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识记物质概念,理解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能力方面,学会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从而得出哲学理论的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结合生产方式的客观性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明确和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物质概念的教学,学生理解有难度。注意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相区别。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相结合。课堂教学民主化,留足学生发挥的空间,主要采用谈话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各方面知识,克服学生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认识的迷惑。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能不能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就说明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要证明世界的客观性还必须证明社会的客观性。)
08年,在台湾新一届领导人大选中,国民党获得空前的胜利,民进党遭惨败,原因是什么呢?(这反映出当前台湾地区的主流民意,这是台湾人民的明智选择。在民进党主政8年时期,以陈水扁为首的一伙不顾台湾人民民生疾苦,疏于对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引导,不顾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大耍政治手腕,置两岸骨肉分离而不顾,试图把台湾从祖国怀抱分离出去,搞“台独”,激起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新课教学)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有人认为: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容易一些,而理解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则困难些,这是为什么呢?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而社会是由人组成,一切社会活动都是由人所进行的活动,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又总是抱有某种愿望,追求某种目的,受一定思想动机的支配。这就是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就在于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既然如此,要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就难免有些困难了。)
讨论: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尤其是杰出人物的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还有人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
(①前者夸大了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否认了社会生活的客观性;后者不过是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罢了。②这两种观点都否认了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的客观性,都是唯心主义的表现,是错误的。③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老师安排时间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从本质上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②哲学中的物质是怎样定义的,它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有什么不同?
(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1、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注意: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板书)
设问:人类起源于什么?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
(古猿。人和人类上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当古猿进化为人时,就形成了以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猿群也就成了人类社会。在其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导致人类社会的诞生。)老师总结:可见,人类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阶段。
2、其次,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注意: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看)(板书)
设问:从人类社会产生看,社会是客观的。那么,人类社会产生后,则要存在和发展,其基础是什么?为什么?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虽然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有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有国家政权,有生产和消费,有道德和科学等等,但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人们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创造出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解决吃、穿、住等问题,才谈得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②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在生产劳动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这两方面构成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人们通过生产劳动,使自己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一旦停止,社会的各种活动很快就会瘫痪。③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化发展。社会发展史表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的面貌、结构与性质也就不同。)。
设问: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否举例说明?
(现在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生活理想都在发生着变化,关键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方式在变化。比如过去家庭消费追求的“三大件”与现在家庭消费追求的“三大件”是不同的。又比如过去的“伐木英雄”现在成为“植树英雄”。过去的“量入为出”,现在“消费按揭”等等。)
提问:教材名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表达了什么意思?
(说明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1)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板书)
设问: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具体指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能否随意选择?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板书)
设问: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已有的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新的活动。那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客观性教材是怎样说明,有几个方面?(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说其客观性。)(3)、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设问:什么是生产力?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生产工具与生产力是什么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实际力量。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设问:人类使用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史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金属工具、手推磨——机器工具、蒸汽机——电子工具。试问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哲理?(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这一变化告诉我们,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每一代人面对的都是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水平,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原有的生产力水平有多高,总是限制着下一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幅度。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小结: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劳动者,各时代具有各自代表性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的各要素是客观的,生产力是客观的。
举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讲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就是要求我们在做各项工作时,都必须承认生产力的客观性,从实际出发,从客观条件出发。
(4)、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板书)提问:什么是生产关系?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立足国情,着眼于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上了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试问这一材料蕴涵着什么哲理?
(一个社会采取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以及它的具体形式,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该社会现实的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以及它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的超前与落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变更与发展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设问: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怎样理解?(略)
小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都是客观的,说明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图示略)
我们说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仅表现在它的产生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还表现在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3、再次,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从支配规律来看)(板书)提问: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个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任何社会形态都起作用。)
提问: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律?这些规律是否依赖人的意识?违背规律办事能成功吗?
(比如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的价值规律、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规律等,其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规律的支配。人的意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面貌,但不能决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比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违背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搞“一大二公”,以及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导致全国大饥荒;又如历史上张勋与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落得笑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不是由中央领导人随心所欲制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都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现实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这些都充分说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各项工作的胜利。)
老师小结: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发展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整个第一节的知识内容告诉我们,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客观存在。即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板书)
1、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第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这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根源性、客观性,揭示了物质的惟一特性(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反映了物质具有可知性(关于这点,我们在第二节会学习)
第二、要明确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不等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一方面,它们是紧密联系的,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有区别的,哲学上讲的物质具有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这一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哲学上的物质是个抽象的概念,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即是不生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是有生有灭的。
(设疑:物质是不生不灭的,而阶级是物质,所以阶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阶级斗争是永远存在的。)
小练习:鉴别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①光学 ②法律 ③生产关系 ④阶级利益 ⑤磁场 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⑧万有引力 ③④⑤⑧
第三、要明确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也不同于自然科学上讲的物质概念。自然科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感念则概括了整个世界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客观实在性。
第四、要把握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是指世界上存在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现象;但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是物质而不是意识,这就是世界的统一性。第五、要注意“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总结:
哲学原理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客观的关系,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反对]实际工作中,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作业安排(略)
第二篇: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反映人与自然关系主题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哲学单元教学设计是英特尔R未来教育理念的实践成果,是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与英特尔R未来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题《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与应用》研究实践成果,是实践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有效整合的典型课例。
单元计划模板
第三篇: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加强,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新变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
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因此文化产业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即社会意识的重要性,是由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决定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在于阶段的文化产业需要发展,从而引领社会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先进的文化来淘汰落后的意识,用先进的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我们要解决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就必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总之,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握工作重点,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
文化不仅直接为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而且它具有极强渗透性的特性,更强化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态势,从而深刻影响着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走向与进程。
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运用: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的、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教学方法』
诱导式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导 入 新 课
自然界是物质的,有规律的,那么人类社会呢? 讲授新课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探究活动一
观看图片
《圣经》中的上帝创造世界
中国神话中三界的统治者
思考讨论
图片反映了什么决定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得出结论
由神灵天意决定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 探究活动二
说一说
你所崇拜的历史人物是谁,为什么? 分
析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思考讨论
梁启超认为什么决定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得出结论
是由人、尤其是杰出人物的意识决定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探究活动三
总
结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思考讨论
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得出结论
唯心史观: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强调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探究活动四
观看图片
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分
析
画狐画鬼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思考讨论
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举
例
鬼神观念的形成
探究活动五
观看图片
元妃省亲:祖母、父母都要行跪拜之礼 思考讨论
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间的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举
例
古代的“孝”
探究活动六
思考讨论
对农村进城务工者认识的变化? 得出结论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探究活动七
思考讨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珍惜劳动成果、挥霍浪费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仍存在落后和腐朽的思想,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得出结论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小
结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探究活动八
思考讨论
为什么
得出结论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既社会存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社会意识来源于实践,所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强
调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课知识点
课堂练习 略
附:板书设计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第五篇:高二政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图示等多种多媒体的显示,讲明一个问题: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互动,教师列举大量感性事实引出了一个概念——物质(抽象),要综合两框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物质概念,理解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的思维。
情感目标
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初步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重点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是教序重点。这一观点对于说明社会的客观性最为紧要。
教学难点
“物质概念”是教序难点。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十分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且容易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述法相结合。在讲述过程中利用学生学过的历史、经济知识事尽量用谈话法、分析本框题的内容主要以讲述法为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谈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师]那要说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只要证明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否充分?
[生]只说明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不够的,还需要证明社会的客观性。
[师]对。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说明的问题。
[讲授新课](随即板书框题)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生]我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可能是客观的。
[师]为什么呢?
[生]不管怎么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发的,如一些河流、山脉、峡谷是自然界地质变化的结果,并没有依照人的意识。而社会则不同,所谓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总是由一定思想意识支配的。我们平时总是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确选择,是符合中国人民利益,体现了人民的意志。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中国走上现在的路子是邓小平决定的,他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经济特区就建立了,他又写下壮丽的诗篇,中国就实行了市场经济。可见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依赖人的意识的。
[师]这位同学的演讲很精彩,连我都快被他说服了。但这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呢?我承认这位同学刚才谈到自然界与社会的不同点,正因为社会具有与自然界不同的这些特点,我们理解社会的客观性难度较大,这位同学的观点还是大有市场的。尤其是认为杰出人物的意识决定着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由神的意志决定的,那就更加荒谬了。(多媒体显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
[师](讲解)上述两种观点都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意识的产物,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否认了社会生活的客观性。是不正确的。
[生]老师,您能否举例说明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并不能决定社会的变迁和社会发展。
[师]在中国,梁启超等想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袁世凯想当皇帝,张勋要复辟,结果不是失败,就是留下历史笑柄。这说明什么,“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终生致力于革命事业,屡遭挫折(特别是在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前)这说明革命的发展也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毛泽东也曾想使中国人民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结果又如何呢?同样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的事业,要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依靠党和领导人物的决策,但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规律,不能想怎样就怎样,如果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话,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早实现了,共产主义也该成为现实。
[师]谈了这么多,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为了较系统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板书)
展示猿进化为人的图片(多媒体显示)
[师]这个图片说明了什么?
[生甲]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
[生乙]人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生丙]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
[师]大家谈的很好。当古猿进化为人时,就形成了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古猿的群体也就成了人类社会,劳动使人告别了动物界。可见人类社会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什么精神的演化物,而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
[师]刚才我们从社会的产生来看,它是客观的。那么人类社会产生后,则要存在和发展。
请问: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师]请看社会构成示意图(多媒体显示)
此示意图形象说明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大家回顾一下,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呢?
[生]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而要解决此问题,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生产。其次,人们只有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活动。
[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影响社会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能否举例说明?
[生]现在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生活理想为什么在变;关键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如70年代人们的生活理想“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现在呢,可能是要“圆汽车梦”。
[师]谈得不错。总之,整个社会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那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具体指什么?
[生]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师]对。从前面示意图上也能看出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能否随意选择呢?不能,即它是客观的,也即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板书)
[师]要说明这个问题,应从哪儿人手呢?
[生](思考)
[师]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呢?
[生]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师]那么这个问题就该转化成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性。
[师]对,接下来我们就来分别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性
生产力客观性分析(多媒体显示如下)
分析:从生产力的构成来看,它是客观的。
[师]生产力的要素包括什么?(可结合屏幕显示回答)
[生甲]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生乙]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师]都对。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劳动者,各时代具有各自代表性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每一代人面对的都是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水平,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起步,且原有生产力水平总是限制着下一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幅度,这同时也说明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制定每年经济增长速度为20%,明天就要使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能行吗?它是客,观的。无论是从生产力的构成,还是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都是客观的。
[生]老师,既然每一代人面对的都是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水平,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那么“第一代”人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呢?
[师](风趣说)面临的是类人猿的“最后一代”的生产力水平,即天然石块。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多媒体显示)
[师]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能否依赖人的意识;1958年,中国曾想过渡到共产主义,结果导致全国性大饥荒,现在我们意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说明什么?
[生]生产关系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它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师]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五十年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农村更是以手工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与超前的生产关系怎能相适应?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师]我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行吗?
[生]不行。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是多层次的。单一的公有制生产关系是无法适应多层次的生产力的。
[师]对,那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呢?
[生]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和发展。
[师]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国对所有制结构曾进行艰辛的探索,这个探索过程也说明生产关系的客观性。
[师]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客观性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多媒体显示如下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复杂的,那么就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是不是杂乱无章的呢?回答是否定的,如社会形态的更替为什么是这样更替,而不是那样更替,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张勋复辟为何留下历史笑柄?五十年代全国“人民公社化”结果导致全国性大饥荒,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伟大成就?就在于是否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然碰壁,遵循规律才会取得成功。总之,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它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板书)
[师]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
[生]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师]这个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任何社会形态都起作用,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的规律是什么?
[生]价值规律。
[师]社会规律还很多。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某种规律的支配。那么这些规律是否依赖人的意识?我们不理这些规律,行吗?
[生]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五十年代,我们就想走进共产主义社会,是违背规律的,所以受到了惩罚。
[师]是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讲起来似乎大家都清楚,其实不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曾多次违背这个规律。你能否举例说明?
[生]我们曾一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搞“一大二公”。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逐渐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生甲]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和发展,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生乙]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三个有利于”体现了这一规律。
[生丙]“十五大“的一些新观点也体现了这一规律,比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也可以用,只要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师]大家谈得不错。大家再进一步思考,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不是中央领导人随心所欲制定的,“三个有利于”是不是邓小平头脑一热就提出来了呢?
[生]:不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实施。“三个有利于”的提出具有必然性,是符合规律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师]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它就存在并发生作用,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同样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违背这个规律同样会受到它的惩罚。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也不少。(可让学生列举)现在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加深了“不找市长找市场”就是人们利用价值规律办事的形象说法。
看来,社会规律是客观的。
总之,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我们把这种客观实在称之为物质。(多媒体显示如下内容)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①光学②法律③生产关系④阶级利益⑤磁场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⑧万有引力规律
[生]③④⑤⑧属于物质现象。
[师]对,我们今天所讲的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质,题中③④⑤⑧实际上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万态共性乃是客观实在性。
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比如“场”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通过实验,我们能证明它客观存在着,具有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的东西。
课堂小结:
本课讲了一个问题: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引用了一个概念——物质(抽象)综合两框,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