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国际趋同上(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08:0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全球化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国际趋同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全球化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国际趋同上》。

第一篇:经济全球化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国际趋同上

经济全球化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国际趋同(上)

2013年01月21日 11:23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4期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4 摘要:公司治理趋同和存异是比较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在对两类主要治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对治理趋同的影响,探讨了公司治理趋同的主要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改善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公司治理研究的兴起,治理模式的趋同和存异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焦点。部分学者认为,由于全球化进程导致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以股东利益至上理念为核心的安格鲁一萨克斯(Anglo-Saxon)模式极好地契合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与其他治理模式的竞争中胜出,从而成为公司治理的标杆。甚至有学者指出,这种趋势的发展将导致公司法“历史的终结”[1]。

尽管这些观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如Aguilera和Jackson与Clarke指出,由于各国商业制度的差异性,公司治理趋同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各国公司治理制度仍将保持分化的局面[2-3]。Joer等则认为基本没有证据表明股东价值最大化已经取代其他治理模式而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全球公司治理并不存在趋同现象[4]。但21世纪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发展一体化的进展,以及在包括世界银行、OECD和ECGI(欧洲公司治理机构)等国际机构的推动下,各国政府均着力采取措施改造或修缮本国的法律体系,使其朝向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方向发展,并导致公司治理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趋同。

一、公司治理的两大模式

理论界对公司治理模式归纳较多,如Franks和Mayer[5]提出的内部人和外部人治理体系、Coffee[6]提出的分散型和集中型股权结构治理体系以及Roderic等[7]提出的自由市场和共同治理模型等。从不同学者阐述的内容来看,这些区分的内涵和指向大同小异。

1.股东利益至上与外部人治理模式

外部人治理模式又称为市场治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遵循外部人治理模式最为典型的是英国和美国。该种模式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股东利益至上,依赖竞争性的市场对公司加以治理。通常来说,外部人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1)股权资本居于主导地位。奉行外部人治理模式的国家通常禁止或限制银行持有公司股份,在金融业领域实行分业经营,从而在法律上排除了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可能性。在持股结构上,股权结构相对分散,管理者实际掌控公司,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低且数目众多,既无能力也无兴趣实际参与公司内部治理。(2)公司法确认股东利益至上。公司被认为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体”,在公司的参与者中,包括公司经理、雇员、供应

商、顾客、债权人和股东等,除股东之外,其他参与者的利益都能通过正式契约得到保护,并且各利益主体根据合同获取利益。由于股东是唯一没有受到正式契约保护的主体,他们只拥有剩余索取权,因而公司法保护股东利益不受侵犯。(3)依赖发达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约束公司高管的行为,促使其按照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上市公司治理,国际趋同 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行事,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是外部人治理模式的核心机制。控制权市场主要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取得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实现对公司的资产重组和公司股东及管理层的更换;而发达的经理人市场则是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实施外部监督的另一个重要机制,公司经理人基于被替代的可能性和将来寻找更好职位的激励,必须为维护或提高自己的声誉而努力工作,以提高自己任内的业绩。(4)证券法倾向于对中小股东利益提供较为完备的保护,依靠完备的信息披露、独立董事和责任追究制度来保护包括中小股东在内的外部人利益。为维护现有投资者的利益和吸引潜在投资者,美国和英国的证券法要求上市公司必须为投资者提供及时、详尽和准确的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决策失误。同时,独立的非执行董事在英美国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们不仅是董事会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在监督内部董事行为、公司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外部治理模式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发达的股东诉讼。

2.利益相关者与内部人治理模式

内部人治理模式比较典型的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关系型或共同治理模式,此外,以韩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家族治理模式和以转型国家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模式也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

日德模式在基本理念上摒弃股东利益至上原则,强调利益相关者治理。其主要特征在于:(1)间接融资居于主导地位,银行或产业资本在公司融资和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银企交叉持股,产业交叉持股。以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为例,首先,德国的法律对银行持股完全没有限制,银行可以从事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在内的广泛金融服务,而且可以无限量地持有任何一家非金融企业的股份。其次,全能银行既是公司各类贷款的唯一提供者,也是公司的大股东,它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公司信息,通过直接指派或撤换高层管理人员、行使表决权以及代理中小股东投票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司治理。(2)股权相对集中,内部人与上市公司维持着长期而稳定的关系,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影响不大,证券法对信息披露要求并不严格,缺乏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保护。(3)劳动者利益明确受到法律保护,不仅体现在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的设置上,而且在公司各类活动包括日常运作、兼并和破产等环节对职工利益也提供了强有力保护。例如,日本和德国的公司法均有职工和股东以相同的比例进入董事会的规定。尽管日本商法规定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但在现实中,职工是相比于股东更重要的成员,雇主不会轻易解雇员工,员工也不会轻易离开公司,必要时宁愿减少对股东的分红,也会优先保证雇佣劳动者。(4)在治理模式上采用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存的双层制,尽管不同国家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产生程序和职责权限存在差异,但总体上,监事会主要代表职工利益,行使监督权;董事会由执行董事构成,行使经营管理权,二者相互独立。

家族治理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内部人治理模式,以韩国、意大利和中国香港为代表,并广泛存在于许多东南亚国家、美国和欧洲国家。我国近年来家族企业发展迅猛,上市公司中该类企业也呈逐步增加之势。其主要特征包括:

(1)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家族成员拥有绝对占优股份,因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样,在实际经营中家族成员占据着关键岗位。

(2)经营多元化,资产负债率高。以韩国为例,1995年最大的5家财阀平均拥有40家子公司,涉及30多个产业领域;1998年韩国财阀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331%,远高于同期美国159%和日本173 010的水平。

(3)通过股权金字塔或横向持股等方式,达到以少量资金事实上控制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的目的。金字塔股权结构由于实际控制人的隐蔽性和无需大量直接投入资金就可以控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显得更加激烈,实际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经理层进行利益输送,进而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4)忽视对包括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在内外部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滞后,他们缺乏良好的职业前途,不过是家族实现利益的工具。由于不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问题,家族型企业可以避免外部治理模式中代理成本高、监督困难等问题,同时,由于奉行家庭式管理,家族企业在凝聚力、稳定性培养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且具备决策迅速等优点。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类企业在全世界广泛存在,但其固有的任人唯亲、透明度低和外部监督缺乏等弱点,导致这类公司在治理结构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产生大量对外部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侵害。

内部人控制模式由日本学者青木昌彦[8]首先提出,主要是针对前苏联各国、东欧、中国等由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国家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从前的国有企业的经历或工人在企业公司化的过程中获得相当大一部分控制权的现象。尽管内部人不持有公司股份,不是公司法律上的所有者,然而却拥有该企业事实上的控制权,这种现实与制度的缺陷造成法人治理结构的失衡,并导致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所有者缺位,而在这种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内部人往往利用所拥有的控制权侵占国有资产[9]。针对内部人控制现象,青木昌彦认为应该采取博采众长的方法来发展公司治理,同时发展资本市场和银行业,其中的关键是应建立一种对企业监控的特殊外部机制,构造一个基于银行的相机治理机制来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并通过引入股权等激励机制,来扩大内部人与所有人利益的一致性。

(作者: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郑国洪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于劲松)

第二篇: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简答题:

1、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的表现。

全球化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②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③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④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⑤国际组织的建立。⑥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2、全球治理的概念、核心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是一个社会学或国际关系的术语,是指为了解决超出一国或一地区的某一问题,而由各国进行政治协商以共同解决的方式。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全球治理的价值。二是全球治理的规制。三是全球治理的主体。四是全球治理的客体。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

3、全球问题的总特征

一、全球联系密切,容易产生连锁反应,波及范围小到区域、大到全球。

二、全球问题需全球解决,已经超越区域范畴,全球国家都责任共同参与解决之。

三、国际性组织成为协调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机构,其影响力对民族国家主权造成干预。

四、经济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国际社会的重要问题

五、文明协商已经基本取代战争,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方式。

六、全球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平衡国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

七、全球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有助于推荐民主价值的全球化。

4、简述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

1.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冲突让位于种族的与宗教的以文化价值为分界线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孕育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 2.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帝国,它的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弱小的不发达国家的不满与仇恨;

3.西方文化价值与东方文化价值的冲突是造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催化剂; 4.全球化使经济不发达的穆斯林国家愈益贫穷,伊斯兰恐怖主义是阿拉伯国家从石油聚敛的金钱与赤贫的政治与文化落后的穆斯林国家结合而生的怪胎; 5.美国亲以色列的中东政策激发起阿拉伯国家的反美与反犹情绪,这种反美与反犹情绪在原教旨主义中找到了极端的反映;

6.有些穆斯林国家教育极不发达,对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学校免费提供,而这种宗教学校正是灌输原教旨主义和圣战思想的基地,正是驱使穆斯林青年追从宗教狂热的基地。

5、简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资源利用的全球方案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表现为:

(1)人口过量增长: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要大量开发和利用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能源利矿产等各种资源,从而对地球上的环境资源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人口增长使得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尖锐化,人口增长使森林资源的供需矛盾尖锐化,人口增长使得水资源的缺乏日趋严重.(2)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3)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利用: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认识或技术上的不足,造成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不可再生资源(矿产)的不合理开采,以及对可在生资源的滥用造成自然资源不可逆转的退化,表现在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利用方面.由于人类的无知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而比无知更危及环境的是由于追求经济上的增长而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向环境中肆意的排放废弃物.加快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6、治理国际贸易摩擦的意义

(1)从全球范围来说,是为了维系相对稳定的国际贸易秩序,是多边贸易效益最大化。

(2)治理国际贸易摩擦一方面可以遏制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另一方面就是一定程度得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民族经济。

(3)通过全球规则的制定,可以协调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失衡问题,也可以更多地减少相关的类似贫困、生态、粮食短缺、资源短缺、恐怖主义等全球问题。

7、中国大量进口转基因粮食对国家安全有无威胁?

大量引进转基因作物将威胁中国战略性国家安全。转基因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食用它是否安全的问题。即使忽略转基因食物的生物有害性问题,若大量引进外来转基因农作物,则将威胁中国全体国民赖以为生的长远食物和种植业的国家安全。大量引进种植国外转基因物种将对国内自然原生态物种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即使以后想恢复原来的原生态物种和环境也将不可能。

8、什么是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主要内容?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联合国全体19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的一项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的行动计划,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由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正式做出此项承诺。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共有8个方面,包括:

1、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

靠每日不到1美元维生的人口比例减半;

使所有人包括妇女和青年人都享有充分的生产就业和体面工作; 挨饿的人口比例减半

2、普及小学教育:

确保不论男童或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初等教育课程

3、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

最好到2005年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消除两性差距,至迟于2015年在各级教育中消除此种差距

4、降低儿童死亡率:

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5、改善产妇保健:

产妇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

到2015年实现普遍享有生殖保健;

6、对抗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疟疾以及其他疾病: 遏止并开始扭转艾滋病毒/艾滋病的蔓延;

到2010年向所有需要者普遍提供艾滋病毒/艾滋病治疗; 遏止并开始扭转疟疾和其他主要疾病的发病率增长

7、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

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国家政策和方案; 扭转环境资源的流失;

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到2010年显著降低丧失率;

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的人口比例减半; 到2020年使至少1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有明显改善

8、全球合作促进发展:

进一步发展开放的、遵循规则的、可预测的、非歧视性的贸易和金融体制。包括在国家和国际两级致力于善政、发展和减轻贫穷;

满足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要。这包括:对其出口免征关税、不实行配额; 加强重债穷国的减债方案,注销官方双边债务; 向致力于减贫的国家提供更为慷慨的官方发展援助; 满足内陆国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

通过国家和国际措施全面处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使债务可以长期持续承受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为青年创造体面的生产性就业机会;

论述题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本质,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包括:⑴生产的全球化⑵贸易的全球化⑶金融的全球化⑷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各个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不同,参与经济全球化所获得的利益也不同.⑵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积极影响.如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吸收外资,扩大就业,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等.⑶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消极后果.如忽视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发达国家形成依赖等等.机遇

1.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2.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们解决改革攻坚阶段的棘手问题。3.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经济全球化可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中国在人口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中国在世界人口治理中产生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妇女总和生育率从实行计划生育前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人口治理使我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分别推迟了4年,为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重要条件,使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明显改善,为世界人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探索的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路子,使绝对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前的2.5亿减少到1500万,在国际社会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用:(1)有利于国家加速资金积累。实行计划生育,使国家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减少,从而加速资金积累。

(2)有利于劳动就业。实行计划生育,可以使每年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从而有利于劳动就业。(3)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技术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的目的。

(4)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提高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人均占有粮食的水平。

(5)有利于农民少生快富。实行计划生育使每个家庭的人口减少,不仅可以减少家庭消费,而且使家庭主要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发展家庭经济和健康娱乐中,从而保证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第三篇:经济全球化防范国际避税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防范国际避税的措施

摘要:目前,以美国为首的众多国家,以严厉的惩罚机制来对治国际避税。但同时对于国际避税的概念和法律性质各国学者众说纷纭,在对其法律性质不甚明确的时候,以惩罚机制来对治避税是缺乏法律依据的,应以国际避税的后果为标准来进行国际合作,进而国际反避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一员,尤其是我国在 2001 年 11 月 20 日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量不断增加,国际避税这一话题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在国人面前。关键字:国际避税;法律性质;反避税 现方式 存在原因 措施国际避税是国内避税在地域范围上的延伸。跨越国界的避税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收管辖制度,其影响跨越避税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收管辖制度,其影响跨越了国界,不仅影响有关国家的税收财政收益,而且还影响跨国纳税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税收公平。因此,研究国际避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避税概述所谓避税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作适当的财务计划,以达到避税的目的。而国际避税(International Tax Avoidance)是指纳税人利用国际税收协定中的缺陷,通过变更其生产经营地点、经营规模以及人和财产跨国界的流动等方法来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规避税负的行为。国际避税与国际逃税都是为了规避税收,减少成本,但它与国际逃税又有不同,国际逃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国际税收管理合作的不足和漏洞,采取一些非法手段逃避应纳的税款。它与国内避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际避税实际上是国内避税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和发展,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它们都是通过一定手段来实现避税这一目的。但是,由于国际避税行为主体是跨国纳税人,它的避税行为不仅跨越了国境,而且一般都涉及到两个及其以上国家的税务机关,而由于各国的税收制度不尽相同,所以有关国家的任何一方往往都很难杜绝。因此,国际避税较之国内避税和涉外企业避税更为复杂,矛盾更突出。

二、国际避税的表现方式及存在原因国际避税的主要表现方式有转移定价避税,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和滥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其中,转移定价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所采取的一种避税策略,又称转移价格、调拨价格或者内部价格等。它是指在跨国公司内部,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内

部价格相互流通商品、劳务、技术,通过高进低出的形式,将部分所得收入从高税负国转向低税负国,以达到降低跨国公司总体财政负担的目的。简单地说,转让定价就是利润在集团内部的一种流动手段。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集团内部使用范围广、隐蔽性强、操作较为容易的一种避税方式。首先,提供劳务、转让专利中的转让定价。集团内部企业之间提供劳务、转让专利权,在支付或收取相关费用时,利用定价的高低,把收入和利润从高税负国转移到低税负国,达到避税的目的。其次,贷款业务中的转让定价。关联企业之间,通过制定有区别的贷款利率,将利润从高税负国向低税负国转移,比如处于低税负国或避税地的母公司为了使在高税负国的子公司的经营收入减少,故意提高贷款利率,以增加子公司的产品成本,达到子公司少纳税的目的。再次,租赁业务中的转让定价。关联企业之间通过机器设备、厂房等生产资料的租赁来转移利润进行避税。其方法之一是肆意制定租金价格进行避税,而另一种是利用国家或地区间折旧制度的差别来进行避税。上述中提及的国际避税地避税是国际避税又一表现形式,国际避税地一般是指对财产和所得收入不征税或虽征税但税率相当低,可以被人们借以进行所得税或财产税国际避税活动的国家和地区。首先虚设机构避税。跨国公司通过在避税地建立空壳公司,开展虚假的经营业务,借助转移定价手段,向避税地转移高税负国的分公司营业利润和所得,以逃避居住国的高税负。其次,信托避税。如果跨国公司在高税国拥有某些能产生利润的资本,为了减轻在高税国的所得税税负,就可以通过信托的方式将这笔财产转移到避税地区,从而避免在高税国的即期纳税。国际税收协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解决国际双重征税问题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它有效地抵制了国际双重征税对,各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而国家间缔结税收协定特别是双边税收协定已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有效途径。签订税收协定的缔约国双方均要做出相应的自我约束和妥协,才能形成对缔约国双方居民都适用的优惠条款,特别是在商业贸易中的一些税收优惠条款。

国际避税存在的主观原因是跨国纳税人具有趋利避税的强烈欲望。他们千方百计地进行避税,精心研究有关国家的税收法律制度,利用各国税收上的种种差异来减轻税负,并且跨国纳税人也具有一定的避税技巧和税收法律知识。客观上,各国税收制度的不同,为跨国纳税人提供了避税的条件。例如,当今世界各国的税负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高税负国家的税收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 30%甚至更多,中等税负国税收总额一般占到 20%~30%,而低税负国家和地区税收总额只被控制在 20%以下。各国税收管辖权选择和使用的不同,使纳税人能够利用这种漏洞规避纳税义务的行为成为可能;各国税收管理部门为避免国际重复征税而制定的不同措施也可能导致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避税;各国税收征管技术水平的差异也为国际避税创造了条件;各国税收优惠措施的差别提供了很多为跨国纳税人减轻和消除税负的良机;国际间还存在着多种非税收方面法律上的差别,跨国纳税人也可以利用其中的漏洞为避税服务等等。

三、国际避税的对治措施

(一)加强反国际避税的国际合作

国际避税必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因此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国际避税问题的,这需要有关国家之间的真诚合作。各国应积极签订和利用税收协定,做好对跨国公司的国际税收征管: 设置税收协定的情报交换条款,缔约国税务当局加强合作,互通关于跨国公司的情报,利用税收协定专门条款对纳税人在东道国遇到税收争端提供帮助,共同对跨国纳税人实施控管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各国在征管制度上应建立起一个健全、高效的管理机制,以确保反避税立法意图的实现。各国应加快国际税收协定的签署工作,形成防范跨国公司避税的协定网络,这类协定的内容包括: 关联企业国际税务准则、相互配 合与协调规范、情报交换等。由此,从双边协定逐渐扩大到多边协定,最终形成世界性的多边协定。同时,应制定出一套防止滥用国际税收协定的措施,明确规定协定条 款、协定国之间的情报交换和调查配合的具体程序(二)加强和完善涉外税收立法要开展反避税工作,必须要有法律依据。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国家国情的反避税法规。在税法中增加反避税条款,以做到有法可依,不给纳税人以可乘之机;实行评估所得征税制度。许多国家在国内税法中都采取了评估所得征税制度,当跨国公司不能提供准确的成本费用凭证,或者因为经 营活动的 复杂性,难 以计 算所得额时,税务机关利用国内税法评估所得征税,此举目的是为了防止跨国 公司利 用 不准 确 的 成 本、费 用逃 避 税负。008 年 1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 首次出现反避税地避税条款,与旧的企业所得税法相比,一个亮点就是增加了“ 特别纳税调整 ”一章①,一系列全新的反避税地避税利用海外受控公司将利润囤积海外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 是吸引外资众多的东道国,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投资数量的增加,出现了外资企业大面积亏损,外资却不断增加的怪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是跨国公司国际避税的主要受害国。(三)建立反避税信息资料库,减少避税成本列举避税地国家和地区或确定判定标准,降低 反避税调查的成本。从国外情况看,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都有列举出一定数量的避税港②。而更多的国家则以规定的税率为标准来判定避税港③。因此各国也应国家和地区或确定判定标准,在确定了避税地范围,建立列举作为避税地的了相关反避税信息资料库后,可缩小范围集中力量打击避税活动。此外,在国与国税收协定中,增加国际反避税合作相关条款和防范滥用协定的条款,细化调整跨国企业所得的程序,并加强税收情报的交流,对减少政府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降低反避税调查成本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四)确认纳税人的报告义务和举证义务报告和举证是反避税工作顺利开展必须要妥善解决的问题,通常举

证应该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反避税调查中,税务机关和企业之间对关于该企业的信息的占有是不对称的,税务机关明显处于不利地位,难以或者根本无法获取证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对已经体现出来的异常情况或者逻辑上矛盾的地方(比如一直亏损却不断扩大投资)作出合理的说明,即 企业必须 承担举证义务。事实上,为了使税务当局能及时掌握与纳税人有关的涉及纳税义务的经营情况,许多国家在其税收立法中都特别规定纳税人必须就其纳税有关事项向税务当局有报告的义务。我国也不例外,对于反避税而言,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从立法上进一步明确企业必须就其关联交易向主管税务当局报告,充分利用税收协定,加强国际税收合作与交流。总之,税收制度是一国重要的经济制度,也是公共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各国不能也不敢容忍国际避税行为的泛滥,否则,其后果必然导致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整个国际社会欺诈盛行,公平与正义远去。在经济生活日益发达的今天,纳税人通过各种商业安排追求自身税负的减轻本无可厚非,而如何在私法自治与公共利益之间趋向平衡,就成了政府管理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刘晓静、王志云.国际避税的方式及反避税措施[J].科技信息,2006 年第 5 期 刘东涛.浅议国际避税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9 年第 8 期

.张杰、莫燕.反国际避税措施的借鉴与完善[J].社会科学家,2005 年第 S1 期陈清秀. 税法总论[M]. 台北: 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曹建明,陈治东. 国际经济法专论(第六卷)[M].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0: 116.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与工业化城镇化

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正在推动全球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于发展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利用机遇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与产业改革等,都是新的挑战。对于我国,经济全球化无疑促进了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对此带来的问题也必须重视。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劳动力流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 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一经济全球化与工业化发展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占50%左右;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十六大报告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中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这就为我们推动工业化、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首先,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特别是要加快信息产业的开发,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国民

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其次,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动机。

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其中的科技自由化,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又可以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二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却相对缺乏,在最近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把工业化与城镇化作为发展方向来看,存在着以消耗资源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现象,存在很多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的问题。这样来看,中国推进工业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矛盾,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中国过去的发展给环境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结构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另外,土地浪费严重,在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和厂矿建设占用农业耕地现象,使可耕种面积减少。还有资源短缺和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不足、环境破坏问题突出,资源开发与节约不受重视等都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提出试行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在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凸现,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所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工业化与以往的工业化路子相比较,中国将要实现的工业化必须符合五个标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所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需求。现代的工业化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国工业增长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技术路线与中国自然资源禀赋之间的差距。因此,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制度保障。实施新型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工业税收价格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结果。“。

还有最总要的一点就是资源消耗低,即充分考虑中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节约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

费方式。环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整理的老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能力。纵观世界发展史,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都与时代紧密相关,成功的工业化都是吸收和应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结果。

三城镇化发展以及劳动力流动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新型业态,特别是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如金融和保险业、信息和计算机服务业等,必须依托城市发展才能得到扩张。不仅如此,城市产业的繁荣和高回报吸引了更多的资本、技术和知识的流人,这些要素的整合将会进一步诱发新的技术创新和流动,并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OECD,2010)。因此,城市是现代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区域。城镇化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在城市的集中,大大降低了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平均成本。与农村相比,城市在公共服务质量上的优势也是明显的,这种优势不仅是因为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还因为城市集中了优秀的相关人力资源。另外,城镇化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的改善。当农民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市之后,会从多方面影响政府治理。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的拉近了,政府及其官员的一举一动变得更容易观察和监督。人口的集聚推动了社会生活中的组织化和分工,民意表达变得更加专业化和专职化,公众意见的传播成本大大降低,更易于采取集体行动。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农村人口众多,但是由于人口聚集程度低、居住分散,采取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比较高。因此,在争取政策影响力的过程中,农民这个数量更大的群体反而缺乏与城市居民对等的影响力。

但是,城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更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达到的小康是不均衡、不完善的,而城镇化也如此。另外,我们现在处于城镇化的加速期,类似于贫富差距不断增大一样,这也导致沿海与内地城镇的差距变大,这样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是不利的。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流动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也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人口分布,使得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严重,甚至还会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耕地荒废等问题,同时又出现留守儿童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于城镇来说,虽然多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但是大量的人口涌入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使得本来就不够宽敞的城市显得更加拥堵,从而造成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交通负担加重,城市的管理成本大大加大等一系列的问题。

另外,从以上这些问题之中,可以透视到我们现行机制体制中存在的深层障

碍。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城乡教育体制的差异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了阻碍;农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另外,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无序盲目流动,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鱼目混珠的劳动力市场,没有规范的招工程序,没有准确的招工信息,没有善后的“输出”服务,农村劳动力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闯入了茫茫城市中,其后果可想而知。较低的组织化程度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的保障、维权工作带来了难度,也难以形成规模化、正规化的经济。

参考文献:黄烨菁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学术月刊2003 8)2 吕政: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探讨(经济与管理研究)蓝虹 胡树刚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五篇:经济全球化与食品安全问题

经济全球化与食品安全问题

2008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设立办事处。据美国公众与卫生服务部(HHS)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中国设办事处之后,FDA还计划在印度、拉美、中东、欧洲建立办公室,由此展开其全球化产品质量监控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食品贸易不断扩大,食品安全问题也就越来越国际化。

众所周知,食品安全问题从来都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区域性问题,它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逐渐加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食品安全问题的“蝴蝶效应”日益凸显,即使是发生于一个国家局部区域的食品安全个性事件,也会经由无处不在的媒体网络形成信息全球共享,个性事件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必然会突破区域性和个性而具有全球性和共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生产、加工和消费链条越来越长,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丰富了食品种类和口味,但也伴生了未知的风险,因为近年来全球各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就说明了一切。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区域性问题,而是全世界面对的一个共同难题。

如今,食品安全事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二口恶英、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其影响常常超越国界,波及全球,不仅引起消费者极大的恐慌,甚至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甚至损害国家形象。如英国自1987年至1999年间证实的疯牛病病牛达17万头之多,英国的养牛业、饲料业、屠宰业、牛肉加工业、奶制品工业、肉类零售业无不受到严重打击。仅禁止进出口一项,英国每年就损失52亿美元,再加上为彻底杜绝“疯牛病”而采取的宰杀行动,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比利时发生的二口恶英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比利时的动物性食品被禁止上市并大量销毁,而且导致世界各国禁止其动物性产品的进口,据估计其经济损失达13亿欧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如比利时的二口恶英污染事件使执政长达40年之久的社会党政府内阁垮台。2001年的德国疯牛病,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被迫引咎辞职。欧洲消费者强烈反对转基因食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完全可以说,当前的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

应该说,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环境总体上是令人放心的,但也存在一些并不是很理想的地方,在特定的时期处理特定的食品安全问题时,个别国家和

地区之间甚至也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我们知道,国家和地区间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存在对食品安全的理解及政策和管理方面的历史性差别,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在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和事件上出现一些分歧;另外,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也容易造成当事国家或地区在主观上存在非公平、非平等的态度倾向,从而加重问题和矛盾。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国际食品安全环境形成掣肘,一方面也削弱了全球性食品安全的责任基础。如近年来中美两国也曾发生了一些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摩擦,这对两国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全球化使得各国食品体系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加,因此必须共同协作来保护所有的消费者。建立全球性食品安全责任基础,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必须强调和坚持互信互利原则。这就要求首先要消除国际间的不信任及相互排斥和敌意的态度,即使在具体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也应当在坚持公平、平等、客观和理性的原则基础上,尽可能通过各种积极的方式和手段化解矛盾,消除分歧。只有这样,国际食品安全问题才能找到最佳解决途径,国际食品安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而当事国家或地区自身的食品安全也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尽管此次FDA表示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并非针对中国,而是为加强美中合作,但不得不说近期中国在对美出口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发,加上部分美国媒体的渲染,正在削弱美国各界对中国产品的信任度,而三聚氰胺事件更是火上浇油。此外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医药产品出口国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近年来美方进口我国药品食品增长迅速。据美国HHS提供的信息,2007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约3215亿美元的产品,出口约652亿美元的产品到中国;2008年1月至8月,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约2173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约122亿美元。在中国2007年出口到美国的食品中,出口额最高的是鱼和甲壳类动物,共20.13亿美元;其次是水果及其制品,达8.16亿美元;再次是蔬菜及其制品,为4.44亿美元。因此,随着贸易量的增大,仅仅依靠在边境对进口食品药品抽查,FDA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需要从产品源头上着手加强监控。

事实上,早在2007年12月,为加强中美两国在食品及饲料安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美双方就已经签署了《中美关于食品和饲料安全协议》。与此同时,美国又先后推出了《食品生产监管项目标准》、《食品保护计划》、《进口安全行动计划》等多个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并希望通过在中国试点,不断完善并最终形成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监控的新法规。

最近两年,美国国内暴发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美国政府就已经着手重新评估食品安全监管战略。美国政府认为,全球市场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进口产品安全监管的性质,过去强调边境检查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与贸易伙伴合作,在产品供应的每个环节保证质量,就成了监管的新原则。因此,美国成立了由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疾控中心等多个政府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该机构主要依托FDA,加强对所有进口食品的安全检查。在食品安全领域,就是推行FDA使命的全球化。美国正在建设一个FDA全球网络,从源头上对出口美国的食品进行安全检查,检查的范围包括从农场到餐桌的所有环节。因此,面对全球化带来的食品安全挑战,美国政府通过在全球各地设立监管机构,将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全球化。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以价廉物美而行销全世界,并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中国制造的玩具、牙膏、轮胎、宠物食品、食品等产品却因质量和安全问题被一些国家的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制造”仿佛成了“有毒和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一些人对中国产品“谈虎色变”、敬而远之,导致 “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特别是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更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对我食品、农产品出口造成极大困难,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采取加严检验和限制性措施。不少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的检测设限范围不断扩大,采取措施逐步升级。检测产品由奶粉到鲜奶、液态奶、乳制品,再到含乳食品,进而扩大到饲料、蛋及其蛋制品、肉类产品、养殖水产品,甚至波及蔬菜、水果和食品膨化剂等。有关限制性措施由加严检验、下架、退货到停止进口,甚至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食品。另一方面,一些境外媒体借机炒作。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境外一些媒体与有关国家政府的加严措施互动,抓住个别问题竞相跟踪报道,借机炒作,甚至把食品安全问题政治化、国家化,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掀起波澜。

一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采取加严检验和限制性措施。不少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的检测设限范围不断扩大,采取措施逐步升级。检测产品由奶粉到鲜奶、液态奶、乳制品,再到含乳食品,进而扩大到饲料、蛋及其蛋制品、肉类产品、养殖水产品,甚至波及蔬菜、水果和食品膨化剂等。有关限制性措施由加严检验、下架、退货到停止进口,甚至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食品。另一方面,一些境外媒体借机炒作。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境外一些媒体与有关国家政府的加严措施互动,抓住个别问题竞相跟踪报道,借机炒作,甚至把食品安全问题政治化、国家化,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掀起波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食品贸易的不断扩大,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就越来越国际化。因此,在当前国内外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情况下,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同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检验检疫和防范体系,以避免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并确保食品安全问题不会成为贸易壁垒。

下载经济全球化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国际趋同上(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全球化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国际趋同上(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八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24. 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生产要素流动全球化、市场规则全球化、金融运作全球化、科技开发利用全球化 特征: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全球化市场体系的形成为标志 ①国际间的商......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教案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2)跨国公司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对外开放 (2)国际经济组织 (3)国际经济合作 (4)......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税收竞争与税收优惠(精选5篇)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税收竞争与税收优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减税为鲜明特征之一的税制改革在世界各国普遍推行,这除了与税收理论的自身发展相关之外,还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

    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营销战略

    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营销战略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国际营销战略 知识经济摘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本文主要从企业......

    经济全球化下防范国际避税的措施

    国 际 税 收 200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200904034233 杨永莲 经济全球化下,防范国际避税的措施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税收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交往活动日益增加,......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商务课程感想

    课程感想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

    专题八 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专题八 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专题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发展带来机......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教案[最终版]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时间,列举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初步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 3、分析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