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个现代化”是如何提出与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旧中国伤痕累累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着手谋划新中国的发展,在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先后提出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和“四个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改革开放之后又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不断拓展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目标上的与时俱进。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路径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被破坏了的工业和农业,只能先从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制造化学肥料这几项工作入手。因此,我们党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就是要实现“国家工业化”。之后,我们党又进一步提出“两化”,将“国家工业化”改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另外加上“农业社会主义化、机械化”。1954年,毛泽东在领导起草国家宪法时明确提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总任务。工业化方面,我们争取到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在农业恢复方面,根据当时经济状况和支援抗美援朝的需要,决定先从根治淮河入手,同时在全国各地大搞兴修水利工程,初步解决了淮河、长江和永定河流域的燃眉之急。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穷,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四个现代化”写进了总纲中:“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从提出“一化”“二化”再到“四化”,体现了我们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对于鼓舞全国人民士气,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政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据认识和形势变化调整“四化”内容
一是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归到工业现代化里面。交通运输业不仅仅是修建公路、铁路、航道、机场等基础设施,还有很多是属于工业的范畴,如修建基础设施的工具、制造运输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周恩来1957年8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说明:工业是包括交通运输业在内的,交通运输业是要先行的,但要全面安排。从此,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就不再单独列出。
二是增加科学文化现代化及又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毛泽东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我们党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对工业农业和国防现代化的重大影响,又把“科学文化现代化”表述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周恩来1963年1月在上海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三是把国防现代化先移出后恢复。面对世界形势向更加和平的方向发展,为了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周恩来提出要把国防工业放慢一些,于是在之后几年时间里,也暂时不提国防现代化,只提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这三个现代化。到1959年,毛泽东提出仍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在黑龙江省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指出,“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1960年3月18日,毛泽东在谈话中又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他说:“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
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发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号召。我国的“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就一直延续至今。
不断完善和拓展“四化”目标内涵
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对实现现代化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对三届人大提出的“两步走”又细化了具体时间安排: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邓小平从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出发,把现代化目标调整为70年时间跨度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鉴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目标中的前两步目标已基本实现,江泽民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对“第三步”发展战略进一步细化,变成时间跨度50年的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胡锦涛将我们党现代化的目标概括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的30年又规划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奋斗15年到2035年,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再奋斗1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第二篇:内含价值的提出与发展
一、内含价值的产生
2O世纪60—70年代,由于法定评估方法低估了寿险公
司的价值,寿险公司的恶意收购在英国接连上演,寿险行 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打击。1984年,为克服传统估值方法 的不足,英国皇家控股保险公司率先采用内含估值法来测 定公司寿险业务的真实价值。目前在英国和欧洲的一些国 家,内含价值报告已成为寿险公司报告的组成部分。内含价值评估方法在国际保险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 用。澳大利亚和南非的寿险公司开始普遍采用内含价值的 汇报方式,北美、亚洲的寿险业也对它日渐熟悉。内含价 值的公布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寿险公司出于安 全等因素考虑不公布这部分数据。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 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上市公司遵照国际 惯例在年报中向投资者公布公司的内含价值,并对各种假 设进行详细说明。为科学衡量保险业发展状况,建立统一 的价值评价标准,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人身保险内含价值 报告编制指引》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启动内含价值 的报告制度。
行评估,从而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一、内含价值的产生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法定评估方法低估了寿险公 司的价值,寿险公司的恶意收购在英国接连上演,寿险行 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打击。1984年,为克服传统估值方法 的不足,英国皇家控股保险公司率先采用内含估值法来测 定公司寿险业务的真实价值。目前在英国和欧洲的一些国 家,内含价值报告已成为寿险公司报告的组成部 分。内含价值评估方法在国际保险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 用。澳大利亚和南非的寿险公司开始普遍采用内含价值的 汇报方式,北美、亚洲的寿险业也对它日渐熟悉。内含价 值的公布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寿险公司出于安 全等因素考虑不公布这部分数据。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 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上市公司遵照国际 惯例在年报中向投资者公布公司的内含价值,并对各种假 设进行详细说明。为科学衡量保险业发展状况,建立统一 的价值评价标准,中国保监会发布的 《人身保险内含价值 报告编制指引》 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启动内含价值 的报告制度。
第三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发展
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中共中央曾多次郑重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最早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1979年9月2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讨论的叶剑英准备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叶剑英在这个讲话中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0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把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邓小平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个要点之一,并第一次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1982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的会议上,作了题为《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讲话,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之一。同年7月,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
同年9月,胡耀邦在党的十二大上的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的一个方面。把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党的一个战略方针。并指出,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报告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概括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大方面,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共产党的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把在全社会形成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状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986年9月26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要求。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保证之一。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96年1月,中央确定把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同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决议》提出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开展创文明行业活动。要大力宣传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务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全会还决定,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建立相应的机构。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一个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群众性活动,逐步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
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文联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使我国城乡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有一个根本改观。随后,一个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群众性活动,很快在全国展开。1982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确定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1983年3月30日,中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正式成立。
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
1996年第四季度,铁路、民航、交通、邮电、卫生、内贸、电力、公安、建设、金融等十大“窗口行业”和部门率先实施了以“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相继推出150多项改进服务的措施和300余个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情支持。1997年1月,新闻界公布了全国新闻系统41家精神文明示范单位,新闻出版署、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也联合公布了全国10家新华书店精神文明示范单位。同年5月,民政、工商、旅游、司法、水利等十大行业也相继向社会公布了本行业文明服务示范单位、服务标准和监督措施。
1997年3月,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工作正式启动。中宣部公布了100个创建文明城市示范点和200个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文明城市示范点有55个小区、44条街道和3个城区。文明村镇示范点包括50个县、50个乡和100个村。至此,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活动已形成示范点网络,示范点工作已全面铺开。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全国各条战线涌现出蒋筑英、罗健夫、朱伯儒、孔繁森、李素丽、李国安、邹延龄等英模人物及张家港市、济南交警支队、徐州市“下水道四班”等创建精神文明的先进典型。
1997年7月,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部署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预示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正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拓展和推进。
第四篇:三维目标是怎样提出的?
三维目标是怎样提出的?
第一篇
认识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定义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也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夏谷鸣,2008)。
二.如何理解三维目标------含义
知识与能力:是三大目标之一,而且处于首席的位置。因为知识与能力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知识与能力是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但实际上它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双基”,即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掌握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优秀的要达到4500-5000个词汇。读懂一定难度的文章,学会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是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无论一个人说得多么漂亮,如果没有基础知识,用的时候看到词不会,小文章也看不懂,解释不了,等于没学。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松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当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有一种不加分析地,笼而统之地淡化甚至贬低“双基”的倾向,有些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钟情于“创新”而冷落“双基”,他们把基础和创新完全对立了起来,这显然是错误而有害的。事实上任何创新都离不开继承,任何高精建筑,都离不开牢固的基础,正确的继承和扎实的基础只会促进而不会妨碍发展和创新。现在,课改纲要把“知识与技能”列为三维目标的第一维,这不仅是对于我们过去重视“双基”教学所给予的应有的肯定,也是对当前某种淡化“双基”的倾向所提出的一种警示。
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目标之一,“过去的教学大纲从来没有这样提出过。今天作为目标提出是为了匡正“以知识为中心” 的教学偏颇。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的弊端之一,就在于重结论,重结果,而轻过程,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采取了填鸭式、接受性学习和死记硬背。现在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维度,因为它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达成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它留给学生的是一些对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所以充分肯定了它的教育价值,表明了对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给予了高度重视。打个比方,说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的珍宝,而这些珍宝不会自动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探究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与途径,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这个过程就是新课程要求的“过程与方法”是学生联系实际体验感悟知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虽然作用重大,但却不是离开“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独立自在的目标,而是相随二者同步发展的伴生目标。在教育目标中引进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表明了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这是为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 “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相对应。但“对应”并非相等,它比之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人的精神状态。从知识的传授到对人的重视,从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凸现了人的本体意义。有效的情感教育不是通过讲解培养的,它搭载于情景话题、语言知识、小组互动、语篇的输入和输出等教学因素中,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知、体会和反思,直至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胡洁元,2009)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向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那样关注过他们的心理健康,做学生心灵的“牧羊人”?黄洋的个案令人心痛。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陷入了教育的误区。学生潜移默化中已经被植入了价值观迷茫的基因。只育“才“不育”人。结果必是“人才两空”。三.如何整合三维目标-------意义
三位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说知识与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过程与方法则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与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保持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的系统。三个目标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说得再明确不过:“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句话至少让我们明了这样几点:
(1)“过程(二维)”是三维目标的最重要的连接纽带:既是达成认知目标(一维)、情感目标(三维)的主要途径,也是“学会学习”即掌握方法的途径。如果离开了教育教学过程,培养人的教育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方法也不可能产生。
(2)落实第一维目标——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过程,而第三维的目标——形成正确价值观是蕴含在这一基本“过程”之中共生的,而不是单列的教学过程,也不是外贴的标签。它必须是在认识知识及建构知识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达成,离不开体验、探究的“过程”和科学的“方法”,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不仅仅是单纯的认知学习过程,其中还包括学生动机的维持和改变,情感态度的形成、变化与思想文化的熏陶等等。过程和方法是连接另外两者的纽带;知识与技能是实现另两个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另两者的升华。举个例子如果把英语素养比做一座由“三维目标”构成的大楼,知识与能力就是基座,过程与方法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上层建筑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这座大楼的内外装修。
第二篇
思考
一.三维目标设立的误区
关于教学目标的英文表述有三种:Goals,Aims,Objectives。但这三种表述却有着明显的区别。Goals和Aims指的是目的,Objectives才指目标。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是具体的课堂学习目标。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所确定的目标当属此种。然而在平时的听课、评课、说课活动中,有些教师却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够重视,在教案中省略了对教学目标的描述,直接描述教学过程;有的教师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目标过于笼统、宽泛,甚至流于形式;有的老师任意降低或拔高目标。这些问题和偏差给实际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误导性。
第一,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一些课听下来我们总觉得心虚,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4月15号在64中,听了两节张若兰老师和朱海风老师的家常课,感触颇深,两位老师都是特别能就这学生的高度设计课堂的教学。比如说朱海风老师讲的是高二的定语从句,她没有上来就讲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先行词这些比较抽象的名称,而是从一个问题导课的“Who is the most handsome boy I our class?”一个小伙子很自信的说,是我。大家哄堂大笑。这样的一个问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接下来老师就从”a handsome boy”这个词组入手,讲了什么的定语,什么是前置定语,后置定语,什么是定语从句以及定语从句中各个部分的名称,作用,用法以及练习。层层深入,问题设置非常的充分而且注意了学生的反馈。一堂课下来,所有学生都能跟得上老师的思维,学生学会了什么是定语从句,什么时候该用关系代词,关系副词怎么用。我们说这样的课堂就是生命化的课堂。他没有多么的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能俯下身来关注到你的学生,这样的课堂就是生命的课堂。可能3中,附中的孩子不需要这样上,可是64中的孩子就是需要这样上,这不就是关注了学情吗?所以说理论是永远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的。
第二,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首先,由于“过程、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是有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学生们越记越复杂,越学越糊涂。这种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这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积极的作用。我们纵观现在的高中课本选材广泛、题材多样,而且每一模块、每篇文章都是仔细斟酌、精挑细选的,摆在师生面前的就像是一桌丰盛的精神盛筵。学生读完每篇文章、学完每个模块都会受到影响和启迪。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对学生启发和点拨,利用好它们。如:必修一Module2就是“My First Day at SeniorHigh”,通过教学要向学生渗透热爱学校、热爱老师和同学的情感态度,与老师同学积极融洽地相处。必修二Module2是“No Drugs”,通过教学要向学生渗透“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思想。通过必修二“Newspapers andMagazines”和必修五“The Great SportsPersonality”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习宇航员、运动员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Module2和Module4“Fantacyliterature”和“Music”的学习要引导学生热爱文学和音乐,培养音乐和文学素养。通过Module6“War and Peace”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每学到一个模块,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欣赏,以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看完后用英语写出自己的感想或感受,或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讨论,用英语写出调查讨论的结果,上课时大家一起分享。也可以适当组织小型辩论赛来弘扬积极正确的思想,摒弃错误的观念。
二.三位目标的表述 1.分析教材特点:
NSE高中英语教材整体分析
一、词汇分布情况
初中阶段1600词。通过多种语境和有意义的训练,学习新词,使学生在学完1-5册时词汇量达到2500词,顺序选修完6-8册时词汇量达到3500词(课表要求的词汇量:)。
二、语法项目分布 1.必修一:复习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动词的-ing和-ed形式作表语和定语、形容词比较级、冠词;
2.必修二: 将来时、过去完成时、不定式、动词的-ing形式作主语、表语、状语,副词和副词词组、状语从句;
3.必修三:被动语态、不定式、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间接引语、定语从句;表对比的状语从句和让步状语从句,并列句、主谓一致;
4.必修四:将来进行时,将来时表达法,被动语态的复习,情态动词,条件状语从句和让步状语从句,祈使句;
5.必修五:前三个模块式动词的复习,包括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将来时,过去时,过去完成时,过去进行时,-ing形式-ed形式,to do ,系动词;第四模块复习被动语态;第五模块复习状语从句;第六模块复习定语从句。比前四册书加深了,综合性更强了,对应着更多的训练题,在学中用,在用中学。6.选修六:动词的-ing形式做状语、动词的-ing形式的完成式和否定式,以及动词的-ing形式作宾语和不定式的区别;现在完成进行时;虚拟语气。
7.选修七:构词法;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倒装;强调句;更多的状语从句的复现;省略;过去分词作状语的用法;虚拟语气。
8.选修八:主语;情态动词;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状语和状语从句;定语和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不简单罗列或讲解语法结构和规则,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对比、总结等方法发现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意识,并给学生提供运用语法的机会。
2.三维目标书写的几个关键词
全面:就是指既要有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也要有能力,情感,习惯方面的目标。适度:就是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一安课的容量既不能太多,以致学生消化不了,也不能太少使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目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个班里的几十个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动机水平是有差别的,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应有针对性,又分别适合于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分层次教学。要关注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这也是我们生命化课堂所追求的。
明确,就是目标要抓住教材的重点,不要不分主次地提出一连串教学目标。具体:主要是指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要用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表述,不要用教师或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来表述。例如“可用”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或”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来表述。用学习结果的动词来表述,这样才能检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通常使用”认识,掌握,能用。。表示,能说出,能标出“等反映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这就使教学目标具体化。3.三维目标的设立原则
.理论依据《英语课程标准》,一堂英语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方面设定,即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Objectives),包括语言知识目标(language knowledge)、语言技能目标(language skills);教育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包括文化目标(cultural awareness)、情感目标(affect),学习策略目标(learning strategy)最后是个人发展目标(Personal Objectives),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根据Mager(1984b),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要把握ABCD原则:
A---Audience(行为主体),一般而言就是学生,如:Students will be able to…(122中的课例)
B---Behavior(行为动词):对学生的行为、动作或者做事的结果的预设,这种行为或结果必须是可以观察或者听到的。在叙写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参照《标准》里课程目标不同方面、不同级别所用的行为动词,如理解、抓住、听懂、提取、表达、列举、预测等;也可以参考布鲁姆等人提出的认知、情感、运动技能等领域目标分类所用的行为动词来叙写教学目标,如define, describe, identify, know, label, list, match, name, outline, recall, recognize, select, state, comprehend, convert, defend, distinguish, estimate, explain, extend, generalize, give examples等。
C---Condition(行为条件):在何种条件下学生做事或开展活动,如:after debating,given a specific instrument等。
D---Degree(表现程度):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4..案例分析:人教版高中英语Module 2 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的Warming-up和Reading
【教学目标】
Help the Ss to get to know how to help wildlife an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protecting wildlife.(让学生了解如何帮助野生动物并且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Train the Ss’ learning strategies, such as skimming and scanning.(训练学生的的学习能力如速度和细读能力)
Get students to learn and use different way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表达自己)
【分析】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预期描述,是以学生为目标主体的,而不是教师。判断教学有没有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所以,我们在关注教学目标时常见的help,train,get…to learn等描述都是不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理念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Students will be able to…”等课时教学目标描述,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指导课堂教学围绕学生进行。教学目标描述不明确、不具体,形同虚设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英语Module 4 Unit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r的Reading
【教学目标】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learn and master th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学生能够学会并掌握有用的词汇和词组)Improve the reading ability.(提高阅读能力)
Learn to keep an optimistic attitude to life and foster sense of humor.(学会对生活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培养幽默感)
〔分析〕目标1)的描述过于模糊和宽泛。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中出现的新单词和新的词组往往较多,教师要列出要求学生掌握的具体词汇和短语,否则学生会因目标词汇过多而产生畏惧心理。目标2)提到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无法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可以学到或者说培养起来的。这些都是一些虚设目标,没有可操作性,缺乏可评价性。
讲了这么多,下面该轮到我们实战演练了,大家可以就刚刚看过的课,谈谈自己的想法。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已经呈现在大家面前了,我们看看这个三维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注意到了刚刚讲到的几个原则?在授课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实现的?那我们把时间交给大家。
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将高中阶段的词汇量由原来的2,000个增加到3,500个,这一大幅度增加势必给中学的词汇和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挑战。近几年NMET阅读理解试题十分重视对考生猜词能力的考察,因此猜词能力即使用猜词策略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的一些常见的构成方法,就可以对词义进行有效的猜测。构词法(派生,缩略,合成,混合)知识不仅有助于词义猜测,还可以大大扩展学生的词汇量。上下文线索(定义,解释,同义,反义,举例,因果,背景关系):一个单词用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孤立地去背一个词的定义对于充分理解词义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上下文中去揣度词义这一策略在英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能够学会。。的方法)2.能力目标:
(1)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并使阅读更加轻松容易。
(2)训练学生从上下文猜测词义使他们大大增强了理解能力并且阅读速度也大大加快。(3)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整体理解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必须把注意力导向更大的(过程与方法应该描述的更加清晰,设计了哪些活动,通过活动,学生能够获得哪些能力。哪些活动是适合全体学生的,哪些是适合有一定能力的学生的。体现分层次的教学)语言单位,增强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教学手段更加有趣而且充满挑战性。因为猜测过程本身包含着解决问题的特点,所以它使阅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迎接挑战。
(2)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也使他们在阅读中建立起很强的自信心。(稍显宽泛和模糊)
那么,活动的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样几句话: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查·艾霍尔)
第五篇:讨论提出发展申请人入党会议议程
讨论提出发展申请人入党会议议程
1、会议主持人报告出席会议党员人数
2、申请人读《入党志愿书》
3、介绍人介绍情况
4、支委会汇报审查情况
5、大会讨论
6、大会表决、做出决议
7、申请人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