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孔子的语言观(最终5篇)

时间:2019-05-12 08:2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悟孔子的语言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悟孔子的语言观》。

第一篇:感悟孔子的语言观

从《论语》中感悟孔子的语言魅力

通过读《论语》,我觉得孔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大师,而且也是名副其实的语言大师。《论语》的巨大影响,不仅在于其思想之精深,亦在于其语言之独特魅力。我觉得读夫子的文章不会有陈旧生厌之感,这就是《论语》的语言效果。《论语》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生命力之强不仅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亦在于其高超的语言表达力,许多成语和名句来自其中,广为传颂,长盛不衰。下面就先总结一下孔子的语言观,然后以几句《论语》中的话语为例,谈谈这些话们给我的启发和感受。

一、孔子的语言观,孔夫子主张“天人合一”,“仁”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东西。故他的思想也深刻地体现在他的语言观中。

(一)文章语言文字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文与质的和谐安排。

《论语-颜渊第十二》中,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质朴就行啦,要那些礼仪文采干什么?子贡说,“可惜呀,你这样来解释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文采就是质朴;那么虎豹的皮革就同猪狗的皮没什么区别了。”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即文与质的和谐。从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划分来说,也可以理解为是言语与实际行为是否具有一致性。另一位语言大师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把文和质对立起来,这种观点不仅是悲观消极的,更是偏颇的。孔子不否认巧言令色的小人之存在,但他执著和追求的是“信而美,美而信”的君子,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一个言语粗糙乃至粗鲁的人是不配做君子的;反过来,口蜜腹剑,笑里藏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好话说尽、坏事干绝者更是小人。文与质,对话语来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对话语者来说,是君子、正人、成人与小人、佞人、野

人之别 ;这就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内涵和内在尺度,它反映了人的涵养和气质,在此之上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种美是真正人存在的含义。所以孔子反复强调“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把“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辞达而已矣”(《卫灵公》)放在一起来考虑,足见孔子对语言的积极态度和严格要求,追求语言形式完美地表达思想内容的一种境界。文质一致,进而提升到做人的要求是:语言文明、高雅;行为正直、得体;具有道德境界、学识素养和艺术品位,懂得塑造美、鉴赏美、弘扬美、珍惜美而不可以暴殄天物;子贡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颜渊》)。

其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就是这个观点的最好体现。

(二)名与实统一。

《卫灵公第十五》中,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夷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对于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第十三》)的“正名”思想。说的就是要名副其实,而不能以名定实,文过饰非,所以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正名”反映孔子名实合一的语用学语言观。“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是天人合一、体用合一,这也与先哲们的语言观有莫大的关系。

(三)语言实践变化发展的过程,只有因时权变,才能把握住住说话的最佳时期。

《阳货第十七》中,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衍:言未及之而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谓之瞽。”

孔夫子说,“侍奉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还没到说话的时候说话,这叫急躁。该说话而不说,这叫隐瞒。不看脸色、情况而说话,这叫盲目。”所以

言语是要讲究一定的情境的。在正确的场合说正确的话,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是最为一个聪明人的标志。

二、读论语使我有了些许感悟

(一)初中生读论语,大学生亦读论语,众多学者也研究论语。一部《论语》,其读者群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学识深浅,因为《论语》的语言极具伸缩性,极富弹性美,其巨大的张力能将不同的人群粘合在一块,而每个人并没有被同化,没有丧失自己,因为他有着与自身相对应的理解。简约而韵味无穷的这个魅力,是其他著作和《论语》不可匹敌的地方。

(二)从《论语》中,我从他的语言观中看到了孔夫子对于世界、社会、人生的认识和看法,对我们现当代仍有挥之不去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是对生活、人生的洞见。比如说,“吾与点也”(《先进》)和“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表现了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和向往,这种先见之明在今天为整个世界而逐渐认识到。读这样的章句,真是一种心智的享受和升华,亦是一种对世界的责任与态度。

虽然孔子生前没有将自己的言行形成文字,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述而不作。但是崇敬他的弟子们,则将他与弟子言行编辑成《论语》一书,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欣赏孔子的睿言妙语,也在其中受益无穷!

姓名:徐贵珍

学号:2009031126

班级:09级汉语言文学(1)班

第二篇:读孔子语言观的感想

读《论语》语言观的感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虽然他不是语言学家,没有系统的语言理论。但一部《论语》就有许多处直接涉及到了人的语言问题,《论语》是以“仁”为核心的,《论语》中所谈的“言”(言语,说话)也是围绕“仁”这个轴心旋转的。孔子往往把“言”与仁-行-思想-道义等联系起来探讨问题。在孔子看来,言语是服从于仁的,有违于仁的言语是不好的。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说话巧妙,脸色好看,仁就少了。言语应当如实地反映事物,实事求是,实实在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花言巧语。否则,就不符合仁的要求。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当自己说下第一个谎言之后就应该准备好说第二个第三个,等,你会用无数个谎来圆你的第一个谎。记得看哪部电视剧时,有一位演员说过:“说实话伤别人,但是不说实话伤我自己,这就是我。”喜欢她的这种无所顾忌的坦率,这样的真性情,也许正因为我缺少所以多了那么一份向往之情。我只是繁杂的大千世界中不起眼的一名,常在想,自己说的话其实根本就无所谓,不会像金融海啸一样可以席卷全球,所以大可不必谨慎细微的处理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但是事实终会让我明白,说话是一门艺术,是我的一生都要致力于研究和学习的一门课程。正如这次实习时,实习学校的校长在请我们吃饭时聊到这个话题时说的一样,:“我每天睡觉前总会总结我这一天所做的事与所说的话是否正确,是否得体,有没有伤害到了哪个不应该伤害本也无心伤害的人,哪句话说错了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样说,我一直都在反省和改进自己,所以说说话是一门艺术。”这就是一名经理过沧桑,岁月的洗礼,人生的磨难之后的一位老者给我们的忠告,是用其一生的经验总结出的为人之道。这就是为什么说他们的学校是一个大染缸,但是作为大染缸中里领头者却能带领她们一直前行的秘诀,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什么样的人应该说什么样的话,怎样才能让其服你,这是智者的生存之道,我们需要学习。

在孔子看来,言语是表现思想的,既可以表现好的思想,也可以表现邪恶的思想。他评价《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论语·为政>。就是说,三百首诗虽然不能说都是精华的东西,但是其中没有杂念或者邪恶的货色。诗是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写的,语言是表现思想的。这需要一种怎样的文学功底与能力,需要怎样的境界,凡世中的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没有杂念,一直认为自己年轻时,可以说是小时自己真的可以不用想那么多,整天只为单纯的好还学习而生活,没有杂念,或许会少了那么几分色彩,或是惊心动魄,但是生活不就应该是由无数个平凡的日夜组成嘛?也许随着世事经历多了,我会看得更开,做到尽量没杂念。

他还要求人们要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努力做好该做的事,而说话要谨慎。依据孔子的观点,言语不是空洞的,是表现思想的,思想是言语的内容和意义。思想是有一定规范和原则的,不能随意表现,不能信口开河,无所顾忌。看就如孔子所说的不能无所顾忌,我希望自己可以无所顾忌,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只能和自己说,自己和自己说就不会出现注意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了,所以网络上才会有那么多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但是那真的是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吗?我还抱着置疑的心态对待。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就是说,先要把要说的话做到了,然后再依据做的把话说出来。关于言行关系的说法还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君子不要轻易说话,行为上要敏捷;不要说空话,要先做后说。“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讲的也是言行关系,要说真的很容易,但是要做那是需要毅力,坚持、执着有时还不能缺乏信仰的。我想拥有的太多,所以我总是会很快的答应别人的要求,妈妈每次打电话时都会嘱咐我好好的学习,好好的为快要到来的毕业考试准备,为了让自己以后有个好的工作,她比我还担心还着急,而每次我都会回答好的,我在好好的看在好好的准备着,扪心自问“我真的做到了吗?”是谁整天坐在电脑面前看着没营养的肥皂剧?是谁整天在睡觉,又是谁一有机会就到处出去玩耍,那个就是一直在说:“我会好好看书的”我。我讨厌这样的自己,多少

个夜晚我会后悔自己的不该,我会内疚自责,但是一觉睡醒,我就还是我了。

“言必信,行必果”同时体现了另一层语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言语要遵循诚信的原则,符合道德规范。说话一定要讲信用,行动一定要有结果,讲了的话要兑现。孔子说“信近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就是说,信任近乎道义,诺言就是可行的。自己承诺的事自己就要兑现自己的诺言,这是大丈夫的姿态,更应该是每个人的生活姿态,这样在生活中,我们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信任是需要长时间的作用建立起来的,但是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分崩离析,那是一种心力竭尽的痛,所以我们总是很小心,只是为了赢得别人的信任。

总之这次学习《论语》我的感受很多,明白的更多,虽然有太多的别人会怎么看,为了别人我要怎么说要怎么做,这就是生活,我们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那些爱我的人不再为我担心,为了自己的明天会更好。

第三篇:感悟孔子

学院:法学院班级101 姓名:董俊 学号:1002100110 指导老师:吴小强

感悟孔子

人生需要感悟,有感悟的人生才是睿智的人生。先哲的人生不能复制,但可以创新;先哲的智慧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生命,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和借鉴之中延续、发展。

199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宣布:“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4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一宣布可看作是一家之言。但同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究竟有哪些智慧呢?

孔子的智慧,可以说集中在《论语》里面。《论语》是记载孔子和弟子言论、行为的一部总集。它囊括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精髓。用于丹的话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但不同的人读它,却会获取不同的感悟。政治家读它,能够读出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治国安邦之道;哲学家读它,能够读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谐之观;教育家读它,能够读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伦理学家读它,能够读出见利思义、博施济众的道德情操;有修养的人能够读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文关怀,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读出“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心得体会。我悟性极差,没有能力读出《论语》的“庐山真面目”,但我也读出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鲜活的孔子:他超越时空,阅历丰富,一生见过许多人,君王、大臣、英雄、美女、农夫、商人、智者、愚者、狂者、隐者、君子、小人,什么人都见过,这些人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剔除了他不需要的,加固了他所追求的,丰富了他所没有的;他主张发家致富,但必须采取正当手段,鄙弃那种靠不正当竞争发家致富的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体察民生,兴办教育,收费非常低廉,只是十条肉干而已,自古至今,可说是我国民办教育的第一人;他继承文化,也创新文化,他的创新是在坚实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他严肃生活,也享受生活,他的享受是在生命意义和高雅情趣基础上的享受;他向往古典,但也浪漫,他的浪漫是在对生活大彻大悟基础上的幽默和超越;他胸怀宽广、目光睿智、性格慈爱、态度豁达,以他永远的智慧和包容关照历史、关照人类!

最令我感慨的是孔子对天和道的追求与感悟!

孔子对于天与道也有很深刻的感悟。我们是否对于真理以及真善美有一种渴望?孔子的这种强烈的感情,我们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应该是相同的。在孔子来说,对于真理的追求,就是对于天与道的追求。我们可以从孔子对于天与道的理解和感悟中得到一些启示,因为孔子早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这有助于我们对于宇宙天地自然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在这里,我们今天主要从论语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来讨论孔子的天道与人道思想。同时也从其他的一些记载来讨论孔子对于天与道的感悟。在孔子以前,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就对于天道和人道作了深入的探讨,也就具备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和观点。比如我们的经典《易经》 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哲学著作。孔子的思想也就是在以前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了天有刚健和运动不息动的本质。人类从这种刚健的宇宙天地的运转中得到启示,也同样要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天和道的意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们可以透过孔子的对于天和道的论述,来认识天和道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

有一次,孔子跟他的弟子子贡说:“莫我知也夫!”意思是说,没有人能够了解我啊!子贡不明白,分明老师您有这么多的学生,比如子路啊、颜回啊,子贡自己啊,等等,都可以说是了解老师的。所以感到疑惑,就问曰:“何为其莫知子也?”(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老师您呢?)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通过不懈的学习而达到最高的道德,知道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在这里,孔子认为:他的思想和上天是相通和一致的,只有上天才能真正了解他,才能明白他的事业和学说。孔子在春秋时期推行仁政的思想,并不为当时的执政者所采纳,也不为当时的一些人所理解。

很明显,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如果犯罪就是违反了天的意志。一个叫做王孙贾的卫国的大臣问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王孙贾。孔子认为获罪于天,怎么祈祷也没有用的。有些人认为自己犯了罪,别人不知道,警察也抓不住,以为是没有什么事了。其实是错误的。他犯了罪,并不是仅仅违反了法律,而是违反了天的法则。这人的罪是上天给的,并不是人们所强加的。所以这个无罪论到那里

都逃不了。孔子认为只要是违反了天理,祈祷都是没有用的。我们民间俗话也经常讲犯罪是违反了天条,也就是这个意思,有一定的道理和来源。

在孔子心目中的天,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他。甚至认为天还在监督着他的行为。论语上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孔子去见南子,南子是卫灵公的漂亮的老婆,名声很不好的。子路对老师去见这个坏女人很不高兴,孔子就发誓说:“我要是不对的话,天来厌弃我吧,天来厌弃我吧!”孔子觉得他的作为是没有违反天理。同样孔子也把天当作是自己倾诉甚至是抱怨的对象。有一次孔子生病了,病得很厉害。他的弟子以为老师要告别人世了,为了来安慰老师,子路表现出来他感性和可爱的一面,要门人弟子装作是孔子的家臣,准备来组织孔子的丧事。而孔子的病慢慢好起来了,也清醒了,就对子路说:“很长时间了啊,由是在行诈啊。没有家臣而装作有家臣。我要欺骗谁呢?难道要欺骗天吗?!而且我与其死在家臣的手里(指让家臣来治理丧事),不如宁愿死在你们这些学生的手里。而且就算我不能得到大葬,我会死在道路上吗?”(《子罕》)孔子是真诚的,不愿意来欺骗别人,更不愿意来欺骗天。说明天在他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到了晚年,孔子最钟爱的弟子颜渊死了,孔子感到十分的悲痛,哭的很伤心,说:“咦!天丧予!天丧予!”(《子路》)难道是老天要丧失我吗?难道是老天要丧失我吗?孔子认为在这种时候只有上天才能了解他的悲痛了。所以向天来倾诉,本来是想要把颜渊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的,可惜死的太早了。论语里面也有很多的地方孔子表达了对于颜渊早逝的可惜。

我们知道,孔子的道就是指仁道。分开来讲,有天道、人道,先王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大同之道等等。这些道,孔子都是以仁来表达的。天道是仁,人道也要求是仁义的。个人和社会要求是仁义的,这就是孔子所要在人类社会中实现的道。孔子的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子贡认为,老师的文章,是可以学得到的也是可以领悟得到的,而老师所说的性和天道,是很难学得到和领悟得到的啊。这个道存在于孔子的心中,却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上面我们也说过,是要用心去体会和感悟的。孔子的学生跟随他在一起,也是不能够完全了解。所以的弟子以为孔子对于他们有所隐瞒。孔子就解释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

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意思是“你们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是没有隐瞒的啊!我的没有什么行为不与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啊。”孔子认为他把所知道的道(知识)都教给学生了,没有像其他的师傅一样还要留一手,怕徒弟学成以后抢了自己的饭碗。孔子是大公无私的,把自己的学说和道全部多教给学生了。

对于这个要推行的仁道,孔子看得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这句话也是很著名的。我想同学们也会曾经听说过这句话。不知道你们是怎样理解的。这里也表达的孔子对于道的追求是那么的强烈。只要早上领悟到了真理,就是晚上就是死去了也感到值得满足了。足以说明孔子对于道的信仰是坚定的。这也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气魄。对于道的追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对于真理的追求。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仁道,也就是现在经常说的以认为本的思想。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立志于道的人,是不会因为求生而去害(不顾)仁义道德的,只有用杀身来成全和实践仁道的。“杀身成仁”这个成语就是来源于此。中国历史上成千上万的民族英雄就是实践了孔子的这种思想。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天与道是不懈的追寻和实践的。那么,孔子对于天和道究竟有什么样的感悟和体会呢?论语中提到的地方也很少,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来一些孔子思想的内涵来。当然并不是因为孔子不肯说出来,就像我们上面所强调的,天与道即现在所说的真理,即真、善、美。大家知道,这些真善美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判断的,别人怎么说都不算数的。是不是?更是要通过我们自己用心去体会和感悟的。

再说说,孔子的为官之道。

确切地说,孔子一生只做过一次官。即,鲁定公九年至十三年,先后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期间还担任过相当于临时宰相的职务。此时孔子已经五十多岁了。之前,于鲁昭公十年至十一年(孔子二十至二十一岁),担任过 “乘田吏”和“委吏”之类的小官,据史料记载干得还很不错。但那只属于处理具体事务的小吏,根本算不上是官。离开鲁国之后,孔子曾经在卫国和陈国出仕,但只是拿着俸禄以备咨询的“顾问”而已,别说政绩,连具体的官名都没有留下。此外,在齐国和楚国,孔子都受到了国君的尊重并几乎受到重用,但是由于各国贵族和当权者(齐相晏婴、楚令尹子西)的反对,最终都是抱憾而归。

虽然在鲁国执政期间“鲁国几兴”,但孔子的治国理念是要复兴周道,尊崇周礼,应该说这种守旧的观念在当时是行不通的。被司马迁和孔门弟子们大肆渲染的“夹谷之会”,也不过是为日趋没落的鲁国在外交上争回点面子罢了。但是探究孔子的为官之道,我们可以想见他伟大的人格。这种高贵的人格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显得那么稀有、那么珍贵、那么耐人寻味。

孔子为官不求官。了解孔子行踪的人说:观孔子一生,其周游列国而往来奔走,目的不就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吗?不然,政治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热衷功名利禄完全是两回事。作为政治家的孔子,有心济世而志向远大,一直在寻求一个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为官,始终恪守着一条道义上的底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当“僭离于正道”的鲁国君臣沉溺酒色、不理朝政之时,正直的孔子弃高官厚禄如蔽履,毅然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孔子曾声言“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表明自己决不为不义之人所用的态度。孔子一心要改变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他把为官作为自己拯救社会、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遇,而不是升官发财的途经。这样的官,这样的境界,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孔子为官不媚上。大凡步入仕途的人,无不四处奔波,求神拜佛,削尖脑袋往上爬,养成了官场上奴颜媚骨的习性。孔子不求官,自然就无需媚上。翻遍史料,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孔子为达到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对上级领导投其所好、溜须拍马的媚态(这与孔子倡导的“礼”无关)。

孔子为官做实事。按说五十多岁了,好不容易混个司空、司寇之类的大官,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与国君和大夫们好好交往、多多应酬,舒舒服服过自己的日子岂不美哉。其实,只要听“三桓”的话,维护这些当权者的利益,孔子的晚年生活完全可以是另一个样子。至少不用曹宋遇险,陈蔡绝粮,“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究竟如何处理政务,史料上没有详细记载,想来应该做了些利国利民的好事吧。不然,怎么会引起强邻齐国的担忧呢(齐大夫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然从有限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官做得的确实在:为了维护鲁君的利益,堕三都以抑制三桓的势力;诛杀乱政者少正卯;夹谷之会,更是文武兼施,尽挫

齐国的锐气,也算是为日趋没落的鲁国注入了一股活力。就是在客居卫、陈以及晚年居鲁以备顾问期间,也是针砭时弊,直言相谏,导人向善,决不尸位素餐。

孔子为官不敛财。按说孔子在鲁国作过“俸粟六万”的大官(年薪六万斗小米,相当于省部级以上的待遇),在卫、陈等国虽无实职,但也是国君、贵人们的座上客,顾问费总不会太少吧。然孔子的确是家无余财!鲁哀公十二年,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死了,其丧礼“有棺而无椁”,已足见其生活的窘迫。鲁哀公十四年,最钟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十分悲伤(子哭之恸),然终不能为生活贫困的颜路(颜回父)提供点经济帮助。那么孔子历年的俸禄都到哪去了呢?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

近些年由于各种原因似乎我们和孔子疏远了,但孔子的思想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我们每个人可能对孔子的话一句都说不出来,但我们的所作所为却很容易和孔子的论述对上号。“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毛泽东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孔子说的。两个人谈的都是做人要谦虚。朋友来我们高兴,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他表达的不就是我们这种心情吗?

人类一步一步从远古走来,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到今天的高度文明,是我们的前人在与自然适应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不断调整的结果。两千年前的孔子用他的智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孔子在对社会的认识上所达到的程度是今天我们很多人都无法超越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在复杂的生活面前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在思想上、精神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认真的研究一下孔子,这些问题可能就很容易解决。

我们已不再把孔子当作偶像和神灵来膜拜,但我们也不要把孔子看得那样简单。当我们大谈亚里士多德,或是心中不停的叨念“阿弥托佛”之类的时候,别忘了我们的自家有孔子。

孔子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英雄,有孔子的民族是伟大的,有孔子的人格是高尚的。

第四篇:观《孔子》后感

观《孔子》有感

在被商业化覆盖的今天,看《孔子》如同“心灵的鸡汤”百味俱全。圣人的哲理既高深又朴素,深入浅出,如高山仰止,高不可及。在这个和谐社会的文化时尚自是越趋古雅的时代,不但没有鸿沟,还是人生的航标。它涵盖中华母体文化的博大精深。

还是要感谢敢于制作《孔子》的胡玫导演,和优秀的演员们,《孔子》这样的历史片拍出了激荡豪迈、剑拔弩张的大张力。

【 一】

一开场便是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掩杀,孔子居高仗剑岿然而立,强敌季恒子露出-阴-冷凶煞的真面,万箭冲天,高台上奋力击鼓的孔子指挥重兵倾泻沸油巨鼎,春秋霸道化为一片火海……紧接视听震撼而来的,是心灵的震颤:幻梦昭然的子见老子,生死契阔的颠沛流离,颜回号召圣贤生死相随,跳入冰窟拯救孔子“文明之光”,皓首苍颜的衰老终回……从人心灵深处揪出最热切的感触。

有看点的当然是周润发。发哥演的很是入戏。银幕上的孔子,与卫国谈判时的咄咄逼人、被驱出鲁国的失落、弟子遇难时的哀伤、回鲁国后的激动,都极具说服力,让观众轻易地就进入春秋时代。知天命之年的发哥大气传神地演活了那个中华历史上的千古圣人。

看电影不是看热闹,需要去思考。片中孔子经过卫国,受到卫灵公夫人南子的赏识,暂时在该国开馆授学。两人相见之时,南子虽有情挑孔子的意思,但遭到后者婉拒。片中的南子更像是孔子的红颜知己,感叹孔子怀才不遇的痛苦,并认为外人不了解孔子的内心世界。周迅饰演的南子一角戏份并不多,但层次丰富,从顽皮、放荡、威严到折服,均极具说服力。

【二】

片中孔子的弟子颜回是任泉演的,可谓演技上佳。

电影中,颜回的死让我感触颇深。颜回死得“窝囊”。夫子与弟子行于浮冰上,冰裂,回与负简之车堕入水中。回为救简,数次往来于冰冷的水中。夫子与众弟子高声呼喊亦如未闻。终溺亡于水中。

颜回是夫子的得意门生,是最能领会夫子精神的人。所以,他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拯救记载着夫子精神的书简,他的眼中,这些书简就是万世后的夫子。这里的颜回,不再是那个跟随在夫子身边的学生,而是后世乃至现代无数个追随夫子精神的勇士。他们用生命捍卫了夫子的“仁”,用全部的力量让夫子的财富流传了数千年。很幸运,正因为有着许多个“颜回”,直至今日,这个已经无限趋近于“礼崩乐坏”的年代,我们能宛如跪拜在夫子跟前,聆听着先贤的教诲。谢谢“颜回”们。

【三】

在外漂泊十四年的夫子,带着那多年的沧桑和感叹,带着那讲经论道的倦意和素风,回到了那片养育自己的故土。

人们早已守候在相隔百里之外的城门口,恭迎着在外漂泊许久的亲人们归来。顺着那崎岖的道路,夫子的身影一点点的靠近,映入彼此眼帘的是一些非常熟悉而似陌生的脸孔,那挂满岁痕的脸颊上,抹不去的是那一份思念和牵挂,就在目光相聚的那一刹那,人们激动的眼泪,像泉水一样奔涌下来,像是在无声的呼喊着:夫子,您终于回来了……片尾天后王菲“幽兰

操”沟通人间与天空之美的绝世咏叹,令全片浑然而成一卷悲壮豪迈直入肺腑的史诗篇章。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然而正像有关历史的评论一样,历代以来对孔子可谓崇拜者有之,褒誉者有之,诋毁者有之,嘲讽批判者有之……如今的学界对孔子的解读也是莫衷一是。但是影片把孔子的一些思想精华放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中去表现,对我们了解历史人物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四】

看《孔子》最感动我的地方,就是他终其一生对自己的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机会,还是要宣扬自己所信奉的精神、理想和信仰。说到底,理直气壮地宣扬一种精神并不难,难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拥有这样一种精神,并准备用它指导自己的行动。

夫子的儒雅,夫子的气度,夫子的仁爱,夫子的宽容,夫子的悲悯,夫子的情怀……我仿佛看见孔子安坐在马车上,在蒹瑕苍苍,白路为霜。荒芜的古道上悠然而行,弟子围着他,倾听他滔滔不绝如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迸发出的精辟警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仁者不优,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启迪学子们的心智,点燃每个人心中的那一盏明灯…… 忘记大制作吧。忘记八卦的剧情吧。忘记俊男美女吧。夫子的教诲是万古流芳的。

第五篇:观《孔子》有感

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电影《孔子》。给我留下的感觉是:不华丽,却很真挚。于是,就在刚才,我又重新细细观赏了一遍,而这一次,真正让我重新正视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对我国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与取代的贡献。

电影开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毕生所追求的儒家经典思想:礼乐仁和。孔子生于公园前551年,故事开始的时代背景是公园前501年孔子约五十岁之时,孔子时任鲁国中都宰。在当时的鲁国,鲁定公执政,但是,政权却掌控在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贵族的手中。

当时,大司徒季平子刚死去,用活人陪葬。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思弓。面对鲁国的法理制度,面对季氏家臣轻蔑挑衅面对“三桓”的压力,用智慧舌战群臣,用“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及“天地间人为贵”的思想,表达了对残忍陋俗的反对,同时也建议鲁定公变古改制,推陈出新。最终在孔子的努力下,国相大司徒放弃了让漆思弓陪葬。

其实,在电影《孔子》中,蕴含了太多知识,看电影的时候,不停的问自己“三桓”是什么,大司徒是什么,大司寇又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一个什么状况。也因为能够写这篇观后感,查阅了大量有关孔子的知识,比如,在电影中孔子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对鲁定公所说的“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和“选贤能,修信用,贼不作,谋不用”等等表达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欢孔子说给群臣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很自豪,我把这句话作为我待人处事的信条。孔子告诉子路“见义不为不勇也”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仁爱。在之后孔子收漆思弓为弟子,别有深意的让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壶代杯饮酒时,说了句“贪杯”,后来在翻阅资料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这也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性和为人师表。接下来的故事是孔子辅佐鲁公治国有方,他的执政能力使的齐国感到威胁,并用计使齐鲁两国国君在交界处会盟,实则想借此操纵鲁国。孔子在向大司徒借兵不成的情况下,运用卓越的政治手段,致使齐国退兵并且归还曾经侵占鲁国的失地汶上。

从这段故事中,我深深的记住了孔子说的一句话,“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我也深深的记住了他的弟子在鲁国会盟胜利后,说的一句话,“兵以正合以奇胜”,终于明白,为什么后人会称孔子为政治家,也让我更加钦佩这位圣人的博学多才与儒学的博大精深。以前总听人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时候真的是辩无可辨,百口莫辩,因为这句话出自于孔子之口。很多人用“孔夫子都说”来堵众女性悠悠之口。没想到在电影《孔子》里竟然能让我感受到孔子对女性的认可与赞颂,也击破了很多人这多年来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电影中孔子的妻子在照顾孔子生活起居上的无微不至,让我看到了五千年文化底蕴下中国女子贤良淑德的形象,在给孔子调配写字用不怕水的黑漆时,也深深看出了女性聪慧过人的另一种智慧。

在之后孔子传道到达卫国,与卫灵公的君夫人南子相见。在此,我不得不说下我很喜欢周迅,她诠释的君夫人虽然有艺术色彩,但是一样从侧面体现了孔子对女性的认同与尊重。君夫人的智慧,大气,让我映像深刻。在之后与孔子见面时两人的对话中,孔子说,“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南子说“世人也许很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父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如果你真的懂得这其中的真谛,也许你也会像他们一样泪眼朦胧。

《孔子》让我从某一角度了解到了,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不但能够面对疾苦的环境,而且能在这种疾苦的环境里,依旧坚持信仰,终年如一日。在孔子受到多方的不解与压制的情况下,最终决定离开故国,周游列国,传授儒学,在世人的不解下,依旧克己律己,传授知识,让人为之叹服。同样的,《孔子》也让我了解到当成为圣人的时候,也许已经是最孤独的人,在遇到南子,面对压力不得辅佐,然视为知己,惺惺相惜的情怀,都是我为之感动。《孔子》让我看一个鲜活的孔子的形象。他有远大的抱负,面对“三桓”,他决议除之,为国为民;面对齐国给予鲁国的压力,他告诉鲁公,“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面对弟子的背叛,他痛心疾首;面对弟子的追随,他衷心相告,“前面没有平坦的道路,没有富贵的人生,只有大野茫茫”;面对宋国大司马桓魁的不礼遇,他依旧气定神闲,讲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忠孝为本,可以使人道和谐”;面对故国的危难,它摒弃前嫌,让弟子帮助鲁国解救危难;面对前嫌的道歉,他毅然接受。

《孔子》让我真正走近了孔子,也让我认识了他无数的弟子,并敬佩有加。子路,路见不平,救下漆思弓,在帮助卫国抗战时,谨记孔子教诲,直至身亡,都是冠正身直;颜回,面对困苦,告诉师兄弟孔子的教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孔子毕生心血将赴于冰寒之时,依然在冰冷的海水里抢救着老师的心血之作,直至身死;冉求,在孔子的许可下,回到故国,解决战事困难,胜利后不忘恳请恩准老师回国。还有子贡,漆思弓,子羔……

也许,对于这部《孔子》,我并不是在谈感想,而是在陈述它的故事,因为,孔子的修为,不是我能够评论与评价的,入学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我的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面对孔子这位圣人,我从新认识,拿出了十二万分的敬仰与敬佩。也将用孔子的精神激励着自己,面对生活的疾苦与挑战,迎难而上,面对知识的殿堂,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骄不躁,不急不殆,在为人处事上时刻都用入学的思想多方位的了解与总结,取长补短。

也许这份观后感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却是我将自己对五千年文化积淀所述出的最大感慨与敬仰,同时在博大精深的入学里,更学会了谦虚谨慎,踏实做人。

下载感悟孔子的语言观(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悟孔子的语言观(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孔子有感

    观孔子有感(精选多篇) 看、读中华史诗《孔子》有感 今天一个机会有幸观看了本部影片,在这之前对该影片只能称之为听说,并没对其了解。在较为宏大的场面背后,可见导演的功底。起......

    观《孔子》有感

    观《孔子》有感 也许是教育的原因,我们都是从语文课本的那一段段“子曰”里,从历史课本的诸子百家的发展历程中了解孔子,他渐渐就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圣人。我们学习他的思想......

    观孔子有感(模版)

    观孔子有感《孔子》将在一月二十二号全国公映。今天有幸得以提前看到这部影片,实属巧合。其实在这部影片开拍之时,宣传的如火如荼。早已在心中有所期待,但又害怕失望。这也是最......

    观孔子有感

    1002511110交通运输朱胜兰观《孔子》有感 电影由孔子51岁时仕官于鲁国开始,把孔子在鲁国的坎坷仕途、周游列国时种种的不幸遭遇,以及他晚年返乡祖国,直至与世长辞的动人故事娓......

    孔子感悟5篇

    孔子感悟——学习之道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很多无用,无效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

    观《孔子》有感5篇

    观《孔子》有感 大学语文课上,助教组织观看了电影《孔子》,虽然当晚没有看完,但被剧情撩的不要不要的我还是和舍友回去看完了整部电影。鉴于本人对孔圣人的了解着实不深,我还是......

    观电影《孔子》有感

    观《孔子》有感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孔子》观影笔记

    《孔子》观影笔记读了《朝花夕拾》才觉得鲁迅也有平凡人一样天真的童年和懵懂的少年时期;看了《孔子》才知道圣人有免不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艰难苦痛,不再只是教科书上讲的那样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