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革命先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活动。
2.本单元重点:
(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七律·长征》。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革命历史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的。每篇课文中作者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点面结合,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5.七律·长征
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是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这首诗歌。
1.利用声像资源把学生带入情境。
2.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句描述的情景,体会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6.狼牙山五壮士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战士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抓重点词句,重点是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学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写作方法。
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
7.开国大典
课文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重点是朗读课文,理清课文中描述的典礼的几个环节,感受典礼场面的宏大和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激动、自豪,感受毛主席的领袖风采及人民对领袖的爱戴。
1.自读自悟,领悟思想感情,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2.从语言入手,深刻体会文本内涵。
8*.灯光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重点是体会郝副营长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抓住“多好啊”和“灯光”这两个关键词深入分析,体会郝副营长的奉献精神。
口语交际
根据演讲内容拟定题目,编写演讲稿,参加演讲活动展示自己。重点是掌握演讲技巧。
学生欣赏优秀演讲稿,学习写有说服力的演讲稿,观看演讲视频学习演讲技巧。
习作
本次习作要求从校内外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中,选择一项写下来,练习记叙活动过程。重点是抓住重点写,点面结合。
选一次活动写下来,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下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
语文园地
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了解运用相同句式写句子和用不同表达方式表示“说”的方法,学习说法创作方法,积累爱国名句。
学生先感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学习技巧和方法,尝试运用。
第二篇:【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1.草原
本课描写了大草原的自然风光美和草原人民热情迎客、盛情待客、深情话别的人情美。重点是朗读课文,领略草原的美好风光,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蒙汉情深”。
1.利用声像资源把学生带入情境。
2.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丁香结
本课作者从形状、颜色、香味等方面描写了丁香的美好,以及丁香结幽怨和对丁香结的理解。重点是追随作者文字描述,感受作者热爱丁香结和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情怀,体会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1.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分析作者运用语言的手法,比如比喻。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作者感知情怀,体验生活的乐趣。
3.古诗词三首
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的自然景观。重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三首诗词的大意,读懂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读通、背诵这三首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指导加深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感受自然美。
2.引领学生走近古诗的意境中去,悟诗情、明诗理。
4*.花之歌
本课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写出了花的生存空间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和高尚的追求。
1.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揣摩感悟。
2.借助联想指导理解赏析。
习作:变形记
以《草虫的村落》为例,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变形后生活的世界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重点是把自己想象成石子儿、路灯等另外一种东西,并用一种新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记下有意义的见闻。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新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练习写一写。
语文园地
学习对比阅读,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和好处,感知分号的作用和用法,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指导学生用发现法和探究法来学习排比句、分号和古诗;用直观演示法来认识对比阅读的好处。
第三篇:【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要求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2.本单元重点:
(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①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③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课文要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宇宙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①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没有生命的?②人类能否移居火星?这样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故宫博物院》一课的两个任务是:①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②为家人介绍景点。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地阅读。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竹节人》一课,作者在描写玩竹节人和老师也在玩竹节人两段内容时,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传统玩具的喜爱。《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生命之谜的好奇心和科学家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写事物时融入感情。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9.竹节人
本课写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竹节人带给人们的快乐和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的事实。重点是明白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学生分组,分别带着不同的任务去读课文,然后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本课作者先介绍了一些天体知识,提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然后讲出了人类生存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科学家在排除了好多行星之后,认为火星上可能有生命,但经过科学探索之后,这个可能也排除了。尽管如此,宇宙生命之谜并未揭开。本课重点是教学生学会探究不同的问题,要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美,10.宇宙生命之谜
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逻辑性强等特点。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问题,然后汇报,教师评价指导,使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阅读课文。
11*.故宫博物院
本课为了详细介绍故宫博物院,共提供了四份材料。这四份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故宫。重点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完成两个不同的任务。
学生分组,然后各小组选择要完成的任务,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搜集筛选相关信息。汇报后,教师点拨指导。
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
出示一些让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美食、旅行、梦想等,让学生先说说这些活动的作用,再来围绕话题写作文。
先说一说自己觉得给生活带来美好的活动,然后范文引路,学生练习,完成后交流提建议。
语文园地
学习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阅读;积累并练习写人入迷的情景,学会逐项说明理由;理解积累古诗《春日》。
指导学生先自我感知,然后听教师指导,再练习巩固。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上六单元教材分析
“诗海拾贝•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
教学内容:诗海拾贝;与诗同行 一. 诗海拾贝:
1.《诗经•采薇》是一首四言诗,在我国以《诗经》为代表的古诗中是很常见的;
2《.春夜喜雨》五言律诗,唐代杜甫在成都所做的名篇之一历来为人们传送表达的是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的欢乐。
4《天净沙•秋》这是元代散曲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小令原是流传于民间的小曲,句子长短不齐,有一定的腔调它和词不同的地方是用韵加密了,几乎每句都押韵。
5《太阳的话》是一首现代诗。现代诗与古诗的区别是: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要求不像古诗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诗人艾青。是一首简洁明快的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让太阳像人一样说话。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信念。
6《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读这首诗,感受诗歌意境的美,感受诗人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 诗歌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三.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
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或事迹。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2.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一特征着意进行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3.。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 王维,孟浩然。4.战争是: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代表人物是高适,王昌龄。5.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久居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住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或写闺中怀人。
6.送别诗: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借酒践行,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四. 现代诗分类
现代诗歌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可划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想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是,诗体小说都属于这一类。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二.与诗同行
1.《我们去看海》这是诗人金波写的儿童诗。全诗以呼唤“让我们去看海”贯穿始终,情绪饱激昂。从字里行间仔细体会诗歌表达的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感悟大海给我们的启迪。
2.《致老鼠》一首有趣的童诗,小诗人用一颗童心,写出了和一般人眼中不同的老鼠:虽然老鼠要做坏事,但还喜欢它们。小诗人希望它们改正缺点,爱清洁,爱劳动,光明正大做事。感受想象力和创造力。
3《爸爸的鼾声》一首温情的童诗。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体会到生活中诗的题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联想,到处都有诗的素材。
4《给诗加“腰”》告诉我们诗是预言的艺术,特别重视遣词用字,凝练而鲜明生动。苏小妹加的是“诗腰”,因为它在诗句的中间,其实是“诗眼”,因为她仅用一字就能出神入化。
5《诗中的“秋”》是台湾作家桂文亚回忆自己儿童时代读古诗的乐趣。侧重学习读懂故事和欣赏古诗的方法。这篇文章教会我们怎样读史。诗的写法
1.明喻法:描写事物的特点,适合描写实物和大自然的景象。
2.暗喻法:表现丰富联想。如:妈妈是一个闹钟,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3.排比发:表现节奏,加深印象。如:风儿微笑,在树上荡秋千,在草原上赛跑,在院子里拿树叶玩飞镖游戏。
4.拟人法:活泼可爱,有趣。5.摹声法:增加趣味
6.夸张法:制造特别效果,加深印象。7.疑问发:引起兴趣深入思考。
8.重叠法:诗的“心跳”节奏更明显。
9.对比法:凸显内容,性质,包括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动作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空间对比••如白天,路灯是一棵课的树,晚上,就变成以朵朵的花。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新,运用也灵活多变。但各种方法都离不开 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五年级教材相同。关于本组教材,请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能把这首五言律诗背下来”,点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并提出背诵要求;“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了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提示注意运用想象了解诗歌内容。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阅读材料辅助活动的开展。第一个板块“诗海拾贝”主要安排了“搜集诗歌”“整理资料”“欣赏诗歌”三个方面的活动,其中,安排后两个活动,其用意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诗歌,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提供的阅读材料,注意不同的诗歌种类,有从《诗经》中节选来的,有五言律诗、词、散曲,还有中国的和外国的两首现代诗;它们大多写的是自然景物。从这样一些角度安排阅读材料,目的是对学生整理资料、给诗歌分类给予一些启发。第二个板块“与诗同行”,安排了朗诵诗、同龄人写的诗、诗话以及与读诗的体会相关的文章,也是为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本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活动之初最好加强计划性,把活动计划的落实与写活动总结结合起来,把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的开展、计划的落实纳入活动总结中,更为科学、合理。当然,活动总结也可以写其他的内容。
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开掘教材资源。除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外,教材中安排的资料袋、阅读链接、日积月累、课外书屋、展示台甚至插图,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充分、灵活运用教材资源。
教学构想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如花中奇葩,在我校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诗歌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各种形式让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在诗歌中感受学习语文的氛围和激情,让这一深厚的文化资源走进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诗歌的魅力。一.学习目标
1、多渠道、多途径地搜集诗歌或记录芜湖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能搜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激发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2、整理资料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并学会欣赏诗歌、交流从中体悟到的情感,并能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策划分组合作,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社会交往和自 由合作的能力。二.活动程序:
计划本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策划分组,制定计划阶段
2、自主合作,计划实施阶段
3、总结经验,成果展示阶段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策划分组,制定计划(课内)课堂指导
(一)导入: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诗歌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指示,还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诗歌的殿堂,领略它的无穷魅力。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二)学生交流搜集来的创作的诗歌及家乡芜湖流传的民歌、童谣,在小组中读读找到的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目的: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关注和兴趣]
(三)阅读、欣赏诗歌
1、自读阅读材料中提供的诗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中的注释了解大意,体会情感。
2、在小组内向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诗,再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目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对话、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逐步构思出本次活动的具体做法。]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构思、策划活动
1、小组讨论:怎样整理、搜集到的诗歌,如何分类?
2、小组交流:关于诗歌有哪些知识和故事?
3、说说你知道我们家乡芜湖的哪些民歌、童谣?
4、策划分组 学生按照兴趣、爱好和研究的专题不同,自由组合,分成5个学习小组,并民主推举组长,组长在小组内集体制订一份详细的活动计划,并要在组内演说通过。经过全班交流讨论,成立以下学习小组: Ⅰ诗海畅游组; Ⅱ民歌童谣组; Ⅲ知识故事组; Ⅳ艺术表演组; Ⅴ诗歌创作组 Ⅵ网络编辑组。
[目的:通过明确活动任务,让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更有针对性,自由按兴趣组成小组,能增强学生凝聚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和动力,更大发挥学生的潜力。] ※第二阶段:自主合作,实施计划(课外)各组按指定的计划进行活动,诗歌组的同学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查询,到图书馆里翻阅资料,阅读报刊、杂志和相关书籍并作分类整理。创作组的同学通过阅读同龄人的诗歌,想想他们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并自己试着创作诗歌,与本组同学交流。民歌童谣组的同学邀请当地老人,聆听他们唱芜湖流传的民歌、童谣,并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在小组里进行整理。艺术表演组的同学利用休息时间,在老师带领下到少年宫找老师学唱诗歌改编的歌曲及由芜湖民歌改编的舞蹈,传说故事组要通过查资料、走访调查等方法搜集资料后按内容进行分类。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成果展示(多媒体教室)
各小组按组排列,展示长达两周的“走进诗歌”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
(一)谈话导入:
经过两周的“走进诗歌 与诗同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无不惊叹诗歌的博大精深,它的确是祖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这堂课就来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
(三)分组展示。
1、艺术表演组展示。
①歌舞展示:学生将诗配以舞蹈,演唱琅琅上口的优美诗歌; ②小品:学生分别扮演诗歌中的人物角色。
2、诗歌畅游组
①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诗配画、配乐诗作品-----小组成员配乐朗诵。
②诗朗诵----组长领诵,其他小组成员集体诵读,让大家从动人的画面上,从传情的乐声中,想象、体味、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③展示本组同学通过想象为诗歌绘出了生动活泼的画面而创办的诗画报。
3、诗歌创作组
①介绍本组同学阅读同龄人写的诗歌的收获,重点说说他们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感受的。②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展开互动点评。
4、知识故事组
①资料展示----学生在广泛搜集诗歌知识、故事和诗人趣闻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分类:传说类,知识类,故事类„„
剪贴成小报、小册子或者制作成电子幻灯片; ②诗歌知识竞赛---该组选派组员主持竞赛活动,用电子幻灯片出示赛题,选派两名组员当判官,公布正确答案,并选派两名组员现场发放奖品。
5、民歌童谣组
①组长介绍本组成员如何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并相机展示图文资料、影像资料。②展示本组成员将精选的童谣在跳皮筋、跳绳、踢毽子的同时,拍手击掌吟诵的情景,激发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6、网络编辑组
①该组同学在组长带领下,请信息技术老师指导,将本次活动作为一条新闻发布到校园网上,并把所有资料整理、合并,建立一个“走进诗歌 与诗同行”的专题学习网站,定期刊登同学们抄录绘制的诗配画及配乐诗影像,并刊登同学们创作的诗歌,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发动同学们用诗歌互赠交流。
②展示本组同学录制的各组开展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精彩花絮,交流总结综合性学习的经验和新的收获。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三单元教材分析
把握单元主题,强化训练重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单元安排四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是《穷人》《唯一的听众》,略读课文是《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灵去倾听》。
一、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这组课文不仅在反映人物精神面貌上是一致的,在写法上也相类似,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及环境、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例如,文章对桑娜的描写是通过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以及环境、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来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残疾青年的美好品德也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现;《唯一的听众》则是通过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用心灵去倾听》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本组教材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它们共同承担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
二、教学建议:
本文的练习题有三道:一是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是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三是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由此可看出,学习本文,教学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所以,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从以下三步骤来进行:
⑴读题激疑,读通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⑵通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步把事情说清楚来理解桑娜夫妻决定收养孤儿的艰难。
⑶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因此,我们有两种思路教学课文。一是围绕“我”练琴过程中的心理、行动上的变化进行教学。可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课题,先初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尝试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次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心理与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交流,理解老教授的鼓励对“我”的激励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懂得老教授谎称自己是聋子的良苦用心,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和写作特色。
二是围绕老教授的言行进行教学。首先提示课题。运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唯一”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听众是很多人的意思,为什么用„唯一‟来修饰?”“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指谁?,她做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围绕“作为„我‟唯一的听众,老教授做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老教授对“我”讲的几段话,弄清楚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她为什么这么说。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在个人读的基础上,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理解老教授的话的真正含义以及对于我提高琴技的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领会文章的中心,最后理解课题的含义。《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灵去倾听》是两篇略读课文,应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关注写法,实现读写迁移的目的。
《别饿坏了那匹马》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诺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如,残疾青年的善良、宽厚、善解人意。他明知我在偷看书,却一直没有阻挡;当“我背着马草四处寻找买主”时,他谎称“咱家的那匹马正缺马草”,买下我的马草,还叮嘱“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又如,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了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其用意是什么。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别饿坏了那匹马”,这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它在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关心马,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
《用心灵去倾听》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提醒学生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如,苏珊面对我的提问,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又如,“我”心爱的小鸟死了,苏珊却说是“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的美好心灵,感受“我”对苏珊母亲般深厚的感情。最后,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用心灵倾听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关于人间真情的话题,无论是说和写的落脚点都应在具体的事例上。习作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把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品质写出来,要求学生学习本单元描写人物的方法,真正达到迁移运用的目的。
总之,一组教学要紧紧围绕单元主题,渗透主题内容,让情感达到熏陶、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本组共同的写作特点,以课文为范例,起到铺垫、引路的作用,最终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这种表达方法,运用于习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