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少先队工作
优秀论文(编号:WLLW)
评选申报材料
农村初中少先队队员意识的培养与强化
温岭市泽国三中
林
烨
少先队的队员意识,即少队员对自己组织身份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少先队员身份的责任感,光荣感、使命感。初中是小学和高中的转折点,是由少先队组织向共青团组织过渡转变的过程,也是少先队员积极向共青团组织靠拢,并加入团组织的一个重要转折过程。在这一过程的转变中,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共青团组织往往容易忽视中学少先队工作,少先队员的队员意识明显下降。
一、农村初中少先队队员意识现状
1.队员意识薄弱,只知有“团”而不知有“队”。进入初中,很多少先队员的队员意识就已经丢失,他们看到是佩戴着团徽的和没有任何标识的八、九年级学生,而找不到和他们一样佩戴红领巾的“同类”,自然而然他们以为自己不再是少先队员了。他们的组织意识也很薄弱,在学校中也找不到自己的组织,小学有少先队活动室,很多农村初中学校根本没有少先队活动室,或挪为它用或闲置在旁。教室的布置中也找不到和少先队有关的摆设,没有队角、队旗和雏鹰争章,这一切都使他们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初中只有团员和非团员的区别,没有少先队员的存在。事实上,七年级、八年级学生都是少先队员,八年级开始发展团员推优入团,未入团的八年级同学都仍然是少先队员。也有些学校会在七年级结束或者八年级开始时举行退队仪式,让学生从形式上误认为退队就彻底和少先队分离了。
2.进入初中,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的比例明显减少。小学毕业了,少先队员们似乎也告别了红领巾。入学第一天,几乎没有人会佩戴红领巾迈入初中的大门,这被贴上“小学”标签的红领巾,大部分少先队员不愿意再佩戴。仔细观察,只有少数初中学校要求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大部分初中学校对此没有要求。加之,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不再是少先队员了,更没有必要佩戴红领巾。这一现象中折射出的就是初中少先队员意识的薄弱。
3.少先队活动流于形式,少先队员主动参与度不高。初中学生处于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阶段,初中少先队理应比小学少先队更活跃,但由于课业负担加重,辅导员对工作重视度不高,农村初中几乎没有组织少先队活动,而在为数不多的活动中少先队员是被动参与,没有明确参与活动的目的,更无法达到活动的目标。而且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对老套俗套的少先队活动显示出强烈的逆反心理,许多少先队员希望组织开展一些特别的活动,不要总是老生常谈。
4.学生缺乏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初中少先队员由于入队的时间较长,逆反心理滋生,不少学生缺乏少先队光荣感和使命感。对少先队工作的不重视,也导致大部分队员不了解少先队的光荣历史,不理解队旗、队徽的含义,不会正确佩戴和爱护红领巾,不会行规范的队礼,不知道如何呼号等等,而这一切都影响着少先队组织的凝聚力和教育效果。
二、增强少先队队员意识的重要意义
少先队员作为学校中先进的学生群体,他们队员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关系到他们能否在学生当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如何在各方面做出表率,充分带动其他同学积极进取,乃至整个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顺利开展。因此,培养和强化初中少先队员们的队员意识,应当是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初中少年儿童主体组织的少先队员,既要适应从小学轻松的学习到初中有考试压力的学习的过渡,又要适应初中的行为规范,培养新的行为习惯,这对初中生的少先队员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生的少先队员意识理应比小学的更明显。结合初中少先队员队员意识薄弱的现状,加强对初中学生的队员意识培养势在必行。
三、培养和强化农村初中少先队队员意识的可行计策
1.注重实际,让学生在思想上重新认识,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
九月,七年级的新同学满怀希望走进了中学的大门,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增加的课程等都充满了好奇心。在这个时候可以举办隆重的少先队大队成立仪式,由学生主持大会,严格按照大队会程序进行。通过这一活动让七年级新生知道自己仍然是一位少先队员,每天应佩戴红领巾,参加少先队活动。也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隆重地为七年级新生举办“小巾换大巾”活动。脱下小学时佩戴的“小”红领巾,换上代表初中“长大”的“大”红领巾,即保留了少先队员的身份,又彰显了摆脱稚嫩的意义。学校应要求七年级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八、九年级队员可佩戴红领巾徽章或队徽,集会和重大活动时佩戴红领巾。
2.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重视少先队的组织和“文化”建设。
针对不少学生缺乏少先队光荣感和使命感的问题,可以通过队会、队日活动,依托图片展、故事会、观影会、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队会活动,让少先队员重温队章,了解队史,进一步加深对少先队队旗、队徽、标志、队礼、呼号、作风的理解,从根本上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建立健全初中少先队组织,严格制定和执行少先队章程,坚持在少先队员年满14周岁才履行离队仪式,而不得提前离队,从而让每一个少先队员过完8年少先队生活。比如可以延迟退队时间,把现行的少先队员退队时间从八年级推迟到九年级毕业,使少先队成为初中学生的一个全员性、全程性组织,消除以往八年级到九年级组织教育断裂层,保持组织教育的完整性。同时在初中少先队员中进一步增强离队教育,强调少先队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让学生树立一个观念“我是一名少先队员”。
注重少先队“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队员的思想启迪、个性陶冶、情感激发和精神升华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少先队文化建设上,我们要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心理文化建设三方面入手。物质文化方面,辅导员和队员要精心布置教室,特别是对少先队员进行宣传和教育的中队角,营造浓浓的学习育人氛围的同时,还要共同建立中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公约和奖惩条例,中队全体认同并自觉遵守,形成中队制度文化。学校方面也要保证设有少先队活动室、宣传栏等阵地,并且正常使用,发挥其作用。精神文化是少先队文化建设的核心,它的主体是校风、队风、班风。良好的风气是无形的准则,是无声的命令,能使队员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做有损少先队荣誉的事。心理文化方面,要在少先队文化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影响,充分地发挥整体的教育效果,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最终教育目的。
3.举办丰富且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少先队活动。
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开展德育的广阔课堂。尽管进入初中,少先队活动也仍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少先队活动应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出发,进入到初中阶段的少年,身体机能和心理能力快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思维更加活跃,对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参加少先队活动也不像小学时期那样积极,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就得先了解初中生的兴趣点。因此,少先队工作者要积极思考和探索,找准兴趣点,打造精品活动,在活动内容上抓主题教育,每个活动的开展都尽量贴近学生,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少先队活动中去,进而意识到少先队员的身份,增强少先队员先进性、示范性的队员意识。活动还应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性。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所以要为队员制定分层达标任务,结合学校课程教学,通过雏鹰争章的形式来开展,让学生体会争章成功的喜悦;寓教于乐,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做好团队衔接工作,实施团队一体化教育。进入初中,如何让少先队员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先进性和示范性,这就需要要加强少年团校的建设和培育,在初中少先队员中渗透团的知识及意识教育,把团的建设及教育向七年级扩展,举办少年团校,推荐优秀队员入团,建立优秀队员入团后备队,并逐步形成相应制度。少年团校应在团组织的领导下,由少先队组织来承担和实施,要面向全体,对队员分层、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这一举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一个意识“只有做先进的少先队员才能成为团员的候选人。”利用团校教育,把少先队员先进性的意识加强,让学生在于同伴的比较中提高少先队员的意识。
因地制宜,结合地方资源,开展特色活动。农村初中可以紧紧依托农村实际,在保证校内阵地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乡土风情和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农村的农场、林场和养殖场等,建立“红领巾”实践基地,开展农业知识小讲座、兴农小建议等实践活动。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小组活动增加队员对家乡的了解,加深对家乡的热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里给每个中队开辟一块土地,让队员亲身体会劳作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从而真正在思想上尊重劳动,在行动上节约粮食。开展特色实践活动的同时还要建立与之适应的评价体系,设立特色奖章,开展争章活动,在争章中促进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开活动的开展中无形增强少先队员意识。
4.加强对农村初中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
初中大队辅导员很多都由团委书记兼任,既要开展团的工作,又要开展队的工作,同进还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绝大多数只履行了团委书记的职责,而使少先队工作流于形式。建议学校单独设立初中少先队处,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少先队的管理与指导。同时也要加强对大队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以保证少先队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工作的一线力量,中队是少先队员日常的生活最熟悉的阵地,要提高少先队队员的意识,就要加强对中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中队辅导员一般由班主任兼任,可以引进班主任培训的机制,对中队辅导员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如何开展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并指导基层单位做好平时的中辅培训,并创新培训机制,多引入实际的活动项目的培训,让中队辅导员先于队员了解、学会活动项目,更清晰地认识到少先队工作的魅力。
总之,增强初中少先队队员意识,是初中少先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初中团队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培养和强化初中少先队队员意识,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独特的组织优势﹑活动优势,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发展,也使少先队工作更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