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论述题: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视全民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和共同治理,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请回答: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参考答案: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全社会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只有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
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合理,主要看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组合是否高效,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重大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以及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是否公正公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人力资源总体水平不高等,严重阻碍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源泉。我国是发展中大国,民生消费和民生投资始终是支撑国内需求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民生需求不断扩大。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和社会救济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可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还可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巨大拉动作用,将有力扩大城乡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极大释放潜在需求,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当前,我国民生需求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实现了从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从物质需求向文化需求、从实物需求向服务需求的重大转变。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能够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且能够全面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而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持久活力。
三、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格局出现深刻调整,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公众利益诉求不断增多,诉求方式更加多样,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这些都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公平正义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民生政策,让人民的意愿得到反映、权力得到实现、利益得到保护,才能使我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通过努力,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其发展目标不仅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包括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向好,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程度达到80.1%。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民群众对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体现在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只有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民生领域的现实困难和问题,让人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才能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未来几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我们既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小康社会建设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也要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根本改变,各种潜在的挑战和风险依然存在。这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民生事业加快发展,使全体人民生活更加有保障、有尊严,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20年成人学历教育变化主要有:
1.部分重点大学取消的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网络教育、成人高考以及自学考试)的招生工作
2.部分重点大学取消了网络教育的招生工作
3.未取消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的高校(包括网络教育的高校),全日制未开设的专业不允许成人教育招生
4.原则上本科院校只能接受本科报考,全日制未开设专科层次的高校不准许专科招生,专科下放到专科院校。(就是说很多本科高校的网络教育取消专科招生,但并不是网络教育不能报专科,仍然有别的学校可报考)
所以说网络教育仍然有了改革与变化:有大部分的重点大学的网络教育停止招收高起专的考生。甚至还有很多高校停止了网络教育的招生(网教本科也停止招生了)。
总结起来成教改革对网络教育专科影响甚大,主要表现如下:
1.专科专业少
专科专业一个学校顶多5个左右,大多都是些冷门专业;所以不能随心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只能看有啥学啥了。
2.专科名额少
专科不仅专业少,招生名额也有限,所以稍微犹豫可能就错过了报考,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尽快做决定,切记犹豫。
3.专科可报院校少
之前专科招生的有68所高校,现在68所中全日制未开设专科层次的高校将陆续不再招收大专层次学生。大概看了下,明年网络教育大专招生院校数将下降至18所。
4.报名条件严格
已经有部分院校,明确规定报考专科必须有高中或中专毕业证!(目前以同等学力的方式可以报考专科,不用高中毕业证书)
2020年网络教育报考技巧
1、提前准备好身份证,注意有效日期
考生在高考报名时都必须提供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用于采集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等)。
如果身份证遗失或者将于2020年6月9日前过期的,考生必须尽快到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办理。
2、及时更新个人身份信息,尤其家庭住址
高考报名时,通过二代居民身份证采集的考生个人信息应该与户口簿一致。
考生如果因为家庭住房搬迁、行政区规划调整等导致户籍发生变更的必须到当地公安部门办理新户口簿和二代居民身份证,确保信息一致。
3、随迁子女和家长要关注报考资讯
外省户籍学生如果不符合流入地高考报名条件,须及时关注户籍所在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有关高考报名信息,并在规定时间返回户籍所在省(市、区)参加高考报名。
4、已被高校录取的考生不能有高校学籍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开放教育在籍生)或已经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不得参加高考报名。
凡涉及上述情况的学生必须尽快联系招生学校办理学籍注销手续,否则即使2019年高考录取了也不能注册新的学籍。
5、考生必须对填报信息负责
考生在报名时提供的材料必须真实有效,填报的信息必须准确无误。考生对自己填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担责任,凡不按规定要求报名,在网上填报信息错误、漏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影响考试或录用的,责任由考生本人承担。
6、报名证件照千万别小看
拍高考照片时一定要去花时间整理一下自己,因为这张照片不仅仅会出现在你的高考准考证上,还会出现在你的录取通知书、大学校园卡和大学里的每一次考试的准考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