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之感想[定稿]
语文教学的灵魂——语言学用
又一次聆听了余老师精彩的评课以及讲座,余老师的评课以及一系列活动延续了他的一贯作风,语文课是学习语言的课堂,语文应该是语言学用的阵地。
此次课堂更加坚定了我的语文教学信念,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课,语文课就应该研究与语文有关的事情。课程标准也提到,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言学用的课堂呢?对于我这个初登讲台的老师来说,这真的是一大难题。我只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去慢慢摸索体会。
将近两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略有感受。首先语文课上应该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品析语言。老师讲的再怎么精彩,如果不是学生自己体会到的,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便是无效课堂。其次,美读。美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感受力的很好办法。但是美读要讲究自然,不应该矫情做作。矫情做作的读,听起来真的是一种折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深深感受到老师自身的朗读素养,会切身影响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朗读要从低年级抓起。再次,语文老师不能闭门造车,应该打开窗户听百家的呼声,学习百
家之长,长自己的教学技能。
第二篇: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有感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有感
文学院 102班 武永梅 10111207 通过学习余映潮老师的讲课视频以及阅读他的一些作品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管是在阅读设计,提问设计,各方面都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想主要想说说让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首先,在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上,他总能巧妙的运用板块设计法,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比如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来说。他没有像常规的教学设计一样按部就班的先读,然后一句句分析诗歌。而是将课堂内容分为四个乐章。把诗歌按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从心开始”三步进行分析,层层深入,这样做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理解并吸收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紧扣诗歌主题的比较阅读也使教学变得新颖有深度。而最后一环节的实践写作更是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让学生的在这一诗歌中学到的哲理内化和升华。真正做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学,而这一过程又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进行的。这样巧妙而全面的教学真的非常让人佩服。但我也相信这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这一定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专研,丰富的积累和实践经验以及精心设计的基础之上。其次,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他总能以几个主问题巧妙地贯通整个课堂。而且这些主问题的质量之高让我非常佩服,这也是我很困难做到的。比如他讲的《七颗钻石》中的主问题设计,在文本研读中通过让学生思考“话题一:不写第一段不行吗?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四个问题来一步步深入课文。这四个主问题每个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得不主动地深入课文,开动思维,并自己找到答案,而且在解决问题中自动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涵。而不是像传统教学的成串的“连问”或者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那样,而是提出主要的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让学生自觉而主动的深入文本,开动思维。这种高质量的主问题的设置是教学成功的很关键因素,但我想这种问题要想做到高质量必须做到深入的多角度的研究文本,只有教师思维发散才能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嘛!所以我们必须要善于专研,善于动脑。余老师这样成功的教学设计让我佩服,当然我也受到很多启发,但我承认能运用到实践中技能却也只能是鹦鹉学舌。因为我相信这份成功绝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在自己没有真正的实践体会以前我并不知道这有多难。但我也相信这不是余老师的先天所条件决定的,而在于他后天的学习。是深入的专研和理解文本,丰富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余老师50岁以后才走向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讲台的。可想他成功课堂的背后有多少付出和心血。所以我想我们现在必须积累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深入全面的专研文本,精心的做好教学设计。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远。
第三篇:听余映潮老师讲课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摘记一:板块式教学思路 –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摘记一:板块式教学思路昨晚洗完澡,叮咚在看哪吒,我无事可干。顺手把上次去杭州时买的《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打开翻翻。看了几页,便忙高喊前我找到一本好书啦!呵呵,其实好书多着呢,只是我没去细读罢了。书里收录了余老师上课的课堂实录,每一篇课堂实录后都有他的说课,看了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一篇为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说课材料。他谈的是余老师上《七颗钻石》这篇文章的设计思路。主要采用了在情境方面的教学思路的创新。
我们一般的课,教学模式基本上表现为“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收束教学”这样一个流程。由于在“课堂讨论”中提问过多或讲析过多,这里往往形成一个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的“不歇气”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要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生动起来,艺术起来。而余老师则采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使整个教学思路简洁、漂亮。
在教学实践中,板块式教学思路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
1、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将整堂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教学的内容板块。
3、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创意的水平。
4、由于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这就在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迈开了扎实的一步。
5、教学过程中因为“板块”的清晰存在而容易协调教学节奏,能较为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都能得到鲜明的表现。
总之,板块式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思路是一种创新与挑战。
第四篇:何小菊《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有感》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读书心得
涪陵区武陵山乡九年制学校:何小菊
拜读《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余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颇深的是:
一、余老师的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步骤明朗。
余老师的课,课堂版块明确,少了不停的说教,少了语言的霸权。在多媒体板块引导下,引导着学生走,很是清晰,使人一目了然。以《我的长生果》为例: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板块清晰:
分析:分析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分析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分析文章语言的特点。语言又包括:优美的短语、词语和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等。
赏析:针对选文的一部分,从语言、布局等方面进行赏析。
二、深入浅出,读厚教材,教薄教材。
钻研教材,以教材为基础,旁征博引,又要老师精简、提炼,把难的知识与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讲解出来,达到理解。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为例,深入浅出,读厚教材,教薄教材。六则助读材料,讲背景,讲作者,讲历史,讲现实,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读厚教材这一理念。
三、用实、用活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资源之一。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比如《雨的四季》可以用原句凑成一篇四季作文。他是一位真正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看不到做作的亲切,听不到廉价的表扬。没有被故意拔高的思想教化,没有低效泛滥的小组合作,没有琐碎繁杂的问题,没有时下流行的尊重学生体验的“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等语言表达。他不是演技高潮的演员,不是口若悬河的演讲家,不是自我陶醉自己抒情的文学青年,不是板着脸说理的教书匠,他是实实在在着力于语文教学本质研究与实践的语文老师。他知道语文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并且知道怎样知道给学生需要的东西。他今天呈现的两堂课,犹如美酒,让人陶醉。获益匪浅,受益颇深。下面我想主要想说说让我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深入浅出,读厚教材,教薄教材。
余老师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钻研教材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职责,我认为把教材读厚,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要钻研教材,要以教材为基点,又要超越教材,要延伸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去,沟通教材与生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觉得学习之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还要挖掘课堂教学的深度,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这样把教材读厚、读广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才可以游刃有余,实现对教材的一种超越。把教材教薄,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对知识进行概括、提炼,要精讲、精炼,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可让学生理清知识点。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要点,学生对学习可能就无所适从、无从下手了。
我认为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其他学科教师也不能墨守成规,照搬教材,而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再度开发教材,创造新的教材资源,变静态的教材为动态的教材,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首先,不要过分拘泥于教材的逻辑顺序和教材已有的例子。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媒介,但有的一些内容则只能作为参考,如果不顾课堂上师生思维与情感的真实互动,而生搬教材顺序与例子,势必使课堂成为一塘死水,没有生气。要使课堂成为师生真实情感的互动、智慧与思维的投入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其次,用活教材,使课堂丰实、富有生成性。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预设的相悖时,教师不能因为怕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而采取回避、压制的态度,这将在不经意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教学“资源”就会白白浪费了,失去课堂的独特价值 ——师生思维相互碰撞而生成的许多新东西。
再次,不拘泥于教材现有的例子。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或有地方特色的例子,加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原有的教材知识真正成为有效知识。再者,就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课堂上,教师恰当而得体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余映潮老师说: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能以一问抵很多问,避免了简单琐碎的追问,可谓“问”得得法。有时候课堂上师生在热热闹闹的问答式对话中教学新知,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温度的,但却不一定有“深度”和“广度”。提问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教师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效的问题设计要求教师把书本内容转化成可供学生研究的问题。
完美的课堂教学,是每个老师的孜孜追求。教师力争在每一节课中做到全面兼顾和“达标”,期盼获得尽善尽美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教学形式上五彩缤纷的“花哨”、教学内容上面面俱到的“细致”、教学效果上滴水不漏的“扎实”,教师的这些“完美”之举有时反而会产生“过犹不及”的结果,使课堂教学不堪重负或流于形式。而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既没有精警隽永的开篇语和结束语,也没有煽情的课堂穿插语,有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美,一种和缓平易的情景美,像余老师这样的课,才是艺术,才是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他不仅为新世纪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而秀美的广阔天地,也给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启迪。
二、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没有激情澎湃的导入,也没有诗情画意的讲述,没有花样层出的教学手段。在讲《我的“长生果”》一文,余老师安排了阅读训练活动,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分析
(二)赏析。在分析这一环节,提了一个问题“分析本文的表达特点”。这一问题比较大,于是余老师又化大为小,分为四个小问题:①课文开头与结尾的特点 ②课文记叙顺序的特点 ③课文的布局谋篇的特点 ④课文的语言运用的特点。然后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研讨一个问题。目标明确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起来了。这种设计不只是花哨的外表,而真正的在于训练学生的能力,学生顺着这些问题一一挖出了文章的精髓,其中不乏一些精妙的言论。学生心甘情愿的真实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三年的时间,我也听了无数的公开课、示范课,但是,像余老师这样驾轻就熟的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我想,再优秀的学生,如果不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去融入课本,即使老师讲得再好也很难把这些知识和能力完全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本领。余老师做到了,因为他真正的把学生当作了学习的主体,而没有把自己当作主角去吸引观众的眼球。
除了多媒体,余老师也很注重用循循善诱的语言从容引导学生深入走入文本,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我的“长生果”》赏析时,单独把插叙的部分拿出来,让学生赏析。当余老师问道:“你觉得全文哪个地方表达最好?”学生并没有一下子从谋篇布局上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余老师循循善诱,看似无意不经意间的点拨,却在提升学生的发言,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也从刚开始的只会从遣词造句方面说,到最后,从字词、短语、句式、段式,到过渡、铺垫,到开头引名言,结尾点题。学生们越说越好。最后老师总结。这一过程中,余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游刃有余地把学生引领到思维的天空自由翱翔。学生的能力在不断地提升。余老师的课少了语言的霸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听余老师课的过程中,一直感到余老师在引导学生往前走,而不在是填压,并且余老师的课每一步都很清晰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这一点“以生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课堂细节之处虽精雕细琢却又教学无痕,他也在课堂上用不急不躁展示着一位大家的教学风范。
三、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
余老师也用到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他在用多媒体之时并非像我们有些优质课上是为了渲染气氛,而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读,一堂课下来,总共只用到几张幻灯片,但每一张幻灯片都充分发挥了功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节课下来,从介绍写作背景,到引领鉴赏,到指导背诵,引人入胜,不着痕迹,水到渠成。
教师语言干净简练,语速缓慢,一字一顿,清晰明白,句句有指向性、针对性。从课后整理的笔录来看,我也找不出一句或一个多余的字样。讲《念奴娇 赤壁怀古》,指导朗读,每次抓一个点,落到实处,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了味道。
引导学生朗读时,老师总是先提出具体的要求(包括每一节诗的节奏、韵脚、感情等),然后作示范朗读,再鼓励学生朗读。
老师范读前三句,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让学生结合翻译朗读。在熟悉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朗读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读出抑扬,读出缓急。一句一句的指导。最后展示。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四、精细研读教材。
余老师对课文的研读是极为全面和深刻。他提出,把教材读厚,增加实力。把课文的内容教薄,把最精彩的内容交给学生。以《行路难》为例,短短一首诗,他研读的非常精细。从背景、朗读、作家作品、字词、修辞、典故、映衬、虚实、情感波澜、警句,到感受美句,品析难句。设计非常精细。充分利用课文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想想自己,讲这一课时,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讲的也非常粗。听了讲座之后,真是受益匪浅。
五、从余老师的授课中可看出,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的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
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短短两节课,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教好学生,自己要先吃透课文,特别是语言教学,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你,良好的教育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的意识,这才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关键。使我在深受启发的同时,也有了新的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听余老师的课,更引发了我的思考:语文教学的真正视点应放在哪里?应放在感悟文本上,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实现语文课堂生命本原的回归。
余老师这样成功的教学设计让我佩服,当然我也受到很多启发,但我承认能运用到实践中技能却也只能是鹦鹉学舌。因为我相信这份成功绝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在自己没有真正的实践体会以前我并不知道这有多难。但我也相信这不是余老师的先天所条件决定的,而在于他后天的学习。是深入的专研和理解文本,丰富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余老师50岁以后才走向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讲台的。可想他成功课堂的背后有多少付出和心血。所以我想我们现在必须积累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深入全面的专研文本,精心的做好教学设计。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远。“趁年轻,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坚持着一直向前走„„”
第五篇:余映潮老师
余映潮老师(以下简称师):好,同学们上课!学生(凤岗中心小学五(3)班学生,一下简称生):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美文《威尼斯的小艇》。一起来把白威尼斯的读一读。师出示课件,生齐读: 课文简介: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的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弯西北岸重要的港口。它也是一座文化艺术古城,由118个岛屿组成。威尼斯的风景离不开水,它好像一个飘浮在碧波上的浪漫的梦,永远荡漾着醉人的诗情画意。师:威尼斯的风情离不开水,它好像一个飘浮在碧波上的浪漫的梦,永远荡漾着醉人的诗情画意。《威尼斯的小艇》就是写威尼斯的水的风情的。咱们开始课文学习。重在语言训练。第一个环节,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什么叫联想的方法,你看这个“艇”字,它有舟字旁,这个舟字旁的字有多少啊,你看见情趣两个字,你能不能想到跟情趣意思相近的,情什么呀,请什么呀,一看到祷告一词,你觉得有祷字的词,你还看过吗,用到过吗? 下面开始小组活动,各抒己见。根据这三个词,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个同学记录你们的劳动成果,开始吧。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思考讨论学习。师:好的,下面可以向全班同学,向老师们汇报你们的研讨的成果。那组先来?好,请你来。生:和第一个字相近的字有:船般舱稍,和第二字相近的词有一个叫风趣,还有一个和第三个词相近的是祈祷。师:好,这一组完成了一半的任务,你们的? 生:船、舱、稍、般 师:一样的,联想不够丰富,好,继续来。生:情感和情意 师:情趣、情感、情绪、情意 祈祷差不多几乎也是一般任务。这个组呢?没有,有,洗耳而听。这里,你的? 生:艇字就有船、般、舱,情趣就有情意、情况和心情,祷告就有祈祷。师:好,这边的,来请你来。互相推诿,不行。生:舟字旁的有般、船、艘、稍、舱,情趣是风趣、情意。祷告有祈祷。师:好,你们来不来? 生:来。师:好,这一下你们看,还是要批评的。生:船、舱、般,第二个是浪漫 师:啊,怎么说到浪漫那里去了?要不要解释?必须说。生:第三个是祈祷 师:你看,他们差一点吧,他们只是联想到三个带舟字旁的字,这边,没人。哎,你来。生:我们从艇字联想到船、艄、舱,情趣有风趣、情意,祷告有祈祷 师:你看,基本上都能联想,还有那些同学说的?就剩一组了,要不要?说一下 生:艇有船、舱、般、稍、艘,情趣有情调、情感、风趣、情意、情思、情况,祷告有祈祷。师:后来居上。他们说了一个很关键的词:情调,怎么你们没有想到?一起来,你看,这么多啊!读起来。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艇:轻便的小船。舰:大型的战船。航:行船。舷:船两侧的边缘。舫:泛指小船。舱:船上住人聚物的部位。艄:船尾。舵:船尾用于控制行向的装置。师: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一遍 师:情趣读起来 情趣:情调,趣味。情味:情调,趣味。情调:情趣,情味。师:这组同学,还有那组同学说了风趣,在有些时候,他们的意思是很接近的。这个人,他是很有情趣的人,这个人是个很风趣的人,意思也大致相近。你看,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多有味啊,可以使我们的思绪飞扬。还有一个词是吧?祷告读。学生齐读 祷告:向神灵说话,祈求保佑。祈祷:向神灵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 师:好,在课题旁边写上: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这是一种学习方法。
师:我们接着继续用另外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继续做笔记,用撷取创造的方法叙说课文,撷取就是有目的地精选,选出来,选好来,把选出来的内容积聚在一起来叙说课文。方法:根据课文内容,用威尼斯、小艇写一句生动的话,或者用小艇、威尼斯写一句生动的话,你看,这个威尼斯和小艇或者小艇和威尼斯是可以有不同的位置的。你可以选取一种来写一句,先看我的例子。
说到威尼斯就自然会想到穿梭于水巷中的小艇,是不是,前面是威尼斯,后面是小艇啊,这是一种月牙形的平底的小船,乘着它可以饱览这座水城的全景,你看,叙说课文啦。下面,我再换一下。把小艇放在前面:河道上一只只来往自如的小艇,是威尼斯的每一道独特耀眼的风景,一种美丽的风情,下面就是你们的操作了。每个人独立地用词写句,开始吧!
学生开始练习写句,老师巡视并作指导。师:下面我们就来用撷取和创造的方法叙说课文,好先请你来。生:小艇成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主要工具,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这里的人都坐着小艇,在水上做生意。师:多好啊,她的关键词是工具,你看,她用一个句子叙说了课文一个方面的内容。好请你来 生:威尼斯这座城市是水上城市,小艇是这座城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小艇让这座城市,让这座水城充满了情趣。师:这个句子写得好哇,老师要求的两个关键词都写进去了,而且这个句子抒情的味道很浓。好,请你来。生:说到小艇就会想到威尼美丽风趣独特的形象,说到威尼斯就会想起小艇在河道中操纵自如,左拐右拐,穿梭的画面。师:这个句子写得非常好,你们记下来没有,说到什么什么,想到什么什么。这就是创造,谢谢你。你也是一样,也读给我听。生:说到小艇自然会联想到水上城市威尼斯,威尼斯是一座水塔,到处风景优美,风光亮丽。到处都有河道,河道两旁有许多的建筑物,真是一道耀眼的风景啊!
师:你写得更好,你用说到想到之后,然后继续往下介绍威尼斯的特点,关键信息很突出,两部分连接得很紧。好,谁来,你来。生:威尼斯那么美丽,是因为有那些来往自如的独特风趣的小艇。师:啊,独特对象,风趣还是要修改一下怎么样用词,但是这个句子做得很好,第一句就开始赞美。好,请你来。生: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小艇穿梭在一条条威尼斯的河道中,传递着它的无限的风情。师:好,开门见山,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写船夫,好,你来。生:来到威尼斯,就不能不说小艇,那些小艇能在轻松自如地在各个河道上灵活地行驶,就像大街上不能缺少汽车一样,威尼斯是离不开那些像独木舟一样的小艇。师:这个句子把课文里面的好句好词组合在一起了,而且专门说了小艇啊,好,请你来。生:威尼斯的夜晚很宁静,河面上的小艇不动了,连星星的倒影也不会有丝毫的颤动。师:她的角度好啊,写晚上的威尼斯。好,再来一次。生:威尼斯河道上的小艇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风情。师:反复句,两次说。富有情感。哎,你还来一次啊,是不是说法完全不同?啊,看来我摸了你的头发,你肯定又有灵感了。生:小艇,人们,还有,还有月亮,以及城市那些美丽给威尼斯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师:嗯,好,你看他口头造句,他没有写的,啊,又来一次创造。更聪明。好,谢谢大家。描绘了威尼斯的风情啊。抓住威尼斯的小艇来描绘它,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练习二读一读,人家就把威尼斯小艇用进去了啊,威尼斯的小艇读 学生读课文的练习二。师:再来读我给大家撷取的优美的语言,在威尼斯迷人的夜晚读 学生再读老师出示的句子 师:同学们,这就是撷取,创造。再来看,在明净的夜晚读。学生继续读 师:这在你们课文里有没有,没有,你们往后面看,威尼斯之夜,仍然可以从里面找句子啊,这就是创造。你看,老师居然从后面的作录里面找到了好句子给大家组合起来。原来读书是要瞻前顾后的。当然,如果我给大家指点了,我说你们前后都要关注到,你们也一定会从后面的文章里面选取美句来进行创造的。这个学习任务完成得非常好。继续来,用赏析的方法来细读课文。把我们的目光放在最后一段。这一段好在哪里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三种方法,用赏析的方法细读课文。记下来了吗?好朗读课文吧,半夜戏院读—— 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可以说每一个句子都好,都美。我先举例。动词运用之美,你看,一大群人拥出来,簇拥在,摇晃、耸立、笼罩,动词都用得好。我只是举个例子而已。现在各自思考,来谈一谈你发现这一段的美。开始吧!学生默读思考,老师巡视。师:好,我们来说话,怎么说呢?你要说这个地方写得好啊,它写出——,或者说整段写得好啊,它从什么地方写到什么地方,好你先来。生:这整个自然段写得很棒,第一前几句的话,写的就是半夜戏院散场后,人群坐上雇定的小艇时热闹的情景,而等这些小艇都行驶走完之后,威尼斯又变得非常的沉静,安静起来就说更说明了,只要没有威尼斯的小艇就没有威尼斯现在的美丽风趣了。
师:嗯,扣住威尼斯的小艇来写晚上的景色,由喧闹写到寂静,顺序很好。好,请你来。生:这段的比喻句写的很好,因为它把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把它比作人。师:沉沉入睡,比拟的手法,比拟的手法用得很生动的,用得恰到好处。好,继续来。好,请你来。生:水面上渐渐沉静,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挺好的,用月亮的影子作为环境的那种烘托,烘托出当时的环境很寂静。师:不是写天上的月亮,而是写水中的月亮。威尼斯,水的风情,通过月光写出来了。生:这一整段都写得好,它前面都是写那种人群从戏院出来的那种热闹景象,后面就是写那些小艇全都走了很安静,这样就用了对比的手法,前面写得很吵闹,后面写得很寂静。师:用动来衬静,使这个静更加的优美啊,更加的有意境啊!好,请你来。生:我觉得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写得很好,因为它用了拟人句,把威尼斯比作人,那个又沉沉地入睡了就是在说那个天暗下来嘛,给我的感觉是好像进入了仙境。师:嗯,又沉沉入睡了,这个“又”字写得好,今天是这样,明天也像是这样。威尼斯白天有着热闹的时候,傍晚有着快乐的时候,那时候深夜小艇都回家了,于是整个水城一片寂静。好,请你来。生:这一整段都写得很美,因为这段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夜幕降临的美丽景象。师:好,注意,这一段由动到静啊,有一个过渡,它是慢慢的,慢慢的把静写出来,有一个词,水面上“渐渐”沉寂啊,不是突然地,寂寞就来了,寂静就来了的,你看“渐渐”一词也是用得很恰当的。哎,再说啊!生:这一自然段十分生动地写了它们的热闹和寂静,写出了两个极端,而渐渐过渡得非常好。而且这两个极端更是说明了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师:嗯,而这个“极端”这个词呢,可以把它藏起来,可以用更幽默的话来说,写的非常热闹,写的非常安静。于是形成对比,于是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好,请你来。生:我个人觉得呢,从水面上渐渐沉寂一直到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是最美的。因为它是从那个景物来体现的。它是从那个石桥、桥梁啊„„ 师:好,多角度写静,你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从各个方面来写静,然后用几句话结束,寂静笼罩着这个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层次分明,多美的一段啊!那么这一段写出了威尼斯的风情。把它写到课本上,写了风情之美啊。这一段写出了动静之美,这一段表现出描写之美,这一段还运用了一些手法,也就是手法之美。它的动词运用很美。它的句式很美,它的层次也很美,这是段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的。谢谢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我们很顺利地完成了语言学习的任务和课文研读的任务。谢谢同学们,下课。生: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