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时间:2019-05-14 12:2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第一篇: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家政服务经验做法 品牌 越乡嫂

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同志们: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家政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商务部作为家政服务业主管部门,召开这次“全国家政服务业现场经验交流会”,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总结和交流各地发展家政服务业经验,推动和促进家政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会议交流了八个单位的经验,现场考察了杭州三替公司和宁波“81890”居民服务网络中心,讨论了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的思路和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对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的认识。下面,我代表商务部讲几点意见。

一、家政服务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家政服务业面向家庭,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家政服务内涵不断扩展,服务内容延伸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多业态、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家政服务业在为家庭提供多方位服务,满足人民生活快节奏、高品质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行业自身的快速发展。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业各类服务企业和网点近50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年营业额近1600亿元。从家政服务企业规模看,大部分企业营业额在50万元左右,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年营业额已达1000万元以上。

──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家政服务涉及20多个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特点,家政服务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传统的保洁、搬家、保姆等项目不断细分,月嫂、陪护、聊天、理财、保健等服务不断成为家政服务的主要内容。

──连锁经营步伐加快。现代流通方式在家政服务企业中得到快速推广。多数企业已改变原来的单店经营模式,积极采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服务网络逐步向全国甚至国外延伸。一些企业经营门店已达到50家以上,实现了跨区域连锁化发展。

──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专业化程度高的家教、理财、保健等新兴服务进入家政服务范畴,月子护理、搬家、保洁、婚介等传统服务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开始重视家政服务人员的学历和培训水平。

──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家政服务业的多样化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个性化和安全便捷的服务享受。年迈双亲可以得到温馨照料和陪护,婴幼儿童得到细心看护和教育,繁杂的家务得到专业料理和服务,家政服务已成为服务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

(二)各方合力推动,发展条件成熟

近年来,各地政府及商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在发展家政服务业过程中,积极创新运作模式,拓展服务内涵,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归纳各地的做法,可以概括为:政府重视是关键,政策支持是保障,行业规范是基础,企业创新是主体。

1、政府为引导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地区把发展家政服务业作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天津、杭州、宁波、长春、保定等城市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深圳市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家庭服务业条例》,长春市制定了《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出台了《家政服务通用要求》。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家政服务业发展。

二是出台扶持政策。针对家政服务业的微利性和公益性特点,一些城市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如吉林省出台了加快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机关用电价格收取电费,按居民用气标准收取煤气费,比照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给予家政服务企业贷款支持;杭州市出台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对家政服务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实施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家政服务企业发展、家政服务培训及家政服务业标准制定和网络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

三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天津、宁波、长春等地由政府出资建设居民服务中心,整合上万家服务企业资源,无偿为市民、企业提供全方位和全程跟踪监督的家政信息服务。同时,依托中心对加盟企业进行资质审查、服务监督和信用评级,保障了居民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实用性和安全性。保定市由政府主导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和数字电视服务网络,集咨询热线、社区宽带、数字电视“三网”一体,整合600多家服务企业资源,形成家政服务、信息咨询、自助缴费、电子商务一体化的便利服务网络,为企业与消费者搭建起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

2、行业协会为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目前,我国已有26个省市相继成立了家政服务行业协会。各级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行业自律,加强专业培训,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积极开展业内交流,配合政府部门宣传推广宁波建设家政服务平台等经验。北京市家政服务协会制订了《家政服务业行业公约》、《家政服务人员职业守则》、《家政服务合同书》、《家政企业招聘家政服务员条件》等规范性标准和示范文本,并与四川、甘肃、辽宁等省市合作组织“川妹子”、“陇原妹”、“满乡嫂”等服务品牌进京服务。天津市家庭服务协会依托天津“8890”平台开展行业自律,培训从业人员,统一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专门成立“仲裁工作站”解决家政服务纠纷。宁波市成立“81890”服务业协会,制定了《家政企业等级标准》、《家政从业人员资格等级标准》等标准,依托“81890”服务中心,开展质量监督和人员培训,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3、家政企业在服务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许多家政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围绕高、中、低端不同市场需求及多样化特点,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努力打造服务品牌,创新发展模式。有的企业强化“诚信、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成为致力“为客户负责,替社会分忧,为国家减负”的优秀企业;有的企业发挥中介服务优势,整合其他运营规范的家政服务公司,打造“一站式”便民家政服务网络;有的企业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做精做细保洁服务,将业务延展到了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所,甚至在香港也开办了连锁店。这些家政服务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为促进行业发展、满足居民服务需求起到示范作用。

(三)家政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关注和重视

一是组织化程度不高。由于家政服务自身特点,目前,整个行业仍显“小、散、弱”,组织化程度不高,现代流通方式运用不足,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二是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由于供给问题不足,加之服务企业宣传不够,供需信息不对称,使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存在不适应的情况。一方面,居民家政服务需求迫切,特别是一些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另一方面,大量家政服务员不能及时上岗,好的企业也难以及时获取需求信息。

三是服务市场不规范。由于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家政服务业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如“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块牌子”即开张营业,街头、站牌服务广告随处张贴,使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服务安全存在隐患。此外,家政服务业社会保障机制滞后,家政服务员劳动保障和权益保护不够,甚至存在遭遇歧视和虐待的个别事件,使行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四是专业培训不到位。目前,我国家政服务群体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上岗前大多没有接受正规培训,致使服务质量不高和存在安全隐患,有的还会酿成重大事故。如一位消费者从某家政企业聘请一名服务员,因不会使用煤气灶而发生严重的煤气中毒事故,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只收取报名费和介绍费,而未对员工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

五是规范监督机制缺失。近年来,我国家政服务投诉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行业缺乏统一的服务规范和监督体系,同时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致使一些缺乏诚信的企业违规违法经营,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影响了整个行业声誉。如曾经发生的持假身份证的保姆绑架幼童案件,充分暴露出对家政中介公司管理薄弱的问题。

二、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家政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

(一)发展家政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我国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分不开的。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201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以后,居民消费结构就会开始发生变化。这一规律在家政服务业方面体现为需求增加和消费扩大。其主要原因:一是收入的增加增强了居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家政服务能够帮助居民实现这一愿望。二是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后,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家庭服务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普遍加快,必然产生对家政服务的现实需求,家庭服务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三是我国现阶段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留守子女不断增多,使人们依靠家政服务提供专业化社会保障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四是家政服务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展了家政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

(二)发展家政服务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家政服务业具有鲜明的民生特点,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是商务领域实践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行业。

1、家政服务业体现以人为本,直接关乎民生。家政服务业不同于商品流通业,它提供的主要是劳务,多为“人对人”、“面对面”的人性化服务,并且大都需要以登门入户的方式来提供,因此,家政服务业尤其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处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专门提到要“加强老龄工作”。据老龄委预测,到2014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占世界老龄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家政服务包括养老服务,诸如陪老、托老、陪护、钟点工等服务项目,是解决这一民生难题的重要渠道。

2、家政服务业造福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目前,我国现有城镇下岗职工650万人,失业人员570万人,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8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4亿人,就业压力很大。尤其是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无熟练劳动技能等,是就业的弱势群体。家政服务业劳动密集程度较高,比较适合安置上述弱势群体就业。例如宁波市1000余家家政服务企业每年可安排2万多人就业,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占95%以上。郑州市2005年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占22%,外来人员占78%。哈尔滨市报达家政自成立以来共安置城市下岗职工就业3.22万人。济南市“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已安置5万多人就业,其中40岁以上的文化低又无一技之长的妇女超过80%。温州市家政服务人员近80%是从田地里解放出来的农民,16%是下岗及无业者。可见家政服务业在吸纳就业特别是弱势群体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沈阳、青岛、长沙和成都四个城市1600户居民的调查显示,现阶段约有40%的家庭需要家政服务。按此推断,全国1.3亿城镇家庭可供近5000万就业岗位,以人均年收入1万元计算,可实现5000亿收入。可见,家政服务业在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群体收入水平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发展家政服务业充分体现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发展实实在在的民生事业。各级商务部门一定要按照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服务业的有关要求,认清形势,增强使命感,把发展家政服务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三、下一步推动家政服务业发展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于发展家政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推动家政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下一步发展家政服务业,要紧密围绕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宗旨,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结合,发展与规范并举,加强行业指导管理,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面资源,以家政服务的便利、安全为重点,以规划、标准和必要的政策支持为保障,以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为依托,积极培育品牌企业,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服务质量和水平。力争用3—5年时间,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家政服务网络,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家政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商务部门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支持力度。家政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促进、引导和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各级政府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家政服务业的一大特点就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如果企业收费过高,就体现不出“以人为本”,服务市场也难持续发展;如果企业收费过低,又会造成“收不抵支”,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走出这种“两难”的困境,就必须发挥好财政税收杠杆的引导、支持作用,特别是在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要在家政对服务组织建设和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加强行业规划,优化发展环境。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必须增强紧迫意识、责任意识,要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家政服务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地区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取向和工作重点,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要适应新的形势和特点,大力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促进工作,引导企业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满足高中低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引导企业规范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质量,实现行业规范化发展。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赢得社会各界对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对好的企业要给予有力的保护和宣传,为家政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基础建设,引导行业发展。行业立法和标准化管理是引导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家政服务业涉及20多类200多项服务内容,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商务部将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法规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家政服务业相关标准,尽快建立家政服务业统计体系,增强行业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各地要尽快制定出台与当地家政服务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加大相关行业标准的贯彻力度,并根据当地情况加紧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标准,指导企业规范经营。要积极联合当地统计部门,尽快建立本地家政服务业统计体系,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为科学决策和行业促进工作提供依据。要加强协会组织建设,支持协会在行业交流、行业自律等方面开展工作。没有成立家政服务业协会的省市,要加快建立相应的行业组织。

(四)创新发展模式,改进流通方式。各地特别是大中型城市要积极借鉴大会交流的多种发展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加以推进。在发展模式上,可以政府为主体,也可由企业按市场化方式运作。但无论选择那种方式,都应体现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健全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并有效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要积极引导广大家政服务企业引入现代流通方式,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手段,推进家政服务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

(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商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企业的积极性,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开展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家庭礼仪、操作规则等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系列化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要积极引导广大家政服务企业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适应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大力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内涵,规范服务标准,改善服务质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同志们:家政服务业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希望各地科学把握家政服务业发展趋势和特点,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家政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满足服务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文章标题: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为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首先,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立足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再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循序渐进。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实施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受灾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海岛和库区的扶持力度等,都深得人心。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解决民生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突出重点与兼顾紧密结合,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保障全民的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和机制,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第三篇: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范文)

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

所谓“财为国之本,税为政之要”。我国财政收入有90%以上来源于税收,它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税收既是民生问题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解决教育平等、就业公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税收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政府财政实力,增加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也为改善民生、服务民众提供了有利条件。

今年应城市国税局实现首季税收“开门红”。截至3月19日,应城市国税局一季度累计完成国税收入11623万元,同比增长20.5%,占计划39300万元的29.6%,其中,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194万元,同比增长23.6%,占计划41643万元的26.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15万元,同比增长30%,占计划10868万元的27.7%。而这样的业绩,来源于市国税局的“四个着力”政策。今年以来,该局着力把握收入变化

趋势,对60户税收收入10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户实行领导挂点包保责任制;着力创新税源管理方式,对60户重点税源户、670户一般税源户和4414户小型税源户分别实行集中管理、行业管理及区域管理;着力提升纳税服务水平,落实“四减五制”,梳理181项办税流程,简化53项办税手续;着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抵扣固定资产进项各额1677万元,落实个体工商户起征点调整减免税收近300万元,减半征收小微企业所得税5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税收收入持续强劲增长。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使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这就是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的意义所在。改善民生是加快发展的目的,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切实地落实改善民生的要求。税收优惠政策是党和政府亲民、爱民、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比如2007年3月开始实行的企业所得税新法,为企业减轻负担创造了更好的税收环境;再如从2008年6月起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本人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2000元,这不仅有利于为不同性质的生产经营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的税收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纳税负担,对刺激个体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经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年3月起,个人所得税工

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也提高到2000元。而自去年9月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再次上调至3500元,缩小了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人群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这些政策都充分体现了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精神实质。

发展税收事业,促进税收改善民生,服务和谐社会,不仅是税务部门的事,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税务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强化管理,保障税务机关独立行使税收执法权;每一个纳税人都应把诚信纳税作为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立足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明礼诚信,依法纳税,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协作沟通,密切配合和协助做好税收工作;社会各界要积极做好协税护税工作,协助税务部门及时发现税源、监控税源。形成“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学习税法,宣传税法,遵守税法,努力营造执法文明、服务规范、遵从良好的和谐征纳环境。

第四篇: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提 要: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社会公平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具体表现如下: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3.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深化认识的必然产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思想路线,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实质就是把对发展的认识真正地转到解决好民生问题上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4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党以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

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必须面对的三项重大任务。自觉地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保民生上,民生问题被放在新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即关注民生是关键、是根本、是核心。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关注民生是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发展目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2]。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各种经济困难的力量源泉。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事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做好,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共同度过经济困难的难关。

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关注民生解决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创新性地提出:“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当前,在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6月2 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指南,行动的纲领,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

1.关注民生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新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衣食之忧,而是对诸如优质教育、稳定就业、公平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供应、交通便利、食品安全、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的日益迫切的需求,这表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可以发现民生问题升级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而有效的一揽子措施并使之升华到制度化的层面。

2.关注民生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并逐步形成制度保证。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政策着力点的转移、各项关系民生制度的落实,关注民生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理念。一种理念的形成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关注民生这一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深化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认识后,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来树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要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发展,使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使解决民生问题能够落到实处[3]。

3.政府要始终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城的乡居民过上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2006年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0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000美元[1]。极大改善。但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人均指标的持续大幅攀升,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即使以四大基本民生问题而论也是

如此: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福利性保障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农民工也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更是在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十年都将相当严峻;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同样存在着失衡、失范与不公的现象;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更是城乡分割、漏洞巨大,大多数国民不能享受到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解决不好新时期的民生问题,便不可能有稳定的社会基础,更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因此,解决好民生问题将始终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系与核心任务[4]。

4.关注民生要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民生问题。今天,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乃至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个人的尊严与体面,日益成为城乡人民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必须考量的重大民生问题。但现实中最为迫切和直接相关的还是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民生问题。首先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此外,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机制,按照住房的供求关系,切实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基本满足需要的经济适用房,使人们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5.关注民生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要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城市开展共建共享的经验引向农村,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首先要统筹城乡规划,强化城乡规划的作用,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当前要特别重视规划和规划过程的严肃性、权威性。政府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明确缩小城乡差距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其次要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发挥特色;统筹城乡生产要素,努力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再次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满足农村生产结构优化和特色经济的需求。第四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要把重点放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实施公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健全教育、医疗等社会救助体系。逐步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不断增加收入渠道,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要求落到实处[5]。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7日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的:“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各级党委政府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把“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 //news.sina.com.cn/c/2009-03-14/***1.shtm,l 2009-03-14.[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第一版)

[3]胡锦涛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工青妇的全国政协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见2007年3月8日《人民日报》第1版)

[4]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见2007年3月6日《人民日报》第2版)

[5]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所作的重要讲话{2007年6月26日《人民日报》第1版}

二、谈谈对参加硕士生政治专题讲座的体会和建议

参加硕士生政治专题讲座的体会

通过这学期的政治专题讲座的学习,我收获颇丰,如和蔼可亲的学者风度、对于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的重视,讲座人是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其语言、内容、逻辑之清晰,观点之新颖,让人叹服理性光芒的魅力,下面谈谈我对政治专题讲座的具体体会:

这学期学校对我们的政治课程改变以前政治讲座的模式,进行了有以前的围绕某个知识层面进行学习,变成了专题讲座的形式,每个课题都涉及到该学科的前沿与当前的热点问题,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各自专业的研究帮助很大。通过研究生政治专题讲座学习,不仅让我我了解到政治学习在生活工作中方面的应用,学习政治既是研究生增长才能、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使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让我们都能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博览群书、修学储能、修身养性,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上保先进,理论上下功夫,行动上求实干,注重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觉悟的提高。

作为一名党员的我,更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改造,改正缺点,克服弱点,发扬优点。使自己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觉悟的提高。同时作为一名学生的我,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先行者和忠实实践者,结合自身定位,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和院系的科学发展。作为一名研究生的我,认为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思想上也要与时俱进。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让我的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思想更为活跃,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更加敏锐,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但不会束手无策,反而使我游刃有余,灵活自如。

在面对政治专题讲座的重要性时,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虚心学习。为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形式化、表面化、文章化,不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那永远是毫无价值、盲目地学习。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做为一名学生应该有一种“与时惧进”的思想,否则会被远远地丢在后面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在学习中,“多思考,常记些什么,写些东西”。唯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及时更新理念,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永远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一名知识层次有提高了研究生,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把自己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民族兴旺的重担。即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政治为经济服务 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各项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格局,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我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在课余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培养,拓宽知识面。通过这次政治专题讲座的学习,我也深刻的体会、反省,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将不断反省自己,以十分的热情和饱满的情绪去对待工作,努力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效率,把工作尽快尽好的完成,不断的追求完美。我会牢记自己是一个学生干部,培养朴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讲座的价值远远超过思想政治课本身。使我充分认识到,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有多种视角去把握,理论创新的契机可能存在于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新的视角、其他学科比较成熟的理论来理解与解释某一特定研究对象,这对于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大厦是有重要意义的;其次,理论研究是对形态各异的复杂现象之后本质

性规律的一步步追问,并最终力图发现存在与现象之后最本质的规律,然后对其进行理论描述,在此基础上,寻找指导现实的可操作的理论构架。同时讲座者逻辑思路的清晰、论据的详实、表达的流畅与生动,这几个方面恰是我未来几年感觉应提高的方面,我总结为可以结合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2)文献与知识存量的积累;(3)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4)在行文、语言的流畅方面有提高。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变成谋划工作的思路,变成促进学习,促进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在此对老师为我们的精心培养和谆谆教诲表示感谢!

对政治专题讲座的建议

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索质。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使位学生都能参与和决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一、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在不同层次和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营造和谐、互动、高效的理想课堂。

二、激活对话。彰显教师教学机智和智慧。进行对话交流,面对面地心灵碰撞才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插话,发表自已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这样更要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彰显自己的教学机智,弘扬自己的智慧。

三、合作探究,弘扬团队精神。激发他们表示自己的意见,多动脑、多思考,决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观众”。还要鼓励同学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总之,教师引领,促使课堂和谐、互动、高效,才能形成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鼓励下,学得更好,学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获得学以致用的鉴赏力、判断力和选择力。

第五篇: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要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涉及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也容易出现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又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期,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在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都要正确把握资本、技术、劳动之间互相替代、互相依存的特点,实现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统一,妥善处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提高劳动参与分配能力,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只有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形成安定团结的和谐氛围,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举措,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做而没有条件做的大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是,当前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促进社会和谐任务还很艰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按照中央的部署,投入更大的力量,扎实加以解决。民生问题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等方方面面。对各类民生问题,我们必须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逐步加以解决。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要着重抓好这样几项任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夯实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下更大的气力推进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下载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演讲稿: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

    演讲稿: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 夏津实验中学 初一十七班 任安琪 各位老师,同学: 你们好!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税收既是民生问题中深......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大爱无疆促进和谐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大爱无疆促进和谐 中洲中学——陈平“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

    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5篇材料]

    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

    税收宣传月演讲稿: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 在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四月,我们迎来了全国第十七个税收宣传月。“税收·发展·民......

    税收宣传月演讲稿:税收促进发展 发展改善民生

    税收宣传月演讲稿:税收促进发展 发展改善民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在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四月,我们迎来了全国......

    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5篇范例)

    税收促进发展。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使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这就是税收促进发展,发展为了民生的意义所在。2007年,我市实......

    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税贷醌 构建和谐社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坚持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扎实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纲1)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韩伯成 (2011年10月12日) 目录 •一、民生问题的内涵 •二、为何要关注民生 •三、怎么样改善民生 一、民生问题内涵 (一)什么是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