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特教四十年》读书感悟表
《走好每一步——我的特教四十年》读书感悟心得
翻开赵锡安老师《走好每一步--我的特教四十年》一书,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特殊教育学科专辑、江苏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一连串光彩的头衔和骄人的成就让人敬佩不已,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记录着赵老师从青年时代到现在从教四十年来各个阶段精彩瞬间,一篇篇文章凝聚着赵老师大半辈子教育生活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这样一本自传体式的纪实书稿,值得我们每个特教人去阅读、去学习、去实践,他的奋斗历程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一、既来之则安之
赵老师和我们许多老师一样并不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他学的是普通教育,毕业后因工作需要进入了特殊教育行业。即使是我们这些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在真正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之前对这群特殊的孩子也了解的很少。教育对象的特殊,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多的体现在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评价上,也许我们花费了十倍的努力也看不到用在普通孩子身上一倍的精力所能取得的成绩。没有走进特殊教育,也许大家在心理上是抵触的,我想赵老师也是如此。但赵老师走进这片土地后,就以十分的热情投入工作中去,安心扎根特教,这一做就做了四十年的特教人。
二、干一行爱一行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这个行业才能够投入很多感情和激情,你如果不爱这一行就没有干这一行的动力,既然爱这一行就必须得学。所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学一行,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扎根基层。从赵老师的行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这份热爱不是说不来的不是喊出来的,甚至整本书他都没有写过多么热爱这份职业,但这份爱体现在他的课堂上,体现对教学方法的钻研中,也体现在他和孩子们的交往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就像空中楼阁,可能终有一天会轰然倒塌。那么我们需要向赵老师学习的也是要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关爱孩子们的成长,关心孩子个性特点,根据孩子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
三、重积累常总结 赵老师的成长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和反思,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人成长,迈入自己的理想天地。这离不开坚持不懈地对教育教研资料的长期积累,离不开持之以恒地对个人工作经验的长期总结,他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一方面积累有助于丰富个人知识。其实,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各种知识。第二积累也有助于学习他人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可帮助我们找到最优的教育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第三、积累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素质。积累是个天长日久的工作,积累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天天积累,月月积累,年年积累,形成习惯,素质自然会得以提高。第四、积累有助于促进写作。勤于积累,掌握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动笔写作之前已充分了解了别人的研究成果,就可以避免重蹈覆辙,避免“盲人骑瞎马”。平日积累的看似一鳞半爪、只言片语,但只要持之以恒,完全可以写出长篇巨著。赵老师的书没有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全部是个人鲜活的教育经历和教育经验。试想,如果没有平时用心去积累,他就很难写出如此丰富的教育著作。因此,我们要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必须从坚持不懈地读书和积累开始,这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成长方法。
最后,借用赵老师在本书自序中最后一句话激励自己:目标不怕远,就怕没有。只要我们锁定目标,一步步规划,即使再远再大的目标也终有一天可以达到。
一息尚存不落征程,莫问前程但求无悔!
20180122
第二篇:特教感悟
走进特教 感受特教 师范毕业后的我从事小学教育,初来特教从事教学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教学方式,心中总是没底。领导的关怀,同事的热情帮助,打消了我的疑虑,也慢慢地适应了这里的工作。
记得做小教时,班上有一名学生诊断为智障,已经十一岁了,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数不到100。我当时心中很难过,就想如果早点干预、培养他,也许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可当时我们峰峰还没这样一所特教学校,面对孩子们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好奇又渴望的眼神,我明白了特教教师责任之重。峰峰特教的成立给了这些孩子们上学的一片天地。
在特教学校里,到处都充满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这里的孩子曾经有过不幸的童年和过去,但他们却拥有比普通孩子更执着的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一个手势,一声不太清晰的问候,甚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无不牵动你的心,提醒你对他们的关注,对残疾事业的关爱。教室内,师生互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交流着。人虽少,但气氛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和谐。老师是在上课吗?那分明是师生共同协奏一曲动人的爱之曲吧?
在这里,老师就是孩子们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主心骨。孩子走到那里,老师就跟到那里。教室里、操场上、宿舍、食堂……孩子与特教的老师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来自农村的年仅6岁的智障儿童刘炎,带着孤独、陌生的神情走进特教,让人感受到他的童年是那么的黯然,那种只有在成人眼里才能出现的忧郁、无助的神情,却定格在这本应天真、烂漫的笑脸上,就连走路都走不稳,这怎不让人震撼呢?短短的几个月,在特教领导和老师的亲切关怀和照顾下,这个小男孩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融入了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那种久违了的欢声和笑语常伴左右。因为在这里,他得到了一种特殊的爱,一种超越母性的爱。
记得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路经男生的宿舍,生活老师似乎有什么事。走进宿舍一看,才发现一个小男孩坐在床上,下身用小棉被包住,嘴里不停地说着什么。经介绍才知道小男孩拉了被子上了,生活老师为他清理干净,还还帮助他穿上裤子。孩子们有了病,又是买药又是端水亲自一口一口喂药给他们。在特教还有很多让你感动的事,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特教学校这个大家庭里,那只是沧海一粟,是爱心家园的一朵小小浪花而已。
在这里有老师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在这里一点一滴感染着、激励着我,我爱这里的孩子们,爱这里的老师们,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在这个大家庭里,我想这些孩子们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会生活的更美好。让家长放心,学生开心。
苗
第三篇:背包十年读书心得感悟
打开《背包十年》,16张彩照里其中有两张看来很普通的照片,但下头的文字却深深打动了我,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背包十年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背包十年读书心得1
本来以为《背包十年》仅仅是一本游记汇总,在阅读的过程中才慢慢注意到“我的职业是旅行”这个副标题,也渐渐意识到重点是在“职业”二字。
职业不一样于工作,职业是一个远比工作严肃得多也庄重得多的词。职业,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整个青壮年不断去做的事,时间是宝贵的,一个人的青壮年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而工作,除了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不代表任何事情。
整本书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所以,我们要相信,自我在某个领域是块黄金。这是我们战胜生活磨难的底牌。”出自《生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2003年6月小鹏在安徒生的故乡——丹麦奥登赛的游记。
我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有或者都曾有过自我的梦想职业。这件我们能将其视之为职业的事,可能是我们的兴趣或者爱好,可是必须承认,任何事一旦需要日复一日地去做都会变得面目可憎。可是职业,我们日复一日地去做它而不会厌烦。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胜任它。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在行或不在行,发现它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坚守它,不管遇到多少险阻。
有多难?但凡说到“流浪”这个话题,所有人都会说出一大堆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难处,各自的不得已,这本在情理之中,旁人无权评价。只可是这一大堆的现实问题实在都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只能在于自我,真正能把自我关起来的仅有我们自我。
小鹏的《背包十年》不一样于其他的旅游文学的地方同时也是最让我耳目一新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唠唠叨叨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的心理纠结。小鹏跃向他的海阔天空时是卸除了剩余的不必要的负担的,这并不代表他没有顾虑,也许,在他踏上行程的最初时刻,他只是应对了自我的内心,听从了海阔天空的召唤。
从小鹏背包十年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他发现了自我的职业,他努力去坚持这份职业。正如他自我所说的“如果旅行是一份职业,我能做得很好。”这十年里,他必须落寞过,沮丧过,怀疑过,他必须遇到过千千万万的困难,幸好他坚持了下来。他在黑暗中专注地守住心中梦想的小火苗不让它熄灭,他坚信这颗小火苗总有一天会成为燎原大火。我们能够想象这个过程有多艰难,没准儿他克服过的艰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同时,这些跨度十年的小文章,也反映了他在职业旅行者的行业里摸索的过程,反映了他为了做好这份职业所付出的努力。毫无疑问小鹏是做过几份工作的,目的是赚旅费。之后他摸到了门道,他开辟了自我的路,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职业旅行者。
在全书接近尾声的《如何成为职业旅行者》一文中小鹏说“所谓最幸福的工作就是不用朝九晚五,既没有领导也没有员工,每一天只做自我喜欢的事情,并能从中获益。”我并不是很认同这个说法,不能否定有些人就是享受有规律有约束的生活,或许他们自律性差,仅有是在管束下才能最大地发挥自我的本事。我认为,所谓最幸福的工作就是能够把自我实现和创造社会财富结合起来。不仅仅有本事把工作做好,还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最高的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俯拾皆是,他们有一份体面地工作,生活富足,上戏院下馆子买名牌,他们苦大仇深,不断抱怨自我的工作没有意义,这是为什么?我想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创造了可观的社会财富,帮忙他们实现了财富的增值,可是就是无法让他们觉得他们所做的事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
《背包十年》不是一本鼓励年轻人一股脑儿出去流浪的书,而是告诉年轻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都能从事自我所爱所擅长的行业——我们的职业。同时这种可能性仅有在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前提下才能成为现实性。我们的职业,爱它,坚持它。为它努力,为了实现它奋斗。
正如小鹏所说的:“我们未必都要成为职业旅行者,但只要还有梦想,肯为此坚持为此努力,就必须会在自我的天空中看到彩虹。”
是的,我们未必都喜欢旅行,我们未必都要成为职业旅行者,可是我们应当选定属于自我的职业,找对属于自我的平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背包十年读书心得2
无意中在机场的书店,看到这样的一本书,——背包十年,我的职业是旅行~
这本书一开始吸引我的我觉得是羡慕小鹏活着的姿态,在这样一个膨胀物欲横流的社会,他放下沉重的包袱,背起行囊,用足迹丈量生命的意义,让精神在路上探索、洗礼,这些都是我望尘莫及的~
看着这本书,我也在想,“哪一天,趁着年轻,我也背起行囊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去旅行一次。。。”多少风花雪月的守望,无数雪山草原的期盼,随着年轻的生命慢慢老去,眷守一份午后闲阳品茶般惬意悠长的回忆。在脑海里想过,而后总会找很多借口来欺骗自我,有时间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钱有时间的时候可能都老了~或者说我不够勇敢~~
笔者小鹏这样洒脱的人,选择一个人去旅行,放下白领的工作,放下父母的牵挂、去实现自我的梦想。我以为他不害怕孤独,甚至我以为他不会感到孤独。可是他说,一个人旅行时的那份心灵宁静、却无比空旷,孤独时会强烈的想起她时,拍下天空的照片,想着头顶的天空练成思念。。倍感孤独,我才明白他那时无法抗拒的那份孤独与寂寞。
或许一个人孤独时候强烈的想起某人时,那个人才是占据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吧~o(∩_∩)o哈哈
他说:仅有在旅行中才能感到自我是自我。
他见过手持莲花的女孩,邂逅过在铁轨边玩足球的少年,观察过爱思考的撒哈拉男人、专注的爱尔兰女孩,去过爱丽丝梦游的仙境,造访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有过无数完美的瞬间,但也品尝过酸甜苦辣。
露宿街头、遭遇小偷、在海关被扒光衣服、做义工……十年来,他打过不一样的工,睡过不一样的床,遇见不一样的人,开心、孤独、骄傲、沮丧交织在一齐。他不经意地说着它们,仿佛与自我无关,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可是能带给人惊奇,他从他崇拜的三毛、格瓦拉、堂·吉诃德身上汲取着力量,一向“在路上”,并在无形中用这种精神影响了更多的人。
看着一个个故事,身未动,心已远。如果即要文雅又要全面地对本书阅读后的感受进行一番总结的话就是:身未动,心已远,但此刻身还是不动,只是YY而已。
他说“以前当过白领,每一天出入城市里最好的写字楼,代步要搭的士,上班要穿黑色的西装,白色的衬衣。明白领带的多种打法,还有西装扣子几个要开着几个要扣上。生活精致到每分每秒,而每分每秒都是无聊。”这也是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写照。
“于是他选择流浪,拿起背包,按照自我的方式思考。这时发现衣食住行只是最低层次的需要,牛仔裤能够一个月不洗,粗茶淡饭只要能吃饱也不会嫌弃。”有人说,小鹏的“背包”生活受追捧的原因就在于许多和他有一样心境的人却不敢去付诸行动。而我就是那类人而已~~~
其实更多让我无法想象的是,口袋空空、肚子空空的旅行,因为我觉得要是我去旅行,肯定是带足够的钱,甚至还要预备一些,能够说我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也能够说我我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独自旅行的人!
背包十年读书心得3
拿到书,封面很是素净。背景是一副沙漠风景,一个背着大背包的人独自行走,身后留下一串脚印,正前方的阳光照射下来,构成一道强烈的逆光。那个孤独的背影,应对烈日的炙烤,毫不犹豫地迈步前行。孤独旅行者,都是坚毅的,他们把心灵留洒在经过的每一条走过的小路上,把思绪铺洒在每一片迷人的风景中,把精神浇洒在每一个悸动的心灵里。独自去流浪,体会那种天地之大的广袤,忍受那种孤独寂寞的煎熬,欣赏那种路边风景的感动。你看过的风景,你遇见的路人,你经历的事件,都会变成人生的点滴回忆。那些让你悲痛难过的记忆会在旅途中慢慢消解,宽容;那些让你温暖如春的细节会在生命中慢慢升华。你不明白下一刻会遇到什么人,会发生什么事,但那颗悸动的心,总是对下一刻的未知充满期待。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一丝的关怀足以感动一生。旅行,不是为了去往一个地方,而是为了欣赏去往那个地方的路上风景。旅行,不仅仅为了欣赏那迷人的风景,更是为了邂逅一两个友好的微笑,遇见一两个难以忘怀的'人。
随手翻开书本,虽然趣味的事情不多,但作者并未如流水帐那般记述旅行的枯燥,而是挑出那些动人之处,写成短文,每篇短文其实都是一个故事,你不必从第一页翻看到最终一页,完全能够随手翻开任何一页阅读,因为每篇短文都是独立的。我很喜欢这样的写作方式,原本游记阅读起来就应当是简便的。在午后的闲暇,在睡前的空闲,在厕所的无聊中,随手翻开,跟随作者去见闻旅途的天马行空,去感受身边的滴滴温暖。
很想把旅行当作生命的延续,可多少人整日奔波于生活的琐碎,始终放不下这个,放不下那个。作者在去往日内瓦的列车上遇见的那个老人说:“人只能活一次,有太多的地方你没去过,太多的风景你没见过。必须要多走走看看,才不算白活!”人生苦短,经历才是最大的财富!我一向相信,多尝试,多努力,多经历!
背包十年读书心得4
无意中在机场的书店,看到这样的一本书,——背包十年,我的职业是旅行。
这本书一开始吸引我的我觉得是羡慕小鹏活着的姿态,在这样一个膨胀物欲横流的社会,他放下沉重的包袱,背起行囊,用足迹丈量生命的意义,让精神在路上探索、洗礼,这些都是我望尘莫及的~
看着这本书,我也在想,"哪一天,趁着年轻,我也背起行囊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去旅行一次。"多少风花雪月的守望,无数雪山草原的期盼,随着年轻的生命慢慢老去,眷守一份午后闲阳品茶般惬意悠长的回忆。在脑海里想过,而后总会找很多借口来欺骗自我,有时间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钱有时间的时候可能都老了或者说我不够勇敢。
笔者小鹏这样洒脱的人,选择一个人去旅行,放下白领的工作,放下父母的牵挂、去实现自我的梦想。我以为他不害怕孤独,甚至我以为他不会感到孤独。可是他说,一个人旅行时的那份心灵宁静、却无比空旷,孤独时会强烈的想起她时,拍下天空的照片,想着头顶的天空练成思念。倍感孤独,我才明白他那时无法抗拒的那份孤独与寂寞。
或许一个人孤独时候强烈的想起某人时,那个人才是占据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吧。
他说:仅有在旅行中才能感到自我是自我。
他见过手持莲花的女孩,邂逅过在铁轨边玩足球的少年,观察过爱思考的撒哈拉男人、专注的爱尔兰女孩,去过爱丽丝梦游的仙境,造访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有过无数完美的瞬间,但也品尝过酸甜苦辣。
露宿街头、遭遇小偷、在海关被扒光衣服、做义工……十年来,他打过不一样的工,睡过不一样的床,遇见不一样的人,开心、孤独、骄傲、沮丧交织在一齐。他不经意地说着它们,仿佛与自我无关,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可是能带给人惊奇,他从他崇拜的三毛、格瓦拉、堂·吉诃德身上汲取着力量,一向“在路上”,并在无形中用这种精神影响了更多的人。
看着一个个故事,身未动,心已远。如果即要文雅又要全面地对本书阅读后的感受进行一番总结的话就是:身未动,心已远,但此刻身还是不动。
他说“以前当过白领,每一天出入城市里最好的写字楼,代步要搭的士,上班要穿黑色的西装,白色的衬衣。明白领带的多种打法,还有西装扣子几个要开着几个要扣上。生活精致到每分每秒,而每分每秒都是无聊。”这也是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写照。
“于是他选择流浪,拿起背包,按照自我的方式思考。这时发现衣食住行只是最低层次的需要,牛仔裤能够一个月不洗,粗茶淡饭只要能吃饱也不会嫌弃。”有人说,小鹏的“背包”生活受追捧的原因就在于许多和他有一样心境的人却不敢去付诸行动。而我就是那类人而已。
其实更多让我无法想象的是,口袋空空、肚子空空的旅行,因为我觉得要是我去旅行,肯定是带足够的钱,甚至还要预备一些,能够说我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也能够说我我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独自旅行的人!
记得有句广告词是这样写的: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境。
背包十年读书心得5
用背包做归宿,踏遍世界,历时十年。由菜鸟变专家,没有别人,仅有他——张小鹏,又一个去流浪的人。当上背包客,并将其成为职业。或许你会觉得这是多么不实际,但我却认为,那是多么神圣的职业。
书中讲述作者去了许许多多国家。在这个艰险的旅程中,身为菜鸟背包客的作者以往山穷水尽,遭尽白眼,但他从未放弃过,即便是换了七、八份工作也不能令他信息,反倒使他越发期望继续出走。他坚毅的决心,简单而坚定,一次次的是我动容,其实想要出走,并不是那么困难,别多在乎吃喝住行,有时候一种想要素面朝天浪迹天涯的决定就可击倒任何的一切。
作者在路上,乞讨的生活令我真正认识到那些异国的街头艺术和旅程上的乞讨者,其实这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不一样的人生历程令自我的眼界更开阔,阅历更丰富,体会更深刻,意义更深远。
当作者来到布鲁日——比利时的一座老城。作者的文字里淡淡的描绘出一幅老城的风光,能够想象出那是一座多么闲适舒服的老城,可是它“老”的不是时光,而是老城里的老人。老人的开朗活泼,老人闲趣的娱乐使成熟的城市添了许多可爱,城市随着一代代人逐渐老去,却又随着一代代老人越发可爱。我喜欢作者的描述,但更喜欢他笔下的布鲁日,让我看到了比利时不一样的老成,感受到一座老城里的老人,老人身上的豁达、可爱。除了羡慕还能是什么?
回到亚洲。夜里作者悄悄抵达越南。我以前看过许多有关越南的游记或旅游攻略。我在就明白那是一个旅行者不可错过的地方。书中作者是从越南的夜色开始说起的,这又令我大开眼界。以往认识越南是因为法国作家杜拉斯的《情人》。那时,越南化身成为热情浪漫但又有些羞涩的少女。不由得使人想到那些穿着奥黛骑着自行车在集市穿越的少女,抑或是刚从那些轻雾淡霭中归来戴着斗笠的农人,清新怡人。但作者字里行间的越南却惊艳四射,夜里的灯火阑珊,繁华闹市令胡志明市化身成“小夜上海”一般,更放射出她迷人妖娆的一面。恍惚间,犹如从后台步入舞台中心,看这一切变得更真切更实在一般。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你不相对座城市失望,必须要在黑夜中抵达”。
作者的旅程还继续着,我也随着作者的脚步徒如一个梦寐以求的境界。我享受这个过程并一向爱着。等他朝一天,待我完成学业,我也下定我坚毅的决心,收拾起行囊,趁着青春灿烂,年华依然,去远方流浪。以不一样的历程感受不一样的人生,寻味它的意义,使自我更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背包十年读书心得
第四篇:特教工作感悟
特教学习感悟
刚刚踏进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门才一年多,面对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深觉自己急需提升。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听课培训活动,领略了几位老师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风格,他们专业的引领犹如为我打开一扇窗,使我在一次次的感动中潸然泪下;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这次学习,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又深深体会到:这些名师们无一不把无私的奉献倾注于特教事业,倾注于对残疾孩子们的尊重、理解和热爱,铺写了教师深沉的“大写”之爱。
一、吸纳新的理论,完善教育理念
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当一流的学生。”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
我们需要思考3个问题:
1、说说你读过的特殊教育的书籍?
2、你经常翻阅哪些特殊教育刊物?
3、你上特殊教育网站吗?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深深蕴藏着他的用心良苦,他在提醒广大的特教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不断吸纳新的教育理论,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
二、做一个有专业素养的特教教师
2011年6月16日,在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去海淀培智有幸得到了于文校长培训。她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北京市海淀区培智学校的成长历程,而且为我们解读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理念,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然而,更能深深打动我的却是于文校长的执着、热情;是她对特教工作的无限热爱;是她在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的快乐和幸福。让我真正领悟了如何才能做一个幸福的特教教师的真谛,那就是——做一个有专业素养的特教教师。
归纳起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当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医学的终点就是我们工作的起点”这是怎样一份沉重而又神圣的事业,面对那一个个身心有着多种缺陷的残疾孩子,面对那一个个几近绝望,却又在盼望着一线生机的家长,我们又怎能不对这份工作充满信心和力量。于文校长和她的同事们、同行们用自己的执着努力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特教工作的伟大和不可或缺。我想,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怀有一份责任、一份自豪,才会在看似枯燥的无数次重复中感受到工作的幸福,也只有内心孕育着“爱”的特教人,才可能自发地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才能自然、真诚地带给学生细腻的关怀。
为了给残疾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和服务,于文校长还带领她的老师们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用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风范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不仅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各方面的待遇而且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地位。
于文校长的报告让我深刻认识到,对一个教师来说,受益于我们专业成长的人不仅有我们的学生,还有我们自己。马克思说,“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其它人发展的条件,每一个人的发展其本身都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自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使命,更是我们幸福指数提升的一个重要条件。
这里有同样灿烂的微笑,这里有同样温暖的阳光。该如何营造我们的幸福人生,如何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是每一个特教人要用一生的努力去探索的主题。
三、文化滋养 学习成长
优良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品牌的灵魂和独特的标志。海培通过清新的文字、浓浓的“墨香”,阐述了她们通过环境感化、制度规范、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等逐步形成了音乐书法治疗为校本文化的积淀与氛围。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特色的灵魂,具有潜移默化、渗透心灵的力量,容易为孩子们所感知和接受,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孩子们由于身体的缺陷,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通过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满足他们精神、情感等方面发展,让他们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里,滋生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和战胜困难、促进自身发展的动力。
四、发掘创新潜力 因材施教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针对学生各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对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方案,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掘。尤其是智力残疾学生,由于病因及发生的时间各异,所以各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就拿兴奋型和抑制型特点的学生来说,兴奋型智力残疾学生的特点是容易激动和兴奋,动作无节制。抑制型智力残疾学生是兴奋过程障碍突出,抑制过程压倒了兴奋过程,精神萎靡、消极被动,对于前者我们必须因势利导,让兴奋型智力残疾学生在动中学习教师通过多提问、多指名回答的方法,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可让他们做找朋友、猜字游戏、到黑板上做填空练习。教到动词如“坐、立、行、走”时,让他们表演一番。对于后者,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用音乐、游戏来调节抑制型智力残疾学生的疲劳。教师与这两种类型的智力残疾学生进行双边活动时,对兴奋型智力残疾学生是抑制其冲动性,减少多余的动作,使其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而对于抑制型智力残疾学生则是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对于智力残疾学生,教师的课堂提问更要简短明了。每当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加以肯定、鼓励。布置学生的作业各不相同、内容有深、浅、多、少之分,为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教师不要轻易给他们划一个“X”号,批个低分.而是把他们找来,让他们自己找出差错.教师要耐心辅导,当他们有所理解后,可以擦去重做,使他们每项作业都能得到满意的成绩.在考试内容和方法上也是因人而来异,把考试视为学生检阅自己成绩的一个机会.对于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考试内容少而浅,语文试卷上的项目,采取读一项做一项的办法,甚至于有些题目作些适当的提示.经过学习,程度高的智力残疾生能查字典,会自学字词、会写简单的记叙文、应用文、会讲故事,还能独立写日记,程度差的也能完成一般作业。总之,使所有的智力残疾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学习了知识、巩固了知识现而学有所得。
因材施教能让精神不振的智力残疾生振作起来,能让过度兴奋型的智力残疾生归于平静,能让茫然无头绪的智力残疾生给以启迪;能让没信心的智力残疾生唤起自信。能在老师的提示下明白发生的错误;能在老师的言为心声作用下,智力残疾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处于主体地位,感受和谐的氛围发现新的惊喜,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五、一个也不能少。
“你若不想做,你会找到一个借口;你若想做,你会找到一种方法。”朴实的话语,参会的每位人员都全神贯注地听着;重重的“责任”,在座的每一位教师认真的思着。他的一言一行,让我为之震憾,不仅让我品尝到了精神的美餐,也让我的教育思想更有了新的转变。
此时,我想起一则小故事:暴风雨之后,很多小鱼被困在浅水滩里,回不了大海。这时,一个孩子不停地捡起小鱼扔到大海里,有人忍不住问:“这里有千万条小鱼,你是救不过来的。”孩子说“我知道。”“那为什么还去做,有谁在乎呢。”孩子捡起一条小鱼说:“这一条在乎。”又捡起一条说:“这一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个救鱼者不正是特教老师的缩影吗?我相信这个救鱼的孩子在特教事业的道路上还会有千千万万个„„
六、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大差异儿童,允许前进的速度不一样,大统一的教学方法,对特殊孩子是不太妥当的,应当对特殊孩子实施IEP计划(个别教育计划),允许每个学生按各自的学习风格、速度、兴趣进行学习,建立对每个儿童全科学了解,尊重每个儿童,提供有操作性的个别化的教育服务。我们要做到教育从“一个都不能少”发展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无论是单一残疾,还是多重残疾的儿童均会表现出多重障碍。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言之有理,操之有物,行之有效”的综合康复体系。
培训虽已结束,但我的学习和思考并不会停止。感谢名师们的悉心指导,是他们照亮了特教事业的前程,点燃了我心灵的灯塔。我想,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具备积极的心态,付之扎实的学习,积淀深刻的反思,就能达到“职业认同感、事业成就感、人生幸福感”的境界。最后祝残疾孩子有一片蔚蓝的天空,祝特教事业蒸蒸日上。
第五篇:特教工作感悟
“培智”学习感悟
刚刚踏进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门,看见“培智学校”四个闪闪发亮的金色大字,心里诚惶诚恐,期待着„„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身材微胖,的小男孩,背着书包站在操场中间发呆„„
分配完毕,进入到各班听课,恰好是一年级。
做到凳子上,抬头看见了胖男孩,我朝他笑了笑,他认真地将小手放进嘴巴里,目不转睛的盯着我„„紧接着听了《大和小》,看到了孩子们的差异,屈指可数的孩子,有的能支支吾吾说几句话,喊道:“老师好!”而有的沉默不语。课后,我走到男孩面前,他一溜„„跑了。
随后听了校长的介绍,对特教略有了解。这次学习,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做一名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我深深体会到:他们把无私的奉献倾注于特教事业,倾注于对残疾孩子们的尊重、理解和热爱,铺写了教师深沉、伟大的爱。
我想,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怀有一份责任、一份自豪,才能体会到教学工作的幸福,也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自然、真诚地带给学生细腻的关怀。
特教的孩子们、老师们,使我在感动中潸然泪下;感悟中豁然开朗。“有教无类”,教育应该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这里有同样灿烂的微笑,这里有同样温暖的阳光。希望社会更多的关注到特教儿童,帮助他们营造属于他们的幸福人生。
最后祝特教孩子有一片蔚蓝的天空,特教事业蒸蒸日上。
盘龙小学
何慧娥
2013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