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非常必要的,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品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
(一)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渗透:
平常授课,我根据大纲的要求,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揭示历史基本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的评价人物和事件,这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例如在评价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过时,就应让学生充分的理解统一六国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应充分肯定,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在讲我国历代农民战争时,要让学生懂得农民战争的伟大威力,它推动了历史社会向前发展;在讲金字塔是埃及古代文明的象征,体现了古代埃及人民的伟大智慧,教育学生懂得劳动人民是创造世界,创造历史的主人,这些都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史观。
(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中国的历史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进步的巨大力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爱国主义的源泉,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从古代的孔子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近代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的伟大的爱国壮举,孙中山的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奋斗不息的伟大的爱国精神等等,这些中国历史上的光辉的英雄形象和为了国家舍生取义的正气化身,都是培养教育学生爱国主义的最佳素材,让学生在深动的历史事实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
(三)理想道德教育渗透。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崇高理想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纵贯古今,历史上涌现了举不胜举的胸怀大志、为人类谋幸福的仁人志士:如抗金将领岳飞,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以“精忠报国”为其毕生奋斗的理想;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早年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战斗口号;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才能拥有真正的人生。早在古代,陈胜、吴广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揭竿而起,点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到了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社会理想。到了现代,更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所有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息息相连,个人利益只有同国家利益相结合,才能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让我们用点点滴滴的史实去滋润青少年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远大的社会理想,全面发展,成长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人材。
(四)传统美德的教育渗透。
纵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到北宋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晚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民国初年时周恩来的“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等等,都表现了中华民族人生观方面的传统美德。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演小品,围绕着德育教育的主题,学生通过自己看教材、看课外书、找资料,自编自导,讲故事、演小品,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图片、新闻资料等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做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深的意识到在中学教育阶段,坚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党、国家、民族赋予我们的使命,历史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做学科教育的有心人,时刻不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方法、途径,搞好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