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础
抓规范
求创新
保安全
扎实推进全县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开展
---**瑶族自治县社区矫正中心工作简介
社区矫正是将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四类罪犯置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对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进行教育矫正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近年来,**瑶族自治县社区矫正工作坚持以“强基础、抓规范、求创新、保安全”的工作思路,逐步实现了基础设施升级、管理规范高效、部门协调统一、队伍积极稳定的社区矫正工作新常态。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9年7月底,全县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982人,累计解除矫正853人,目前在册129人。近年来,全县社区矫正工作在衔接、监管、教育等工作上逐步实现规范化,不断创新工作矫正措施,辖区内没有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情况发生。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两个阵地”,夯实社区矫正工作基础
一是打造县、乡(镇)两级社区矫正中心。我县社区矫正中心于2015年底建成使用,设有社区服刑人员报到室、集中教育室、网络监控室等15个业务功能室,集信息采集、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心理矫正、帮扶指导等功能于一体。同时,加大投入,10个全县乡(镇)均建立了社区矫正中心,为社区矫正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是打造集中教育阵地。建立了特殊人群教育安置帮教基地,依托该基地对社区服刑、刑满释放等特殊人员开展教育和帮扶活动,促进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二)强化“三个规范”,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规范管理
一是规范工作机制。按照“四个一”
(即“打造一个网络平台、完善一套制度体系、培养一支专业化队伍、建设一支志愿者队伍”)的要求抓好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二是规范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报到接收、教育管理、业务培训、联席会议等制度,使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
三是规范日常监管。根据每一个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成因、社会危害性等不同实际情况,落实
“分类管理”,实施“因人施矫”,保证监督管理取得实效。
(三)做到“四个创新”,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一是创新工作流程,补齐基层司法所发展不均衡的短板。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三集中”管理。一是集中宣告。即入矫后在县社区矫正中心统一宣告。二是集中学习。即分为县集中学习,相邻乡(镇)集中学习,有效整合了资源。三是集中劳动。即相邻小乡(镇)每月集中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一次以上公益劳动,大乡(镇)自主集中劳动。
二是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教育监督的实效。一是向科技借警力。运用“手机+手环”的定位监管模式,目前我县社区矫正使用手机手环定位率达95%以上,有效防止脱管现象发生。二是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微信群。司法所均建立了矫正工作微信群,辖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是该群的成员。司法所工作人员定时或不定时要求服刑人员通过发送“共享实时位置”、照片打卡等方式适时监督管理。同时利用微信工作群推送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知识,要求服刑人员进行自学。三是以加强社区服刑人员自我管理为目标,以服刑人员居住地相同或者相邻为原则,建立社区服刑人员互监互助矫正小组,落实社区矫正监管制度,实现服刑人员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共同完成矫正任务,取得明显监管效果。
三是创新帮教措施,帮困扶助常态化。一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司法局立足当地实际,依托社区矫正中心建有的教育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二是拓宽帮扶渠道。定期组织开展排查工作,将特殊对象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工作情况等作为排查重点,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同时,加强与公安、民政、劳动、扶贫、林业等部门沟通联系,帮助对象解决户口、救助、就业等实际困难,做到管理到位、教育到位、监管到位、帮扶到位;三是人性化改造。经常与矫正对象联系、走访,做到与每个矫正对象月月见面,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按期思想动态,做到思想教育从严,生活关心到位。
四是创新督导模式,确保社区矫正依法开展。我县2018年11月完成了社区矫正远程视频督查系统建设,实现了全县10个司法所和县社区矫正中心各功能室的视频督查监控。目前该系统可以与司法部、自治区司法厅及来宾市司法局联网互通,方便加强监督和指导,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严格规范开展。
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工作新要求、新规定,努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2019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