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善民生必须注重发展社会福利
改善民生必须注重发展社会福利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解读社会福利
2012-8-18 15:41:53 来源:《中国社会报》(京)2007年1114期第⑥页
【编 者 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报告指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到201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目标既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也让百姓看到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和宏伟蓝图。
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核心理念的民政部门,如何回应人民的新期待?近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就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改善民生是民政工作的重点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着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这其中,民政部门将承担怎样的工作?
民政工作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在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事关民生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民政部负责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以及优抚安置、救灾救济等项工作,这些工作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民生。
窦玉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项重大任务中,第四项任务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在这方面,民政部门主要负责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的保障,一是困难群体,二是特殊群体,三是优抚群体。这些群体中大约有5000万城乡低保对象;1.49亿老年人;8296万残疾人;57万孤儿;另外还有570多万农村的“五保”对象;4000多万优抚对象,其中有600多万重点优抚对象。每年受灾的群众大体在8000万人左右。这个群体是比较庞大的。做好这些工作对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政工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涵盖的人群应该是比较广泛的。现在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在服务内容上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在服务对象上,由以前的“三无”人员向全体社会有需要的人员进行拓展和延伸;在服务的项目方面,由过去只是关注服务对象的基本的抚养、生活照料问题,发展到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各个方面。
窦玉沛:在改革开放以前,福利对象覆盖面是比较窄的,基本上是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义务抚养(赡养)人的“三无”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对象逐步得到了拓展和延伸。这一点在老年人方面体现得最为充分,过去福利对象局限在为孤寡老人服务,现在应该说实际上已经面向全社会的老年人了,我们的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覆盖的是城乡全体老年人;在残疾人方面,也由过去的“三无”残疾人,向关注所有的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拓展;在孤儿方面,过去只关注福利机构内养育的孤儿,现在开始拓展到事实上无人照顾的所有孤儿,包括散居在亲友家的孤儿,同时,服刑人员家中无人照料的未成年子女,受艾滋病影响处于困境的儿童,流浪未成年人以及贫困家庭的残疾儿童等,也都纳入了社会福利服务关注的对象。比如民政部近几年实施的“残疾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就在为福利机构中有手术适应症的孤残儿童实施矫正康复手术的基础上,将资助的范围延伸到了一定标准下的社会贫困家庭中的有手术适应症的儿童,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在服务内容方面,这些年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过去受经济状况等各种条件所限,我们只关注服务对象基本的抚养、生活照料问题,现在服务内容已发展到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各个方面。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我们积极地促进他们就业。现在我国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有三个,一是分散按比例就业,有法律作保障,各单位都有按照比例接收残疾人就业的义务。第二是集中安置就业,全国办了三万多家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第三是鼓励有能力的残疾人自谋职业。在孤儿养护方面,过去只注重对他们的养育,现在发展到对他们的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着眼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包括他们成人后的住房和就业。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对我国社会福利事业有什么影响?
现在的福利事业发展情况总体上说是东部好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好于农村。所以,民政部统筹考虑,在福利资金安排方面,民政部管理的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基本上都是向西部和中部投入,东部发达地区投入的资金量较少。
窦玉沛:我国区域间的不平衡给社会福利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总体上讲,现在的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东部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城市要好于农村。多年来,特别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中,民政部在指导和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度关注这个问题。比如说在资金安排方面,民政部管理的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基本上都是向中部和西部投入,东部发达地区投入的量较少。前几年,福利彩票公益金基本上是一分钱都不向东部地区投的,后来因为东部地区福利彩票的发行数量逐年增加,为了对他们予以鼓励,做了一些适量的资金安排,但非常少,彩票公益金的主体还是向中西部投入,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中西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改变或缩小差距。这几年,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福利彩票公益金的使用也向农村倾斜。从去年开始,民政部启动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加大投入帮助农村来建设、完善“五保”敬老的设施。
与此同时,在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方面,因为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是在转移支付中没有明确有多少份额专门用于发展福利事业,这就需要中西部地区的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事关民生事业的发展,也要注意向这方面倾斜,加大投入,这样才能逐渐改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事业水平。
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机构具有巨大潜在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保障日益完善,在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针后,社会福利事业有了更快的发展。目前,我国公有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状况如何?
现在的社会福利机构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国家主办的,第二种是集体兴办的,第三种是社会力量兴办的。近年来在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方面,各地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讲进展不太理想。
窦玉沛:在建国初期,我们从旧中国接收了旧的慈善机构,适应大批无家可归的人员涌入城市,适应改造游民、烟民、妓女等的需要,建立了一大批教养院、残老院。真正建社会福利机构是在1959年后才开始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要加强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是迄今为止对我国的社会福利作出的最权威的定义。“扶老”针对广大的老年人,“助残”针对广大的残疾人,“救孤”针对孤儿,“济困”是针对突发困难群体。
现在的社会福利机构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国家主办的,这种机构由国家投资,经过县级政府以上的编制管理部门登记为法人,由民政部门具体管理;第二类是集体兴办的,由乡镇政府和农村的村民自治组织兴办,为农村“五保”老人、孤儿提供保障服务;第三类是社会力量兴办的,主要由社会力量投资,不以盈利为目的,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他们的所得收入按照章程用于自身的发展,不能分红。
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全国福利机构总数已达到39500多个,其中综合性的福利院1456个;城镇中纯粹为老年人服务的6724个;农村的敬老院31373个。同时,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全国还有30100多家福利企业,有55.9万残疾人在这里集中就业。关于孤儿方面,全国有249家专门的儿童福利院,在其他的综合性福利机构中,还设有600多个儿童部来保障服务对象的需求。总体来说,国家的福利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
20世纪80年代,民政部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这一思路,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1个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民政部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社会力量参与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也明确了监督管理、服务标准等方面的规定。同时,各地也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来推进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虽然这些年有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进展还是不太理想。主要原因一是政策不够有力、不够到位。第二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福利的潜在需求巨大,但有效需求不旺。我国老年人数已达到1.49亿,而且每年在递增。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又面临家庭小型化带来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问题。因此,未来的社会化养老需求很大。但是由于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有的老年人觉得我有儿有女到福利机构不好,有的则是老年人愿意到机构养老但子女不同意。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一些老年人受到经济条件和支付能力的限制,收入水平无法满足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支出。所以说尽管潜在的需求还很大,但是没有变成现实需要。当这些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的时候,就会有效地拉动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机构的加快发展。
◎由个人或民间组织来办福利机构,福利事业的公益性和他们所追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之间是会产生矛盾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社会福利机构,首先就要突出它的公益性,非盈利性。如果要追求利润,那么就应该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依照市场的法则和经营模式以企业的身份进行运作。
窦玉沛:社会福利机构,首先就要突出它的公益性,非盈利性。社会资本在参与社会服务方面,有两种方式可以供社会力量选择。如果是社会福利性质的机构,应该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为其提供在规划、建设、用地、用水、用电和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因为享有优惠政策,就应该为对象提供公益性的、福利性的服务,他们也可以接受社会捐赠,所得的收入应该用于事业的发展。第二个方面,如果追求利益最大化,把这个作为产业来做也是可以的,那么就要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作为企业依照市场的法则和经营模式进行运作,依法纳税,而且不能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怎么对民办福利机构进行有效监督?如何保证民办福利接受的捐款都用到了福利事业上?
需要相应的措施,严格审批、科学规划福利机构、严格设计规范、加强规范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把管理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
窦玉沛:民政部制定了《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这个办法对申办人的各种资质条件提出了要求,符合办法规定的条件,还要依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进行法人登记,依法审批准入。
在科学规划福利机构方面,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区域社会福利机构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指导意见?主要是为了科学布局,防止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
在社会福利机构的设计方面,民政部会同建设部发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这个规范是一个强制性的标准,对老年人建筑的环境设计、设施的建筑设计、内部的设施设备都有强制性的要求。这就体现了人性化,以方便服务对象的日常活动来进行设计。
为加强规范性的管理,民政部先后发布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和《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通过这样的规范对福利机构进行科学的管理。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从事这项工作必须要有爱心,要有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技能,这方面的教育培训这些年也在不断的加强。
把管理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民政部正在调研论证《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因为过去的办法是部门规章,现在准备把它上升到国务院的条例,进一步对机构的建设、管理、服务进行规范。以上措施,对社会福利机构管理、保护福利对象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说到有些人接受捐赠,没有用到福利对象身上,或者不符合捐赠人的意愿这样的情况是有的,但还是少数,新闻媒体也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曝光,也起到了很好的社会监督作用。
老年人养老、残疾人福利需要社会参与
◎民政部加大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力度,特别提出了养老服务社会化。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提出是不是和我国现在面临的老龄化问题直接相关?
“未富先老”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庞大的老龄群体,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来共同应对这个问题。就此民政部提出来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目标。
窦玉沛:我国是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的老龄化突出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特征:一是老年人口的基数非常大,达到了1.49亿。二是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专家预测,我国的老龄化水平将从1999年的10%增长到2020年的17%。之后,进入老龄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从 2020年的17%快速提升到2048年的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我国仅用不到50年时间,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除日本外,这个速度是人口大国发展史上没有的。三是高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现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是1600万,到2010年会超过2000万,到2020年超过3000万,到2050年前后将超过1亿。我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未富先老”。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的时候,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人均5000美元~1万美元,现在的老龄化国家平均也是2000美元。我们在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GDP才1000美元左右,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未富先老”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这个问题。
要应对这个问题政府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履行政府的职责,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面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巨大挑战,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来共同应对这个问题。民政部提出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这个思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来了,到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等11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内涵就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营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福利事业,在规划、建设、用地、用水、用电还有税收、贷款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还有的家庭不要小孩,对于这些家庭,将来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
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窦玉沛:现在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421”式的家庭结构增多,“空巢”家庭增多。第一种情况是家庭有子女,但子女因求学、经商、跨地区工作等原因不能照顾老人。虽然我们没有做过专门调查,但保守地估计“空巢”家庭可能达到40%左右。抽样调查显示,有的社区家庭“空巢”率达到了70%以上。第二种情况就是没有子女。对其中的“三无”老人,建国以来一直由政府供养,国家办的福利机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这些“三无”老人、“三无”残疾人和孤儿的基本生活。
现在我们全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概括地说,一是以居家为基础,二是以社区为依托,三是以机构为补充。以居家为基础是因为家庭养老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家庭养老最具亲情。若老年人都有自己的住房,就不用去福利机构购买床位,它有一系列的优势。同时,家庭成员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也是法律的规定。老年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作为赡养人要对老人提供经济上的供养、精神上的慰藉、生活上的照料,同时要照顾老年人的其他需要。所以必须强调继续以家庭为基础。
以社区为依托,就是考虑到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特别是“空巢”老人和单身老人,要依靠社区为家庭提供扶助,社区靠近老年人的身边、家边,社区有着地缘的优势。我们正在致力于在社区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比如说上门服务、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服务。
以机构为补充,就是考虑到还有一些病患老人、高龄老人、家庭无力照顾的老人,由于身体状况需要到机构中入住,由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还有一部分健康老人,有支付能力,愿意到机构养老。我们要通过政府兴建和发动社会力量兴建的机制,进一步扩大机构中的养老床位。通过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结合,来构建一个符合国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在上海举行的第12届夏季特奥会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民政部将如何结合残疾人群的需求安排将来的工作?
民政部将以这次特奥会为契机,进一步做好保障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工作。
窦玉沛:民政部的职能中有一项是指导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我们将以这次特奥会为契机,会同中国残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制定残疾人特别是智力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保障他们的权益。同时民政部还负责社区建设工作,我们也已经同中残联等部门发布了一个关于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意见,在社区层面积极促进残疾人医疗、康复、就业和基本生活的保障。
同时,通过这次特奥会,我们还了解到上海在社区建立阳光家园来关心这些智障人士,这个做法非常好,今后我们在社区建设中也会注意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把包括智障人士在内的残疾人事业做得更好。
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是否可以说,我国的社会福利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有什么特别的障碍和困难,怎么应对这些困难?
在中国现阶段,社会福利确实滞后于经济发展。在社会福利方面不论从认识上还是在投入上,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窦玉沛:提到社会福利,有些人往往想到西方的高福利、全民福利、福利养懒汉等问题。实际上,我国的福利与西方的普惠型的福利有明显的不同。我国主要还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这样有特殊需要的群体。
当然,在满足他们需要的过程中有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福利产品的供给等任务,但我国毕竟还是一种补缺型的福利,不会因为发展福利事业出现西方对经济造成的动力不足、福利养懒汉的问题。现在的福利设施,仅养老床位一项,到目前为止才有170多万张。也就是说,现在是每1000名老年人才11张左右,1%多一点,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所以,现在社会福利发展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但可喜的是,现在我国的许多发达地区已经把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上了议程。
除了认识上的问题,还有一个投入的问题。国家对社会福利设施的投入,在中央财政层面没有这方面的资金安排,但是国家给了一个政策就是发行福利彩票。随着今后公共财政的建立,财政支付结构的调整,这方面的投入也会增加。比如“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就安排儿童福利设施建设资金5亿元,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设施建设资金5亿元,社区福利服务设施的建设6亿元,同时还在论证减灾安居方面的建设和“爱心护理工程”的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支持计划。
◎在社会福利事业上民政部门会有什么新举措?
未来的福利事业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一个转变,三个结合”。
窦玉沛:“一个转变”就是推进我国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以此来加快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首先在对象上,由特定的服务对象,向全体老年人、残疾人和处于困境中的儿童转变。第二在服务项目的供给上,要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需求。我们要达到普惠型任重道远,需要从实际出发,但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明确这样一个长远目标。
“三个结合”。第一是居家、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居家是基础,社区是依托,机构是补充。通过三位一体的结合构成较为完整的福利服务体系,同时还需要其他的制度的配套。第二个结合就是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走社会化的路子,这是发展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必然的选择,也是一个必由之路。离开政府主导是不行的,单纯依靠政府也是不现实的,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政府和社会互动、互补。第三个结合就是走法制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相结合的路子,关于社会福利的三种对象我们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前两个法目前都正在修订。同时围绕这些法律制定一系列的实施办法来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提高服务水平还要靠专业化。在专业化方面,劳动部已经出台了养老护理员的国家职业标准,还有孤残儿童护理员的职业标准。民政部会同人事部发布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的评估办法,同时对社会工作师的职业水平考试也发布了办法。它的意义在于启动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建设。因为过去我们没有,到福利院工作的只能是一般的人员,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去了以后职称待遇解决不了。而通过社工队伍的建设,我们就可以引进很多高级人才,待遇也有保障。我们正在福利机构和社区层面开发社工岗位,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标准化是现代福利事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现在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些基础性的标准,但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对社会福利环境的要求,设施的要求,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还有安全卫生的要求,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等等。总之通过“一个转变”、“三个结合”来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第二篇:注重改善民生谱写美好生活
注重改善民生谱写美好生活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定的基础上,对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重点、政策,作出了新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这些部署,满足人民新的期待,将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积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报告》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第一项任务,突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作出这样的安排,就在于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公平,首先要在教育这个人生的起点上做到公平。《报告》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高等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前高中阶段入学率已达60%,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完全可能的。要使高、初中毕业生没有升上学的青少年全部进入职业学校,学会一门技能,做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是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处理好的重大课题。与以往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相比,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分配制度上的重要发展。多年来,由于分配制度不健全,造成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低;由于部分行业垄断现象的存在,使本该通过税收上缴国家的垄断利润被这些行业的职工分得;由于机会不公平,使获得高赢利和高收入机会的企业和个人不是凭平等竞争而获得超高收入。由于初次分配中造成的分配差距过大,仅靠再分配的调节功能已难以使社会公平得到有效维护,特别是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仍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大大限制了税收在再分配中的调节功能。《报告》强调初次分配也要注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就使分配调节功能前移,使初次分配即按生产要素分配中,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减轻再分配环节的调节负担。初次分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主要在于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参与分配中能获得与其贡献相一致的合理比例。为此,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家市场。初次分配中增加劳动报酬,也是当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企业具有收入分配的自主权,职工工资水平完全由代表资方利益的企业决策机构说了算,而相应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国家公布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工资线等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使劳动者在工资分配上处于被动地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企业尽可能压低工资也能雇到人,因此造成一线劳动工人二十几年工资未涨或很少上涨。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连劳动力再生产都难以维持。这种情况应尽快加以改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费用要强制缴纳,使农民工在劳动年龄能为退休后的养老费用积累资金。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这是十七大提出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的重大政策。目前,农村还有2000多万人尚未脱贫,这部分人口分布比较分散,大部分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或劳动能力较低,国家将通过实行低保政策,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要加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城镇低收入者大部分是农民工和工作稳定性较差的从业人员。要通过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他们的收入。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加强技术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努力使部分低收入者成为中等收入者,尽可能减少低收入者的比重。四是整顿分配秩序,加大调节力度,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要建立收入分配的阳光政策,使合法的收入得到保护,非法收入得到禁止,使每个人每个渠道的收入都能置于税收部门的监督之下。要加快推进电子货币工程,尽可能减少现金支付,加快有关收入透明化的立法,堵塞不合理收入的漏洞。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促进机会公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公共服务的重点。《报告》提出了社保体系的总体框架,即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面,重点是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充实养老基金,提高统筹层次,同时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要推进城镇职工、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全国城市和农村各有2000多万人已享受到低保,要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要解决好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稳定城市住房价格。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行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淡化,二是药品流通秩序混乱,三是医疗保险覆盖面窄。《报告》提出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框架,包括建立四个体系,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的方向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坚持“三个原则、四个分开”,即: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管办、医药、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大医院与社区卫生组织双向转诊。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把社会管理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应当看到,社会管理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都是一个薄弱环节。随着改革的深化,许多社会管理的职能应由原来的单位承担转到社区承担。加强社区建设成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已出现一批模范社区和从事社区管理的模范人物,如武汉百步庭小区,长春市长期从事社区服务的谭竹青同志等,他们已经作出了表率。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注重改善民生谱写美好生活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三篇: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四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将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必然选择。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的问题,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增进人民的福祉,更好地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全球100位左右,仍有4000万农村贫困人口、7000多万城乡低保人口,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注重社会发展。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出口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日益突出,部分产能过剩和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十分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而要发挥消费的作用,就要重视民生问题。没有民生的改善,国内消费需求很难持续扩大。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按照五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效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更加重视教育公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健全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保障性住房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各类棚户区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始终是民生改善的基础,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民富国强的美好愿景。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上来,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光辉篇章。
第四篇: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的问题,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全球100位左右,仍有4000万农村贫困人口、7000多万城乡低保人口,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越是在困难 的情况下,越要注重社会发展。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出口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日益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而要发挥消费的作用,就要重视民生问题。没有民生的改善,国内消费需求很难持续扩大。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 2 就业。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保障性住房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始终是民生改善的基础,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民富国强的美好愿景。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上来,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第五篇:注重改善民生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注重改善民生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知识链接:
1.改善民生,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险等领域尤为突出。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更要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才能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共同理想。
4.改善民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的根本利益,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5.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重视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也包括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1)请你写一写:我国社会还存在哪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写出四方面以上)(2)请你说一说:“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主要要求。
(3)请你列一列:我们党和国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采取的具体措施。(至少四项)
参考答案:
(1)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答出四点即可)
(2)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协调;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3)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等。(只要符合题意,答出四点即可)2、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公平。请你结合课本所学谈谈公平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的重要性。
(2)有人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我国社会目前还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如: A、收入差距悬殊;B、社会缺乏稳定;C、经济发展与环境不相协调„„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否。请任选一个因素谈谈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
(3)九年级(3)班召开了“我心目中的和谐社会”的主班题班会,班委要求同学们以诗歌、漫画、或短文形式参与活动。如果你是(3)班同学,请任选一种形式勾画出你心目中的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
(1)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只有公平才能实现人们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从而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2)选A、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目前高收入者中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富起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休现了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可以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但我们不能任由收入差距拉大下去。所以中央提出了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缓解收入分配扩大的趋势。
选B、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促进现代化的实现。选C、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和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任选一点分析)(3)可围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行勾画。
3、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据悉,为了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你校正着手开展“建设和谐校园”系列活动。(1)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观点正确,语言简洁)(2)请完成下面的倡议书。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倡议 同学们:
在我国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设和谐校园是全体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特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1)遵守校规校纪,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2)()
(3)()
(4)()
(5)()
(6)使用礼貌用语,做到礼貌待人。
同学们,建设和谐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吧!**学校学生会
参考答案:(1)、①建设和谐校园,从你我做起。②建设和谐校园,你我共同参与。③团结友爱,和谐相处。④手拉手,心连心,和谐校园大家建。⑤校园是我家,和谐相处靠大家。(①促进和谐,人人有责;②和谐社会人人共享。③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幸福家园;④和谐社会,我们共同的追求;⑤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⑥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⑦美好的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2)、①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等。②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等。③注意安全,防火、防盗、防中毒等。④尊重老师,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问题要起立等。⑤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真诚相待。⑥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友善,要讲普通话。⑦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说谎,不骗人等。⑧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等。⑨爱护公共财物,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4、2008年底,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国际上,一些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消费下降,经济发展成了“自由落体”。而国内经济也未能幸免,出口订单要么取消,要么下降,投资减少,股市下滑。我国GDP增速也从2008年一季度的10.6%下降到2009 年一季度的6.1%。然而,时隔一年,我国经济又企稳向好,2009年实现了全年增长8%的目标,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第一次超过了50%,被国际友人赞为“全球经济迷雾中的灯塔”。中国现象已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请你阅读材料后思考并回答,我国经济能够率先复苏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党和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等方面的正确决策;
3.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