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长效产业是稳定脱贫的硬支撑扶贫脱贫工作经验交流发言
一、立足特色优势,谋划产业布局。
米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水、土、光、热、风资源适宜,病虫危害轻,无工业污染,是中国绿色小米之乡、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我县传统优势产业小米,种植历史悠久,境内出土有4000多年前的碳化小米。据光绪本《米脂县志》记载,米脂县“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米脂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味道香醇、营养丰富,深受消费大众的喜爱,是中国“四大名米”之一。我县新型产业是山地苹果,米脂所产苹果色泽鲜艳、香甜爽口,尤其是果糖含量达16%以上,成就了其独特品质。2013年以来,我县立足特色优势基础,抢抓陕西省苹果产业“北扩”战略机遇,在“比种粮收入高,比养殖风险小,比棚栽投入少”的特色产业布局中分析定位,在“既要打好持久战、巩固长期脱贫成果,又要打好歼灭战,完成短期稳定增收”的扶贫产业布局中统筹谋划,研究确立了“果业主导,多业并举”的农业综合发展思路,精准布局长线受益产业和短平快致富项目。通过建立“全过程”的政策扶持体系,辅之于强有力的行政推动,目前,全县谷子(小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山地苹果面积达到20万亩。全县有小米加工企业9家,主营小米的电商企业20多个;有152个农业经营主体、3.6万名农民直接从事苹果的生产经营。鉴于苹果初挂果在4年左右,生产周期较长,在果树没有见到效益前,我们通过“产业到户”和“果畜配套”项目,进行“菜单式”奖补,扶持农民发展传统种养产业和果园养殖、套种等林下经济,这种“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做法,既保证了贫困群众短期收入稳定,也建立起群众长远致富的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黄土丘陵区现代农业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二、紧盯重点环节,筑牢发展基础。
为了让特色优势产业发挥长效作用,我们从产业定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入手,致力于以品牌和市场赢得“长效”,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一是明确产业定位。我县山地苹果定位为以鲜果销售为主,每年早早被各地客商抢购一空,优果优价,供不应求。米脂小米则定位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立足原米供应高端市场。多年培育的“米脂小米”“米脂婆姨”“桃花峁”等小米品牌,2018年10月登陆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栏目后,品牌价值进一步释放,市场销售一路走高。另一方面走精深加工的路子。除了开发米酒、米油、米醋、米茶外,我们与韩国企业(Naraentec株式会社)达成小米深加工合作协议,成立全县第一个中外合资公司,联合研制开发小米酵素和小米面膜,目前小米面膜已上市,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二是做大电商营销。2015年,我县抢抓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契机,率先在全市建立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并通过免费提供场地、免费技术培训等措施,拉开农村电商发展的序幕。目前,全县有电商企业71户、网店510个、镇村电商服务站149个、快递企业18家,通过电商带动1400多人创业就业。2018年“双十一”当天,米脂小米网上销售额达到698万元,居全国一百个贫困县第三名。2018年全县实现网上交易额3.06亿元,以米脂小米、苹果为主的农产品销售收入7960万元。三是强化龙头带动。为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苹果产业方面,我们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在米脂设立子公司,并加快建设苹果产销服务中心、2万吨苹果气调库、4.0智能化选果线以及万亩试验示范基地,全力打造榆林市山地苹果产销结合的“发动机”和产业后整理的“标准器”。小米产业方面,今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批准,我们启动了米脂小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计划以小米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加工能力每年达到20万吨以上,建成陕西最大的小米生产加工集散地,引领带动区域小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实施政策引领,做实产业扶贫。
几年来,我们出台政策、创新机制,积极引导有发展能力的人发展长效产业,没有发展能力的人在长效产业链中稳定就业。一是生产奖补促发展。为鼓励群众发展苹果主导产业,每亩补助土地整理费1200元、栽植补贴500元,并叠加享受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政策,新一轮栽植苹果14万亩。贫困群众发展苹果的,每亩再多补500元,实现建园“零投入”。全县2893户贫困户建成山地苹果园1.23万亩。县上还出台了种植、养殖、加工等6大类23个产业到户项目扶持政策,鼓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今年,贫困群众种植以谷子为主的小杂粮4.6万亩,养殖大家畜4400头、羊子4.2万只、猪2万头、鸡16万只,产业发展起来,脱贫有了保障。二是劳务补助促增收。我县认真贯彻总书记在吕梁山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话精神,鼓励贫困群众多劳多得,在全省率先建立劳务补助制度,入选“大国攻坚·聚力扶贫”-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贫困户在县内务工的,补助工资总额的20%,每年最高补助5000元;在县外务工的,补助工资总额的10%,每年最高补助3000元;特别是为推进山地苹果发展,规定在苹果相关产业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补助工资总额的30%,每年最高补助8000元,既扶持了主导产业发展,解决了果业用工短缺问题,又吸引贫困群众稳定就近务工增收。2018年,全县统计核实贫困户长期务工人员4075人,务工直接收入9780万元,补助资金742万元。三是经营主体带脱贫。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带贫模式,找准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痛点,把准了经营主体既能获得政策支持,又能担当社会责任的平衡点,引导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条中,实现扶贫产业能发展、经营主体有利益、贫困群众能脱贫的目标。全县以“大户返乡创业”“合作社带动”模式发展起来的百亩以上标准化山地苹果园236个、5.18万亩,通过吸纳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或就近提供务工岗位,为老百姓建起了家门口的工厂,让他们不离家就可打工赚钱,带动了1327户、346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陕西青创联盟等5家电商企业采取“电商+”助贫模式,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6元的价格与全县1300余户种植谷子的贫困户签订订单收购协议,仅此一项,户均增收1000多元。沙家店镇金晨生猪养殖公司常年吸纳全镇190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参与生产经营,其中10人在养殖场务工,180人为公司提供饲料订单种植,享受每亩300元、每户最高1200元奖补收入,带动了全镇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
四、突出创新驱动,推动持续发展。
我们将创新驱动作为先导性工作来抓,加强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产业大县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力量储备和实用技术培训,助推产业高水平发展。一是精准开展交流合作。经积极对接,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黑龙江省杂粮饮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参与我县小米、山地苹果产业开发,其中,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还将我县确定为行业扶贫示范点。黑龙江省杂粮饮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着手对米脂小米、山地苹果营养成分进行检测,确定米脂小米和山地苹果“标准”,进一步明晰产品“卖点”,凸显产业特色优势。同时,我们还积极与黑龙江五常市对接建立“友好合作县”关系,以期实现五常大米与米脂小米的良性互动。二是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我县现有省级农业技术机构1个、县级8个、乡镇5个,下派科技特派员50名,村级科技示范户850户。近年又从延安果区聘请了山地苹果首席专家和10名果业技术员;招聘了50名大学生,完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年期脱产专业培训,已全部分配到乡镇果业技术服务站上岗,年后还将择优选送10名人员赴日本进行为期一年的苹果产销技能培训学习。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全县广大农技人员长年带着责任,深入基层一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生产能力。在干部群众的探索实践中,我县山旱地谷子高产示范田屡创全国纪录,曾为中国西部地区旱作农业大面积高产提供了示范模式;创新推出“七个一”苹果栽植技术,果树成活率高,生长快,树形好,在陕西省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推广。
产业扶贫不是朝夕之功,长效产业发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去年,全县农民人均山地苹果收入1300元、小米收入1070元,随着挂果园增多,今年山地苹果将实现收入倍增。我们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守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初心和使命,找准路子,下足功夫,不断开创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扶贫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