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
关于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全局性变革,是描绘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路径,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根本大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要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之一,并划出路线图、制定时间表: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目前来看,一大批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如:“脏乱差”问题得到缓解;全国过半建制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约五分之一的建制村的污水问题得到缓解;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60%;全国全面启动乡村农资废弃物回收处置市场化工作,浙江省农资废弃物回收处置覆盖率达90%。这些喜人成绩的取得,无一不证明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神州图景,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人口锐减,国家建设中心某种程度偏移城市,经济社会虽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与之俱来的农村生态破坏、资源约束趋紧、乡村旅游不合理开发、滥用农药引起耕地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负重前行,针对日趋严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梳理出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并对症下药,找出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解决路径。
二、当前存在较为突出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一)农村生态环境宣教缺失,农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自身教育水平不高,视野较为封闭,多年来生活习惯使然等多种因素,大部分农民生态环保的观念非常薄弱接近于零,对维护公共卫生没有形成充分的强烈的认同。一方面,主动环保意识缺乏。虽然,村部内设置了分类垃圾箱和地埋式垃圾池,但是村民还是固执地沿袭既往的做法,随意丢弃垃圾,本能上抵触新的生活方式,对环保设施设备视若无物。这是因为村民仍未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未能形成成体系的生态环保认知,并尚未认识到垃圾丢弃所带来的种种严重的危害。另一方面,些基层农村干部由于自身生态环保意识的局限性以及待遇过低、事务繁忙等其他因素,在生态建设方面缺乏胆气、谋略、闯劲和韧劲,在生态环境理念的传播和宣教上方式陈旧,且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事业无人领头、一盘散沙的局面。
(二)当前农业生产方式整体粗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由于缺乏接地气的有力法律的震慑,政府制约限制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利益驱动下,决定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整体粗放和农户为追求经济效应颇有滥用农药“肆无忌惮”之感。种植业方面:为追求增产增收,农户滥用农药、化肥,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养殖业方面:规模化养殖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利益的同事,造成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环境质量。乡村旅游方面:随着农家乐、假日游等兴起,餐饮废水、生活污水、旅游垃圾、餐厨废物、汽车尾气等都成为毒害乡村生态环境的杀手。
(三)机制和资金双重桎梏下,农村生态环保事业止步不前
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尚未建立环保体制机制,一部分有机制体制的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颇有“浅尝辄止”之风,程度不深、效能低微。大多数乡镇基层政府缺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能力水平,普遍存在重工业、轻农业的倾向。另一方面,大约95%的乡镇没有配备专门的环保人员、经费和机构,缺乏必要的环保技术设
备装备和能力,从而对这块工作的推进起到了阻滞。
三、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工业5.0时代的到来,污染正飞快转换着主阵地,渐渐从城市转移向乡村。乡村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势必将影响几亿多农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因此构建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良好生态格局已经刻不容缓。
(一)加大宣传以提升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
一方面,将宣传教化作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关键工作长期来抓,用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来潜移默化广大的农民群体;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同时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通过“互联网+”方式,予以整体宣传推动。结合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等时代背景,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创新驱动等方面重点推进,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从而创建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借助“党建平台”深化建设乡风文明,充分利用好基层党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围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组织生活,挖掘并遵循当代乡村文化生态体系及其发展变迁规律的基础上,沿着乡村文化谱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承优秀的家风、家训
传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党建平台载体进一步传承好优秀的村落家风文化,以积极的家风风尚带动生态文明发展。
(二)驰而不息推进乡村环境整治
一方面,在村庄密度较高、人口较多的地区,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治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活垃圾收集、暂存、转运和处理设施建设,包括垃圾桶、垃圾池等收集设施,垃圾中转站、垃圾运输车辆等转运设施,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时,结合“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做好农资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的全面覆盖,最大限度地消除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乡村生态环境破坏危害。另一方面,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同时对不良产业进行关停或者整改,积极发展生态高效现代农业,从而促进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比如: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都是不错的转型选择。
(三)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体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层力度,落实专人、专项经费,组建专门机构全力以赴办好这项长治久安的生态事业;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考核任务严格分解落实到区县、乡两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林、环保、供销社、国土等多部门息息相关,制定建立较为顺畅的部门之间协调机制势在必行,从而杜绝踢皮球、打太极的不作为现象发生;完善主体部门的日常监督巡查机制,奖惩分明、责任到人,同时建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公开制度,及时进行政务公开,全力保障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