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
在什么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从不同视角出发,我们当然可以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属性,例如其实践性、人民性、党性、革命性、创新性等,但从当前人们易于产生错误认识的角度看,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具有科学性。众所周知,科学之所以是科学,不仅因为其具有系统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和理念客观地反映事实,勇于直面矛盾,不断追求真理,从而获得经受得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具有完备的理论形式。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从实践观点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构成了严整的理论体系。其次,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一文中,对其方法即辩证法进行了阐释,他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实际上,唯物辩证法只是其方法论基础,而对于具体研究,马克思则要求自己首先“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此一论述为他按照辩证法的原则叙述现实的运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再次,具有理论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总是站在时代高度,根据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最后,也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已被马克思主义产生170年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程所证实。当代中国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所展现出的光明前景,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更加充满信心。
马克思主义又是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观念反映,主要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与阶级利益密切相关的观念体系,本质上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反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隐瞒了作为其产生的客观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真实本质,为社会生活中经济和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正做辩护。马克思认为,我们在考察历史进程时,就不能“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不能“不顾生产这些思想的条件和它们的生产者而硬说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这些或那些思想”,也就是说,不能“不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个人和历史环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考察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
列宁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论阐发中,把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科学看成是一个东西,并且强调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功能。意识形态总要代表某种利益发声,其性质从根本上取决于它所代表的利益的性质。马克思主义要维护和“实现绝大多数人本身的真正利益”。从学理上说,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及其所代表的利益的正义性,源于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认识上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是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因为科学不能脱离价值,特别是社会科学,虽然解决问题以客观地反映社会事实为前提,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总是蕴含着价值立场或利益趋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是通过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和解放道路展现出来的。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决不能忽视和弱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意识形态是否揭示了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实,是否客观而深刻地反映了本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是否正确地处理自身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其思想观点是否构成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思想传播方式以得到人们认同等,这些都是推动意识形态发展所不能回避的科学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于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也就是说,从本质而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第二篇:勇于推进纪检监察机关自身自我革命
勇于推进纪检监察机关自身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要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纪检监察事业,准确把握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职责任务。这是纪检监察机关推进自身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南。纪检监察机关是进行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力量,要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自身过硬保障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聚焦“国之大者”,把握纪检监察机关推进自身自我革命的根本和前提
纪检监察机关要带头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担负“两个维护”重大政治责任,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大力弘扬党百年奋斗形成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对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认识,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中纪检监察工作发展的历史主动。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坐标,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谋划纪检监察工作,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更加有力有效推动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目标任务落实。
提高政治站位,把握纪检监察机关推进自身自我革命的标准和要求
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更高标准、提出更严要求。要树立系统思维,把握治标和治本的辩证关系,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理念贯穿自身建设,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以科学的态度系统施治,坚决防止“灯下黑”。要把握建设标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定执着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锤炼过硬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要强化思想要求,以党性立身做事,坚定理想信念、坚守职责使命、坚持自我修炼,以大无畏的革命态度,以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做到刚正不阿、秉公执纪、谨慎用权,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
明确工作重点,把握纪检监察机关推进自身自我革命的方法和路径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推进纪检监察机关自身自我革命,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大工程,必须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务求实效,把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的各项任务举措落到实处。要从严格工作规范做起,继续推进反腐败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进一步明确权力边界、健全内控机制,增强法治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针对自身权力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体系的薄弱环节,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和《监察机关监督执法工作规定》,扎紧织密制度笼子,严守纪检监察权力边界。要从深化全员培训抓起,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纪法意识、纪法思维、纪法素养,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专业化能力,推进全系统学习并严格执行监察法、监察官法、监察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新任纪委书记、新进纪检监察干部加强党章党规、纪检监察史、监督执纪执法实务培训。要从内外同向发力严起,把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贯通起来,主动接受党内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结合起来,使“让人民来监督”和“推进自我革命”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同向发力。
勇于刀刃向内,把握纪检监察机关推进自身自我革命的难点和关键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建设政治素质高、忠诚干净担当、专业化能力强、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作为自我革命的重要目标,自觉同自身队伍中政治动摇、放弃原则、作风不正、清廉失守的人和事作斗争,凡是触犯了党纪国法的决不能“高抬贵手”。要雷霆出击、绝不手软,坚决清理门户、纯洁队伍,严肃查处以案谋私、串通包庇、跑风漏气等突出问题,依规依纪依法坚决查处执纪违纪、执法违法、失职失责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绝不迁就。要教育提醒、引为镜鉴,加大纪检监察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宣传力度,大力评选表彰先进,激励干部担当尽责,不断深化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做到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建设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纪检监察队伍,始终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第三篇:勇于自我革命——演讲稿
勇于自我革命
老子《道德经》有句名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说的是一个人只有勇于战胜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我们党靠革命起家,毛泽东同志也曾把我们党比喻为“革命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说,革命精神已深深熔铸在党的基因和传统之中,也构成了党发展壮大的鲜明底色。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这就是我们党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实现自身跨越、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一系列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举措,无不贯穿着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体现着自我革命的决心和意志。同时要看到,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更加复杂,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有没有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能不能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就成为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任务越繁重,风险考验越大,越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履行崇高使命,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增强自我净化的能力是勇于自我革命的前提。如果我们党员干部的思想有了杂质、内心有了杂音,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坚定,是非辨别能力就不可能清晰,进而会沉陷于腐化、享乐的泥潭不可自拔。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也正是因为有自我净化的能力,我们党才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时刻检视自己的思想、道德、作风是否纯洁,查找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多做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事,多看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书,多接触一些思想健康的人,自觉清除思想上的灰尘和心灵上的污垢,使灵魂得以洗礼与净化。
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勇于自我革命的基础。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前提下,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没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就不可能自我完善。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要完善自己,就要全面分析自己的能力,全面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完善自己,就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从中准确寻找自己身上的病灶,勇敢地举起手术刀,为自己治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谁都不会十全十美,共产党员也不可避免会犯错误。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每名党员干部都要谨言慎行、严于律己,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做到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增强自我革新的能力是勇于自我革命的抓手。自我革命本身就是对这问题去的,讳疾忌医,是我自我革命的天敌。要有“向顽瘴痼疾开刀”的决心,必须实事求是认识和把握自己,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革除自身病症,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来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做到知耻而后勇、知止而后定,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要求。
增强自我提高的能力是勇于自我革命的保证。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学习,是党员干部自我提高的重要法宝。自我提高,首先就得加强学习、常态补“钙”。深化对党章党规的学习,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心中闪亮,筑牢“压舱石”,拧紧“总开关”,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信仰信念筑就自我革命的意志。总书记反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硬”包含着锤炼自身、降解杂质、提高纯度硬度的必然要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党来说,只有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与活力。只有摆脱了个人利益的束缚、摆脱了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局限,才能以浩然正气、昂扬锐气涵养自我革命的勇气,为党和人民担当作为、履职尽责。
第四篇:“守初心、担使命”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
初心如磬,使命在肩。98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要回答好解决好这个重大命题,需要全党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向深入,在新长征路上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守初心、担使命,是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的根本动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就是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在新长征路上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促进全党思想行动更统一,党心民心更凝聚,铸魂补钙、强筋壮骨,重整行装、再创未来。
守初心,就是要传承革命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努力涤荡思想尘埃,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就是要践行执政为民宗旨,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力量源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自觉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更好增进人民福祉。
担使命,就是要勇担当善作为,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谋划事业发展,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团结带领人民把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就是要保持斗争精神,以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艰难险阻,在实践实战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就是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坚持一体推进、整体提升,全面深化党的建设领域各项改革,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我跨越,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找差距、抓落实,是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的实践要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警示全党深刻认识总书记提出的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的“四个不容易”,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与各种违背党的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作斗争,就是要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对照党的初心和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不断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
找差距,就是要以刀刃向内、无私无畏的政治勇气,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四个找一找”。在新长征路上重整行装再出发,要求我们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要有客观、清晰的了解,同时对我们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客观、清晰的了解。开展主题教育找差距,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找一找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存在哪些差距,找一找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方面存在哪些差距,找一找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存在哪些差距,找一找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道德修养、作风形象方面存在哪些差距,有的放矢予以整治。
抓落实,就是要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纯洁党的队伍,保证党的肌体健康。促进自我净化,就是要求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提高政治免疫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自我完善,就是着眼于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着力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固根本,防源头、治苗头、打露头,堵塞制度漏洞,健全监督机制,推动党内法规建设与时俱进。促进自我革新,就是善于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通过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促进自我提高,就是要求全党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自觉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加强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的根本任务
我们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必须有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干部队伍接续奋斗。开展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靠全党共同努力来实现,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恪守真挚的为民情怀、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工作作风,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守初心、担使命,以自我革命精神兴党强党,要抓住“关键少数”。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具体目标,体现了党对新时代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方面的基本要求。开展主题教育,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负重前行的人、披星戴月的人、鞠躬尽瘁的人,要有博大深沉的情怀、使命在肩的精神、严于律己的作风、敢于斗争的勇气,在以上率下、层层示范中形成自我革命、兴党强党的强大势能,在深学笃行、知行合一中彰显共产党人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
找差距、抓落实,新时代呼唤敢担当能创造善作为的干部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全党同志增强信心、勠力同心,必须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培养造就敢担当能创造善作为的干部队伍。开展主题教育,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敢担当,坚持干字当头,无论是干事业还是谋发展,都要脚踏实地、以担当精神扛起时代重任;能创造,充满创业激情,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切实以更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善作为,注重实绩实效,领导干部践行初心和使命,最终要靠响当当、硬邦邦的工作实绩实效来检验和评价,要有实实在在的改革发展业绩。
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在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中锻造先进政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充分说明;但是,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开展主题教育,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就是在继续“赶考答卷”。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统一,党员、干部要敢于同一切弱化党的领导、动摇党的执政基础、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作斗争;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动摇,同时要以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手段解决好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把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坚持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统一,既要靠各级党组织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又要靠党员、干部自觉行动,主动检视自我,打扫身上的政治灰尘,不断增强政治免疫力。
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新时代新征程,全党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就一定能够把我们党建设成世界最强大政党,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日出!
第五篇: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2018,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2018,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对课改深化与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思考
“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将成为2018年基础教育的热词与课改的风向标。核心素养颁布,新高、中招政策出台,课标修订,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推行,小一科学课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与研学旅行加速,标志着课改一揽子的顶层设计细化完成,课改从施工性实施阶段走向精装修性的深化阶段,即课改新时代。课堂革命的提出,表明课堂问题积重难返,课堂改革是焦点、是硬骨头,用改良、改革已不足以解决课堂的疑难杂症,需要掀起心灵、观念、技术、行为的革命来强制推进,来重塑课堂新样态,构建师生新关系,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让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责任担当的改革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为此,我认为2018年的基础教育课改务必要聚焦、关注“课改深化与核心素养教学转化”这两大主题。
一、课改深化——打赢课改的后半场
课改是持久战,需要连续不断发力。课改进入新时代,表明课改己进入关键的下半场。那么中小学如何赢在课改后半场呢?
(一)、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
课改初期,为了矫枉过正,过分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中作用,淡化、弱化了教师地位、作用,尤其是教师专业素养在提升课堂高度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因此,重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课改进入后半场的标志之一。
如何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倡导教师读书是首选途径。其次重视教师基本功代际提升:课程资源开发、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使用;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联结世界的策划师。三是探索、践行“互研互训小课题研修工作坊”及“观教察学校本教研”的新机制。
(二)、是实施课堂综合改革是核心
课改己进入后半场,课改己进入深水区,作为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将进入从单一课堂流程、模式改革进入课堂综合改革,课堂改革将打破瞎子摸象的片面改革观,将迎来多策并举、协同作用的生态改革观——实施课堂教学综合改革,构建课堂新生态。
1、重建课堂改革的环境协同系统。班改、课改一体化是重建课堂改革协同系统的有力抓手。班级架构、管理从班干部制走向部委制;构建班级组织新形态:班级教研组、班组群,放大班级教研组功能;创生、放大班级自组织与自教育功能。
2、重构课堂改革的时空系统。课堂时长新设计:打破固定时长,实施连排、长短课时等。课堂空间新组合:依据学习方式设立独立钻研学习区、合作讨论区、教师帮扶区、观看视频学习区等。构建新的学习社区:不同班级、相同学科群的混龄成长生态群。
3、重塑课堂改革的八大要素系统
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关注教学流程各个环节,更需要关注教学大格局的策划。为什么改?一一改学习情绪,在“欲、育”上做文章;改什么?一一改学习内容、改学习模式、改学习目标。关注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化路径;探究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与合作学习关系;推进合作学习新样态。怎么改?一一改教(导)、改学、改习。关注学生个性化学程设计,指导学生优化学习路径并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放大习、研究习,补上习改短板。什么平台上改?一一改教学技术、改学习工具。什么手段助改?一一研改、评改。
千万不能窄化课堂改革!从单
一、碎片化课堂改革走向课堂生态构建的综合改革是大势所趋,是赢在课改后半场的关键之一。
(三)、采取课程与课堂改革整合是有效抓手
课改初期提出“课改主战场在课堂,课改重心是课堂改革”并没有错,然而随着核心素养提出,课程改革决定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
深度课改,将从课堂走向课程,课程改革因课堂而实现落地,课堂改革则终将因课程实现升华,我们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审视课堂,课堂则会实现哲学、智慧、文化和生命化的意义和提升。
二、课堂聚焦——打通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核心素养落地的主战场在课堂。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针对核心素养教学转化提出如下三大路径、六大策略,非常有借鉴意义。就课程内容而言,基于课程意识、学科本质的教学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就教学主体而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一一活动化策略(项目学习、做中学)、自主化策略;就教学方向而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一一意义化策略。
在此,我主要围绕“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课堂流程设计与实施”这一微观操作层面分享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思考。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流程设计原则
1、聚焦目标升级、目标链构建、目标个性化的定制 统筹谋划,构建学习单位的目标链。在明确学生五知(己知、欲知、能知、需知、新知)前提下,在“三读(读课标、读教材、读文献)一梳理(知识纵向线、横向线、主要教学策略、课标要求)”基础上,对学科素养、综合素养目标要进行分解、解读,提练学时单位的核心概念,把握全局性理解框架体系,统筹谋划,构建学习单位的目标链:研制总体的整体全程式目标、设计阶段的连续性递进式目标、形成具体的针对性弹性类目标;依据课标总目标、级段目标、单元目标确定学时目标、课时目标、环节目标;思考学养目标、跨学科协同目标、上位的核心素养目标之间关联。学习目标个性化设置及达成度。从大一统、整齐划
一、教师制定的公有制目标向师生协商制定的股份制目标,甚至向个性化、学生私人定制的私有制目标转型;用学生立场、学生明白语言表述目标;关注目标制定的科学、适度、具体、可测、分层、可操作性。
2、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翻转教学设计。
借鉴《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的翻转设计理念,避开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在分解清晰目标基础上,先设置达成目标可评估、监测、量化的指标、方式、途经,再依此为依据,考虑为达标所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提供哪些学习资源、搭建什么样脚手架。具体讲:查看课程标准,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制定学习目标、课程预期结果;收集“观察和对话、测验和考试、学生自我评估”过程与结果的评估证据;围绕以下方面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以及课程资源、材料的选择。
3、编制突出“学”的学时学程设计案
从碎片化课时目标设计走向以一个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进行整体、系统学程设计。基本原则是:整体策划、综合设计、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崔允漷先生提出一个完整的学程设计案基本框架为:学养目标、协同目标、关注必备品质、核心能力;学程整体导航图:学时内容范围、阐明相关内容地位与作用、指明学习路径、介绍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说明评价标准。学习流程尽量体现下列维度:思维活动、环节主导问题、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建议。设计命题立意、情境创设、试题设问符合核心素养测评理念的测评题,最好还要注明每个题与目标设计照应关系等。
4、植入信息技术因子
将纸质学时学程设计案转化为电子学时学程设计案;利用微课提升自学效率;点拔时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宏观、静态变动态,将原来因有危险在课堂上不能演示的实验,借助计算机摸拟出来,展示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全员参与,借助信息技术精准定位学情、反馈。尤其要从课堂技术手段信息化转向用信息化的思维重构课堂。
5、增加问题提出与问题归类优化环节
在学生只关注解题大背景下,强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其现实意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提取有效信息、抽象、建模的项目学习,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要载体;同时课堂上问题要逐步减少教师预设的问题,有意识增加学生感兴趣、自己提出的问题;课堂上要减少封闲性、固定答案问题,增加开放性、多元答案问题;课堂上要减少过多的碎片化的”瘦“问题,整合或设计系统化、主干的“胖“问题;多关注与现实生活、真实情景中问题;多关注需要抽象、归纳、建模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另外还要重视主问题设计。主问题就是锁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核心问题,是深层次思维的引爆点。
另外要放大合作学习中展示(交流)后现场生成及展示后讨论、争鸣的反馈环节。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流程设计可以概括如下:从个人设计走向集智协作设计;从流程设计走向学程案设计(即从教的设计走向学设计):从课时设计走向单元、学时设计;从目标、内容、方法、资源到评价的正向设计走向从评价出发倒退的翻转设计;从单一关注课时目标设计走向三类、三级、三种目标链设计:从预设过度的静态设计走向目标、问题、方法等多元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设计;从单一设计走向整体建构、系统设计;从教学性教学设计走向教育性教学设计;从内容设计走向为概念而学的全局性理解设计;从仅关注知识获得设计走向思维、素养双生长设计;从仅有学科意识设计走向课程意识、跨学科协作落实综合素养设计。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基本流程改造
1、学习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不一定非得课的起始部分全部呈现,预设目标也不是固定不变,可分步呈现,可动态取舍、调控与生成。更重要的是课结束时让学生回过头核对学习目标达成度。
2、学习内容选择
我们要致力于用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情境呈现学习内容和任务,将“去情境”的符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为知识发生、发展的现场,避免过于简化和形式化。关注基于学科”和“基于主题”的统整的综合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典型的学科实践过程,增强程序和模型意识,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强化两个方面内容的重点学习。当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比较关注的是第一次信息转换效率、效益、效果的改革,也取得一些成效,然而却忽视了信息自我转换时的信息深度加工,也就是深度学习、高阶思维没有完成。表现在学生记忆没有实现临时记忆转化为编码贮存的永久记忆;碎片化知识没有实现同化、顺应后的自我系统建构,不能快速提取、解码、重组、重构。因此课堂改革重点或侧重点、用力点应指向破解“如何对信息深度加工”这个主要矛盾,把这一或无或虚课堂环节做实。传统试题中所给条件、要求、欲解答的问题非常明确,而现在试题,仅提供一个供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必须先筛选有用的关键信息,再进行抽象、建模,然后才能做答。也就是说,先要把文本材料读懂,筛选出有用的关键信息并通过建模思维转化成传统考试中条件、结论明晰的试题,再解答。这就要求从原来解决问题学习,走向构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链条学习。
3、学习方式
聚焦学科本质,把握学科结结构,关注多元认知方式整合。打通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通道与关联,让两者形成良性互动与互补;要积极探索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整合、真实情景的实践活动等课堂模式;提倡索利于思维、素养双生长的“混合学习”模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结果为导向,学生可自学,可以小组讨论,可以互教互学、可以帮扶、可以救助老师,可以观看网络视频、微课等,进而增加课堂的思维流量。这样就有效放大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学习者的特征,进而使师生进入“新学习时代”
4、学习方法
基于个体学程学习,基于标准确定目标的自主学习,基于每一位学生学习路径,要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
课堂要以问题为主轴,借助多元对话互动、反馈、导向性评价实现对知识的整体表征、多角度表征。自学环节,阅读文本时,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疏理、提炼知识结构;合学、展示环节植入六顶思考帽操作方案,提升思维全面性、深刻性;总结环节可让学生画思维导图、用康奈尔笔记法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利于系统建构、深度记忆。
重视学科阅读,重视问题建模,把理清、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环节夯实,让学生经历完整解决问题链条的学习。即拉长传统教学链条,重心前置。具体讲: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试题材料,接着再圈画出关键信息;再让学生用自己语言组合复述相关信息,后让学生抽象、建模成相关问题,最后再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题思路、方法。
关注反思性学习、机械练习对迁移质量、层次影响。减少、杜绝低端大量重复练习形成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借助深度反思性学习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实现低端、内部关联迁移到高端外部拓展迁移能级跃迁。
5、学习评价
依据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进行试题命制。要根据学科考查的素养目标,列出考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双向细目表,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并对每一道试题进行能力功能定位;命题时需要注意试题素材选取的真实性,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实际,力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题目难度和时间要合理配置,减少大量计算和记忆的题目,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答案。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从关注对书本知识理解、复制、反应到关注个人对知识的建构、解读、感悟;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要深入挖掘分数之下所隐藏的学生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要真正实现从知识衡量转向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
让我们吹响课堂革命号角,大踏步迈进课改的新时代!
阅读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