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存权论》读后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生存权论》读后感
摘 要:人人生而平等,这是西方工业革命崛起的基础,也是欧美社会精神文化的基石,本书中大须贺明以一个亚洲人的角度对人人生而平等这一概念进行阐述并加以日本式的理解,这对我们学习借鉴欧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具体性权利论人权自由权生存权
一、全书概述:
全书分为四编,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所论述的生存权是以市民社会背景下的自由权为基础,生活中的贫困者和失业者要求国家有所作为提供保护帮助的权利。它表现了一个社会在基本实现形式公平的前提下对实质公平追求。《生存权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为这种追求的可操纵性提供了论证。
第一编为生存权总论。作者从生存权保障的性质和历史变迁引入话题,以各国立法为依据进行阐述,对生存权进行理论分析。并将生存权与平等原则进行比较分析,谈到行政国家的福利国家观点。
第二编为生存权的法的性质与内容。
第三编为生存权性质侧面的基本权。
第四遍为审判中的生存权论。
大须贺明的《生存权论》从作为市民宪法基本原理的本位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一逻辑出发点出发,认为在社会出现大面积结构性失业的情况下,“假设光靠资本主义社会的抽象的法律上的自由权体系,已经不可以包管国民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尊严。因此,作为对此的一种补充,旨在具体地保障个人实际生活的生存权,就登上了政治生活的舞台。
二、我的感想:
毫无疑问,《生存权论》是我们学习生存权利的难得的一本好书,在学习本书过程中,给我个人最大的感觉是作者优秀的表达技巧,几乎没有枯燥的解说,对于概念的解说结合了各国宪法的重点条款、经典的案例以及社会现状一同分析,让读者能够生动形象地去了解生存权到底为何物,它包含了哪些内容,又有哪些关于它的学说与争论。而这本书就是在无数关于生存权的世界范围的争论中产生的。作者在第一部分直言不讳地说出了,生存权问题的出现,正是源于资本1-1-
主义社会的弊病。由于财富的大量积累和分配的不公平,出现了大量的失业者和孤苦无依的社会、经济弱者,因此要求对财产权加以限制。
生存权作为一项最基本的人权,在我看来,与其相关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保障问题以及劳动者侵权问题。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换句话说,当我们踏出大学门槛之时,也就是我们面临就业问题之时。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踌躇满志,憧憬着自己的工作会如同自己梦想中的一样美好,其中甚至具体到工作的具体方向、收入水平以及福利保障等内容。但是当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踢到铁板之后,他们的标准便急剧下降。从原来渴望的月薪 4000到后来的 1200三金的悲哀,不能不看出求职的大学生们的无奈,甚至有种委曲求全的味道。唯一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进入公司后能够好好工作,好好表现,慢慢往上爬,爬到自己理想的位置,得到自己理想的薪酬。就业问题一旦解决,随之而来的就是住房问题了。现在很多年轻人结婚买房,都是由父母帮忙交付首期,甚至是全额,一味地啃老。当然,这些是父母有资本给他们啃的一部分人。还有一些人是家里完全没资本的,那他们怎么办呢?为了生存,他们形成了大致一下三种途径:第一,先在单位附近租便宜的房子,等到工作一段时间攒够了钱,再慢慢贷款买房;第二,先拿出自己的老本交个小户型的首期,然后慢慢赚钱供房子;第三,找个有钱的老婆,让她把房子问题解决了。不过,不论是哪种方式,归根到底人总是活在巨大的压力与痛苦之中,就不用谈什么“健康而文化地生活”了。面对如此之大的压力,人如何健康得起来呢?如何有时间有经历去享受生活,去体会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由此,我们的生存权是否真正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呢?当人们为了住房问题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们的政府和国家为什么非要视而不见,而不是坦然而正确地直面它,解决它呢?在发达国家,他们的住房不仅宽敞,而且相当便宜。人们甚至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地搬家。他们的国家给了好的优惠政策,给了他们应有的生存权的福利,给了他们人权。作为一个拥有14 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却没有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人权并没有得到真正地保障。不得不说,大部分人对于此是感到失望与无奈的。困扰中国十多亿人口的问题反而就是生存问题,如何让我们生存的更加有质量,2012,我们的路还很远。
民以食为天,生存为最先。先不提能不能很好的生存,人活在世,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尊严,有人说是自由,但大多数人的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健康。没有健康,人这辈子什么都是白干。因此,依我看,生存权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健康权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保障我们健康的就是医疗了。那我们的医疗制度又制定和实施得如何呢?2012年5月8日,河南女医生张娟不堪患者家属和医院的压力,服毒自杀,抢救后处于昏迷之中。21012年,医患关系是继食品问题
在中国社会存在的另一大问题,许多大城市医院挂号处的情形,与世博会售票处有一拼。人们一方面医疗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还被违法行为所蒙骗,这又怎么能让人们安心地生活呢?所以,很多人都说,没事别出大病,有病也最好不用去医院。关于生存权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说得清楚的。我相信,随着我的学习的加深很经历的丰富,我会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解读,同时,我也会更加努力的去投身到建设更加和谐富强的新中国的大业中!
第二篇:《生存权论》读后感
《生存权论》读后感
□郭 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
摘 要:生存权,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历史条件下,人们应当享有的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条件的权利。生存权作为人类永恒的话题,一直被
学者们不断地定义阐释着。但是,原来对于生存权的理解,只是仅限于一些大而空的说理上,并没有具体鲜明地解释出生存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权,它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内容,正确理解它有何意义。
关键词:生存权 人权 生存
一、本书概述:
全书分为四编,共 21 章,约 29 万字。从生存权的历史渊源、特性、定义、涵盖的基本权利(包括社会保障权、教育权、环境权和劳动权),到立法和司法中的生存权问题,都结合各国的法制建设,联合国的保障人权活动,特别是二战后日本国的和平宪法和有关的立法、司法实践以及违宪审查等活动,进行了透彻的论述。
第一编为生存权总论。作者从生存权保障的性质和历史变迁引入话题,以各国立法为依据进行阐述,对生存权进行理论分析。并将生存权与平等原则进行比较分析,谈到行政国家的福利国家观点。作者提出,生存权的“具体性权利论”认为,日本宪法保障的就是“健康且文化性的最低限度生活”。此外还有“消极纲领性规定论”和“积极纲领性规定论(”又被称为“抽象性权利论”)。并且这两种学说有共通点:其一,是对超过“最低限度生活”以上的保障,应是属于立法机关裁量的政策性事项;其二,除了消极论之外,均把“最低限度生活”De 保障当作生存权的基础性部分,对此在宪法的规范上承认其法的意义。
第二编为生存权的法的性质与内容。作者通过对不同理论学说:“纲领性规定论”、“具体性权利论”的分析、批评与论证,以及对生存权的司法保障和违宪审查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了生存权的内容。
第三编为生存权性质侧面的基本权。这一编是作者写得最具体的一编。作者从教育社会权入手,对教育权的各个方面深入分析,提到了教育条件的配备和教育内容,以及教科书无偿论与教育内容的问题。紧接着,作者又提到了一个当代最为重要的环境权的问题,分析了环境权的意义以及其与利益衡量的问题。最后,作者分析了生存权视角中的劳动权。这一点在后文我再继续进行阐述。
第四遍为审判中的生存权论。光是理论的分析是不够的,于是,作者从审判的事例出发,对生存权各种学说的判例化进行分析,并且又回归到第一章所提到的关键条文-《-日本国宪法》第 14条,将三个著名日本判例(“牧野诉讼”、“崛木诉讼”、“宫诉讼”)与生存权和第 14 条相结合来分析,深入分析各个学说对生存权的影响与作用。
二、我的感想:
看过这本《生存权论》,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作者并没有以枯燥的说理的方式对生存权进行空洞地分析,而是结合了各国宪法的重点条款、经典的案例以及社会现状一同分析,让读者能够生动形象地去了解生存权到底为何物,它包含了哪些内容,又有哪些关于它的学说与争论。而这本书就是在无数关于生存权的世界范围的争论中产生的。作者在第一部分直言不讳地说出了,生存权问题的出现,正是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由于财富的大量积累和分配的不公平,出现了大量的失业者和孤苦无依的社会、经济弱者,因此要求对财产权加以限制。作者联系了 1929 年世界经济的大恐慌和罗斯福新政举证了美国的联邦急救法、社会保障法、全国产业复兴法、劳动关系法等等新政措施。对魏玛宪法限制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对新政,都加以赞许。而第三部分论述“生存权的基本权理论”时,是采取广义的生存权论。那不仅仅只是生命权、健康权,而且还包括了教育权、环境权、劳动权。
生存权作为一项最基本的人权,在我看来,与其相关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保障问题以及劳动者侵权问题。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换句话说,当我们踏出大学门槛之时,也就是我们面临就业问题之时。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踌躇满志,憧憬着自己的工作会如同自己梦想中的一样美好,其中甚至具体到工作的具体方向、收入水平以及福利保障等内容。但是当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踢到铁板之后,他们的标准便急剧下降。从原来渴望的月薪 5000 以上,到后来的 1500 包三金的悲哀,不能不看出求职的大学生们的无奈,甚至有种委曲求全的味道。唯一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进入公司后能够好好工作,好好表现,慢慢往上爬,爬到自己理想的位置,得到自己理想的薪酬。就业问题一旦解决,随之而来的就是住房问题了。现在很多年轻人结婚买房,都是由父母帮忙交付首期,甚至是全额,一味地啃老。当然,这些是父母有资本给他们啃的一部分人。还有一些人是家里完全没资本的,那他们怎么办呢?为了生存,他们形成了大致一下三种途径:第一,先在单位附近租便宜的房子,等到工作一段时间攒够了钱,再慢慢贷款买房;第二,先拿出自己的老本交个小户型的首期,然后慢慢赚钱供房子;第三,找个有钱的老婆,让她把房子问题解决了。不过,不论是
哪种方式,归根到底人总是活在巨大的压力与痛苦之中,就不用谈什么“健康而文化地生活”了。面对如此之大的压力,人如何健康得起来呢?如何有时间有经历去享受生活,去体会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由此,我们的生存权是否真正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呢?当人们为了住房问题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们的政府和国家为什么非要视而不见,而不是坦然而正确地直面它,解决它呢?在发达国家,他们的住房不仅宽敞,而且相当便宜。人们甚至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地搬家。他们的国家给了好的优惠政策,给了他们应有的生存权的福利,给了他们人权。作为一个拥有14 亿人口的大国,人是我们唯一的筹码,我们却没有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人权并没有得到真正地保障。不得不说,大部分人对于此是感到失望与无奈的。但是人还要生存,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工作而放弃生存,更不能因为没有地方住而放弃生存。所以,人们只能利用娱乐的方式嘲讽一下社会,嘲讽一下自己。既《蜗居》之后,网络上又火爆了一部《蜗婚》的小说,其中对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纰漏无疑。鲁迅先生有一双慧眼,他笔下的阿 Q 精神其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具备的。像如此这般的小说与电视剧,也就是我们的一种精神胜利法了。
人生在世,为的就是生存。先不提能不能很好的生存,就生存这一单纯的方面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健康。没有健康,人这辈子什么都是白干。因此,依我看,生存权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健康权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保障我们健康的就是医疗了。那我们的医疗制度又制定和实施得如何呢?不太好。每次打开电视,新闻联播总是会提到农村合作医疗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合作医疗问题。播报出来的消息总是有可喜的成果,农民们和少数民族同胞们都很满意,说医疗合作办得切实有效,不仅便捷专业,而且对他们的帮助很大。真的是这样吗?我的一个室友是来自农村的,她说她们那里的医疗合作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反而问题多多。她母亲去了三个地方测量血压,竟然测出来的结果大相径庭,让他们很是不知所措。抛开医疗合作的问题不说,在大城市的医院,每天排队的人潮与世博的盛况有得一拼。很多人以此为商机,向患者兜售排队号、专家门诊号等种种能够走后门或者提前看病的号码。这些违法的行为,正是由于看病难的问题引起的。人们一方面医疗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还被违法行为所蒙骗,这又怎么能让人们安心地生活呢?所以,很多人都说,没事别出大病,有病也最好不用去医院。关于生存权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说得清楚的。为了能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我相信,我们国家一定会作出最大努力来满足人民需求的,解决人们的问题的。
参考文献:
[1][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第 1 版,2001 年 9 月 1 日
[2]佚名:《生存权》百度百科,载于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862606.htm
[3]上官丕亮:《究竟什么是生存权》,载于网址:http://.cn/article/default.asp? id=35842
作者简介:郭倩,女,湖北武汉人,1990 年 1 月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刑法学。
第三篇:农村养老保险的生存权思想
全法网,您身边的法律专家Http://
农村养老保险的生存权思想
生存权是指作为社会个个体的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是基于人类生存本能而自然产生存权的思想认为:国家应当把保护社会弱者生存作为自己的义 务。德国法哲学家费希生的权利。求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生存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尔特认为:人能够活着,生存才有保障,这是国民应有的权利,不能生存时,他对国家有提出要求生活保障的生存权。在人的所有欲望中,生 存的欲望具有优先地位。社会财富的分配应确立一个使所有人都获得与其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基本份额的一般客观标准,社会成员根据这一标准,具有向国家提出比其 他具有超越生存欲望的人优先的、为维持自己生存而必须获得的物和劳动的要求的权利。
通过立法将生存权确定的是1919年德国的《魏玛宪法》,在 第161条和第163条中规定:“为了维持健康和劳动能力,保护母亲、防备老年、衰弱和生活的突变,国家在被保险者的协力下,设置包括各种领域的社会保险 制度”。至此,生存权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即生存权不仅仅是人活着的权利,而且是能够体面地生活的权利,是能够充分体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生活的权 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存权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许 多国家纷纷修改宪法,在其人权规范中增加生存权的内容。不仅如此,在《世界人权宣言》中,生存权也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规定。《世界人权之言》中规 定:“人人有权享受其本人及其家属所需的生活水平,举凡衣、食、住、医疗及必要的社会服务均包括其内,于失业、患病、残废、寡居、衰老或因不可抗力的事故 使生活能力丧失时,有权享受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五·四”宪法确认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 一项基本权利,现行《宪法》在第45条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我 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又占整个老年人的绝大多数,让所有农村老年人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领域之后,能够像城镇 退休人员那样,依靠养老保险金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这是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应该为农村居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全法网法律咨询
本文链接:
第四篇:道德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的名字,只要接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都会知道,我也如此,那可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道德论读后感。他同西方经济理论紧密相连,他的《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甚至比他的名字更有影响力。然而,最近两年我才知道他还著有《道德情操论》,他在首版《国富论》的首页上写到“——《道德情操论》作者 亚当·斯密”,从中可以体味到这本书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美国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然而,《道德情操论》被《国富论》的光芒遮住了,但是作者的墓碑上清清楚楚地刻着——《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在作者本人的心目中恐怕《道德情操论》的份量远比《国富论》重得多,因为他的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与完善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改,而恰恰在修改的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
前些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得到了一本《道德情操论》,其实,现在想买到它是很件容易的事情,只不过,没有买来读罢了。但是,我还是深深地感谢赠书之人。今天,我认真地从头读起,自然觉得在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圣殿,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纯洁和污秽、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那清晰而又模糊的界线。
在这本书里,他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发达,有的民族落后?他解释说: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是人还有另一种本性,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是独立于个人功利欲望的。他认为这种道德情操永远根植于人的心灵深处,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获得永恒的延续。《道德情操论》奠定了斯密思想的“底层”基础,他的经济学说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书中的主要精神——“全社会的财富如果不能被全社会的成员共享,这个社会就是不稳定的。”被引入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当我翻开此书,第一卷《行为的适当》的第一篇“适当感”中的关于同情的阐述,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
总理温家宝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和推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我也怀着好奇之心拜读了这本书。看了简介才知道原来这本书的作者亚当斯密竟然有着“经济学之父”的称谓,他的著作《国富论》远比这本书有名的多,那总理为什么更看重这本书呢?在现今社会,我们是不是应更看重我们自身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快速浏览了这本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经济上的发展却导致社会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黄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纪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国富论》(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和人类伦理道德理论《道德情操论》,就已经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因为,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向——那就是通过利益驱动,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充满动力;而通过社会善良的价值取向,约束个人的利己,形成道德行为准则,为社会成员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为不能没有法律的规范,但仅有法律的社会缺少色彩,因此我们还需要道德(斯密笔下将它分为正义和同情心)。我们有必要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斯密认为是正义,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己对别人所做的事情,并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可以接受的,即孔夫子所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读后感《道德论读后感》。它排除了许多我们所认为不正义的事情,如偷盗、杀人、占他人便宜、限制他人自由等等。显然,这种意义上的正义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游戏规则。斯密将正义和基于仁慈的道德进行了区分。斯密说:“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 “在追求名誉、财富和显赫地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尽其所能地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它只要求人们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但不要求人们去主动为他人的幸福尽力。
法律越来越健全的今天,当正义和法律逐渐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就发现,市场经济的规则基础就是一国的法治。但是,法律制度是冷冰冰的,为的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比如,经常看到许多年轻人可以心安理得地坐在地铁的座位上看着一位孕妇站着,因为没有法律规定一定要给孕妇让位子,即使有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标示!但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这样一来,同情心就会使得座位上的人让出自己的位子。正义允许从自己的角度看别人,同情则要求从别人的角度看别人。在斯密看来,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怠工可以获得个人利益,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因为怠工是不道德的。和法律相比,道德是主动的。它要求一个人在看到不义的行为时能挺身而出;它要求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哪怕是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的幸福的时候克制自己。因为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因为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运转得有序、和谐;也正因为有了道德,我们的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才能大幅度的降低。道德为社会中的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生存空间。道德的丧失正在使我们的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因为我们的政府,企业乃至个人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对付不道德者。如果每个人都具备道德,从而降低法律的使用频率,岂不是更好?
既然道德的要求高于人类利已之心,道德的实施只能通过个人的强制。法律不能成为强制道德的手段,因为它不能逾越正义所允许的范畴。当我们想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时,“内心那个人马上提醒我们:太看重自己而过分轻视别人,这样做会把自己变成同胞们蔑视和愤慨的对象。”然而,要达到个人内心的强制,对于追求私利的个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通过社会群体对违反道德的个人的指责乃至唾弃,也确实给我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使我们不得不加强道德意识的建设。
伦敦《金融时报》在采访温家宝关于政治体制发展的问题时,温总理的回答是:其实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我还是想从经济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喜欢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原因。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他也写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我一直认为,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好像怕民主、怕选举,其实不然。我今年在记者招待会上曾经讲过,只有人民信任你,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我们现在实行的是村级的直接选举,乡、县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但是我坚信,群众能管好一个村,就一定能够管好一个乡,一个县,也就能够管好一个省。但要按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方式,循序渐进。
不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都迫切要求我们无时不刻使用道德这个无形的手,净化我们的队伍,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我想这就是温总理三番五次的推荐我们看这本书的道理。
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我们的道德准则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信任我们,拥护我们,才能创建良好道德秩序的和谐社会。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还仅仅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道德修养的提高对我们整个国家和党的政权的稳固的重要性,仅仅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我们更应该通过更多对“人性”的了解,在我们的工作中认真对待人民的诉求与法治的建设,真正在工作中通过我们政府的引导,提高全民族的素养,让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观念得以提升。让我们的道德环境能够适应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第五篇:道德教育论读后感
《道德教育论》读后感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10计算机应用技术2班 10230416 罗紫君指导老师:吴红英
今天我阅读了一本《青年道德教育论》的书,看完后受益匪浅。书上说,人类永远对两件东西深感敬畏,一个是天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就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道德教育是青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我思考最多的是第九章的青年的人生观教育和第十章的青年的人生价值与道德理想教育。
记得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几乎每天都在对我们说:“你们要讲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这两个字,它陪伴了我整整20年,我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一个人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就相当于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存在的价值。道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之中。道德就在我们大家身上,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无论在社会上、在家里、在学校,都要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还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蕴含着道德的真谛。
为什么说道德非常重要?有一句名言可以告诉我们:“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但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还有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青年人。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
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例如,自我方面,我们要自强、自律、自爱;家庭方面,我们要孝敬长辈、健康生活、勤劳节俭;学校方面,我们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社会方面我们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我们要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虽然只是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含义却是无穷无尽的,从古至今,道德的含义不断增加和增多。许多人,为追求道德教育,努力专研,可当他们做到的时候,已经发现自己的头发早已花白,皱纹早已爬满了脸。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道德教育呢?
道德,神圣地矗立在那儿,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一种爱心,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侯,给予最真诚的帮助。例如汶川地震的时侯,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捐给了灾区。虽然钱很小,但是有一句话说“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道德,是一种社会美德,虽然现在垃圾还未分类,但是我们可以自觉地分类并放到规定的地方去。道德,是一种节约,我们不要让最后一滴水变成眼泪。道德,是诚实守信,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道德更是一种自律,要在人前人后,在有人管、没人管时一个样,心中要有个信念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过马路时,大家都闯红灯而我依然在耐
心等待;在上课老师不在时,别人在说话而我依然在埋头学习„„ 道德,是一朵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拥有它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
我想,如果做到了以上几方面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位真正合格的有道德的人了。
道德是我们拥抱在怀中的一道绚丽的彩虹,只要它一现身,便会带给我们雨过天晴的喜悦与欢欣。当我们和别人闹矛盾时,道德会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主动和对方言和;当我们自暴自弃时,道德会帮助我们找回自我;当我们悲观失望时,道德会使我们振作,从而走出那愁云密布的黑暗;当我们受到挫折、失败时,道德会促使我们奋勇前行,坚信“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当时代的使命降临时,道德又会使我们抱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勇敢地、毫不畏惧地承担起一切„„可以说,道德是我们生活的立足点,也是我们生命的支撑点。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要捍卫道德,宣传道德,实践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抱负、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做一个真正合格的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