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要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涉及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也容易出现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又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期,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在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都要正确把握资本、技术、劳动之间互相替代、互相依存的特点,实现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统一,妥善处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提高劳动参与分配能力,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只有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形成安定团结的和谐氛围,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举措,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做而没有条件做的大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是,当前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促进社会和谐任务还很艰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按照中央的部署,投入更大的力量,扎实加以解决。民生问题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等方方面面。对各类民生问题,我们必须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逐步加以解决。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要着重抓好这样几项任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夯实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下更大的气力推进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二篇: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提 要: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社会公平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具体表现如下: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3.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深化认识的必然产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思想路线,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实质就是把对发展的认识真正地转到解决好民生问题上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4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党以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
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必须面对的三项重大任务。自觉地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保民生上,民生问题被放在新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即关注民生是关键、是根本、是核心。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关注民生是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发展目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2]。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各种经济困难的力量源泉。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事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做好,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共同度过经济困难的难关。
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关注民生解决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创新性地提出:“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当前,在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6月2 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指南,行动的纲领,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
1.关注民生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新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衣食之忧,而是对诸如优质教育、稳定就业、公平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供应、交通便利、食品安全、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的日益迫切的需求,这表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可以发现民生问题升级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而有效的一揽子措施并使之升华到制度化的层面。
2.关注民生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并逐步形成制度保证。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政策着力点的转移、各项关系民生制度的落实,关注民生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理念。一种理念的形成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关注民生这一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深化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认识后,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来树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要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发展,使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使解决民生问题能够落到实处[3]。
3.政府要始终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城的乡居民过上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2006年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0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000美元[1]。极大改善。但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人均指标的持续大幅攀升,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即使以四大基本民生问题而论也是
如此: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福利性保障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农民工也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更是在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十年都将相当严峻;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同样存在着失衡、失范与不公的现象;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更是城乡分割、漏洞巨大,大多数国民不能享受到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解决不好新时期的民生问题,便不可能有稳定的社会基础,更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因此,解决好民生问题将始终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系与核心任务[4]。
4.关注民生要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民生问题。今天,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乃至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个人的尊严与体面,日益成为城乡人民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必须考量的重大民生问题。但现实中最为迫切和直接相关的还是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民生问题。首先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此外,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机制,按照住房的供求关系,切实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基本满足需要的经济适用房,使人们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5.关注民生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要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城市开展共建共享的经验引向农村,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首先要统筹城乡规划,强化城乡规划的作用,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当前要特别重视规划和规划过程的严肃性、权威性。政府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明确缩小城乡差距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其次要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发挥特色;统筹城乡生产要素,努力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再次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满足农村生产结构优化和特色经济的需求。第四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要把重点放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实施公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健全教育、医疗等社会救助体系。逐步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不断增加收入渠道,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要求落到实处[5]。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7日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的:“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各级党委政府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把“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 //news.sina.com.cn/c/2009-03-14/***1.shtm,l 2009-03-14.[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第一版)
[3]胡锦涛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工青妇的全国政协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见2007年3月8日《人民日报》第1版)
[4]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见2007年3月6日《人民日报》第2版)
[5]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所作的重要讲话{2007年6月26日《人民日报》第1版}
二、谈谈对参加硕士生政治专题讲座的体会和建议
参加硕士生政治专题讲座的体会
通过这学期的政治专题讲座的学习,我收获颇丰,如和蔼可亲的学者风度、对于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的重视,讲座人是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其语言、内容、逻辑之清晰,观点之新颖,让人叹服理性光芒的魅力,下面谈谈我对政治专题讲座的具体体会:
这学期学校对我们的政治课程改变以前政治讲座的模式,进行了有以前的围绕某个知识层面进行学习,变成了专题讲座的形式,每个课题都涉及到该学科的前沿与当前的热点问题,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各自专业的研究帮助很大。通过研究生政治专题讲座学习,不仅让我我了解到政治学习在生活工作中方面的应用,学习政治既是研究生增长才能、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使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让我们都能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博览群书、修学储能、修身养性,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上保先进,理论上下功夫,行动上求实干,注重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觉悟的提高。
作为一名党员的我,更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改造,改正缺点,克服弱点,发扬优点。使自己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觉悟的提高。同时作为一名学生的我,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先行者和忠实实践者,结合自身定位,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和院系的科学发展。作为一名研究生的我,认为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思想上也要与时俱进。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让我的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思想更为活跃,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更加敏锐,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但不会束手无策,反而使我游刃有余,灵活自如。
在面对政治专题讲座的重要性时,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虚心学习。为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形式化、表面化、文章化,不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那永远是毫无价值、盲目地学习。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做为一名学生应该有一种“与时惧进”的思想,否则会被远远地丢在后面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在学习中,“多思考,常记些什么,写些东西”。唯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及时更新理念,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永远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一名知识层次有提高了研究生,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把自己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民族兴旺的重担。即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政治为经济服务 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各项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格局,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我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在课余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培养,拓宽知识面。通过这次政治专题讲座的学习,我也深刻的体会、反省,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将不断反省自己,以十分的热情和饱满的情绪去对待工作,努力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效率,把工作尽快尽好的完成,不断的追求完美。我会牢记自己是一个学生干部,培养朴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讲座的价值远远超过思想政治课本身。使我充分认识到,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有多种视角去把握,理论创新的契机可能存在于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新的视角、其他学科比较成熟的理论来理解与解释某一特定研究对象,这对于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大厦是有重要意义的;其次,理论研究是对形态各异的复杂现象之后本质
性规律的一步步追问,并最终力图发现存在与现象之后最本质的规律,然后对其进行理论描述,在此基础上,寻找指导现实的可操作的理论构架。同时讲座者逻辑思路的清晰、论据的详实、表达的流畅与生动,这几个方面恰是我未来几年感觉应提高的方面,我总结为可以结合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2)文献与知识存量的积累;(3)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4)在行文、语言的流畅方面有提高。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变成谋划工作的思路,变成促进学习,促进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在此对老师为我们的精心培养和谆谆教诲表示感谢!
对政治专题讲座的建议
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索质。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使位学生都能参与和决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一、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在不同层次和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营造和谐、互动、高效的理想课堂。
二、激活对话。彰显教师教学机智和智慧。进行对话交流,面对面地心灵碰撞才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插话,发表自已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这样更要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彰显自己的教学机智,弘扬自己的智慧。
三、合作探究,弘扬团队精神。激发他们表示自己的意见,多动脑、多思考,决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观众”。还要鼓励同学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总之,教师引领,促使课堂和谐、互动、高效,才能形成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鼓励下,学得更好,学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获得学以致用的鉴赏力、判断力和选择力。
第三篇:修改版-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共)
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热点回放】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改善民生的重点:(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的收人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只有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条件。(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基础,关系干家万户的幸福。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健康权是最重要的权利。(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知识连线】
1.改善民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视改善民生,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2.改善民生,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尤为突出。改善民生,有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够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才能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共同理想。
4.改善民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重视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维护了社会公平,能够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
有了正义和正义的制度,即使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我们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见到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要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7.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教育”放在了“民生六大任务”之首,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角度探析】
解决民生问题,既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以人为本”的体现,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
容。近些年来,中央高度关注民生,为解决民生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从农业税取消蓟农民种
粮补贴,从最低工资制度到最低生活保障,从物权法制定到廉租住房制度„„“十七大”报告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标志着改善民生新阶段的开始。民生问题是近两年中考命题的关注点,如2007年中考试题就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民生问题的解决。2008年试题会继续关注反映民生问题的解决。把握民生问题无非是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看,一是从党的性质、宗旨来认识中央为什么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二是结合国情、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等方面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微观层面看,就是选取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事例和材料,如教育、医疗。住房等热点问题,运用有关知识进行解释和评价。根据中考试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主流趋势,从微观层面考查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
2006年至2010年,不合教职工工资,国家财政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回 答l—-2题。
1.国家的这项政策()
①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的②是不符合我国城乡发展实际的③表明国家重视解
决民生问题④表明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将会()
①促进我国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②促进教育的公平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④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2008年秋季开学之际,我省将有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免费,并对农村家 庭困难的学生补助寄宿生活费。这一措施()
①有利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②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③有利
于保障公民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④有利于彻底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越来越多,对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求越来越高。回答4_5题。
4.民主法制意识增强的表现是()
①广大选民积极参加县乡两届人大选举②中学生小强一方面说服父亲用法律手段讨
要工钱,另一方面给报纸写信反映某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③中学生小周追求时尚,上网研究占卜
④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对国家节假日调整方案发表意见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有利于()
①促进社会的公平②推进依法治国③社会的稳定④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国家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措施是()
①国务院决定2007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②中央提出博物馆、纪念馆等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④2007年我国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的目标
2007年7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大步骤,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责问题的又一重大举措。回答7----8题。
7.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①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悉心改善民生的的决心②是一项正义的制度 ③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措施④能够消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从根本上说,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为了()
A.促进共同富裕
B.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C.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D.根除人民群众的各种风险
9.国家采取的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措施是()
①建立廉租房制度②免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部学杂费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④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句话集中体现了()
A.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人民当家作主
D.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1.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表明
()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傈障等民生问题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
B.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
13.简要回答。
近年来,从农业税取消到农民种粮补贴,从最低工资制度到最低生活保障,从《物权法》 制定到廉租住房制度……中央一直高度关注民生,做了大量工作。“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
14.分析说明。
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材料二:从2008年起,财政将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到2010年达到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切实保障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需要。
(1)结合材料一,从两个角度谈谈“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意义。
(2)我国为什么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15.阅读下列材料,概括道理。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那时小学入学率是20%.初中入学率是6%,全国人口当中80%都是文盲。经过58年的奋斗,目前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了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
16.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2)为什么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3)当前社会还存在哪些有违教育公平的现象?请列举两例。(4)请你为当地政府发展教育事业提两条合理化建议。(5)党和政府如此高度重视教育,我们应当怎么做?
17.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1)请列举两项近年来我国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所采取的措施。
(2)正义感是人类的高贵品质,当正义与制度、规则和程序融为一体时,公平与和谐才有可能实现。请谈谈你准备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18.看下边漫画,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些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
(2)选取其中一个方面,谈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谈出2点即可)
19.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国策、战略、任务。
材料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四: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看图示回答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你认为发展理念的变化依据是什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请分别列举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领导集体的“以人为本思想”。(3)请你举出一项当前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参考答案:
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一、1.A 2.C 3.B 4.C 5.D 6.D 7.C 8.B.9.D 10.B 11.D 12.C
二、13.解决民生问题是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现代化建设;解决民生问题有利于切实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解决民生问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14.(1)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有利于使更多的人享有高中阶段的教育,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等。
(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能够保障农村适龄儿童更好的接受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
15.我国正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我国 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等等。
16.(1)①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或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始终起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②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③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教育既有利于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2)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只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③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的地位。(3)重点班、重点校的存在,学校内按分数排队;城乡教育投入的差距;大学高昂的学费;等等。(4)建议要合理合情,符合当地实际。如:优先发展义务教育;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等等。(5)①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维护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②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增强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③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
17.(1)废止农业税;不收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完善和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
(2)①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程序,不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②按照正义的要求对人对事、做人做事,不做违反正要求的事;③遇到不正义的事时,要采用合理的方法维护正义,伸张正义;@学会正确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正义、集体的正义、国家和民族的正义。
18.(1)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2)如医疗:①降低药价;②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教育:①实行全免费义务教育;②加大教育投入;③坚决杜绝教育乱收费行为。
19.(1)我国的基本国情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①邓小平:让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或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或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江泽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胡锦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答出其他要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①看病贵,看病难;②孩子上学贵,教育公平问题;③城乡差别、东西差别、贫富差别大的问题;④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建议略。
专题七 重视改善民生 维护社会公平
与教材的结合点
1.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课题。
2.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3.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社会制度来支撑,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5.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6.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
7.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8.受教育的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9.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10.我们青少年要珍惜学习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得中途辍学。常见命题角度
1.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必须更加重视改善民生问题?(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关注民生,有助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实现。(2)人民群众是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关注民生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3)有利于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4)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5)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6)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7)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8)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现。(9)能够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早日实现。
2.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1)要坚持党的领导。(2)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4)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用制度来维护社会的公平,保障民生。(6)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7)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8)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3.列举我国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具体举措。a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b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c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文化方面的问题;d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遏制腐败等。4.请你谈谈对“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解。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5.当前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示例: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教育投入公平问题、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司法公正问题、个别官员的腐败问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假冒伪劣产品投放市场、弱势群体受侵害、拖欠农民工工资、某些地区的教育乱收费、过高的医疗费、贫富差距过大等)6.为什么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的重要意义)
:①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坚持社会公正,真正做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社会公正,人们之间才能形成和谐相处的关系,社会才能稳定有序和长治久安。②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③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公平。
7.为维护公平正义,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和措施?(1)努力缩小城乡之问、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及地区的和谐发展。(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减免和取消农业税。(3)全部免除农村贫困中小学生的学杂费。(4)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5)全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农村低保从无到有;提高矿难人员的抚恤金。(6)完善失业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8.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教育公平?(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2)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对个人来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3)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提高公民素质;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9.国家关注教育公平的举措有哪些? a 修订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了政府的责任,着力缩小地区间、学校间办学差距,b学校免收学杂费,c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分重点和非重点,d东西部学校建设标准要一致;e落实“两免一补”的政策。
10.请你为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提几条合理化建议。(1)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化,认真贯彻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法律保障;采取措施严厉打击人为分班现象,严惩迎法者;取消一些限制,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2)加大政府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师资保障;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采取措施,让每个学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3)加强社会监督,对违法者及时举报。
⑷社会各界应当形成以城带农,以城促农的良好氛围,努力维护教育公平。
例题1: 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展示了两段材料,小刚看完材料后提出了两个问题,请你帮助(1)《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2)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关注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 老师也提出了两个问题,请你给予解答。
(3)你的身边还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请列举两例。(4)请你说一说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1)政府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2)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工作宗旨和工作原则。(3)只要符合题意要求,答出两点即可。如环境问题,安全问题。(4)①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③努力促进社会公平。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时政热点专题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时政背景资料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快财政对教育投入。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二)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着力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六方面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一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
2、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要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控制药品价格上涨。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支持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
3、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要认真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
4、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键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三是连续三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四是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五是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
5、完善社保体系,让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一要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二要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三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四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
6、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今年要采取四项措施:一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二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三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
二、联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知识内容
(一)政治常识
(1)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政权的本质要求。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重要职能。解决民生问题,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国家职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创造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
(2)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经济常识
(1)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身的发展。我们要扭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解决民生问题,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缓解和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3)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也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对深化改革,维护稳定,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所有社会成员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4)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要积极发挥财政对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财政支出要向民生倾斜,增加民生问题的投入,促进农村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5)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扩大就业渠道,提倡自主创业。(注:二期课改教材)
(6)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注:二期课改教材)
(三)哲学常识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着力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改善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三、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举例
(一)简答题
1、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2、国家重视农村低保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3、劳动者要正确解决择业问题,应全面考虑哪些方面? 创业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题思路:略。
4、强调初次分配注重公平有什么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5、实行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有什么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6、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有什么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7、请运用国家政权有关知识,对国家提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加以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略。
(二)分析说明题
1、材料:城镇居民人均财政性收入占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财政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结合材料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使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答题思路:略。
2、材料:政府采取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元筹资的办法,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谈谈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题思路:略。
3、材料: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表决通过《就业促进法》,该法强调各级政府应当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上海市政府在就业方面推出新举措,在“上海劳动保障服务网”上开设市民评议平台,接受社会监督。请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答题思路:略。
4、材料: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请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分述上述材料。
答题思路:略。
5、材料:中国政府2008年将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问题的投入力度。扩大就业,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快面向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住房建设,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请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答题思路:略。
(三)论述题
1、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
答题思路:略。
2、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提出要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答题思路:略。
3、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如何才能做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的工作。
答题思路:略。
4、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重要性。
答题思路:略。
5、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党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重大意义。
答题思路:略。
6、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的必要性。
答题思路:略。
7、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的必要性。答题思路:略。
8、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与1、2题相似)
答题思路:略。
第四篇: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社会公平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具体表现如下: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作为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3.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深化认识的必然产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思想路线,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实质就是把对发展的认识真正地转到解决好民生问题上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4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党以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必须面对的三项重大任务。自觉地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保民生上,民生问题被放在新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即关注民生是关键、是根本、是核心。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关注民生是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发展目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2]。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各种经济困难的力量源泉。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事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做好,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共同度过经济困难的难关。
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关注民生解决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创新性地提出:“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当前,在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6月2 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指南,行动的纲领,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
1.关注民生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新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衣食之忧,而是对诸如优质教育、稳定就业、公平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供应、交通便利、食品安全、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的日益迫切的需求,这表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可以发现民生问题升级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而有效的一揽子措施并使之升华到制度化的层面。
2.关注民生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并逐步形成制度保证。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政策着力点的转移、各项关系民生制度的落实,关注民生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理念。一种理念的形成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关注民生这一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深化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认识后,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来树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要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发展,使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使解决民生问题能够落到实处[3]。
3.政府要始终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城的乡居民过上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2006年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0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000美元[1]。极大改善。但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人均指标的持续大幅攀升,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即使以四大基本民生问题而论也是如此: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福利性保障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农民工也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更是在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十年都将相当严峻。
第五篇: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文章标题: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为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首先,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立足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再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循序渐进。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实施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受灾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海岛和库区的扶持力度等,都深得人心。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解决民生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突出重点与兼顾紧密结合,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保障全民的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和机制,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