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三难”改善民生,夯实保障促进和谐

时间:2019-05-12 20:1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突破“三难”改善民生,夯实保障促进和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突破“三难”改善民生,夯实保障促进和谐》。

第一篇:突破“三难”改善民生,夯实保障促进和谐

突破“三难”改善民生,夯实保障促进和谐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关注民生、造福民众,既是治国理政之根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之要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精辟论述,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我们凤县要立足县情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省市改善民生的部署要求,创新举措,加大投入,积极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一体化,务求在为民排忧解难上取得新进展,在处理和化解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转与和谐发展。

一、始终关注教育发展,努力实现学有所教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双管齐下,纲目并举,切实把教育这一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处置好。一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分步实施、总结提高的原则,深入开展撤点并校和创建寄宿制学校工作,全面推进“双高普九”,实现城乡师资、教学仪器设施等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在经费投入上、师资配备上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不断加强城乡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消除校际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支教、惠教与奖学、助学制度。积极探索实施教师基层服务制度与名师巡回示教制度,及时为农村学校注入新活力。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补贴交通费、生活费并实施蛋奶供应计划,切实保障困难家庭子女入校安心就读。建立健全奖学、助学制度,对高中、大学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每年人均分别补贴500元和5000元,对高考二本、一本上线学生每人分别奖励1000元和2000元,对中考高分学生免收学费。取消县城学校借读费,积极、稳妥地接纳、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二、始终关注社会就业,努力实现劳有所得

坚持把扩大就业、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着力点,加快经济发展,拓展就业门路,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下,农村富余劳动力及时转移安置。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就业战略。以园区为平台,项目为支撑,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繁荣和活跃我县劳动力市场。依托5.5万吨铅冶炼、10万吨锌冶炼技扩改、10吨黄金冶炼及深加工、1.2万吨碱式碳酸锌等一

批大项目落地建设,以企业扩大再生产带动就业。乘借旅游盛大开园的东风,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参与我县旅游三产开发,放手发展以“一江两岸”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以幼教为重点的民办教育事业,突破发展信息、保险、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提速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全民创业拉动再就业。二是实施积极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按照 “精减、效能、统一”的原则,清理县乡机关事业单位中长期不在岗、借调及临时人员,择优选调和招录工作人员,加强和充实招商、花椒产业发展、工业园区管理、旅游开发建设及城市综合管理力量,加快工业强县、旅游兴县、花椒富民进程。认真实施“十一五”农村基层人才振兴计划,每年为农业、教育、卫生等系统选聘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苗子,逐步缓解凤县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三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对中考、高考落榜生按每人每年1800元标准补贴两到三年,鼓励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短平快的方式把学生送到生产第一线。加快建设凤县创业就业培训中心,瞄准全县铅锌、黄金、水泥、大理石等产业集群,为工业经济输送以本土子弟为主的产业大军;围绕花椒、苹果、中药材、蔬菜、家畜养殖等特色产业,为农业经济培育种养、营销及深加工方面的技术力量。积极为新型农民构建与江苏海安等地用人单位之间的对接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就业服务,并极力推介传统型农民到重点建设项目及灾

后重建工地务工。全面落实贴息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就业扶助政策,加快建设凤县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鼓励、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自强自立、自主创业。

三、始终关注群众健康,努力实现病有所医

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规范服务行为,尽快告别城乡群众“小病扛、大病拖”的历史,努力实现病有所医。一是加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抢抓中央和省市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的有利时机,积极争资金、跑项目,加快实施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分批添置、更新医疗设施设备,切实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条件。加大乡村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择优招聘卫生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县乡医疗单位工作。把全县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工资及“三金”全额纳入财政支付范围,逐步提高社区、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补助标准,实现农村医疗工作重心由注重经济效益、保医生工资向注重社会效益、保患者健康转变。二是不断完善各项就医保健惠民政策。深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大病救助二次报销制度、城镇居民和青少年儿童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全面推行家庭医疗帐户报销凭证制度,在全县各类公立医院设置扶贫病床,实行“三免六减”政策,竭力消除贫困患者入不了院的现象。开展全县生育关怀活动,对农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年满60周岁的老人实行定额补助,对放弃生育二胎的家庭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医疗补助,进一步巩

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成果。三是着力规范药品和医疗服务定价行为。致力于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全面推行药品统一配送制度,在县医院继续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努力寻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点,有效发挥药监、医保部门职能作用,加强医德医风整治,引导医院多开平价药、放心药,坚决杜绝小病大医的现象,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四、始终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夯实社会和谐基础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方针和“保基本、多层次、无缝隙”的原则,逐年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和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深入推进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制度改革,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坚持从严把关与应保尽保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金标准。深入推进“三告别”(告别土窑洞、告别茅草房、告别单家独户)特困安居工程,使一期439户1813名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使二期1106户农村无房户、危房户和独居户群众搬迁到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新居入住。积极实施“三集中”阳光温暖(凤县社会福利园)二期工程,加快建设残疾人康复院、儿童福利院,使全县痴、呆、傻、残群体入院集中接受康复治疗、生活管

护、生产劳动,让农村“五保户”入院颐养天年。设立危困当事人救助基金,及时救助交通肇事、劳动争议等法院判决案件执行中的危困群体,在落实扶贫济困、就医、入学等惠民政策时,优先考虑、保障残疾人。同时,以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平安县为载体,积极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建设,不断拓展便民、惠民、安民内容,切实解决群众住房难、用气难、冬季取暖难、社会治安防范难、休闲健身难等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

第二篇:着力突破“五难”困境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破解“五难”困境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刘中兴

“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及“住房难”被称为民生“五难”。坚定不移的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必须破解这些和民生密切相关的“老大难”问题,找出症结,寻求良策,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关键词:“五难”、民生

民生“五难”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老大难”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决定着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地位的巩固与否。

一、解决好民生“五难”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一,解决好民生“五难”问题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在发展中必须关注民生,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可以说,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的实践之基。其一,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二,改善民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其三,改善民生是衡量科学发展的根本尺度。既然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那么,民生是否得到改善、民众幸福感是否得到提高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准。

第二,解决好民生“五难”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抓住并破解主要社会矛盾,便找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钥匙。多年来,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进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形成了“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及“养老难”五大民生困境,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尽快加以改变,势必会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乃至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关注民生,解决民生“五难”问题,也就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第三,解决好民生“五难”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可以说,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决定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地位的巩固与否。因此,必须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政策之中,用百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赖,树立起我们党亲民、爱民、为民的光辉形象。

二、产生民生“五难”问题的原因

关于民生“五难”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直是社会热议和争议的焦点。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看法,主要有经济的政治化、政府职能不到位、发展结构失衡以及法治【】状况滞后等观点,1笔者认为,造成民生“五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发展观念存在偏差

我国在发展理念上长期受传统发展理论的影响,认为经济的增长就是发展,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实践中带来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了诸多的负效应。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根本上纠正了传统发展理论只重经济增长的弊端,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但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中,有不少党政领导干部和地方政府在思路上依然存在偏差。其表现主要有:一是重政绩考核,重经济增长轻民生保障。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对干部的政绩考核往往过度依靠招商引资的力度和GDP增长的幅度,这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将主要资源和精力用在了经济发展方面,而对教育、文化、卫生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业关注不够,投入不足,由此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民生问题越发突出的现象。二是民生责任缺位,社会管理方式不尽合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的管理方式开始由全能型向经济型转变,一切以经济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建设,导致在民生问题上,出现了政府缺位、错位的情况。在财政投入上,不少地方政府往往把大部分公共资源用在能带来财税效益的经济事业方面,真正配置到公共事业方面的资源却很有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效率优先的追求和对公平的忽视导致公共财政支出优先向经济项目倾斜,而对民生项目的财政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在社会管理方式上,一些地方政府服务意识差,还大量存在着诸如“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打造服务型政府也只是口号而已,政府公共服务存在缺失和弱化的现象。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并与城乡分割的各项具体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与乡村互相割裂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是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城乡隔离制度,通过户籍制度将城乡居民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农村户口不能自由转换成城市户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放宽和制度的改革,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交流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但是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城乡二元结构作为一种体制性障碍,把城乡人口划分为彼此分割、极不平等的两大社会阶层,造成了农民群体的弱势化,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农民的个人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也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是造成当前众多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社会分配权益的基本保障。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存在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等不合理的现象。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是造成上述民生问题的重要原因。其一,在初次分配领域,虽然市场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力量,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巨大。例如,我国存在不少垄断性行业,行业从业人员却不能公平自由进入,内部员工的收入因缺乏有效的监管而不断膨胀,从而使垄断行业从业人员和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二,再分配领域,虽然我国的再分配政策经不断调整和完善,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从总体上说,各种再分配措施还没有充分发挥好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修正功能。例如,在个人所得税收缴方面,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提高到3500元/月,体现了个人所得税在调节贫富差距方面的积极作用,也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保障低收入群体的良好初衷。但是,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在财产申报、征收监管等方面对非工薪阶层的收入和财产状况缺乏必要的掌控,而部分高收入者的自觉纳税意识不高,从而导致非工薪的高收入者瞒报、漏缴现象比较严重。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等重要作用,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尚待完善的地方,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不够宽,难以达到应保尽保。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主要是围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等四项社会保障制度来进行的,目前这四项制度基本上能覆盖大部分城市居民,但也存在统筹层次低、保障金额少等问题。而在广大农村,除农村合作医疗和国家财政直接提供的对少数特定社会成员的少量困难补助、优抚、临时性自然灾害救济外,主要的社会保障项目几乎是一片空白。二是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困难,逃缴拖欠保费现象严重,难以满足人们对社会保险的需求。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统包统配的劳动力管理体制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国家和企业承担一切保障。现在,正处于由“国家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转变时期,由于思想观念、企业效益等多种原因,逃缴拖欠保费的现象严重。再加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对中央财政依赖性较大,一些补充社保基金的渠道尚未落实等原因,造成目前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三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协调,缺乏整体性、规范性,形成了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都存在着政出多门、机构重叠、相互掣肘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

三、解决民生“五难”问题的对策

民生“五难”问题的化解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在我国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破除“五难”困境,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为突破点,以完善各项机制体制为重点内容,从根本上寻求民生“五难”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现阶段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政府必须强化责任,对于政府“失位”或“错位”的地方要赶紧“补位”或“正位”,要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

【】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2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改革单一经济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评估机制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中心构建新的衡量标准,切实将基层政府的工作动力转移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在具体设计上,有两点思考。其一,可以将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程度具体化为若干指标,如城乡居民生活困难的解决程度,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的解除程度,教育、住房、交通等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空气、水源、土地等环境状况的改善程度,将这些目标或任务变成对各级政府的硬约束性指标。其二,可以将民众的幸福指数与社会满意度作为考察政府改善民生的软性指标,对政府的评价要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政府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度和满足程度为标准,全面、科学的检验政府的施政绩效。

二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践中具体表现在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实践上。随着国内外形式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政府不仅要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而且要创新社会管理职能的履行和实现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着力点是解决好民生问题。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做好公共服务来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及社会保障等突出的民生问题,破解“五难”困境,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

三是完善各项制度建设,破除体制性障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还必须用科学合理的各项制度来做规范和支撑。第一,要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全民发展的户籍管理新制度,着力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保证全体人民的起点公平。第二,要着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公共财政体制应实现从重经济建设向重公共服务转型,加大安全、卫生、教育等公共领域的财政经费投人,着眼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财力向民生倾斜。收入分配制度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维护民众切身利益。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对落实民生举措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从破解“五难”着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将惠民举措落到实处,确保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赵中源 梅园,《回顾与反思:理论界关于民生若干问题的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2】舒永久 傅 静,《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对策》,《人民论坛》,2010年第8期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作者简介:刘中兴,男,1984年1月生,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理论 联系方式: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通世路34号烟台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邮编:264000

电话:*** 邮箱:dxliuzhongxing@163.com

第三篇: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文章标题: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为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首先,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立足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再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循序渐进。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实施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受灾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海岛和库区的扶持力度等,都深得人心。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解决民生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突出重点与兼顾紧密结合,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保障全民的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和机制,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第四篇: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

特约撰稿人 泉州外国语中学 余慧华

【热点聚焦】

1.2014年10月17日,总书记在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意味着养老金“双轨制”在制度上被终结。

3.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就百姓关切的难题一一部署,从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从扶贫到户籍制度改革,处处透着民生关怀,一一回应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4.“工资制度改革”“提高养老金”“精准扶贫”“新增就业1000万人”„„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个个承载着全体人民“中国梦”的民生热词,展示出中国改革与发展诸多努力的方向,并将在下一步贯彻落实中惠及广大百姓。

5.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设问角度提示】

1.你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答:(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地方上学难;(2)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3)看病难、看病贵;(4)房价高、买房难;(5)社会治安不好;等。

2.民生问题反映我国社会的什么国情和主要矛盾?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

答:①国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

答:(1)是实现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2)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4)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等。

4.什么是公平?

答: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

5.夏雨想:“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一些制度的正义性也是为少数人的利益制定的,我们不可能从中受益。” 请对夏雨的想法进行辨析。

答:(1)①“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的想法是正确的。②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③我们要 1 积极追求公平。(2)①“制度的正义性是为少数人的利益制定的,我们不可能从中受益”想法是错误的。②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和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利益制定的,而是为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的正常运行中受益。③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6.青少年怎样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

答:(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将理想的实现与艰苦奋斗相结合;(2)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3)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正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4)积极宣传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下列体现我国政府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的举措有()

①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②2015年1月1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 ③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④2015年1月1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我国首次统一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右边漫画《精确滴灌》的做法()A.有利于实现社会的绝对公平B.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C.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3.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公平”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在这个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会议,之所以频频强调公平,是因为()

①祈盼公平、维护正义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②公平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③公平总是相对的,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④维护公平能解决所有社会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我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①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④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5.右边漫画表明()A.我国城乡居民已实现了共同富裕 B.社会公平需要正义制度作为支撑 C.绝对公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D.要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

6.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这表明()

A.实现总体小康任重而道远 B.农村资源短缺、劳动力缺乏 C.我国将永远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7.右边漫画《有急有慢》 中机关和企业养老金并轨()A.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同时富裕 B.表明我国已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说明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D.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非选择题

8.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要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

(1)“要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哪些特征?

(2)党和政府注重公平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

(3)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不公平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我们应怎么做?)

9.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推动“双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这有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共同富裕。

材料二:如右图。

(1)右图反映了当前我国分配领域存在什么问题?

(2)结合右图谈谈“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我国应坚持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

(3)在“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4)看了漫画后,小阳同学认为:“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就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分配制度,实行平均分配。”请你对小阳的观点进行辨析。

10.2014年8月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扶贫日”的批复指出,从2014年起,将每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总书记在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党和政府设立“扶贫日“表明了什么?

(2)设立“扶贫日”有何重要意义?

(3)我们青少年应怎样为扶贫开发做贡献?

11.材料一: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针对食品安全、农村电网改造、水利投入、公务接待立法、校车安全等各种民生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材料二:2014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1)“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如果你对当地的民生问题有好的建议,你会通过哪些渠道表达出来?

(3)请你就如何“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向当地政府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热点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1.D 2.C 3.A 4.D 5.B 6.D 7.D

二、8.(1)公平正义、安定有序。(2)①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①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到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②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义的制度为人们公平合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正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4)①增强权利意识,善于用合法的手段,求得问题的合理解决,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③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9.(1)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2)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3)①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4)①小阳的观点是错误的。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③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只会导致共同贫穷。

10.(1)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①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②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⑤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⑥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3)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②积极宣传我国的扶贫开发政策;③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参与捐献活动。

11.(1)解决中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就业问题也不例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2)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当地人大常委会反映;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与式向有关部门反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表达意见。(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等。

第五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静安)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背景资料:

2009年9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善于趋利避害,积极化危为机,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2010年我国经济以及民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及要着力抓好的八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六个方面的工作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体内容是: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民生之本:扩大就业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

2、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民生之盾:社会保障

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再提高10%。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中央财政拟安排3185亿元,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2、2009年6月24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起,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09年8月19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这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民生之源:收入分配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民生之要:住房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2010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民生之急:医疗

1、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2009年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要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2、近年来,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基本覆盖城乡居民。

民生之基:教育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本自2010年2月28日至3月28日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自2010年3月29日起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命题思路和角度:

民生是国家的根本,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民生问题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兴奋点,考题一般借助时政热点的切入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通过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探讨“和谐社会”和“社会和谐”这一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民生问题亦是一个长效考点,高考备考中要高度重视。例如2007年上海高考题第35题(实现教育公平)、2008年上海高考题第35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2009年上海高考题第33题(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民生问题呈现出显性隐性考查相结合的特点。2010年高考命题极有可能继续多角度、多侧面地考查这一长效热点,以民生问题的现状分析、成因意义、对策探究、趋势展望等作为设问切入口,来体现学科要求和创新精神。因此,今年高考命题我们除继续关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热点之外,亦应高度重视收入分配、住房等民生话题。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科知识与热点问题的有机结合,真正把握高考对热点问题考查的精神实质。

考查的角度主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注重社会公平、转变政府职能、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等等。2010年复习备考时,要特别关注并重点训练以民生内容为载体的主观性试题,破解摆在我们面前的就业、社保、收入、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热点问题。涉及到教材知识点最主要的是经济常识中有关国家的宏观调控、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内容,如财政的作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意义、劳动者的权利和择业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哲学常识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政治常识中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等等。

与教材知识点联系:

一、为什么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1、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3)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5)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6)劳动权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

2、政治常识:

(1)民生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决定的。

(3)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3)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如何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1、经济常识: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

(3)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完善社会公共财政制度,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对国民财富进行再分配。

(5)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创业,不断扩大社会就业。

(6)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7)促进社会公平,将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2、政治常识:

(1)中国共产党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不断实践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理念。

3、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5)发展的观点,要求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各区县一、二模试卷中的相关例题:

(金山一模)

33、上海建立健全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是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是上海的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

根据材料用经济常识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上海市提供这种带有福利性质经济适用房是属于社会保障制度什么内容?

(2)上海推出经济适用房有何意义?

答案:(1)优抚安置

(2)政府健全社会福利性质的经济适用房制度,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殊的作用。经济适用房制度为生活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住房保障,调节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分配。这对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具有积极意义。

(四区联考二模)32.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实际支出与上一年增长超过了20%,这三大块加起来占今年全部预算的比例,比上一年实际支出所占的比例增长了0.08%。

(1)上述材料体现了财政的什么重要作用?

(2)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大力发展上述民生工程的意义。

答案:(1)体现了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分)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拓宽就业面,增加就业量的主要途径;(2分)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2分)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安定,推进现代化建设。(1分)

(徐汇区二模)37.2010年元旦,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走进河北农村普通农户家中,察农情、问农事、讲政策、谈发展,同基础干部群众共商做好“三农”工作大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温家宝还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请运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予以分析说明。

答案:党和政府重民生、促和谐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分)

(1)总书记察农情、问农事、讲政策、谈发展,说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分)

(2)温家宝提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说明人民政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民政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做到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分)

(3)只有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心同德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从而实现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4分)

(闵行区二模)38.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民生型政府要求政府在维持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保障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方面,承担更多的职责和义务。

运用政治常识论述我国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的重要意义。

答案:(1)主要围绕以下观点进行论述:(11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必须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2分)

我们的政府是党领导下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助于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权责统一的责任政府和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更好地把事关人民切实利益的事情办妥、办好。(3分)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履行了国家职能,可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3分)

人权首先的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建设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发展机会等,有助于促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3分)

下载突破“三难”改善民生,夯实保障促进和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突破“三难”改善民生,夯实保障促进和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四、历史方位五、应对思路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

    保障改善民生

    名言佳句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2011政府工作报告》 理论表述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扩内需战略重点转移 作者: 时间:2011-12-20 浏览次数:25 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

    保障和改善民生 2003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共建和谐社会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班级B130409 学号B13040929 姓名 赵艳周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摘要: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措施。文章从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来阐明了两者的联系。并从民生问......

    保障和改善民生

    热点专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 【背景材料】 1.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2. 今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