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干部不良竞争的8大害处
领导干部不良竞争的8大害处
竞争的正面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本质含义是优胜劣汰,能够激发班子成员个人的创造活力,涤荡消极颓废情绪,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和优势,增进了领导班子的整体领导绩效,营造了发奋进取、不甘落后的干事创业氛围,有利于保持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但是,如果竞争的环境不良、规则不合理、方法不恰当、心理不健康,就会导致恶性竞争,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心理隔阂。领导班子是一个团队的领导核心,班子成员是事业的志同道合者、是实现全局工作目标的精诚合作者,应该心心相印、休戚与共、齐心协力、风雨同舟。但是,竞争关系的存在,给相互之间的心理都会增加压力,尤其是当大家的竞争目标具有高度排斥性时,合作者会变成对手,心理和行为很自然地会产生对立感.这是不以个人的良好愿望为转移的,彼此相处就会有心理阴影,挥之不去,产生心理隔阂。有了这道心理篱笆墙,每当如日升日落般出现竞争目标时,那道影子就会越拉越长。越是有心理的藩篱,越不容易进行沟通,就越容易产生心理误会,加深隔阂。
二是感情疏远。感情是一种真实的、本源的情绪表达,感情的相亲、相近、相融,会令班子成员之间关系亲密、轻松、融洽、愉快。感情的天性是一种单色的东西,喜纯不喜杂,不能包容太多的成分,成分太多,不仅会变色而且容易变质。一般而言,领导班子成员都会非常重视合作共事的缘分,都会非常注意维护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都会悉心地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去做能增进彼此感情的努力。但是,一些相互之间的竞争又是明摆在那里的,避不开、放不下,无休无止,令人十分纠结。即使大家都力图不往心里去,却也是强颜面对,各有心结,难以保持那种坦然、惬意、默契的心境,很容易面和心不和。
三是各自为战。由于竞争的压力,很容易强化班子成员的本位意识,本能地把分工变成分家,只关注自己的职责目标完成情况,为使自己的分管工作有一份好的成绩单,往往会不顾大局、不识大体、不讲情理地争资源,争荣誉,讲条件,只计得失,不重合作。更严重的甚至以邻为壑,造成行为对立,不注意合作和主动补台,对其他班子成员的失误作壁上观、存心看笑话。
四是对上争宠。领导班子成员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加强与上级领导的沟通,争取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都是正当的、合乎情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为了取得相对于其他成员的优势地位,往往超越工作关系、工作原则去讨好、取悦上级领导,利用单位工作资源去巴结甚至腐蚀上级领导,唯上级领导个人意志是从,迎合上级领导的个人偏好甚至个人私利,不坚持工作原则和领导班子集体制定的工作目标、集体做出的部署,不惜牺牲单位整体利益,给整体工作造成国扰,给其他班子成员公正公道处事造成压力、形成阻力。这样的班子成员一旦得宠,其他成员或者心理受挫,或者仿而效之,与上级的关系庸俗化,整个领导班子就有可能放弃工作职责,导致工作目标变异,形成恶性竞争。
五是对下结党。有些班子成员为了追求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个人意见有人应和,除了对上找靠山外,还热衷于在单位内部培植个人势力,对下属尤其是分管部门的下属蓄意拉拢,搞小恩小惠,为他们争待遇、争职位,无功滥赏,有过不罚,败坏单位纪律和管理制度,做个人人情。长此以往,单位内部就会出现团团伙伙、亲亲疏疏、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章不遵,领导班子议不成事、干不成事,单位风气败坏,局面不可收拾。
六是对外编织关系网。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为了增强个人竞争实力,还会超越单位和领域范围向外寻求“外援”。他们往往利用自己掌握的领导资源,借助同乡、同学、战友、朋友、老领导、老同事等各种关系网络,进行资源输出,交换关系支持,利用这些外在关系为自己说好话、传名声、提供些稀缺性的领导资源。尽管这些外在关系有时也会对工作提供一些帮助,成为单位有效开展工作的公共关系,但由于其具有浓厚的个人标记,甚至会以公务之名行编织个人关系网之实,冲击单位内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平衡,影响单位按既定规则和正常程序对一些关键事项的公平公正处理。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一旦这种借助外在关系、势力、影响干预单位内部事务的行为形成风气和气候,单位就有可能呈现一种江湖化的局面,瓦解组织体系,丧失组织权威,显规则失效,潜规则风行,外在力量左右单位大局,削弱单位“主权”,领导成员之间的竞争如同江湖争霸,只争个人高低和意气,工作大局和事业目标都会被抛诸脑后,出卖单位利益,单位资源、职工权益和群众利益都会成为某些领导竞争个人权位的垫脚石和牺牲品。
七是相互攀比待遇。有些班子成员把自己享有超规格待遇视作能耐大,在办公室装修、办公用品采购、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等方面追求奢华,纵情个人享受,力求独占鳌头,总想压别人一头,由此引起班子其他成员心理不平衡,竞相攀比,为个人捞好处、比享乐,争抢隐形利益,甚至搞腐败竞赛,造成单位风气败坏,有权者以蚕食公共利益为乐为能,群众怨声载道。
八是相互拆台。一旦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失去了公平正当竞争的基础和规则,形成不良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习气或风气,相互之间就容易失去起码的信任和友善,只论胜负得失,不讲是非情理,底线失守,不择手段,竞争变成内斗甚至恶斗,就会彼此为敌、相互拆台,单位乌烟瘴气,工作一塌糊涂,最后整个班子或烂掉或被集体清理,正应了“相互拆台统统下台”那句话。
第二篇:14拖拖拉拉害处大教案(范文)
《拖拖拉拉害处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做事拖拉的危害,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要从抓紧时间开始,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和抓紧时间做事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拖拉的害处,学会珍惜时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设计:
(一)课前导入,猜谜激趣
1、很高兴认和平路小学的小朋友们,听说你们很会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
出示谜语:滴答滴答,声音急,催我早早睡,叫我早早起。(打一物品)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对啦,它是小闹钟。出示闹钟。小朋友们,嘘(故作神秘)你们听。
2、播放“滴答滴答声”。小闹钟在催我们呢。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要珍惜时间首先要学会做事不拖拉。(师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什么是拖拉呢?(做事慢悠悠的,不能按时完成。)
(二)、小小故事会
我们的好朋友盼盼就是一个拖拉的小朋友,小朋友们听。
1、课件播放,盼盼做事磨磨蹭蹭,做做玩玩,像他这样,就是——(做事拖拉)可有个地方很欢迎他。
2、听故事《梦游拖拉国》
你看今天,时钟都已经指向6:50了,可他还躲在被窝里不肯起来,结果又进入了梦乡。这一回他梦见自己被邀请参加了拖拉国的运动会,他可高兴了,那盼盼在拖拉国的运动会上会发生什么事呢?打开书本,看图发挥想像,我们进行编故事比赛。(四人一小组)
3、推荐学生上台前来讲故事。
你们怎么能编出这么多拖拉的事情呀?原来呀,我们周围有很多人身上也有盼盼的影子。对不对?
(三)、七嘴八舌话拖拉
1、播放课件,出示一同学饭未吃多少,其他同学已经吃好了;一同学边做作业边玩学具。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后果?
2、你做事拖拉吗?选一件你拖拉给你带来麻烦的事,告诉我们好吗?(学生谈自己拖拉的情况)教师适当延伸,带领学生体验拖拉的害处。
3、拖拉真是令人讨厌的坏习惯,据科学家研究发现,拖拉还是一种疾病。这病说大好象不大,但是说小也不小。老师这儿有个案子播放《寒号鸟的故事》,同学们寒号鸟为什么会悲惨的死去呀?
生交流:因为寒号鸟拖拉时间,没有珍惜时间造好新房。
(四)小小讨论会
1、看来,染上拖拉病,可真要倒大霉呀!如果说我们小时候做事拖拉会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但是长大以后,做事拖拉也许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大家来看看,下面的情况如果拖拉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1)听(出示图片,播放救护车的声音)看,有病人来了,还伤势不轻呢!此时如果医生拖拉了呢?(生说)
是呀,医生要是拖拖拉拉,病人就会失去生命,怪不得医生说“时间就是——”(生命)
(2)瞧,(出示图片,播放火烧的声音)熊熊的大火烧起来了,火越烧越旺,此时消防员叔叔拖拉了呢?(生说)
水火无情,如果消防叔叔拖拖拉拉,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人的生命和财产就会被火魔伤害,因此,消防叔叔说:“时间就是——”(胜利)
(3)春耕秋收,农民伯伯正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拖拉了,会怎样呢?(生说)
是呀,农民伯伯拖拉了,就没有好的收成了,所以农民伯伯说“时间就是——”(好收成)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拖拉的情况吗?结果会怎样。师总结出示:医生说:时间就是生命。
农民说:时间就是丰收。
工人说:时间就是产品。
消防队员说:时间就是胜利。
我们说: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收获。
3、再次揭题。时间多么宝贵,所以我们做事不能拖拉。小朋友,我们一起大声地说一遍。(读题)
(五)、总结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管什么行业,做任何事都不能拖拉。大家在课上都知道了做事不拖拉,这是不够的。课后我们可以请教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看看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克服做事拖拉的缺点,下节课我们再和小朋友们分享。
第三篇:扭转不良竞争,政府大有可为
扭转不良竞争,政府大有可为
朱慕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当代的教育,而教育也为这一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繁荣。中国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方面的奠基作用,全世界有目共睹。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随着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学生当前的生活与学习状况不容熟视无睹,更不容无动于衷。
高度竞争的数育环境,正在使学生个体为它付出沉重的代价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来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繁荣,同时,在文化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以管理经济的思路管理文化教育的思潮与做法。人们都明确地期待教育通过培养人能够创造经济奇迹;期待教育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期待教育能使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等等,我们对教育寄予了过多目标太宏观、目的太物质的期待,却忽略了在微观层面明确期待每个孩子在教青过程中获得健康与快乐,加之千年的科举文化传统,数以亿计的家庭对教育会带来“美好未来”的热切期待等,都在暗中强有力地牵引着教育的方向。在经济领域,目光聚焦在GDP指标上,在教育领域,目光聚焦在升学率指标上;聚焦在孩子“未来的成功”上。成人世界对今天学生们不健康、不快乐的生活既焦虑又司空见惯,既大声呼吁减轻负担又安排各种补习,甚至认为牺牲今天的健康与快乐,是求得“未来的幸福”的必然代价。教育已成为逐利的工具,人们已忘了教育的本原。
学生的生活健康、快乐吗?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身体、精神及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中小学生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应包括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快乐感受。要关注学生是否具有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尊严感;是否坦然、诚信、宽容,能得到理解、尊重和信任;是否有同情心、责任心、公正善良;是否对新事物有发自内心的好奇、兴趣和探索、创造的愿望;是否对学校和家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是否对未来有梦一样的期待和憧憬……然而,这些重要的特质正在被淡忘、被忽略,因为,这些特质不可能化为分数。
2009年,教育部为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的基础数据库,在全国抽样选取了140个样本县(市、区),对4.5万名三年级学生和5.2万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部分学科的学业测试与问卷调查,同时对1500名中小学校长、1.1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教师和校长的观念、工作等。下面这组数据集中反映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以追求升学率为导向的激烈竞争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关于考试,在八年级样本中,全国有30%的学生认为考试的次数“比较
多”和“非常多”;中部地区这一比例达37%。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50%的学生认为公布成绩和名次“比较有压力”和“非常有压力”;中部地区这一比例高达56%;八年级样本中,全国有76%,中部地区这一比例高达79%。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39%的学生“常常”和“总是”感到考前焦虑,中部地区这一比例达到42%。八年级样本中,全国有52%,中部地区这一比例达54%。
关于教学方式,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28%的学生“常常”和“总是”做大
量的练习,农村地区这一比例达36%;八年级样本中,全国有37%,薄弱学校这一比例达42%。
关于教师评价,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38%的教师“比较同意”和“同意”
用学生成绩给教师排队压力很大;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这一比例均达43%;八年级样本中,全国这一比例为28%;薄弱学校这一比例达35%。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46%的教师认为学校“常常”和“总是”基于学生的考试成绩给予奖励,西部地区学校这一比例达53%;八年级样本中,全国的这一比例
为67%;西部地区学校这一比例达75%。
关于学生负担,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31%的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小
时;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中部地区学校这一比例均达35%;八年级样本中,全国有77%的学生睡眠时间等于和少于8小时,中部地区学校这一比例高达82%,好学校这一比例高达82%。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25%的学生每周补课时间超过3小时;城市地区学校这一比例达29%;八年级样本中,全国这一比例为42%;城市地区学校这一比例达51%。
关于自信心,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25%的学生“自信心不强”和“没有
自信心”;薄弱学校这一比例为30%;八年级样本中,全国这一比例为27%;西部地区这一比例达31%。
关于内部动机,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35%的学生“没有内部动机”和H
内部动机较弱“;薄弱学校和西部地区学生这一比例达41%;八年级样本中,全国的这一比例为33%;城市学生为34%。
以上数据从中小学考试、教学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负担、自信心、内部动机等方面反映了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状态,反映了他们生活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教育组织方式和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焦虑情绪、压力感、不自信、内部动机薄弱都在影响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影响他们对终身学习的向往。事实上,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正在使学生个体为它付出沉重的代价。
2005年,欧盟委托丹麦理工学院对三大国际教育评估项目(PISA、TIMSS和PIRLS)的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显示,竞争性较强的国家教育体制(如普遍使用入学考试来选拔学生)可能会带来学生较高的基本技能水平,但是,在竞争性较强的教育体制中(如中国香港、中国、日本、韩国等),学生表现出的焦虑水平高于平均值,内部动机(对某学科的兴趣和喜爱)较低,对学校的归属感也比较低,且对学校为他们做好成人生活准备的能力持负面评价。这意味着,尽管较强的竞争性可能会在学习成绩上带来收益,但在学生的动机和心理健康方面却会付出代价。这些代价从长远来看会有一些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如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报告认为,教育制度的竞争性将由个体为
之付出代价。
政府要从申国数育体制的源头寻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保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政府的责任,是在教育领域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试金石。尽管造成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制高点不在于家长的观念,不在于学校的做法,也不在于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观,而在于政府要从中国教育体制的源头寻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改善中小学生教育环境,政府大有作为。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中考招生制度都属于高利害的选拔、淘汰制度,具有激烈的竞争性。高校招生按院校等级分为五个层次,形成了稳定的金字塔结构,它的存在和运转都在引导全社会的竞争动力。中考则关系到普职分流,而中等职业教育通向高等教育的政策路径尚未通畅,谁家父母会真正甘心放弃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呢?因而,低年段的升学竞争在所难免。激烈的升学竞争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的显著特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一体制的竞争性不可避免地传导到政府部门对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传导到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传导到学校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升学率已成为教育领域的GDP,成为判断基础教育业绩的标志性指标。多年来,经常有舆论批评家长的观念错了,学校的做法错了,地方政府的政绩观错了……而且都错在升学竞争上,这时,我们应警醒地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体制层面深刻审视现行体制的合理性,因为任何观念(政绩观)的产生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体制性的、根源性的导向。升学率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只剩下考试学科的分数。凡是不能用分数衡量的重要
教育价值,如健康、道德、人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快乐等都可以忽略。如任这种唯分数的恶性竞争合理存在下去,将难以回答胡总书记所提出的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世纪之问。
2001-2011年,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深刻、最大规模、历时最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内容涉及:21世纪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教学方式和教学研究制度的变革、教师专业发展、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课程管理制度的重建等,以上改革都指向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改革秉承和传播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提出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教育内容;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三维目标。新课程体系既对全体学生提出共同基础的要求,又关注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建立了课程的选择制度。新课程超越了”学科中心“的传统,将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社区实践作为必修课,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作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宗旨。新课程改变了评价过于注重要瓦别和选拔的功能,探索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既重视学业成绩,更关注全面发展;既有教师评价,又有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参与的新方式。十年改革,经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深刻变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参与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面临挑战最大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本质的进展。但是,课程改革始终处于升学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面临着难以逾越的竞争性教育体制的障碍。一线教师们说:我们由衷认同新课程的理念,但我们却是在戴着镣铐跳舞!不良竞争体现在体制层面、政策层面、管理制度层面、措施层面,只靠局部的改革难以奏效,因此,扭转不良竞争需要系统介入、系统解决。优质的教育一定出自符合教育规律的制度设计和实施
环境,而非一味竞争。对现行教育体制和制度优越性与弊端的审视和改革是政府的职责,应有所作为。
要下决心扭转当前的不良竞争。国家在教育经费、资源配置、招生制度等方面,应削弱和淡化学校等级的金字塔结构,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路径,对各类院校应出台多样化发展的引导政策与评估标准,大面积激活和支持各类学校发展与创新的积极性,而非只有”211“、”985“。在打造一流大学的同时,打造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专业、实验室等,引导学生们奔向百花齐放的专业平台。
要建立明确而详细的教育质量政绩标准,如推出”绿色教育质量指标“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自2005年始与上海市教委共同合作开发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全面指向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指向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指向政府引导实施素质教育。其指标包括:学生学业质量均衡指数、学习负担指数、教学方法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与学业成绩关系指数、基本品德行为指数、学生动力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健康指数、跨发展指数。
此外,还要规范、治理以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管理制度;要向社会大力宣传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确立具有权威性的教育质量价值导向;要建立全社会对政府保护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问责和监督制度,等等。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原巡视员。此文系作者在”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上的发言稿,文内小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节)
《人民教育》2012年第5期第38~40页
第四篇:恒大的竞争优势
恒大的竞争优势
一、规模和发展区域优势方面,恒大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土地储备规模大
恒大是中国土地储备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之一,截至2009年8月31日,在全国24个主要城市拥有52个项目。
2、土地储备质量高、成本低
恒大超前进入了中国城市人口500万以上的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区,获得了大规模优质土地储备。
3、覆盖省会城市多
恒大是专注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省会城市的地产发展商,迄今,恒大位于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项目个数44个,占恒大项目总数的超過80%。恒大同时于广州、天津、重庆、沈阳、成都、武汉、南京、西安、长沙、太原、昆明、南宁、贵阳、合肥、郑州、南昌、石家庄等全国17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开发物业。
4、项目的规模优势
恒大的项目,单幅地块建筑面积一般在50万-200万平方米,此类项目适宜规模开发,可满足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规划设计条件,符合恒大的精品开发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5、项目区位优势
恒大的项目,都选择在近年经济增长较快的主要大城市,城市人口一般都在500万以上;恒大的项目一般都坐落于所在城市升值潜力大、住房需求上升的区域。
恒大超过80%的项目为城市市区项目,大都位于环境优美、规划配套及城市交通发达、升值潜力较大的优质区域;而恒大的旅游地产项目,则一般位于距离超大城市中心区30-40公里、高速公路出口附近以及拥有独特的优美自然环境,这些项目还具备土地可持续拓展的特点。
二、恒大的品牌优势:
恒大产品品牌突出表现在产品品质上。从2004年开始,恒大持续实施精品战略,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建立品牌合作联盟,打造中国领先的精品产品,获得全国置业者的认可,恒大已连续六年位居中国房地产十强企业。
1、恒大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打造中国领先的精品产品 恒大采用集团化紧密型管理,在全国所有项目严格推行精品标准,在打造精品的所有环节均确定必须与国内外各行业龙头企业合作。
公司从2004年起开始大规模资源整合,与国内外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强强合作,大到项目规划设计、主体施工、园林建设、装修装饰等合作单位选择;小到每一种材料设备的选用,如外墙砖、铝合金门窗、洁具、门锁等材料,甚至一些看不到的隐蔽材料,如电线、水管、阀门等,均采用国内外最好的品牌材料,真正实现满屋名牌的精品产品。在规划设计方面,恒大与阿特金斯、中建(北京)设计有限公司等知名机构合作;在主体施工方面,恒大与中建总公司、中铁建等国内最优秀的施工企业合作;在室内装修方面,恒大与金螳螂、广田装饰等中国一流装修企业合作;在材料设备方面,与奥的斯、TOTO等知名品牌合作。
2、恒大的高品质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恒大的著名品牌和高品质产品深受全国置业者欢迎,使恒大成功进入全国各地市场。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成交非常低迷的情况下,恒大产品依然持续大规模热销。2008年国庆,恒大全国18盘齐开,销售额领跑全国楼市;2009年1-8月,公司销售总额继续领跑全国,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此一持续增长速度在中国物业市场尤为难得。
三、恒大的产品结构优势:
恒大的产品类型的组合非常科学合理。对于所有项目,公司内部均由规划设计研究院、营销团队、地区公司三大团队分别进行独立市场调研;并通过与中国最专业的地产调研机构合作,确保公司的产品定位准确、产品结构科学合理,能最大程度被市场接受。
恒大拥有各种产品系列,其中10%是高端产品、70%是中端至中高端产品、20%为旅游度假产品。恒大丰富的住宅产品类型,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不仅涵盖首次置业人士至富裕业主,而且可满足自住、酒店、度假及商用多种用途。
四、恒大的成本优势:
恒大拥有系统的项目开发成本控制体系。这是恒大的多元化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从土地购买、产品设计、招标采购、管理环节等多方面入手,着力降低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1、土地实现了成本的源头控制
恒大超前的进入升值潜力大的城市和区域,取得优质项目,实现了成本得源头控制。
2、设计标准化,有效控制建设成本
恒大全面实施标准化设计,达到施工工艺、施工组织的标准化,实现集中招标、集中采购、集中施工、集中管理,有效控制建设成本。
3、集中招标、集中采购,实现规模效益
恒大在全国实施集中招标和集中采购。对于各类主体、装修、园林等大型工程,均由集团统一招投标,由于全国项目建设的规模优势,确保了投标的龙头企业能以最合理的价格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从而实现规模效益。恒大通过集中采购,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材料及设备的价格。
4、严谨、规范的管理体系,降低营运成本
恒大在项目开发建设各管理环节,实施严谨周密、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及措施,大大降低了管理和运营方面的成本。
五、恒大的快速开发优势,通过强有力、专业化的执行团队,实现项目快速开发。
1、恒大通过集团化紧密型管理模式
确保在拿地后,短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政府报建、施工组织、原材料供应等各项工作,以实现项目的快速开工建设;
2、标准化的规划设计
恒大可以快速确定项目的定位、设计方案并实施;全国统一招投标,让恒大与中国一流的建筑企业、园林及装修企业结成长期战略联盟,可以迅速组织新项目施工,确保工程进度及质量;
3、标准化的工程管理、质量控制体系
对所有项目每幢建筑进行进度及质量监控,确保项目快速开发的同时保证质量;
4、项目建设以营销为重心,实施标准化的开盘模式。
项目建设前期的重点集中于中心园林、会所、样板房等销售环境方面,楼宇主体工程相对放缓,从而将项目预售前的投入降到最低。恒大要求从拿地到销售的时间控制在6-8个月,从而实现投资周期最快的目标。如长沙恒大名都项目,取得土地后立即投入开发建设,采用上述开发建设模式,在相对较低工程款投入的情况下,短时间就达到预售条件。
六、恒大的团队及管理优势
1、中国一流的管理团队
恒大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平均年龄42岁,平均房地产开发管理经验16年以上,平均加盟公司7年以上。其中教授1人,博士3人、硕士5人。恒大派驻各地区公司的董事长及高管,均曾在总部多个重要部门担任多年管理工作。恒大的管理人员90%以上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2、中国一流的管理模式
恒大采用国际先进管理方法,并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国一流的管理模式。恒大建立了董事局、集团高管、地区公司高管三级管理体系,在企业运营上采用集团化紧密型管理模式,由集团总部对地区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全面采用目标计划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一系列经营管理模式,为企业快速稳健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恒大始终围绕“诚信、拼搏、进取、效率”的核心价值,以高效进取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价值;同时配合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向上超越的工作氛围和价值认同感,令恒大的团队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经验丰富和稳定的管理团队,集团化紧密型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企业文化,大大提升了恒大的执行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恒大成功实现快速稳健发展。
第五篇:中国农业竞争优势大盘点
中国农业竞争优势大盘点
作者: 文章来源:zgjy0000001 时间:2000-12-26
国研信息
[编者按]中国的农业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至少在中国城市化步 伐还未能加快,在中国当前1.4亿农业富余劳动力还无法转移的情况下,加强农业的基础地 位,发展农业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仍是发挥中国农业优势的基本保障之一。另 一方面,尽管中国农产品在90年代以来的贸易顺差逐渐减少(主要是自1994年之后),但并非
所有的农产品都已失去对外贸易比较优势,有些农产品的外贸优势正在加强。因此,深入分 析9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外贸优势的演进趋势,把握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变化特征与规律,无
疑是入世后的中国农业制定政策、推进改革和进行长远规划的基础。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针对中国5大类主要农产品从1992—1999年外贸竞争力指数
计算发现,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是趋于下降的,其中“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 一直处于较大程度的比较劣势。“农产品纺织原料”类及“植物产品”类也总体上呈比较劣 势。“食品、饮料、酒、醋、烟草及其代用制品”这类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品在 1995年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之后优势有所下降,但从1998年开始又有所恢复。中国的5大类农产品中,只有“活动物、动物产品”是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产品,在1998年,其外贸 竞争力指数仍有0.57,但在1999年也开始动摇。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劣势显现,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优势仍存
从20类细分农产品的情况看,1992—1999年间,具有不变的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竞争
力指数在0.8与1之间)有4类:“食用蔬菜、根及块茎”、“咖啡、茶及调味香料”,“鱼肉、甲壳、软体动物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制品”以及“蔬菜、水果及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这4 类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几乎均有0.9以上,而且后3类国际竞争力指数有逐渐变大的倾向。如果我们进一步将农产品分为土地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可看出,这4类产品基
本属于适合我们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它们在1992—1999年间的平均出口
额占同期中国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为27%左右。
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竞争力指数在0.5与0.8之间)有5类:“活动物”、“肉及 食用杂碎”、“谷物、粮食粉、淀粉及乳制品”、“饮料、酒及醋”以及“蚕丝”。同样地,这5类产品也属于劳动密集产品,1992—1999年的年均出口额占农产品年均总出口额的13% 左右。
中国最稳定的低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竞争力指数在0与0.5之间)主要是“乳品、蛋品、天 然蜂蜜及其他食用动物产品”和“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1992—1999年 间,两者外贸竞争力指数的平均值均为0.35。这两类产品在现阶段属于国内产量较小,进出 口量仅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量的3%左右。
在20类细分农产品中,有4类为比较劣势产品。其中“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是 中国的较高比较劣势农产品(竞争力指数在-1与-08之间)。这类产品相对于其他农产品更 大程度上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国内对动植物油、脂的分解与精炼技术水平相对世界发 达国家要低得多,因此处于外贸竞争的劣势状态。
“谷物”、“食糖”、“棉花”以及“羊毛,动物毛类产品”是中国当前的低比较劣势
农产品(竞争力指数在-0.8与-0.5之间)。“谷物”是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属于典型的土地 密集型产品,因此相对于美国等土地丰富的国家来说,其比较劣势显而易见。同样地,谷物 贸易又属于较高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中国出口与进口的谷物往往属于不同类型的谷物产品,如中国近年来主要出口大米而进口小麦。1992—1999年,“谷物”年均出口占农产品年均出 口额的6%左右,年均进口占农产品年均进口额的15%左右。与“谷物”相仿,“棉花”也 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比较劣势较为明显。同时“棉花”又属于较 高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产品,1992—1999年,“棉花”年均出口占农产品年均出口额的17%,年均进口占农产品年均进口额的24%。“食糖”的原料主要来自于种植的甘蔗与甜菜,后者 也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同样地,“羊毛,动物毛类产品”是以土地及土地上的牧草资源密集 为基础。在中国土地稀少、耕地面积下降、牧草资源退化的大环境下,“食糖”与“羊毛,动物毛类产品”的比较劣势也日益显现。
90年代: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日益发达
在中国农产品外贸优势整体减弱的同时,产业内贸易却逐年发达起来。从各类农产品产 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动趋势看,“农产品纺织原料”的产业内贸易较为发达,而且有逐渐增强 的趋势,其中“羊毛类”、“棉花”及“其他植物纤维类”均是如此。1992—1999年的年均
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的比重高达29%,其中,除“蚕丝”外的其他3类纺织原料的进口比重 为24.7%,仅棉花就高达17%;同样地,农产品纺织原料进口占农产品总进口的比重为40%,其中除“蚕丝”外的其他3类产品的比重为39%,棉花为25%左右。
“植物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也是比较发达的,1992—1999年间,该类农产品出口的年均 值占同期中国农产品总出口年均值的比重为25%,占总进口年均值的比重为23%。其中“食 用水果”与“含油籽仁及果实、稻草秸秆及饲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均稳步上升。除上述两大类农产品外,“食品、饮料、酒、醋、烟草”、“活动物与动物产品”这两 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均呈上升势,只有“动植物油脂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呈波 动趋势。
中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趋于上升,说明中国农业总体上正在失去昔日的外 贸竞争优势。但与此同时,在中国产业内贸易较发达的农产品上,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一样也 享受到了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另外,中国在农产品外贸优势有所下降的条件下,积极发展产 业内贸易,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学习贸易伙伴国在 产业组织、技术进步和追求个性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这一点尤其对中国农产品加工品的生 产、促销等方面大有好处,另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作为交易双方相互需求并相互满足的贸易,有利于中国与贸易方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有助于改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21世纪:实施比较优势战略
9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已逐渐从土地密集型转向劳动密集型。这一点适合中国
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及相关资源(如牧草)稀缺的资源禀赋特征,说明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产品出口已逐步趋于符合比较优势法则,且这一趋势正进一步得到加强。
实证分析发现,在中国农业总体外贸竞争优势下降的同时,部分农产品的外贸比较优势 正逐渐增强。一旦加入WTO,中国外贸比较劣势的农产品的进口就要增加,但同时中国比较
优势的农产品出口也会增加。在中国当前仍占出口额64%的农产品具有外贸竞争优势的情况
下,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将有助于降低中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的冲击。
在实施农业比较优势战略的同时应注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国在实施比较优势战略 原则下,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谷物、油籽、棉花这类以土地密集为特征的大宗农 产品,在保证安全供给的基本条件下,可适度减少国内生产,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供需缺
口。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畜禽、水产品、蔬菜、水果、烟草及其相关加工品,应 积极采取措施以进一步发挥其比较优势,增强外贸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实施农业比较优势战略还应重视产业内贸易发展,并动态规划农业产业发展。比较优势 理论是一种静态分析,必须结合静态比较优势动态规划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因为当前的比 较优势不一定就是未来的比较优势。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以农产品加工品为龙头的部分
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将会有较大程度的发展,而这类产品往往属于具有高附加价值,发展潜 力大的农产品,我们应充分利用产业内贸易扩展的条件,积极学习贸易伙伴的工艺创新、产 品差异化等方面的优点,扩展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链条,并以此成为促进中国农产品比较 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