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视察报告
为切实巩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成果,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根据县政协2018年度协商视察专题安排,7月19日,县政协组织主席会议成员,有关乡镇和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到进化镇黄荆村东风组、琊川镇朝阳村红星组,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通过视察,视察组全体成员认为,全县各有关部门、乡镇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为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突出示范带动。
为有效推进我县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解决前期群众对人居环境改善政策持观望态度的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县投入资金3400万元在14个乡镇集中打造了38个人居环境改善示范点,涉及农户1700余户,通过召开全县人居环境改善现场观摩会,总结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并在全县进行推广,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掀起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热潮,通过抓点示范,为全面推进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发挥了带动作用。二是加大资金投入。
坚持整合力量聚合力,把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道路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种植业、养殖业、文化教育卫生、社会帮扶等涉农资金、扶贫资金、帮扶资金有效整合起来,全县共撬动各类银行贷款80多亿元,吸引社会资本3亿多元,每年还募集各类社会捐助资金1亿元以上,用于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近年来,全县共拆除危旧房10395栋,实施“三改三治三化”30275户,建成大村大寨、集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26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任务34614户,通村公路1307公里、通组公里826.247公里,县乡道改造、建制村通油路、建制村通客运率均实现100%,修建骨干水源工程4座,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385处和散户供水设施10146户,极大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健全完善机制。
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及时安排部署,统筹调度,各乡镇、部门在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积极探索制定设施维护、道路维修、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等制度,部分村(社区)配备了保洁队伍,建立了日常保洁机制,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引导群众参与。
通过采取“补助式”投入、“促膝式”帮扶、“公益式”服务、“集中式”培训、“院坝式”宣传等措施,全县广大帮扶干部、包组干部带头示范,督促村民打扫卫生,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帮助群众树立起改善居住环境的信心和勇气,群众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卫生文明习惯逐步养成,促进了工作的深入开展。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规划编制相对滞后。
近两年来,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虽然成效明显,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还没有启动,因缺乏具体规划指导,乡镇、村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零敲碎打,没有明显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持续推进。二是资金欠账依然较大。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牵涉范围广、所需投入大、运行成本高。尽管县财政加大了投入,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推进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瓶颈。目前县里拨付到位的资金,还不能满足村组排污治污、垃圾填埋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需要,乡镇财政的投入杯水车薪,且一些“补助式”投入还没有兑现到位。由于资金短缺,部分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根本配不起保洁队伍,有的即使配了保洁队伍,但保洁员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部门协作合力不够。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项目涉及发改、农业、住建、扶贫、环保、水利、林业、旅游等多个部门,目前相关部门之间工作协调不够、信息不畅通,相关资金、项目多头投放,整合不到位,没有形成工作合力,长效机制落实不够好。四是群众素质仍需提升。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加之宣传教育的氛围还不够浓厚,部分农村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差,对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意义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还依然存在。三、对下步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立足常态长效。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贵在常抓不懈、必须建立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工作机制。形成长效管理。以建立完善多元投入、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责任考核等一系列长效保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常态长效推进。乡镇党委、政府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县级层面要整合项目资金,加强督查考核,形成工作合力。要坚持建管并重,研究制定出台全县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依法依规管理农村环境卫生。支持镇村积极探索环境卫生管理、公共设施维护、环卫经费保障等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鼓励、支持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制度办法。如要求群众缴纳卫生费、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等,共同维护好农村卫生环境。是要加强农村面源防污控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编制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解决农村污水横流和垃圾无序倾倒的问题。二是坚持规划先行。
以县政府牵头,全面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要改变由各个部门编制单项规划的惯例,加强部门间的衔接协调,由住建、农业、扶贫、旅游、环保、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统筹规划,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要求和标准,对村庄的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布局等要素通盘考虑,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做到“多规合一”。同时要按照规划部署,坚持分类施策、分层推进原则,重点打造一批典型示范村,发挥其引领作用,通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达到更高的水平。三是努力拓宽筹资渠道。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力度。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强项目调度,有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实现捆绑使用,在环卫设施、垃圾处理场、排污设施、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整村推进。特别是要加强农村面源防污控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编制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解决农村污水横流和垃圾无序倾倒的问题。同时,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卫生公共配套设施,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强化宣传引导。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群众素质是根本。要以广泛开展文明卫生村寨、文明社区创建和环境卫生大评比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革除陈规陋习,养成文明习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广大群众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中的主体作用,自觉参与其中,确保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五是加强基层组织。
切实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抓好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组级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