保证无产阶级在战争中取胜,俄共(布)被迫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最主要的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即无偿地向农民征收全部余粮以及一部分口粮,以确保战争之需。同时还实行了配给制,劳动义务制,禁止自由贸易以及普遍的国有化等一系列措施,从而剥夺了小资产阶级的全部经济自由权。概括起来,废除商品货币及经济关系实物化,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方式,强制分配劳动力等构成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显著的特征。正因为采取了这些措施及手段,才保证了三年国内战争朝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方面转化,避免了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崩溃。
内战的胜利使得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不仅有能力在军事上战胜资产阶级,而且也有力量在军事上战胜小资产阶级,因此仍然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经济恢复时期的指导方针。这就使原本处于隐蔽状态的无产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迅速公开化。1 921 年初,出现了粮食与燃料危机,农民大量地隐满种植面积与产量,以农民为核心的暴动此起彼伏。在坦波夫省、伏尔加河流域、乌克兰和西伯利亚等地出现了自发的暴动,参加暴动的不仅有富农,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农。即使没有发生暴动的中部各省、俄国北部和白俄罗斯等地区,农民的不满情绪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政权和粮食机关写了大量的申诉信和请求书,其中许多信直接写给列宁。
在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到底作何抉择?俄共(布)党内思想并没有很快取得一致。
为了迎接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粮食人民委员部和农业人民委员部从1 920 年n 月就开始认真准备(关于巩固和发展农业的措施)的法案。但是,如何发展农民经济 1 的道路问题,实际上从1920 年9 月就在报刊上展开了辩论。辩论双方的主要意见分歧是:一种观点主张对农业生产进行国家调整;第二种观点则主张应该靠经济刺激。坚持第一种观点的主要是当时的副粮食人民委员恩· 奥新斯基。他在1 920 年9 月5 日(真理报》 上以及在以后的(经济生活报)上发表的《农业危机和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等文章中,把坚决地过渡到对农业生产进行国家调整看作是摆脱严重的农业危机的唯一出路。他认为,对农民必须制定要求他们必须遵守的播种计划,并为此成立了播种委员会。坚持第二种观点的主要是尼· 波格丹诺夫,并得到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团委员斯特卢米林的支持。1920 年9 月、10 月和1921 年1 月,波格丹诺夫先后在(经济生活报)上发表针对奥新斯基的观点,认为在个体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国家对农村的生产过程进行直接干预是办不到的。他写道:你不要向庄稼人说,他们应该播种什么和应该怎祥播种;你只需说你想从他们那儿得到什么,并用奖励来唤起他们的兴趣。要特别注意在粮食政策上运用经济利益这一因素。
列宁十分关注对农业政策的讨论,并多次接见农民代表,倾听工农基层群众的意见。在认真听取了党内和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见之后,通过对当时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全面分析,及时指出了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实行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他于1921 年2 月8 日起草了《农民间题提纲初稿》,建议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低粮食税额以利于农民休养生息,以及扩大农民纳税后的余粮投人地方经济流转的自由等。t921 年3 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经济政策的厉史转折点,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一项决议,要在全国范围内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 月21 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用实物税代替粮食和原料收集制》的法令。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并使劳动人民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依据和重大意义,列宁写了《论粮食税》公开发表,俄共(布)中央为此专门作出决定,要求各级党委按照列宁《 论粮食税》的基本精神向广大党员和群众解释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意义。
主要内容
《论粮食税》 全文约有27000 字,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序论
包括“代引言”和“关于俄国现时经济”两节。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苏维埃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列宁分析了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认为这些经济成分主要是:(l)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经济的农民经济;(2)小商品经济(这里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国家资本主义经济;(5)社会主义经济。这些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其中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2.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从俄国当时经济的特点出发,列宁认为反对小资产阶级及其自发势力的斗争,是无法“通过处死个别几个(要犯)和颁布大批文告”的办法取得成功的,只有通过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办法、即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才能逐步战胜小资产阶级及其自发势力对苏维埃经济的破坏性。为此.列宁分析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首先,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上优于小商品经济。因为小商品经济是一种小规模的、分散的和手工劳动、个体劳动联系在一起的小私有经济;而国家资本主义是和大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无产产阶及国家能够加以限制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经济。
其次,国家资本主义能够帮助工人阶级学会怎样保卫国家来反对小私有者的无政府 2 性,从而消除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无产阶级一经学会了怎样根据国家资本主义原则来整顿好全国性的大生产组织,社会主义的巩固就有了保证。第三国家资本主义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阶”。因为社会主义的实现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物质条件,即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一个是政治条件,即无产阶级国家政权。1918 年的德国和俄国各分别具备了其中的一个条件,即德国具备了前一个条件,而俄国具备了后一个条件。他指出,如果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即同时具备了后一个条件的话.就能轻而易举地击破帝国主义的包围的外壳,实现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但是如果德国的革命迟迟不“诞生”,那么苏维埃俄国的任务就必须全力地学习和仿效德国人的国家资本主义,自己来宜.J &出实现俄国社会主义胜利所缺少的第一个条件。因此.列宁甚至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阶”,不通过这个前阶,就不能走进社会主义的大门。当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需要付出代价,但这是值得的,这不仅不会葬送社会主义,反而会使无产阶肉劲孟过最可靠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向文明的资本家实行赎买。
列宁认为,当时俄国在政治制度和工人政权的力量方面比欧洲的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先进,但是在经济的组织与文明程度、在物质和生产条件方面却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这后一方面不改变,就不可能走入社会主义。因此无产阶级应该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19 世纪70 年代提出的对资产阶级“和平地”通过“赎买”的思想,对那些确有才干和能力、愿意为苏维埃政权服务的资本家实行赎买,使他们能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列宁肯定了布哈林同意给予专家高薪的意见,但对布哈林支持“左派”共产主义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因为“左派”共产主义者认为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吸引他们参与组织社会化大生产是阶级调和。同时.列宁也指出,由干俄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不同,俄国的工人阶级没有在人口中占绝对优势,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没有妥协的习惯.因此对不文明的资本家,对那些既不肯接受任何“国家资本主义”,也不想实行任何妥协、继续以投机和收买等方法来破坏苏维埃政权的资本家,必须无情地加以惩治。
第二部分:论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 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以根食税代替余根收集制的迫切性
为什么要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呢?列宁指出,这是由1921 年春天的形势决定的。1918 年至1921 年的国内战争,加剧了俄国的经济破坏,其中最严重的间题莫过于粮食和燃料的短缺。而“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地改变粮食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否则,既无法改变工人生活状况,又无法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粮食税的实质
实行粮食税以后,必然会引起地方经济流转中的贸易自由。有些人从现象出发,以为这是向资本主义转变。列宁纠正说,实行粮食税并不是为了向资本主义转变,而是为了寻找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正确政策,只能是“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因此,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3.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列宁认为,在小农国家里,无产阶级解决农民问题的正确政策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但因为战争破坏严重,国家一时还拿不出大量的工业品向农民换取所必需的全部粮食,所以只能实行粮食税。即把最必需的粮食作为税收征来,其余的粮食将用工业品去交换。因此,实行粮食税后也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即不可避免地会使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得以恢复和发展。这首先是因为历史上资本主义就是在小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允许农民把纳税后的余粮投入自由贸易,必然会推动小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次,由于国家恢复经济首先要从那些不需要机器、大批原料、燃料和粮食储备的小工业着手,国家不得不将一些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出租给私人和合作社经营,并允许私人经营商业,这也必然会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复活。
既然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复活是不可避免的,或者是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一个政党要是试行这样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或者是不去试图禁止或堵塞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努力把这一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这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也是唯一合理的政策。因为“与小私有者的自发势力比较,国家资本主义是一个进步”,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中间站”。因此,“全部问题,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问题,在于找出正确的方法,即应当怎祥把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期限内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靠什么条件来做成这件事,怎样保证在不久的将来把国家资本主义变成社会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的若干形式
为了提高全党同志对国家资本主义的了解,列宁列举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形式:
第一种,租让制。它是无产眼及的国家政权为反对小私有者的自发势力而和外国资本家缔结的一种合同。根葬弘之种合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把自己的工厂、原料、矿山等生产资料,在一定期限内交给外国资本家支配,外国资本家则以合同的一方或租借人的资格,利用这些生产资料从事生产,以其资本赚取利润,并把一部分产品交给社会主义国家。而苏维埃政权获得的利益,则是发展生产力,在最短时间增加产品数量。租让政策必须恰当而谨慎,可以帮助改善生产状况,改善工农生活。列宁认为,能否使租让制对无产阶级有利无害,取决于力量对比和斗争。因此,租让制是阶级斗争在另一种形式下的继续。
第二种,合作制,主要是将革命前就比较普遍存在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性质的合作社利用起来,在苏维埃政权机构监督下从事商品的收购、加工、交换等业务,把千百万分散的居民联合起来,组织起来,进而向社会主义过渡。从合作制的作用上看,它比私人企业更有利。租让制成功,国家就会获得为数不多、但却具有先进水平的大企业;而合作制的成功,就会把小生产发展起来,在将来自愿联合的基础上过渡到大生产,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三种,代购代销,即国家把作为商人的资本家吸引过来,付给他们一定的佣金,由他们来销售国家的产品和收购小生产者的产品。
第四种,租借制,就是国家把国有的企业或油田、林区、土地等租给企业资本家,出租对象多为中小企业。
列宁认为,代购代销和租借制在当时役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必须加以改变。
列宁再次强调,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只有借助于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这些中间环节,刁一能从宗法制度、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
.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间的流转,反对官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十分重视反对官僚主义。在这篇文章中,列宁特别将反对官僚主义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流转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官僚主义的经济根源是小生产者的分散性和涣散性。由于种种原因,官僚主义已经在苏维埃制度内部部分地复活起来。不少十部往往热衷于空谈,陷于文犊主义,弥漫着因循习气,浮在上面而不能深入基层,这对于推动和发展商品流转的实际工作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危害。而且官僚主义主要集中在中央,地方上的情况一般比中央要好一些。如何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呢?列宁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讲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在组织上改善机关,经常不断地从地方和下层把那些新的年轻的有朝气的共产主义力量提拔上来;二是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多深入实际,多积累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实际经验,推动新经济政策的正确实行。
第三部分:结论
包括“政治总结和结论”、“结束语”两节,这部分主要讲克服小资产阶级政治动摇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意义
《论浪食税》发表距今已80 余年了,新世纪的中国的情况与当时俄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但是列宁在文中闪烁出的思想,今天仍能使人读来大受教益。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不应该从书本出发
以粮食税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21 年春天提出来的,到1 923 年时,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表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国家成功地实现了从书本出发来谈论社会主义到从实际出发来谈论社会主义的方法论转变。在此以前,在列宁和他的战友们头脑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概念是追随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著作思想的,而新经济政策则完全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它表明,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采取“间接的”、“迂迥的”办法。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思想,它是一种急剧的转折,但却是符合苏联国情的,是完全必要的,是为了一种进攻的“退却”。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联共(布)中央核心领导层中,除了布哈林之外,不少人的认识都没有达到列宁的高度。先是托洛茨基,后是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公开对新经济政策予以指责。他们尽管用词不同,但共同点是认为新经济政策同社会主义根本对立,认为新经济政策将导致私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倾向和富农倾向。而作为党内多数派关键人物的斯大林,在1928 年以前基本上是坚定的新经济政策的支持者,但斯大林对这一政策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退却”的层面上,认.为当时除新经济政策之外别无他路。因此他与党内多数派一起,支持布哈林与托、季进行论战。但是,由于他对新经济政策认识的局限,当1927 年国内发生粮食收购危机、国际环境开始紧张以后,斯大林便认为“停止退却”、开始“进攻”的时机到了。因此,斯大.林断然否定了布哈林的意见,而采取“近似于余粮收集制”的非常措施。1929 年,联共(布)将布哈林定为右倾投降主义并对其进行了斗争。同年11 月,布哈林被开除出中央政治局。1929 年的这场斗争在苏联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具有转折意义,它结束了新经济政策阶段,扭转了作为建设路线的新经济政策方向,又恢复了从书本出发来谈论社会主义的时期。这种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最终却葬送了社会主义。两种认调咯线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践结果,这种教训我们应该深刻汲取。
(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与时俱进而不应该形而上学
列宁在俄国革命发展到重要关头,面对着十月革命成功后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实践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摒弃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又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言论,以实践作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出发点,使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随实践的改变而改变,从而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大大向前深化了一步。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18 年春的最初过渡阶段,列宁曾设想通过国家监督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阶段列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设想去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国家垄断生产和分配。可以说在当时具有特定含义的全民计算和监督的道路正是后来列宁所说的直接过渡道路的最初萌芽,这种设想多半都是从直接过渡搞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的。然而这种设想被大规模的外国武装干涉所打断,但却未能被放弃。国内战争的胜利结束却带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被抵制,在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面前,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不以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到俄国革命实践,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在“新经济政策”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列宁将“新经济政策”从一种极其危机的环境中迫不得已实行的一种战略退却,提升到作为一条俄国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于1923 年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从十月革命胜利到列宁去世,在短短的7 年时间里,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1 识就经历了三次改变。正是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才使列宁在晚年终于找到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列宁曾多次向全党提出有关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间题。过挤寸当时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与国内外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殊死斗争的不少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为使全党对这一间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列宁结合实行新经济政策,再次强调了向资本主义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列宁认为,俄国当时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学习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因为在俄国不仅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成分,而且还有其他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特定的历史环境使经济落后的俄国首先获得了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政治条件,但如果取得了胜利的无产阶级不能造就出德国己经具备的那种经济条件,革命就将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列宁甚至指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同时,列宁也对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是否存在危险的问题做了分析,认为一方面“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只要“力量的对比”不发生变化,就可以做到“对我们有利而无害”;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列宁有关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很好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未曾提出过、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面临的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新课题。
今天,虽然我们的对外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间题仍然是一个长期的策略。我们要以列宁的论述为指导,积极地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四篇:列宁《论粮食税》读书笔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业
姓名:杨剑
班级:科学社会主义5班(研1015班)
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学号:1008080745
列宁《论粮食税》 读书笔记
一.主要内容
《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 是列宁在俄共(布)十大闭幕后不久对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精神实质及重大意义所作的说明,从理论上论证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依据、必要性和重大意义,阐明了国家资本主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作用、可能性以及实现形式。这篇文章不仅对推动当时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政策从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的全面转变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指导经济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论粮食税》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序论。包括“代引言”和“关于俄国现时经济”两节。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苏维埃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列宁分析了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2.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从俄国当时经济的特点出发,列宁认为反对小资产阶级及其自发势力的斗争,是无法“通过处死个别几个(要犯)和颁布大批文告”的办法取得成功的,只有通过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办法、即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才能逐步战胜小资产阶级及其自发势力对苏维埃经济的破坏性。为此.列宁分析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进步性。3.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向文明的资本家实行赎买。
第二部分:论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迫切性
为什么要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呢?列宁指出,这是由1921 年春天的形势决定的。1918 年至1921 年的国内战争,加剧了俄国的经济破坏,其中最严重的间题莫过于粮食和燃料的短缺。而“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地改变粮食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否则,既无法改变工人生活状况,又无法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粮食税的实质
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3.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列宁认为,在小农国家里,无产阶级解决农民问题的正确政策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但因为战争破坏严重,国家一时还拿不出大量的工业品向农民换取所必需的全部粮食,所以只能实行粮食税。即把最必需的粮食作为税收征来,其余的粮食将用工业品去交换。因此,实行粮食税后也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即不可避免地会使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得以恢复和发展。
4.国家资本主义的若干形式
为了提高全党同志对国家资本主义的了解,列宁列举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形式:第一种,租让制。第二种,合作制。第三种,代购代销。四种,租借制。
5.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间的流转,反对官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十分重视反对官僚主义。在这篇文章中,列宁特别将反对官僚主义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流转联系起来。
第三部分:结论
包括“政治总结和结论”、“结束语”两节,这部分主要讲克服小资产阶级政治动摇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二.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观点,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先提出的。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这里讲到的只是过渡时期的政治方面,而没有讲在经济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在其他一些地方,如关于党的近期纲领的一些文件中讲到一些措施,但除此以外几乎没有从理论上阐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由列宁解决的。他从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出发,论证了创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的必要性,同时指明了过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2.关于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工人国家同农民在经济上结合及其形式问题,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曾作过一些论述,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列宁。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而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粮食税、发展工农之间的产品交换等重要思想。
3.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强调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但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应当利用资本主义这个思想却是列宁的贡献。他不但认为应当利用资本主义的发展来战胜小私有经济,而且认为应当利用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
此外,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在组织生产和流通方面向资本家学习的思想、反对官僚主义以及发挥地方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观点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重要贡献。
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有: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是从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它有效地指导了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却不仅仅局限于苏维埃俄国,而是对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譬如我们党在50年代所领导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2.新经济政策是适应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政策,但其许多方面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我们今天学习《论粮食税》这篇文章,深刻理解和把握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工农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我国目前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只有重视农业的发展,处理好工农关系,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从过去取消商品货币关系转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这一思想为开启我们的改革思路,即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同时注意限制它的消极作用。再次,列宁关于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管理经验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改革开放,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心得体会
在阅读了列宁的《论粮食税》后,我有些心得体会。现整理如下:
一、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在新经济政策出台之前,苏俄一直奉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现在余粮收集制和集中供给制。在苏俄面对协约国的封锁和进攻中,“战时共产主义”可以最大化地将资源
集中起来供国家集中调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成功击败了协约国的干涉。但是这种政策本身是一种对农民财富的剥夺,其严重损坏了农民的积极性。在1921年,由于歉收和牲畜死亡,农民在自身生存收到极大威胁下,起义群起。农民起义令反革命势力蠢蠢欲动,严重威胁到苏共政权。在这种情况下,以列宁为首的苏共领导人认识到民生问题成为了关系到苏共生存的头等大事,而要解决民生问题、发展生产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适用。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新经济政策出台了。
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是,在保持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有限制地恢复资本主义经济,集中体现在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并通过“租让制”来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直接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在苏俄经济仍落后地情况下,借用市场机制来刺激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而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振兴经济以维持苏共的政权。
二、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方向
列宁在文章中提出人们不要惧怕国家资本主义,不要惧怕新经济政策,因为新经济政策并不会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行。这是有重要的前提的:1.无产阶级控制政权的前提。2.明确的阶级意识。尽管新经济政策给小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阶级意识却仍深深扎根于这场改革中,尽管小资产阶级为国家经济恢复做出贡献,但他们却被定性邪恶,本身是作为将来被消灭的对象而存在的。这种明确的阶级划分以及阶级意识,成为了一种维持新经济政策不偏离社会主义航道的意识形态保障。
三、新经济政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简单对比
新经济政策和我国改革开放都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次创新。两者共性很大,也具有明显的不同点。首先是共同的部分,那就是这种“以退为进”,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都是有前提的。如前所述,新经济政策的前提保障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而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核心点都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逻辑很简单,共产党代表了无产阶级,因此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意味着改革是在无产阶级的控制下进行的。其次是不同的部分,在这里我觉得列宁的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著作阶级色彩太过于猛烈,比如说总是强调小资产阶级的敌对性,并表达出一种对小资产者“先杀而后快”的感情。相比之下,我国的改革刻意淡化了阶级意义,以经济建设为纲取代了阶级斗争为纲,并通过建立爱国统一战线来团结有产阶级,甚至在与时俱进中将党员的阶级基础扩大化,从而更好地将人才吸收入党中,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
四、《论粮食税》与中国的改革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而不
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过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 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对外改革开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等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比较《论粮食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可以看出二者都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本国国情出发,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其次, 二者都认为在经济情况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需要发展生产力, 加强商品流转, 经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第三, 二者都提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 列宁提出向国外以及国内资本主义学, 向国外国内的资产阶级专家学习, 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对内搞活经济, 对外实行开放, 同样是在国外和国内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学习。第四, 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专政, 二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列宁采取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经济命脉有由国家掌握, 而邓小平同志采取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方式。
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正确的。列宁和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生产力处于低水平的情况下, 都认为必须借鉴和借用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的观点, 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是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地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是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要务, 与时俱进,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在今天新一代领导人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样要正确分析我国具体社会情况, 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基点, 要善于总结前人的理论, 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借鉴的经验, 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先进的东西, 在前人的创造的成果上, 始终保持先进的思想观念, 从现时的具体条件出发, 进行改革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党的先进性, 坚持党执政为民的本质。
总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在我国的对外开放中积极地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五篇:7列宁 论粮食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
1、余粮征集制。
2、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
3、工业管理实行集中制。
4、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
5、为对付物资奇缺和物价飞涨导致的货币极具贬值,经济关系被迫迅速实物化。
6、为了保证前线胜利和工厂的劳动力,实行了劳务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用粮食税制取代余粮征集制。•
2、部分国有制
3、发展商业,允许私商存在和一定范围的贸易自
由。
4、国营企业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给企业自主权。•
5、废除供给制、实行工资制。
6、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
•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托拉斯组织和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合=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
• 晚年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思考:合作社,发展大工业,进行文化革命,反对官僚主义,维护党的团
结等。
列宁 《论粮食税》(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及其
条件)导读
历史背景
列宁《论粮食税》一文;写于俄共(布)十大(1921年3月8日——16日)以后,4月21日完稿,5份以单行本形式出版。
1921年春天,对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来说,又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时期,即由长期的战争状态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时期。这一转变不仅从一般意义上讲必然会伴随经济政策的相应变化,而且在当时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下,这一政策变化又有着特殊重大的意义。长期的国内战争已使国民经济陷于柏溃,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就使苏维埃共和国遭受的损失超过了400亿卢布.总的生产水平倒退了几十年。工厂、矿山、铁路受到严重破坏,数百万劳动者因战争、瘟疫和饥饿而死亡。1920年的工业生产还不到1913年 的1/7;农业中男劳动力流散和损失超过了1400万人,耕地荒芜,播种面积缩小,牲畜头数急剧减少,农业总产值直线下降,1920年谷物产量只有战前的一半左右。经济的破坏造成了工人阶级队伍的涣散、工人成份的改变和工人人数的锐减,战时走上前线的大批优秀工人,战后复员回家,由于大批工厂停工和倒闭而失业,只能靠经营摊贩谋生或流向农村。1920年在大企业工作的工人数只有1913年的55%。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于长期征收了农民的全部余粮、甚至一部分口粮、种子和大量牲畜,农民不堪重负,生活状况异常艰苦。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已引起了农民越来越强烈的不满。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又造成了极不稳定的政治形势。在反革命分子煽动下,农民从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演变成为普遍的骚乱甚至暴动,农民的这种情绪又通过他们在战时入伍的子弟蔓延到了军队,引起了一部分士兵的哗变。长期缺粮又在城市中产生了不稳定因素。严峻的形势和困难也反映到了
党内生活中,一部分共产党员表现出了动摇,党内对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产生了分歧,进而引发了公开的争论。
在这一复杂的形势面前,1920年底列宁即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他认真听取来自工人和农民的意见,多次接见各地农民代表团,在全面分析国内局势和考虑劳动农民和工人阶级愿望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任务。1921年2月8日,他写了“关于农民问题提纲初稿”,提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主张?党中央以这一提纲为基础,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起草以征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就这一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大会通过了相应的决议。3月21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用实物税代替粮食和原料收集制》的法令。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于3月28日颁布了粮食业农产品具体税额的法令,按法令规定,192l-1922,粮食、油料、肉类、亚麻纤维的税额.分别比原预定收集量降低
了43.%、50%、74.5和93.3%。至此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政策开始了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的全面转变。为了逆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并使劳动人民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依据和重大意义,列宁写了《论粮食税》公开发表。
《论粮食税》一文的中心,是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和当时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从理论上论证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依据、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详细论述了国家资本主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作用、实行的可能性和实现的形式。无疑,这对于统一当时党内外的认识,对推进苏维埃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指导经济落后国家革命胜利以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内容讲解
《论粮食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简介如下。
(一)关于俄国现时经济
这部分内容摘引自1918年5月发表的《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的第三、四、五部分,作为《论粮食税》一文的代引言。在这里,列宁主要论述了当时俄国经济的特点,和在这一经济特点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进步作用,为后面阐述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打下了基础。
1、俄国现时经济的特点及国家资本主义的进步性。这是引文第一部分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要了解这一点,问题的全部关键就在了解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现有各种社会经济结构成分究竟是怎样的,而仅仅知道在过渡时期中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成分是不够的。
列宁指出,在当时的俄国有着五种类型的经济成分互相错综地交织在一起。(1)宗法式、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经济的农民经
济;(2)小商品生产;(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经济。由于俄国是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因此在上述五种经济成分中,占优势而且不能不占优势的是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
根据这样的经济结构,列宁指出,经济上的主要斗争,不是国家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作斗争,而是小资产阶级和私人资本主义合在一起,既同国家资本主义又同社会主义作斗争。列宁认为这不仅因为小资产阶级的人数在社会上占优势,而且是因为他们是当时危及苏维埃政权生存的各种投机活动(这种投机活动直接破坏了当时为粉碎帝国主义和白卫分子武装进攻而实行的对粮食等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国家垄断制)的经济基础,例如一部分农民小生产者不愿把粮食卖给国家,却卖给投机商,使投机商控制了城市工人迫切需要的大批粮食。而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也不时侵入工人中的个别阶层,有的工人盗窃国家的原材料,制造小商品出售。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为投机商、奸商、垄断制破坏者提供了进行反苏维埃活动的
土壤。同时,小资产者在战时用各种不正当的办法积累起来的一笔笔小款项,也成了他们直接进行投机活动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资金基础。他们利用所拥有的资金,暗中投机,逃避和破坏苏维埃法令,侵吞了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使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严重破坏。所以列宁指出,在这场斗争中,或者是我们使这些小资产者服从我们的监督和计算,或者就像法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样,工人政权被在小私有者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人推翻。
从上述俄国当时经济的特点出发,列宁认为反对小资产阶级及其自发势力的斗争,是无法通过处死个别几个(要犯)和颁布大批文告的办法取得成功的,只有通过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办法、即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才能逐步战胜小资产阶级及其自发势力对苏维埃经济的破坏性。为此列宁分析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进步性。首先,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上高于小商品经济。因为小商品经济是一种规模小的、分散的和手工劳动、个体劳动联系在一起的小私有经
济,而国家资本主义是和大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一种集中的、有统计、有监督的社会化的东西。是一种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限制、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经济。其次,国家资本主义能帮助工人阶级学会怎样保卫国家秩序来反对小私有者的无政府性,学会怎样整顿好全国性的大生产组织,从而消除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所带来的无秩序、经济破坏和松懈现象。当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国家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比当时已付出的还要多,但是由于能建立起更好的秩序和组织,彻底粉碎小私有者对国家各种垄断的破坏,无产阶级付出的代价也会因此逐步减少。因此,付给国家资本主义较多的贡赋,不仅不会葬送我们,反会使我们通过最可靠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
2、国家资本主义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阶”。这是引文第二部分的主要思想。
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断言,“革命家”不能干向帝国主义“学习”的事。列宁尖锐地指出,这些人或者根本不了解俄国现时经济的事实,不了解国家资本主义实
质,或者只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不了解过渡时期的特点,因此如果听信了这些人的意见,革命早就无可挽救的失败了。为了进一步阐明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重大意义,列宁重申了十月革命前他对国家资本主义所作过的评价,即国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这是因为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共有的东西”,即全民的计算和监督。全民计算和监督是组织大生产的原则,因而既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原则,又是建立在大生产物质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原则。这对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占优势的俄国来说,要走向社会主义,无疑是一个必须经过的中间站。
3、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列宁十分重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并把赋买思想用于利用资产阶级专家这
一问题,即用高薪聘请资产阶级专家,利用他们的技术才干和管理能力参与组织社会化的大生产,为恢复和发展苏维埃经济服务。
赎买也是一种剥夺,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认为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是取决于我们取得政权时的情况,尤其取决于资产阶级自己的行为。
重点提示
《论粮食税》中的几个要点具体如下:
1、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内几乎没有人怀疑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即可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正如列宁后来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会上所讲的那样,过去的政策多半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工业全面国有化,征收农民的全部余粮,国家实现了对全社会生产和产品分配的高度集中组织和管理,这些措施恰好和马
克思主义创造人所构画的新社会的基本要点相吻合,使包括列宁在内的很多人又自觉不自觉地把战时共产主义看成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捷径。但是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日益显露后,列宁不是从已经形成的固有的传统观念出发,而是悉心地研究俄国的实际经济情况,改变了原来“直接过渡”的设想。开始重新探索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形式和新途径。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此时已经完全摒弃了“直接过渡”的设想。列宁认识到,“直接过渡”必须有一定条件,而在俄国这样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里,仅电气化这一个条件.就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因此“直接过渡”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在一个小农结构的国家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只有交换才是广大农民能乐意接受的唯一办法。农民有了支配余粮的权力,才能提高生产力,才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原料和粮食,工农联盟才能巩固。而只有大工业的
真正发展,才能为最终改造小农经济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所以,在农民为大多数的国家里,建立无产阶级国家同千百万小农之间的联系,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奠定新经济基础时需要解决的“第一位”问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其对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证明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认识的转变是完全正确的,后来他在回顾这一转变及其取得的成绩时指出,如果当时不改变直接过渡的思想,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这个问题对于各国共产党也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2、关于商品货币关系问题。
在很长时期内,列宁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的观点的。十月革命前他就曾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国内战争期间,以禁止贸易自由、经济实物化为特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理论上是和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传统认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消除商品关系的第一次实践。这一实践
对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是成功的,但对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来说却是失败。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除对小型工业企业的国有化,其核心就是恢复和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无疑是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论粮食税》中,列宁从俄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出发,论证了进行商品交换和允许贸易自由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号召共产党员,用一切办法在大力发展工农业间的流转上取得最大的成绩。当然列宁在这里讲的商品交换,主要还是指不通过市场的、由国家或合作社以工业品去交换农民的余粮,真正的“贸易自由”还是小量的、局限于“地方流转”的。半年以后,列宁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当他看到市场的力量比预计的要强大得多时,便指示全党全力抓住活跃国内商业这个特殊环节,因为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向全党发出了学会经商的号召,提出了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的任务。在列宁的领导下,重建了国家银行,取消了流转的地区限制,实现了商品、工资、税收的货币化,整个经济生活逐步转上了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础的新轨道。
3、关于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列宁多次向全党提出有关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这对当时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与国内外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殊死斗争的不少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一些竭力破坏革命进程,打着维护鲜明的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空喊家和清谈家,则一反他们过去主张和资产阶级妥协达到分掌政权目的的面孔,大力攻击党和列宁的这一主张。无疑,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未曾提出过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面临的新课题。为使全党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在本文中,列宁结合实行新经济政策,再次作了科学分析:
列宁首先指出,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一样,都是实现社会主义所必不可少 的。但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使经济落后的俄国首先获得了实现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政治条件,而资本主义的德国却具有了达到最新成就的现代大资本主义技术和„„有计划的组织,从而产生出分成了两半的社会主义。如果取得了革命胜利的俄国不能造就出德国已经具备的那种经济条件,革命就将“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所以这种“发展得如此奇特”的历史背景(而且列宁认为这种“奇特”的历史又是正常的,没有人期待历史会顺利、平静、轻易、简单地产生出完整的社会主义来,就决定了苏维埃俄国必须“学习”和“全力仿效”德国的那种资本主义。为此列宁根据当时俄国的经济特点,详细地论述了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些具体方面和具体形式。
同时,列宁又从俄国现时的经济结构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列宁指出,在俄国不仅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成份,而且还有其它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因此不能忘记了现存的各种社会经济结构的总和,而
只从中抽出了两种结构来看。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此外,列宁还对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是否存在危险的问题作了分析。列宁认为,一方面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因为在经济上已经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政治上已经有了工农政权,而且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受到限制的,是适度的,运输业和大工业等经济命运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只要这种力量的对比不发生变化,就可以做到对我们有利而无害。另一方面,列宁也指出,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必定会在一定范围内复活,不能无视这一事实。为此,必须继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同时,找出正确的办法,把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问题思考
1、列宁如何论述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
2、列宁探讨的在苏维埃体系和国家范围内,国家资本主义的几种可能的形式?
3、列宁提出的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苏联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1918—1920年处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列宁领导的联共(布)中央和苏维埃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动员当时有限的工业资源和农产品,并把它们集中到国家手中,有计划地用于国防,以打击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苏维埃政权除了早已收归国有的大型工业外,还掌握了中型工业和一部分小型工业。全部工业的管理都集中于中央机关;企
业的原料、设备和材料的供应以及制成品的分配只凭中央管理机关的命令单办理,既没有货币支付,也没有经济核算制。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军队和城市工人的口粮,苏维埃政府在农村实行了余粮收集制。在当时战争和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困难条件之下,苏维埃国家没有充分的工业品来交换农产品,采购粮食以供应军队和工人需要的唯一办法,是由国家收集农民一切剩余粮食。但因当时纸币严重贬值,实际等于无偿征收。苏维埃政府于1919年1月11日颁布法令,规定产粮区农民必须将余粮和饲料按照粮食人民委员会所规定的国家余粮收集办法上缴。以后肉类、油脂、马铃薯及其他农产品也都采取这种制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在战争,外国干涉和遭到破坏的状况下实施的临时政策。这一政策在保证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保障国内战争胜利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余粮征集制保证了军队和工人的粮食供应,是苏维埃政权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的战争得以胜利结束的重要保证。但是余粮收集制
不实行工农业产品之间的等价交换,不能使农民从经济上关心经济发展,因此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这种制度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并破坏工农联盟的经济基础。为此,1921年3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和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对于新经济政策,在俄共内部存在不同的认识,例如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就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让步和使资本主义复辟,而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则把这种对于资本的临时的局部的让步看成是积聚力量和对资本进行决定性的进攻的条件,看成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条件。列宁的《论粮食税》一文写于1921年4月21日即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以后不久,同年5月以小册子形式出版。这篇副标题为“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的重要论文,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意义以及实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由余粮收集制向粮食税政策的转变的纲领
性文件。
学习这篇著作,对于研究无产阶级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所应该采取的方针、政策,了解列宁有关利用外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开展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商品交换等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不仅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理解当前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决策,对于理解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路。
二、内容讲解
本文分为以下几部分:
1、关于改余粮征集制为粮食税(第1-10段)
首先,列宁分析了促成废除余粮征集制为粮食税这一农村经济政策重大改变的历史背景和根本原因。这主要是:经过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使苏维埃共和国的国
民经济遭到很大破坏,生产力发展缓慢。特别是在农村,战争结束以后,余粮征集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加之1920年许多地方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歉收,饲料缺乏,牲畜死亡,农民的生活状况恶化,在一部分农民群众中开始产生对苏维埃政权和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由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生产力下降,这就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粮食,燃料和其他农产品的供应,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所有这一切,使列宁得出这样的结论:“结果,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以下引文指标明页码。)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在制订经济政策时,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放在第一位,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作为改善整个经济工作的始点。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经过这种
办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第501页)而提高农民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就是改变粮食政策,取消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征集制,实行同贸易自由相联系的粮食税制度。
其次,列宁论述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这一政策的实质,他指出。在国内战争年代里,实行战争共产主义的余粮征集制对于支持战争取得胜利,战胜地主、资本家及其反动武装力量起了巨大的作用,是“一种功劳”。但是,这毕竟是一种战争和破坏迫使苏维埃政权不得不采用的临时的办法。而粮食税,则“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而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又是从带有小农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形式。”(第501页)
2、关于贸易自由(第11-20段)列宁指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正确政策,“是
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适应无产阶级的任务,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取得完全的胜利。”(第502页)但是,在俄国当时的困难条件下,国家拿不出足够的工业品去向农民换取所需要的全部粮食。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和工人最必需的粮食只能以税收的形式向农民征集,国家所需要的其余粮食,则用工业品去向农民相交换。在这里,实际上,城市和农村之间、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经济联系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征收粮食税的形式,向农民无偿地获取一部粮食,二是用工业品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向农取得另一部分粮食。后一种途径其直接结果,就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已经取消的商品贸易自由重新恢复。
在当时俄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广泛存在的情况下,实行粮食税制,开展工农业产品之间的自由贸易,在促进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副作用,那就是使小资产
阶级和资本主义得以继续生存和滋长。这是因为在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尚未占优势的情况下,“既然有交换,那么,小经济的发展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第503页)但是,苏维埃国家决不因为有上述可能性而禁止贸易自由,即禁止商业的发展。因为工农业生产是以流通为媒介的,没有商业作媒介,工农业生产就不可能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不能恢复、发展,苏维埃政权就将失去存在的基础。所以,试图禁止贸易自由的政策,只能是愚蠢的,自杀的政策。至此,列宁提出了一个两难推理:社会主义俄国要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达到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其最合理的政策是用社会主义工业生产的小农所需要的全部产品向小农交换粮食和原料,但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工业不具备这样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假如,采取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这一似乎很“革命”的政策,非但不能发展农业经济,反而是苏维埃政权的愚蠢、自杀行为。为此,列
宁指出,实行自由贸易在有千百万小生产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上,唯一行得通的和唯一合理的政策,就是不去试图禁止或堵塞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努力把这一发展引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列宁指出:“这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因为凡是有自由贸易成分以至任何资本主义成分的地方,都已有了——这种或那种形式、这种或那种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第504页)
3、关于租让制(第21-26段)
列宁指出,在过渡时期,私人资本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广泛存在而社会主义经济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苏维埃国家要想胜利地建成社会主义,“全部问题,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问题,在于找出正确的方法,即应当怎样把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期限内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第504页),而租让制就是一种普遍而有效的形式。
关于租让制的性质和内容,列宁指出:“就各种社会经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来看,苏维埃制度下的租让制„„这就是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为反对小私有者的(宗法式的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而和国家资本主义订立的一种台同、同盟或联盟。”(第505页)关于租让制的形式,列宁讲到了两种:一种是对国内资产阶级实行的租让制,承租人是资本家。国家把某一企业或一定的资源租让给私人资本,让其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租让以后,资本家得到了他所预期的利润或超额利润,苏维埃政权获得的利益,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立刻或在最短期间增加产品数量。同时,实行租让制还使苏维埃政权取得了控制和改造小生产者,避免私人资本迅速膨胀的效果。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苏维埃政权‘培植’租让制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加强大生产来反对小生产,加强先进生产来反对落后生产,加强机器生产来反对手工生产,增加可由自己支配的大工业产品的数量(即提成),加强由国家调整的经济关系来对抗小资产阶级无政府状态的经济关系。”(第505页)苏维埃国家实行租让制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同经济发达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或这些国家的资本家)直接订立正式的书面合同。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租让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对外国资本实行租让制,当然要使外国资本家得到一定的好处,为此,苏维埃国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将某些资源和产品在一定期限内交给国外资本家支配等等),蒙受一定的损失。但是这种暂时的代价和损失,却可以使苏维埃国家获得自己所缺少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从而得到建立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在对国外资本家实行租让时,问题不在于苏维埃国家是不是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于要经过全面地、科学地分析论证,确切地知道自己的利益和损失,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赎回的期限,并尽可能使这一期限提前。总之,“我们给世界资本主义一定的‘贡赋’,在某些方面向他们‘赎买’,从而立刻在某程度上使苏维埃政权的地位得到加强,使我们经营的条件得到改善。”(第506页)
4、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第27-35
段)
列宁要求,党和苏维埃机关的工作人员要善于把与“租让制的”的国家资本主义相类似的政策的原则、原理和基础,运用到自由贸易以及其他经济领域中去,建立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列宁具体提到了其他三种可供选择的形式。
第二种形式是合作制。在当时苏联小商品生产者和私人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的情况下,在主要由小商品生产者(以及一部分较小的资本家)参加的合作经济中,必然会由于自由竞争和两极分化而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关系,使小资本家得到很大的利益。但是苏维埃政权不应由于这一点而惧怕采用合作制。列宁写道:“但在苏维埃政权下,‘合作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不同,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个变种,正因为如此,所以目前它对我们是有利的,有好处的,当然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第507页)列宁把合作制和租让制相比,指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或优点:首先,合作社 的建立使国家便于对参加合作社的小农和小资本家的经济活动直接进行计算、监督、监察或通过订立合同的办法加以控制。其次,“由于合作社便于把千百万居民以至全体居民联合起来,组织起来,而这种情况,从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看来,又是一大优点。”(第488页)再次,如果说实行租让制是由私人资本主义大生产向国家资本主义大生产过渡,它所涉及的只是一个个单个企业和单个资本家,而合作社则包括千百万个小业主。因此,“由小业主合作社向社会主义过渡,则是由小生产向大生产过渡,就是说,是比较复杂的过渡,但是它一旦获得成功,却能包括比较广大的居民群众,却能把根深蒂固的旧的关系,社会主义以前的,甚至资本主义以前的即最顽强地反抗一切‘革新’的那些关系彻底铲除。”(第508页)列宁提出的第三种形式是“国家把资本家当作商人吸引过来,由他们来推销国家货物和收购小生产者的产品,付给他们一定的拥金”;第四种形式是“国家把国有的企业
或油田,林区、土地等租给企业资本家,而且租借合同与租让合同极为相似。”(第508页)这两种形式当时在苏联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更未全面付诸实施。
5、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36-51段)
在从粮食税、贸易自由和租让制等三个方面阐明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客观必然性之后,列宁又以较多篇幅集中论述了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特别是反对官僚主义问题。
首先,列宁论述了官僚主义在苏维埃制度内部部分地复活起来的可能性,以及与之斗争的必要性、紧迫性。他指出:官僚主义的经济根源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产阶级的官僚机构;另一种是苏维埃国家产生的,建立在小生产的分散性和散漫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交换不发达,人民群众贫困、落后等基础上的官僚主义。为此,列宁提出同官僚主义祸害作斗争的使命。他指出:苏维埃国家在国内战争时期国内外敌人的包围之中产生的
官僚主义,是小生产者散漫性和萎靡状态的上层建筑。党和苏维埃政府“应当大胆承认这一祸害,以便更坚决地同它作斗争„„。”(第512页)列宁指出,官僚主义有来自地方政权的,也有中央机关的,但后者的严重程度和危害性比前者要大得多。因此,在同官僚主义作斗争中,要帮助中央机关来做比较彻底的改善,帮助它增加大批新生力量,帮助它有成效地与官僚主义作斗争,帮助它克服有害的因循习惯,这种帮助应当来自地方,来自下层。
其次,列宁强调了发展工农业产品之间的“流转”即交换问题。列宁在这里虽然尚未十分明确地提出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交换是商品交换,但他把工农业产品之间“缺乏流转”看成是官僚主义“祸害”形成的根源之一,反复强调了建立发展工农业产品之间的流转的必要性、紧迫性。他写道:“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因为在我国(经济上剥夺了地主和资产阶级。政治上有工农政权)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相当狭小而‘适度’的。这就
是粮食税的基本精神,也就是粮食税的经济意义。”(第512页)“要努力循着扩大和巩固农业和工业间的流转这一方向来指导台作社,来帮助小工业,来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513页)列宁针对有些人惧怕发展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交换会导致资本主义的思想顾虑,明确地指出,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活跃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无论如何都要活跃工农业之间的交换,他指出,凡是不逃避国家监督的正当贸易,我们都应当加以支持,发展这种贸易对我们是有利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即使采用私人资本主义的办法,只要能活跃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交换,就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口头上的)好处。据此,列宁得出了两点“结论”:“第一,地方流转在目前具有头等意义,第二。有可能经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第514页)
再次,列宁明确提出了可以而且应当向
资本家学习的问题。在论及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问题时,列宁写道:“要努力循着扩大农业和工业间的流转这一方向来指导合作社,来帮助小工业,来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还很不善于作这件事,官僚主义就是一个证明。我们应当大胆承认,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而且应当向资本家学习。”(第513页)列宁还建议按省、县、乡、村为单位,分别计算私人资本、合作社和国营经济的利润,把私人资本在经济上取得成绩看作我们对之付出的“学费”,从而向资本家学习组织生产,经营的本领。这些论述都是很有见地的。
6、关于喀琅施塔得叛乱的分析(第1-11段)
喀琅施塔得叛乱发生于1921年2月18日。领导这次叛乱的是同外国武装干涉者相勾结的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和白卫分子。叛乱者极力用苏维埃招牌把他们妄想恢复地主资本家政权和私有制的意图掩饰起来。他们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企图以此排除主产党人对苏维
埃的领导,实现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叛乱很快就被红军镇压下去。在本文中,列宁首先分析了这次叛乱发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基础,指出:“由于战争和封锁,农民的生活本来就非常困难,而1921年春天,主要由于歉收和牲畜死亡,农民的生活状况更是达到了极严重的地步,结果就引起了政治上的动摇,而这种动摇一般说来是小生产者的“本性’。这种动摇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喀琅施塔得的叛乱”(第517页),“在喀琅施塔得事件中,正是小资阶级自发势力的动摇表现得最为突出。”(第517-518页)其次,列宁揭露了策动和支持这次叛乱的社会民主党、孟什维克和自卫分子所提出的“没有布尔什维克参加的苏维埃”这一口号的反动实质。社会革命党成立于1902年,是俄国的小资产阶级政党,它代表富农阶级的利益。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时期,社会革命党人曾多次策划反革命阴谋(包括喀琅施塔得叛乱),策动富农叛乱,暗害共产党员和苏维埃国家的领导人。内战结束后,社会革命党继续进行反苏
维埃国家的活动,后被苏维埃政权粉碎。孟什维克意即少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主要机会主义派别,他们反对列宁为首的布什维克(意即多数派),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列宁的建党路线,1912年被清除出党。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在叛乱中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参加的苏维埃”这一口号,充分证明他们已成为白卫军分子和其他反革命势力的帮凶和反动势力的亲信奴仆。上述口号的反动实质在于,它代表了反动势力企图颠覆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要求。再次,列宁科学地分析了当时俄国阶级力量的对比;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革命的先锋队;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动摇不定;资本家地主及其代言人是革命的对象,所谓“政权转移”正是这部人的要求。他指出:“1921年春天的事态再次表明了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作用;他们帮助动摇的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背弃布尔什维克,帮助‘政权’作有利于资本家和地主的‘变动’。”(第521页)。“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包围着我们,他们正窥测时机,一旦发现动摇,就要把‘自己的人’送
回,就要恢复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我们则要把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不论他们是公开的或装扮为‘非党人员’的,统统关进监狱。”(第522页)
7、关于对待非党分子的政策(第12-14段)
列宁指出:“党和苏维埃政权在对装扮为“非党分子”的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同时,要大胆选拔和任用非党的优秀分子担任要职。他写“我们将用一切方法来和尚未接触过政治的劳动群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我们将特别热心地提拔成百成千的非党人员,即来自群众,来自普通工农的真正非党人员,来担任苏维埃工作,首先是担任经济工作,而不是提拔那些‘装扮’成非党人员暗中推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发出的对米留可夫十分有利的指令的人。”(第522页)列宁还向党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改变“亲手”“包办”一切的作法:一方面检查指导下级部门和助手的工作,一面向那些有知识的人(专家)和有组织大企业经验的人,包括
向为国家代购代销的商人,办合作社的资本家和企业承租人等学习。
8、在本文最后,列宁就新经济政策作了四点绪论:
1.粮食税是从战时共产主义进到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过渡。
2.在过渡时期,流转即自由贸易必然产生资本主义,它在一定限度内和一定程度上是对我们有利的。为了把这种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应该开展反对盗窃、逃税等不法行为的斗争。
3.为了活跃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交换,应全面、大力、坚决地发挥地方的生动性、首倡精神和独立性。
4.共产党员要善于向资产阶级专家以及商人、资本家学习如何振兴生产,活跃流通,发展经济。
上述四点,总的精神就是通过实行粮食税,逐步将以实物征集和分配为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开展工农业产品交换,重视发挥地方积极性的新经济政策。列宁的这些重大决策不仅在
当时对恢复和发展苏维埃国家的国民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于建立完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完成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也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三、重点提示
1、粮食税问题的重要性
在代序言中,列宁首先肯定了讨论粮食税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它确实是当前情况下我们政策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列宁又指出;关于粮食税的讨论,实际上涉及到新经济政策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如果不从这个问题的‘眼前最惹人注目的’方面,而从它的一般原则方面来加以考察,那将更为有益”。也就是说,应从整个新经济政策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来考虑。因为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看问题,才能真正把握粮食税的实质。
2、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的意义 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
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
3、过渡时期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地位和作用
当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是由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五种经济成分所构成的。宗法式农民经济与小商品生产都是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不过,前者是自然经济条件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自培自足生产的个体农业经济,后者是在商品,货币关系比较发达的条件下,进行商品生产的个体手工业,并包括出卖一部分农产品的个体农业。它们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五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和交错,一方面反映了俄国当时产生于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经济成份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俄国地域“辽阔广大’,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构成俄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特
点,从而成为制订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4、关于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
列宁指出:由于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初的过渡时期,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占优势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过渡时期小商品生产者的自由发展即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是产生私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天然温床,它们在排斥、反对社会主义经济以及受社会主义国家控制的国家资本主义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要求和利益。在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主要矛盾,决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的矛盾与斗争,而是小资产阶级和私人资本主义合在一起,既同国家资本主义又同社会主义作斗争。小资产阶级抗拒任何的国家干涉、计算与监督,不论它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还是国家社会主义的。
6、实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等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所谓政治条
件,就是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若不在国家内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也是无从设想的。实行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国家必须善于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资本主义学习。
7、关于对待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策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如何对待资本家以及曾经为资本家服务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性很强的问题。
列宁制订了对俄国资产阶级实行区别对待的政权:一方面,对不愿意接受国家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瓦解、破坏的“不文明的资本家”,坚决加以无情惩治。另一方面,“对文明的资本家,对那些肯接受并能实施‘国家资本主义’,能精明干练地组织真正以产品供应千百万人的极大的企业而对无产阶级有益的资本家谋求妥协或向他们实行赎买。”
四、问题思考
1、如何认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各种经济成分的地位和作用?
2、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状况是否会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3、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有何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
4、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外国的文化?
5、党的政治协商和统一战线制度有什么必要性?
6、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原著文本
(见《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8—5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