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共5则范文)

时间:2020-12-04 11:2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共)》。

第一篇:《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共)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

在第一轮“课程思政”试点课程的示范下,第二轮的课程思政试点课程有了一定的经验,但针对不同课程仍然需要进行精心地打造,需要团队成员的配合和课程建设前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的制定,需要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讲教师对课程建设规划的认真执行和灵活应变能力。

(一)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版的教学方案,《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在2020春季学期开设的课程,这一时间恰好是佳木斯大学第一轮“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完成之后,在第一轮试点课程的启迪之下,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课程负责人决定组建团队,进行第二轮“课程思政”试点。

1.制定课程建设规划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大三时开设的,前期政治学原理等课程已经开过了,学生有一定的政治思想理论基础,团队成员根据课程的以上情况制定了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逐步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和新机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课程建设应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创新相结合、思政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制定了突出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深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合理融入思政元素、总结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经验,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案等目标;课程建设的思路是立足于二本院校学生实际,以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出品牌为目标,对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进行建设,逐步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术兴趣,提高学生思政理念与政治素养,从而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课程建设规划就课程建设的内容及进程进行了梳理,为课程建设提供了依据。

2.明确团队成员分工

根据《佳木斯大学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及《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特点、2017级学生特点,对团队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团队成员为专业课负责教师沈丽巍,思政课教师张春波,专业课教师庞海云、张宏韬、王凤双、刘卫财等,学生辅导员郑华。课程负责人沈丽巍负责将思政课教师张春波提供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并进行课程实施;思政课教师张春波结合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特点和性质,提供有效的思政元素,协助课程设计,将思政元素合理的融入教学当中;学生辅导员郑华参与教学组织及宣传工作,积极了解学生对授课方式、方法及课程思政载体的反响,并及时反馈给所在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成员庞海云、张宏韬负责对每节课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进行研磨,提出意见和建议;王凤双、刘卫财负责课程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建立有效沟通协调机制。

3.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准备

按照《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建设规划,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课程负责人沈丽巍将课程大纲及教材交给课程团队成员,由思政教师张春波挖掘思政元素,提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建议;课程团队成员协助课程负责人查阅资料、反复推敲,进行课程大纲、计划、方案、形成性考核方案等的设计。课程选取了智慧树知到平台的优质资源《西方社会两千年》作为学生的拓展资源。

(二)课程建设的实施

1.教学平台的选择

以学校课程安排时间为准,严格执行线下课程表时间,选择智慧树知到平台,将课程PPT、拓展优质资源、相关链接等传人课程平台。

2.选择课程适合的教学方式

采用PPT加语音的方式,配以课堂讨论、答疑,课前预习加课后作业等形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性的基础上,在完成好专业课知识传播的基础上,着重打造思政元素的融入。

3.具体授课过程

课程负责人沈丽巍老师课前发布学习任务,提供学生预习资料;授课过程中,利用智慧教学软件相关功能,适时进行签到点名、讨论、抢答、测验等课堂活动,以保证教学质量;课后组织好讨论、答疑,布置作业,做好在线答疑与作业批改;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以备学生到校后检查。辅导员郑华老师在课后将学生对课程的反响反馈给课程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定期教研活动和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等方式,解决反馈中的问题,提高思政因素的融入效果。

4.考核要求

优化课程考核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采取形成性考核评价,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质量,在课程实施前制定了具体考核要求。考核要求包括两部分,一是对课程知识的考核,另一个是检验思政因素的融入效果的考核。考核形式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知识的考核通过课堂笔记、阶段测试、课后作业、结业考试等材料的验收完成,具体在试卷内容设计中增添思政考核内容等;对思政因素融入效果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对相关问题的观点等方面进行衡量,在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思政因素融入效果相结合的分析基础上,最终评定出学生的课程结业成绩。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经验总结

(一)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准备工作

1.要制定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

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规划是课程建设实施的依据。为进一步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题组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课程建设规划。通过制定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能够使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中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和根本任务及课程建设内容、把握课程建设基本原则、掌握课程建设基本措施,保障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并取得良好效果。

2.要做好团队成员的分工

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研交流活动,通力合作,实现协作设计-协作实施-协作反馈-协作改进的良性循环,进而提升“课程思政”效能。为保障“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课程团队成员之间各司其职,“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3.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准备

团队成员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最终确定以智慧树知到平台的优质资源视频课程《西方社会两千年》、爱课程平台的中国政法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为前期预习和拓展知识的主要参考资源,课前课程负责人将本节课需要的内容发布和布置给学生,课上结合优质资源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思政因素的融入。课上及课后利用知到平台的功能进行讨论、答疑等活动。

(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要精心打造,灵活应变

1.课程负责人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新时代涌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它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切实执行立德树人原则,发挥每门课程教师的政治自觉和思想政治优势,确保教师与思政教育齐头并进。只有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入到专业课程教师的头脑中,才能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

2.发挥专业特色,挖掘思政元素

思政理论要全方位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进一步探索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

一是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课程思政的开展,要求高校建立结构严密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教学安排,比如学分要求、考试考核等。在专业课的课堂上,教师应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改造,进而修订课程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计划,逐步形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框架。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背后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综合素养课程体系与思政教育体系相呼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中强调价值引领,思想引导,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社会浪潮中坚守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着力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专业课程的学科特点,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作用,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方面持续加以改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兼顾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及前沿性的同时,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导向。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更多地采用研讨性教学,在课堂讲授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社会问题思辨、热点辨析的过程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发掘与融合。

三是加强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课程评价。评价标准一要站位高,二要抓得准。站得高在于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全方位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抓得准要求教师既准确把握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又体现思政教育属性,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有效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不论哪一个专业学科,都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加强顶层设计建设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3.融入教学实践,达到全方位育人

通过在课堂中分析探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对价值观、素质教育、人才品质培养的要求,结合思政理论和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启发,对职业活动和职业道德获得切身的感悟,使自己的职业意识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提升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思想道德修养。

一是融入价值观教育。以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这一节为例。在阐述马基雅维利的人性假设理论,论及“理性人”与“非理性行为”的矛盾时,要点明价值引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进而正面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阐述马基雅维利的共和思想时,将马基雅维利的生平将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讲解马基雅维利的“人生在于奋斗”思想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积极面对人生。

二是融入德育教育。在阐述古希腊罗马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的伦理学基础时,将正义论等思想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正确对待义利,从而教育学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要坚持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三是融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到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时,后世对马基雅维利的评价截然相反,有人说他是“暴君的导师”、“凶残的马基雅维利”、“现代罪恶的导师”,他的著作《君主论》是希特勒的枕边书,对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而言,此书“臭名昭著”的作者马基雅维利,犹如法西斯主义的真正鼻祖。但相反也有人认为他是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可以称得上“美国宪法思想之父”。正是因为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结合他的生平,他曾经参加了反美地奇家族的斗争,在佛罗伦萨共和国从政14年,可是美的奇家族复辟,马基雅维利受到了影响,不得不离开了他奋斗了14年的政坛,他统一意大利的梦想成为泡影。在这样的困难境遇中他没有放弃,而是将自己的统治经验编撰成书献给当时的美的奇家族,目的就是要回到他日思夜想的政坛当中,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意大利的统一。对于这种为了祖国的统一不惜牺牲自己的声誉甚至是生命的行为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此加以重视并进行思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讲授法

虽然讲授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也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方法,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讲授法是指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构成的现代意义上的讲授法。《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是抽象的和系统的,采用讲授法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和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本节课所采用的讲授法主要是辅助进行讲解,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和课程的小结。

(2)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因其灵活的教学方式,现代的教学理念为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主要采用对比启发、提问启发与联想启发。

对比启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清晰地展示事物的本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提问启发,就是通过设置一些新颖有趣,又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获取问题答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获得知识。通过提问启发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联想启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从而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联想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形成发散型思维,提高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和多角度认识,进而全面掌握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某个理论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4)经典阅读法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就体现在一部部经典著作中,通过经典的阅读,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一般经典比较晦涩难懂。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在思想家的生平及著作这一部分中,列出有代表性的书目,比如《理想国》、《政治学》、《政府论》《君主论》等,并在课程上讲授经典的阅读方法和书的大致内容,以及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这样阅读效果会明显一些。线上学习期间,学生课后作业较多,没有大块的时间进行精读,但至少要了解书的大致内容,可以让学生先读一些介绍性的书籍,如王沪宁等编著的《从〈理想国〉到〈代议制政府〉》、俞可平的《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等都是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和阅读经典原著的入门性著作。

(三)团队成员要密切配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团队成员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定期进行交流,建立协调沟通制度。在网络信息流畅的情况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处理,保证教学过程顺畅。在定期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将这一阶段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大家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最终拿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三、《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为期一学期的课程试点工作基本结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既有收获,也存在不足,需要在下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加以弥补,以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调育人的效果。

1.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

根据《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的特点和课程的思政目标,课程建设团队不断设计和丰富了课程内容。智慧树知到平台优质课程资源《西方社会两千年》、爱课程APP中的中国政法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为学生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内容提供了参考,同时将课程前期储备的资源上传课程平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课程节数限制,不能将思想家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介绍,另外在某些方面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2.课程的平台功能需要进一步挖掘

由于是第一次使用智慧树知到平台,期初对于平台不够熟悉,有些功能还不能发挥。比如,智慧树知到平台的 的功能,这项功能可以随时提出问题,随时检验学生的听课状态与理解程度,但这一功能在课程实施中期才得到有效利用。因此,需要进一步熟悉平台,挖掘平台中更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

3.学生实践环节欠缺

由于《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本身理论性非常强的特点,导致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实践环节欠缺,虽然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环节,但还很单一。

四、《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的今后设想

1.继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只进行了一学期,改革的经验还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适当调整和增加教学内容,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2.进一步突出课程特色

结合《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特点和学科专业特点,进一步突出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尝试运用案例教学、对比分析、纵向比较、分组研讨、名著导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在传授课程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爱国情感和品质、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围绕课程目标及思政目标、课程管理、课堂教学、思政因素融入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逐步形成课程建设规范。

3.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依托《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理论视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素质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价值引导功能。持续推进综合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明确课程定位,围绕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及教学考核等方面,细化审核管理,形成课程建设标准。挖掘《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阐述剖析思想家的生平、政治思想等,引导学生树立和强化守法意识和创新精神。修订课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规范。探索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深入挖掘相关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

第二篇: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波利比阿

(前201一120年)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政治思想家。主要思想:

1.政体循环论,认为历史上的政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更替过程;

2.混合政体论,认为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而形成

3.主张:罗马国家应该通过执政官、元老院以及平民三种权力相互牵制,以保证政治上的持续与稳定。

主要著作:《历史》

2.格老秀斯:

1583-1645,17世纪,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近代国际法学奠基人,开创“论证体系”时代,是主权学说的发展者。主要思想:

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政治学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改变了古罗马以个人权利和契约为基础的万民法概念,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和主权学说,政治学方法论,否定人民主权原则。主要著作:《战争与和平法》

3.《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莫尔的著作。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集有理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即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的力量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家庭是基本经济单位,农业劳动实行义务制,公民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文化学习或艺术活动,人人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实行政治民主制度,最高首脑是一位哲学王,城市权力在人民大会手中,法律极为简单明了,公民人人精通。此书深刻的批判当时的专制君主、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指出国家无非是在为一伙私人利益谋划,法律不过是把富人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4.《上帝之城》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著作。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奥古斯丁以《圣经》为基本依据,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上帝与人的关系中来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借助于他的声望,这套政治哲学在整个中世纪对于人们的政治观念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5.《论美国的民主》

是托克维尔的代表作。全书分六大部分,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社会学的思想。

6.《论法的精神》

是孟德斯鸠于1784年写成的学术巨著,他在书中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地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指出法与各种事物综合就是“法的精神”表达了孟德斯鸠对影响改制和法律性质的规律性的理解。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直接影响了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波及到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7.斯宾诺莎

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伦理学说对近代西方思想有重要影响。主要思想:

他最早提出思想自由、无神论,系统阐释自然权利,他用演绎推理的方法阐述了社会契约论和政体主张。

主要著作:《神学政治论》、《伦理学》、重释《圣经》、无神论

8.边沁

19世纪英国法学家、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主要思想:

他的主要理论有功利原则、政府理论、对现存制度的批判和改革主张。开启了十九世纪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先河,他根据功利主义提出的政治原则和改革建议也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进步要求。

主要著作:《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理》、《赏罚原理》、《司法证据原理》、《宪法典》、《新逻辑体系》

二、简答与论述

1、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特征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以城邦为题为中心的特征: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取向。

在政治秩序的建立和城邦起源上,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持有一种自然政治观,他们认为城邦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起源于社会契约。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希腊人以对待事务的理性态度著称,他们也以这种态度对政治现象进行了对于科学的考察和思考。

3)政体研究为中心,协调公民关系为主题。

希腊人的思想有着特定的研究主题。希腊政治学的主题是对政体的研究。四项主要限于公民内部问题,其核心是如何协调公民内部关系,如何分配权利义务,从而实现公民内部的和谐,使大家过上一种优良的公民生活。4)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视角。

古希腊政治学家都是站在公民的视角认识政治现象,站在公民的立场上阐述政治见解的。希腊城邦公民所享受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是政治学繁荣的重要原因。

2、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的内容其意义

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是:要恢复奴隶主贵族政体,以挽救城邦的危机。

哲学家执政的根据:(1)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保持公民完善的品德,纠正人们品德的堕落,有赖于具有完善品德的哲学家;

(2)知识是美德的基础。它是对“理念”的人士与回忆,而非源于物质世界。只有哲学家才掌握这种知识,回忆这种知识。

(3)治国需要知识、美德和权力的结合

(4)哲学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训练过程。(5)消灭私有财产和家庭的思想。强制性公民教育思想

3.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和历史贡献

1、生平和著作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322年),政治学创始人,西方理性与科学传统的先驱;希腊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百科全书似人物;城邦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城邦时代公民政治信仰的忠实表达者。主要政治学著作有《雅典政制》、《政治学》。

2、政治思想:

一、创立政治学学科

他第一次使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并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城邦思想

1、在探讨城邦的起源时,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人类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他说,人按本性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如此,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

2、他提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结果在与家庭与村社的比较中,城邦的本质显现出来。

3、他论述了城邦的本质和性质。他把城邦比成有机的政体,个人是城邦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

4、他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

三、政体思想

他为完整的政体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继承了柏拉图的政体理论,提出了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其一是政府的标准,其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的多寡。

他具体分析了政体变革的原因及其防止的办法。同时,他认为,理想的政体形式应体现最基本的民主原则。在他看来,城邦是平等的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它在本性上就是民主的。

他提出,理想的政体是以“中庸”为原则,以中产阶级为基础。

四、对柏拉图整体主义的扬弃(1)温和的整体主义

承认整体主义,但保留个人独立与自由的因素

(2)批判柏拉图

●理想虚空(城邦像家庭、缺失个人的“整体幸福”)

●违背人性(自爱可贵、公有制难成功、没有个人利益范围)(3)近代个人主义的源头

●有限度承认个人利益、权利与价值

●冲淡和稀释整体主义总之,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充分体现了古希腊城邦高度的政治文明,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亚里士多德的贡献1、2、3、4、5、塑造了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倾向 为整体主义结构植入了个人主义基因 民主法治和自由平等的坚实捍卫者 奠定公民文化的基础和精神

开创西方传统政治学体系,最早地从体系上区分了政治学和伦理学,从而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开创性的贡献。

6、创立了用归纳法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

四、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他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被西方学者尊称为“政治学之父”。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内容如下:

一、权利政治观

1、他明确地将政治与道德分开,从权利的角度理解政治,从而为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主张国家的本质是权力,政治就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斗争,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利为目的。

3、他对西方政治思想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现实政治问题,这也是他权力政治观的基础。

4、他注重从历史和实践经验中寻找政治统治的规律,其历史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出发 5

点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影响,为其权力政治观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

5、在权力政治观的指导下,他又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

第一,主张国家至上论。主张建立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制止封建割据和内讧,抵御外辱和驱逐外国侵略者。

第二,他反对教皇和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干预。

二、共和制理想

1、马基雅维利将政体分为六种。三种好的政体,即君主制、贵族制和平民制。他持一种政体循环论的认识。

2、在他看来,共和国制度最符合平等、自由的要求,能够极大地增进公共福利,保证公民 财富的安全和增长。

3、同时,他又主张君主制,这也是出于其共和主义的理想。

在他看来,共和政体必须在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中才能实行。实质上,他拥护君主制度,实质上要借助王权的形式,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建立近代的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三、政治统治方法

1、他提出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君主统治之道,被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他认为,为了夺取和维持政权,有良种方法可以利用,一是法律,一是暴力。

2、他十分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以法律来治理国家,实行法治。

3、他又重视在统治的过程中争取民心。

1.洛克的政治学说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人。他的著作是《政府论》。1.自然状态和国家的起源

从自然状态出发探讨国家权力的起源。自然状态是自由平等和和平的状态。但有缺陷。政府源于人们的契约。契约的特点:立约者没有交出生命、自由、财产的权利。立约者交出的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被授予权力的人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的限制。个人将权力交给了社会共同体。

2.个人的天赋权利,家权力的性质、范围和目的

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属于自然权利。人民没有交给国家。它们是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

政府权力的有限的,不是绝对的。政府的目的是保护个人的自然权利,尤其是于保护人民的财产。

3.民主、分权、法治思想

代议制民主思想。

国家必须依据正式颁布的法律进行统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权力的制约,政府要依法治理。政府只有依法治理才能有效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法律是自由的保障,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自由必须以守法为前提。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应由君主掌握;立法权应由代表人民的国会行使。立法权与执行权必须分开。立法权高于执行权。执行权应服从议会。

五、霍布斯的政治学说

一、生平和著作

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发者。被誉为“现代人之父”。哲学政治观为机械唯物主义,被恩格斯称为“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将几何学的演绎方法系统地运用于国家理论,霍布斯是第一人。主要政治著作有《论公民》、《利维坦》。

二、政治思想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他从抽象的人性原则出发,从人的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神出发来解释国家的产生和基础。

1、第一,他假设了一个自然状态。

他认为国家成立以前,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中。人们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人都是自由的。第二,人们通过自然法的规诫来作为行动的指南。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人的第一共同欲望就是对权力不断、无休止的欲求。为了保存自己,维护和平,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大于一切人的公共权力,使人们的安全得到保障,国家因此产生。《利维坦》

国家是由契约产生的,为了摆脱“自然状态”,彼此间共同约定,放弃自己全部权力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这样公共权力或国家就建立起来了。

2、第二,他认为国家的本质就在国家本身,也就是主权,即“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叫做国家。

“主权者”,“人格”不过是公共权力的抽象体现。他通过对自然法和国家起源的论证,他不但从自然法中得出了自然权利的观念,同时创造性地将马基雅维利和布丹的国家和主权观念同自然权利的概念联起来,以社会契约论的形式论证了权力产生的过程,以自然法的方式论证个人权利的合理性,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观的基础。

二、主权学说和专制主张(反对权力制约学说)

霍布斯进一步发挥了布丹的主权理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本质,并指出了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性质。

1、他认为,主权者的权力不受任何个人、团体的权力限制,也不受法律的限制。他否认任何对主权者的约束。

2、他认为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构成主权的各项权力都是统一不可分的。

3、他批评了民主制的种种弊端,认为君主制是所有国家类型中最佳的。

三、民众的权利与主权者的义务

1、霍布斯是从公民的自由出发来论证臣民的权利的。他认为,作为一个臣民,有两种自由,一种是即使有主权者的命令,人们仍然可以拒绝不做的自由,即国家侵犯人民自由权利。另一种是在主权者未以条令规定的地方,臣民有自由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或不采取行动。提倡经济自由,第一次把国家权力限制在政治活动领域内。

2、根据人们在国家中的权利,霍布斯又规定了主权者的义务。他认为主权者的根本义务是保卫人民的安全。他将服从自然法作为君主的主要义务。

除此之外,他还为主权者规定了一些具体的义务,具体如下:主权者必须保护好主权;教育人民;根据良好的法律和平等的原则进行统治,即符合自然法的法律。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

3.洛克和霍布斯的比较:

1.在《政府论》上篇中,在肯定和吸取霍布斯理论的积极因素的同时,洛克也批判了他的绝对主义的君主专制理论。洛克坚持人的理性对于人的行为的指导作用,改造了霍布斯的自然法和契约论。

2.在《政府论》下篇中,与霍布斯不同,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用自己人为合适的方法,决定自己的行动。同时人人有事平等的,任何人都不享有多于他人的权力,一切权利和管辖都是相互的。3.洛克和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洛克认为不仅保全自己生命的权利,而且自由和财产的权利都是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权利;第二:洛克认为人们交出的权力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而不是任意伤害他人的权利;第三:洛克认为被授予权利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按照社会全体成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利。

4.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学说及其历史影响 社会契约论

契约论的宗旨是在不丧失个人自由的前提下,寻找一种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保障个人安全和财产的社会结合方式。契约是社会共同体各成员之间的共同约定。个人的权利和权力的转让是毫无保留的。权利和权力转让给整个集体,而不是转让给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个人从社会共同体获得所丧失的一切的等价物。人民主权学说

人民主权是人民和主权者的统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全体。人民主权是公意的体现与运用。公意是人民整体的共同意志,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主权不可转让。主权不可分割。主权的绝对性和至上性。

政府是主权者为自身利益建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权构,其权力是主权者的委托。政府官吏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历史影响

卢梭的政治思想在法国历史的进程中发挥过巨大的影响。影响了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法国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就可以看见他的思想痕迹。其对中国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也有影响梁启超曾介绍过卢梭的民约学派。

6.马基雅维里

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近代政治学的奠基者.他抛弃了宗教神学, 从人性出发,以历史事实和个人经验为依据,来研究社会政治问题.他对国家的产生,政体和统治

权术,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1,主要政治思想

他的国家学说以性恶论为基础.国家是人性邪恶的产物.在政体上,他赞美共和政体,但在当时的意大利,人性堕落,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使国家统一繁荣的唯一出路是,建立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他提出的为君之道,即统治权术主要有:要建立强大的国民军队和良好的法律,要坚决镇压与其对抗的贵族,要采取开拓疆土的政策来保持国家的强盛.君主不应受道德的束缚,只需考虑效果是否有利.2,历史贡献

1)他的理论是对意大利现实的总结,是为意大利统一服务的.他所以提出以上政治思想,与意大利当时的历史和他个人的政治经历有密切关系.意大利的战争.宗教改革家萨沃纳罗拉发动起义,建立共和政府.在共和国担任公职,负责外交和军事.萨沃纳罗拉以道德力量治国失败.出使法国被法国人称为“乌有先生”.与瓦伦丁诺(位于佛罗伦萨附近)公爵谈判.所以,他首先是一个爱国者,其次才是一个政治权术的推崇者.2)他提出的政治技巧和策略是为统治者提供的权术,主要涉及民族,国防和安全,很少涉及经济和文化,不是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3)他的思想割断了政治与宗教和道德的关系,最早用人的眼光考察国家.4)他提出了近代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俾斯麦,梅特涅.9.美国社会的形成与特点

1.北美大陆是一个移民社会:殖民者、黑奴白奴、自由移民、印第安人 2.资本主义经济嫁接在奴隶制之上 3.经济上南北发展不平衡 4.政治上分立与自治

5.缺乏封建传统

6.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独立、平等、自由、多元、包容、开放 特点:

1.极具务实性,很少抽象论证

2.两大主题:论证美国独立和联邦制共和国的必要 3.自然权利的核心内容:追求幸福 4.政治目标:建立权力平衡的联邦政府

10.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提出了一个消除战争、保障各国人民永久和平的计划和方案。

六项预备条款是:1。任何和平条约在签订是不应有引发战争的隐蔽性的可能性,否则这一条约就不应被认为是和平条约;2。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继承、交换、买卖或让与等手段侵吞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不论这个独立的国家是大还是小;3。以自由公民自己组织的民兵取代常备军,已达到逐渐完全废止常备军的目的;4。国债不得用于国家对外事务;5。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都不应受到他国的强项干预;6。相互交战的国家不得采用诸如雇用暗杀投毒者、违反投降条件、煽动帝国叛乱等敌对行为,这些行为会是在未来和平条件下建立相互信任成为泡影。

三项正式条款是:1。每个国家都应该是共和政体;2。这自由国家的联盟是国际法的基础;3。任何来到其他国土的陌生人都应受到尊重,这是世界公民法所保证的。

●永久和平是政治的最高目标和道德善

●永久和平是人类的目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和平的实现不能靠弱肉强食,而是各国平等携手建立国家联盟

11.黑格尔是怎样论述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 ◆市民社会含三环节:需要体系、司法、警察和公会 ◆市民社会是特殊性的集合,无力解决社会矛盾 ◆市民社会是伦理精神发展的中介,国家是发展必然

◆国家是最高阶段,高于且优于市民社会

◆国家本质是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目的在于普遍利益,其中包含特殊利益,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个人和社会 ◆个人须服从国家,个人价值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实现 关系:

黑格尔明确认为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国家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个别人只是一些环节。因此,国家对单个人具有最高权利,而成为国家成员是单个人的最高义务。为了抬高国家地位和作用,他甚至认为国家是客观精神,个人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这是个人必须从属于国家和服从国家的根本原因。但是作为国家成员的个人不是没有自由、利益和权利的,只是没有从单一的自我意识处罚的、脱离国家的自由和权利,而有着服从国家法律的自由和权利。

12.孔斯坦论述古代的自由与现代的自由有何区别

他认为古代共和国的公民虽然在政治上享有自由,但他们在私人生活方面却没有自由,国家级规定了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信奉的宗教,同时又可以干预公民的财产。所以古代国家公民虽享有政治自由,却没有个人自由。现在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与古代、甚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大不一致,人们主要的已不是要求参加行使政权或者像卢梭所说的使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而是个人对国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在孔斯坦看来,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政治自由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乃是个人的主动创造精神。自由就是个人独立性的胜利。今天人们所需要的真正的自由就是个人的财产、经营、贸易等自由。

第三篇:西方政治思想史心得体会

西方政治思想史心得

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有种难以“下咽”的感觉。相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于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西方政治思想史显得就有些“疏远”和“生硬”。我想,这些“隔阂”客观上是源自传统观念和文化限制的影响,当然也有自己之前缺少对西方文化的阅读和理解的原因。

西方政治思想是世界政治文明的宝库,它推动了人类对政治现象的认知与思维。中国越是开放,越需要了解世界,越需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越需要深入的发展的去认识和理解那些斑驳陆离、变幻无穷的政治现象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把握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规律,从而启迪我们的政治思维,结合国情,拓展思路,改革和完善自己的政治体制。

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讲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思想,其中许多的思想比之我国古代思想文明的发展有着独具一格的特点。

一、关于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的特点:

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其特点表现在: 第一,重视“人”。读古希腊政治思想史给人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它比较早地摆脱了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用自然观和人性论来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出“自然法”、“社会契约”等概念。突出“自然观”、“人性论”,较早的产生了一大成果,即公元前5至4世纪便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断,西塞罗指出“人与人之间在种类上是没有差别的”。罗马法学家安那斯明确提出了“主权在人”的思想。一开始就把“人”作为尺度、出发点,重视“人”,研究“人”,难能可贵。

第二,重视正义的伦理道德。古希腊的政治思想中,正义的伦理道德贯穿始终,把“正义”视为认识和处理阶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原则,把“正义”视为社会的最高规范。重视“正义”的伦理色彩对现代政治学影响很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希腊文明是海边文明、城邦文明。“如何过好城邦生活”是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的主题。“公道、正义、和善”等观念的讨论,是政治思想讨论的中心。城邦生活使公民把自己的城邦当作生存幸福的唯一途径,在城邦里,他们把公道、正义、和善理解为共同生活和谐的基础,城邦是一个分工协作的单元,是国家的基础。所以,正义的伦理道德在这里尤为重要。

第三,重视“国家”、“社会”。古希腊政治思想家的生存环境,以城邦为基础,把国家和社会混合在一起,重视“国家”、重视“社会”、重视“和谐”, 构成又一特点。古希腊罗马文明作为海边文明、城邦文明, 是附着在人与自然,尤其是人与大海、人与人的分工、协作与博斗之中的。所以,它的显著特点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城邦、国家、社会的关系;注重城邦中人与人的关系。

第四,重视“政体”。这是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体系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希罗多德早在公元前5世纪对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讨论,柏拉图的政体循环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正宗政体和变宗政体对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关于政体的理论作出了贡献,也是对人类政治思想史的贡献。例如,早在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便提出了民主政体三原则。一是“自由”。他认为雅典的政治生活应该是自由、公开的,应该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二是“法制”。人人遵守法律,法律深入人心。三是“平等”。“法律对所有人都同样公正”。总之,民主政体的基本特征是“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里克利对民主政体三原则的表述,虽然是朴素的、演说中的,但不能不说是天才的、难能可贵的早期政治文明思想。

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对西方政治思想史乃至人类思想史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的这些特点对西方乃至世界还继续发挥影响,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二、关于几个概念的理解和思考:

1、关于“政治”。英文中“政治”是以古希腊文“城邦”一词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政治这个概念一开始是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等,是城邦中的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在中国古代,“政治”一词在先秦就有使用,《尚书·毕命》中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中有“掌其政治禁令”的说法。可见,政治一词从一开始就与“生民”、权位相关。概括起来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家那里,把“政”主要看作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把“治”主要当作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

孙中山对“政治”的理解大大进了一步,他认为“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马克思主义把政治与人们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利益关系联系起来,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从历史唯物论的高度,抓住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对比分析中外政治思想史关于对“政治”的表述,可以这样理解“政治”:政治,说到底,是个政权问题,利益问题;是个为谁掌权,为谁谋利,为谁服务的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讲的政治,就是为民掌权,为民谋利,为民服务,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政治”之本质所在。

2、关于“政治家”。政治家有哪些基本特征呢?一般地说,有五条:一是能够代表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意志和利益。一定阶级和阶层的意志和利益,是一定的政治家存在、活动的基础和条件。共产党人的政治家,应该是工人阶级和人民意志利益的忠实的、合格的代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人、典范。二是以从事政治活动为专门职业。这一基本特征,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家,必须把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作为毕生精力、心血倾注的事业,作为专门职业,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一心一意,不旁婺,不他求,不谋私,心系党,心系人民,奋斗终生。三是在政治组织或政治机关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这是政治家的又一个一般属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党一再要求高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四是具有突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共产党人的政治家,作为执政党的政治家,必须懂政治,讲政治,具有组织领导水平和治国理政的才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习作为基本的生活内容,终生学习,提高素养;把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作为基本的生活内容和终生任务;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基本的工作路线,终生坚持。五是具有凝聚力量和人格魅力。深厚的知识修养,人生修养,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豁达大度的无私情怀等素养,都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

中央要求高级领导干部做一个政治家,不仅要具备政治家的一般属性,尤其要具备共产党人、共产党高级干部的特殊品格和特征。这种特征和品格不是天下掉下来的,生来具有的,也不是随着职务升迁自然具备的,需要在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实践中磨练;需要组织的培养和教育;更需要自身的改造和锤炼。

3、关于“民主”。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文,基本含义是“人民的权力”、“人民的政权”。就是说,“民主”概念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经形成,就与“人民”相关联。

中国古籍中,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乃惟成汤,克以而多方, 简代夏作民主”。这里的“民主”,是作民之主的含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对民主思想的研究和讨论是极为不够的。中国封建社会时间延续长,封建统治思想在本质上是反民主的。从文艺复兴到近代西方思想家,对民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文艺复兴所产生的思想文化,核心是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这种思想体系,本质上要求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创造价值。这种思想体系,成为资产阶级的新思想、世界观。它的合理性在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统一;以人为本,尊重人,为了人;提倡尊重和维护人的自由与平等。到了洛克、卢梭等西方近代思想家这里,形成了西方思想史上比较完整的民主理论。其要点是:人民主权理论,主张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和分割,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民是国家主人的理论,提出要特别防止政府滥用职权和蜕化问题,提出要约束政府,防止政府官吏违反法律,篡夺权力,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民主是自由与平等的统一理论,提出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利主要包括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保障等,认为在民主制度下,每个人的自由,是以平等为前提、为界限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提出民主政治的灵魂是少数服从多数。以孟德斯鸠、洛克、卢梭为代表的一批近代西方思想家关于民主理论的思想,无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还是在人类思想史上都是十分可贵的。

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相对于《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来说要有难度,不容易想明白、弄清楚。西方政治思想理论中那些抽象的概念和主张给我的感觉好像是“悬在空中的一样”,都不知道那些理论是“从何而来”的,让我难以理解。我想自己是缺失了对于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土壤”的了解吧。

在比较中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在学习中比较中西方政治思想。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加深我对政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理解,同时开阔我的眼界,启发我去思考。宗教文化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扮演的角色是极其特殊的,和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可是就是这种理论上更为“蒙昧”的文化传统却催生了现代政治。相对来说,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却从未真正地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轨道。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宗教在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每一种政治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前人所提供的思想材料和思想实践,都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同时代思想实践的借鉴,因此,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不仅要“学贯中西”,在中西方政治思想之间相互比较,相互推敲,而且还要在把握政治思想自身发展的逻辑联系的前提下,对各个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学派的政治思想进行比较。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西方政治思想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以及政治实践的主要内容,从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各个思想家的不同经历出发,去说明各种政治思想的内容,揭示各种政治思想所代表的特定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说明政治思想家阐述其政治思想所特有的理论形式、方法,揭示各种政治思想之间,政治思想与哲学、宗教、科学之间的联系。

半个学期的时间对于这十几个世纪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来说,是那么的微乎其微。我想,现在的自己只能说是“入门”,如果说是了解,也只是了解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皮毛上的灰尘而已”。

“学无止境”。我想,自己依旧要抱着这样的心态,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深入学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四篇:课程思政总结

课程思政总结

上一学中,课程思政主要是在高等数学这么课程上进行,以养成学生积极的态度,培养学自学、自省、自控的能力,养成学生坚持做好每一件事的品德为目标,潜移默化的在每一节课堂上进行实施。

在培养态度方面,主要是先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睡觉,不玩手机。除此之外,自己也以身作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人生产生影响,因此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生活中格斗要时刻注重自己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引导。

在培养学自学、自省、自控的能力方面,主要是平时的作业和各种教学任务严格管理。平时的课外作业,自主学习的内容都认真对待,从布置、实施、验收的各个阶段,通过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加以引导,通过正面榜样和反面教材加以启发。

养成学生坚持做好每一件事的品德方面,主要是以榜样激励为主。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数学家都有着非常励志的人生经历。课堂中通过一些数学史、数学名人的曾经辉煌成就,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课程思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生对于这种形式还不是很习惯,希望今后能有所改进。

何志威

2018.4.1

第五篇:2015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题

绪论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简述。

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权利政治观。

2、神学政治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一是一切权威来自上帝,上帝的启示与《圣经》是唯一的真理,基督教的教义规定了基本的政治价值;二是教权与王权、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成为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三是以既定的启示与教义为依据,通过形式逻辑的推理得出政治问题的结论,这是神学政治理论特定的论证方法。

3、什么是权利政治观?权利政治观是一种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政治观,它以抽象的人权作为国家权力(政府)的基础,认为国家、政府来源于人们的同意或委托,其目的和作用不过是保障个人的权利,这实质上是一种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政治观。

第一章古希腊

1、古希腊政治思想特征。

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国家观;偏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近似科学的研究方法;特定的研究主题和完整的学科体系。

2、从《理想国》到《法律篇》,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强调法律至上。在国家权力的行使方式上,《理想国》主张“人治”,即哲学家的理性统治;《法律篇》主张“法治”,统治者依照法律进行统治。第二,实行混合政体。在国家权力的分配上,《理想国》主张实行哲学家统治;《法律篇》主张实行君主制与民主制相混合的政体。第三,取消共产共妻。《理想国》主张哲学家和军人不得拥有私有财产,取消家庭;《法律篇》中放弃了财产、妻子和儿女公有的主张,建议将土地分配给公民耕种,但最终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承认永久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为合法的婚姻形式。第四,重划三个等级。《理想国》中划分哲学家、军人、生产者三个等级;《法律篇》中划分为公民、工匠与商人、奴隶三个等级。

3、柏拉图是如何论证他的哲学家治国主张的?

首先,柏拉图阐述了“哲学家何以为王”的问题。第一,现实政治的需要。柏拉图认为现实城邦的四种政体一律都是坏的,而人的品性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只有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第二,哲学家特殊的品格。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拥有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这些特殊品格,再加上绝对的权力,就能够成为将城邦引入正途的哲学王。

其次,柏拉图论述了“哲学王如何治国”的问题。柏拉图把哲学家改造城邦的工作与画家的工作相比。第一,要像“擦净画布”一样改造城邦。第二,要勾画理想城邦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政治制度就是社会分工制度;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就是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第三,勾画出城邦的基本骨架之后,还要赋予它血肉与灵魂,这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习惯、风俗,特别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哲学家制定教育规划,审定教育内容,控制一切教育手段,使之服务于城邦的政治目的。

4、如何认识和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著作是《理想国》。在这部著作中柏拉图阐述了一个理想城邦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是现实各类城邦中合乎正义的因素的集中提炼和升华。社会分工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生产者,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内容。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完成改造现实不良政治的使命。哲学家的社会改造计划是十分激进的,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对公民进行教育。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的传统。但在柏拉图理想国中,法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哲学家治国的主要手段是教育,而且理想国的教育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柏拉图可称得上文化专制主义的始作俑者。

5、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学说。

区分政体的标准有两个:政府的目的、掌权者人数。

将上述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就区分出了六种政体,即君主政体(王制)、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此为正宗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民主政体),此为变态政体。

6、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政治学的开创性贡献有哪些? 首先,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学科的开创者。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将人类知识区分为不同的学科领域,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和方法等,对学科的基本概念都给予明确的界定,流传于后世。他还提出并系统研究了政治学的一系列重大命题,这使他成为古典政治思想高峰时期的理论家之一。

其次,他的方法论上超越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辟了后世的经验研究路径。亚里士多德总是立足于陈述经验事实,在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再总结出相关概念、命题和理论,提出理想城邦的基本原则和设计蓝图。

最后,亚里士多德探讨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价值观。他概括的城邦要素,实质上也是分配政治权力和公共职务的基本尺度或价值标准。他否定柏拉图推崇理念、等级严明的政治设计,将自由身份与财富、才德并列,认为它们都是政治社会的构成要素,各等级公民在政治生活中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他批判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主张公民轮流执政。他推崇中庸的美德,主张分配好不同公民群体间的权利与利益。这种由城邦要素与平等原则构成的正义观有一定的理论启示意义。

7、试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与中国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相同点:都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行法治的必要性;都旗帜鲜明地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所强调的法治都是在成文法的基础上实现的;都强调维护法律的权威;都主张法律本身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同点:(1)亚里士多德之法律是公共之规范;法家之法律是君主之工具。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中,法律是公共利益的体现,是最高的社会权威,执政者应该“依法治国”,执政官的权力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法家则高度认同君主专制,认为国家、权力等都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君主应该“以法治国”。对君主而言,法律只是工具而不是规范。

(2)亚里士多德之法治强调公民权利;法家之法治重视臣民义务。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拥有不可侵夺的权利,法律必须体现公民意志、保护公民权利。法家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当论及法律与民众的关系时,只是把民众作为制裁的对象。在法家的法治理论中,民众所能做的只能是知法守法,而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判断民众好坏的唯一标准。

(3)亚里士多德之法治包含权力分立因素;法家之法治体现专制集权特点。亚里士多德注重法律与政体的关系,认为一切政体都有3个要素,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审判(司法)机能,并强调指出,一个优良的立法家在创制时,必须考虑到怎样才能使法律适合于其所构成的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法治包含权力分立因素。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与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连为一体的。法家认为,国家不能存在二元的权力结构,国家的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集中在君主一人之手。法家主张的法治是以高度集中的君权为前提的。

第二章 希腊化和罗马

1、斯多葛派

斯多葛派是希腊化时期一个极有影响的思想派别,它的创始人是芝诺。斯多葛派认为宇宙和人类都受自然法的支配,从而奠定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绵延不绝的自然法传统,对罗马法、中世纪基督教政治学说和近代的自然法学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斯多葛派极力推崇人内在的精神自由和平等,在西方思想史上首次产生了人类一体的观念。

2、伊壁鸠鲁学派

希腊化时期很有影响的政治思想学派,创始人是伊壁鸠鲁。伊壁鸠鲁是从伦理学的角度观察政治现象的,他提出了以幸福主义为中心的伦理学说。所以,其学派也被称为“快乐学派”。他认为,这种快乐是同庸俗的享乐主义不同,它主要内容是人的精神的恬静和身体的健康。伊派特别强调人的独立和自由,认为社会和国家是人们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相互约定而建立的。这是社会契约论思想的萌芽,对后来发生了一定影响。

3、简述波利比乌斯和西塞罗的主要政治思想。波利比乌斯对罗马政治制度进行理论分析,认为罗马人成功的秘密在于他们不自觉地采用了一种混合政体。在波利比乌斯看来,所有纯粹的统治形式或简单的政体形式,都有以特定的方式蜕化变质的倾向。只有混合政体才能跳出被动循环,实现制约平衡。西塞罗主张“国家是人民的事务”,应该采取混合政体的管理形式。西塞罗对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做了明晰而系统的阐述。他十分强调自然法相对于人为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认为自然法是人为法公正性的保证。

4、解释“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思想家西塞罗给国家下的定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民的事务。西塞罗认为,国家是所有公民的公共财产,每个人都能从中享有应得的一份利益;国家的整体利益至高无上,公民对国家承担不容推卸的责任;法律同时确认公民的权利,国家有义务保护家庭私有财产。二是权利与利益意识。“事务”的内涵很广泛,可以包括政治制度、公共设施、宗教,也包括家庭成员、土地、动产、宗庙等。西塞罗强调国家是人民的事务,既有利于元老贵族的利益,也有利于共和国体制。

5、波利比乌斯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波利比乌斯分析了罗马成功的原因,认为是罗马人不自觉地采用了一种混合政体,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使这三种因素得到“精确地调整并处于恰好平衡的状态”,从而避免了自发的衰败倾向,跳出了被动循环的轮回。波里比乌斯提出的分权和制约平衡原则,后经多位思想家的阐发,成为西方政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对后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有哪些影响和贡献?

首先,在对法律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上,罗马法继承了古希腊的法律理性说,称法律为“非人格的理性”。此外,罗马法学家们又提出带有罗马文化特点的法律意志说,在西方历史上经过历代发展,成为一种含义纷繁的主流学说。其次,法学家有关法律分类的学说影响深远。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法律学说中可以看到罗马法的遗产,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霍布斯也是在对查士丁尼法典中法律分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法律学说。再次,对近代民族国家立法的影响。罗马法对于权利主体的严格区分,对于各种权利形式的定义方式等在近代都得到创造性的改造,转换成具有启蒙意义的天赋人权观念和法治原则。

第三章 中世纪

1、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第一,超越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二,上帝是一切权威的终极来源。第三,坚持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并列的原则。第四,坚持上帝选民的平等与博爱。

2、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著名哲学家和神学家。主要著作《神学大全》。他吸收了亚里士多德和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许多思想观点,并应用于解释、调和理性与信仰、君主与上帝、世俗政权与教会权力,永恒法与自然法、自然法与人法的关系和矛盾,进一步论证了信仰高于理性,神权高于人权,天国幸福高于人间幸福,特别是论证和肯定了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与权威性,使神权政治思想更趋于理论化和系统化。

3、托马斯阿奎那政治思想的特色是什么,表现在哪里? 神学特色和调和特色。

神学特色表现:在国家起源方面,托马斯•阿奎那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认为政治权力的设立是因为人的理性,但人的理性来自上帝,归根结底是上帝的意旨;在政体方面,托马斯•阿奎那继承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学说,但他认同君主制,认为神的世界是上帝支配的,人的世界也应该是君主统治。从阿奎那的政治思想看,处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影子,但是已经完全换作基督教的灵魂了。所以萨拜因说他对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遗产的继承,主要是“当作对基础稳固的一种信仰的一种较好的哲学上的支持”。

调和特色表现: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理论竭力调和教权与王权的矛盾,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矛盾,所以萨拜因说他建立的政治哲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和谐一致”。

4、奥古斯丁

中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家。主要著作《上帝之城》。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始祖亚当把罪本身遗传给了他的后代,这就是人出生即有的“原罪”。人的得救不能指望自己,必须靠上帝的恩典。他以两种不同的爱为基础,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

1、简述但丁的主要政治思想。批判否定教会;主张政教分离;构想世界帝国

2、马基雅维利权力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首先,马基雅维利极力主张君主应当以实效为原则,不要受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准则的束缚,可以采用各种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其次,马基雅维利主张君主应当注重实力,培植一支忠实于自己的军队,以维护良好的法律。再次,为了争取民心,马基雅维利主张君主应当遵守使人畏惧而不遭人憎恨的基本原则。另外,马基雅维利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统治手段。例如君主应当善于采用暴力和欺骗相结合的方法;君主应当效法前人,并依靠个人的能力赢得尊敬;君主必须善于用人,择良臣,避开谄媚者。

3、评价马基雅维利的非道德政治观。

马基雅维利并不绝对地反对道德,只是反对政治以道德为目的。他主张政治应该以“对国家和君主有利”为目的。只要是为了这个目的,君主可以采取任何不合乎道德的手段。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非道德论设定了政治的公共目的,并附加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因此,那种鼓吹暴力,玩弄权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所谓“马基雅维利主义”,显然与马基雅维利本人的思想是有区别的,不能把“马基雅维利主义”简单地等同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主张。

4、马基雅弗利对政治思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开始冲破神学的束缚,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问题。政治与伦理问题区分开来,把国家看作是纯粹的组织权力,主张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不是从抽象原则出发,来探讨理想的国家模式即国家应该什么样。而是完全从实际出发,讨论国家实际上是什么样、怎样去治理等实际问题。把政治看作为管理国家的学问。

5、布丹关于国家的定义。所谓的国家就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的财产组成的具有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

第五章 17世纪

1、格劳秀斯的四大贡献。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开创“论证体系”时代、主权学说的发展者、近代国际法奠基人。

2、格老秀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将自然法与宗教神学分离,从人的理性出发重新考察作为国家和法律基础的自然法;在对法的分类问题上,抬高自然法,贬低神法的地位;维护私有财产,初步提出自然权利观念。

3、为什么英国成为近代宪政的故乡?第一,英国君主制集权程度较高。第二,英国的贵族制度是一种开放性的贵族制度。第三,“大宪章”开创了依法限制王权的传统。第四,等级议会增加了限制王权的实质内容。第五,胡克和柯克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引导。

4、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特点。

第一,人民订立契约时,自愿交出他们的全部权利(生命权除外)。“自愿”就是交出自己的权利和权力时没有其它附加条件;“全部”是指自己全部的权利和权力,除了生命权。第二,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他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不可分割的。

5、《利维坦》

17世纪英国思想家霍布斯的政治学著作。全书分四篇:第一篇“论人”,他将人的自然状态描述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第二篇“论国家”,主要论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出于对死亡的畏惧,在理性指引下,相互间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把它交付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会议,从而组成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本质,主权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分割的,臣民对主权者必须绝对服从,但又强调国家的作用在于保护个人的安全。第三篇“论基督教国家”和第四篇“论黑暗王国”,主要揭露罗马教会的腐败堕落,抨击教皇侵犯世俗权力的行径,提出了政教合一、教权服从王权的主张。《利维坦》体系完备,论证严密,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6、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 第一,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平等、良好的文明状态。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是人拥有的自然权利。第二,财产权是最基本的自然权利。生命权不过是保障个人财产不受侵犯,自由权不过是每个人都有任意处置自己全部财产的权利。第三,因为人们的“劳动”,使人类共有物拨归个人使用,从而使个人对他的“产品”享有了自然权利,因此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六章 18世纪法国

1、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的政治和法律理论体系。法的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土地、气候、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贸易、风俗习惯有关系,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所有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法的精神。简言之,法的精神就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之中。

2、请谈一谈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对法国、美国以及中国的影响。

在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执政时期的政策深受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1789年通过的《人权宣言》公开宣称,凡权利无保障或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同时还确认,公民享有言论、信仰、出版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些都明显采纳了孟德斯鸠的政治原则。1791年宪法第一次以宪法形式肯定了《人权宣言》的原则,还提出积极公民的概念,规定了立法议会代表在财产资格方面的限制,这些都与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不无联系。

孟德斯鸠的政治理论,尤其是分权制衡学说,对美国革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前的报刊大量介绍孟德斯鸠的著作;美国的政治精英大都熟悉《论法的精神》中阐述的理论,宪法起草者们更把分权制衡原则直接吸纳到了美国宪法之中。

19世纪末,孟德斯鸠的政治理论传到中国。严复翻译了《论法的精神》,取名《法意》。该书的出版和传播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明显影响。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就是在对西方分权制衡理论加以改造的基础上提出的。

3、请谈一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对法国、美国以及中国的影响。

卢梭的政治主张在法国大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特别是激进的雅各宾党人将卢梭的价值诉求整合为一种政治性的革命话语。他们不仅宣传卢梭的学说,使用卢梭的语言,而且在行动上将卢梭的思想付诸实施,提出了彻底砸烂封建制度、实行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的革命纲领。卢梭的政治原则影响了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他的平等思想、天赋权利、人民主权学说,在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等重要文献中都有所体现,并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西方各国的制度安排和政治实践。卢梭有关政府权力来自主权者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并接受人民的监督,政府官员应由人民任命等思想,被美国的潘恩和杰斐逊等人所接受和发扬。

卢梭的政治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卢梭的政治思想就传到中国,被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介绍与宣传,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理论武器之一。

第七章18世纪美国

1、简述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特征。

第一,具有务实性,很少进行抽象的理论论证;第二,以论证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共和国为主题;第三,机会均等和追求幸福成为自然权利的重要内容;第四,建立权力均衡的联邦政府是政治思想的直接目标。

2、潘恩的人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公民权利来自自然权利,政府权力来自公民权利;强调革命的权利;否认任何永远约束和控制子孙后代的权力。

3、杰斐逊政治思想主要有:主张在美国建立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用追求幸福的权利代替了财产权利 ;认为人民自治要以个人自治为基础;主张实行普选制。

4、汉密尔顿的分权制衡思想?

第一,控制立法权。汉密尔顿认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者中立法部门最易对其他部门造成侵权。为了使三者权力保持真正的平衡,就必须限制立法权。他主张在立法权机关的设置上实行两院制,相互牵制。第二,强调行政权。汉密尔顿认为要使行政部门真正强而有力,必须具备四个因素:统一、稳定、充分的法律支持、足够的权力。第三,力主司法独立。要保障司法权的完全独立,汉密尔顿认为不仅要保证司法人员任职固定、薪俸固定,还要给予司法机关有效制约其它部门的权力。

第八章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 1、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的特点。思辨性、伦理化、调和性

2、康德所说的“头上的星空”指的是自然法则;“心中的道德定律”指的是道德法则。这是人类理性立法的两个基本准则。

3、康德康德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永久和平论》。

4、简述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包括法(权利)、道德、伦理三个阶段。黑格尔认为契约论者没有把握国家的本质,混同了社会和国家。黑格尔认为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黑格尔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立宪国家。黑格尔反对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认为为了防止内部骚乱,巩固国家内部的权力,战争不应被看作是绝对的罪恶。

第九章 保守主义 1、18世纪末19世纪初保守主义的思想特点。保守主义的思想特点为“二反对,六原则”。“二反对”:保守主义的矛头在哲学上针对的是理性主义,在政治行动上针对的是激进主义。“六原则”:超越性的道德秩序;社会连续性的原则;传统的原则;审慎的原则;多样性的原则;不完善的原则。

2、柏克的代表作《法国革命论》,被视为近代保守主义的开山之作。

3、休谟是如何批评社会契约论的? 第一,“自然状态”是哲学家的一种虚构。第二,社会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形成的,不会在某一时刻形成一份约束力永久的“原始契约”。第三,人类社会的建立是一种习俗产生的过程。政治制度和道德原则并非出自人的理性构建,而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为了便利而形成的各种规则的累积。第四,契约论无法解释政府变动时合法性的来源。

第十章 自由主义 1、19世纪自由主义思潮的特点。自由主义的主题由革命转变为改良;自由主义由传统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转变;自由主义受到来自社会主义思潮的挑战而作出了一定的调整;自由主义的论证方式更加多样化。

2、托克维尔的主要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

3、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弊端在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多数的暴政”,在社会生活方面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

4、功利主义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评价政府优劣的标准。

5、密尔的代议制政府理论主要内容。

密尔根据功利主义的原则将“社会利益的总和”作为检验政府好坏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密尔描绘了最理想的政府形式代议制民主政府。在密尔看来,代议制政府虽然己被证明是最好的政府形式,但它自身也难免存在一些弊病和危险。一种弊病是“庸人政治”,一种弊病是“阶级立法”的危险。为了防范“庸人政治”的弊病,他提出“智力原则”,即在政治机构中加强知识或智力的权威作用,发挥少数有智力的人的指导作用。为了防范阶级立法的危险,他提出“保护少数原则”,即在代议制政体中,使人民中的多数人和少数人都有充分的代表。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流派

1、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以卡贝、布朗基为代表;无政府主义,以蒲鲁东为代表。

2、简析19世纪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主张。社会民主主义就其实质来说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改良政治思潮,是以唯心主义的多元论和实用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为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这一模式虽然对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等发挥了一些作用,但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能改变和消除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各种弊端。特别是二战以后,社会民主主义逐渐融入资本主义制度,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多党政治格局中的一个政治派别,成为资本主义的共生者。

下载《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反思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反思 [摘要]:在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着无可否认的优势,但是有时却忽视了学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考试合格为导向的一味灌输......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附件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

    课程思政案例上报

    一、征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案例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

    学科教学思政

    首先祝贺你能够通过自己认真的努力和不屈的信念,通过初试考验,杀入第二轮。做为一个考研过来人和针对山师考研的研究者,我希望以下几点建议能够帮助你顺利通过这最后一次考验,成......

    山东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实施办法

    山东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实施办法 (2017年12月22日印发) 作者:来源:学校文件发布时间:2017-12-28阅读次数:412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山东高校......

    思政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教师手册

    思政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教师手册 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及其设置意义 二、 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性质、学分、课时和开设时间 三、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管理模式 四......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反思(定稿)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反思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社会学理论,熟悉社会学的源起和演进脉络、主要理论范式,包括当代......

    操作系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操作系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为高校培养方式指明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