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九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乡愁》
教学目标
体会《乡愁》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乡愁》的四种直观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之间虽是独立的,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它们意象的递进性和抽象性。“海峡”则把隐性的政治显性化,深刻地暗示大陆和台湾的政治睽隔,余光中乡愁诗歌的意象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而这一点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难点分析
学生对乡愁的理解比较容易,但是为何诗人对故乡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难以理解,是因为学生对那段特殊的历史不了解、对诗人不了解,对诗人的写作背景不了解,对传统文化根植于诗人内心不了解。这就需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学生了解了,难点自然也就突破了。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教师范读、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以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的演奏导入
这首曲子写于抗战时期,马思聪在纷乱的战火中,远离家园,携妻带子,四处漂泊,他日夜思念生养自己的祖国,他把这种离愁别绪全都倾注到了这首曲子中,而诗人余光中则是把这种感情融入了他的《乡愁》中,这节课,我们跟随余光中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
(2)自由读、小组之间互相读、男女同学搭配读、指名同学读;
(诵读要求: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3)通过诵读,同学们讨论,诗歌每一节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第一节:母子之情
第二节:夫妻之爱
第三节:丧母之痛
第四节:家国之思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前三节抒发的是家愁,第四节的感情上升到了国愁,是更加深沉的家国之思。
三、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节。
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1)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到了台湾,当时年仅21岁,再还乡时已是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长达半个世纪的漂泊,在1972年回大陆无望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3)他还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小结: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是呀,《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那“浅浅的海峡,本不难跨越,为何历经半个世纪却一直难以跨越呢?如果说造成台海相隔是历史的遗憾,那么,台湾至今不能回归又是谁在从中作梗呢?谁才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国家何时能统一?两岸同胞何时能团圆?半个多世纪来台湾当局究竟都做了些什么?而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又应该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视屏与图片中找到答案
①视频一、二:国家记忆--邓小平故事--邓小平与台湾问题;
②图片一、二
小结
五、课堂小结:
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自1949年起,几十年潮涨潮落,两岸同胞饱受亲人分离之苦,日日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谈到台湾问题时,也深情的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最深的乡愁。”
但可喜的是,跨越56年的时空,2005年春节台商包机成功启航,台湾的民航业者第一次将飞机驶到首都机场。
习近平总书记说:台海形式走向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作为当代中学生,同学们更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祖国的统一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呀,海峡割不断,血脉割不断,同为炎黄子孙,大家都有一颗爱国心,一颗中国心。相信不久的将来,那浅浅的海峡再也不是阻隔两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