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学习总结
历史学习总结
2011年下半年,我们参加了河北省2011年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全员远程培训,通过此次的远程培训,我获益颇丰,了解到平时历史教学教法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以后历史教学教法努力的方向。现总结如下:
一、培训内容:
本次远程培训我选择的历史学科,选修的课程有:历史教学内容分析与教法的选择 ;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历史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原则。分别有汤敏老师、张威、朱培老师教授,指导。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办法、要求、原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收获
(一)研读课程内容, 明确目标。
学习了课程一明确了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性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学习课程二明白了进行教材整合的目的和做法。学习课程三明确了板书设计的类型和坚持的原则。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首先要正确把握课程的精神,形成清晰明确的意识理念,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导教学工作, 有效地运用新理念于课堂教学中。
(二)钻研教法,整合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本本主义,严守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这两种现象都没有摆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所以不可丢之一边;但又只是一种重要资源,所以不可视为圣经。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教材的合理整合与优化,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的、适于学生发展的知识体系,刻不容缓。被动地围着教材转,唯教材而教学,这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精神,而且也赶不上会考改革的步伐。因此,整合教材势在必行。
(三)传授方法,提高能力.教师不但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复习的方法:如让学生作对比分析并探究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的方法、审题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等。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学习中加以运用,成为“会学习的人”。
(四)关注时事,联系生活
历史的社会功能在于能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上,引领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国。
总之,我们会把这次培训的精神吃透,带到我们的课堂。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积极落实新教学策略,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历史课生动起来,努力实现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
第二篇:历史石家庄学习总结
高三历史石家庄学习总结
秦世军
年级安排到石家庄学习收获很大,听取了石家庄二中刘丽华、北京梁秀美做的报告,对我们历史二轮复习具有很大的启发。下面就学习内容和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理性把握: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
1、两位老师都对今年高考全国卷、考试大纲与说明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考决胜奥秘。
试题难度呈现大幅度地调整
各模块知识考察不均衡
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考察
加大历史思维能力考察的力度
2、从知识内容看,高考命题和“一标多本”的新教材多年磨合,已很少出现过于偏、怪的内容。“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对策:(1)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两个版本重在交集,要注意同一件事中不同表述,整合出更清晰更易于学生掌握的语句(2)新史观、新视角下多角度的知识整合3、不再简单呈现所谓的热点问题。关注社会热点而非学术热点。
对策:阅读量大,时间紧张;强调新课程理念:“新材料、心情景、新设问”; 学术性(专业化)突出:高校教学的基本内容、历史学的发展趋势、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其中;创新性、开放性、探究性突出;
第二部分、科学谋划:以高考要求精准备考。
一、寻找教与学的差距
1、对比考纲明确教学目标要求
史实——对基础知识储备和基本历史概念的落实。
史通——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做到纵横贯通。
史论——对历史知识的说明和评价,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史感——对某一历史知识或历史现象的感悟(认识),并能从感悟中得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理性分析教学不足
教师的能力水平决定学生的高考水平
高考“遵循教材”——“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脱教材”,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视野的高度、宽度在哪里,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边界就在哪里;备考复习的程度在哪里,高考的成绩就在哪里。
二、教学并重的精准备考策略
1.强化对学术前沿学术前沿问题和学术研究新成果的关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水平是关键。教师应该多读书,扩展自己眼界。一类是经典的史籍。一类是新的史书。一类是教学期刊:《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一类是专业期刊:《世界历史》、《历史研究》、《中国史动态》等。
2.强化主干知识的解读、拓展与整合。
①重视核心历史概念、专业术语;讲清边缘历史概念、专业术语。确定范围: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内容、教学的实际需要强化巩固 教学突破:
②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和规律
③构建通史体系,强化阶段特征
3、创新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提高历史素养和能力
①什么是历史素养?
历史知识的准备性与连贯性——即比较系统地掌握知识并能有效准确地加以调动。对历史史实的敏锐性——即发现和捕捉问题敏捷并具有批判性思维: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解释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把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去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不盲目相信历史结论,甚至可以质疑某些历史结论。
②突破知识结构的僵化陈旧,教学思维的单薄浅显,创设新课新意、进一步揭示史实和知识点的内涵,开拓教学的高度深度跨度
4、打造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高效复习
每个单元分专题特征、知识结构、时空定位、课标解读、高考考点,考点突破、综合拓展和典题分析几部分分别讲解.要求: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不留死角;将基础知识落实砸牢,使之步步到位。
三、高考二轮复习
(一)时间:第二阶段复习(4月到5月中旬)
(二)原则:夯实性、补缺性、拔高性、标靶性、(三)目标:
1、围绕主干知识组织新主题,帮助学生形成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形成清晰的中外关联的认识。
2、预习反馈中学生的困惑点;高考考点点拨——为高效目标上课
3、史观史法,形成系统的认知角度。
4、用迁移训练强化总结学生答题方法。
(四)内容:
1、针对学生一轮复习中表现出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2、根据近几年高考题及新考纲,明确考点。
3、中外结合,拓展思维,进行主题式讲解。
4、注重史学要素的培养,讲解史观和史学方法。
5、练习精选精练精评,整理错题,多提炼方法,规范答题能力。
6、二轮复习应进一步强调“习”的特征
学生熟悉高考命题特点,教师揭示命题意图; 学生训练解题思维,教师展现思维过程; 学生模拟高考答案,教师总结基本方法。◆二轮的要求:
①学生需要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与兴趣——复习内容必须重组
②二轮复习不等于热点梳理——复习内容必须全面与深化
③二轮复习应强调“习惯”的养成—— 掌握高效复习、精准做答的习惯。第四、最后冲刺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四月底)
1、继续关注“双基”的落实。
2、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联系和复习。
3、回归课本,“返璞归真”,查漏补缺。
4、讲求强化训练的实效性,实战演练。
5、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
四、考前一周特别注意:
考频适量,恢复信心,调整情绪,平常心态,思维保温。
1.编制简单提纲,对教材主干简单梳理,构建知识框架结构,重点关注主流、特征、中外大事。
2.精选近年高考题,再次熟悉各种题型,有效训练,也可适当改编降低难度,提升学生信心。
3.老师讲解答题要求、技能,学生反复强化。
4.并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在教学中,其实情感很重要,即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给学生鼓劲,让他们一直去主动地学习。
水平再差的学生,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会有改变;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我们肯用心钻研就会有奇迹!
我们可以不知道每年高考的具体试题是什么,但一定要清楚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和如何应对高考!
第三篇:学生历史学习总结
历史学习总结
历史是门好学的课程。学习历史使人明智,让人有一个充实的大脑。我们应该把历史当做一种娱乐自我放松的过程。让自己完全进入到历史事件中去,全身心的投入。相信你你学好这门学科。
学好历史,应该先把书看熟。这里看熟不是刻意地记住每个知识点在那一课,第几课时或者说在书的那一页。而是要求每个知识点记清、记全面。包括一件事中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或者意义。比如说“文化大革命”事件。起因是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中国将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复辟。这全是他的主观臆断。时间是1966至1976年,经过是全国陷入了一片混乱,江青和林彪反革命集团企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二月逆流,四五运动,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果是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评价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学习历史还要关注会议的内容。比如改革的内容,历史意义。如十届三中全会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组织三点。十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做历史练习时应独立完成,过后再加深印象,把重复率高的试题记下来,下次遇到这个题就轻而一举地做上了。遇到不会的题要
在思考后问别人,或者查资料,不要一味的抄答案,这样会养成懒于动脑的习惯。
复习历史知识还要有重点。对一些重要的事情要识记什么是重要的事,那就是出现率较高,有特大意义的事,当然只要有历史意义,就必须记忆。不要没有目的去看书,要抓住止重点。当然非重点部分也要看熟了。
学习知识要有连贯性。将原来的历史知识和现在联系起来。比如学习了党的十三大会议内容,我们就会联想到十二大,十四大,十五大,一大,二大,八大的内容。这样就能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了就不会感到历史知识繁多了,相反,你会觉得学习历史是一件容易而又愉快的事。
这就是我学习历史的一点体会。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历史,努力学习历史吧!
八四班
叶有旺
2011年5月10日
第四篇:历史研究性学习总结
历史研究性学习总结
研究主题
探究大河文明与世界文明发展的关系,追寻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与衰亡,为何只有中国屹立不倒,这恐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小组就以此为课题,展开讨论与研究,相信一定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
小组成员
组长:韩伟阳
组员:吴胜杰
小组课题
大河文明兴衰之谜
研究成果展示
研究论文,PPT演示文稿
历史论文
——论大河文明的兴衰
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文明古发源地有五个。《世界文明史》(美国威廉·麦克高希)称“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25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600年)、古印度(公元前2500年)、古代中国(公元前2070年)、古希腊(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认同最多的说法。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由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在此就不多解释。
一、埃及文明的发生
自然环境和居民埃及位于东北非洲。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西接利比亚。从地理上看,埃及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同外界交往甚难,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
二、印度文明的发生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
三、古巴比伦文明的诞生
中国文明传承不息
1.地理因素:东面是大海,西面是沙漠、戈壁,来自外界的侵略和干扰较小,在当时交通技术不发达的时候,空间相对封闭。2.人口因素: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所建立起的独特的、顽强的生育文化(“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祖宗祭祀”、“养儿防老”、“无子富不久、有子穷不长”、“传香火”、“百善孝为先”等)。致使中国的人口始终处于世界领先
3.精神因素:中国自古以来拥有着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精神力量。4.文化因素:中国人崇尚统一,和谐,所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上
并没有出现太长时间的分裂局面。
总结:中国为什么会文化始终接续没有断裂,这恐怕是史学界还会继续讨论下去的问题,本小组仅在这里给大家一份比较合理的答案。
——韩伟阳
第五篇:历史网络培训学习总结(精选)
历史网络培训学习总结
本次网络培训虽说时间短,但感触颇多,总结如下:
一、必须搞好本学科教学
教学的整体目标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历史知识的类型转变为思维训练的类型;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重视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不是把历史学习当成对历史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注重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历史解释,并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重视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
二、必须提高自己的修养
本来一直感觉自己是一名历史老师,很放松自己。可是在我听完讲座之后,让我深有感触。我们的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教育的智慧,教学的艺术,我们要改变的是过去的老师的形象,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得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讲的更好,更加的吸引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好。“什么是教育?教育首先就是爱。爱他的学生,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对学生的爱就是要帮助他(帮助学生克服成长的障碍,帮助他就要成全他,成全他拥有美好的生活,获得走向幸福的能力)”教授的一个个独特的观点真的是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过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似乎也变得麻木,没有动力,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拥有幸福的能力,那学生就会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动自觉的一面;“一个素质好的老师,讲课再差也差不到哪去。一个素质差的老师,讲课再好也好不到哪去”我对这句话是非常的同意的。只有课堂上的生动语言和有深度的提问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提高了自己的修养,才能讲出生动的一课。听到了教授的报告,才知道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也立志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三、必须转变理念、勇于创新。
新课标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体现了教学的阶段性和过渡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点。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有功能。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手段,培养创新型学生。
四、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面对信息化的社会,教育必须做出一种选择,做出相应的变革,教育要由原来的“受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一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从而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最适宜的知识。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也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技能和技巧,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规律、教方法。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加以运用,成为“会学习的人”,这才是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历史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治史的相关理论: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历史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史学理念,研究成果的形成等;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从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历史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成果的形成等过程,培养学生读史治史的能力。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注重的是过程,历史结论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结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历史的社会功能在于能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必须根据具体教学,提高适应能力。
1、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新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工夫,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2、设法增大学习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比如:抗日战争这节课可以给学生看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片,讲新航路开辟时用幻灯片展示动画路线图,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可以截取《百年中国》有关片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印象。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课外书籍、上网、联系课本知识,以便理解,进而在学生之间组织和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搜集更多史实依据作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使学生得出论从史出的结论和认识,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作为学校的一线老师,我要贯彻这次培训的内容,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学生一起共同提高,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